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贝壳研究院在“5号院LIVE”沙龙上发布最新数据指出,在政府调控及市场预期影响下,新房市场“金九”未现,但一线城市恢复速度较快,领跑全国。二手房市场成交在三季度实现反超,疫情对重点城市二手房市场的冲击已被填补。 国庆或现新房成交小高峰,支撑“银十” 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66座大中城市新房市场累计成交套数同比下滑9.4%,成交面积同比下滑8.8%,较二季度降幅收窄5-6个百分点。第三季度,66城新房市场合计成交套数同比增长2.0%,环比增长0.8%,成交面积同比增长1.1%,环比增长0.1%。 其中,一线城市新房市场加速恢复,三季度成交套数同比下滑6.2%、成交面积同比下滑5.2%,累计增速环比收窄19个百分点。上海、广州、北京前三季度成交面积累计同比降速较前二季度收窄超过20.0个百分点。深圳前三季度新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9.4%,成交套数同比增长6.3%。 图:2019年至今66座大中城市合计季度成交套数与成交面积累计同比 二线城市三季度成交套数同比下滑10.1%、成交面积同比下滑10.8%,累计增速环比收窄5-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南京、东莞、成都、扬州成交面积累计增长10%以上,市场复苏较快。三四线城市三季度成交套数同比下滑9.2%、成交面积同比下滑6.1%,环比收窄1-2个百分点。 自7月以来,深圳、东莞、杭州及成都等12城约20次出台调控政策,主力打击炒房,预防“金九银十”出现市场波动。深圳及东莞、成都等城市在调控作用下,后续市场热度持续被抑制。整体来看,9月66城新房成交并未带动三季度数据的快速上升,调控政策短期效果显现。 贝壳研究院方面预计,“十一黄金周”将出现一波新房成交小高峰支撑“银十”。但在三稳目标和调控压力下,四季度新房市场则难有超出预期的表现,预计成交量和去年同期持平。 二手房市场三季度反超,累计成交超去年 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重点18城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长4%,疫情对市场的冲击被填平。三季度,全国重点18城二手房成交量高位下滑9%,但成交水平仍处在2019年以来的较高位;18城价格涨幅普遍收窄,且多城涨幅在3%以下,趋向平稳。 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普遍回落,超八成城市三季度成交环比下滑。回落幅度靠前的城市主要是两类:一是经历调控加码的城市,如深圳、东莞以及南京,深圳环比降幅最大,逼近50%,东莞、南京成交环比分别下降42%和25%。二是环渤海城市,如大连、廊坊及济南降幅分别为33%、25%及19%。广州、西安等城二手房成交逆市增长,价格涨幅靠前。 图:重点18城二手房实际成交量走势及累计同比 三季度二手房市场总体降温。贝壳研究院方面分析,一方面,是需求在二季度强劲释放后的自然回落,另一方面,三季度调控密集出台,信贷宽松逐渐触底,市场需求收缩、预期下行致市场降温。 与此相应,三季度二手房市场库存走高。数据显示,三季度末重点18城中13城链家二手房库存房源量环比增加。另外,业主预期回落、“房住不炒”的坚定执行使得业主对房价上涨的预期下降,下调报价。三季度18城中12城业主涨价次数占比环比下降,其中廊坊、南京等6城环比下降3个百分点以上。 贝壳研究院方面认为,年底市场季节性反弹力度不强,四季度二手房市场政策环境或进一步收紧,三季度较热城市或调控平抑市场,购房贷款利率触底后随银行资金成本上升而小幅走高,四季度二手市场成交将保持量降价稳,重点城市价格走平,调控严格城市或将下跌,刚需成为市场新动力。
国家统计局周一发布中国经济前三季度成绩单,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0.7%,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0.6%,均实现年内首次转正。 三季度当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从这些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看,我们国家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确实走在全球的前列,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的活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说。
截至10月28日晚,18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132家披露三季报,披露率达到70%。其中,99家公司前三季度的营收实现同比增长,占上述已披露三季报公司的比例为75%,总体平均增长率为24.75%,中位数为12.36%;91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或亏损幅度减少),占比68.9%,总体平均增长率为85.59%,中位数30.08%,体现出整体较高的成长性。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从行业看,计算机应用、医疗器械、专用设备、半导体领域公司营收及净利增速均靠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没有完全散去,三季度科创板公司的业绩增速也是有喜有忧:硕世生物等企业订单需求受疫情防护需求带动显著;影视、轨交等行业公司业务仍然在持续恢复之中。26家公司净利翻倍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0月28日晚,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翻倍(及以上)的科创板公司有8家,分别是硕世生物、东方生物、先惠技术、康希诺、思瑞浦、洁特生物、芯源微和前沿生物;营收同比增长速度在30%以上的公司有42家。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翻倍(及以上)的科创板公司有26家,芯源微、航天宏图、硕世生物、东方生物四家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均增长超10倍。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在50%以上的公司有46家。按照申万二级行业分类,在营收增速30%以上的公司中,计算机应用、医疗器械、专用设备、半导体行业领域的公司最多。在净利润增速20%以上的公司中,计算机应用、医疗器械各有超过10家公司。此外,半导体、专用设备等领域净利增长也表现突出。