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晚,顺丰控股(002352.SZ)发布2021年1月月度经营数据,顺丰控股2021年1月月度营收再创新高,达到163.85亿元,同比增加40.91%。其中,速运物流业务营收达到155.88亿元,同比增加39.80%,业务量9.03亿票,同比增长59.54%;供应链业务7.97亿元,同比增66.74%。 2020年1月,受到春节及新冠疫情因素的影响,顺丰在同期行业增速下跌的情况下,实现了业务量40%的增长。而在2021年1月,尽管有上年同期的高基数以及春节不在同一时期等因素的影响,顺丰仍保持了营业收入和业务量的双双高增长,这不仅在于顺丰保持了时效产品的既有优势,更是特惠专配产品和其他新业务共同发力的成果。 快递行业持续景气 顺丰保持稳健高增速 从近期公布的春节期间数据也可以发现,今年春节前后,快递行业持续保持在高位运行状态,就地过年人群的寄递需求明显增加,邮政快递业由往年的“全年无休”切换到“春节不打烊”的新模式。 2月11日,国家邮政局公布2021年1月邮政行业运行情况,受2020年春节假期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基数较低因素影响,2021年1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84.9亿件,同比增长124.7%;业务收入完成867.6亿元,同比增长73.3%。 而“全年不打烊”的顺丰控股也表示,公司的时效产品、特惠专配产品及其他新业务在1月份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公司单月营收超过2020年12月单月的营收,环比上升4.99%。如果按照邮政总局公布的1月业务完成量84.9亿件计算,顺丰控股在当月业务量市占率达到10.64%,已经超过申通9.93%的市占率。 资本动作助力顺丰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在行业景气之下,顺丰控股也未雨绸缪,以超前的资本投入来保持在行业的领先地位和拓展行业护城河。 节前,顺丰控股公布了多则重磅消息,拟以现金方式部分要约收购嘉里物流9.31亿股股份;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不超220亿元,主要用于设备自动化(60亿元)、鄂州机场转运中心项目(50亿元)、数智化供应链项目(30亿元)、车辆采购(20亿元)、航材购置维修(20亿元)以及补充流动性资金(40亿元)。 招商证券分析师表示,顺丰持续向综合物流转型,掌握核心资产以及构建强大的自主可控的物流网络是其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通过构建运输设备以及升级转运中心有助于提升运输时效、降低运输成本。此外,通过对于科技类巨头公司的跟踪可以发现,信息技术方面的突破依赖长期稳定的投入,而顺丰强大的科技实力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提升一体化供应链解决能力,公司的核心优势得以延续。 对此,华创证券分析师表示,近年来顺丰并购逻辑遵循了补短板,固优势,通过物流收购切入背后商流的路径。顺丰通过并购、战略投资和战略合作等方式显著提升快运、冷链、供应链等各新业务板块的服务能力,获取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运营资源、管理经验、客户资源。如收购成立新夏晖之于麦当劳,“接手”品骏之于唯品会,收购DHL中国之于其经验与客户网,收购新邦构建快运双网。 而公开资料显示,嘉里物流的全球网络已经在七大洲实现布局,已经成为一家以亚洲为基地的国际性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为跨国企业及国际品牌提供物流运输、仓储和国际货代的综合物流服务。 顺丰此次并购,延续了其一贯基于能力提升的外延拓展逻辑,锁定优势资源及合作伙伴。通过本次交易,顺丰将进一步提升一体化综合物流解决方案能力,补充国际货代等关键能力,并进一步完善国际业务的战略布局。若此次交易达成完成整合后,顺丰与嘉里物流或可达到网络共生、能力互补、资源叠加、客户融通的协同效果。 而对于本次定增计划,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本次定增主要用于产能扩建、机场建设等常规性资本支出,考虑到公司目前处于业务的于快速成长阶段,尤其是公司2019年5月推出特惠专配产品后,公司快递业务量加速增长,网络产能需要持续扩大,需要对主网进行升级改造扩产能。结合顺丰机场年底完工投用以及公司产品多元带来业务量的爆发式增长而产能扩产紧迫,顺丰本次定增项目便是解决这一点。
告别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国内房地产行业进入内生发展的白银时代已成为既定事实,各大房企核心竞争力,乃至生存发展问题均面临着极大考验,加上融资环境趋紧,陷入白热化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房企转型或寻找新增长点是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轻资产、高盈利能力,依靠“专业管理能力+品牌价值输出”为特点的代建模式,成为各个领先的大型房企转型探索过程中的重要选项,同时也为中小型房企实现降杠杆、品牌溢价、融资渠道拓展提供了新的开发模式。 作为代建行业领袖的绿城管理控股,不但成功把代建行业推向资本市场,更在股权激励制度建设和落地进度方面继续引领行业。 绿城管理控股2020年12月24日发布公告,董事会按公司薪酬委员会的推荐建议,已根据该计划向45名选定参与者授出合共3574万股股份。至此,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最终得到落实,预期将对公司经营发展、未来盈利增长和兑现、人才和团队引进,或并购整合战略的推动均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强大的支撑。 至截稿时间,绿城管理控股(9979.HK)报收于3.20港元,录得4.23%涨幅。市场人士指出,场内投资者对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的落实反应积极,或对公司经营产生长期的正面影响,亦为代建行业带来示范作用。 房地产产业最后一片“处女地”,代建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当前,我国代建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渗透率不足10%,与欧美等发达国家20-30%的渗透率相比,显然,我国代建行业市场渗透率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另外一方面也意味着,站在整个房地产产业链角度去思考,普遍处于成熟度较高、行业格局相对稳固、集中度相对较高发展阶段其他产业环节,将有助快速拉抬和提升代建的渗透率,该行业集中较为分散局面也随之而快速得到改变,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将令到行业领先者和先行者充分受益。