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 张景舒 5月22日,阿里巴巴发布2020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同日,拼多多也发布2020年度一季度业绩报告。从阿里财报数据来看,依旧“惊艳”: 截至3月31日,阿里年度活跃消费者为7.26亿,环比上升2.1%;移动端月活用户8.46亿,环比上升2.66%。非一般公认会计准则季度净利1.30美元/股,远超86美分的预期,同比上升7%。第四季度营收161亿美元,超过153亿美元的预期,同比增加22%。阿里云年收入400亿元,比上年度的247亿元同比上升62%。四季度阿里云营收122亿,环比大幅增长,单季收入连续第二个季度突破百亿大关,对比2015年首次披露的阿里云的营收,五年间增加30倍。一个月前,阿里也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数据中心的建设。 乍一看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财报发布的当日阿里股价却下跌了5.87%,而拼多多的股价则上涨了14.5%。也许部分投资者会认为资本市场的反应似乎有一些反常。阿里的业绩明明看似不错,但为什么市值会下跌呢?这里的预期差到底是什么?对此,笔者将在本文进行详细探讨。 阿里股价的预期差: “现金奶牛”业务线上零售同比增幅微弱 如果细看阿里的这份财报,在这份“艳丽”财报的背后,其实存在部分隐忧,是藏在一些细致的名目中的。 在去年11月,阿里回港上市时,笔者曾在红周刊发表题为《阿里折价回港上市 美投资者吃亏 港投资者捡便宜》的文章,讨论了阿里商业模式的几大护城河。其中有一大护城河,是阿里的“平行扫描”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取法于自然生态。举例来说,当一个蚂蚁群外出觅食,大多数蚂蚁会聚集在食物最多的地方搬运,而有小部分蚂蚁则担负起去其他食物出现概率较小的各处寻找食物源。这么做的好处是,大部队保证足够的食物高确定性地被搬回巢中,而小部分被派遣出去的蚂蚁则可能给整个蚂蚁群带来意外之喜。如果这小部分蚂蚁有幸发现了新食物源,大部队就可以调整运行方向,把更多的社群资源投入到新的食物源上。 对于阿里,提供源源不断的可靠的粮食的是其天猫平台。阿里的电商业务依托垄断势力、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率高达60%。过去一个财年,阿里的平均EBITDA率为32%。可以看出,阿里的EBITDA率基本是靠这个轻资产线上电商平台拉起来的。阿里系的其他分部,如阿里云、高德地图、菜鸟物流、饿了么和口碑等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这部分投入的现金来源,来自于高度可靠且竞争能力极强的电商平台。即便是目前看来最具潜能的阿里云,在过去一年营收62%的增幅下,调整后EBITDA率仍是负4%。云计算高资本开支,需要长期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形成收租规模,提供相对稳定的现金流。这些板块是否能够茁壮成长,取决于阿里的电商平台是否能可靠地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去反哺这些板块。 看清楚这一点,我们可以对阿里占总营收比例62%的零售板块营收进行一个细分: 表1:阿里各项零售业务收入、占比及同比增幅(数据来源:阿里巴巴财报) 从表1中可见,阿里过去一年,之所以零售板块总体增幅达到21%,是因为“其他”项(此处“其他”项包括阿里的新零售和直销板块,即盒马鲜生、天猫超市和银泰城等。)同比大增88%。如果剔除这个“线下”板块,那么阿里的线上零售同比增幅仅为1.1%! 新零售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概念,但对于阿里这样规模的企业,市场买单的,已不仅是概念了。即便高效且强大如沃尔玛,其2019年的EBITDA率也仅有6.5%。这比起阿里的线上零售业务,盈利能力实在相差甚远。线下零售受到当地经济和居民活动半径的影响,其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比起线上零售要弱得多。 线上零售同比增幅几乎停滞及线下零售占比的大幅攀升,或许会让资本市场有两个顾虑:第一,阿里的线上零售是不是已经见顶了?如若这般,那么阿里的自由现金流增速是不是后继无人?第二,阿里的线下零售业务增幅如此之快但盈利能力又差,会不会拉低阿里总体的盈利能力? 这两个顾虑都似乎被数据证实了。阿里一季度的调整后EBITDA下滑了4%,包括新零售概念的总体零售EBITDA则同比下滑了2%。需注意的是,这个总体零售EBITDA的数字如果按照年度来计算的话,是同比上升了19%,而调整后EBITDA上升了28%,因此阿里的EBITDA环比下滑趋势非常明显。另外,非一般公认会计准则下的自由现金流全年计算为1310亿美元,而一季度即使调掉重组等一次性费用,自由现金流也仅有20亿美元,占去年全年总自由现金流比例的1.5%。