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以来,金融管理部门两次约谈蚂蚁集团,这是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要求,督促指导蚂蚁集团依法规范金融业务经营与发展的应时之举、应需之举,反映出金融管理部门反对金融科技垄断、维护良好金融市场秩序的决心。 大型金融科技平台,往往拥有数亿人次的个人数据和支付数据,在个人数据、支付、网络贷款方面占据一定垄断地位。对这一趋势如无规范引导,在数据应用领域,可能出现侵犯金融消费者隐私、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在支付领域,大型金融科技平台拥有虚拟账户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直接连通,辅之以庞大用户群体,彻底“屏蔽”金融管理部门和清算部门,海量资金融通几乎完全游离于监管之外,带有极大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在网络贷款领域,可能利用客户群体和技术优势,绕过地域和牌照限制违规放贷,损害个体商户、小微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依规是正道。脱离规则的竞争是不健康的无序竞争,不仅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而且可能引发价格信号失灵,抬高交易成本,市场竞争机制作用无法发挥,普通消费者权益受到极大侵害。 对此,要通过“法律之手”,完善反垄断法律法规,加强数据信息保护,规范金融控股集团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通过“市场之手”积极推动良性竞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鼓励金融科技企业投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民生福祉完善中,以自身的规范和健康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局。
近期,最耀眼的大宗商品莫过于黑色系的铁矿石。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铁矿石价格大涨了超30%,跃过1000元人民币/吨的关口,其期货价格一举创出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目前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价格挺在1044.50人民币/吨。 数据来源:同花顺 普氏62%铁矿石价格指数也一度触及160.70美元/吨,涨幅较年初超70%,创出九年以来的新高。 种种迹象表明,铁矿石涨疯了! 铁矿石一涨,钢企纷纷坐不住了,齐声呼吁监管层面采取有效措施,稳住市场价格,以抑制这场看起来十分过热的炒作。毕竟从铁矿石交易层面上看,就铁矿石2105合约成交量达到715.6亿,资金的动作可谓是十分疯狂了。 数据来源:同花顺 这不,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又称“大商所”)开始出手,近来已频频推出了铁矿石相关监管措施。 12月4日,大商所针对铁矿石发布《市场风险提示函》,提醒客户理性合规参与期货交易; 12月6日,大商所发公告称,将落实“零容忍”要求,启动“五位一体”监管协作机制; 自12月14日交易时起,大商所针对铁矿石期货I2105合约交易限额举措将落地,这是继12月3日后第二次针对该期货合约下达的交易限额令。 图片来源:大商所 而这一系列举措出击的效果还是有的。12月14日,截止收盘,钢铁概念股受到重挫,且今日黑色系期货也纷纷跳水。 数据来源:同花顺 数据来源:同花顺 不得不说,铁矿石的涨价着实令人倍感压力,不止是钢企,而是对于整个中国市场而言也是一件大事。 供需变化的助推 首先,究及本次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市场炒作下供需端的变化所致。 众所周知,由于需求量大,铁矿石是我国进口量最多的商品之一,对外依赖度较高。2019年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0.68亿吨,价值高达1014.6亿美元,对外依存度超过80%,这一数据大于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70%)。 虽说我国铁矿石储量较为丰富,但是由于我国铁矿大多需要打井探至地下采掘,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利用率不高,生产成本较高。 不同于澳大利亚、巴西等地的相关资源主要集中于地表,开采难度较小,且运输成本低,它们作为主要铁矿石出口国一直是我国的进口渠道,其中,澳大利亚的占比达到七成。 “今年前10月中国进口铁矿石同比增11.2%,连续5个月铁矿石进口量均突破1亿吨以上,进口均价也同比涨3.8%。”——公开数据 全球主要国家矿石储量以及品味 数据来源:萝卜投研 基于此,来自两地的“四大矿山”(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以及FMG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全球的铁矿石供应,其铁矿石产量占比全球的份额接近60%,拥有当仁不让的行业定价权。 “四大矿山”的投产计划 数据来源:萝卜投研 由于我国铁矿石严重依赖进口,可以说常常在价格battle上吃了不少亏,进而也使得产能过剩的下游钢铁制造业盈利承压。毕竟就整个钢铁产业链来说,上游的铁矿石和焦煤生产商可以尝到的甜头占大比例,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钢企业绩颓靡不振的主要原因。 在近期的供求方面,一般来说,铁矿石的生产以及运输本就受飓风等极端天气影响而反应较大,而随着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为更好的进行防疫,叠加受到罢工等影响的淡水河谷等地更是下调了年度产量(由之前的3.1亿吨下调至3-3.05亿吨),使得发运量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供给不足。