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9月,中报业绩大考也缓缓落下帷幕。 其中,科创板作为风头一向强劲的板块,虽受疫情影响,但整体表现算是可圈可点。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科创板共有165家上市企业披露中报业绩,由于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较高,再加上加强降本增效而提升毛利率等举措,2020年上半年科创板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128.07亿元,同比增长5.80%;共计实现净利润124.17亿元,同比增长42.29%;扣非后净利润94.06亿元,同比增长38.27%。 超六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 在营收方面,超六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7家营业收入增长超过一倍,分别是圣湘生物、东方生物、硕世生物、洁特生物、睿创微纳、先惠技术、高测股份,2020年中报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159.39%、388.05%、368.65%、184.86%、172.86%、130.63%、112.96%。 数据来源:Wind 在净利润方面,四分之一的公司净利润增幅在50%以上,尤其有24家公司净利润增长超过一倍,其中圣湘生物以高达14687.20%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位列第一,东方生物、先惠技术紧随其后。 数据来源:Wind 细分行业爆发研发优势 而从细分行业来看,基于疫情防控之下医疗需求增加,再加上半导体行业的风口再临,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行业在上半年的表现较为出类拔萃。其中,生物医药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34.61%和2757.65%;集成电路行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22.44%和97.11%。 而基于科创板的硬核科技属性,“重研发”乃是第一要义,科创板上前三大行业分别为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和工业,累计占比达到83.46%。这也就是上述细分行业表现亮眼的主要原因,基于对研发水平的重视,技术和人才的投入驱动了业绩的增长潜力。 “2020年上半年,科创板公司共计投入研发金额129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的平均值为18.53%,比去年全年提高6个百分点...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已拥有近五万名研发人员队伍,比去年末增长8%,研发人员在员工总人数中的占比达到24%”——公开数据 从上半年研发投入来看,集成电路、医药制造、软件等行业研发投入占比居前,芯原股份、微芯生物、奇安信等9家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过30%;中国通号、天合光能等25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 研发投资个股排名 数据来源:China Knowledge数据库、上交所 板块颇受机构看好 同时,可以发现,今年上半年以来,科创板公司机构股东数量和持股比例显著上升。 总体来说,持股基金数量为16544只,比一季度增长10倍。其中,75%的科创公司的流通股东中有基金股东,比一季度增加20个百分点;基金持股占比从一季度的平均7.09%提升至11.70%。 从行业看,医疗器械、软件和半导体类个股最受基金的追捧。其中,金山办公的基金持股比例为51%,坐稳第一。 数据来源:Wind 三友医疗因其脊柱类植入产品具有进口替代预期,基金持股比例从一季度的1.66%跃升至半年报的50.57%。 数据来源:Wind 此外,在经过了一年多的运行探索,科创板的业绩表现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格局。 一方面,市值前10%的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47%,净利润同比增长53.41%,高于科创板整体水平;共计实现营业收入547.31亿元,净利润56.97亿元,分别占科创板整体营业收入的49%、整体净利润的46%。 另一方面,有超过三成科创板公司半年度营业收入或者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4家公司营收降幅超过50%,16家公司净利润降幅超过50%,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领域;除未盈利企业外,亏损排名前十的公司亏损金额占所有公司亏损总额的比例达96%,个别企业业绩下滑超过90%,经营风险较为显著。 整体来看,科创板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现可以说展现了一定的稳定性,从某种程度上符合科技创新企业的成长轨迹。但基于其波动较大的涨跌幅、以及门槛不高的财务指标门槛,不少企业获得资本机遇,高调上市,市值也不断攀升,显然随着人们习惯于提前推高预期,促使股市消化预期,使得科创板整体市盈率严重超标这一特征凸显,这一刻,也许是时候重视一下由估值过高带来的泡沫痛点了。 科创板的泡沫几何? 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源动力。 而为推动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为加速新一轮的产业变革,科创板作为A股改革的试验田应运而生。 显然,市场对这一板块的热情也十分高涨,毕竟这为多数缺乏资本支撑的创新企业带来了一线绝佳的生机,纷纷迈开步子冲击科创板IPO。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8月30日,按发行日计算,今年前8个月已有258家新股上市,累计募资3125.24亿元,创出10年以来的新高,完胜去年全年IPO募资金额(2533.7亿元)。其中,8月新股发行家数高达63家,创历史IPO数量单月新高。而从新股上市的板块来看,科创板新股数量占新股总数接近4成。 