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费期结束后,可以逐年复利增值。继预定收益率超过4%的年金险之后,终身增额寿险正在成为低利率时代保险公司争夺年轻群体的“香饽饽”。 近日,互联网保险中介小雨伞、和泰人寿就推出了一款终身增额寿险产品。 所谓终身增额寿险,是保额随年限不断增加的人寿保险。其运作方式是交费期结束后,保单的现金价值,按保费总额以3.5%的复利逐年递增,投保人届时可通过减保提取现金获得现金保障,而非从投保第一年就开始计算复利。 早在2013年,增额寿险就已出现,但并未成为热门产品,直到最近一两年才受到市场追捧。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已有30多家险企推出了40多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其中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行业巨头。而仅今年以来,就有十多家险企集中推出此类产品。 为了抢占市场,一些险企的增额定价水平较为激进,利率最高的达到4.025%,中小险企可能因此面临长期投资压力,而被监管陆续叫停。今年以来,随着10多款预定利率为4.025%的“网红”年金险陆续下架的此类产品被监管叫停,3.5%复利增值的产品成为主流。 据小雨伞产品总监牟李称,平台用户平均年龄为32岁,大多有家庭,面临子女教育、婚嫁、养老、疾病等多种资金规划。“中小保险公司自建代理人队伍,前期投入大,成本高,留存率低。” 和泰人寿拟任常务副总经理胡锋,互联网保险中介销售形式更加多元化,线上获客能力更强,此次合作能够实现保险公司产品开发与保险产品销售的相对分离,降低保险公司前期自建队伍的大力投入。
在疫情新常态背景下,作为我国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人身险业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近日,中国人寿总裁苏恒轩在寿险业转型发展峰会上指出,我国寿险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补偿式的发展接近尾声,眼下正面临三大难题:传统驱动红利消退、结构性矛盾及新业态冲击,这些都将倒逼寿险公司加快转型。 苏恒轩表示,寿险行业正经历由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如何尽快渡过新旧动能转换期至关重要。以投资收益为例,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前所未有,在全球经济未全面恢复前,投资不确定性必然有所上升,导致资产驱动型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 同时,就寿险业内部而言,最为突出的是结构性问题。苏恒轩分析称,在产品层面,保险产品同质、价格竞争严重的同时,一些领域由于种种原因缺乏关注,保险产品供给远远不足;在客户层面,部分客户被过度开发,购买保单达到5-8件,但也有大量客户仅有一件长险或短险。在区域层面,大中城市城区网点密布,而县和乡镇地区还存在大量空白。 不过,随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构想的提出,后疫情时代也为寿险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四大新机遇。 一是新需求成为提升保障水平新动力。国内大循环的启动离不开需求端的释放,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水平越高,消费动力越足。苏恒轩指出,寿险业必须深入思考的是,如何抓住参与和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机遇,以实现社会、企业以及客户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是新市场打开寿险发展新空间。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城市群、都市圈的出现,打破了过去行政区域主导的人口、资源流通模式,势必带动寿险产品设计、销售、服务模式的改变。 三是新基建形成保险资金新风口。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化等迎来巨大投资空间,与保险资金的周期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等特点高度匹配。苏恒轩认为,寿险资金可通过布局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投资,既形成稳定的长期回报,也缓解资负匹配缺口问题。 四是新技术加速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当前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已在寿险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和应用,数字化基础平台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的特点,正全面改变寿险业的产品、销售、服务及投资全价值链,对寿险公司决策、精算、财务、组织架构等各个管理环节产生深远影响。