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大型房地产代建公司已达28家,除了绿城管理控股、中原建业等龙头的增长速度较快之外,还有金地集团的金地管理、当代的当代绿建、雅居乐集团的雅居乐房管,朗诗集团及滨江旗下的代建公司也显得生机勃勃。此外,万科、旭辉、保利及中海等大型品牌房企都涉足了代建行业。随着资本持续流入及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将持续推升整个代建行业的市场增量。 就整个行业而言,我国代建市场将呈现高双位数增长的态势。据中指院研究报告显示,未来数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3.5%。预计我国代建市场的新订总建筑面积将从2020年的8,335万平方米增至2024年的19,390万平方米,届时,预期对应合约金额将高达7.3万亿,对应服务收入总规模或落在3000亿-5000亿预期区间,而2024年所对应的代建行业渗透率仅约为14.7%,距真正的成熟期尚存在继续伸展的机会。 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年,代建行业进入增长提速的“黄金时代”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大,而此后随之服务形态、模式或场景不断延伸和变化,原本所累积流量也不断形成存量服务的机会并进行挖掘,代建行业黄金时代的持续时间,或许会比大多数人预期要久。 2020年下半年,资本市场对代建行业释放出多个积极信号,比如,已有陆续有房企宣布分拆代建业务上市,以及代建行业内排名靠前的代表性公司提交上市申请,或有多家大行发表行业报告进行覆盖和深度研究等事件,无不预示着,代建行业将成为规模庞大的房地产全产业链中最值得期待的“风口”之一,其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已有燎原之势。 市场不会忘掉,当初燃起这一星星之火的,正是代建行业龙头公司——绿城管理控股。 绿城管理控股成功登陆港股,打响了代建企业上市第一枪,给房地产企业从高杠杆向轻资产转型,以及分拆代建业务上市,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同时,也奠定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不可替代领导地位,并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代表着整个代建行业明确的发展趋势,产生着相当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公司的品牌价值和领先优势也因此得到巩固和提升。 国内房地产轻资产开发模式的先行者,代建行业第一股入选“年度最具品牌力IPO” 11月,绿城管理控股(9979.HK)参加了由主办的“大中华区最佳上市公司·2020”颁奖典礼,公司凭借上市后品牌影响力得到迅速提升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卓越表现,并作为房地产代建行业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荣获了“年度最具品牌力IPO”殊荣。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评选旨在打造投资圈中最具参考价值的上市公司排行榜,因而被视为投资业界和市场发展的风向标之一。专家评委会的点评指出,绿城管理控股作为“中国代建第一股”,在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下与时俱进地抓住时代机遇,在引领行业飞跃性发展、探寻新商业模式与路径上取得优秀成果,是此次获奖的关键因素。 成立于2010年的绿城管理控股,更是中国房地产轻资产开发模式的先行者与引领者,公司连续多年蝉联中国房地产代建运营引领企业TOP 1。此外,绿城管理控股于2020年11月30日收盘后正式被纳入MSCI中国小型指数。 MSCI中国小型股指数是由国际知名指数编制公司MSCI所编制,旨在衡量中国市场小型股板块的表现,指数涵盖具有良好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的公司,目前该指数已获得全球机构投资者参考和采用,并吸引了来自全球追踪MSCI指数的被动型投资基金进行建仓,这意味着,相关指数成份股有望受益于被动投资基金建仓资金的持续涌入,进而改善公司股票流动性和投资者持股结构,有机会带来估值提升的积极效应。 另外一方面,公司获纳入MSCI中国小型指数之后,将进一步提升其市场和品牌影响力,有助于业务持续取得扩张。 若继续对公司的发展潜力进行挖掘,如何更加客观地进行解读?我们认为,绿城管理控股未来业绩增长和业务发展扩张的方向,可至少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和观察: 第一,绿城管理控股是一个进行全国性布局和多元化客户结构的行业领先公司,公司在代建行业的市占率非常高(2019年约占23.7%的市场份额),且位列第一,随着行业集中度的快速提升,具备综合领先优势的绿城管理控股的市占率仍存在提升空间,而且正如前面所提到,行业整体在未来数年仍可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对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双重受益的正面条件。 第二是从公司的业务结构出发,绿城管理控股有三大主营业务,分别为商业代建、政府代建和其他服务。除了商业代建之外,政府代建和其他业务的需求在近年正快速提升,比如说近年来的一系列城市更新存量改造的政策支持,这些政策都为公司的政府代建业务提供了很多的机会。 2020年中期报告显示,绿城管理控股现有政府代建项目在建面积2418.8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1741.7万平方米增长38.9%,政府代建已成为公司在建面积增速最快的业务;而其他服务业务包括代建咨询服务、设计及开发咨询服务及其他服务等,其他服务在2019年的收入占比约仅为8.3%,这个比例会随着公司成功构建起平台化运作模式和延着产业链进行并购整合,以及从流量开发转变为存量挖掘的过程中得以持续提升,对应的业务收入规模也会不断扩大,以反映出公司能满足客户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需求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 第三点则是公司从客户结构和客户群体的持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可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释放出更大发展潜力,这里也体现着绿城管理控股跟随着行业变化趋势作出改变的应变能力。 我们看到,在过往,可能公司获取客户和项目的重点方向放在了开发商(特别是中小开发商)上面,随着这些开发商手里的土地资源被逐渐开发完毕,行业中真正手里拿着最多的项目资源或土地资源的角色就逐步转变为国企、央企、其他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等,从数据来看,公司近两年的客户结构也随着这样的趋势而作出调整。目前,公司项目来源中的政府和国企/央企类别(按项目拥有人分类)都占到很大一部分的比重,接近六成左右。因此可预期未来也会继续受益于此。
