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网站讯 1月4日消息,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与奇安信(行情688561,诊股)(688561.SH)签署协议,双方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约定在信息安全市场中紧密合作,充分融合双方的优势资源、能力、技术,共同打造行业领先的安全解决方案,为产业互联网发展筑牢安全底座。 根据协议内容,腾讯安全与奇安信不仅将聚焦安全技术创新和安全产品研发,还将共同针对政企、金融、医疗、教育、交通、能源及其他信息安全需求高增长行业,提升安全服务效率和质量。 在数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因此,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已成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必然。 腾讯安全作为互联网安全领先品牌,依托20多年业务安全运营及黑灰产对抗经验,凭借行业顶尖安全专家、最完备安全大数据及AI技术积累,为产业数字化升级保驾护航。目前,腾讯安全已经取得了1500多项云安全技术专利,位列行业第一;先后获得了Gartner、Forrester、IDC、Sullivan等国际权威机构的推荐,以及获得韩国、新加坡、美国、德国、欧盟五个国家及地区的最高安全资质认证。腾讯安全还建立了多个安全实验室和工作组,拥有3500人专业安全团队,为18大行业的客户提供安全保障。 奇安信作为网络安全行业龙头企业,不仅服务着绝大多数中央部委、央企、大型金融机构等政企客户,具有丰富的网络安全实战经验。同时,奇安信推出内生安全框架,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网络安全能力映射成为可工程建设的安全能力组件体系,并给出一套方法论,解构出“十大工程、五大任务”的落地手册,为政企机构建立“事前防控”的动态安全防御体系。目前,该框架已经在近百家央企、数字城市及重要行业客户中落地实践,并纳入到“十四五”网络安全规划之中。 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新形势,奇安信在去年科创板上市后,将57亿的募资资金全部投入到网络安全新赛道的布局,如终端安全、大数据态势感知、云安全、代码安全、SD-WAN、工业安全、身份安全、物联网安全等新兴领域,不断带领网络安全行业技术创新与升级。 此次强强合作被赋予更多期待。随着产业数字化的高速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已成为数字经济强劲发展和产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而网络安全则是数字经济的“底座”,是新基建的基础工程。尤其是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此次合作,不仅为双方在市场业绩高速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也势必通过双方技术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为整个数字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打造出最安全的“数字化助手”。
中国领先的医疗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医渡科技于12月31日-1月7日招股,并预计于1月15日挂牌上市。公司拟全球发售约1.56亿股股份,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股份1564.5万股,国际发售股份约1.41亿股,另有15%超额配股权;发售价每股发售股份23.50港元-26.30港元,每手买卖单位100股,入场费约2,656.50港元,高盛和中金公司为其联席保荐人。医渡科技的股东包括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腾讯等。 这意味着港股医疗板块将再迎新成员,由于医疗行业专业性很高,也就是相关公司必须有足够深的积累、足够强的战略定力,方能在这个赛道上有所成就。 那么,医渡科技是如何在“大而复杂”的医疗大数据技术行业突围而出?既有医疗属性又有科技属性的医渡科技的长期增长逻辑又是怎样的? 一、专注于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赛道,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医疗大数据技术行业至少是个百亿级的市场,但又并非一个简单的市场。 与其他行业数据不同,医疗行业产生的原始数据也许可以用“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来形容,例如每个医生在记录病例时都会有各自的书写习惯和表达方式,同一种病的表达方式可能就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而且绝大多数医院的数据都存在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医疗数据之间封闭割裂,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治理导致数据质量缺乏有效保障,医疗数据的临床和科研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医院与医院之间信息系统的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它们就像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数据孤岛。 但这也代表着医疗行业有着大量的机会和空间被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深度重构,尤其是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医疗与科技的碰撞能够产生新的机遇。