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疫情暴发至今,全国经济从暂停、重启逐月走向稳步恢复。截至11月1日,全国31省市、自治区中已有26省市GDP累计增速逐步摆脱负增长区间。前三季度中,GDP总量前十位的省市大局未改,湖北仍在加速恢复,超越安徽成为全国第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背后,各地仍在按部就班复工复产复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3.6%,沪京两地居民“吸金”能力最强,但全国经营净收入仍需减税降费等政策加持。在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下,全国大多地区财政收入压力犹存,不过业内认为,随着四季度全国经济恢复性增长进一步巩固,主体税种增幅有望继续回升,财政收入累计降幅将逐步收窄。 湖北GDP加速修复 全国各省市经济仍在继续修复,相较今年上半年,GDP总量位居全国前十位省市排名相对稳定。其中,广东、江苏GDP总量以78397.07亿元、73808.8亿元越过“7万亿”关口,山东以52186.01亿元位列全国第三。 同期,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南地区GDP总量紧随其后,分别达到45826亿元、39876.71亿元、34905亿元、31331.55亿元和29780.5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经历过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湖北省经济已在加速修复。 从数据来看,前三季度湖北GDP总量挤进全国前十并超越安徽,前述两省GDP总量分别为29779.42亿元和27668.1亿元。湖北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叶福生在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环境,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推动经济发展从一季度“按下暂停”到二季度“重启恢复”再到三季度“稳步恢复”,全省经济持续复苏向好,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截至三季度末,拉动湖北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持续释放潜能。主要表现为,投资动力增强,9月净增投资增长10.8%,已连续3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社零降幅连续8月持续收窄,外贸增长也好于预期。期间,全省新旧动能“换锚”力度不减。三季度以来,当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月度增速均超两位数,9月增速为13.6%。 “近年来,即便在非疫情期,西藏GDP增速也是领先全国的。一方面,该地区经济基数较低,增长较快;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政策和资金投入也在持续显效,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较明显;此外,当地经济受到疫情冲击较小,前述因素综合推升了其GDP增速。”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应习文指出。 而对于内蒙古、辽宁等GDP增长为负的北方城市,应习文认为,内蒙古鉴于边境线较长,其经济受到疫情冲击较大;而对于辽宁等北方城市而言,虽然在疫情期受到干扰相对较小,但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旧动能转换力度相对有限,一定程度掣肘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 居民工资性收入增3.6% 从当前数据来看,虽然上海GDP增速回正仍待时日,但当地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依然以54126元领先全国,北京则以51772元位列第二,这也是前三季度中居民人均收入破5万元大关的两座城市。 除京沪两地外,在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排行前十的城市中还包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山东和辽宁,分别为40121元、34469元、32667元、32034元、28771元、24920元和24640元,重庆超越内蒙古跻身全国前十位,达到23539元。 对于居民增收而言,作为“六稳”目标之首的“稳就业”是强支撑。从收入来源看,日前国家统计局披露,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3486元,以56.7%的占比成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主力”,同比增速达3.6%。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稳定提升,但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达15.5%的人均经营净收入为3680元,相比上半年数据,降幅虽已收窄3.1个百分点,其增速仍以-2%位于负区间,企业经营仍待继续修复。