中芯国际(688981)确认并回应了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12月20日晚间,中芯国际发布纳入“实体清单”的说明公告,公司关注到美国商务部以保护美国国家安全和外交利益为由,将中芯国际及其部分子公司及参股公司列入“实体清单”。中芯国际表示,经公司初步评估,该事项对公司短期内运营及财务状况无重大不利影响,对10nm及以下先进工艺的研发及产能建设有重大不利影响,公司将持续与美国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并视情况采取一切可行措施,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力争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被列入“实体清单”根据中芯国际公告,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后,根据美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适用于美国《出口管制条例》的产品或技术,供应商须获得美国商务部的出口许可才能向公司供应;对用于10nm及以下技术节点(包括极紫外光技术)的产品或技术,美国商务部会采取“推定拒绝”(Presumption of Denial)的审批政策进行审核;同时公司为部分特殊客户提供代工服务也可能受到一定限制。这意味着,如果没有经过美国政府方面许可,中芯国际将无法进一步获得相关美国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而在先进技术节点(10纳米或以下)生产半导体所需的独有许可项目将被预先设定为拒绝。事实上,此番中芯国际被美国政府列入到“实体清单”,并不令外界感到意外。自2020年9月5日公司从媒体获悉可能被美国商务部列入“贸易黑名单”以来,一直努力与美国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以期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遗憾的是,公司仍然被列入了‘实体清单’。对此,中芯国际表示坚决反对,并再次重申,公司自成立以来一贯恪守合规运营的原则,严格遵守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从未有任何涉及军事应用的经营行为。”中芯国际在12月20日的公告中表示。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谈及具体影响,经中芯国际初步评估,该事项对公司短期内运营及财务状况无重大不利影响,对10nm及以下先进工艺的研发及产能建设有重大不利影响,公司将持续与美国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并视情况采取一切可行措施,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力争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国内半导体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分析,考虑到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地位,本次事件对中芯国际在先进制程领域的发展构成了明显的不利影响。从行业现状看,集成电路晶圆代工行业对原材料和设备有较高要求,部分重要原材料及核心设备在全球范围内的合格供应商数量较少,大多来自中国境外,而美国基本主导半导体设备行业。从投资规模看,先进集成电路大规模生产线的投资可达100亿美元,75%以上是半导体设备投资,其中最关键、最大宗的设备是光刻机、等离子体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等。美国政府的此番举动,令中芯国际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毕竟,该公司近日还正经历一场重大的人事危机,联合CEO梁孟松突然辞职。上述人事危机是否还有回旋余地,目前尚未可知。前述中芯国际方面人士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回应称:“公司最高管理层人事变动,还请以公司发布公告为准。”
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市场活力动力增强,第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4.9%,实现全年经济正增长是大概率事件。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报告》指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更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落地见效 今年6月1日,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直达实体经济并不意味着人民银行直接向企业提供资金,两项直达工具提供的资金支持仍通过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传导。《报告》指出,直达工具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关联,只要小微企业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地方法人银行按规定办理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或发放信用贷款,即可获得工具支持,保证资金高效直达实体经济。 目前来看,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取得积极成效。《报告》指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按月操作,累计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资金47亿元,支持其6月至9月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本金共计4695亿元,加权平均延期期限为12.6个月;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季操作,累计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932亿元,支持其3月至9月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共计2646亿元。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坚持市场化原则下,增强了资金支持的直达性和精准性。 《报告》指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按步骤实施好上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增强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滴灌” 在精准导向方面,《报告》提出:“创新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精准设计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这意味着,在当前差异化准备金率、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已有工具的基础上,今后有可能进一步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适用范围,引导资金向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倾斜。 民银智库高级研究员张丽云认为,在过去提到的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政策协同的基础上,《报告》增加了与环保、区域政策协同,进一步丰富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考量维度,以更好地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总量适度、降成本、支持实体经济,预计将是明年的三大政策方向。”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对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思路,《报告》提到“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同时要“综合施策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这与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日所提出的“金融还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济状况决定金融的政策应该怎么去适应”的思路一脉相承。 