去年11月,汽车之家董事长陆敏被马明哲委以重任,接替辞职的李源祥,出任平安集团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分管保险业务。 陆敏的到来,恰逢平安保险业务的一个关键时点——寿险改革。寿险是保险业务的核心所在,在平安集团净利润构成中占比长期维持在6~7成,可谓平安的根基所在。 自2018年开始,平安就开始逐步调整寿险产品及渠道。2019年,平安成立了寿险改革领导小组,由马明哲亲自挂帅担任组长,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陆敏甫一上任,就接过了平安寿险改革的大旗。 但意想不到的是,在陆敏接棒后的第3个月,新冠肺炎开始肆虐,保险公司普遍遭遇重击,疫情、改革双叠加,给了陆敏更加深刻的履职感受。 近日,陆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寿险改革肯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过,“做难的事情才有价值。”他说。 建构未来10年的寿险体系 8月27日晚间,中国平安公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上半年业绩。“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在业绩报告的董事长致辞中,马明哲在谈到寿险改革时这样写道。 平安的寿险业务从1994年发展至今,经历了数十年持续高速增长,一直位居行业前列,引领行业的发展。然而,近年来,新时代背景下,宏观环境已改变,消费者的行为、需求在颠覆传统,科技应用飞速发展,寿险传统增长模式需要改变。 与其被颠覆,不如自我颠覆。平安的危机意识催生了寿险的改革,马明哲也为此定下了很高的基调,“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成为规模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更要成为市场的龙头、行业的标杆、客户的首选,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他说。 “在内部,我们将此次改革称之为‘25年以来平安人寿再出发’,改革的思路,正是通过建立更加强大的寿险营销体系,为未来更加持续、稳健的发展打下铺垫。”陆敏说,而这个“未来”,起码是以10年作为时间段。 受制于疫情因素,在年初,改革进程一度有所停顿,这也为平安留足了一个深入思考长远之路的时间窗口。很快,随着疫情在国内基本得以控制,改革进程再度加速。陆敏说,4~5月,他在全国跑了15家分公司和外勤骨干座谈,“他们的反馈、诉求,我们都吸取到改革之中。”陆敏说。 在充分的内部调研之后,8月28日,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在中国平安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介绍说,此次寿险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向:一是发展模式的改革,从单纯规模向“规模+质量”转变;二是营销体制改革,从人管人到数字化经营管理转变;三是产品策略改革,完善综合金融+,推动寿险服务+,打造有温度、有场景、有服务的差异化产品;四是渠道发展改革,找到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的道路。 据了解,目前,平安寿险改革的绝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顶层设计,近一半的项目推动机构试点,反馈良好,个别项目已经开始全面推广落地,绝大部分改革项目在今年内有望落地执行。 围绕代理人渠道一整套新打法 代理人队伍是此次改革的重点之一。2019年底,平安代理人数量为116.7万,较2018年剥落了18%。今年一季度,平安代理人团队数量压降至113.2万。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平安寿险代理人数量为114.5万,与一季度相比有所回升。 从历史来看,自2014年开始,平安寿险代理人数量增长步入快车道,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17年,在2018年达到顶峰之后便一路下滑。事实上,2017年后,寿险企业以往那种快速增员策略带来的业绩增长驱动力在逐渐下降,上市保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增速趋缓。 自平安启动寿险改革以来,市场多有声音将其与友邦保险对标,对标点之一也是友邦独特的代理人体系,友邦保险自2010年以来便开始对代理人渠道执行“最优秀代理”策略,走的是代理人精英化之路。 在寿险改革中,平安也主动剥离了一些低产能、低质量的代理人。不过,对于市场中的这种对标,陆敏并不认同,毕竟,平安的体量实在是太大了,单一策略难以支撑这庞大的队伍,“我们强调的是一个更为强大的体系,只有体系强大,才能带动百万团队持续向前。”陆敏说。 为此,平安建立了一套新的代理人激励体系,即新的“基本法”,“基本法”全名为《个险寿险业务人员基本管理办法》,旨在为寿险代理人建立科学规范、激励得当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自1994年首次发布以来,“基本法”历经多次调整和升级。陆敏说,“基本法”改革的初衷在于支持未来改革的落实以及更加注重长期的激励性。他介绍,此次“基本法”修改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重新分类;二是外勤代理人分成;三是加大长期投入。 “可以说,‘基本法’支持了平安整个寿险改革的思路,要先做强再做大,先有质量再求规模。”陆敏说。 