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费期结束后,可以逐年复利增值。继预定收益率超过4%的年金险之后,终身增额寿险正在成为低利率时代保险公司争夺年轻群体的“香饽饽”。 近日,互联网保险中介小雨伞、和泰人寿就推出了一款终身增额寿险产品。 所谓终身增额寿险,是保额随年限不断增加的人寿保险。其运作方式是交费期结束后,保单的现金价值,按保费总额以3.5%的复利逐年递增,投保人届时可通过减保提取现金获得现金保障,而非从投保第一年就开始计算复利。 早在2013年,增额寿险就已出现,但并未成为热门产品,直到最近一两年才受到市场追捧。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已有30多家险企推出了40多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其中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行业巨头。而仅今年以来,就有十多家险企集中推出此类产品。 为了抢占市场,一些险企的增额定价水平较为激进,利率最高的达到4.025%,中小险企可能因此面临长期投资压力,而被监管陆续叫停。今年以来,随着10多款预定利率为4.025%的“网红”年金险陆续下架的此类产品被监管叫停,3.5%复利增值的产品成为主流。 据小雨伞产品总监牟李称,平台用户平均年龄为32岁,大多有家庭,面临子女教育、婚嫁、养老、疾病等多种资金规划。“中小保险公司自建代理人队伍,前期投入大,成本高,留存率低。” 和泰人寿拟任常务副总经理胡锋,互联网保险中介销售形式更加多元化,线上获客能力更强,此次合作能够实现保险公司产品开发与保险产品销售的相对分离,降低保险公司前期自建队伍的大力投入。
五大上市险企前10月保费齐增 重心转向明年开门红 证券时报记者 刘敬元 A股五大险企今年前10个月保费合计2.2万亿,同比增长5.2%,各公司增速从1.5%到22.7%不等。进入11月中旬后,各家险企的业务重点有了差异,有的在冲刺全年业绩达成,有的则将重心转到明年开门红的准备上。 累计保费增速放缓 1~10月上市险企的累计保费增速都放缓,反映出10月份业务节奏较9月有所放缓。 其中,中国人寿为5659亿,同比增8.7%;中国平安6788亿,增1.5%;中国人保4851亿,增2.8%;中国太保3186亿,增3.8%;新华保险1452亿,增22.7%。 “考虑到年末时点上市险企的业务重心将逐步转向2021年开门红,预计后续累计保费增速将延续下降趋势。”国泰君安非银团队称。 同时,上市险企之间的增速仍有较大差异,差异主要来自寿险板块。今年前10月的上市寿险公司中,除国寿和新华实现增长外,其他3家仍为下滑状态:平安寿险下滑3.8%,太保寿险下滑1.8%,人保寿险下滑5.0%。 目前,各险企业务策略和节奏仍有分化。方正证券非银团队称,当前主要上市险企“开门与关门”节奏与表现不一。 结合多家券商研究机构调研信息,新华保险和人保寿险当前仍以冲刺全面业绩为目标,单月保费分别正增长3.5%、2.5%,而中国人寿、太保寿险10月以开门红为主基调,平安寿险也自10月中旬起将业务节奏转为开门红的产品宣导及队伍培训,单月保费同比均为负增长。 明年一季度见真章 结合目前阶段的各险企业务节奏,研究机构开始对今年全年以及明年一季度开门红表现进行预测。 总体上业界预计保险公司明年开门红将超预期。国泰君安非银团队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上市险企均选择较往年提前启动2021年开门红,预计销售期限的宽裕将有助于提升销售规模;另一方面,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产品非保本属性叠加当前收益率不断下行,保险开门红产品设计更激进,普遍缩短存续期限,有利于提升销售规模。 对于各家险企明年开门红的表现,研究机构对平安业绩预期较高。方正证券非银团队认为,人力的下滑趋势仍在,平安仍在坚持代理人转型改革与当期业绩波动的摸索期。若人力规模稳健、因产品价值率领先同业,叠加今年主动的开门红踩点及今年一季度的低基数,明年一季度平安业绩有望爆发。 国泰君安非银称,当前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均已完成第一阶段短储产品销售,中国平安于11月初正式启动开门红,新华保险预计于12月初启动,预计各家公司2021年开门红新业务价值(NBV)增速将超预期,分别为中国平安14%、中国太保12%、新华保险10%、中国人寿8%。 10月车险保费负增长 从财险来看,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前10月保费分别为3703亿、2407亿、1250亿,各自增长2.5%、9.9%、14.0%,增速也较前9月有所放缓。车险的下滑是一个因素。 车险自9月19日启动综合改革,10月份为改革后的首个完整月份,改革后车均保费下降。从公布数据的上市财险公司看,10月份车险保费同比和环比均下滑。 其中,人保财险10月单月车险保费为194亿元,同比下滑7.2%,环比9月下滑达18.8%;平安产险10月份车险保费152亿,同比下滑4.3%,环比下滑9.6%。 另外,人保财险总保费增速还受信用保证保险大幅压降的拖累,该业务前10月保费52.5亿元,同比下滑74%。