如果没有自由现金流,那么阿里正在发芽的其他业务,又要用什么去灌溉呢? 上述分析又引出一个很自然的问题——阿里的在线零售业务大幅放缓,除了基数确实很大之外,是否也受到了某种外生的挑战呢? 阿里不能小觑拼多多“颠覆式创新”的威力 要想明白阿里电商板块面临的挑战,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两家阿里的竞争对手——京东和拼多多。我们可以首先看一下过去18个月中阿里、京东和拼多多的股价表现,并从中去揣摩市场对这三家公司的看法。(见图1) 图1: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归一化股价表现(数据来源:雅虎金融) 从图中可见,自从2018年12月以来,京东和拼多多股价分别上涨148%和161%,而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的股价上涨“仅”为32%。阿里逊色的表现,从某个侧面体现了市场对阿里巴巴相对悲观的观点。事实上,市场上目前广为流传的一种观点认为,腾讯系(京东和拼多多都广义地属于腾讯系)已经完成了对阿里巴巴的“围剿”。在中国生活的人(比如笔者自己),可以完全不用阿里系的产品,但却一天都离不开腾讯系的产品(如微信)。除此之外,半路杀出的拼多多对阿里来说,更是有些出其不意。事实上,阿里对拼多多的崛起自2017年便开始应对。然而,阿里当时主要的经历还是花在对付京东上。阿里铁军也用事实证明了其卓越的战斗能力,通过“二选一”实现了用户数量一骑绝尘式的增长,并借助菜鸟物流实现了对京东物流的有效抵抗。但是,阿里与京东的鏖战,尤其是在应对京东自营板块时所做的品类升级,却扎扎实实地为拼多多的崛起提供了一个教科书式的“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颠覆式创新”是哈佛教授克雷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创新者悖论》(Innovator’s Dilemma)一书中提出。市场当下的领导者由于已经占领了市场的绝大部分,因此必须在既有基础上满足市场对其期望的更快的增长;而新进入的玩家没有这个压力,她可以通过发现既有市场领导者未完全覆盖到的某个细分的市场,以之为立身之地。而这个市场往往盈利能力很弱,领导者作为重视盈利的上市公司,没有兴趣和动力去占领。于是,新进入的玩家便可以在这个细分领域内生根发芽,逐渐扩大其市场份额,并向上延伸其触角,直至侵吞既有市场领导者的领土。 自从2016年以后,“淘系”电商和京东的核心成长逻辑都是“消费升级”。消费者愿意为高端品牌,更好的体验支付溢价。在过去的四年中,“淘系电商”向上移动,天猫(原淘宝商城)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如此,中低端商家便不得不受到挤压,销量和盈利能力双双下滑。此时,拼多多横空出世,对他们张开了怀抱。于是,聚焦于标品和白牌的淘系五级以下的“低端”商家便成为了拼多多的主力。同时,拼多多比京东更好地利用了腾讯小程序进行引流,于是,拼多多的时代开启了。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刚上市时,段永平便预言性地说道,“几年之后,你们就会看到拼多多的威力”。在图2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起始基数很小,但拼多多的崛起确实是爆发力惊人。 图2: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多的归一化营收增幅(数据来源:各公司年报) 阿里护城河依然强大 对外围挑战 阿里要及时作出有效回应 尽管阿里面对拼多多强劲的崛起和咄咄逼人的挑战,笔者在去年11月提到的阿里巴巴和京东的系统性优势,却并没有在过去半年内有丝毫的改变。阿里巴巴和京东都具有强大的支付体系和物流系统,蚂蚁金服的地位更是牢不可破,这些都是拼多多望尘莫及的“先天基因”。 尽管拼多多通过投资国美加速二三线城市进一步下沉非常合理,但拼多多要实现对阿里在高端领域的颠覆,除了品牌和消费者心智因素外,还有很多硬核的“坎”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跨过去的。拼多多未来两年的GMV将维持惊人的增速已成定局,但这种高速增长的预期,也多少体现在了极高的市场估值上。 当然,如果阿里不对拼多多作出更有效的回应,那么拼多多的彻底“逆袭”,或许也并非遥不可及。 笔者前阵子听一位软银中国的朋友提到,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从创业之初以来,其愿景和思考定位到现在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非常一致。这让笔者感到非常钦佩,或许黄峥也在2006年的那顿午饭中悟得了巴菲特和段永平的真传吧。无论如何,拼多多的崛起都是中国电商发展史上一次典型的“创新型颠覆”战例,而未来几年,这场阿里和拼多多之间的鏖战,或许只会愈来愈精彩吧! (本文作者系多夫曼基金董事总经理,声明:笔者不持有上述任何一家公司的股票。) (注:文中个股仅为举例分析,非买卖建议)