(原标题:“煤飞”行情再起,12只个股勇创年内新高,机构热议能否“上车”?) 本报记者 张颖崛起!周四,在大盘震荡回落中,采掘行业逆市上扬,截至收盘,行业指数涨幅达0.57%,位居涨幅榜前列。其中,郑州煤电、大有能源等2只个股,均报收于涨停板,陕西黑猫、恒源煤电、大同煤业、*ST永泰、ST安泰、云煤能源等个股涨幅均超5%。值得关注的是,统计发现,本周以来,在采掘行业中,郑州煤电、阳泉煤业、盘江股份、ST安泰、上海能源、恒源煤电、开滦股份、昊华能源、金石资源、金岭矿业、西藏矿业、河钢资源等12只概念股股价盘中均创出年内新高,尽显强势。“近期大宗商品波动较大,煤炭和石油,一方面是需求稳定,另一方面是供给有所错配,因此导致了煤炭和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我们看好明年全球宏观经济的同步复苏,所以大宗商品的需求可能会进一步爆发,煤炭和石油作为能源中最重要的板块,依然会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但是,大宗商品本身波动就比较大,再加上疫情可能会有反复,所以煤炭和石油价格的波动可能会更大。”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胡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看到,在采掘行业中,近期部分个股不断攀升,表现十分抢眼。统计发现,12月份以来,有33只个股跑赢同期上证指数(跌幅0.84%),占行业内成份股比逾五成。其中,郑州煤电、ST安泰、河钢资源等3只个股月内累计涨幅均超30%,备受关注。面对“煤飞”行情的再起,行业是否值得投资?目前还能“上车”吗?业内人士观点各异,有所分歧。信普资产投资总监毛君岳表示,受天气寒潮和澳大利亚贸易影响,煤炭石油等能源股最近表现较好。另外,近日,大盘龙头板块白酒股筹码出现松动迹象,可能会加速大盘探底。目前看,煤炭石油等能源股,是零散机会,趋势性的机会还未到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榕树投资研究部主管李仕鲜则表示,煤炭和石油板块的上涨是偏短期的投资机会,长期来看传统能源未来需求量将会是趋势性下降。我国已经明确了“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规模,也已经明确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未来十年将是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以石油和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将逐渐走向衰落。“稳健前行”是中泰证券在煤炭行业2021年策略报告中提出的。其预计未来几年煤价将在中高位,龙头煤企将维持较为稳健的盈利水平,具有产能增长的企业盈利还会有增长。煤企资本开支少、集团持股比例高,煤企近年来分红比例逐渐提升,龙头煤企仅为7倍-8倍市盈率低估值,三年累计股息率约20%,具有较强吸引力,看好板块估值的修复。的确,从估值来看,统计发现,截至12月24日,采掘行业最新动态市盈率为17.21倍,低于全部A股22.48倍的市盈率。其中,陕西煤业、兖州煤业、淮北矿业、ST安泰、露天煤业、中国神华、恒源煤电、开滦股份等8只个股,最新动态市盈率均在10倍以下。对于后市,金百临咨询分析师秦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周四,以化工板块为代表的顺周期股有所活跃,显示市场交易性机会依然存在,有利于多头重新聚集市场人气。虽然游资热钱的收缩战线引起短线A股市场的走势波动,但无论是方向上还是机构资金的投资模式,均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A股市场未来演绎的向好趋势并未改变。在操作中,建议将重心放在大消费、大科技、大券商的头部股的配置选择上;另外,对军工、顺周期、房地产集采受益的相关产业链的龙头品种也可跟踪。表:采掘行业中12月1日至今跑赢上证指数的个股情况: 制表:张颖(编辑 白宝玉 策划 吴珊)
(原标题:啤酒股估值不便宜了,但明年还能延续上涨行情 A股2021投资策略②) 记者 | 袁颖琪最近喝酒行情再起。从年初至今,白酒行业平均涨幅达到137%;啤酒和软饮料行业平均涨幅分别达到59%和45%。相比“火”了几年的白酒股,啤酒股表现更超投资者预期。从估值角度,无论是啤酒股还是白酒股都已经不便宜。截至12月22日,白酒和啤酒行业的TTM市盈率估值分别为54.6倍和77倍,软饮料行业TTM市盈率相对较低,为24.5倍。为何沉寂的啤酒股今年突然爆发?明年啤酒股行情还能否延续?从要“量”到要“利”啤酒行业消费升级的逻辑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但今年啤酒股大幅上涨与其成长逻辑得以验证有关。2015年左右,几家啤酒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以“量”为主。头部公司通过竞相压低价格或者给予渠道商丰厚返利的形式抢占市场份额,导致啤酒吨价整体偏低,众多小型的啤酒厂商倒闭。啤酒对新鲜度和运输成本的限制使得各大啤酒厂商“广撒网”加大产能抢占地盘,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啤酒厂商产能利用率明显偏低,即便是大型龙头企业,也有不少亏损的啤酒厂。因此各大国内啤酒厂商营收规模虽然在扩大,但利润却出现下滑。随着“抢地盘”竞争渐近尾声,啤酒厂商们也开始着手寻求利润突破。2018年起,龙头啤酒厂商各显神通,关闭低效产能,推出高端系列产品,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等。到了2019年,上述这些努力终于显露出效果,确认了啤酒股成长逻辑,也对这一轮啤酒股上涨起到催化作用。2019年,多数啤酒企业净利润加速增长,资本投资回报率也大幅提高。今年疫情影响下,一些龙头啤酒企业依然保持稳定增长。