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行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机构覆盖范围、管理要求及调整机制。综合考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机构类型等因素,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对超过上限的机构设置过渡期,并建立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 看到这则消息,很多人一定会想,楼市调控政策又严了,对开发商的要求更高了,楼市也要更加低迷了。显然,这样的看法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客观的,有点断章取义。因为,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不是只考虑一个方面的问题,都不是想把哪个行业、哪个企业搞死,而是想让其更加健康、更加有序地发展,更加符合市场要求、符合发展需要。 对房地产行业来说,由于长期处于不正常、不规范、不健康的发展轨道,不仅市场本身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与房地产市场相关联的行业,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如前些年的钢铁、水泥行业,就出现了虚旺,从而给近年来的供给侧改革带来了很大压力,也给经济结构造成了很大影响。而钢铁、水泥行业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房地产行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而无论是钢铁、水泥行业还是房地产行业,在治理、完善、规范过程中,又无一不涉及金融领域,不与金融风险、金融安全、金融稳定密切相关。其中,银行贷款过度向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水泥等行业以及房地产领域集中,则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隐含风险最大的问题之一。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的整治,都需要金融企业承担相当一部分责任。如僵尸企业清理,几乎没有一家不需要银行买单的。 如果银行承担的责任多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会给银行自身带来风险和压力。而如果不承担这样的风险和压力,很多工作就难以向前推进。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甚至是比较对立的问题。如何化解这样的矛盾、解决这样的问题,当然需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而不是到了矛盾和风险爆发时再去解决。到时候,付出的代价就要大得多。 对房地产贷款实行集中度管理,说到底,就是提前化解金融领域的贷款风险,提前调整银行贷款的结构,让更多的贷款能够转向实体经济领域,而不是房地产。房地产贷款,包括居民房贷的比重,已经够高,不能再向上攀升了。一方面,房地产贷款比重过高,已经在开发商的资金链中得到充分验证,包括头部房企在内,已经没有几家开发企业的资金链是宽松的,是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安全运转的,而必须借助外力、借助不断地借新还旧。否则,就有资金链风险。如果再不进行集中度管理,更大的风险就会爆发;另一方面,居民的个人房贷,用起来很爽,特别是银行,贷款规模可以呼呼地上,工作人员的奖金也能腾腾地涨,可是,居民个人贷款的不断攀升,已经让居民家庭资产结构出现了严重不合理,过高的房产比重和负债,已经严重压制了居民的正常消费,从而影响国内大循环格局的形成,必须予以管理。 也正因为如此,管理层要对房地产贷款实施集中度管理,并分档设置了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以此来控制房地产贷款和居民个人住房贷款的规模,尤其是增长速度。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相当一部分银行需要对这个两个比重进行调整,压缩房地产贷款和居民个人住房贷款的规模。否则,将达不到管理层要求,达不到规定设置的上限。如果能够在过渡期内解决好这些问题,那么,房地产贷款和居民个人住房贷款的安全性将大大增强。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这项制度的顺利实施呢?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确保银行的数据真实可靠。出台新规的目的不是当摆设,而是除风险。因此,对银行提供的数据,必须做到真实可靠,不能有任何水分。否则,就会留下隐患、出现问题。