5月27日晚间,阿里健康发布2020财年业绩公告显示,公司去年收入持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收入同比增长88.3%,经调整后利润净额达2.61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14.8%。 “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为本集团加大在包括处方药、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等在内的互联网大健康业务的投入和布局打下坚实基础。”业绩公告称。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社会各界对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认知和接受度加速提升。国家层面也接连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进入快车道。 今年以来,阿里健康股价实现翻倍式增长。5月27日,阿里健康市值约2339亿港元。 阿里健康董事长兼CEO朱顺炎指出,在一系列政策推动及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司将抓住医药分家处方药医院外销售以及医疗数字信息化基础上的分级诊疗这两大历史机遇,借助公司进一步向阿里巴巴集团收购的医药产品、特医食品等项目运营业务,充分发挥在医药电商领域的药品销售并触连亿万患者的服务能力,并且大力发展公司在医疗系统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和药品全流程追溯方面的技术实力。 阿里健康发布的业绩公告显示,公司2020财年的多项业务实现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3月31日,阿里健康运营的天猫医药电商平台产生的年度商品交易总额(GMV)超过835亿元,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超过1.9亿,较半年前增加3000万。同期,医药自营业务保持强劲增长,收入同比增长92.4%。在线自营店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4800万,较半年前增加1100万。 从公告中可以看到,阿里健康在互联网医疗服务领域亦有斩获。自2018年11月起,阿里健康独家在支付宝客户端上设立独立的医疗健康频道,并负责全权管理该频道内的医疗健康行业合作伙伴。公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末,支付宝已经签约的医疗机构数超过15000家,其中二级和三级医院数量超过3900家,并在全国17个省,近400家三级医院接通医保支付。 此外,阿里健康在疫情期间推出包括抗疫宣教、在线问诊、买药不出门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带动支付宝端阿里健康医疗健康服务的活跃用户数呈现爆发性增长,2020年1季度,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累计去重活跃用户数超过3.9亿。(编辑 张伟)
5月22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2020财年全年及第四季度业绩,核心指标全面超越分析师预期,数字经济体消费型商业业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其中,高科技板块尤为亮眼,阿里云收入破400亿元,比上一年度247亿元的收入增长了62%,强劲业绩推动阿里云估值上涨至770亿美元。这意味着,阿里巴巴科技战略开花结果。 2020财年第四季度内,阿里云营收达122亿元,环比大幅增长,单季度收入连续第二个季度突破百亿元大关。对比历史数据,2015财年阿里巴巴首次披露云计算营收,当年阿里云收入为12.71亿元,到2020财年营收400亿元,6年间增长了31倍。 在最新评估中,摩根士丹利将阿里云估值上调至770亿美元,约合5400亿元。这一估值在中国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四。有分析认为,阿里巴巴科技投入初现成果,云计算业务占据亚太和中国市场领先地位,达摩院、平头哥等前瞻科技布局后劲十足。 阿里巴巴创业之初,就矢志于带来技术和观念的革命。2009年开始,阿里就坚持自研飞天云操作系统,用长达十年的艰辛探索,实现中国云计算从0到1的突破。近两年,阿里更是迎来硬核技术大爆炸期,芯片、量子计算、区块链、IoT等领域实现全面布局,成为拥有广阔技术布局、深厚技术积淀的中国科技公司。 