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世界瞩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前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强调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多国专家学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拥有雄厚基础,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相信中国一定能如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延续改善势头,复工复产成效显著。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和重要产品稳定增长,基本民生得到较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在面对复杂严峻局面时展现出超大规模经济的优势、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巨大的潜力和回旋余地。 “中国各行各业正在有序复工复产,中国全国两会在此背景下召开,令人鼓舞。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将继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埃及开罗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哈桑表示,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企承建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等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有序推进,继续为当地创造就业,惠及社会民生。 “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可为其他国家所借鉴。”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迪斯表示,中国经济正在重振发展活力,德国汽车企业从中受益。中国政府具有强大执行力,在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前提下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创造了条件。 “当前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做法破坏经济全球化成果。中国始终是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和开放合作的坚定支持者。”泰国正大管理学院校长助理、泰国暹罗智库主席洪风认为,中国一直保持开放姿态,让世界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中国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吸引全球关注,中国将继续作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动力源(行情600405,诊股)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有序复工复产复市,将重新激活世界经济发展活力。”在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看来,中国全国两会历来受到全球关注。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正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我相信通过全国两会,世界能看到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将在新的阶段取得更大成就,促进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中国经济正在迅速恢复,这将进一步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尼日利亚《每日突发新闻》总编辑奥斯汀·马霍表示,在尼日利亚,拉伊铁路、西非最大深水港之一莱基港等重大民生项目均有序复工,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生机勃勃,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今年1月至4月,中欧班列共开行2920列、发送货物2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4%、27%。中欧班列高质量、稳定开行,在降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冲击、促进货物服务跨境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疫情,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供应链网络、协同高效的生产能力等,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提供重要保障。”4月30日,中国济南与德国汉堡开行的首列中欧班列抵达汉堡港货运场站,德国汉堡市经济部长韦斯特哈格曼表示,汉堡与中国之间的联系通过中欧班列进一步扩展,新线路开通表明两国贸易以及全球供应链继续运行,洲际铁路运输给汉堡港带来了更大机遇,期待德中深化友好合作。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有力提振各国信心。”马霍表示,中国拥有兼具效率和弹性的产业集群,工业企业强大的生产和转产能力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注入稳定性。 洪风表示,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成功控制疫情、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还为各国抗击疫情提供坚定支持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了中国坚实的经济基础。“相信中国将继续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野村控股中国委员会主席、野村证券执行副社长饭山俊康表示,从供给方面看,中国加快复工复产,为各国抗疫提供急需的医疗防疫物资,为各国采购中国零部件提供便利,有利于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回平稳运行轨道。从需求方面看,中国将继续扩大进口贸易,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中国依然是富有长期机遇和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 抗击疫情过程中催生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相信中国将继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稳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泰国国家研究院泰中“一带一路”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隆功·吴森提兰谷表示,目前,中国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医药生物、远程通信、跨境电商等产业发展,这些都将进一步吸引外资,展现了中国面向世界开放合作的积极姿态。“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活力,相信中国将继续为区域及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凯瑞商学院副教授亚历山大罗·瑞布奇认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有力拓展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对美国企业来说,中国依然是富有长期机遇和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 “松下电器在中国已全面复工,对中国市场的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本间哲朗表示,中国各地区、行业、企业正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潜力与活力。 美国品牌咨询公司Atlantic 57战略总监曼妮莎·米查丹尼认为,全球科技和消费电子行业尤其依赖中国的基础设施和专业劳动力。中国正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大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加快建设技术驱动的服务经济。“从长期看,这些新业态新模式将提供强劲动能,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将促进全球经济创新发展。”(记者 龚鸣、花放、黄培昭、林芮、李晓骁、姜宣、刘军国、吴乐珺)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刘杨