从年内募资总额来看,前五名分别为中芯国际、京沪高铁、奇安信、凯赛生物和康希诺,金额分别为532.3亿元、306.74亿元、57.19亿元、55.61亿元和52.01亿元,而除了京沪高铁为上海主板之外,其余四家公司均为科创板。其中,中芯国际A股上市首日成交479.7亿元,占当天科创板总成交额的近五成。 A股各板块平均市值对比以及科创板新股市值/数量行业分布(申万一级行业)(截止到8月12日) 数据来源:光大证券 而随着同时中芯国际等巨无霸的加入,科创板的身价更是暴涨,一荣俱荣的效应得到明显发挥,随着个股股价的飞涨,板块估值也不断攀升,着实为不少企业孕育了一个创造财富神话的温床。 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均价相对发行价涨幅平均情况 数据来源:光大证券 全球科技板块市盈率比较 数据来源:China Knowledge数据库、上交所 截至8月31日,科创板上市企业165家,总市值2.86万亿,平均市盈率95.32倍,而这一数据指标远远高于同期上交所主板的平均市盈率(15.31倍),深主板平均市盈率(21.24倍),中小板平均市盈率(36.24倍),创业板平均市盈率(61.02倍)。 事实上,这一数据足以让人咋舌,虽说科创板重视硬核科技属性,对财务门槛有所放低,但若是企业长期无法将核心技术优势转化为实打实的盈利能力,目前的高估值又或是百亿市值也只不过是“画饼充饥”的产物,纸上谈兵罢了。 科创板审核周期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平安证券 毕竟以千万级利润,又或是亏损业绩去作为支撑百亿市值的底气着实不太靠谱,市场投资者在跟随市场头脑过热之后,也需要面对“血淋淋”的现实数据。 微芯生物近三年业绩持续走下坡路,2020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71万元却撑起了近200亿元的总市值; 沪硅产业上半年净亏损8259.42万元,亏损额同比增加10.17%,而总市值目前达到1079亿元... “新冠疫苗第一股”康希诺2020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下滑46.65%,市值达到641亿元... 伴随着解禁潮的开启,中期业绩纷纷释出,叠加创业板注册制的大热吸引了不少热钱,8月科创板无论是成交量还是成交金额都呈现了缩水之势。 数据来源:兴业证券 科创50指数的弹性也开始显现,近期跌幅较为凸显。 数据来源:Wind 康希诺股价已较科创板上市首日最高价跌约45%,且港股股价也一路走低,8月以来跌超40%。 数据来源:Wind 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的中芯国际也出现明显回调,较科创板上市首日最高价跌超30%。 数据来源:Wind 显然,不管个股业绩如何,目前科创板整体估值存在较大泡沫为事实,那么出现回调下跌便是必然的。毕竟就大环境来说,虽然我国科技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面对多国竞争之中,相关核心技术领域还存在“卡脖子”问题,自主创新的国产替代还处于进程之中,任重而道远;而置身于这一市场环境中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大多都才步入成长阶段,基于通过研发高投入去提升盈利高效率进而带动主业高成长这一逻辑还无法及时兑现,业绩具有的不确定性波动这一点或使得投资将存在风险。 结语 回顾过往,科创板可以说在交易活跃度、流动性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伴随着“科技兴国、科技强国”这一逻辑进一步渗透,科技板块的高成长性和高景气度是不可忽视的,其中长期的投资价值还是较为可观。 但由于目前资本市场的包容性进一步提升,科创板上市门槛进一步放松,鱼龙混杂之象或已显现,尤其在科创板估值目前处于较高水平之际,市场投资者还是得擦亮眼睛,小心为上了。 而在国内疫情受控之下,随着二季度复工复产加速,科创板公司业绩改善较为明显,那么后期行情的支撑点或有望向业绩倾斜,其中,板块内的分化更为凸显,强者愈强,行业龙头或继续占据优势,而那些仗着科创板的高光无法承其估值之重的标的背后的估值泡沫也或将逐步破灭。
9月1日晚间,上交所官网信息显示,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吉利汽车”)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已受理”。 招股书中显示,本次发行股票种类为人民币普通股,每股面值0.02港元,发行股份数为不超过17.32亿股(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前),占发行后股份总数不超过15%。 对于硬科技企业集中的科创板而言,吉利汽车有望成为科创板第一个整车上市公司。 政策催化吉利汽车冲刺科创板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2020年4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公告》显示,已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若要申请在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其市值须满足两类标准之一:一是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二是市值在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不难看出,科创板为中国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的资本市场助力平台,对造车工业的新四化革命有强大的助推作用。市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为新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效优化的资源配置渠道。也成为高科技红筹企业回归A股的最优路径。吉利汽车的规模效应将成为科创板又一具示范效应的企业,对中小规模高科技企业的提质增效有带动意义。 分析人士表示,吉利汽车如果在A股和香港同时上市,有利于凸显公司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充分对接国内、国际两个资本市场,助力公司科技转型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同时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让中国内地投资者有机会分享公司发展红利。