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国际宏观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近期中澳关系的紧张也使得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进出口形势存有了一定的消极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铁矿石的交易价格。 数据显示,11月澳大利亚和巴西两国的铁矿石周度发运量均值为2210.90万吨,环比下降7.89%,同比下降3.82%。同时,11月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为9815万吨,环比下降8.1%,这是今年6月以来月度进口量首次降至1亿吨以下。 另外,在需求方面,由于我国疫情最早得到受控,复工复产平稳步入正轨,尤其是在新基建的驱动之下,前10月国内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凭借52.1%创出三年以来的新高,使得铁矿石等原材料补库存需求进一步得到释放;而由于国外高品矿价格飞涨,为减少成本,国内钢企加大对中低品铁矿的采购,充分消耗了港口库存量(截至12月11日,国内45港铁矿石库存总量为12203.2万吨,已经连续6周下降),使得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助涨了铁矿石价格。 数据来源:萝卜投研 定价话语权的重要性 整体来说,由于供应端表现疲软,需求端持续旺盛,供不应求的特征越发凸显(高盛预测2021年全球铁矿石市场将出现2800万吨的短缺),铁矿石涨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撑。 数据来源:萝卜投研 然而,过度暴涨的铁矿石会使得产业链产生一定的价格恐慌。 毕竟从深层次来看,我国对于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定价权较为“无力”,无论是“长协定价机制”,还是如今采用的普氏指数定价,这一价格的话语权还是主要掌握在海外大型矿山巨头手中,那么,这便存在矿山因故调高报价进而国际市场铁矿石的定价机制的可能性,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我国企业在议价、定价方面都较为被动,而并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对此,为了在铁矿石资源安全方面掌握主动权,增强议价权必须是需要提上议程的。 事实上,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宝钢与武钢正式合并这一事件正式开启了钢铁行业的整合进程,通过去产能等举措,降本增效,有效提升了竞争力水平;同时,在铁矿石期货交易的推出之下,通过引入境外交易者,有助于促进国际铁矿石贸易定价机制的优化完善。 虽说这些举措还不能使得我国在实质上影响铁矿石的定价权,但通过以上的举措可以使得铁矿石的资源安全意识不断加强。 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在铁矿石资源安全的维护上还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目前我国还未能在这一资源上占有定价权优势,一旦外部供给出现了重大的变动风险,对于我国钢企的冲击可能不止是一星半点,如何增强话语权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更为关键的是,暴涨到暴跌有时间只需要一瞬间。尤其是随着铁矿石价格已经背离供需逻辑,其间的波动风险不容忽视,炒作资金会火热地进来,也会在某一天轰轰烈烈的退出。
2004 年,美林证券通过对美国1973-2004约30年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后,发表了报告《The Investment Clock》,提出了投资时钟理论,表述了资产轮动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 “美林时钟”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争议,由于现实中各类资产轮动速度过快,这一经典理论经常被业内人士戏称为美林电风扇。但是此次疫情的出现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救市政策,让投资者重新开始关注这一经典理论。 如果把新冠疫情看成一次外部冲击导致的短期经济衰退的话,根据美林时钟,从2020年4月到现在,随着疫情的局部控制与货币政策的季度宽松,中美两国的经济都处于经济逐渐复苏的过程,这一过程至今已持续半年多。 从宏观角度看,GDP增速走出一季度的低谷,从二季度开始稳定向上修复,逐渐向常态化回归。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2.2%,创下2017年9月以来新高;11月中国外贸出口增长14.9%,创下20个月以来的单月新高。疫情后国内宏观数据不断转好不仅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也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内在客观规律,当前毫无疑问处于美林时钟中第二象限的经济复苏阶段。 从微观角度看,很多行业涨价更是轮番上演。下半年以来,媒体不定期就会报道哪个行业什么产品开始涨价,Wind平台几乎每天都有涨价新闻爆出来。比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轮胎行业的涨价潮一直在持续。 据卓创资讯不完全统计,2020年9月至今,超过40家轮胎企业陆续发布了涨价通知单。据WitsView提供的数据显示,55英寸LCD电视面板价格从今年年中105美金一路上涨至164美金,涨幅高达56.19%,创下历史新高纪录;14寸的笔记本面板11月价格已达到29.6美金,环比上月28.6美金上涨3.5%。下半年以来,此起彼伏的涨价让人应接不暇,钛白粉、二锅头、大葱、纸、工业零部件等等都发布了涨价通知。而有实体经济晴雨表之称的大宗商品也在爬出疫情的黄金坑之后稳步上涨,既反映了目前经济复苏的态势,也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强劲复苏的预期。 很多人会说涨价的原因是2月份宽松的货币政策,毕竟货币发多了,在通胀预期下,涨价是必然结果。