芯源微是目前科创板前三季度净利润增幅最大的公司,10月28日晚该公司披露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2亿元,同比增长121.4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68.61万元,同比增长4761.26%。芯源微主要从事半导体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光刻工序涂胶显影设备(涂胶/显影机、喷胶机)和单片式湿法设备(清洗机、去胶机、湿法刻蚀机),其中光刻工序涂胶显影设备为芯源微标杆产品,已实现国产产品的进口替代。市场竞争方面,根据贝哲斯信息咨询,2018年中国大陆的涂胶显影设备市场中,芯源微约占4%。当晚另一家半导体设备供应商中微公司也披露了三季度业绩,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76亿元,同比增长21.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增长105.26%。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的业绩也可以反映出整个半导体制造行业的高景气度。芯片制造公司华润微日前发布的三季度报告显示其产能利用率保持高位,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8.89亿元,同比增长18.32%;实现归母净利润6.87亿元,同比增长154.59%;分季度来看,第三季度营收为18.26亿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22%和8.6%;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为2.56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261%和0.5%;毛利率也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逐季改善。另一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尚未发布三季度业绩,但其近日上调了三季度业绩指引,由原先的1%-3%上调为14%-16%,毛利率指引由原先的19%-21%上调为23%-25%。医疗防护类公司业绩斐然前三季度营收增速前十名企业中有6家公司都跟疫情期间医疗防护业务有关,分别是硕世生物、东方生物、康希诺、洁特生物、前沿生物和奕瑞科技。硕世生物10月28日晚披露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1亿元,上年同期营收为1.91亿元,同比增长477.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5.82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4977.22万元,同比增长1068.91%。公司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等相关产品销量大幅增长,致使公司前三季度整体经营业绩增长显著。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已经大幅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因此公司预测2020年度净利润较上年将有较大增长幅度。同样的,由于新冠检测产品收入大幅度增加,东方生物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1亿元,同比增长319.73%,归母净利润为6.64亿元,同比增长1038.69%。奕瑞科技主要从事数字化X线探测器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与治疗、工业无损检测、安防检查等领域。受益于疫情期间移动DR产品(即便携式X光机)需求爆发,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54亿元,同比增长76.74%;归母净利润为1.56亿元,同比增长353.39%。国信证券点评称,疫情使得国内原本发展较为成熟、价格竞争较为激烈的普放DR迎来一轮需求爆发,带动普放无线探测器需求大幅上涨。非疫情相关的如有线、齿科、工业安防产品有望在下半年需求回升。疫情压力仍然存在不过,新冠肺炎疫情对部分行业业绩的影响仍然存在,不少公司业务仍在持续恢复之中。例如产品应用于影院等场景的光峰科技,受到疫情较大波及。公司10月28日晚公布三季报称,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2.38亿元,同比下滑8.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4413.82万元,同比下滑64.44%。不过,随着影院正常运营,公司影院服务业务已经在第三季度基本恢复。公司表示,2020年7月、8月、9月影院服务收入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9.47%、64.91%、83.16%。单看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22亿元,同比增长4.81%,增速同比转正,环比增长27.68%;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1.13亿元,同比增长108.64%。轨交行业也受到疫情较大影响,高铁动车组用粉末冶金闸片供应商天宜上佳的产品市场需求下滑,公司10月28日晚发布三季报称,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37亿元,同比下滑46.2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326.81万元,同比下滑70.03%。疫情也持续加速在线化、数字化改造,尤其是政企客户对技术服务需求增加,计算机应用领域公司受益颇多。金山办公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03亿元,同比增长44.2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95亿元,同比增长191.22%;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8.1亿元,同比增长226.80%。公司表示,公司政府业务集中提前释放,使得公司当期显示强劲增长态势。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主要产品月度活跃用户(MAU)为4.57亿,较上年同期增长19.63%。其中WPS office PC版月度活跃用户数1.76亿,较上年同期增长23.08%;移动版月度活跃用户数2.74亿,较上年同期增长19.13%。随着北斗全球系统组网完成,北斗的应用也持续爆发,国内遥感应用领域龙头企业和北斗卫星系统领先开发商航天宏图10月28日发布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收为4.09亿元,同比增长46.93%,归母净利润为3401.03万元,同比增长1445.89%。航天宏图表示,公司营收增长主要系公司订单增加,报告期内验收项目较同期增多所致。截至报告披露日,公司在手订单为7.27亿元。