医渡科技很早就发现了这个赛道的价值,挖掘数字化转型时代后医疗数据化、智能化的机会,并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资料显示,成立于2014年的医渡科技,主要向医疗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提供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自其成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根据授权将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的医疗数据变成结构化的、标准化的、可以计算的数据,然后构建相应的智能模型,最终落实到真正的应用,进而辅助医疗机构开展进行高效的临床、科研和医院管理等工作,最终惠及更多的患者。 借助公司自主研发的数据智能基础设施YiduCore,医渡科技成功实现了多个医疗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落地。医渡科技能在医疗大数据技术行业中突围而出与公司的专注和坚持密不可分,公司在行业深耕六年有余,战略眼光长远,从基本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不断推动医疗行业实现从信息化、数据化到智能化的发展,在业务扩张和模式扩展中一步步转动成长的飞轮。 二、YiduCore飞轮效应初现,步入增长期的逻辑得到验证 在研究企业的成长之时,我们常常会提到“飞轮效应”。企业发展的过程就像持续推动一个巨大、沉重的飞轮转动,刚开始的时候会很慢、很费力,但是反复的推,每一圈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成立初期,医渡科技一直在搭建数据智能基础设施, 与医院和政府合作,通过YiduCore把“标准规范不统一”的数据进行结构化、标准化处理,从而变为可用的数据。这时候要转动飞轮一圈是非常苦非常累的,医渡科技的业绩也一度承压,但随着YiduCore被打磨的越来越好,医疗数据治理的技术越来越高,公司不断推动应用场景落地,实现商业化,飞轮效应就开始逐步显现了。 招股书显示,医渡科技的营业收入已经从2018财年的2272.7万元增长至2020财年的5.58亿元,三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95.54%。同时,公司的毛利润也在显著提升,毛利润从2019财年的571.3万元增长至2020财年的1.47亿元。 由此可见,随着行业数字化趋势越演越烈,特别是疫情之后,新基建政策支持下,已有了一定规模和市占率之后的医渡科技,或已跟随行业和赛道的黄金发展期步入景气度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增长期。 一般来说,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创收能力和盈利能力都有机会取得再次的突破。 此前业绩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医渡科技以YiduCore为核心的业务体系已初步构建起来,依托能够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的YiduCore,医渡科技目前形成了以大数据平台和解决方案、生命科学解决方案、健康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三大板块为主体的业务体系。 其中,大数据平台和解决方案主要为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服务;生命科学解决方案主要为生命科学行业从业者提供服务;健康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主要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服务。其中,大数据平台和解决方案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在2020财年贡献了约66.6%比例的营业收入,而另外两大板块未来也拥有较好的潜在成长空间。 图:YiduCore赋能公司的生态系统 总的来看,三大板块都是基于真实世界场景的需求,帮助医疗行业的各种角色包括政府、医院、药械企业、保险机构、医生、患者等解决问题、解决痛点。目前,医渡科技已经落地了很多智能化应用,特别是今次公司打造的城市免疫平台,能够帮助政府了解疫情真实情况,从而更好地监管疫情、匹配医疗资源等。 展望未来,医疗大数据技术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是一片蓝海市场。根据安永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105亿元,预计2024年将增长至5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5%。 医渡科技作为行业的先行者,有一定的先发优势,通过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根据公司的上市计划,医渡科技拟将所募资金用于加强核心能力、扩张业务、丰富生态系统。随着公司持续发力加大研发投入、加码医疗新基建、完善生态体系,且在现今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助推之下,医渡科技正逐步打开业绩释放周期的窗口。 三、营造行业共赢且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从商业模式本质的认识出发,结合医渡科技的业务特征,我们认为该公司垂直于中国发展空间和前景广阔的医疗健康产业,并基于经济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产业渗透率提升趋势,初步建立起独特的绿色医疗生态系统,在当前的资本市场内无疑是具备相当的稀缺性、独占性。 另外,不可忽视的地方是,公司在该细分领域的领先位置和率先以较优估值上市的事件,可给同业发展带来标杆式,甚至为里程碑式的示范性作用。 显而易见,医渡科技IPO对该领域发展或会带来新启发,对整个赛道的演进和扩展,持续改善行业的竞争环境、融资与创新环境,培养多维度的创新合作关系亦存在多个积极的意义,这才是公司在行业中发挥出引领作用的较好注解之一,在经营成绩的实力证明之外,公司的声望和影响力预期也会带来相关“红利”或“溢价”的正向增值评估。 随着未来更多存在竞争或合作的同业登陆资本市场,该行业势必进一步得到市场投资者的重视,可有助推行业整体估值中枢的上移,医渡科技所打开的这道门或为行业营造出一个共赢且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公司目前所处赛道增长迅速,随着医渡科技的上市,在品牌影响力和资本实力得到提升的支持下,有利于其市场占率迅速提升,据此可推导出公司迈入新一轮增长期和业绩释放的逻辑,因而预期可受到投资者关注。