在今年1月10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阿里云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两大奖项。这是互联网公司首次同时获评两大奖项。也是继创始人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阿里云再获得的国家级殊荣。 人才厚度决定技术厚度,6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构成了阿里巴巴的技术底座。阿里巴巴集团38位合伙人有三分之一是技术出身,10万名员工有60%属于技术人才,其中已有数十位科学家获得院士、顶级协会Fellow、杰出科学家等荣誉,包括十多位IEEEFellow、30多位国际知名高校教授。 去年,阿里巴巴核心系统100%上云,成功扛住双11的流量洪峰。其他云计算巨头都尚未迈出这一步。阿里巴巴AI调用规模已超每天1万亿次,服务全球10亿人。在芯片领域,平头哥成立至今一年多,已先后推出三款产品,包括全球领先AI推理芯片含光800,集齐全栈芯片家族。 蚂蚁金服在区块链、数据库、风控安全和信贷智能决策上技术领先;2019年全球公开专利申请量连续第三年占据榜首,数量超过了第2、3名的总和;其自主研发的数据库Oceanbase再次打破此前自身保持的世界纪录,短短数月性能提升达11倍。(编辑 上官梦露)
作者:水木然 腾讯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两大支柱企业,就像一阴一阳,将长期共存下去,他们生态体系庞大,影响无处不在,两者的关系不仅决定了中国互联网的生态格局,也决定了中国经济和商业的大格局! 1 首先,在很多中小企业还在垂死挣扎的今天,为何这两大巨头的效益却如日中天? 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他们都属于大平台企业! 为什么平台企业可以如此强大?我们再拿另外一个巨头苹果为例,看看它凭什么成为市值万亿的企业。 虽然苹果是一家产品型公司,但是它的本质是一家平台型企业。 从硬件上来讲,苹果手机和电脑是全球200多家工厂共同生产出来的,他们先把各种器件生产出来,而苹果只不过把他们组装起来; 从软件上来讲,苹果系统里的各种APP,也是全球各地的开发者设计出来的,然后再上传到苹果的系统,再让苹果用户使用。 苹果公司的本质,并不是一个高科技企业,而是一个大平台!苹果最大的资产是它的品牌和设计,然后所有环节(包括生产和开发)都是采用分包的形式分摊出去。 腾讯和阿里巴巴也是一样的发展逻辑,腾讯依托巨大的流量,阿里巴巴则依托巨大的商业操作系统,他们都各自培育和扶植了一大批企业和无数个体,然后形成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正在从“公司+公司”,变成“平台+个体”。大平台在崛起,同时无数个体在平台上执行任务。 这非常符合社会发展的逻辑,未来的企业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平台化。把“做事”往“做局”方面去升级,然后努力实现自己的“平台化”战略,才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最好出路。 也许有人会说,只有大公司才能平台化,而实际上,平台化不只是大公司的方向,而是所有公司的必然方向。其实即使是一个小公司来说,也必须完成平台化的升级,比如一家小而美的广告公司,如何实现这个过程呢? 首先,可以公司名义去接单,然后再分包给个人。而公司在业内的口碑和公信力,决定了它获取订单的能力,公司可以用信用为担保去接到订单,然后再将订单分包给个人,这才是未来公司要做的事。 因此,未来公司最大的资产,是他的品牌和公信度。当公司做到一定程度,可以孵化各种小而美的个人或品牌,这就是未来小企业的做大做强的方式。 2 公司的平台化,能不能在中国文明中找到依据呢? 大家想想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龙。 中国人的图腾为什么是龙呢? 龙其实就是一个聚合体,它有鱼的鳞,牛的头,蛇的身,鹰的爪,鹿的角。在中国古代,各个部落之间是分散而凌乱的,每个部落的图腾都是不同的动物,比如鱼、牛、蛇、鹰这些,后来部落实现了大一统,这时用什么作为图腾呢?那就取每个部落图腾的最大特点,比如鹰的爪子,牛的头,鱼的鳞片,最终综合成了龙。 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协同和聚合的基因,中国人对“和”的理解是极其深刻到位的。 如果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去剖析,就会有个非常有趣的发现:公司的股份化,是西方给世界的贡献。公司的平台化,则是中国给世界的贡献。 股份化的本质,是把公司拆分,在股票交易市场上交易,被很多人公开持有。 平台化的本质,是把很多分散的公司统一联合起来,各尽其才,各取所需,成为一个聚合体。 股份化是合久必分,平台化是分久必合。 如果再上升一个高度,中国最大的平台就是“一带一路”,恰恰也是我们提倡的“人类命运同体”。 