理论上来说没错,但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其实在5月份就已经有了微妙的转变,已经开始边际收紧。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4月低见底后就一路升高,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5月底以来也是一路升值,这其中当然有中国经济恢复最强劲的因素,但是外汇短期影响因素还是货币的供求,美国至今的历史级别量化宽松丝毫没有收紧的迹象,而人民币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恢复之后已经开始陆续的边际收紧。因此,实体经济的轮番涨价并不是完全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系统的内在恢复。国外产能供给大规模受限,中国承接了大量海外需求,成为此次全球经济复苏的龙头,相信在疫苗大规模接种之后,全球经济会跟随中国经济一起加快复苏的步伐。 当然,经济强势复苏的趋势中间也会有短期的扰动,比如11月的CPI、PPI数据普遍被市场解读为不及预期。但也有观点认为,从结构上看,如果抛开2019年同期猪肉价格和石油价格处于高位的因素,其实CPI和PPI表现都正常。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涨幅与10月份持平,国家统计局在回应11月份CPI同比下降时也认为之后会回归合理水平。 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股市,在疫情之后半年以来的表现也完美对应美林时钟中的经济复苏期。股市既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货币的晴雨表。权益类资产的价格与货币政策的相关性在经济从低迷刚转为复苏期间较为明显,所以我们看到,自3月份见底以来,无论是A股还是美股中的成长股,表现都大幅跑赢其他资产,科技、消费、医药轮番上涨,而与经济强劲增长相关性较强的顺周期蓝筹股则表现一般。A股中上证指数跑输创业板,美股中标普500跑输纳斯达克。但此时此刻,我们认为未来上证指数跑赢创业板是大概率事件,未来强劲的经济数据将是重要支撑逻辑。 上图是M1-M2的同比增速剪刀差,可以发现,每一个历史级别的低点基本都对应着经济的短暂低迷,而从低点开始往上走的过程中,都对应着经济的强劲复苏与资本市场的回暖。那么,M1-M2的增速剪刀差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呢? M1的货币流通能力要大于M2,M1增速快于M2,说明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更愿意把赚到的钱以活期形式存在银行而不是定期,因为企业随时可能扩大再生产来应对即期不断增加的有效需求,所以说M1-M2增速剪刀差往上走的过程就是企业对未来经济不断看好,将货币源源不断的投入实体经济的过程。可以看到,疫情之后剪刀差不断缩窄、持续上升,但目前还未上穿0轴,而上穿0轴基本意味着美林时钟转过12点钟方向。我们预计在明年一季度就会看到这一剪刀差上穿0轴,拭目以待。 展望2021年,经济复苏可能会加速,美林时钟明年二季度可能会转过12点,从第二象限走向第一象限,后面我们大概率会看到与经济强劲增长的顺周期蓝筹股会大幅跑赢成长股,其实这一逻辑在11月份的股市已经开始有所体现,有色冶炼、煤炭、金融股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异动,近期的回调很可能与11月的经济数据表现较弱有关,当市场逐步消化这一数据后,会开始交易对未来的经济数据的预期。 不出意外,也许最早到2021年1月份公布2020年12月经济数据后,市场就会看到经济强劲复苏态势。即使12月数据没有体现,我们相信明年的一季度,最迟二季度就会看到非常强劲的经济数据,而强劲的经济数据是支撑起顺周期蓝筹股以及大宗商品上涨的重要逻辑。
截至北京时间12月14日16点,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72270693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上周(12月7日-12月13日)全球新增确诊病例5178879例,新增死亡病例76259例,二者连续两周刷新纪录。与前一周相比,全球新增确诊病例增加了近90万,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土耳其将无症状感染者全部计入确诊病例,上周土耳其新增病例100万,较前一周增加了357%。 上周发达国家新增病例2423330例,再次创新高。其中欧洲发达国家新增确诊(843391例)再次突破80万例,结束了连续4周的下降;美国(新增1496237例)与其他发达国家(新增83702例)新增病例均创出新高,后者更是连续7周上升。 图1 美国、欧洲与其他发达国家周新增病例 注:发达国家参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中的分类。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土耳其上周调整统计口径使得发展中国家新增病例较前一周增加了三分之一。发展中国家新增死亡病例基本稳定,已连续3周维持在3.8万例附近。除土耳其外,巴西是上周新增病例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为29.8万例。 12月11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辉瑞公司新冠肺炎疫苗紧急使用申请,首批300万剂疫苗本周开始在美国投放,并将于下周完成交付。目前辉瑞公司的疫苗已经在6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巴林与沙特)获得批准,并已在英国开始接种,但在2例过敏不良反应后,英国国家卫生局(NHS)表示有严重过敏反应史的人不该接种辉瑞疫苗。本周四FDA的外部顾问小组还将考虑生物技术公司Moderna的新冠疫苗授权。 表1 全球累计确诊前十国家确诊病例及相关指标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表2 全球累计确诊前十国家死亡病例数及相关指标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美国疫情局面持续恶化,上周新增确诊1496237例创新高,较前一周增加122589例;新增死亡病例16821例,较前一周增加1446例。