酒企集体疯涨,“喝酒”行情太张扬,投资者别“醉驾”了 今年以来,A股市场19家白酒类上市公司的股价均走出上涨行情。截至12月29日收盘,有11家白酒公司的股价涨幅翻倍。其中,山西汾酒、酒鬼酒、皇台酒业、金种子酒等4只白酒股涨幅超过2倍,金徽酒、ST舍得、老白干酒、泸州老窖、五粮液、洋河股份、古井贡酒等7只白酒股涨幅超过1倍,茅台等5家企业接近1倍。 像皇台酒业、ST舍得等,都曾经是半死不活。要不是此前对垃圾股、劣质公司等过度“宽容”,有些酒企业早就退市了。然而,在今年的“喝酒”行情中,竟然都成为了“明星”,成为了令很多优质上市公司“吐血”的股。这种与价值投资完全不搭界的市场行情,确实应当受到监管层的关注,要加大退市制度改革力度,让缺乏市场生存能力的劣质股退市。 事实也是,酒企如此受市场追捧,确实有点出人意料。但是,却又似乎很是正常。特别是贵州茅台,一家企业的市值,超过了36家煤炭类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超过了111家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也超过了52家钢铁上市公司的总市值、更超过了曾经风光无限的126家房企的总市值,真的让这些行业感到羞愧难当,可也没有任何办法。 我们并不认为,一家企业的市值不能超过一个行业的市值,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一家跨国公司的市值超过一个行业市值的现象也很多。关键在于,这是一家酒企,一家在所有人眼中都将其归类于传统行业的白酒企业,且不只是贵州茅台,多数酒类企业的市值都远高于企业的实际价值,市盈率都明显偏高。如青青稞酒达到了255倍、山西汾酒也达到了161.85倍,多数白酒企业市盈率都在50倍以上。难道中国人喝酒真的到了不顾一切的时候了,酒企真的有如此高的市场需求所支撑。显然,“喝酒”行情有借着贵州茅台炒作的可能,且有的酒企被炒得很疯、很不符合实际。 有被炒作上涨的行情,就必然有被市场抛弃的风险。一旦被市场抛弃,有的酒企将面临暴跌。即便是贵州茅台,是否能够一直支撑下去,也是一个问题。因为,从贵州茅台股权转让和减持的情况来看,企业自身也是不看好的,是做好了随时下跌的准备的。所以减持,就是想在高点时套个好现,再到大幅下跌后增持,做个高抛低吸。虽然企业面对监管机构的问询,做出了12个月内不再减持的承诺,但是,这显然是做秀,该减持的已经减持,待12个月后股价是多少,谁也无法预料。 至于其他酒企,就更难把控了。因为,白酒也好,红酒也罢,啤酒也行,皆不是生活必须品,既属于国内大循环内容,也不是基本内容。广大居民需要的,是必须品。当白酒等被市场炒作成这样的行情,要想继续保持,是不大可能的。最有可能的现象,就是要么大跌,要么两极分化。且两极分化的概率,也要大于大跌。其中,原本就是垃圾企业的酒企,可能又要进入到垃圾行列,并在新的监管制度下,面临退市风险。 这也意味着,至今还陶醉于“喝酒”行情中的投资者,需要冷静了。纵然酒类板块仍处于上涨行情,也要早点撤离为好。一旦进入下跌行情,可能就不那么容易撤离了。因为,酒量再好,也有喝醉的时候。“喝酒”行情再诱人,也是会被醉倒的。更何况,现在最严厉的手段,就是查酒驾、醉驾。 更令人担心的是,由于酒类行业、特别是白酒企业的行情太好,已经吸引了资本的目光,有的已经有资本进入。而按照以往的经验,一旦资本进入到某一行业,这个行业就有可能掀起腥风血雨。即便对资本的监管严厉了,但并没有将其手脚捆住,仍有张开血盆大口的能力和空间。所以,受资本冲击的白酒行业,谁也无法预料,不会引发一场场地震。因此,并购和重新洗牌,也将是未来白酒行业最可能发生的现象。一些原本就没有多大市场竞争能力的白酒企业,有可能被洗牌,也有可能被资本侵吞。到时候,“喝酒”行情还会出来,但已经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了。而在白酒行业洗牌之前,则极有可能出现一波比较明显的下跌,以便于资本更好地进入、更多的获取利益。 谭浩俊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证券行业“一司一县”服务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中国证券业协会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证监会扶贫工作任务要求,精心组织行业开展“五个一”专题活动,通过一张成绩单、一本案例集、一部宣传片、一份县域研究报告和一位突出贡献人物,总结评估“一司一县”结对帮扶成果,生动讲好证券行业扶贫故事。 一、凝聚攻坚合力,谱写扶贫成绩单 自协会2016年发起“一司一县”结对帮扶倡议、2017年发起“一县一企”产业扶贫倡议以来,证券行业踊跃投身于这场全社会协同发力、合力攻坚的战斗中,五年来成绩斐然。2020年,按照证监会党委扶贫工作部署,协会组织证券公司对帮扶成效进行评估总结,用一份“一司一县”扶贫成绩单展现行业扶贫实效。五年来,证券公司共服务18家贫困地区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绿色通道”政策发行上市,累计募集资金126余亿元;通过公司债券、并购重组、新三板股权融资、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服务贫困地区企业融资累计超过2500亿元;设立或参与设立公益基金66个,规模6.08亿元,贫困地区产业基金47个,规模201.42亿元;采购贫困地区特色产品2.53亿元,推广销售特色产品2亿元;通过发放助学金、生活补贴等方式资助贫困学生7.65万人次,通过走访慰问、帮助购买各类保险等方式资助贫困家庭6.35万户;开展资本市场教育培训1200多场,培训人员12万多人;累计公益性支出17.98亿元,并保持连年增长态势;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项目511个;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和走访1.29万人次,调研、指导当地企业2452家次。