百万团队的新管理模式 与“基本法”相配套的,是平安的数字化管理,由此构成了一整套营销体制改革。 从互联网公司回归寿险的陆敏,非常看重流量,他经常在公司内部提及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公域流量获客已在国内轰轰烈烈持续了数年。如今,随着流量“去中心化”趋势越演越烈,社群、直播等多样化渠道风起云涌,私域流量纷纷成为新的客户触点。 在平安代理人使用的专属APP中,聚焦于公域流量的“三板斧”和私域流量的“八宝箱”都已在探索使用。 陆敏希望,每一位代理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流量池,然而,保险产品又与其他商品、服务存在很大不同,保险销售之所以难,在于其提供的不是现成的商品,亦不是可以马上就感受到的服务,而是基于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的保障,用一张保单去换取客户手中的现金,谈何容易。 所以,私域流量的背后,其实是线上与线下结合,平安的中台要拥有一整套强大的数据大脑,帮助代理人利用私域流量获客、转化、促成销售,将其中过程涉及到的每一个动作拆解、数据化,即使是一位保险新兵,临摹一整套动作,也能行云流水的促成销售。 而这仅仅是数据化管理的一个切片,陆敏说,平安的数据化管理,是要将所有三级机构营业区内每一位代理人、各层级管理人员的动作全部录入系统,最终形成数字化营业部的平台,总部通过平台,与代理人之间进行互动反馈,将过去的人管人,转变为数据化管理。 “9月1日开始,所有三级机构营业区的进展,都可以通过数字化营业部在总部实时展现了。”陆敏说。
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把今年半年报中“董事长致辞”的过半篇幅都给了寿险,或许预示着这家金融巨头未来一年的改革重头戏将围绕寿险展开。 8月28日下午,在半年报发布会间隙,平安集团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从他描绘的寿险改革路线图来看,这将是一次“加减法+乘除法”并行的“内部革命”。 陆敏直言,基于对行业规律的把握和对市场形势的预判,平安集团从上至下深刻认识到:当前,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宏观环境和市场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对寿险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支撑行业上一轮增长的红利与动能日渐式微。 不破不立。习惯于先在内部望、闻、问、切的平安,自省、自查出了四大改革方向。 一是队伍,销售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基础管理和培训效果有待提升;二是产品,需要持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运用“产品+科技”,充分赋能销售与运营;三是管理,需要提升长期规划的前瞻性和精耕细作的耐力;四是文化,务必要铭记初心,永葆品质为上、勇攀高峰、危机意识及拥抱科技的文化。 陆敏告诉记者,目前,15个改革项目中的绝大部分已完成顶层设计,近一半项目已推动基层机构试点,个别项目已开始全面推广落地。他说:“我们有信心确保绝大部分改革项目在今年内落地执行,明年可以看到改革成效。” 据陆敏介绍,平安此轮寿险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模式改革,从“规模”转向“规模+质量”;二是营销体制改革,从“人管人”转向“数字化管理”;三是产品策略改革,从“综合金融+”转向“寿险服务+”;四是渠道改革,从“线上和线下”转向“线上与线下相融合”。 在陆敏看来,改革的核心路径是构建“渠道+产品”的双轮驱动策略,升级保险产品与服务供给,构建“寿险+健康+医疗+养老”的服务生态圈。即以保险产品为载体,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保险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协同保险主业,探索新增长点。 作为此轮寿险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平安的“基本法”修订同样备受业内关注。 “基本法”是指保险公司对代理人展业、晋升及奖惩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从本质上看,“基本法”是保险公司对利益分配所实行的办法,是寿险营销队伍发展的“指挥棒”。 陆敏坦言,激发基层优质代理人的销售动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产能,是平安此次修改“基本法”的动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构重新分类;代理人重新分类;加大长期投入。 平安寿险的此轮改革既做了“加减法”,又做了“乘除法”。“加”是指,加快个险渠道发展,增加优质代理人的比重,提升代理人产能;“减”是指,减少低产能、低素质代理人的比重,降低低价值业务的规模;“乘”是指,以科技赋能为驱动力,升级保险产品与服务供给,形成杠杆效应,撬动发展动能的转换;“除”是指,打破惯性思维,破除路径依赖,继续苦练内功。 这也正是此轮平安寿险改革的精髓之意:坚持价值经营,秉承“先做强、再求大”“先质量、再规模”的核心经营理念,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健康的发展。