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方晓丹表示,经营净收入降幅收窄主要借力各地加快落实保市场主体的各项政策,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和房屋租金等,帮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对疫情的不利影响;同时,由于全国夏粮产量再创新高,多项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涨幅较上半年继续扩大。 五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回正 由于疫情冲击,年内全国财政政策力度前所未有,财政部等部门已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日前,在2020年全国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据税政司副司长陈东浩介绍,今年前8月,全国实现减税降费18772.86亿元,其中,新增减税降费11711.34亿元,对纾解企业困难、稳定市场主体、支持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各级地方政府而言,年初疫情余波未消叠加加速落地的减税降费措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仍大。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前公示了财政收入情况的地区中,广东、江苏、浙江、云南和河南五地前三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实现转正,分别达到0.14%、1%、1.7%、1.6%和1.9%。 不论是对作为全国财政第一大省的广东,还是对浙江、云南和河南而言,此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累计增速均为年内首次转入正区间;作为财政收入规模位居全国第二的江苏则先行一步,在前8月0.2%的基础上,增速再扩大0.8个百分点。 据招商证券统计,截至10月30日,2020年专项债将累计发行35610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94.96%;在转移支付方面,今年6月9日国常会曾提出,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资金通过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等方式,第一时间全部下达市县。 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苏京春认为,资金使用效果与群体范畴精准锁定、避免设租寻租、均等化保障水平、科学化保障路径等密切相关,应当在资金落到实处保障企业基本生存的同时,加入关系中长期发展的措施,建议考虑发挥信息要素的作用,实现多部门融合联动。
记者 | 曹井雪 三季度市场风格转向,顺周期板块成为爆款基金建仓新目标,同时抱团腾讯和美团的思路愈发明显。 今年发行市场火热,截至10月29日,年内新发基金总规模大约2.52万亿元。尤其在7、8、9月新基金发行达到高潮,发行份额分别达到5464.36亿份、4215.17亿份和3093.86亿份。新爆款频出老爆款不甘人后,季报揭示调仓效果颇具成效。 具体说来,三季度二级市场震荡整理,爆款基金也对重仓板块进行微调,增加了对顺周期板块所属子行业配置,同时对金融板块配比也略增。此外,港股科技龙头腾讯和美团愈发受到欢迎,例如王宗合掌舵的鹏华匠心精选,在其首份财报三季报中,腾讯、美团、药明生物三只港股皆赫然在列。 爆款基金仓位水平分化 两个因素导致舵手建仓速度放缓 如果将50亿规模作为主动爆款标准的话,那么当季成立的爆款基金的数量有49只,其中只有7月份成立的16只产品披露了三季报。这部分产品当前还处于建仓期,从季报披露仓位情况来看,季末平均仓位约57.61%。 季末爆款基金的股票仓位高低不一,其中聚焦顺周期性投资机会的产品在当季建仓迅速,例如嘉实旗下远见精选、产业先锋三季度末的仓位均超过90%。从财报来看,他们都是在市场切换过程中抓住了顺周期的机会,迅速上车。远见精选基金经理归凯表示:“三季度是本基金建仓期,截至季度末本基金已建仓完毕。”产业先锋基金经理姚志鹏则表示:“三季度我们从ROE-DCF的角度出发,组合既配置了高增长的太阳能、新能源汽车、可选消费,同时也配置了金融等高股息资产。” 对比来看,持仓风格偏科技、创新类的爆款基金较为谨慎:三季度末仓位最低的3只基金分被是鹏华新兴成长、易方达创新成长、富国创新趋势,彼时它们各自的仓位分别约为23.77%、30.58%和33.5%。 究其原因,记者发现主要有外部经济环境动荡以及市场估值较高两点。易方达创新成长基金经理刘武表示:“三季度以来,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产业的打压持续升级,海外疫情也在反复,对成长板块带来了较大的波动。”而鹏华新兴成长的基金经理则坦言:“考虑到年内市场涨幅较大,且优质公司普遍估值较高,我们选择谨慎建仓的策略。” 不过,《红周刊》记者注意到,此前科技、创新类的基金主要围绕电子、计算机等领域进行投资,它们经历了前期的上涨,三季度以来整体呈现回调态势。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三季度,以腾讯、美团为代表的港股科技龙头则更受爆款基金经理们的青睐。 聚焦来看,三季度末,腾讯控股被其中6只基金持有,美团-W也被5只基金持有。究其原因,这类互联网科技巨头的核心用户资源和生态产业链优势无可比拟。而用户的黏性有助于这类科技公司各项业务的开展,逐步发展成为包含社交、娱乐、金融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平台。 