在刚刚收官的半年报披露季中,A股五大上市险企的净利表现并不亮眼。记者梳理半年报发现,五大险企今年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总计达1342.77亿元,同比下滑24.4%,下降幅度在10%~30%之间。 去年半年报中净利润增速均超过50%的五大险企,今年上半年却遭遇了利润的“滑铁卢”,无一例外地出现两位数的同比下滑。 这完全是疫情的原因吗? 答案并非如此。根据对各家半年报的分析,记者发现,去年同期的高基数、今年上半年长端利率下行造成的准备金折现率假设调整,以及投资收益的波动共同造成了上半年上市险企的净利润下滑。 这种集体利润下滑在一季报时已被市场预料。然而,新华保险的保费收入高增长,中国人寿规模、价值双升还是成为半年报中的一抹亮色,超过了市场预期,也和转型中的太保寿险、平安人寿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而在上半年资本市场的波动下,各家险企的总投资收益率也出现了不同的走势。 五大险企净利普跌 净利润下滑成为五大上市险企半年报共同的“关键词”。在总计超过24%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中,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是下滑程度最为严重的,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9.7%;而新华保险(601336.SH,01336.HK)的归母净利润同比跌幅也超过了20%,达22.1%;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中国人保(601319.SH,01339.HK)、中国太保(601601.SH,02601.HK)下降幅度则分别为18.8%、18.8%及12%。 净利润的集体下滑必然遭遇了行业性的原因。多家上市险企的高管表示,去年税优政策带来的高基数,以及今年上半年准备金的多计提是造成净利下滑的主要原因。 2019年5月发布的《关于保险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增加了财产险和人身险的手续费以及佣金支出的税前扣除比例,使得2019年的半年报享受了一次性的调整“红利”,因此促成了上市险企2019年半年报净利润普遍大幅增长超过五成的景象。 去年同期的高基数在今年的疫情叠加下使得今年的净利润增长更显艰难。对于上市险企而言,疫情不仅对负债端的产品销售渠道产生冲击,疫情中长端利率下行更是在负债端、投资端均造成不小的影响。在投资端,利率下行使得保险公司再投资收益下降,5家A股上市险企的净投资收益率不约而同地出现0.2~0.4个百分点的下滑;而在负债端,由于750天移动平均的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是作为各家险企传统险准备金计提的折现率出现的,因此各家险企在上半年普遍调整了折现率假设,从而造成准备金计提增加,利润则相应降低。 据记者统计,5家A股上市险企今年上半年因为上述折现率假设调整所带来的税前利润的下降累计达到255亿元。 在上市险企看来,上述几项原因均为短期波动,撇除它们之后的营运利润指标,可以更好地看出险企保险业务的长期走势。 半年报中,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披露了自己的营运利润指标,在剔除了包括短期投资波动、折现率调整、一次性调整项目等短期因素之后,两者今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的营运利润均一改颓势,分别同比上升1.2%及28.1%。 寿险分化显现 尽管5家A股上市险企的净利润遭遇下滑,但是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的寿险部分指标还是贡献了一些亮点。 具体来说,新华保险上半年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大涨30.9%,大幅超越其他上市同业。而中国人寿及中国人保的人身险保费规模与价值逆势双升,其中寿险龙头中国人寿由于“开门红”启动较早,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疫情的影响,同时叠加其“大个险”改革效果,从一季度开始就普遍被认为业绩领先其他同业,其寿险关键指标更是和转型阵痛期叠加疫情冲击的太保寿险、平安人寿形成明显的分化。 半年报数据显示,新华保险、中国人寿和人保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30.9%、13.1%、3.9%,太保寿险则同比微涨0.1%,而平安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则同比大幅下跌11%。 而规模增幅领先的新华保险在价值指标上不再亮眼。半年报数据显示,新华保险的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11.4%,而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价值同比降幅则均超过24%。上半年A股上市险企中,只有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的新业务价值实现了同比上升,同比涨幅分别为6.7%及21.3%。 和规模、价值同样分化的还有各家的人力,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的代理人数量指标均呈现上升的态势,其中,新华保险6月末的规模人力甚至同比上升了36.5%。而中国太保、中国平安的月均代理人数量则均呈现同比下降态势。 寿险各指标分化的背后是各家策略的不同。根据业内分析师判断,中国人寿提前启动了“开门红”,很大程度上避开了疫情带来的影响,并且由于去年不错的“开门红”业绩使得续期保费继续拉动。而新华保险已明确“规模价值同步增长”战略,银保渠道的趸交保费在很大程度上支撑起其上半年的规模指标,但价值指标和代理人产能指标仍有待改善。 而太保寿险和平安人寿则从去年开始启动寿险改革,两家均认为“人头时代“已过,需要清虚后优质增员来提升队伍质量。