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8月27日晚间,中国平安公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上半年业绩,在业绩报告的董事长致辞中,马明哲在谈到寿险改革时这样写道。 自2018年开始,中国平安就开始逐步调整寿险产品及渠道,2019年11月开始正式启动全面深入的改革,马明哲亲自挂帅平安寿险改革领导小组组长,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寿险,历来都是平安集团利润贡献度最高的业务板块,牵一发而动全身。马明哲说,平安的寿险业务从1994年发展至今,受益于时代发展、监管政策和早期打下的雄厚基础,经历了数十年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我们发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寿险传统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宏观环境、消费者需求、人口红利以及科技应用的飞跃都对保险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此次寿险改革,马明哲也为此定下了很高的基调,“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成为规模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更要成为市场的龙头、行业的标杆、客户的首选,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他说。 8月28日,在深圳,中国平安召开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发布会上,多位平安高管再度回应包括寿险改革、利润表现等一系列问题。 营运利润更能反应经营全貌 中期业绩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43.10亿元,同比增长1.2%;年化营运ROE为21.6%;净利润759.68亿元,同比下降2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6.83亿元,同比下降29.7%。 对于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执行官姚波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回应称,主要是由于多方因素叠加影响。 一是中国平安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保险公司,新会计准则使得资本市场的变动更大程度的影响净利润波动。 半年报显示,IFRS9准则下,平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占比达到17.2%,该部分更加受制于资本市场的波动,从而影响净利润。 2019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归属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了68.13%,到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29.7%,由此可见归属净利润的波动之大。 其次是上半年疫情对业务也产生了影响;同期,平安也在进行寿险业务改革,而寿险恰恰是中国平安的首大利润来源。 “所以,我们提倡关注营运利润,剔除了短期波动,营运利润更能体现经营业绩。”姚波说。 中国平安总经理、联席首席执行官、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平安的业绩可以归结为稳健、改革、科技。 他认为,在去年高基数、今年依旧坚持分红高增长的背景下,平安的营运利润还能保持正增长,体现出经营的稳健;另外,平安一直在推动改革,即便是在疫情期间;同时,平安的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在疫情期间,平安的专利申请数增长了22%。其中,医疗科技专利数量全球第二,金融科技专利数量连续两年全球第一。 另外,根据中期业绩显示:2020年上半年,平安的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4.4%,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平安表示,主要是受资本市场同比剧烈波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加大的影响;净投资收益率为4.1%,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平安称,主要受权益资产分红收入下降和投资规模增加的影响。 中国平安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说,一直以来,平安都秉承着保险投资的两个目标:一是不断完善资产与负债的缺口;二是不断寻找能够提供稳定收益的资产。 “在6年前,我们资产与负债的缺口超过8年,如今的缺口仅为4.3年,这也得益于近年来平安不断拉长资产久期,把资产、负债缺口维持一个合理的水平。”陈德贤说。 在稳定的收益方面,“我也算了一下,过去,我们从资产中拿到的分红(包括股票分红、债券利息、资金收益等)平均每年增长22%,相对来说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收益。”