对此,管理层要组织检查和抽查,一旦发现问题,严厉追责;二是要杜绝其他方面的漏洞,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小贷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需要规范,防止这些机构向开发商、居民等提供非法贷款、非法资金支持,导致管控失灵,风险难以有效化解。如果做好了,房地产贷款的集中度管理效率就能大大提升,从而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新年新气象,《证券日报》研究中心实时梳理券商2021年1月份金股组合,供参考。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后发现,截至12月30日收盘,中国银河证券、新时代证券两家券商共推出2021年1月份金股20只,涉及18个申万一级行业。 中国银河证券的2021年1月份十大金股组合涵盖了十个行业:紫金矿业(有色金属)、银轮股份(汽车)、亿纬锂能(电新)、恒立液压(机械)、航天发展(军工)、隆平高科(农业)、中国太保(保险)、晨光文具(轻工)、智飞生物(医药)、华贸物流(交通运输)。 中国银河证券表示,目前市场处于高波动、高分化的阶段,全球疫情反复、全球货币及财政政策等因素共振。由此看来,股市增量资金持续流入可期,市场情绪在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不会太弱。随着新冠疫苗在多国顺利接种,疫情后经济修复的趋势是确定的,叠加宽松和财政刺激延续,顺周期行情仍有继续向上的基础。把握政策带来的行业景气趋势向上的确定性机会。2021年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建议积极布局中长期景气趋势上行的行业,例如新能源、高端制造、种业、消费服务等。 新时代证券的2021年1月份十大金股组合涵盖了九个行业:星源材质(电新)、当升科技(电新)、长江电力(公用事业)、欧派家居(轻工)、龙蟒佰利(化工)、海利得(化工)、新华保险(非银)、中公教育(社服)、分众传媒(传媒)、长春高新(医药)、贵州茅台(食品饮料)。 新时代证券表示,最近半个月,除了消费和新能源,大部分板块都出现了波折,市场的波动主要源自资金层面低于预期。市场的风格取决于各行业相对的盈利预期,经济的改善目前依然还会持续,当前股市对这一逻辑的定价还不充分。目前公募基金持仓中,消费和成长仓位较重,随着公募基金排名战逐步落地,基金一般会有布局新赛道为来年做准备的需求,再加上2021年1月份一般都是政策和信贷的密集投放期,顺应经济回升趋势的行业将有确定性机会,叠加估值方面的比较优势,春季躁动行情中顺周期依然会是主要风格。重点关注有色、化工、汽车、机械、券商、银行。 值得一提的,近期北上资金持续涌入加仓上述相关品种。统计显示,上述20只金股中,贵州茅台、分众传媒、长春高新、智飞生物等4只白马股12月份以来备受北上资金的青睐,合计吸金65.02亿元,后市表现值得关注。 展望A股节后走势,根据私募排排网调查结果显示,76%的私募元旦期间倾向于选择保持原有仓位和组合过节,认为市场结构性强势仍在延续;56%的私募认为节后新能源车、消费、部分科技细分赛道等人气行业板块,将强势依旧;80%的私募认为明年1月份股指将延续偏强震荡格局,甚至可能再进一步显著拉涨。 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夏风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经济继续复苏的几率较高,中期来看复苏和货币政策宽松与否将会影响市场的运行节奏,但其博弈的时间点可能在明年三、四月份,因此对明年1月份市场行情保持乐观。” “上述2家券商推荐的2021年1月份金股涵盖了新能源、顺周期、消费等诸多明年景气持续被看好的领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对于短期累计涨幅较大,估值明显高出行业平均的个股,应尽量规避。”沃隆创鑫投资基金经理黄界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疫苗进程加速推进,全球疫情逐渐缓解,明年1月份A股有望在全球趋暖环境下开启新一轮上涨行情,投资者可逢低积极布局估值有明显优势且持续受益全球经济恢复的顺周期板块;以及处于景气上升周期且持续受益政策支持的新能源、半导体等硬核细分科技龙头。 接受采访的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2021年A股市场表达乐观看法。杨德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1年仍是基金发展大年,未来十年每年新基金发行可能都在两万亿元左右,这将会给A股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可以预见,2021年A股将延续慢牛长牛行情,预计上证指数涨幅在10%-20%左右。” 表:2家券商推荐2021年1月份20只金股 制表:任世碧