中国政府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决定不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通常被视作领导人愿意释放资源来支持经济发展的信号。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特别国债可以用于支持受疫情暴发影响的公司和地区。 ——据英国《卫报》报道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政府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淡化经济增速要求,但强化了对“六稳”和“六保”的要求,体现了中国政府在非常时期的底线思维。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并不代表着宏观政策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为就业优先政策和扩大内需战略提供重要保障。 ——据路透社报道 两会开幕彰显中国在防控疫情方面取得的成功,凸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今年两会会期比往常缩短了近一半,新闻发布会次数也减少了,而且所有的发布会都将采取线上方式进行。这次两会传递了一个清晰信息:疫情之后的中国,正在恢复正常。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 中国将通过两会在对外关系方面释放积极信号,包括打造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关系,为国际社会消除贫困、防控疾病和实现发展作出贡献,致力于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等。 ——埃及贝尼苏韦夫大学政治学教授纳迪娅·希勒米 (记者 张红 李嘉宝整理)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安雪晴
中国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世界瞩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前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强调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多国专家学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拥有雄厚基础,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相信中国一定能如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延续改善势头,复工复产成效显著。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和重要产品稳定增长,基本民生得到较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在面对复杂严峻局面时展现出超大规模经济的优势、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巨大的潜力和回旋余地。 “中国各行各业正在有序复工复产,中国全国两会在此背景下召开,令人鼓舞。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将继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埃及开罗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哈桑表示,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企承建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等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有序推进,继续为当地创造就业,惠及社会民生。 “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可为其他国家所借鉴。”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迪斯表示,中国经济正在重振发展活力,德国汽车企业从中受益。中国政府具有强大执行力,在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前提下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创造了条件。 “当前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做法破坏经济全球化成果。中国始终是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和开放合作的坚定支持者。”泰国正大管理学院校长助理、泰国暹罗智库主席洪风认为,中国一直保持开放姿态,让世界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中国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吸引全球关注,中国将继续作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动力源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有序复工复产复市,将重新激活世界经济发展活力。”在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看来,中国全国两会历来受到全球关注。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正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我相信通过全国两会,世界能看到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将在新的阶段取得更大成就,促进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中国经济正在迅速恢复,这将进一步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尼日利亚《每日突发新闻》总编辑奥斯汀·马霍表示,在尼日利亚,拉伊铁路、西非最大深水港之一莱基港等重大民生项目均有序复工,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生机勃勃,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今年1月至4月,中欧班列共开行2920列、发送货物2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4%、27%。中欧班列高质量、稳定开行,在降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冲击、促进货物服务跨境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疫情,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供应链网络、协同高效的生产能力等,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提供重要保障。”4月30日,中国济南与德国汉堡开行的首列中欧班列抵达汉堡港货运场站,德国汉堡市经济部长韦斯特哈格曼表示,汉堡与中国之间的联系通过中欧班列进一步扩展,新线路开通表明两国贸易以及全球供应链继续运行,洲际铁路运输给汉堡港带来了更大机遇,期待德中深化友好合作。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有力提振各国信心。”马霍表示,中国拥有兼具效率和弹性的产业集群,工业企业强大的生产和转产能力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注入稳定性。 