陈德贤说。 寿险改革成效初显 目前,寿险改革的绝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顶层设计,近一半的项目推动机构试点,个别项目已经开始全面推广落地,绝大部分改革项目在今年内有望落地执行。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在发布会上介绍,此次寿险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向:一是发展模式的改革,从规模向“规模+质量”转变;二是营销体制改革,从人管人到数字化管理转变;三是产品策略改革,完善综合金融+,推动寿险服务+,打造有温度、有场景、有服务的差异化产品;四是渠道改革,找到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的道路。 此次寿险改革,平安主动剥离了低产能、低质量的代理人,建立一套新的代理人激励体系,即新的《基本法》。 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介绍说,《基本法》是平安寿险改革项目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已经完成,《基本法》改革的初衷在于支持未来改革的落实以及更加注重长期的激励性。 陆敏透露,此次《基本法》修改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重新分类;二是外勤代理人分成;三是加大长期投入。 首先,机构重新分类的目的在于实现差异化的政策,改革后,平安把机构分成三大类:一是改革产能型,专注产能的提升;二是平衡型,既要注重人力增长,又要注重产能提升;三是人力型,即以增加人力为主,形成有质量的增员。 “对于机构分类的重新划分,基本实现了差异化管理。”陆敏说。 在外勤代理人分成方面,主要根据不同的代理人给予不同的政策,其中,主要分为三类代理人:一是新人;二是绩优;三是主管。 对于新人,平安加大了投入,增加新人津贴以及津贴的时间长度,给与新人更多时间的学习、成长、进步;对于绩优代理人也增加了激励,比如“以优增优”等;对于主管,主要是强化营业部的经营、数字化管理。 最后,《基本法》也加大了平安对于代理人队伍未来长期的投入,主要包含关怀、待遇、管理等。 “可以说,《基本法》支持了平安整个寿险改革的思路,要先做强再做大,先有质量再求规模,为寿险业务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陆敏说。 “数百年历史的寿险传统模式正在经历全面升级和迭代,而平安在进行的改革,正是引领世界百年寿险销售和经营的革命。”马明哲在中报董事长致辞中这样总结到。
在刚刚收官的半年报披露季中,A股五大上市险企的净利表现并不亮眼。记者梳理半年报发现,五大险企今年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总计达1342.77亿元,同比下滑24.4%,下降幅度在10%~30%之间。 去年半年报中净利润增速均超过50%的五大险企,今年上半年却遭遇了利润的“滑铁卢”,无一例外地出现两位数的同比下滑。 这完全是疫情的原因吗? 答案并非如此。根据对各家半年报的分析,记者发现,去年同期的高基数、今年上半年长端利率下行造成的准备金折现率假设调整,以及投资收益的波动共同造成了上半年上市险企的净利润下滑。 这种集体利润下滑在一季报时已被市场预料。然而,新华保险的保费收入高增长,中国人寿规模、价值双升还是成为半年报中的一抹亮色,超过了市场预期,也和转型中的太保寿险、平安人寿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而在上半年资本市场的波动下,各家险企的总投资收益率也出现了不同的走势。 五大险企净利普跌 净利润下滑成为五大上市险企半年报共同的“关键词”。在总计超过24%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中,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是下滑程度最为严重的,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9.7%;而新华保险(601336.SH,01336.HK)的归母净利润同比跌幅也超过了20%,达22.1%;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中国人保(601319.SH,01339.HK)、中国太保(601601.SH,02601.HK)下降幅度则分别为18.8%、18.8%及12%。 净利润的集体下滑必然遭遇了行业性的原因。多家上市险企的高管表示,去年税优政策带来的高基数,以及今年上半年准备金的多计提是造成净利下滑的主要原因。 2019年5月发布的《关于保险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增加了财产险和人身险的手续费以及佣金支出的税前扣除比例,使得2019年的半年报享受了一次性的调整“红利”,因此促成了上市险企2019年半年报净利润普遍大幅增长超过五成的景象。 去年同期的高基数在今年的疫情叠加下使得今年的净利润增长更显艰难。对于上市险企而言,疫情不仅对负债端的产品销售渠道产生冲击,疫情中长端利率下行更是在负债端、投资端均造成不小的影响。在投资端,利率下行使得保险公司再投资收益下降,5家A股上市险企的净投资收益率不约而同地出现0.2~0.4个百分点的下滑;而在负债端,由于750天移动平均的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是作为各家险企传统险准备金计提的折现率出现的,因此各家险企在上半年普遍调整了折现率假设,从而造成准备金计提增加,利润则相应降低。 