投资保持稳步回升态势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丁勇解读2020年1—10月份投资数据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以及稳投资政策不断落地见效,继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由负转正后,1—10月份投资同比增长1.8%,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进一步呈现出稳步回升的势头。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以下特点: 一、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继续加快 1—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7%,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19.8%,加快0.6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6.1%,加快1.4个百分点;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7%,加快1.8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和道路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3.2%和2.7%。 二、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1—10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0%,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22.8%,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4.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7.5%,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4.0%。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9.4%,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26.5%,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7.2%,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16.5%。 三、民生相关领域投资快速增长 1—10月份,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0.6%,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投资增长13.1%,加快0.4个百分点;卫生投资增长24.1%,加快3.8个百分点。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18.2%,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6.9%,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6.4%,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2.5%。 畜牧业投资同比增长86.3%,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6.3个百分点。其中,猪的饲养业投资增长150.8%,家禽饲养业投资增长41.9%。 四、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降幅进一步收窄 1—10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5.3%,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1.2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1.0个百分点;消费品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1.4个百分点;高耗能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1.2个百分点。 1—10月份,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7%,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增长11.8%,增速加快1.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增长6.4%,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制造业民间投资降幅收窄1.0个百分点。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 1—10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3%,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7.0%,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增长5.5%,增速加快1.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6%,降幅收窄0.8个百分点。 六、新开工和到位资金继续向好 1—10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4.9%,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投资到位资金增长6.0%,比前三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加快1.8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速高达31.6%。