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力度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报告》也提出,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将改革和调控、短期和长期、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此,《报告》明确,要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业内专家表示,《报告》重提“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并提出“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预计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不松不紧”的取向。 “观察货币政策的松紧,关键还是看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只要保持了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就说明银行货币创造的市场化功能正常发挥,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是适度的。”《报告》分析称。 张丽云认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注重短长结合,一方面,考虑特殊时期出台的政策适时适度调整,对需要长期支持的领域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做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着力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央行网站2日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12月2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亿元逆回购操作。2日有12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净回笼1100亿元。 央行网站截图 公告显示,100亿逆回购中标利率为2.20%,期限为7天。 据Wind显示,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共4300亿元逆回购到期,周一到周五到期规模分别为400亿、700亿、1200亿、800亿和12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2月2日,央行已经连续12个工作日开展逆回购操作。 12月1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落地见效》,央行指出,下一步将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增强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国海证券分析称,11月26日,央行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延续了对通胀并不担心的立场,认为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货币条件合理适度,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谈到下阶段货币政策,浙商证券认为,央行将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货币政策基调: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2)流动性:整体将保持紧平衡。(3)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保持稳定不退出,提高精准调控效果。(4)支持实体经济: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5)兼顾稳杠杆、防风险。
题:金融“活水”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谭谟晓、李延霞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业保持稳健发展,抵御风险能力增强;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资金结构流向更趋合理,成为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有限公司负责人许先中没想到,在一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信贷投放座谈会上,企业现场获得了农行5000万元贷款授信。 该公司在黄冈建有总投资202亿元的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园,规划年产30万台新能源智能汽车。“农行的支持给我们注入一针‘强心剂’,充足的现金流有助于公司降低疫情影响,加快推进5G智能新能源汽车项目。”许先中说。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精准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两新一重”项目建设。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银行业各项贷款增加15.2万亿元,同比多增3万亿元,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领域。其中,制造业贷款增加1.8万亿元,增量较过去4年总和还多1092亿元。 保险业充分发挥其固有的风险管理、资金配置等优势,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截至2019年年末,保险业支持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资金规模分别超过6000亿元和2500亿元。截至今年8月底,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投资计划1530只,合计备案(注册)规模33842.36亿元,保险资金源源不断流入实体经济。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进一步提升。 金融创新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人才也能成为贷款依据,仅2个工作日我们就收到了1000万元的‘人才贷’。”济南磐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公司抵押物少,无法满足传统贷款产品要求,银行了解到我们的需求后,第一时间为我们制定了专属融资方案。 济南农商银行推出的“人才贷”,是专门针对研发型、高科技企业设计的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解决了缺少有效抵押物的企业扩大经营的资金难题。 金融创新让许多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引导银行机构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和融资需要,创新贷款模式,不断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8万亿元,是2017年末的1.26倍;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062万户,是2018年末的1.43倍。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当前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小微企业发展活力足,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推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平衡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前8个月,银行保险机构新增债券投资约7万亿元,有力保障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以及企业债券融资。 