近期食品板块表现较为疯狂。 12月14日,申万食品饮料指数盘中刷新历史纪录最高点。而今年以来,这一指数已累计上涨超过70%,在全部28个申万一级行业同期涨幅最多,可谓是一骑绝尘,表现强势。 数据来源:同花顺 显然,在经历了前段时间的盘整,食品饮料板块再次崛起,吸引了市场的众多目光。 在众股之中,上市刚好两个月的金龙鱼的股价走势有点意思。 在上市之前,市场还在讨论它能不能撑得起2000亿的时候,人家已经跃上4000亿的龙门了! 在14日股价大涨超9%之后,今日继续攀升,越过11月17日盘中创下的历史高点(75.96元),升至76.85元,最终收于75.89元。而上市以来其股价已累计涨幅超过195%,最新总市值为4114亿元。 数据来源:同花顺 金龙鱼,这一魔性循环着“1:1:1”广告词的家喻户晓的国民级别品牌,在登陆资本市场之后的表现有些看头。 曾创下创业板史上最大IPO,募集金额高达139亿,目前市值超过4100亿,同业企业东凌国际、西王食品、道道全的市值之和都难以望向其背,要知道格力电器不过3600亿,而其估值开始在业内直接对标6300亿的海天味业了。 面对这一千亿市值的新生消费股,明晟指数又将其纳入MSCI全球标准指数,广大股民兴奋了,纷纷直呼“油中茅台”、“下一个海天味业”....只能说这一光环十分耀眼了。 而金龙鱼作为初出茅庐的资本市场新人,如今可以拥有这一涨势,只能说是业绩成长性的乐观预期以及市场资金炒作所带来的双重作用所致。 高估值的底气几何? 金龙鱼的高估值预期来自市场对其讲述的故事给予了信任。 首先,虽说金龙鱼属于一外资企业,但其凭借既有的国民度已在食用油市场上担起“老大哥”的地位了。 受益于消费升级,食用油行业继续迈向质变的提升,在包装化、品牌化、高端化方向上不断发力,其中,金龙鱼作为头部标的,凭借已构建的护城河利于稳固高质量发展,竞争优势依旧存有,2019年小包装食用油、包装米、包装面粉市场份额分别为38.4%、18.4%、26.7%,均为市场第一。 我国食用油市场份额格局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 虽说近年来,其在经营发展上已显出颓势,但在一定时期内,其拥有的龙头份额还难以被撼动。 同时,近期成本端的变动或为其提价能力带来了较为积极的预期,毕竟由于粮油行业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来频频出现涨价情形,公司产品终端价格便会存有一定的提升,利于增收,进而刺激了股价的大涨。 “11月30日至12月6日,豆油、花生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和0.3%,菜籽油价格环比基本持平。其中,郑州、合肥、南宁豆油价格分别上涨4%、3.6%和2.8%,济南、郑州、呼和浩特花生油价格分别上涨3.5%、1.4%和1.2%。”——商务部数据 当然,既有的岁月静好的故事并不足以吸引人,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永远想要新的故事以及其背后的想象空间。 众所周知,金龙鱼虽体量庞大,市场份额占据头部地位,但其盈利能力不够漂亮,2019年金龙鱼营业收入1707.43亿元,净利润55.64亿元,净利率却只有3.26%,这一被称为“油中茅台”的标的净利率不过只是茅台的零头。 数据来源:同花顺 要知道粮油米面产业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官方调控,产品涨价也有所受限,无法真正提升金龙鱼等企业的盈利水平,再加上这一市场已基本饱和,金龙鱼即便是作为“行业一哥”,也没有可以再大展身手的空间,因此,寻找新的增长点尤为关键。 于是,金龙鱼选择拥抱一个新故事,通过品类扩张(发力中央厨房、冷冻面团、酵母、调味品等细分领域)来培育新的增量空间。 2015年金龙鱼所属的益海嘉里与中国台湾老字号丸庄酱油正式签约,成立丸庄金龙鱼(泰州)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2017年与台湾丸庄共同投资建设了丸庄益海天然酿造酱油项目,可年产16万吨优质酱油; 2019年丸庄益海天然酿造酱油项目举行产品上市发布会,推出一系列高端酱油新品; 2020年6月,上述这一项目在重庆江津正式开工建设,投建项目含火锅底料、川味复合调味料等。 就拿调味品来说,相对于粮油产业,这一市场的发挥空间更大且品类多元化,金龙鱼可以利用自身已有的品牌影响和渠道能力,去切进市场分一杯羹,利于其提升营收,进而巩固市场份额。 2010/2015/2020E 中国复合调味品占调味品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浙商证券 “ 公司调味品领域并没有要超过海天的计划,因为海天在现有市场上已经建立并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但我们相信,我们的优质产品可以在调味品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金龙鱼 当然,随着金龙鱼的深入布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竞争,而虽说市场对金龙鱼具备的头部效应有所期待,但目前来看,其还在构建中的调味品产品线并不能与中炬高新、海天味业等去抗衡。 食品饮料股再受资金偏爱 而除去基本面以及公司战略方向带来的利好之外,包括金龙鱼在内的食品股近期大涨的原因还是在于“资金抱团”的效应。 