太保寿险在打造代理人渠道中的三支“关键队伍”,平安人寿则由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亲自“挂帅“开启改革之路。 在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两家公司的高管均对寿险改革做出了回应。太保寿险总经理潘艳红表示,寿险代理人三支“关键队伍”的打造仍在根据公司顶层设计有序推进,目前队伍状态已有提升。同时,根据转型情况,太保寿险也会全面升级作为代理人核心管理办法的“基本法”。而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则称,下半年,平安寿险将重点从4方面来改革:一是发展模式改革,从规模到规模+质量;二是营销体制改革,从“人管人”到数字化管理;三是产品策略改革,推动“综合金融+”和“寿险服务+”;四是渠道改革,线上线下融合。预计明年可以看到改革的成效。 净投资收益率普降,总投资收益率涨跌互现 上半年净利润普降,也有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几家险企将部分原因归结为投资收益的波动。 记者梳理5家A股上市险企的投资收益率情况,发现它们的净投资收益率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下跌,下跌幅度在0.2~0.4个百分点不等。 一名保险资管公司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上半年利率水平先降后升,但总体而言仍处于低利率时代,利率水平较前两年有明显的下降,一些保险资金投资的债权产品在到期后再投资的收益率较之前降低,出现了“倒挂”的现象,因此上市险企以债券利息收入为最主要收益的净投资收益率普跌是在预期之中的。 尽管净投资收益率因为利率下行而普降,但在上半年资本市场的波动下,上市险企的总投资收益率出现了两升两降一持平的局面。 其中,新华保险和中国人保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上升了0.4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则下降了0.4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在5家A股上市险企中,中国平安的总投资收益率和净投资收益率上半年不仅下跌最多,也是下跌后最低的。 但其实,中国平安和其他几家A股上市险企所用的会计准则并不相同,其已率先启用金融工具的新会计准则。在新会计准则中,股票的市值波动将被全部计入净利润,因此资本市场的波动对于总投资收益率和净利润的影响较大,平安的投资策略也会因为启用新会计准则做出部分调整。而在原来的会计准则中,部分权益性资产的市值波动并不会直接计入净利润,只有在卖出或产生减值时才会影响净利润,因此平安和其他几家A股上市险企目前在投资业绩上比较基础不同。 对于下半年的投资展望,各家险企的高管认为,权益市场值得期待,但短期波动在所难免,对险资投资仍具一定挑战。 中国人寿投资管理中心负责人张涤表示,从长期来看有很多对于股票市场长期向好的因素在驱动,包括中国经济的长期向好、资本市场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变化,同时市场流动性也是非常充足的,所以对权益市场长期来看非常有信心。不过短期而言,还需要关注一些风险因素,包括地缘政治、疫情反弹等,所以会围绕战略资产配置的中枢和上限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把握结构性的机会,做好控制短期波动与获得长期收益之间的平衡。 中国太保总裁傅帆则表示:“从权益类市场方面来看,7月1日之后,资本市场有一波不错行情,我们仓位保持基本稳定,享受到了权益市场收益。下半年长期利率下行不可避免,包括创业板实行注册制等各类外部因素将加大资本市场波动,对我们投资业务也会构成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7月工业利润增速继续加快 装备制造业表现抢眼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895.1亿元,同比增长19.6%,增速比6月份加快8.1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同比增长,增速逐月加快。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网信办联合启动2020年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 记者昨日获悉,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网信办27日联合启动2020年“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 争做理性投资者 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 >>中保协摸底保险“直播带货” 线上营销宣传新模式风险隐现 记者昨日获悉,为促进互联网与人身保险的深度融合与完善相关监管制度,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下发行业内部通知,拟调研收集人身保险公司“直播带货”相关情况。 >>上市险企上半年净利普降 投资表现分化 随着昨日中国平安半年报出炉,五大A股上市险企完成中期业绩披露。