新开工和到位资金持续向好,为未来投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片来源:微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1月8日讯(姚进)国家外汇管理局7日公布的最新外汇储备规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280亿美元,较9月末下降146亿美元,降幅为0.46%。10月,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平稳,市场交易理性有序。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国际金融市场上,受新冠肺炎疫情、货币及财政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上涨,主要国家资产价格有所下跌。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有所下降。 “真实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对10月外汇储备规模形成小幅贡献。”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海外经济缓慢复苏,外需改善带动我国出口改善。资本市场虽有所波动,但跨境资金整体呈现流入态势。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入对10月外汇储备规模形成小幅贡献,但估值损失抵消后仍形成损失,故10月外汇储备规模小幅回落。 “虽然10月外汇储备规模环比回落,但仍较年初上升201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连续6个月位于3.1万亿美元之上,总体保持平稳。”温彬说,我国宏观调控、外汇管理等政策审时度势,面对近期人民币升值走势,下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至0,并逐渐淡出“逆周期调节因子”的使用,引导市场预期,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促进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提供了保障。 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707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7%,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其中,三季度经常账户顺差942亿美元,在国内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动下,跨境资金的双向流动更加活跃。 具体来看,货物贸易顺差增长。2020年三季度,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1554亿美元,同比增长27%。 服务贸易逆差收窄。2020年三季度,服务贸易逆差404亿美元,同比收窄44%。其中,旅行逆差286亿美元,同比收窄50%;运输逆差114亿美元,同比收窄32%。 直接投资持续净流入,证券市场双向资金流动更加活跃。2020年三季度,直接投资顺差239亿美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332亿美元,来华直接投资571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均有所增长。证券市场方面,三季度,境外投资境内证券逾700亿美元,我国对外证券投资逾300亿美元。
本报北京11月1日讯 记者董碧娟报道:国家税务总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2万亿元,达20924亿元。其中,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3659亿元,去年年中出台的政策在今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7265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介绍,前三季度,全国新办理税种认定、发票领用、申报纳税等涉税事项的纳税人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7.5%,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26%,比二季度增速提高18.9个百分点。随着减税降费等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稳步恢复。税收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7%,高于全部企业销售收入增速1.9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14.8%,比二季度增速提高3.2个百分点,反映出民营经济恢复步伐较快。 税务部门还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通过税务大数据平台,帮助出口企业积极谋求向内销转型。税收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出口企业内销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7%,高于全部企业销售收入增速5.9个百分点,出口企业内销市场份额由1月份的12.2%提升至9月份的13.8%。