截至12月13日,美国累计确诊病例突破1600万例(16253219例),已有近5%人口感染过新冠病毒。12月11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了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与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申请,本周四FDA的外部顾问小组还将考虑Moderna疫苗授权。 欧洲发达国家疫情出现反弹,上周新增病例843391例,较前一周多增50099例,结束了连续4周的下降。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中德国(新增156260例)、英国(新增126739例)与法国(新增84964例)新增病例较前一周有所增加,三国环比增幅均超过10%;意大利与西班牙新增病例仍在下降。德国总理默克尔13日与各州州长召开紧急会议并作出决议,从本月16日起至明年1月10日将目前的“部分封城”升级为“硬性封城”。在此期间,除食品超市外的大部分零售业商铺都必须关闭,中小学幼儿园也将停课,圣诞节期间每个家庭聚会人数将受到严格限制。默克尔表示,必须尽一切努力、快速采取行动,以避免医疗系统超载。 上周巴西新增病例298412例,已连续五周上升;新增死亡病例4461例。截至12月13日巴西累计确诊病例接近700万(6901952)例,累计死亡病例为181402例。但从死亡病例占总人口比看,阿根廷疫情更加严重,截至12月13日阿根廷累计死亡人数突破4万(40766)例,每百万人死亡人数达916,与美国持平;上周阿根廷新增病例35050例,新增死亡病例996例。 12月11日,土耳更改统计口径其将无症状感染者全部计入累计确诊病例,上周新增病例1008433例,较前一周增加了357%;截至12月13日累计确诊1836728例。伊朗疫情有所缓和,上周新增确诊病例67722例,为9月中旬以来首次下降。 印度疫情持续好转,上周新增病例206897例,较前一周少增38615例,为7月中旬以来最低;新增死亡病例2782例,较前一周减少652例。截至12月13日,印度累计确诊病例为9884100例,累计死亡病例为143355例。 最近两周南非都是非洲新增病例最多的国家,疫情局面有所恶化,上周新增病例46399例,较前一周多增19536例,已经连续五周上升。另一方面,摩洛哥疫情进一步好转,上周新增病例19952例,较前一周减少5902例。截至12月13日摩洛哥累计确诊病例接近40万(399609)例。 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数据,上周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07例,本土病例20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8例,其中49例为境外输入。 根据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公布的数据,12月ZEW欧元区经济现状指数上升0.7至-75.4,ZEW美国经济现状指数下降1.3至-60.4,结束连续3个月的上升。谷歌地图的高频数据显示,11月下旬开始,主要发达国家中仅美国出现在零售休闲、办公与交通车站出现的人数均值呈现下降趋势,美国经济活动明显放缓。 但疫苗的接种提振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12月两个地区的ZEW经济景气指数均出现反弹,较现状指数而言,景气指数更反映受访者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期。 图2 ZEW经济景气指数与现状指数 来源:欧洲经济研究中心 图3主要国家政策严格与经济活动指数(过去14日均值,%) 注:经济活动指数针对过去14日谷歌地图到达零售休闲、办公与交通车站人数加权计算, 基水平(0值)代表疫情爆发前1月3日-2月6日水平,纵轴代表过去14日均值与基准水平的差异(%) 来源:Google、Oxford University、CEIC 截至12月5日当周,美国新增领取失业金人数为85.3万,较前一周增加13.7万,为8周最高;而截至11月28日当周持续申请失业金人数更是较前一周增加23万至575.7万,这是8月底以来首次上升。 图4 美国失业人数 来源:美国劳工部 全球疫情数据图表 全景 图5 确诊病例到达100例后主要国家累计确诊病例变化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6 新增确诊病例达到100例后主要疫情国家新增确诊病例增长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7 新增确诊病例达到100例后主要疫情国家新增确诊病例增长14日均值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8 死亡病例到达10例后各主要疫情国家死亡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9 死亡病例到达10例后各主要疫情国家死亡病例增长3日均值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10 国际确诊与新增确诊人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11 国际确诊与新增确诊人数(世界卫生组织数据)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研究院计算 图12 国际新冠确诊死亡率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13 国际新冠死亡与治愈人数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欧洲 图14 申根区确诊与新增确诊人数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15 欧洲主要疫情国家累计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图16 欧洲主要疫情国家新增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17 欧洲主要疫情国家确诊死亡率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美洲 图18 