截至目前,101家证券公司结对帮扶的294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全国国家级贫困县的35%)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二、总结特色经验,汇成扶贫案例集 五年来,证券行业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借助资本市场作用,创新帮扶形式,在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公益扶贫等领域探索具有证券特色的扶贫工作。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行业扶贫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由“输血”向“造血”、由“全面”向“精准”的转变。证券公司综合运用承销保荐、并购重组、投资融资、财务顾问等手段,为贫困地区企业规范公司治理、改善融资状况提供专业服务,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问题,培育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成为金融行业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积累了众多值得借鉴推广的行业经验。协会在收官之年进一步系统总结行业扶贫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编纂发布了《证券公司助力决胜脱贫攻坚案例汇编》,收录79家证券公司的138个典型案例,全面展现证券行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实事和实效。案例集近期已通过“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正式向社会发布,并向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报送,取得了积极反响。 三、推广生动实践,制作扶贫宣传片 协会持续创新宣传方式,近期,联合第一财经制作了一部金融扶贫宣传片,宣扬证券行业及资本市场服务脱贫攻坚的担当作为。宣传片上集《看得见的力量:证券行业助力扶贫开出“幸福花”》以服务贫困地区龙头企业首发上市(IPO)为例,展现了证券公司借助资本市场力量,为河南省内乡县、陕西省柞水县等地扶持一批上市公司,通过上市融资注入金融活水,实现促进贫困家庭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帮扶成效;下集《看得见的力量:证券行业助力扶贫结下“丰收果”》以帮助贫困县域打造支柱产业为例,展现了证券行业为甘肃省静宁县、山西省隰县等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服务,实现以产业扶贫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效作为。两集宣传片通过第一财经电视及网络媒体播出,向全社会讲述资本市场扶贫故事,并制作成免费培训视频课程供证券从业人员学习观看,促进行业树立社会责任文化。 四、接续乡村振兴,贡献扶贫智慧经 协会积极探索证券行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研究证券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新内涵。连续九年发布《证券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报告》,推动行业探索接力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此外,证券公司还结合“一司一县”帮扶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深入调研,发挥投行专业作用,从贫困地区政策支持、资源优势、产业定位、困难挑战等角度,研究分析当地经济的发展难点、潜在机遇以及融资需求,向帮扶贫困县提供一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也为接续乡村振兴积极贡献行业智慧。 五、激励担当作为,弘扬扶贫扎根人 近年来,证券公司普遍成立由公司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业务骨干组建扶贫部门,选拔政治过硬、业务突出的优秀员工赴贫困地区挂职,现已累计派驻挂职干部、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等176名,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提供“融智”服务,既充实了贫困地区的金融力量,也为落实“志智双扶”提供了扎实的人才保障。近期,协会发布《中国证券》特刊——证券公司“一司一县”结对帮扶成果展,从一张扶贫成果图片、一份帮扶成绩单、一位突出贡献人物等方面,通过宣传典型人物突出事迹和工作感言,生动展现扶贫一线人员敢于迎难而上的奉献精神,彰显证券公司真抓实干决战脱贫攻坚的担当作为,激励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国家战略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协会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按照《证券法》赋予协会督促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责,进一步推动行业严格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对结对县域帮扶力度总体稳定,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壮大,做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探索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继续贡献应有的力量。