这对于公司未来的产品开发、技术研发,以及潜在的外延扩张,有着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 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截至9月1日,特斯拉市值达4643亿美元,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前景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8月31日,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7月份乘用车新四化指数为56.8,相比2020年6月份的53.9有所提升。其中电动化指数为5.2;智能化指数为45.1;网联化指数为26.8。 乘联会方面表示,随着中国疫情控制态势良好,乘用车市场逐渐复苏,7月份销量呈现淡季不淡的消费走强态势。伴随着整体市场表现持续向好,新四化指数也呈现持续上扬的态势。同时,7月份各品牌新车上市改款相对集中,且伴随我国经济景气持续恢复,各行业运营状况不断改善,促进购车需求释放,是新四化指数上扬的主因。此外,7月份上市的改款车型,基本上都在智能化、网联化方面有了较大改进,致使相关指数小幅提升。 对此,国信证券分析师韩卫东表示,一方面,国内经济运行已基本恢复正常状态,居民购车意愿的提升也有望支撑乘用车市场需求,汽车行业下半年总体经营环境将明显好于上半年,这将有利于公司恢复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汽车销量增长亦有望促进规模效应的恢复。
聚焦服贸会 跨境服务贸易 负面清单将加快推出为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力度,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正加紧制定。“这个负面清单今年年底之前应该能和大家见面。”商务部服贸司司长冼国义日前表示。专家认为,服务贸易成为高水平开放的重点,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连接点。以负面清单方式在服务贸易领域作出开放承诺,表明中国持续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四大国有银行高管解读中期业绩 8月31日,中国银行(601988)召开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中国银行行长王江在会上表示,上半年该行财务表现总体平稳,主要行业资产质量稳定可控。此外,中国银行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上半年境内人民币贷款新增6412亿元,较上年末上升6.1%。8月31日,建设银行(601939)行长刘桂平在该行2020年中报业绩说明会上透露,计划于明年6月之前发行等值人民币660亿元的二级资本工具。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靳彦民预计该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会保持平稳,略有上升,对利润的冲击程度不会太大。科创板公司上半年业绩靓丽 机构大举进场上海证券交易所消息,截至8月31日,科创板165家上市企业披露了2020年上半年业绩。总体看,科创板公司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种种困难,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业能级,业绩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同时,科创板公司机构股东数量和持股比例显著上升。117家华为概念公司 上半年实现盈利数据显示,在A股141家华为概念公司中,117家公司上半年实现盈利,占比达82.98%。其中,26家公司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过5亿元。上海证券报8月PMI数据出炉 经济复苏势头持续向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8月31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和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5.2%和54.5%,分别高于上月1.0和0.4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连续6个月保持在临界点以上。央行:LIBOR退出对我国银行影响有限 已制定境内基准转换路线图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运用最广的基准利率是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但因为多重原因叠加,2021年底后,LIBOR或将退出市场。中国人民银行8月31日发布的《参与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和健全中国基准利率体系》白皮书称,境内银行涉及LIBOR的存量业务规模不大,久期较短,集中度较高,LIBOR退出影响有限,风险可控。科创板公司半年报业绩升势不改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科创板公司半年报收官。截至8月31日,科创板165家上市企业通过中期报告、上市公告书等形式披露了2020年半年度业绩。总体来看,科创板公司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种种困难,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业能级,业绩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潜力。不良贷款率暂未明显抬升 银行大幅计提拨备增厚“安全垫”银行的资产质量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由于今年新冠疫情影响,银行机构如何平衡“输血”实体经济与守住风险底线的关系,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36家A股上市银行均发布了半年度业绩报告。