三季报数据显示,珠江啤酒(002461.SZ)和青岛啤酒(600600.SH)净利润分别增长10.11%和14.05%。重庆啤酒(600132.SH)虽然净利润还在下滑,但营业收入已实现增长。可见,经过多年调整,啤酒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业绩增长期。图片来源:Wind、界面新闻研究部得中高端市场得天下伴随行业收入规模增长以及产品结构优化,2019年国内啤酒行业整体吨价已接近4200元,但这只是开始。华西证券研判,未来我国啤酒的吨价有望达到5000元以上,据目前国内啤酒吨价至少还有14-30%的提升空间。即使参考全球三大啤酒厂商的吨价,国内啤酒吨价也依然有不少上涨空间。2019年百威、喜力和嘉士伯整体吨价分别为6527、8146和5407元,远高于国内啤酒企业的平均吨价;亚太地区的百威和嘉士伯的吨价也达到了4901和4851元。啤酒行业结构升级也是吨价上行的驱动力之一。随着行业高端化趋势确立,啤酒企业吨价不断上行。当前中国啤酒价格带基本呈现出圣诞树形结构。根据招商证券草根调研结果,中国啤酒行业高档和超高档产品(终端价格10元以上)占比仅为10%。中高端产品(终端价格带6-10元)占比20%。主流价格带(终端价格3-5元)占比55-60%,基础低端产品(价格带3元以下)占比10-1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拉动,啤酒高端化需求开始涌现,消费者也将更注重啤酒品质与品牌。此外,中高端啤酒销售额逐渐蚕食低端啤酒市场,高端化也成为各啤酒企业发展的一致选择。根据Euromonitor调查显示,中高档啤酒(终端销售价格7元/升以上)占比从2012年41%上升至2018年65%,中高端市场扩容迅猛。中高端和超高端啤酒的占比扩大,最终将带来整体吨价的提升。过去高端啤酒市场是百威一家独大,如今国内啤酒企业也开始积极布局,加速打造中高端产品矩阵。2018年,华润啤酒(0291.HK)用自己40%的股份,相当于243.5亿港元的对价收购了喜力的中国业务,希望以此打开高端啤酒市场;青岛啤酒则依靠自己的研发实力,打造出多款超高端产品。燕京啤酒(000729.SZ)推出的精酿系列、重庆啤酒的“嘉士伯”系列产品,也均聚焦中高端啤酒市场。图片来源:华西证券奥运会或是催化剂往年,奥运会、世界杯等都可以带动啤酒消费。明年东京奥运会一旦举办,将极有可能催生“啤酒大年”。啤酒销售终端渠道主要可以划分为现饮和非现饮两大类,国际性赛事的举办也将增加现饮消费的使用场景。与非现饮渠道相比,现饮渠道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最早进入中国的百威就是以高端餐饮和夜场渠道打开市场,目前也仍居于强势地位。短期内,想要撼动百威在酒吧、夜场的渠道优势并不容易。相反,餐饮渠道竞争则更为激烈。餐饮渠道是高端啤酒主要消费场所,也是各家啤酒企业的“必争之地”。 另外,啤酒企业为引导消费者行为,提高现饮消费,也还不断拓展、探索新的现饮渠道。例如,青岛啤酒推出1903青啤酒吧,计划在全国建立100家,目前已有10家在运营。珠江啤酒则以打造夜市文化为主,其旗下一直都在运营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园,以举办各类城市文化活动为载体带动啤酒消费。2019年,珠江啤酒还推出精酿啤酒体验店,社区店等现饮渠道,意图扩大现饮销售比例。华润啤酒在获得喜力这一高端品牌后,也在2020年组建渠道事业部组建高端渠道经销商团队,加大对高端渠道的扩展。估值方面,目前青岛啤酒市盈率60倍,珠江啤酒44倍,重庆啤酒106倍。都处于估值中枢高位。港股上市的公司中,华润啤酒估值高达130倍,青岛啤酒股份(0168.HK)46倍,百威亚太(1876.HK)92倍。估值处于高位有诸多原因,其中由于业绩稳定,资本市场愿意给予更高的估值是主要原因。展望2021年,啤酒行业的未来成长确定性较高,加之啤酒企业高端化带来的业绩改善只开了一个头,叠加奥运会预期,啤酒行情有望延续。
原标题:告别“野蛮生长”,催收行业走向良性发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观复财经 贷后管理是金融机构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的最后一道防线,良好的贷后管理手段,不仅能为金融平台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还能在客户服务模式变革上实现弯道超车,从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主动。而催收作为贷后管理的关键角色,既能有效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产生,又能帮助客户建立良好诚信,有助于金融稳定和社会良性治理。但在早些年,P2P网贷、现金贷的野蛮生长滋生出“暴力催收”等不规范行为,使得公众对催收的认知也如同“洪水猛兽”。 一方面消费信贷市场急剧攀升,迅速推升不良资产规模,大量不规范的催收公司趁机涌入“抢食”市场,良莠不齐的市场参与主体带来合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与快速发展的催收市场不相匹配,催收行业彼时尚缺乏有参考性的、合规催收的评价标准和规范指引。因此催收行业曾经历过一段短暂的“野蛮生长”时期。 但随着催收行为相关规范文件相继出台,合规催收变得“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面对更为严苛明确的操作指引,无论是金融企业内的催收部门或第三方委外催收机构,皆同步加快内控管理升级和催收智能化转型步伐,以应对合规要求和不断创新求变的市场环境。 至此,野蛮、粗放的催收方式正向过去告别,催收行业步入良性发展期。 与互联网金融共舞,曾经历劣币驱逐良币 催收行业兴起始于2003年,以银联成立后信用卡发卡量爆发式增长为重要起点。银行起初主要采用自行催收的方式来收账,但效果不理想。因为发卡数量过多,银行的催收成本很高但回收率极低,银行转而开始将催收业务委托给专门的催收机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投融资渠道已无法满足社会的资金需求。2013年,“余额宝”规模突破1800亿,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创造了基金销售纪录,成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该标志性事件为互联网金融的爆发拉开了序幕。 此后,互联网巨头通过获得“小贷公司牌照”、“消费金融牌照”等方式试水互联网金融业务,小额贷款、消费金融、汽车金融、网络借贷等新兴借贷模式开始兴起,日益扩大的消费信贷规模产生了更多不良资产。 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2019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2014-2018年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增幅近400倍。