平台化,是一场社会组织的变革,就好像未来的战争一样,所有部门均需要能各自为战、化整为零,要求大家既要有单兵作战能力,又要有协同作战能力。 公开化、共享化、协同化,才是公司发展的大势所趋。打开公司的边界,让品牌共营、渠道共享、流量互通,这是时代得大势所趋。 3 下面我们再看看,同样是平台型企业,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曾有人说:马化腾是水,低调沉潜,入木三分;马云是火,高举高打,气势如虹。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明,只不过水和火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这两个人的身上,还体现在两大公司的区别上。 腾讯的本质是靠流量滋生企业和个体,这些流量就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所到之处就像涓涓细流,往往能够保持对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是它会通过链接的方式,把大家连在一切,和而不同,共同成长。 阿里的本质是靠运作塑造企业和个体,它谋求的是建立一个全球性商业“操作系统”,因此它就像一团火,不断的把外物拿来熔炉再塑造,成为这个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它的每一项业务推进都是一个再融化和再造的过程。 阿里的这套“操作系统”,是一个能够全球商品的生产,交易,流通的系统,它需要简化掉很多环节,跳过很多传统阻碍,取代陈旧的资源,同时搭建更多先进又便捷的路径,比如支付/物流/金融支持等等。 腾讯扩张的驱动力在于连接。它不谋求控制对方,喜欢相敬如宾的感觉,它想建立一片商业生态,就像一篇森林一样,里面有大树也有小草,还有各种花儿,所以大家只需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比如腾讯投了京东后,京东还是那个京东,美团还是那个美团,唯品会也还是那个唯品会。 而阿里扩张的驱动力在于生长。它为了生长所以需要不断的吸收营养。还记得之前美团的王兴评马云吗?当年美团并不想向阿里彻底掌控,美团还是想走自己的路线,有自己的规化,最终美团与阿里决裂,并投向了腾讯的怀抱,只有腾讯才能满足美团的独立性。 再看看被阿里收入囊中的其它企业吧,口碑、高德,优酷、UC等等这些企业都已经被回炉重造,成为阿里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为什么有这种区别呢?因为腾讯靠是流量产生价值,它只需让大家完成社交的动作己可,而阿里必须靠“交易”才能产生价值,这是一种深度的互动,如果没有一致性和协同性,是很难保证交易的效率。 所以阿里的商业操作系统,需要在自己的平台产生交易形成闭环。这是它生长的原则,无论是投资高德、还是投资微博、陌陌,都必须符合它的潜在逻辑。 腾讯做的是一片繁荣的商业生态;阿里做的是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 腾讯就像一个怀有大爱的绅士;阿里就像一个优秀的霸道总裁。 腾讯的原则是:相见不如怀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阿里的原则是:轰轰烈烈爱一场,山盟海誓,不成功则成仁。 这就是两大公司的根本区别。 这两大商业态势就像一根绳的两股力量,也像太极里的一阴一阳,交织成了中国商业的格局,并将在未来长期共存下去。 其实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两大公司的性质上,也体现在当今世界另外两大力量的区别上: 中国和美国,就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发展力量。 中国文明的核心逻辑是“和而不同”,我们尊重每一个国家的独立性,提倡互帮互助,力所能及的帮助别的国家发展,比如一带一路。同时又能做到互不干涉,共生共荣。 美国发展的核心逻辑是要把其它国家纳入自己的体系种去,他总是试图按照自己意愿帮全球建立一个大运作系统,然后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按部就班。 这就是推动全球进步的两大重要力量,当然这也是一种矛盾,但是哲学上说:矛盾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当然,读懂这些矛盾不是根本目的,我们要的是看透矛盾本质的能力,以及驾驭各种矛盾的能力,这就是一个人的格局。 水木然