从数据看,上半年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暂未大幅抬头,资产质量总体可控,各类型银行资产质量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同时,上市银行纷纷大幅计提拨备,提升风险抵御能力。证券时报四大行高管释疑利润下滑 上半年经营质效依然不俗 8月31日,工商银行(601398)、建设银行(601939)、农业银行(601288)、中国银行(601988)同日召开中期业绩发布会。四大行管理层就为何上半年净利润大降超10%、如何看待下半年的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变化等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作出回应。中国中铁:业绩再创新高 低估值龙头蓄势待发8月28日晚间,中国铁路基建、城轨交通基建领域龙头企业中国中铁(601390)(601390)(601390)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报告。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的巨大挑战以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公司积极落实国家“六稳”“六保”要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复工复产,经营业绩再创新高。证监会: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犯罪活动中国证监会近日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将继续聚焦监管主责,凝聚各方合力,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资本市场执法工作,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良好生态。48只基金踩雷西水股份 部分公募给出4个跌停估值由于子公司天安财险持有的信托产品到期发生违约,公司经营业绩恶化,西水股份(600291)(600291)遭遇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48只基金不幸踩雷。近日,部分基金公司将该股股价调整为5.54元,相当于砍下了4个跌停的估值。证券日报上半年券商揽入承销保荐费221亿元 前十名“分食”五成随着上市券商半年报披露收官,券商投行收入也随之曝光。今年上半年,99家券商揽入承销保荐费共计221.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8.02亿元增长42.62%。总体来看,中信建投(601066)(601066)证券、中信证券(600030)等头部券商的投行实力仍排名靠前。不过,在IPO承销收入增长、投行“马太效应”逐渐显著的背景下,仍有券商锚定投行业务发展,突出重围实现业绩大丰收。例如,国金证券(600109)的投行业务收入增幅达到200.37%,跻身前十。券商8月份揽入佣金155亿元 日均7.4亿元“入袋” 8月份,上证综指涨幅为2.59%,最高点为3456.72点,最低点为3263.27点,之间跨度近200点。沪、深两市全月成交金额合计22.24万亿元,日均成交额为1.09万亿元,虽不及7月份的总体行情指标,但交易的活跃也给券商带来了丰厚的佣金收入。怎么看创业板注册制开局之“稳”经过了五个交易日无涨跌停板的“充分发挥”,昨日,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家公司迎来了首个常态化交易日,从当日个股涨跌幅、换手率、成交量等指标来看,整体表现似乎有些四平八稳,有投资者担心“激情退却”,但笔者认为,无论是对830家存量公司,还是对18家注册制新公司而言,“稳”才是其目前最恰当的“表情”――这个“稳”包含了“稳中求进”的耐心与策略,也表达了“行稳致远”的决心和能力。铁路股份制改造更进一步 国铁科创板第一股 铁科轨道成功上市继1月16日“中国高铁第一股”京沪高铁(601816)(601816)在A股上市后,8月31日,又一家“国铁系”公司――铁科轨道作为“国铁科创板第一股”上市。当日,铁科轨道开盘股价涨逾60%,盘中触及39.96元,截至收盘,上涨52.89%,报收34.34元,总市值达72.32亿元。人民日报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六个月在荣枯线上 经济保持平稳复苏态势本报北京8月31日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31日发布,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较上月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运行在50%以上,经济保持平稳复苏态势。
据上交所发布微信公众号8月31日消息,截至2020年8月31日,科创板165家上市企业通过中期报告、上市公告书等形式披露了2020年半年度业绩。总体看,科创板公司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种种困难,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业能级,业绩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技创新企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一是业绩总体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科创板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128.07亿元,同比增长5.80%;共计实现净利润124.17亿元,同比增长42.29%;扣非后净利润94.06亿元,同比增长38.27%。其中,超六成公司实现营收增长,7家营业收入增长超过一倍;六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四分之一的公司净利润增幅在50%以上。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取得这份“成绩单”殊为不易。 二是二季度业绩回升势头强劲。今年二季度,科创公司全部复工复产,生产经营重回正轨。剔除10家未披露一季度数据的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587.46亿元,环比增长52%,同比增长9%;共计实现净利润88.32亿元,环比增长210%,同比增长41%;九成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较一季度实现增长,五成公司二季度收入环比增速超过50%。