2018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万亿元,逼近2003年的历史高位,不良率增至1.89%,也创下了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新高。 与之相对的是,催收市场迅速崛起,大量不规范的讨债公司趁机涌入。P2P网贷高峰时期,全国大大小小涉及催收业务的公司超过5000家,催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万。和传统的催收公司大多有金融或法律背景不同,后进入的催收公司对业务缺乏专业培训,催收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个国内的委外催收行业变得鱼龙混杂。 不规范的催收公司“抢食”市场,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效应。“野蛮催收”、“暴力催收”等不文明现象和一些违规行为抬头。这一阶段的催收,因一些催收机构野蛮、粗放等现象而被人诟病。 归结起来有以下原因:一方面局限于历史背景,催收行业当时尚缺乏针对催收机构资质、催收流程、合规催收评价标准的统一规范和要求,也尚未推出针对性的处罚措施,因而给了问题催收短暂的喘息之机。另一方面,市场参与主体良莠不齐,缺乏准入机制和专业培训,间接埋下了合规风险隐患。此外,催收触达方式也未与时俱进,局限在传统的人力低阶操作。 此后,伴随着严格催收行为规范,划定催收行为红线,提升催收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加强金融科技在催收领域应用等,为合规催收扫除了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催收行业在此背景下步入良性发展的全新阶段。 行业终归理性,科技重塑良性发展 2017年,对于催收行业是及其重要的一年。5月4日,深圳互联网金融协会对外发布《深圳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催收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成为国内首份针对催收的地方性文件。征求意见稿重点对网贷平台的催收人员提出了10条具体的禁止性催收行为,首次划定了催收“红线”。 同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再次对不当催收行为予以规范。 2018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这是行业首个实质性、全国性协会层面的自律公约,明确了债务催收行为的正负面清单,设定了执行与惩戒机制。 2020年9月,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向其会员单位印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文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委托催收机构的考核不得采用或变相采用单一以欠款回收金额提成的考核方式等。11月,上海银保监局制定印发《上海地区个人融资性保证保险催收业务实施细则》。文件规定,对被列入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不合规催收公司谨慎合作。这一时期,非合规的委外催收公司,成为重点管理的对象。 记者通过梳理历来的监管文件发现,国家对催收行业的监管重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重点打击催收机构和人员非法催收手段,暴力催收是重灾区,同时划定催收人员行为禁区;二是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委托第三方机构的监督,明确催收外包机构选用标准、业务培训、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等;三是重点监管和规范对象是非持牌金融机构,矛头直指乱象频发的现金贷和P2P网贷。至此,催收行业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多方位的合规框架正在形成。 监管高压同时也倒逼金融机构加快内控管理再升级。据某大型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对于委外催收机构的选择,多数持牌金融公司都会对入驻平台实行全方位把控、严格筛选。比如委托前,会对有欺诈行为或暴力催收行为的机构采取严禁入驻的举措,力求从源头把控催收质量。委托催收过程中,也有明确的标准化、规范化作业要求,敦促委外机构不断提高业务能力、高效处置安全回款。 内部团队建设方面,对催收业务管理人员的招聘,金融公司也有明确的资质要求。曾在被整改、被取缔、受到过监管部门行政处罚,出现过重大风险事件的网贷平台任职的催收管理人员,将直接被拒之门外。对于“履历”上有污点的催收人员,很难重返原有的岗位,他们将不得不离开或者转行。部分持牌机构也正在自建贷后催收团队。据了解,招联消费金融公司于同业率先组建了贷后资产管理团队,并逐渐打造成为自身核心能力之一。 此外,将金融科技动能注入催收业务,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催收进阶,也成为金融机构和催收公司新的选择。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建设的智能贷后管理能力,将科技注入贷后管理各环节,做到智能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形成贷后资产管理业务的全流程运营管理闭环,实现在保障合规作业同时显著提升效能。 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士表示,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已应用到客户提醒等多个场景。在提升效能上,低账龄阶段(逾期1-10天)催收作业基本全部实现AI替代,并把AI扩大应用到逾期6个月以内,实现与人工的深度协同。在合规管理上,招联金融的智能机器人也扮演着监督员的角色,每天有超过3000个监督员机器人,就100%的催收录音进行质检,并实时对敏感通话录音进行预警,有效保障了催收员合规作业。 