日前,A股22家上市券商均对外披露了2019年年报,据不完全统计,22家上市券商在金融科技投入累计规模近百亿元,其中50%以上的证券机构已采用了阿里云数字新基建解决方案,加速数字化转型。 截至目前,已有上万家金融机构借助阿里云新基建进行数字化转型,其中覆盖60%保险企业,50%证券机构,80%上市商业银行以及上百家银行客户。 近年来,金融科技日益成为证券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已经公布年报的22家A股上市券商中,有20家信息技术投入超过1亿元。在中国TOP10的证券公司中,已有9家和阿里云合作。 证券行业对金融科技的探索和应用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前沿技术进行革新,将传统的证券业务进行分解,提供高效率、高附加值、高便利性的产品与服务,并极大的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行业运转效率,是当前阶段的主要特征。 2018年8月底,证监会正式印发《中国证监会监管科技总体建设方案》,重点强调了证券行业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运用。行业人士认为,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在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的应用逐渐广泛和深入,金融与科技将加速融合。 云计算弹性可扩展能力及分布式互联网基础设施,能轻松应对激增的交易。阿里云经过多年实战打磨的多活方案和产品,能确保券商服务在不同城市之前分钟级切换,数据不丢、业务不停机,通过为证券企业提供多层次的能力支撑帮助证券行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上交所与阿里云联手开发的“证通云”在疫情防控特殊时间显露出了关键作用。4月1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第十次会员大会首次通过上交所技术公司与阿里云、钉钉合作开发的“证通云会议”专用系统“云上”召开。 市场研究机构IDC报告显示,阿里云位居中国金融云解决方案市场第一,已经成为支撑金融行业平稳运行的关键数字化基础设施。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的线下商户不断增加,各大城市餐饮、旅游等消费需求逐渐释放,迎来了小幅度的“报复性消费”浪潮。 上海这一座金融中心、浪漫都市在短暂的停歇后,也开始恢复往日生机。疫情当下,上海“五五购物节”的提出和实践,让人们对这座城市联手阿里积极拥抱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市场新形态的态度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在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加持下,上海经济复苏已见明显成效。 一个误区:消费复苏只能“消费降级”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当口,有人认为城市消费复苏只能通过“消费降级“来实现。例如:跟亲戚朋友拼单、买九块九的拖鞋等。事实上,这种廉价的小商品经济形式、打折促销疯狂补贴的模式,仅是城市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短时间的消费复苏假象,但无益于真正的消费复苏。 一方面,“消费降级”并不能尽快恢复城市消费,还有可能会把行业带入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导致劣币逐良币。 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竞争目标,促进消费的同时也要注重市场的良性运转。如果市场因一昧追求“烧钱获客”模式而引发价格战,导致的结果就会是为了压低价格而生产成本低、品质也低劣的产品,最终留不住用户也影响了品牌口碑。 另一方面,“消费降级”的长时间维系将会伤害行业的创新动力,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渠道创新等改变和升级,一直是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方法。而市场进入 “消费降级”状态,意味着消费收入降低,市场经济持续低迷,从而抑制行业创新动力,阻碍经济增长。 总之,通过“消费降级”来实现城市消费复苏不是上策,至于如何促进消费复苏,从上海五五购物节创新消费的火热可以窥视一二。 上海五五购物节,一种创新消费模式 在各大城市为消费复苏发愁之际,上海“五五购物节”上,阿里帮助上海商圈走进淘宝直播间,为城市消费复苏提供了一份经典案例。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的购物中心周末日均流量约为5.7万人次,“云逛百联”100万的观看量,相当于新开17.5个商场的客流量。 聚划算数据显示,上海消费者热情空前,上海人添加购物车商品件数已达去年同期的2.4倍,上海商家商品被全国消费者加购件数更达去年的2.7倍,只待5日零点开抢。 诸如上述实现消费复苏的数据还有很多,而这都要归因于上海借力阿里,开创了消费新玩法。 