一季度收入或利润同比下滑的公司中,有半数公司二季度实现同比增长,回升势头明显。值得一提的是,科创公司二季度的业绩总体优于去年同期,近七成公司二季度收入同比实现增长,超六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 三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行业表现尤为亮眼。生物医药行业业绩亮眼,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34.61%和2757.65%。受疫情防控和医疗需求增加影响,检测试剂公司圣湘生物、硕世生物、东方生物增速较大。集成电路行业实现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22.44%和97.11%。颇受关注的国内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达131.6亿元和13.9亿元,同比增长29.38%和329.83%。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公司显示出较强增长潜力,华峰测控、安集科技和沪硅产业三家营收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其他高科技行业也保持了稳定增长。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营收、净利润分别增长24.96%和39.05%,其中近六成公司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4家公司净利润翻番。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设备制造等行业,总体业绩也都有小幅增长。 四是研发投入持续快速提升。2020年上半年度,科创板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共计投入研发金额129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的平均值为18.53%,比去年全年提高6个百分点。集成电路、医药制造、软件等行业研发投入占比居前,芯原股份、微芯生物、奇安信等9家公司持继高研发投入超过30%;中国通号、天合光能等25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与研发高投入相匹配,科创板上市公司已拥有近五万名研发人员队伍,比去年末增长8%,研发人员在员工总人数中的占比达到24%。 五是盈利质量稳定健康。半年报显示,科创公司2020年业绩不仅增长快,而且质量高,主要财务指标稳定健康。其中,毛利率、净利率稳中有升,毛利率平均为50.81%,净利率平均为17.84%。分行业看,生物医药行业的盈利水平提升最为明显,毛利率达到73.88%,净利率为27.93%,较去年同期均提升近3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毛利率及净利率同比也均保持稳定。科创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的同时,回款情况也保持良好,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之比平均为100%,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近八成公司销现比大于80%,销现比小于50%的公司仅5%。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为2.69,与去年同期持平,表明应收账款回收良好。存货周转率平均为2.21,同比去年有所提升,说明库存消化较好。 六是科技创新进展良好。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创公司在科技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行,2020年上半年又有多家公司研发获得重要进展。华润微国内首条6英寸商用SiC晶圆生产线正式量产;澜起科技2019年已完成符合JEDEC标准的第一子代DDR5数据及寄存缓存器芯片工程样片的流片,预计2020年下半年完成量产版芯片的研发;泽璟制药多纳非尼提交新药注册申请,于2020年5月被药审中心受理,在打开商业化之路上又迈进一步;三生国健自主研发的注射用伊尼妥单抗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为中国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多选择;三达膜开发的“基于微管膜、连续移动床及纳滤膜的分离纯化集成新工艺”在国内外首次将高品质微管膜系统用于葡萄糖糖化液过滤除杂,提高了滤液的质量。 七是未盈利企业亏损幅度收窄。科创板14家未盈利企业发展势头向好,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72.34亿元,同比增加24.75%;共计减亏11.82亿元。其中,10家公司营收同比实现增长,近半数公司盈利情况改善,2家公司扭亏为盈。值得一提的是,亏损幅度收窄是在研发投入不减反增下实现的。14家企业上半年研发投入增加6.12亿元,同比增长14%。盈利质量改善的5家公司持续加大了研发投入,如泽璟制药的研发投入由0.76亿元增加到1.29亿元,增幅达到69.73%,企业仍减亏2.12亿元。 八是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上升明显。半年报显示,科创板公司机构股东数量和持股比例显著上升。持股基金数量为16,544只,比一季度增长10倍。其中,75%的科创公司的流通股东中有基金股东,比一季度增加20个百分点;基金持股占比从一季度的平均7.09%提升至11.70%。从行业看,医疗器械、软件和半导体类个股最受基金青睐。其中,金山办公的基金持股比例为51%,高居科创板榜首,三友医疗因其脊柱类植入产品具有进口替代预期,基金持股比例从一季度的1.66%跃升至半年报的50.57%。 九是受疫情影响,部分公司业绩出现波动。疫情影响下,受制于订单需求减少或延期、项目交付和验收推迟等不利因素,有超过三成科创板公司半年度营业收入或者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4家公司营收降幅超过50%,16家公司净利润降幅超过50%,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领域。其中,8家公司由盈转亏,亏损公司数量占比为9%,高于去年同期的7%。此外,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科创板公司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业绩分化格局。其中,市值前10%的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47%,净利润同比增长53.41%,优于科创板整体水平;共计实现营业收入547.31亿元,净利润56.97亿元,分别占科创板整体营业收入的49%、整体净利润的46%;另一方面,除未盈利企业外,亏损排名前十的公司亏损金额占所有公司亏损总额的比例达96%,个别企业业绩下滑超过90%,经营风险需要持续关注。