洪风表示,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成功控制疫情、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还为各国抗击疫情提供坚定支持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了中国坚实的经济基础。“相信中国将继续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野村控股中国委员会主席、野村证券执行副社长饭山俊康表示,从供给方面看,中国加快复工复产,为各国抗疫提供急需的医疗防疫物资,为各国采购中国零部件提供便利,有利于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回平稳运行轨道。从需求方面看,中国将继续扩大进口贸易,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中国依然是富有长期机遇和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 抗击疫情过程中催生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相信中国将继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稳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泰国国家研究院泰中“一带一路”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隆功·吴森提兰谷表示,目前,中国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医药生物、远程通信、跨境电商等产业发展,这些都将进一步吸引外资,展现了中国面向世界开放合作的积极姿态。“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活力,相信中国将继续为区域及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凯瑞商学院副教授亚历山大罗·瑞布奇认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有力拓展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对美国企业来说,中国依然是富有长期机遇和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 “松下电器在中国已全面复工,对中国市场的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本间哲朗表示,中国各地区、行业、企业正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潜力与活力。 美国品牌咨询公司Atlantic 57战略总监曼妮莎·米查丹尼认为,全球科技和消费电子行业尤其依赖中国的基础设施和专业劳动力。中国正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大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加快建设技术驱动的服务经济。“从长期看,这些新业态新模式将提供强劲动能,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将促进全球经济创新发展。”(记者 龚鸣、花放、黄培昭、林芮、李晓骁、姜宣、刘军国、吴乐珺)
在5月22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就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GDP增速的具体目标,对此,孙国君给出的解释是:最大的因素是不确定性,包括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不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不是说要任由经济增速下滑。”孙国君进一步表示,从当前来说,有两个方面需要增长来支撑:一是今年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经济增长支撑;二是经济下滑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一些风险的出现。所以,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进度加快,整个经济在逐步恢复。这些都说明前期实施的政策,比如减税降费、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都正在落地见效。”孙国君说,随着政策的落地,经济会逐步企稳回升,全年基本盘不会有问题,民生也不会有问题。 不设GDP增速具体量化指标,地方政府该怎么办,其他各方面该怎么办?黄守宏说,该抓的工作照样抓,重点围绕加强“六稳”“六保”工作来做。从地方政府来讲,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精力用在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上。 “速度多少,GDP多少,不是方向,是最后的结果。不会因为没有速度目标就失去了方向,方向是明确的。”黄守宏说。 谈及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孙国君称“是合适的”,因为今年同时还将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了1.6万亿元,这些债之间要配合着使用。同时,还有预算内投资。“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一项来确定财政政策的力度,一定要通盘地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财政政策,包括金融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的执行方式。” 对于近期国际上传出的“全球化终结论”“中国脱钩论”“撤出中国论”等论调,孙国君表示,中国政府一直坚定不移支持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小的磕磕绊绊是难免的,但不能因此而改变对这些大方向的判断。 他同时表示,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形成了全球唯一的门类最全的配套体系。从供给和需求角度看,中国的市场还在扩大。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很重视对外开放。 “对于去哪里投资,企业家是用脚投票,是要‘算账’的。企业家最知道往哪里投,最知道怎么投。事实表明,这两年中国引进外资,在国际上速度是快的、比重是高的,今年同样如此。这说明什么?说明外商是看好中国的。”黄守宏补充道。 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成为一个高频词。黄守宏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之一,就是就业和民生问题。提出“六保”并把保就业列为“六保”之首,是因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因所在。保就业靠的是稳住企业、稳住市场主体,特别是稳住中小微企业。 “针对当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困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目的就是为了稳就业。”黄守宏说。 谈及内需问题,孙国君表示,不能简单说因为需求不足就要扩大内需。对此,他从四方面予以简单说明:一是扩大内需一定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二是要围绕民生扩内需;三是在消费和投资的结合点上,整个投资要围绕着扩大消费,找到一些结合点来推动;四是扩大内需和扩大外需相互促进。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成为大变局中开出的一剂中国“良方”。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 因势而谋,才能顺势而为。“全面”“辩证”“长远”,为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当前形势与政策,提供了哲学层面的方法论。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从当前的困难中跳出来,抬起头、看大局、谋长远。 