催收作为金融行业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在金融服务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催收行业良性发展,首先就要对催收行业的存在给予认可,并不断完善监管框架和规范条例,推动催收行业合法合规运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催收行业已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合规”,从“形式合规”转向“实质合规”,步入良性发展时期。 后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产生、发展、整顿、规范到平稳运行。对于催收行业而言,也不例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催收行业,曾伴随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迎来高光时刻,也曾经历过剧烈的“内外动荡”。因此,催收行业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重重压力,举步维艰。 庆幸的是,这些压力被转变成行业内生动力。催收行业正通过完善标准规范、升级内控管理、科技重塑业务流程等方式,以更合规、更智能、更高效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就像体贴的个人账务管家,持续提供预见性的温馨提醒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杨伟民(CF40学术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在昨日召开的中央深改委会议上,高层再次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指出“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深意?怎样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 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旗下北方新金融研究院(NFI)近期举办的闭门研讨会“金融如何支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上,CF40学术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等同于“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在于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扩大内需;在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而不仅仅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会上,他从需求格局、分配格局、生产格局、内外格局四个方面,讨论了我国经济循环的现状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可能面临的问题: ➤ 需求格局方面,居民消费增速相对较小,可能因为居民杠杆率越来越高,债务负担挤压了居民消费需求。 ➤ 分配格局方面,近些年居民收入比重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小幅下降,而政府收入比重经再分配以后有所提高,意味着再分配存在一定程度的逆调节现象。此外,营业盈余在行业间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 ➤ 生产格局方面,高新技术行业技术高度依赖进口,受掣肘较多;部分消费型行业供给不足,进口占比较高;净进口的行业主要是资源不足、创新不足或体制机制不足等;从产业结构看,最近十年制造业占比下降快且幅度大,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 内外格局方面,我国目前呈现典型的生产型进口,且进口集中度高。尽管全国经济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部分进出口依存度都很高的行业需要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重点在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对新发展格局的定义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前两个短句都是定语,最后落脚在“新发展格局”。我们作为经济大国,一直都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体,所以应该花更多精力研究如何让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要“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涉及到四个环节。关于“流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流通”只是物的移动,本身不生产、不创造价值;关于“消费”,我们可以理解成广义的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和投资,投资代表未来的消费。 这四个环节也可以用国民经济核算的三分法来概括,即生产、分配、支出,来分析国民经济循环。如果生产、分配、支出相互贯通,那么这个循环就是畅通的。 就像国民经济有三个管道,需求格局中的居民消费管道的直径、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管道的直径、生产格局中居民消费品管道的直径,如果都是一样的,那么管道循环就是畅通了,否则就会影响经济顺畅循环和发展。 我国经济循环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我从需求格局、分配格局、生产格局、内外格局四个方面讨论我国经济循环的现状,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可能面临的问题。 一是需求格局。 使用投入产出表数据来比较2007年和2018年的最终需求(最终使用)。2007年出口占比为28%,2018年占比为15%,出口比重大幅下降。这可以看到出口需求的转移——资本形成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从31%扩大到37%,提高了6个百分点;政府消费的比重提高了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需求占比从29%增加到32%,提高了3个百分点。 出口在最终需求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显示我国经济越来越以国内需求为主体。