虽说疫情在前期使得多数行业受到重挫,但疫情以来,遵循“民以食为天”逻辑,食品饮料行业具备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对复工复产反应较快,使得市场投资者加强了对这一板块的业绩和估值方面的积极预期。 无论是海天味业的估值从年初的50倍PE增至接近百倍PE,还是金龙鱼从34倍PE升至60倍PE,都可以看出,食品板块整体受到了资金的热捧,且涨幅惊人。 食品饮料子板块龙头PE估值情况 数据来源:东方证券 虽说9月后食品饮料板块出现了持续性的分化,但融资盘的加仓行为依旧不断。 9月以来,融资盘净买入食品饮料行业金额达到56亿元,买入金额位居申万28个大类行业第五;且此前申万食品饮料行业融资余额达到506亿元,创出年内新高。 尤其是在12月大盘出现下调性震荡之时,由于食品股的成长性逻辑相对坚定,具有向上修补的需求,市场投资者习惯于钟情于此,资金便纷纷投向防御性强的品种。 以上一周(12月7日~12月11日)为例,沪深两市主力资金全周累计净流出2060.09亿元,其中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里,食品饮料行业全周逆市净流入67.76亿元居首,周涨幅1.19%。 再加上年末已至,基于节日效应叠加成本涨价预期,不少子行业提价也逐一落地,稳固了食品饮料作为大消费板块的上涨预期,这也就是为何近期食品股逆市上涨,表现积极的原因。 结语 对于金龙鱼来说,作为一个长期布局传统产业的企业,登陆以科技创新为主基调的创业板本就耐人寻味,如今市场对其存有期待,但更多的是基于头部效应的光环,毕竟其拥有占优的品牌、渠道、规模优势。但随着市场预期的提前消化利好不再,如何在这一高估值下去维持业务的成长性才是关键。 其所在的食品饮料板块也是如此。近期市场资金对“五美”品种(美食、美容、美景、医美、美酒)不断投向橄榄枝,其中,食品饮料股的涨势也较为高昂,但还是那句话,随着估值不断接近高位,短期内涨势过于积极存有明显的波动风险,虽说食品板块,尤其是子行业细分龙头效应在长期具备积极态势,但仍需警惕回调盘整。
12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简称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正式开赛。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有关行业的36个代表团的2557名选手,将在此鏖战三天,角逐86个项目的比赛。 选手在飞机维修项目比赛中。(气装置项目的抖音直播。通过在线直播,带你现场直击赛场精彩瞬间和独家花絮。 技能展示,各省市强势亮相拼人气 为全方位展示“十三五”时期我国技能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效,大赛同期,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设5个展区,分别是国家展板、省(区、市)及参赛行业部门展区、广东技工院校展区、赞助企业展区和设施设备支持单位展区,共计179个展位,展示总面积超过1万平米。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和有关行业部门的150多个展示项目、31所广东省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6家大赛战略合作伙伴、9家大赛高级合作伙伴和100多家设施设备支持单位将同场展示。广大公众可以全面了解各地各行业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成果、技工教育经验和亮点、地方特色技能技艺、行业风采和企业品牌、产品、高新技术等。 在新疆技能展示区,哈密特色美食羊肉焖饼子、库车大馕、阿克苏手工民族乐器等展品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试吃。最火爆“试吃品”当属湖北技能展示区的热干面,现场大排长龙。来自雪域高原的西藏技能展示区,有刺绣唐卡、西藏木雕、尼木手工藏香等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人现场献艺,让观众一饱眼福。 高手过招,20项“中华绝技”现场PK 玑镂刻花、内画、数控微雕、触测蒙眼配钥匙、电钻钻鸡蛋……据了解,活动将现场展演20项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中华绝技”。这也是广大公众了解技能文化最有趣的看点。据了解,本次大赛共收到“中华绝技”报名参演项目171个,涵盖高新技术、手工制作、艺术创意等六大行业领域,内容丰富。大赛期间,将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中华十大绝技”,并在大赛闭幕式上揭晓、颁发证书。