据记者统计,5家A股上市险企今年上半年因为上述折现率假设调整所带来的税前利润的下降累计达到255亿元。 在上市险企看来,上述几项原因均为短期波动,撇除它们之后的营运利润指标,可以更好地看出险企保险业务的长期走势。 半年报中,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披露了自己的营运利润指标,在剔除了包括短期投资波动、折现率调整、一次性调整项目等短期因素之后,两者今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的营运利润均一改颓势,分别同比上升1.2%及28.1%。 寿险分化显现 尽管5家A股上市险企的净利润遭遇下滑,但是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的寿险部分指标还是贡献了一些亮点。 具体来说,新华保险上半年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大涨30.9%,大幅超越其他上市同业。而中国人寿及中国人保的人身险保费规模与价值逆势双升,其中寿险龙头中国人寿由于“开门红”启动较早,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疫情的影响,同时叠加其“大个险”改革效果,从一季度开始就普遍被认为业绩领先其他同业,其寿险关键指标更是和转型阵痛期叠加疫情冲击的太保寿险、平安人寿形成明显的分化。 半年报数据显示,新华保险、中国人寿和人保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30.9%、13.1%、3.9%,太保寿险则同比微涨0.1%,而平安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则同比大幅下跌11%。 而规模增幅领先的新华保险在价值指标上不再亮眼。半年报数据显示,新华保险的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11.4%,而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价值同比降幅则均超过24%。上半年A股上市险企中,只有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的新业务价值实现了同比上升,同比涨幅分别为6.7%及21.3%。 和规模、价值同样分化的还有各家的人力,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的代理人数量指标均呈现上升的态势,其中,新华保险6月末的规模人力甚至同比上升了36.5%。而中国太保、中国平安的月均代理人数量则均呈现同比下降态势。 寿险各指标分化的背后是各家策略的不同。根据业内分析师判断,中国人寿提前启动了“开门红”,很大程度上避开了疫情带来的影响,并且由于去年不错的“开门红”业绩使得续期保费继续拉动。而新华保险已明确“规模价值同步增长”战略,银保渠道的趸交保费在很大程度上支撑起其上半年的规模指标,但价值指标和代理人产能指标仍有待改善。 而太保寿险和平安人寿则从去年开始启动寿险改革,两家均认为“人头时代“已过,需要清虚后优质增员来提升队伍质量。太保寿险在打造代理人渠道中的三支“关键队伍”,平安人寿则由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亲自“挂帅“开启改革之路。 在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两家公司的高管均对寿险改革做出了回应。太保寿险总经理潘艳红表示,寿险代理人三支“关键队伍”的打造仍在根据公司顶层设计有序推进,目前队伍状态已有提升。同时,根据转型情况,太保寿险也会全面升级作为代理人核心管理办法的“基本法”。而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则称,下半年,平安寿险将重点从4方面来改革:一是发展模式改革,从规模到规模+质量;二是营销体制改革,从“人管人”到数字化管理;三是产品策略改革,推动“综合金融+”和“寿险服务+”;四是渠道改革,线上线下融合。预计明年可以看到改革的成效。 净投资收益率普降,总投资收益率涨跌互现 上半年净利润普降,也有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几家险企将部分原因归结为投资收益的波动。 记者梳理5家A股上市险企的投资收益率情况,发现它们的净投资收益率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下跌,下跌幅度在0.2~0.4个百分点不等。 一名保险资管公司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上半年利率水平先降后升,但总体而言仍处于低利率时代,利率水平较前两年有明显的下降,一些保险资金投资的债权产品在到期后再投资的收益率较之前降低,出现了“倒挂”的现象,因此上市险企以债券利息收入为最主要收益的净投资收益率普跌是在预期之中的。 尽管净投资收益率因为利率下行而普降,但在上半年资本市场的波动下,上市险企的总投资收益率出现了两升两降一持平的局面。 其中,新华保险和中国人保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上升了0.4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则下降了0.4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在5家A股上市险企中,中国平安的总投资收益率和净投资收益率上半年不仅下跌最多,也是下跌后最低的。 