整体看,上市险企上半年经营业绩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扛住了疫情冲击,保险业务收入逐渐回暖;二是投资表现分化,部分险企权益投资表现突出,部分险企投资收益下滑;三是由于去年中期执行手续费财税新政而抬高了业绩基数,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普遍下滑。 >>监管加码 多部门严控房企融资规模 据经济参考报8月28日消息,近一个多月,多个部门开始释放调控房地产市场和收紧房地产企业融资阀门的政策信号。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形成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在此次座谈会之前,相关监管部门就已有意释放相关信号,明确房企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要着重降低负债规模和负债率。
随着昨日中国平安半年报出炉,五大A股上市险企完成中期业绩披露。整体看,上市险企上半年经营业绩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扛住了疫情冲击,保险业务收入逐渐回暖;二是投资表现分化,部分险企权益投资表现突出,部分险企投资收益下滑;三是由于去年中期执行手续费财税新政而抬高了业绩基数,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普遍下滑。 受疫情影响,上半年上市险企经营倍感压力。“原本的战略部署节奏被打断,一季度公司高价值业务受到很大冲击。”新华保险总裁李全在业绩发布会上坦言,得益于二季度复工复产的推进,公司全面聚焦高价值业务,才带动累计价值降幅逐步收窄,最终基本达到预期。 这是上市险企上半年经营情况的缩影,通过二季度的奋起直追,上市险企保险业务稳住了正增长态势。据统计,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保费收入1.52万亿元,同比增长6.6%,占行业总保费收入的56%。 在规模稳中有升的同时,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长期险业务占比普遍提升,为未来的续期保费提升奠定了基础。以新华保险为例,上半年该公司长期险首年保费达298.62亿元,同比增长155.0%,占总保费比例为30.8%,保费贡献较上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保障型产品占比持续扩大。中国人寿首年期交前十大主销产品中,6款为保障型产品;特定保障型产品保单件数与件均保费同步提升,保费占比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 与负债端普遍承压不同,作为保险业双轮驱动的“另一只轮子”,上市险企资产端上半年表现分化。截至6月末,五大上市险企合计投资资产超过10.72万亿元,接近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的一半。 上半年,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市场利率呈现出快速下行后反弹的趋势。面对复杂的投资环境,上市险企普遍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投资策略。数据显示,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投资收益2367亿元,同比增长9.6%。 部分上市险企权益投资表现突出。上半年,中国人保各类基金及股票投资收益达46.89亿元,同比增长71.13%。 部分上市险企投资业绩表现不佳。中国平安上半年投资收益同比下降近三成。 虽然投资收益贡献突出,不过,受累于往期政策执行的一次性影响,上市险企归母净利润普遍呈现下滑态势。数据显示,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343亿元,同比下降24.36%。
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合计承保亏损超过95亿元,成为拖累财险公司上半年承保业绩的主要因素。昔日火爆险种如今偃旗息鼓,也倒逼中小财险公司探索新出路。多家中小险企负责人告诉记者,短期健康险是中小公司下半年的主要探索方向,甚至有公司将其作为未来几年的战略方向。 5年前,凭借给互联网金融产品兜底的“胆量”,信保业务一度成为中小险企竞相加码的火爆险种,承保范畴在近几年进一步扩展到互联网贷款,想在市场正热的消费金融领域分得一杯羹。然而,从“踩雷”互联网理财到频频遭遇借款人违约,信保业务涉及领域大多留下“一地鸡毛”。 业内人士分析称,险企如果企图靠一类险种、一种爆款产品冲击保费规模,而忽视专业性上的提升,最终只能因风控能力不足而陷入亏损。 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风险积累和出清是个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由于风险暴露和多项监管措施的实施,信保业务整体风险正在逐步出清。综合考虑近两年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消费及融资行为的违约状况、信保业务规模和承保领域、险企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信用保险的承保绩效目前处于探底回升阶段,保证保险相关风险还需要一段时间出清。 国信证券相关研究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健康支出增加,患者医疗费用中自费部分不断上涨,支出压力加大。因此,未来医疗健康险发展空间广阔。