2020年火爆的行业,光伏行业定是其中之一。 时至岁末,光伏行业重磅利好不断。12月12日国家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透露出的讯息显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在2020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表示,“从目前的测算情况看,‘十四五’新增光伏发电装机规模需求将远高于‘十三五’。”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则预计2020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40GW,同比增长32.8%。 光伏行业的火热带动光伏产业链快速发展,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光伏玻璃,受益尤其明显。主要受供需不平衡影响,光伏玻璃价格自下半年以来暴涨超80%,相关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光伏玻璃需求持续高增长 光伏行业有多火热?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的一组数据中或可见端倪。王勃华预计2020年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将达到240GW。而“十四五”期间,中国年均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在70GW到90GW之间。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新增总装机量在350GW到450GW之间,超过迄今的装机总和。 据悉,2020年约有20家企业公布组件扩产项目,其中5GW以上的项目有14个。光伏组件大规模扩产直接拉动了光伏玻璃需求激增。 另一方面,双玻组件的普及进一步提振了光伏玻璃需求。相比于单玻组件,双玻组件发电效率提高了30%以上,更有利于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盈利。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双玻组件在我国渗透率仅19%,未来提升空间较大。根据上市公司金晶科技11月公告测算,1GW的2.5mm双玻组件、2.0mm双玻组件、单玻组件生产所需的光伏面板原片约8.9万吨、7.3万吨、5.6万吨,即同等数量的双玻组件比单玻组件对光伏面板原片的需求高出约30%~60%。 由此,业内人士认为光伏玻璃需求进入增长的快车道是大概率事件。 产能有序释放但中期供给格局仍偏紧 近期,工信部对《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指明光伏压延玻璃可不制定产能置换方案,但要求新建光伏玻璃项目应委托全国性的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召开听证会,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先进性、能耗水平、环保水平等,并公告项目信息,同时,光伏玻璃项目投产后,企业应履行承诺不生产建筑玻璃。 对此,专家认为,光伏压延玻璃投资有较高门槛,资金投入量较大、技术研发、设备配置、人员补充等是新建光伏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由于产能投放周期、良品爬坡等因素,短期产能投放可能会低于市场预期。 川财证券分析认为,由于光伏玻璃生产线建设时间较长,从投资建设到实际达产所需时间约18个月,预计2022年底光伏玻璃行业整体可实现供需平衡,而2021年光伏玻璃面临结构性紧缺,大尺寸玻璃供给仍较为紧张。 华泰证券认为,光伏玻璃行业高景气有望贯穿“十四五”,绿色能源革命+双玻渗透率提升推动行业需求,测算2021年光伏玻璃供给缺口或仍超过10%,光伏玻璃价格短期高位稳定。 在产能扩张受限背景下,拥有较大规模存量浮法指标可置换,海外产能扩张经验丰富的龙头或将会受益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超白玻璃领导者金晶科技近年来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2018年即开始布局光伏玻璃,有望乘行业东风打开新的成长空间。站在当前时点看,伴随浮法玻璃景气度改善,光伏长期高景气,公司具备较大的业绩弹性。 金晶科技:光伏玻璃新贵 资料显示,金晶科技主营产品包括玻璃与纯碱两大类,是国内超白浮法玻璃龙头企业,产品定位高端。金晶是中国第一片超白玻璃诞生地,终结了中国超白玻璃依赖进口的历史。中国尊、鸟巢、水立方、迪拜塔等地标性建筑均使用了金晶的产品,在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公司现任董事长王刚先生,已经连任5届人大代表,并当选新一届中国建材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对行业政策和行业趋势的把握可谓精准。面对近年来国内玻璃产能过剩带来的压力,他带领金晶科技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坚持“终端主导、原片配套”,加大在太阳能光伏光热、绿色建筑、工业品等领域的研发生产经营的资源投入,开发新产品,创新既有优势产品的组合,不断创造和满足客户新需求。 实际上,早在2018年金晶科技即对光伏产业链进行了布局。该年8月公司在马来西亚投资设立子公司拟建太阳能玻璃生产线。