11月底,北新建材创下股价新高,之后便走出跌跌不休的趋势。在经历了15个点的调整后,公司股价终于在上周三止跌,开启反弹趋势。 作为消费建材的一员猛将,北新建材这一次的调整算是结束了吗?现在的估值是否合理?在明年又会给投资者怎样的期待呢? 防水行业的搅局者 北新建材在2021年最具想象力的业务并不是主营的石膏板业务,而是防水业务。 在消费建材中,防水是一条竞争优势较好的赛道(行业逻辑见《大幅跳水,这个行业被错杀了吗?》。以2019年的营收来算,行业前三大龙头分别是东方雨虹、科顺股份和凯伦股份。 然而,这个排名仅仅过了半年,就被新搅局者改写。 2019年下半年,北新建材陆续收购四川蜀羊、盘锦禹王和河南金拇指三家防水公司,大举杀入防水行业,并宣布要在三年内杀进行业前三。结果,仅仅半年后,北新的防水业务营收已经超越行业第三名凯伦股份,离第二名科顺股份也已经不远,立下的目标已经提前完成。 问:为什么一家新进入的公司,可以这么快的迈进行业前列? 答:这主要来源于北新的品牌、渠道和资金优势。 首先,公司在19年收购的三家防水企业, 均是行业内具备一定规模及品牌优势的公司。三家公司合体,让北新的防水业务基本完成全国产能布局。由于有运输条件与运输成本方面的考虑,防水材料也如同水泥一样拥有“运输半径”。目前东方雨虹具备全国布局,北新也完成了全国布局。全国布局使北新覆盖大部分市场,提升产品市占率,而市占率提升则是防水行业目前的主要增长逻辑。 渠道优势也好理解,北新建材原本主营石膏板业务,客户群体为地产公司,同样,防水材料的绝大多数客户也是地产公司。北新手上原本就具备地产的客户,使他们在拓展防水材料客户时具备销售渠道优势。 资金优势也好理解,防水材料行业应收账款占比较重,现金流一直是市场担忧的风险点。而北新并非只经营防水业务,其应收账款/票据的占比远远小于几大防水材料公司,因此经营风险更小。作为行业内唯一一家央企,其借款利率也低于行业内其他公司,良好的现金流及低利率帮助北新在市场扩张时竞争力远强于其他公司。 集齐这三件法宝,北新的防水业务扩张极快,也因此迅速杀入行业前三。 对于北新自己来说,进入防水材料行业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我国防水材料行业规模接近2000亿,而石膏板行业规模约300亿元,防水材料的行业上限相对更高。从市占率来看,防水行业CR4占比约20%,龙头东方雨虹遥遥领先,但市占率也是仅12%左右,行业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市场空间极大。 因此,北新的优势将使其在防水行业中走的更远,公司的天花板也比之前有极大提升,目前公司防水仍在快速增长期,2021年有望带给投资者新的惊喜。 石膏板的王者 从营收结构来看,北新建材的三大业务分别为石膏板、龙骨及防水材料(防水材料在2020上半年逆袭龙骨成为第二大业务)。 公司石膏板业务在我国市占率约60%,是行业的绝对龙头。目前,我国石膏板行业增速已经逐步放缓,主要原因是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及地产增长放缓,行业需求增长来源于地产回暖、存量房翻新、渗透率增长等。 石膏板产品分为低端与高端,低端产品在市场主要依靠成本优势来竞争。北新依靠多地域布局、集采等方式占据成本优势,使中小企业无法与之竞争。而目前国家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行业门槛升级,利好北新在低端市场进一步提高市占率。高端市场上,北新已经占据60%以上高端市场份额,竞争格局优势极大,因此在整个石膏板行业,北新基本难有对手。 龙骨业务市场空间超300亿,但对比北新在石膏板行业的一家独秀,公司在龙骨业务的产能市占率仅5%左右。龙骨是石膏板使用时也要用到的配套材料,因此与石膏板的销售具有协同效应。按公司2019年龙骨销量来算,对应石膏板的配套率仅10%不到,公司2019年定下了轻钢龙骨配套率80%的目标,对比现在的配套率有巨大增长空间。北新由于在石膏板行业竞争优势明显,具备渠道优势,因此配套带动龙骨销量的难度不会特别大,有望实现公司定下的目标。 新业务防水材料快速增长,石膏板行业第一,龙骨有望逐步提升,这三点使北新建材未来业绩兼具稳健性与成长性。 北新建材的合理估值是多少 由于在北新的业务中,石膏板的占比依然较大,因此公司整体难以给到雨虹30倍pe的估值。如果按可比公司平均水平来看,公司21年的平均估值在22-24倍左右,目前公司在估值上并没有太多向上的空间,北新前一阶段的调整也是到这一估值区间为止。 但公司的业绩是颇具想象力的,分单个季度来看,北新2020年Q1-Q3营收增速分别为-14.3%、+34.1%、+36.4%,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90.8%、+10.1%、+46.0%。可以看出,随着疫情影响减小,公司三个季度扣非的增速均在大幅提升,步入防水材料行业对公司利润贡献巨大,21年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速。 综合来看,北新目前的估值处于合理区间,不高不低,未来防水业务如能继续保持目前的高增速,业绩增长所带来的股价提升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原标题:独角兽IPO步伐提速 2021年人工智能或迎产业大年) 2021年将进入“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人工智能作为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占领全球科技创新高点的重要抓手,有望迎来政策红利大年。对于人工智能行业而言,2020年显见的现象是,相关独角兽正在试图加速步入资本市场。无论是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或是云从科技,国内“AI四小龙”上市消息不断。同时,包括海天瑞声、云知声、云天励飞等人工智能企业,均已提交科创板IPO申请,并有望在2021年上市;思必驰、第四范式等企业也披露了上市意愿或计划。一时间,谁将冲刺成为“AI第一股”成为坊间话题。另一方面,无论是人工智能市场本身,或是其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度,也在持续升温中。