坚守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定位的新三板,改革创新稳步推进,直接融资功能不断提升。全国股转公司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三板市场融资106.29亿元,环比上升17.43%。截至7月20日,新三板合格投资者数量已超过151万户。 金融抵御风险能力增强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通知》,旨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这是近年来我国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完善金融调控、防控金融风险的一个缩影。“十三五”即将收官,金融领域重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有效治理,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必须以自身的稳健运行为前提。当前,我国金融业运行平稳有序,风险整体可控,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前8个月,银行业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新提取拨备1.4万亿元,同比多提取2615亿元,目前拨备余额达6.5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76.5%,具备较强的信用风险抵御能力。 截至二季度末,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2.6%,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0.4%,均保持在合理区间较高位运行。 专家表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金融“活水”流入实体经济,在推动经济茁壮成长的同时,也会促进金融回归本源,有效防控风险,确保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新起点上,金融各行各业将持续向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发力、聚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支持怎么办? 据央行网站28日消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三季度例会日前召开,会议要求,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多种堵点,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补短板、锻长板,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推动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 近年来,几乎每次有关金融方面的会议,都会讲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都会要求金融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特别是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三农等,又是要求的重点。同时,还提出了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打通货币传导不畅的新要求。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与此前相比,严重堵塞的现象不存在了,传导不通的问题也解决了。但是,堵点之多,管涌之广,又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显得漏洞百出、有民无力,货币投放的规模很大,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相反,由于货币超发,还带来了原材料成本等的涨价,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居民购买力减弱。 我们说,要求金融机构必须从大局出发,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目标题目非常正确的,要求也是非常明确的,金融机构也都是知道利害关系的。但是,为什么却始终难以执行到位,始终有被绑着向前推、只要有可能就开溜的现象呢?原因很简单,对金融机构不按规定执行、不按要求承担支持经济发展责任的行为,没有做出相应的处罚,没有履行好职责的内在压力。 要知道,要求是一个方面,行动是另一个方面,要求只有与行动紧密相连,效果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如果要求与行动运行在两股道上,就不可能产生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导致政策的变形,让企业和经营者不相信政策,所以,现在要解决的,不只是如何要求金融机构怎么做,而是金融机构不按要求做怎么办。在这个问题上,宁可要求少一点、低一点,但一定要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能够不再流于形式,不再半路截留。 法律上有一句话,叫做执行是法律的生命,没有执行,法律就等于一张空纸。对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要求,同样执行是生命,没有很好的执行环境,没有足够的执行约束力,没有严密的执行力,所有的要求,都不可能产生效果。至少,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只要效果不显现,政策的作用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一旦政策的执行效果不好,对宏观经济决策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这也意味着,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问题上,不再需要有太多的要求和政策,而要将已经出现的政策和提出的要求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果真能够落实到位,困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也就能够很好地得到解决,实体企业也就不要再为融资问题而苦恼,而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企业发展工作、研究市场、研究技术、研究创新了,那么,实体经济应对风险的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的高质量服务。按照目前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持状态以及信贷资金的分布结构,显然没有达到高质量。因为,金融只有围绕经济发展大局、围绕促进企业发展、围绕经济转型和新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做到服务经济、服务发展。否则,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恰恰是,金融机构过多地考虑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在信贷资金投放等方面,做出了许多违反经济发展规律和审美观实际的行为,把信贷资金大量投向了房地产、城市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等,而没有很好地工,没有支持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即便在决策层反复要求的情况下,也是言行不一,没有严格按照决策层的要求、按照管理层提出的具体措施去做,我行我素,释放的资金仍然大量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或者专做锦上添花的事,而不愿雪中送炭。在上市公司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一边购买理财产品、一边从银行低息贷款,拿利差做业绩,就是最好的例证。 所以,央行在继续给金融机构提要求的同时,更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到金融机构如果不按政策执行怎么办的层面,深化要求的内涵,提高要求的执行效率。也只有拿出不按要求执行怎么办的措施与办法,才能真正对金融机构形成约束,才能让金融机构按要求执行,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等才能真正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 谭浩俊