但是问题在于,出口需求比重的下降主要是被政府消费和资本形成所填补,居民消费增加相对不多。 我认为这其中原因在于居民消费率(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下滑。2013年到201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持续下滑。这可能涉及到居民杠杆率问题,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被高房价和高房贷挤压,没办法拿出更多的钱去消费。同期农村居民消费率是提高的,因为农村居民很少贷款购房,没有房贷压力。 有人会问,是不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高导致边际消费下降?我认为,作为全体城镇居民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在高收入或者中等收入群体中,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群体占比还是较小的。当然,这需要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来证明。 二是分配格局。 2007年的分配格局,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为41%,2018年占52%,比重大幅提高。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劳动报酬不等于居民可支配收入,而是统计口径远大于居民可支配收入—— 劳动报酬统计中包括了很多不属于居民当期可支配收入的项目,比如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这些都是居民无法用于当期消费的。 按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总人口得到的居民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近年来基本稳定在42%到43%之间,低于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达到十个百分点左右。 简单概括一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无论在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当中的比重都小幅下降,而政府收入占比在初次分配中基本没有变化,但再分配后的比重略有提高,说明再分配存在一定程度的逆调节现象。 从国民收入的营业盈余看各行业之间的分配格局,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银行业、房地产业的营业盈余占149个行业总盈余的约30%,这几个行业是最赚钱的,这也反映了行业之间的分配问题。 三是生产格局。 最终需求也反映了生产格局。可以根据国民经济149个行业最终使用的多少,区分出投资型、消费型、出口型三类产业。2018年,149个行业中,消费型行业有68个、投资型行业有22个、出口型行业有58个,还有1个无法区分。 更进一步地,可以看下生产中的技术格局。高技术企业在生产中对外依存度特别高,如果出现供应链断裂的情况,对这些行业的生产影响很大。如,仪器仪表、医疗仪器设备和器械、专用设备、运输设备、电子元器件、计算机等都是技术高度依赖进口、受掣肘较多的行业。 同时,这里还可以看到国内供给不足的消费型行业。比如航空旅客运输是典型的消费型行业,总产出中的60%用于消费,同时进口占该行业总产出的比例非常高。这说明我们2019年大概有1.6亿人出境游,但相当一部分游客没有选择国内航空运输公司。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都是典型的消费型行业,消费占总产出的100%左右,但是供给不足,需要大量进口。这是未来要在生产格局优化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此外,生产格局中还存在生产过剩和供不应求并存的问题。有些行业是净进口行业,净进口1000亿元以上的行业中,石油行业排第一,包括芯片在内的电子元器件排第二,还有有色金属、铁矿石、合成材料、航空旅客运输等行业。 概括来说,净进口的行业有三类,资源型产品、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产品(包括高档产品),这三类行业分别对应的问题是资源不足,这一问题难以依靠自己解决;创新不足,对应电子元器件等高技术行业;体制机制导致的供给不足,对应航空运输、文旅等行业。 产业结构变化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中央建议提到“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还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为什么提这些?从产业结构变化可以一窥究竟。 2010年至今的十年,我们的工业占比从40%下降到32%,而同期金融业占比从6.2%提高到7.8%,房地产业占比从5.7%提高到7%。这些反映了什么问题?制造业比重下降幅度太快,近十年时间下降了8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制造业比重下降是符合规律,但十年内大幅度下降8个百分点就是问题了。 这其中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之一可能是金融业特别是间接融资的高速发展,高负债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同时房地产价格上涨太快,也对制造业形成一定程度的挤压。 如,2010年到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息支出增加100%,但其增加值只增加了90%,利息负担对工业形成了一定挤压。 四是内外格局。 我国现在是典型的生产型进口——76%的进口产品和服务是用于中间生产的,消费占比低。这说明我们的生产离不开国际市场。 同时我国进口相对集中。国民经济149个行业中,前十个行业的进口占所有行业的比重为48.6%。进口额最大的是电子元器件行业、石油、有色金属、铁矿石、航空旅客运输等行业。我国高技术产业,如电子元器件的进口依存度(进口额/总产出)比较高。 这就意味着,如果想生产,保持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就离不开国际市场,就必须进口。同时,要进口就必须有出口,这样才能有外汇换回我们的进口品。 我国出口最多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然后是批发、纺织、零售、金属制品、输配电、文化体育和娱乐用品。这些行业必须要保持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的生产格局,多出国内消费能力的生产能力才可能,以换回大豆、铁矿石等。 因此,全国经济要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但部分行业仍然需要保持高出口、高进口的格局,这些行业不能以国内循环为主体。这些行业的进出口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出口是因为高进口,要高进口就必须高出口。 比如,电子元器件行业出口依存度是20%多,其进口依存度高达59%;文化办公用品、仪器仪表、医疗器械和设备、其它交通运输设备、日化、专用设备、计算机等行业的进出口依存度也都很高。这些行业必须深度融入国际经济,才能实现正常经济循环。