根据IDC数据,2020年“新基建”整体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2757.1亿美元,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最为重要领域之一,也将迎来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62.7亿美元,2019-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30.4%。“过去几年,人工智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服务方式,如今进入到改变生产方式的阶段。”近日,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采访时,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领域的落地,拥有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案例,能规模化推广对应产品并通过统计数据证明应用成效,它们已成为社会的刚需所在。人工智能行业,2020年相关独角兽正在试图加速步入资本市场。视觉中国市场日渐成熟经过前几年的积累沉淀,2020年人工智能独角兽开始向资本市场进军。公开资料显示,依图科技已于2020年12月1日进入科创板上市问询阶段,另一只“AI四小龙”云从科技于12月3日进入科创板上市受理阶段。旷视科技的上市动作起步更早,早在2019年8月25日便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融资额高达10亿美元。不过此后,旷视科技因首次聆讯未获通过,以及遭遇疫情影响,导致其赴港上市进程推进迟滞。商汤科技同样传出IPO意愿。有报道称商汤科技正在进行新一轮10亿美元至15亿美元的融资,融资将在2020年完成,融资后商汤科技估值将达到100亿美元,并计划在科创板上市。此外,包括海天瑞声、云知声、云天励飞、思必驰、第四范式等企业同样有所动作,或传出上市意愿。AI领军企业纷纷提速上市,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阶段相关。“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在政策红利、产业成熟度驱动下,正快速发展。”兴业证券相关研究团队表示,当前国内人工智能无论是基础支撑、技术驱动或是场景应用,均开始日渐成熟。其中,作为人工智能算力核心,中国AI芯片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兴业证券研究团队预计,2024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可达785亿元,2019-2024年CAGR为45.11%。与之相对应地,国内AI芯片领军企业之一寒武纪于2020年7月20日登陆科创板。招股说明书显示,寒武纪在2017年至2019年收入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和4.44亿元,2019年营收增长率高达279.35%。而根据最新披露的2020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寒武纪单季收入0.7亿元,同比增长477%,归母净亏损1.08亿元,前一年同期亏损5.55亿元,亏损幅度大幅收窄。而在技术驱动层,从核心领域来看涉及机器的语音及图像两大能力。兴业证券方面表示,中国智能语音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将接近200亿元,2016-2021年CAGR为34.35%。图像智能则在2015年后开始快速发展,预计2021年中国图像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120亿元。需要注意的是,科技龙头企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2020年6月,百度宣布未来十年将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的投入,预计到2030年,百度智能云服务器台数超过500万台。同时百度宣布,未来5年预计培养AI人才500万。在此之前,阿里云宣布未来三年投入2000亿用于包括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等在内的新技术、新基建;5月26日,腾讯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用于新基建进一步布局,并随后首次公布AI新基建“一云三平台”架构。“2021年将进入‘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人工智能作为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占领全球科技创新高点的重要抓手,有望迎来政策红利大年。”兴业证券研究团队分析称。拥抱场景大年不仅是政策红利可期,经过几年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也开始进入场景落地的兑现阶段。作为国内智能语音龙头企业,科大讯飞开放平台吸引了大量开发者的参与。刘庆峰2020年10月透露,科大讯飞技术覆盖的独立终端设备超过20亿,开发者团队达157万,开发应用数达到93万。而在2020年,科大讯飞开放平台上的开发者,出现了有别往年的不同特点。“我们原先是为开发者服务的,但2020年越来越多具备行业特征的机构加入我们,如人力资源、内容资源、技术资源等,”刘庆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越来越多掌握平台及资源和核心技术的人愿意与我们合作,为开发者提供整体服务。” 不仅是带有行业Knowhow的垂直机构加入,2020年科大讯飞也与越来越多的行业龙头企业联手,形成公共平台从而赋能其所在的行业。“科大讯飞拥有诸如AI营销、AI客服等语音服务能力,但深入到整个生产制造场景中,行业龙头更了解他们所在的行业,所以我们共同协作,在龙头企业内部验证后再向全行业开放。”与之伴生的则是另一个趋势。刘庆峰坦言,过去开发者在科大讯飞平台上更多是以产品创新及创业为主,2020年最大的变化则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AI能力进行自身转型升级的赋能。“虽然当前仍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但弱人工智能时代能做的事情非常多,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产业端需要遵循几点规律:要有场景,不能老讲技术,”谈及人工智能未来趋势时,SAP中国研究院院长李瑞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工智能需要重视数据、算力、算法及场景,没有场景的创新没有价值。”