加大资金支持,优化信贷投向,创新政策工具,合理让利企业 金融“活水”滋润实体经济(“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金融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十三五”期间,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让实体经济发展动力十足。 ——加大支持力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增量不断创新高。 “300万元贷款很快审批到位。”提起今年的贷款经历,江西省遂川县盛世明天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邹世明满怀感激地说,今年公司各方面支出压力加大,资金周转很紧张,有订单却无法生产。就在此时,江西银行遂川县支行结合央行支小再贷款政策,为公司提供了贷款,不仅利率低,还能享受13.5%的财政贴息,车间机器又轰鸣了起来。 “十三五”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33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优化信贷投向,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制造业和小微企业。 “企业没有抵押物,找人担保成本又太高,多亏银行这两年的产品创新。”温州泰烽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飞一句话,道出了很多小微企业的心声。今年,农业银行温州分行与当地政府部门联合成立风险担保基金,帮助小微企业融资,李飞顺利获得了150万元贷款,利率仅4.15%。新的融资机制,让正在成长中的小微企业有了更多底气。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不断调整信贷投向,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制造业和小微企业。截至今年7月末,我国制造业贷款新增1.6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增量,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新增贷款占了近六成。 “码上贷”“鲜花贷”……如今,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创新金融产品,全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截至7月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5%,连续5个月创有统计以来新高。 ——创新政策工具,让更多资金直达实体经济。 6月,正值夏粮收购时节,看着一派丰收景象,广西银林粮食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永超却很着急,眼看500万元贷款即将到期,而下游企业未能及时回款,公司一时无力还贷。人民银行推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后,广西北部湾银行第一时间与企业联系,为贷款办理延期3个月的手续,保证了夏粮收购顺利进行。 不搞大水漫灌、实现精准滴灌。“十三五”期间,我国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坚持精准发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今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再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预计延期政策可覆盖普惠小微贷款本金约7万亿元,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可带动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约1万亿元。 “新工具让货币政策直达实体经济与基层民生,能降低政策阻滞和传导成本,有效激活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说。 ——合理让利企业,减轻实体经济融资负担。 “贷款能办下来已经很高兴了,没想到银行还承担了评估费、保险费、抵押登记费等费用5300元,并主动给我们降了贷款利率!”福建南平市光泽县心语手感烘焙坊负责人吴金升说。 不仅给贷款,还要减负担。今年以来,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免收费等多种方式,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融资负担。前7月,金融部门已向企业合理让利8700亿元,预计全年将为市场主体减负1.5万亿元。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主动适应企业融资新要求,确保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落地见效,为稳企业保就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吴秋余)
中国实体经济要想火起来,现在看来还是有难度的,这需要各方面的政策引导才能成功: 第一,房价不能再涨了,必须要跌下来。因为房价一直在上涨,大量的资金都流向房地产,实体经济要想火是很难的。 资本天生就是逐利的,只要炒房能赚快钱,当然会往房地产走。而如果资金都往房地产跑了,实体经济要想火起来是不可能的。 第二,房价一定要去泡沫化,回归合理区间。因为,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把二三十年的收入都还了房贷,剩下的钱勉强维持日常生活,消费能力就被削弱了。而老百姓的购买能力变差了,实体经济库存商品卖不出去,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下岗。 如果房价降下来了,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消费能力也增强了,那么可以救活一大片实体企业。届时中国的实体经济也火了。 第三,货币政策应向实体经济倾斜。央行应该鼓励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并且提高坏账的容忍程度。同时,资本市场应该尽快实行注册制,让更多的实体经济能够上市IPO。 当然,我们也要完善债券市场,允许中小微企业发债融资。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实体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实体经济只要有了资金的支持,就会带动就业和消费。 第四,通过减税降费政策,促使实体经济复苏。现在各种税费,以及职工的五险一金,都压得实体经济喘不过气来。如今各种税费加上去,当然就没有能力现招聘员工和扩大投资了。 所以,在目前国内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减轻广大中小企业税费压力,那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情。只有企业生存下去,并且发展壮大,中国实体经济才能真正火来。 第五,现在实体经济投资积极性并不高,除了高房价之外,还有就是行业垄断,导致没有好的项目可投。如果未来国家能够打破垄断行业的藩篱,允许民营资本投资。 或者让民营资本参与到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来,这样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会提高,实体经济的投资浪潮就会升起。如果还是像现在,实体经济投资处处受制,恐怕实体经济投资也无法拉动国内经济。 实体经济未来能否火起来?这就要取决于高房价什么时候能够降下来,因为只要房价一直在涨,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领域,同时,高房价也遏制了百姓的消费潜力。 当然,各种融资途径都应该向实体经济倾斜,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更关键的是,还要给实体经济减轻各种税费压力。最好的办法还有就是放宽投资门槛,让更多的民间资金参与到垄断行业的竞争中来,这样国内实体经济要想不火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