近年来,“百万医疗险”深受市场欢迎,也反映了市场对医疗保障的真实需求。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对保险行业较为直观的影响是,人们的健康意识以及风险保障意识都得到了加强,对于保险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尤其加大了对健康类险种的关注,这些都将推动健康险业务快速发展。 不过,与大公司主要依赖代理人营销的传统道路不同,随着网销保险的普及,中小险企更倾向于借道互联网平台。一方面,中小险企与保险科技公司合作,提升互联网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中小险企通过支付宝、微信及各类互助平台间接触达客户。 数据显示,国内超过60家保险公司已与水滴保险商城达成合作,上半年年化签单保费近60亿元。 以四大互联网险企之一的泰康在线为例,该公司正在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健康险、车险等业务占比已超过80%。泰康在线CEO刘大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泰康在线将继续围绕大健康生态建设,在巩固集团自有优势资源的同时,加强与更多外部场景和生态企业的合作,构建健康生态圈,加快推进包括病前问诊、寻医问药、病后照护、保险支付在内的健康管理服务闭环。 部分中小公司还通过股东资源为自身赋能。引入国厚资产作为第一大股东后,长安保险便着重发掘大股东在资本、人才、机制、资源方面的能力。长安保险总裁张子良表示,公司将深化与政府、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合作,在财产安全、健康医疗、农业保险等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前不久,长安保险与蚌埠市政府、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徽商银行、银河证券、长盛基金、蚌埠农商行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银政“朋友圈”。
银保监会对于行业乱象的整治从未停歇,近期又密集对行业部分公司存在的问题“出手”。 记者从行业了解到,8月11日,有12家人身险公司因为万能险账户存在利差损风险,其高管被约谈。同一天,又有9家险企因为偿付能力披露问题被银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部在行业内通报批评。 12家险企的万能险风险 据了解,近日有12家人身险公司的总经理和总精算师被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约谈,而约谈的原因就是因为根据监管的非现场监测情况,这些公司的万能险账户实际的财务投资收益率低于万能险结算利率,在如今利率走低的市场环境下,利差损风险加大。 从业内流出的这12家险企名单来看,均为中小险企,其中几家也是几年前凭借万能险“闯荡江湖”的小型险企,甚至还有3家合资险企。 “这次约谈主要是因为有部分险企为了吸引客户,在‘开门红’等时期将部分万能险产品的结算利率设得比较高,甚至高于5%,但实际上,其万能账户的投资收益率却低于这个水平,等于公司在贴钱,这种利差损风险一段时间后会危害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稳定,其实最终还是会损害投保人的权益。”一名知情的保险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另外,在保险公司运作中,一个万能险账户中会有多个万能险产品进入,理论上它们的收益率应该一样,但如果其中一个产品的结算利率高于其他产品,也会造成不公平的问题。” 几年前的一波对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强力监管之后,代表品种——万能险的规模在短期内呈现超过六成的断崖式下跌。之后,险企在万能险的策略上都趋于收敛,不仅因监管要求将退保无损的期限从过去的一到两年大幅拉长至三至五年,同时也设定了一定规模“阈值”,通常在“开门红”阶段时“冲量”,卖到规模“阈值”之后就不再售卖。 尽管如此,万能险在目前人身险公司的规模保费中仍有近20%的占比。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以万能险为主的人身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4345亿元,在人身险公司的规模保费中占比约18%。 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即可视为产品投资账户的收益率,结算利率越高意味着投保人拿到的收益越高,其结算利率每月公布一次。 近两年在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很多险企也在纷纷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据媒体统计,截至今年6月,万能险结算利率持续走低至4.16%,环比下降6个基点,同比下降11个基点。有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从2015年时的7%甚至8%一路下调至目前的3%。 不过,浏览了数家保险公司网站,发现也有部分险企7月的万能险结算利率仍然高于5%,甚至有超过6%的,其中多家险企位列上述12家约谈名单中。 据了解,目前大型险企的万能险结算利率普遍在3.5%~4.5%之间,而险企为了能够实现更高的实际财务收益率,会将万能险资金投向收益率较高的非标市场或者增加权益市场的投资比重。