除了直播带货、聚划算满减促销之外,阿里在聚划算、天猫超市、盒马、饿了么等平台上为上海老字号“定制”措施,给予流量曝光支持,助力上海老字号站上新消费潮。 还有,阿里购买价值10亿元“湖北加油虾”,在线上线下以5.5折优惠出售,满足上海市民食品采购需求,且盒马App每天发放线上牛奶优惠券,涵盖上百种主流奶品牌,可在线上购买新鲜巴氏鲜牛奶、酸奶等商品时直接抵扣使用,激活用户消费欲。 与此同时,开启“上海小店传承计划”,通过多种举措给予小店流量和技术双支持,多方位助力其生意回暖,已让 10万上海小店受益。 “沪游码”的开通则让用户畅游上海各大景点更便捷和舒适。 上海的数字化生活平台、数字景区等等新颖玩法,让人耳目一新。其实,在五五购物节之前,阿里就曾在上海多次尝试无人零售、品牌淘宝直播、老字号数字化赋能等创新的消费经济模式。 在上海试水的无人零售、云上时装周等创新消费经济也是基于阿里提供数据优势、线上流量、领先技术,与上海本地线下商家的用户运营、卖场管理、供应链管理优势的融合。只是,五五购物节消费玩法更多、覆盖面更广,应用也更成熟。 上海五五购物节上,群英荟萃”的消费玩法,可谓开创了一种新的消费经济模式。 城市消费复苏,巨头数字化赋能是关键 一个是创新发展的互联网巨头,一个是与时俱进的时尚都市,阿里与上海早在2015年就结下了“良缘”。彼时,双方围绕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智慧健康、社会信用体系等领域开展合作。 一来,阿里依托自身的技术沉淀与经验优势,赋能品牌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城市构建智慧化体系。 在市场层面,阿里深耕零售产业多年,经验优势、资源优势不言而喻,无论是规模庞大的零售业态,还是与零售相关的物流、金融等领域阿里都有涉足和投资,而这些相关的资源也可以给到合作伙伴。 在技术层面,阿里具备强大的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能力,可以助力品牌精准获客、优化管理体系从而提高运营效率,促进销量业绩的增长。对各项技术专研和成熟应用,也让阿里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赋能合作伙伴,助力品牌数字化转型升级。 同样的,阿里可以发挥平台赋能优势,一一实现交通、医疗、政务等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以此来满足智慧城市各项“节点”的建设需求,进而将这些智慧系统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生态圈。 二来,基于自身的平台特点,阿里深入挖掘新用户需求、应用新技术来发展新业态。 基于阿里的技术能力和用户洞察水平,可以分析出某项需求即将爆发的苗头,从而选取更优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而实现消费者和供给侧的双向互通和匹配,也可以拓展新消费场景发展新业态,从而带动市场消费。 由此,阿里多次在上海试行“无人零售“、“品牌淘宝直播”、“云上时装周”、“老字号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新业态。据悉,2019年,134个国产品牌在天猫上年销售额超过10亿,52个老字号年销售额过亿。“老字号品牌亿元俱乐部”中,18个是上海品牌,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潮下,阿里凭借自身资源、技术、经验等优势为上海各大品牌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也正是这些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的落地,为上海五五购物节新消费模式的形成和以及城市消费的复苏提供了必要的运作基础。 而从上海五五购物节掀起的消费复苏来看,2020年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应该紧跟数字化浪潮,靠数字化创新取胜。这一次阿里与上海之间的联动,给了其他城市恢复经济、恢复生产、动员消费一些参考的门路,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综上所述,疫情带来的挑战为数字化创新提供新的动力和契机。可以预见,未来直播带货、一码通等数字化的创新消费模式将变成常态化,从而加快经济复苏的进度。也就是说,上海五五购物节引领的数字化创新会成为城市消费复苏的新动力,是当前底层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发力点。消费复苏,不应该从打折清仓的老套路里找点子,还是应该从创新里找路子,找法子,才能有益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刘旷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