2020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在马来西亚计划分两期建设1条500吨/日前板玻璃生产线和1条500吨/日背板玻璃配套联线钢化深加工生产线,目前处于在建状态,产品定位于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主要辅件。据了解,该项目属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玻璃行业富裕产能“走出去”的项目,而项目下游光伏产业作为绿色能源是全球各国广泛关注和大力发展的一个领域,具备良好的需求前景。 2020年11月,公司发布子公司宁夏金晶科技投建光伏轻质面板一期项目公告,该项目由公司自筹3.85亿元投资建设,建成后正常年产2.5mm光伏面板2849.5万平方米,并预期于2021年6月正式投产,是金晶科技在光伏产业链上的又一布局。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均销售收入6.69亿元,年均利润总额3.16亿元,年均净利润2.68亿元。 在全球合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金晶科技提前布局,依托超白玻璃的优势,深耕太阳能玻璃细分市场,已经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提供从光伏到光热、从背板到面板全系列产品的公司。公司凭借在超白工艺的深厚积淀,积极拥抱目前光伏玻璃行业的高景气,有望在未来两年实现跨越式增长。 华西证券近期发布研报认为,公司宁夏新产能贴近隆基、马来基地贴近薄膜电池客户,预计公司2021年超白浮法及压延光伏玻璃产能有望达到3300吨/日。同时公司生产线多为500~600吨/日中小型生产线,转产光伏背板玻璃有先天优势,进一步增强公司确定性。预计公司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3.98/8.26/12.74亿元,同比增长304%/107.8%/54.2%,对应EPS0.28/0.58/0.89元。综合考虑两种估值方法,保守情境下采用估值相对低的PE法,即给予公司2021年目标价11.10元,对应合理估值158.55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李兰兰 发自上海 2020年12月31日下午,“2021挑战未来——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在上海新静安体育中心举行,现场超3000人聆听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的分享。自2016年始,“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成为中国地产行业最受关注的盛会之一。 发布会现场,丁祖昱谈到,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市场规模不断攀升。物业管理行业市场整体集中度低,高度分散,各类企业绝对增长空间仍大。从规模表现来看,2020年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管理面积为351.5亿㎡,同比增长13.4%。 从经营绩效表现来看,2020年物管行业营收规模为12688.1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 TOP100企业收入均值为27.53亿元,同比涨27.9%。TOP10企业收入均值为90.09亿元,同比涨31.7%,是百强企业均值的3.27倍。从2020年营收的构成来看,基础物业服务占比为20.51%、增值服务占比7.02%。增值业务在百强物业收入、利润结构占比逐渐扩大,企业收入利润增强前景空间大。 从利润来看,中国物业管理行业收入利润可观、呈稳步增长趋势。2020年百强企业利润均值为3.08亿元,同比增长39.4%。TOP10企业利润均值为12.6亿元,是百强利润均值的4.09倍。在2020年百强企业平均利润构成方面,基础物业服务占比1.68%、增值服务占比1.4%。 从物企上市方面来看,中国物业公司数量是开发企业的2.4倍。物业服务企业并购数量及金额不断攀升,物企并购开始加速,并购实现了企业品牌和影响力的快速上升。截至2020年,物企上市数量为42家,其中,主要关联房企物业有36家,相对独立物业有6家,房企系近九成。缺乏母公司支持、缺乏资金并购,在品牌物企发力的背景下,独立第三方物业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激烈,拓展压力显现这种压力从住宅进一步向非住宅领域延伸。 从上市物企表现来看,梯队分化明显。近半沦为“僵尸股”,49%上市物企日成交额在1000万元以下,46%上市物企日成交量在100万股以下。 从服务质量来看,四成业主对物业公司服务不满意。业主对物业服务出现的以下问题最不满,比如小区卫生脏乱差;业主问题反馈和解决不及时;平时不交流,收物业费才出现;陌生人员随便进出小区;物业费支出不公开、不透明;电梯、水泵、楼道门禁经常坏;小区管理不和业主商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