旅游企业前三季度业绩成绩单陆续出炉,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截至11月1日,已有17家上市景区、主题公园相关企业发布了三季报,其中有多家企业都实现了前三季度净利润正增长,还有部分企业虽然仍处亏损状态,但亏损面有所收窄,或在游客接待量、营收方面明显回暖。在业内人士看来,三季度跨省游全面重启确实令一些景区赶上了暑期旅游旺季的末班车,U形复苏迹象已开始初步显现,四季度预计在“十一”长假旅游市场反弹以及秋冬“淡季不淡”的影响下,净利润“回正”上市旅企会进一步增加。不过也有专家表示,当前国内游市场角逐日益激烈,在这一轮客源争夺战中,如果景区方面对淡季不主动出击、积极推出创新产品,或难以在年内结束持续亏损的局面。 进入“回血期” 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1月1日,我国已有17家上市景区、主题公园发布了今年三季度财报,其中,西安旅游、九华旅游、宋城演艺、天目湖、华侨城A和丽江股份6家企业实现了前三季度净利润的正增长,除华侨城A外,其他企业净利润额基本都在千万元级别,其中西安旅游和宋城演艺分别达到了8816.5万元和1.3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6家外,其他11家企业虽然出现了108万-1.28亿元的净利润亏损,但部分企业主营业务版块的业绩在三季度已有明显回暖迹象。以中青旅为例,其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46.47亿元,净利润亏损1.2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51.31%和123.47%,但三季度该公司业绩降幅已经出现收窄趋势,实现营收20.92亿元,净利润2900.12万元,其中,乌镇、古北水镇两大景区呈逐步复苏态势。 与此类似,西藏旅游前三季度虽亏损108万元左右,但三季度营收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净利润还出现了同比70%以上的增长。此外,曲江文旅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也从上半年的1.11亿元收窄至3000余万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季度很可能会成为今年旅游市场表现最好的一个季度。”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表示,截至9月底,上市旅游企业业绩基本都恢复到了去年同期水平的五成左右,可以看出,三季度初跨省游全面放开,以及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都让地方景区、主题公园迎来一年中亲子、家庭出游最集中的阶段。但同时也要看到,虽然暑期人们已经开始对旅游恢复信心,但整体旅游消费还是比较谨慎的,疫情对于出行造成的心理影响也仍没有完全消除。 业绩的表与里 细数前三季度旅企的“成绩单”不难发现,大部分景区业绩的回暖其实都“有迹可循”。“5、6月开始,国内旅游热度已逐步恢复,景区的游客最大接待量也在陆续上调。随后,跨省游的重启更加速了旅游市场的复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分析表示。 “整体来看,上市景区业绩三季度加速复苏,首先是得益于‘天时’的作用。”吴丽云坦言,三季度本来就是每年的传统旅游高峰期。气候的优势叠加了以家庭为主体的自由行等出行模式热度持续攀升,旅游市场就具备了“回血”的基础。同时,跨省游的恢复还激活了长期“宅”在家中市民的出行意愿,压抑了两个季度的旅游消费需求被快速释放。“经历了疫情,消费者开始更愿意前往游客数量少、人口密度低的目的地旅游,因此,一些相对偏远的景区就出现了客流量的快速增长,带动相关上市企业业绩触底反弹,比如:三季度‘回血’趋势显著的西藏旅游等。”吴丽云表示。 与此同时,为尽快恢复业绩,三季度不少景区也挖空心思,推出了特色产品揽客,不少地方还集中为当地景区、主题公园降票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下旬,全国至少有500个景区确定实施门票免票或大幅降价等价格优惠措施,还有部分景区启动了各种跨界联动带流量的活动。此外,包括上海迪士尼在内,还有不少国内景区、主题公园在三季度高调启动了夜经济、音乐节等相关主题活动项目,掀起了新一轮景区营销战。 不过,从三季报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各景区的恢复效率及进度仍存一定差异。“一些前三季度仍处亏损区间的企业三季度已出现加速恢复的趋势,但也要注意到,一些前三季度交出正向净利润成绩单的企业,业绩的主要贡献来源除了主营业务收入外,还有政府补贴或者出售资产等方面。”周鸣岐表示,举例来说,前三季度西安旅游营收虽同比下降72.07%,但净利润却高达8816.5万元,而这就是由于其出售酒店资产的收入并未计入营收所致。 对此,吴丽云提出,自然观光类景区的营收与其自身产品类型、营销宣传力度、活动促销等因素相关,即使两家景区位于同一客源地,但由于景区知名度、产品类型及吸引力的不同,客流恢复情况也会不同,短期的业绩“回正”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卖资产、政府补贴等方式实现,但想要持续形成业绩拉动力,还需从根本上对景区经营模式进行转型和挑战。 “暖冬”还是淡季 2020年还剩最后两个月,旅游业能否在年内实现U形复苏,难下定论。 在周鸣岐看来,四季度受到“十一”长假,加上一些地方秋冬旅游营销的影响,国内旅游市场很可能会迎来一个“暖冬”。“但同时企业也要意识到,自然景区尤其是北方的景区在秋冬季经营时会受到气温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正常营业,即使一些景区、酒店开始预售,但这只能对其现金流形成环节,却不能计入当期损益,对提振全年业绩的作用可能并不明显。 吴丽云进一步分析称:“‘十一’的市场反弹,确实给各上市景区四季度乃至全年的业绩减轻了一些压力。但总体来看,四季度市场预计很难达到三季度的热度。”她也指出,对大部分景区来说,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都将在四季度进入淡季。虽然海南等南方城市会再出现一轮避寒游热潮,东北等地区的冰雪经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火当地的旅游消费,但在整个四季度的大盘子里,这类比较特殊的需求占比还是相对较小。此外,也有专家提出,即便冰雪季来临,但冰雪旅游消费的“大头”,即滑雪场等,受造雪条件及气候因素的影响,开业时间也不会很早,对四季度业绩形成的贡献也会比较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专家均表示,无论即将到来的是“暖冬”还是淡季,旅游企业都必须转型,若始终停留在过去,不仅四季度仍无法恢复业绩,还很可能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周鸣岐坦言,在当前出境游尚未全面放开之时,人们对于国内旅游产品的供给是有着迭代升级的需求的,出境游回流形成的巨大消费潜力,需要相匹配的供给去承接,而当前,国内旅游业急剧变化,优质的供给可能还未能跟上市场,而这也是下阶段国内景区、主题公园、旅行社、酒店等相关行业都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不过,即便要面对旅游淡季,企业也仍有生存空间。市场需求不会减少,只要有好的产品,也有可能加速‘追回’业绩。”吴丽云表示,在当前景区门票降价的大背景下,纯观光旅游的吸引力已逐渐降低,景区要实现“弯道超车”,还要在“新”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