近期接连发生的高评级国企债券违约事件,在引发对企业信用风险再评估的同时,也再一次牵出信用评级泡沫化、“马后炮”等问题。监管部门近日纷纷表态、屡屡出手,对部分评级机构进行调查、约谈,有评级机构已遭到惩处。业内人士表示,评级行业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要加强和完善相关监管,建立科学的质量检验体系。 暴露评级虚高问题 近期发生的高评级国企债券违约事件震动市场。11月10日,永煤控股发行的“20永煤SCP003”违约,违约时评级仍为AAA。违约当日,评级机构才将永煤控股主体信用等级由AAA调降至BB.11月16日,“17紫光PPN005”违约,发行人为校企紫光集团,在一个工作日之前,评级机构才将紫光集团主体信用等级由AAA调降至AA;在“17紫光PPN005”违约当日,紫光集团主体信用等级才由AA调降至BBB。 AAA评级债券几乎无征兆爆雷,将饱受诟病的评级虚高等问题,再一次暴露于公众面前。 业内人士认为,评级虚高是评级行业的顽疾。从外部原因来看,多年来的“刚兑信仰”“国企信仰”,让市场自动为国企或者可能得到政府支持的主体“增信”。从内部原因来看,发行人付费模式下,评级机构面临利益冲突,一方面需要公允地给出评级结果,另一方面却要考虑获客问题。特别是当评级机构存在管理混乱和评级理念偏差等问题时,给出名不副实的高评级就成为双方“合谋”的结果。 此外,发行付费模式还会导致“逆向选择”,越是资质欠佳的企业越愿意付出额外成本提高评级,从而滋生评级领域的腐败问题。评级行业的激烈竞争则加剧了“逆向选择”问题。有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评级行业实属“狼多肉少”,有的评级机构在竞标时就会许诺给予高评级。 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显示,第三季度,更换评级机构后的级别高于原级别的发行人家数同比增加。其中,大公国际上调家数最多,有13家,占其承做更换评级机构发行人家数的40.63%;中证鹏元和远东资信分别有3家和1家。 监管机构出手整顿 高评级国企债爆雷,不仅搅乱了债券二级市场,还导致不少企业取消发债计划,影响债市融资功能发挥。鉴于部分评级机构在其中所起的负面作用,监管部门加强了行业整治。 11月中旬,永煤控股违约后,交易商协会对中诚信国际启动了自律调查。12月3日,交易商协会发布通报称,针对监测到的评级动作滞后等情况,交易商协会分别对中诚信国际和大公国际进行了约谈。12月11日,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座谈会,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债券市场评级行业监督管理。 近日,东方金诚原高管被查引出的信用评级领域系列腐败案也有了进展。12月14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文章显示,东方金诚原总经理金永授、东方金诚江苏分公司原总经理崔润海被“双开”,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当日,北京证监局对东方金诚采取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 规范发展需多方合力 业内人士直言,这次AAA国企债爆雷,再次为评级行业敲响警钟,需要从公司治理、评级技术、利益冲突等多方面加以改进。 “AAA国企违约给传统思维带来很大冲击。国有企业的级别到底怎么定、怎么看,是一个值得重新反思的问题。评级的指标体系里有个体评级和支持评级,支持评级可以涵盖个体评级。过去,一般会给国有企业政府的支持评级。这方面的问题全社会都在思考,评级机构也在观测。”中诚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毛振华日前表示。 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勇称,评级机构自身要完善公司治理。内部独立依赖于评级机构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又与股权结构相关。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保证评级机构决策的内部独立。 谈及评级技术,李勇表示,技术上要回归本源和常理,要分析发行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和现金流与债务匹配度;不仅要分析过去,更要着眼于未来;重新认识评级中的支持因素,对支持因素要有审慎的态度和科学依据。 “经过这些违约事件,评级机构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评级理念和评级模型,信用分析要更多回到报表和发行人本身素质上来。”李勇表示,评级工作需要持续的投入和积累,才能逐步提高,急功近利或者投机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针对发行人付费模式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评级行业也出现了以投资人付费模式为主的机构。不过,联合资信有关负责人表示,投资者付费与发行人付费这两种制度安排各有优劣势。发行人付费模式能够全面获得发行人信息,但容易造成恶性竞争;投资人付费能够避免利益冲突,但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信息获取也主要基于即时公开市场信息,评级结果稳定性相对较差。 “评级行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和完善相关监管,建立科学的质量检验体系,引入双评级尤为必要。优胜劣汰的机制才能让评级行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该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