但其实,中国平安和其他几家A股上市险企所用的会计准则并不相同,其已率先启用金融工具的新会计准则。在新会计准则中,股票的市值波动将被全部计入净利润,因此资本市场的波动对于总投资收益率和净利润的影响较大,平安的投资策略也会因为启用新会计准则做出部分调整。而在原来的会计准则中,部分权益性资产的市值波动并不会直接计入净利润,只有在卖出或产生减值时才会影响净利润,因此平安和其他几家A股上市险企目前在投资业绩上比较基础不同。 对于下半年的投资展望,各家险企的高管认为,权益市场值得期待,但短期波动在所难免,对险资投资仍具一定挑战。 中国人寿投资管理中心负责人张涤表示,从长期来看有很多对于股票市场长期向好的因素在驱动,包括中国经济的长期向好、资本市场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变化,同时市场流动性也是非常充足的,所以对权益市场长期来看非常有信心。不过短期而言,还需要关注一些风险因素,包括地缘政治、疫情反弹等,所以会围绕战略资产配置的中枢和上限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把握结构性的机会,做好控制短期波动与获得长期收益之间的平衡。 中国太保总裁傅帆则表示:“从权益类市场方面来看,7月1日之后,资本市场有一波不错行情,我们仓位保持基本稳定,享受到了权益市场收益。下半年长期利率下行不可避免,包括创业板实行注册制等各类外部因素将加大资本市场波动,对我们投资业务也会构成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疫情影响叠加转型阵痛,今年上半年太保寿险的新业务价值、营销员队伍数量和人均产能全面下滑。 在8月24日傍晚召开的中国太保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寿险的转型进程也成为了焦点所在。太保寿险总经理潘艳红表示,寿险代理人“三支关键队伍”的打造仍在根据公司顶层设计有序推进,目前队伍状态已有提升。同时,根据转型情况,太保寿险也会全面升级作为代理人核心管理办法的“基本法”。 营销员转型尚在路上 从中国太保8月23日发布的半年报来看,上半年寿险多项指标承压。具体而言,上半年新业务价值112.28 亿元,同比减少24.8%;新业务价值率37.0%,同比下降2.0个百分点。这背后是人力队伍数量和人均产能的双降。其中,太保寿险月均保险营销员从去年同期的79.6万名下降至76.6万名,每月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8.9%。 “今年上半年寿险有些数字不太漂亮,我比你们还着急,但是急也没用,还是要打好基础,特别是把队伍建设牢牢抓在手上,政策打磨要更加精细。‘人头时代’已转换到专业服务时代,管理层将秉持价值为上,客观地、充分地去观察、培育新的价值增长动能。”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在业绩发布会上说。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太保寿险就随着集团的转型2.0进入了改革周期,提出要打造核心人力、顶尖绩优、新生代三支关键队伍。 潘艳红表示,目前三支关键队伍的招募标准、系统支持、招募之后的整体培训等方面都在有序推进。 据她介绍,中国太保队伍的发展策略包含“横向扩面,纵向提质”两方面,横向需要保持队伍正常增长态势,但是需要有质量的增长,包括队伍入口关把控、增员后的培训、基础管理等方面需同步配套跟上。纵向则要进行队伍升级,进行全流程体系性的打造。 “从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看出二季度三支队伍的状态比一季度环比有明显好转,7~8月又有进一步提升。随着很多工作的落地实施,会见到更大的成效。”潘艳红称。 近日,平安人寿调整了其《个险寿险业务人员基本管理办法》(业内通常将代理人的核心管理办法称为“基本法”),而同样在进行寿险改革的太保寿险是否也会调整其“基本法”? 在业绩发布会上,潘艳红回应称,从去年到今年太保寿险一直在研究“基本法”,将结合三支关键队伍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对“基本法”进行全面升级。 车险综改下,预判综合成本率在短期将明显上升 相对于寿险,上半年太保产险业务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尤其是车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在收入上升4%的情况下,同比下降了0.6个百分点至97.8%。 不过,从7月发布的车险综合改革征求意见稿来看,业内普遍认为,车险综合改革在正式实施后对财险公司的影响将在短期内显现。 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车险综合改革主要目的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目标,所以整体核心内容就是“降价、增保、提质”,交强险和商业险将同步改革,并且全国同步实施。 “在车险综合改革的降价和增加保障的基础上,预计未来辆均保费会明显下降,赔付也将有所上升,同时这次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增提保费不足准备金,这些对车险的综合成本率和经营都会带来明显影响,我们预判综合成本率会在短期明显上升。” 顾越分析称。他表示,太保产险为应对车险综合改革带来的影响,将加快客户经营转型步伐,同时深化渠道协同,并增强资源优化配置结构,提高集约化营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