站在全球的视野上登高望远: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 回过头来看我国现实国情和经济长期发展脉络: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这是我们经过长期累积培育形成的大国经济的最大优势和潜力,也是中国经济应对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 基于科学认识形势、把握发展大势,为中国经济化危为机开出辩证之方——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中国经济最大潜力释放出来,就能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内需驱动特征更为显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消费需求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超1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突破41万亿元,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我和经济界委员有机会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很受启发,对于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这几句特别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我们有着充分的主动权,政策工具也有很多,对这些优势,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判断、认识和信心。 “疫情当前,经济形势确实有非常严峻的一面,当大家都在凝神聚力于应对疫情所造成的冲击时,注意抬起头看大局,谋长远,从战略层面把握机遇,尤为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总书记的讲话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如此大的时空观察,使我们能更全面地认识风险与挑战,更清楚地把握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全面把握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诸多有利条件。这是自危机和挑战中认识和把握机遇最重要的基础。 张立群指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提示我们不仅要有效对冲疫情影响,而且要从根本上解决“三期叠加”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和困难。 “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具有坚实基础,有全世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问题是如何把潜力市场转变为现实需求,把现实需求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说。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扩大内需战略的“路线图”: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代表委员和专家指出,当前提出扩大内需战略不是以往政策的简单复制,而是内生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综合性举措,是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治本之策。 ——更加强调用改革的方式,尤其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有效结合起来,既通过必要的政策支持扩大国内消费和有效投资需求,为企业复工复产达产创造市场需求;又引导企业创新产品、服务和供给模式,更好满足多样化和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 ——更加突出民生导向。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动消费回升方面,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构建国内内需体系主要是补消费市场的短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张占斌指出。 ——更加注重完整体系的构建。这既包括供给和需求两端,消费和投资两翼,也包括多种要素的循环流动,还包括改革举措政策配套,是一系列综合性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要抓住两头。一头是全力推动消费提升,稳住传统消费,推进新型消费,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疫情期间催生的线上新经济,促进消费上规模上水平;另一头是以“两新一重”建设为重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同时,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带动并促进民间投资的回升及稳定增长。 在张占斌看来,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应该把总需求和总供给都考虑在内,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框架。正如总书记讲的,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需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体系,必须从这么一个高度来看待,要按照这么一个大的体系来构建。” “如果把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好,把国内市场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出来,中国经济不仅能够有效地应对疫情的冲击,而且会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国经济就会开启新一轮向好的增长周期,这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十四五’规划的良好开局非常重要。”张立群指出。 方向既明,干劲倍增。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将有力推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记者张超文 李佳鹏 孙韶华)
意见领袖丨全球KOL聚焦金融大动荡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谭雅玲 上周(5月18日-22日)外汇市场美元指数从百点开盘之后一直迂回99点水平,区间向下意图清晰,但阻力依然很大,比较因素的不良与技术指向的明确胶着较量,维持性指向已经相当不易。周一美元收盘99.6188点,周五收盘99.7797点,微弱升值0.16%;最高为周一100.4691点,最低为周三99.0014点,振幅达到1.46%。期间欧元对标美元走势随从较强,振幅在1.07-1.10美元之间,收盘均在1.09美元。英镑兑美元汇率在1.20-1.22美元之间,收盘为1.2164美元。瑞郎对美元汇率保持0.96-0.97瑞郎之间,随从受制美元为主。日元对美元汇率稳定107日元,方向不明难言趋势。加元兑美元汇率因石油反弹受益,加元上至1.38加元,收盘为1.39加元。澳元兑美元汇率偏向上升稳定0.65美元,区间上升至0.6616美元。新西兰元兑美元汇率最高至0.6150美元,主要收盘在0.60美元。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行扩大,在岸最低至7.1438元,离岸最低至7.1645元,两者区间上升离岸为7.0935元和在岸7.0928元比较振幅为0.7%和1.0%,其中离岸升贬都高于在岸;周一收盘两地为7.1095元和7.1144元,周五为7.1294元7.1437元,在岸贬值0.27%,离岸0.41%。我国两会激励性和压制性双面因素并举,借题发挥贬值深度蕴含阶段调节即将开启走势新阶段。 当前外汇市场疫情前景纠结之间,经济形势恶化加重,货币政策底气耗尽,国际竞争尖锐矛盾,汇率趋势明朗之间比较差异错综复杂,汇率走势分化严重。其中欧系货币强弱差强人意,商品货币反弹明显,中性避险货币难言方向,人民币被投机因素推波助澜面临转折。 欧元刺激方案刺激有限,但欧元被利用。欧元反弹是一周美元贬值的基础与利用重 点,但持续有限,基础与政策效应难有持续发挥余力。周四美元兑多数G-10货币下跌,欧元上升至两周高位1.0976美元,主要刺激因素在于德法提议设立欧盟复苏基金提振。法国和德国提出了5000亿欧元复苏提案,随后尽管遭奥地利等国反对,但这依然降低了欧盟分裂风险。就此,欧元兑美元汇率向上0.52%至1.0980美元超乎预料,最终一周连续4天上升态势逼近1.1016美元的200日移动均线。相对欧洲经济体的规模,虽然德法提议基金金额不大,但这项提议已减轻对冲基金对欧元的卖压,之前市场预计欧元下跌态势愈加严重。加之周二数据还显示,德国5月投资者信心改善幅度远远超过预期,这也直接提振欧元上行,但欧元强势难以维持,下行风险仍然很大。