美洲主要疫情国家累计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图19 美洲主要疫情国家新增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20 美洲主要疫情国家确诊死亡率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亚太 图21亚太主要疫情国家累计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图22 亚太主要疫情国家新增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23 亚太主要疫情国家确诊死亡率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非洲 图24 非洲主要疫情国家累计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25 非洲主要疫情国家新增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中国 图26 中国累计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图27 中国新增确诊及疑似病例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研究院计算 图28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无症状感染者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经济日报北京12月10日讯中国金融认证中心12月10日发布《2020中国电子银行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个人网上银行用户比例达59%,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增速持续放缓。与之相比,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20年增幅达到8%,用户比例达到71%,同比增长12%,意味着手机银行已成为零售电子银行发展的关键核心。此外,个人微信银行用户比例继续稳步增长,用户渗透率攀升至45%。根据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9月份至2020年8月份期间,手机银行APP单机月均有效使用时间为26.3分钟,增长18.4%,增长率与去年相比基本一致。而网上银行单机月均有效使用时间为31分钟,较去年下降5%,目前已经进入瓶颈期。手机银行及微信银行的使用频率较高且较为接近,均有50%以上的用户每周使用2次以上。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企业网上银行渗透率为83%,相比2019年上升2个百分点;企业微信金融服务的渗透率为45%,上升8个百分点;企业手机银行渗透率为42%,相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大型企业手机银行渗透率最高,达到55%,小微企业手机银行渗透率达到40%。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助理总经理赵宇表示,从用户访谈来看,分析企业网银渗透率增长平缓原因有三点:一是小微企业运营流程简单,对网银的功能需求集中在对账、转账、查询等核心功能上,通常这些功能个人电子银行就能满足;二是企业网银的应用场景较少,通常只在对公账户往来以及获取政府优惠/鼓励性政策时才会用到;三是企业网银贷款门槛高,往往需要企业进行抵押,从获取贷款的难易程度和流程便捷性上不如个人账户贷款轻松便捷。“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电子银行作为银行业务与科技融合的服务业态,是传统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二级巡视员杨富玉表示,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交易笔数超过1600亿笔,交易金额超过1600万亿元;手机银行交易笔数超过1200亿笔,交易金额超过330万亿元,行业离柜率超过90%。2020年第三季度,我国手机银行活跃用户规模为3.5亿户,环比增长6.1%,覆盖面不断拓展;服务深度方面,电子银行不仅在发达地区得到普及,也在农村等偏远地区扎根发展。截至2019年末,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开通数累计为8.2亿户和7.1亿户,同比分别增长21.9%和16.4%。在杨富玉看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数据的重要价值,加快研究制定数据治理战略规划,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切实提升数据质量。按照数据安全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建立数据安全保护机制,做好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用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精细化管理,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同时,相关机构还要提高标准实施的主动性,积极落实有产品服务必有公开标准依据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管理要求,加大企业标准建设,争当企业标准领跑者,并在对跨境客户信息管理和金融创新服务中积极应用推广全球法人识别编码,提升客户体验,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发挥标准在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推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记者 钱箐旎)