8月31日,科创板公司完成半年报披露。截至2020年8月31日,科创板165家上市企业通过中期报告、上市公告书等形式披露了2020年半年度业绩。总体看,科创板公司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种种困难,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业能级,业绩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技创新企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具体来看,业绩总体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科创板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128.07亿元,同比增长5.80%;共计实现净利润124.17亿元,同比增长42.29%;扣非后净利润94.06亿元,同比增长38.27%。其中,超六成公司实现营收增长,7家营业收入增长超过一倍;六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四分之一的公司净利润增幅在50%以上。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取得这份“成绩单”殊为不易。 二季度业绩回升势头强劲。今年二季度,科创公司全部复工复产,生产经营重回正轨。剔除10家未披露一季度数据的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587.46亿元,环比增长52%,同比增长9%;共计实现净利润88.32亿元,环比增长210%,同比增长41%;九成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较一季度实现增长,五成公司二季度收入环比增速超过50%。一季度收入或利润同比下滑的公司中,有半数公司二季度实现同比增长,回升势头明显。值得一提的是,科创公司二季度的业绩总体优于去年同期,近七成公司二季度收入同比实现增长,超六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
8月28日晚间,浙江证监局官网披露,中金公司与华泰联合关于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的上市辅导工作已于日前全部完成,择日将正式递交科创板招股说明书。 这意味着,吉利汽车将正式向“科创板整车第一股”发起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造车新势力”之一的威马汽车同样预计于2021年年初登陆科创板,其创始人兼CEO正是曾带领吉利完成对沃尔沃收购这一重大海外并购交易的前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沈晖。 浙江证监局6月30日公布的辅导材料亦显示,“辅导期大致为6月至7月,具体辅导时间还将根据中国证监会、浙江监管局的要求以及辅导对象的实际要求进行必要调整。” 但从现状来看,吉利汽车的辅导工作于8月中下旬才结束,辅导期总计持续约2个月,多于初步拟定的辅导计划,但仍少于首次公开发行企业普遍所需的3个月。 6月24日晚间,吉利汽车在港交所公布发行细则,A股发行不超过17.32亿股股份(不超过扩大后总股本的15%)。人民币股份均为新股份,且将不涉及转换现有股份。7月29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科创板上市议案获股东大会通过。
日前,杭州银行发布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科技文创金融表内贷款余额268.6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2.20亿元。 作为业内较早创新科创金融服务模式的商业银行,杭州银行表示今年上半年,该行继续加大对科创板上市和拟上市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科技金融”优势 ,深度服务科创型企业。 自科创板推出以来,杭州银行针对科创板注册制信息披露度高、审批节奏快的特点,提供主动授信服务,基于公开披露的信息进行授信审批,无需企业提供材料,授信获批后由机构行长亲自挂帅,由公司客户经理、零售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组成专项营销团队访客。针对意向客户,该行提供“开户到放款最多跑一次”服务,利用主动授信、制造业等政策优惠,为拟上市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 截至2020年6月末,杭州银行已完成56户科创板上市和拟上市企业主动授信审批,全部授信额度超过38亿,平均单户授信额度近7000万,其中30余家企业与该行行建立合作往来,服务客户中已有21家企业成功登录科创板。 另外,为了更好的满足科技文创企业不同时期发展特点和核心需求,杭州银行着力打造全生命周期、全渠道生态、全资产经营创新产品体系,具体包括“科易贷”、“科保贷”、“成长贷”、“银投联”等七大核心产品。 例如,“科易贷”聚焦人才创业,以人定贷,针对知名高校毕业、知名企业就业及各级政府引进人才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信用贷款。“科保贷”聚焦政策担保,以保定贷,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成长贷”聚焦行业成长,以销定贷,对纳税销售收入1500万元以上的高成长型科创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