市场与经济诸多迹象表明,疫情对经济造成持续损害,欧洲央行认为欧元区不太可能实现快速V型经济恢复,尤其前期经济下行持续周期较长,乏力脆弱将压制欧元区经济形成分化,欧元汇率不景气将难有机会反弹支持美元诉求。 美元意愿压制意向清晰,迂回摆布不升值。目前美元贬值意向清晰透明,但实际操 作的经济面和政策面存在比较优势,进而美元贬值发挥受到阻击严重,欧系货币是重点。毕竟一周周末临近之时美国50州重启经济对美元具有支持。加之鲍威尔主席讲话基调依然对经济担忧较大,未来全面使用货币工具不动利率态度坚定,负利率的否定性是美联储基本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美元基础存在动能,美元贬值难有展现,美元指数压住100点坚守十分突出。加之美股三大股指周涨幅均超过3.2%,道指创4月以来的最大周涨幅,标准普尔自3月23日触及盘中低点以来,目前已经飙升了34%以上,部分原因是主要科技股的强劲上涨。当下地缘政治关系已经是美国政策焦点,疫苗研发进展与美企财报发布侧重将是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尤其周末两位美国领导人的重要言论是刺激美元反弹的关键。首先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即使出现第二波冠状病毒感染再袭美国,“我们不会关闭我们的国家。不管是灰烬还是火焰,我们都要把它扑灭。但我们不会关闭我们的国家。”其次是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美国经济将在第二季度触底,并在第三季度开始改善,第四季经济活动将出现巨大增长。一周美国政策面的强势是支持美元的重要基础。加之周内初领失业金人数回落至245万人,美元升值要素不得已是比较之间和不配合的主要环境与特性,实际失业现象与统计更加疑虑和复杂。 3、石油反弹明朗趋势复杂化,商品货币被刺激。一周石油价格反弹现象凸显,进而直接带动商品货币全面上升。虽然这种趋势尚不明确,但区间水平追高存在潜在驱动力。一周WTI原油累计上涨12.6%,布伦特原油累计上涨8.1%,两者均为连续第4周上涨。目前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叠加地缘政治关系紧张,石油价格突然截止一年来最长连续上涨周期,目前处于修复回调阶段显著,过低的油价并不适宜产油国的经济与收益。尤其美国石油政策与能量对石油价格的摆布是关键因素。市场分析的技术上预示美国石油价格依然存在跌破30美元的可能,石油波澜尚未结束,这与疫情和经济都有关联。由此带动商品价格环境明显,商品货币叠加前期自身技术调整周期与节奏,普遍反弹趋势对美元升值的节制具有很搭配合以及辅助作用。相比较黄金价格的回调对美元则形成反作用,金融属性的关联反向是黄金不得已的局面。但是黄金上升通道已经明朗,区间反复的助涨将会进一步加强,1700美元之后的1800美元发挥将难以避免,避险与保本是基础要素不变。 预计本周美元指数依然是关键,美元贬值依然可以期待,上升政策不支持是技术导向的基础,疫情与经济之间难言好坏之别,只是借题发挥的理由与情绪,但迂回的必然性将是美元贬值已经集聚的贬值潜能。尤其商品货币向上空间存在动力,美元指数侧重性将会有利于贬值趋势的顺势作为。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独立经济学家,长期从事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研究,尤其对外汇市场研究具有较深的功底与实践经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提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在政策措施方面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提法,包括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两新一重”建设等。专家认为,不设全年增速目标更利于政策相机抉择,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性料持续提高,多措并举实现稳就业、脱贫攻坚等目标任务。 □本报记者 彭扬 赵白执南 高度重视保就业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认为,今年未提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预期目标,最大因素来自疫情走势、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不过,不提经济增长具体目标,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更不是说任由经济增速下滑。 孙国君称,当前有两方面需要经济增长来支撑:一是今年要优先保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需要经济增长支撑。二是经济下滑往往会导致一些风险,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不设全年经济增长具体目标,体现了政府对总体目标考量上的审慎,使得后续政策可以相机抉择。另外,不设全年经济增长具体目标,为疫情后经济高质量发展腾出了更多空间。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未设GDP增长目标,而是强调守住“六保”底线,意味着今年就业成为最主要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财政货币政策新看点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恒大研究院原院长助理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性近年来持续提高。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政策组合应该是财政政策为主导,货币政策为辅。其中,财政政策主要起扩大总需求、救助纾困、优化产业升级的作用;货币政策主要是缓解市场主体的流动性紧张、配合财政发债。 财政政策方面,罗志恒认为,总体力度符合预期。从历史看,赤字率首次突破3%,赤字绝对规模为3.76万亿元,为历年最高,有效对冲疫情对减税增支的影响。包括赤字、专项债和抗疫特别国债等在内的财政刺激总规模或高达8.51万亿元;筹措方式更加多元化,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效率。 罗志恒认为,当前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出于推动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需尽快发行抗疫国债,尽早发挥作用。筹集方式大概率是向商业银行定向发行。 货币政策方面,王青认为,降息降准及再贷款等方面的边际宽松空间扩大。其中,年内MLF利率有可能进一步下调40个基点,不排除央行适时小幅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可能,这将引导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约100个基点。同时,年内将有两次全面降准空间,总体幅度约1个百分点,将释放长期资金约1.6万亿元。 关于“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王青预计,可能围绕再贷款设计。下半年专项再贷款额度有进一步扩大空间,再贷款利率存在小幅下调可能。 “两新一重”促基建 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两新一重”,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强调,“‘两新一重’建设,实际上体现了以民生为导向的、支撑内需扩大的重大方略举措。” 黄守宏认为,新基建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县城,顺应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县城安家落户趋势,需要支持县城强化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老旧小区改造也是需要的。传统的“铁公基”、水利、能源工程很多也都与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生活密切相关。 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金融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夏丹表示,“两新一重”是新与旧的组合。其中,既有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又有“铁公基”等重要且必要的传统工程。它们的共同意义在于“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体现了以民生为导向拉动内需,着眼长远扩大投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