今年以来,监管层多次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发声。日前,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演讲时,再次强调金融数据安全问题。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也在6月份举行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行情600663,诊股)论坛上表示,金融科技的创新首先要高度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包括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把数据安全作为发展金融科技的一个底线和红线。 事实上,中国已于今年在个人信息保护的顶层设计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今年5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民法典》中明确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市场期待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先后于7月、10月进入征求意见阶段。郭树清在前述讲话中表示,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金融数据安全保护条例,构建更加有效的保护机制,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一些科技公司利用市场优势,过度采集、使用企业和个人数据,甚至盗卖数据。这些行为没有得到用户充分授权,严重侵犯企业利益和个人隐私。”郭树清指出。可以与之相互印证的是,亦有业内人士认为,个人信息保护相关“交规”在今年密集出台,日臻完善,与互联网金融整治进入收官阶段的整体步调一致。 顶层设计密集出台 进入2020年之后,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各方面的工作齐头并进,各项法律法规及地方规范性文件密集出台,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治理工作也即将迎来标准落地。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建设在今年加速,数据隐私保护制度漏洞正在弥补。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通过梳理2020年以来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领域的政策发现,在法律、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行业标准规则层面,有近18例文件相继出台。从文件发布主体来看,全国人大、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均有参与。 在立法层面,今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中明确了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同时也界定个人信息的定义以及处理的原则和条件等条例。10月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首度公开,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落实以及健全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进行明确。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均在征求意见阶段。 地方政府层面也有推进相关政策落地,例如,在拥有腾讯、华为等一批本土数据企业的深圳,就于7月15日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并首次提出“数据权”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对数据权存在立法空白,该文件指出,数据权是一种与传统民法中物权、知识产权等权利存在不同的新型权利,其具有财产权、人格权和国家主权属性。 另一方面,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于今年7月启动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治理工作,并于12月1日印发了《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征求意见稿)》,对38类常见类型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作出明确规定,极大限制了App私自收集用户大量信息的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银保监会7月12日出台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对风险数据进行了定义,同时提到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风险数据安全管理的策略与标准,保障借款人风险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销毁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数据泄露、丢失或被篡改的风险。 当谈到如何看待立法监管逐渐落地时,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人士向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对数字经济的“一刀切”肯定也不是监管希望看到的,所以监管也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找到数据带来的商业价值和保护公民权益之间的一个平衡点。 修高速也要订“交规” 正如郭树清所言,中国金融科技应用整体上在法律规范和风险监管等方面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而现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金融科技到了走向规范化的节点。 “今年监管层面密集出台了一些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政策,这其实与国内整个Fintech行业,或者说是互联网金融走向规范的步调是一致的。”日本第三方支付机构Netstars的CTO陈斌告诉记者。 2014年以来,以P2P网贷机构和互联网消费金融两类模式为首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起来。据银保监会统计,高峰时期有5000多家P2P网贷机构运营,年交易规模约3万亿元。郭树清还指出,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各类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有的机构甚至给缺乏还款能力的学生过度放贷。 但在银保监会宣布“在运营P2P网贷机构数量归零”,以及蚂蚁集团上市踩下“急刹车”后,业内已然意识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将彻底告别野蛮生长时期,而在这一行业走向规范的同时,其所依赖的数据信息也不出意外地迎来监管的热切关注。 “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基础正是个人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大量信息。”陈斌认为,“因为互联网公司掌握大量个人信息,能够以此判断用户的借贷能力和偿还能力,这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基础。” 据他介绍,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以前,国内引进美国FICO的评分机制,也就是央行的个人征信中心对借贷人做定性评估,但缺乏定量评估导致银行只知客户资质“好”与“差”,却不知“有多好”或“有多差”。尔后,数字经济浪潮拍岸而来,央行征信系统立显“捉襟见肘”,加之国内相关法律缺失,大量互联网公司开始以大数据分析之名行征信业务之实。“但这也是市场需求驱动下不可避免的结果。”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这一情况正在改善。今年1月,央行征信系统上线二代个人征信报告,对个人信息、信贷信息、夫妻共同借贷等进行了相应细化。2018年成立的百行征信覆盖了消费金融领域等信贷数据,与央行提供的征信报告错位。此外,央行还在近期受理了第二张个人征信牌照的申请。 “对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个人征信体系是基础设施,可类比高速公路,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建设则可类比交通规则。”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业委员常务副主任刘新海表示,只有基础设施和规则都完备了,数字经济的驾驶才能兼得规范与速度。 此外,在数字经济时代,个人支付所需要的身份识别信息比如指纹、面部等生物认证信息被大量收集,一些集团、企业在数据使用上超出个人授权进行开发,来进行获客营销、资源互换等操作,而此类信息一旦泄露,就极易危害到用户的人身及财产安全,这些情况也已进入监管视野。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就曾表示,金融科技的创新首先要高度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包括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把数据安全作为发展金融科技的一个底线和红线。 与国际市场联动 随着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许多国家及地区近两年来均陆续出台了数据保护及安全领域的相关规则条例,诸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加州消费者隐私法(CCPA)、新加坡个人信息保密条款(PDPA)和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PIPA)等,不一而足。 这些政策的影响范畴巨大,跨国企业不得不将其纳入合规考量。有研究数据安全领域的律师表示,在《数据安全法(草案)》发布之前,中国尚没有一部明确的法律可以实现域外管辖,但在这方面欧美已经走在了前面,“我国如果没有相关立法,国内的企业在面对境外执法机构的一些要求和处罚时就会比较弱势”。 与此同时,网络攻击事件在疫情期间激增,进一步提高了国际市场对信息安全的重视。例如,2020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官网称,该组织发现,疫情期间针对其工作人员的网络攻击和针对广大公众的电子邮件诈骗数量急剧增加,是以往的5倍。 一家支付机构国际业务部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现在全球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大,公司业务层面也特别重视个人信息保护以及数据安全的操作规范,比如寻求国际认定的标准以降低业务风险,而与国际客户进行业务合作的时候,也要进行认证互关。 “现在国际有公认的这种标准制定的组织,而目前的做法也是,要求头部企业对合作伙伴有强制性要求,即符合这个认证,目前支付行业数据安全标准主要是公认PCI,信息安全方面则是ISO。”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在支付领域,信息安全应当排在首要位置,在当下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授权,对客户某些个人信息进行收集是必要的,而防范风险的关键在于如何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 随着国内个人信息保护逐步完善,甚至向欧美的监管要求看齐,陈斌认为,这对持牌金融机构的影响不那么大,反而可以说是利好,这是由于持牌金融机构过去对数据的运用均比较规范,相对而言,这意味着其它竞争对手的“手脚”将被收束到一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