(原标题:进击的中国光伏产业:2020三大关键词,2021有何挑战?) 随着我国提出“3060”碳排放目标,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迎来确定性的发展空间。临近年末,“大礼包”再至。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大会上宣布了2030年我国风电、光伏总装机规模目标,12亿千瓦以上的装机容量给行业注入强心针。受此影响,A股光伏板块连日大涨,多家龙头企业市值创历史新高。事实上,今年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而言,是一个进击的年份。在“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光伏产业历经多年的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在国际上具有主导优势的战略新兴产业。产业规模全球第一、生产制造全球第一、研发水平全球第一,多个“全球第一”之下,我国光伏产业在未来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经历了2018年的“5·31政策”,到2019年行业需求触碰谷底,再到今年疫情的冲击,饱经磨难之下,我国光伏产业“凤凰涅槃”。然而,高速发展之下,我国光伏产业还存在产业链上下游不协调、电力消纳不充分、电力交易不成熟等问题,这些也成为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行业各方需要共同研究破解的问题。光伏产业历经多年的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在国际上具有主导优势的战略新兴产业。视觉中国2020年光伏行业关键词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光伏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令人欣喜的是,我国光伏产业表现出了极大的韧性,从第二季度起,整个行业便快速进入恢复性的增长态势。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光伏产业制造端保持增长:多晶硅料产量29万吨,同比则增长18.9%;硅片产量115GW,同比增长15.7%;电池片产量93GW,同比增长13.1%;组件产量80GW,同比增长6.7%。而整个前三季度,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为18.7GW,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7%。而回顾整个“十三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从制造端到应用端,产业规模实现翻倍式增长,各环节成本稳步下降,光电效率快速提升。行业景气度高涨之下,光伏概念在二级市场也成为宠儿。一位新能源分析师在总结今年A股光伏板块表现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光伏绝对可以入选今年A股市场的热门概念,而随着行业成长的可见确定性,以及板块整体估值尚处在合理水平,明年光伏板块依然值得期待。”关键词一:千亿市值12月23日,当阳光电源盘中股价突破69元时,A股第三家千亿市值的光伏公司诞生。在此之前,隆基股份、通威股份已经成为A股光伏板块的两只千亿“巨象”。这其中,隆基股份的盘中股价同样在12月23日创下新高,总市值一度达3528亿元。今年,A股光伏板块先后诞生多家千亿市值的公司,是光伏概念在二级市场被资金竞相追逐的一个缩影。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统计,截至12月25日,A股光伏板块共计15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今年以来实现翻倍,锦浪科技、阳光电源累计涨幅居前,超过580%。山西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报显示,A股光伏板块总市值在11月底达到约13669亿元,占全部A股的比重为1.63%,比年初上升0.42个百分点。该机构认为,光伏行业年初至今涨幅居前的个股涨幅不俗,均为各子领域的领先企业。且目前,光伏板块的动态市盈率相对近五年估值中位数,依旧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板块权重的提升,是今年光伏行业受到资本认可的证明;而龙头企业市值屡创新高,也是光伏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印证。关键词二:涨价潮起光伏板块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与行业的基本面密切相关。尽管今年光伏板块整体涨幅居A股各行业前列,但其也经历了两次调整:第一次,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光伏板块出现回调;第二次,三季度,以多晶硅料在先、多种辅料随后的光伏材料价格进入涨价期,致使下游光伏生产企业遭遇压力,股价调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纵观全年,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主材料价格相对于年初有所下跌。而多晶硅料、光伏玻璃等其他材料在下半年大幅上涨。