后者随着中小险企“举牌”的淡化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加剧,风险也同时加剧;前者在利率下行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环境下收益率和供给双降,由此势必对万能险的结算利率造成影响,而如果险企为了吸引客户不根据实际收益率情况及时调整畸高的结算利率,那必然会有利差损的风险。 对此,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在约谈中明确提出以下3方面要求:一是责令各公司立即整改,根据万能账户实际投资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实际结算利率,并于9月1日前将整改情况进行书面报告;二是要求各公司对消费者做好解释说明和相关服务工作;三是对整改不到位的公司,监管部门将依法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 9家险企因偿付能力披露问题被通报 就在12家人身险公司高管因为万能险问题被监管约谈的消息传出的同一天,记者从行业中了解到,又有9家险企因为偿付能力披露问题被银保监会在行业内通报批评。 偿付能力信息公开披露是有效发挥偿付能力市场约束机制作用的重要基础。据了解,银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部8月11日在行业内下发了《关于2020年上半年偿付能力信息公开披露监管规则执行情况的通报》(下称《通报》),称对各保险公司今年第一、第二季度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摘要对外公开披露情况进行了非现场核查。 从记者获得的这份《通报》中所显示的核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均能够按照监管规则规定,及时、完整、准确地披露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摘要。但少数公司仍存在披露不及时、披露内容不完整、披露数据差错等问题。 在《通报》中,有9家险企分别因为上述三大披露问题被银保监会点名。这9家险企及其问题具体为:中法人寿未按规定在7月30日前披露公司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摘要;瑞再企商、久隆保险、诚泰保险、现代财险4家险企在今年的两期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有部分指标未按规定披露;国联人寿、亚太保险、鼎和保险、信利保险4家险企在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摘要中最低资本计算错误。 对此,银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部已要求相关保险公司进行了整改,并要求各险企加强偿付能力信息定期披露工作,严格按照监管规定的内容编制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摘要,确保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按时公布。接下来,银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部将继续加强对偿付能力信息定期披露情况的监督,公开通报实施情况。对问题严重或被多次通报的公司,将依法予以处罚。 市场乱象整治将持续 “这两天密集约谈和通报应该是和‘回头看’有关。”上述知情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他所指的“回头看”是银保监会于6月底发布的《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在这份《通知》中,银保监会表示决定组织开展针对连续了三年的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回头看”。 在针对非银行机构的“回头看”工作要点中,上述万能险、偿付能力披露问题均被明确强调。其中,万能险业务被单独列为一个要点,包括”万能单独账户的资产未单独管理;在同一万能单独账户管理的保单未采用同一结算利率;万能账户实际结算利率未根据万能账户单独资产的实际投资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存在刚性兑付的情形;万能单独账户资产负债严重错配,对可能存在的利差损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未制定可行的应对措施等。“ 而对于偿付能力,《通知》中也将“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偿付能力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不真实”列为了“回头看”工作中的关注要点。 “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银保监会近年一直是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之后应该也会继续下去,让一些公司‘钻空子’的侥幸心理无法继续,为行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我们肯定是支持的。”上述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