截至目前,多晶硅料价格维持高位,光伏玻璃价格坚挺。光伏材料端掀起的涨价潮,令下游企业尤其是组件厂商苦不堪言。“组件企业目前的‘痛苦’还未解除。”国内某一线组件企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到了年底,组件企业需要考虑材料备货等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组件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以及考虑到春节因素,势必会影响到接下来两个月的开工情况。实际上,今年光伏产业链掀起的涨价潮让很多组件企业加快了对垂直一体化模式的构建需求。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组件企业需酌情考虑未来战略,从追求市占率到适度提高自己的垂直一体化程度,来应对产业链涨价的“卡脖子”问题。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垂直一体化的推进将使得主产业链各环节盈利水平都回归到较为平庸的水平,是一种“价值毁灭的战略和行为”。但在安信证券电新团队看来,“深度垂直一体化是让企业生存下来的概率更大而绝非死得更快。如果企业连短期的生存都无法保障,那么长期的永续性以及是价值创造还是价值毁灭的争论更是空谈。”关键词三:尺寸之争作为技术研发水平领先全球的产业,我国光伏行业每年都会涌现技术研发的热潮。在今年,HJT(异质结)、N型TOPCon技术研发均获得突破。不过,谁会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讨论因目前单晶PERC技术红利尚未“夕阳”而并不热闹,各家企业也是在有序布局。但今年另一个争论,却是因硅片尺寸而起。从今年6月份由隆基股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七家光伏企业联合倡议M10(边距182mm)硅片尺寸标准,到12月份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中环股份、通威股份等八家龙头企业发布《关于推进光伏行业210mm硅片及组件尺寸标准化的联合倡议》,目前关于大尺寸组件的产品形成了分野。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尺寸之争实际上是“伪命题”,光伏行业最大的命题永远是整个系统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而不是组件、硅片、电池的大小。“尺寸之争,实际上就是市场份额之争。”有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无论是182尺寸还是210尺寸,“造势”的背后无疑是快走一步。2021年光伏产业仍面临供应链压力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光伏产业进入平价上网的关键之年。据中国能源报近日报道,经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证实,2021年我国新增风电、光伏装机目标已经确定:合计新增1.2亿千瓦。这一目标,符合行业预期。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新增装机规模将远高于“十三五”,这使得业内对行业的发展充满期待。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年均70GW至90GW,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行业发展空间毋庸置疑,但挑战接踵而至。在“2020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表示,面对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如何持续降本、如何进一步融入电力系统以及如何成功参与电力市场,将是我国光伏行业共同思考的问题。如何融入电力系统、参与电力市场,这两大问题需要除了光伏企业在内的各方,协同努力,共同解决,且非一日之功。但对于2021年——在明年大概率开启平价上网时代之时,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投资成本的持续下降,将是短期可见可为的事情。然而,“拦路虎”隐现,光伏原材料供应压力仍在。12月23日和24日,天合光能连发两份扩产公告,拟分别在江苏盐城经济开发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建年产能8.5GW、8GW大硅片高效光伏电池项目,合计总投资约74亿元。而在此之前,天合光能分别和上机数控、大全新能源、凯盛科技,就单晶硅片、多晶硅料和玻璃签订采购和研发协议。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统计,为了确保扩产项目顺利进行,隆基股份、天合光能等龙头企业纷纷通过长单形式,锁住光伏生产原材料。尤其是在硅料方面,根据媒体统计,自年初以来隆基、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企业已经签署了总价超过440亿元的多晶硅料订单。中信建投电新首席分析师王革近日对媒体表示,光伏产业链上,预计多晶硅料企业明年供给会偏紧。多晶硅料是光伏制造产品的重要原材料,但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多晶硅料厂商新增产能有限,且产能投放最早需至明年第二季度。兴业证券的统计显示,明年底我国光伏产业多晶硅料的名义产能将会达到76万吨,但有效产能仅会增长5万吨。“多家企业通过长单锁定硅料供应,目前79%硅料产能已被长协锁定,供给紧张进一步验证。”该机构分析称,2021年光伏需求仍将维持强势,多晶硅料系“战略物资”,最紧缺环节。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材料是光伏玻璃。摩根士丹利近日发表报告预计,光伏玻璃行业明年将会新增产能1.72万吨,但随着世界复苏和世界政府设定的碳中和目标,光伏玻璃需求同时将大大增加,因此预计明年供应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