例如认购份额创下纪录的鹏华匠心精选将腾讯控股和美团-W都纳入重仓股之列。从以往的持仓看,王宗合长期秉承“喝酒吃药”的投资风格。稍早前,他曾公开表示未来将在全市场范畴来挖掘优质个股。《红周刊》记者也注意到,除互联网科技龙头外,万华化学、荣盛石化等两只周期股也出现在基金当季重仓股之列,这与王宗合长期给人的仅专注“喝酒吃药”的印象截然不同。 爆款舵手精耕细作剑指保险银行 产品规模快速缩水或留投资“隐患” 随着三季度市场风格明显转变,此前大幅上涨的医药股和科技股暂时“歇脚”,诸如大金融、军工、建材等顺周期行业却迎来了行业性机会。如是背景下,基金经理针对热点板块调整重仓思路,大金融板块逐渐重回主流视线当中。 从标的股来看,中国平安已经替代贵州茅台成为爆款基金建仓的首选:在上述16只产品中,其中7只基金都将中国平安纳入前十大重仓股之列。此外,新华保险也同样受到爆款基金经理们的青睐,嘉实产业先锋、招商丰盈积极配置等3只基金将其重仓纳入。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业绩表现来看,受疫情影响,今年前三季度两者的业绩双双退步:平安前三季度实现的归母净利润约为1030.41亿元,同比下滑达到20.47%;而新华保险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约为111.05亿元,同比下滑14.6%。 此外,当季银行股已重新得到爆款基金的青睐。三季度末,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均分别被4只爆款基金所重仓,平安银行则被2只爆款基金收入囊中,牛市震荡期凭借低估优势和避风港属性,银行板块的投资性价比彰显无遗。 而在一众产品中,华安聚优精选对银行股尤其青睐。三季报显示,银行股占据十大重仓中的4席,包括招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和兴业银行的合计占比达到13.38%。考虑到季末股票仓位仅为48.07%,这意味着约3成仓位投向银行板块。 下半年银行板块走势整体反弹,截至10月29日收盘,申万银行板块的整体涨幅为4.85%。而龙头股的表现则明显优于整体的行业表现,例如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的涨幅分别达到22.88%和36.52%;上述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3季度的股价涨幅也分别为38.83%和17.97%,银行股对基金短期业绩有明显提振。 稍早前,南方基金经理茅炜曾表示:“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无可动摇,从财报看,银行板块盈利模式清晰可见,绝大部分银行股的拨备覆盖率非常高,也表明他们的利润数据真实可信。” 此外,《红周刊》记者还注意到,在新爆款紧锣密鼓建仓的过程中,今年上半年成立的爆款基金却普遍出现规模缩水的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在上半年成立的30只爆款中,三季度末的规模较成立之初下滑的多达22只。 不过,在规模出现缩水的上述产品中,下半年以来的业绩也并非悉数尽墨,例如易方达研究精选,截至10月29日收盘,该基金下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达到31.22%,但是其三季度末的规模约为42.92亿元,与成立之初的98.21亿元相比,规模缩水幅度过半。整体看来,爆款基金适度瘦身对业绩反而是一件好事。 农银汇理对决广发争夺年度状元 领跑公募基金“圈定”新能源、医药主题 除爆款外,基民普遍关注的另一类焦点基金就是年内业绩领跑者。Wind资讯显示,在主动权益类产品的排行榜中,截至10月29日收盘,农银汇理工业4.0、广发高端制造、农银汇理研究精选和农银汇理新能源主题等4只产品占据榜首,彼此之间差距微乎其微。 其中,农银汇理的3只产品均出自赵诣一人之手。由于3只基金的重仓股相似度较高,以其中业绩表现最好的工业4.0为例,截至10月29日收盘,该基金年内的净值增长率约为108.61%。具体从三季报重仓股来看,赵诣主要围绕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主线重仓,而十大重仓股包含了锂电池材料龙头天赐材料、光伏板块龙头隆基股份、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锂金属龙头赣锋锂业等。 开年迄今,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全线上涨,平均涨幅达到123.21%,其中天赐材料和隆基股份的涨幅均超过了200%。从业绩表现看,已经披露三季报的6只重仓股均在前三季度实现盈利,不过宁德时代和璞泰来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却同比下滑。《红周刊》记者了解到,前者是由于计提大额资产减值的原因,后者是由于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交付订单进度延迟。而从单季净利润的表现来看,璞泰来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环比均出现大增。 此外,前10个月排名靠前的基金中,医药类基金的数量也蔚为可观,招商医药健康产业和融通医疗保健行业都榜上有名,分别实现了98.22%和97.08%的收益率。 与上半年医药主题基金悉数领跑不同,三季度这类基金的净值由于医药板块的整体回调而遭遇重创;但后战疫时代疫情仍存反复可能,生物疫苗板块“奇货可居”估值看涨,整体医药板块仍存爆发猛拉的可能,而这也是相关医药主题基金的希望所在。例如抗疫龙头股英科医疗,目前股价已经无限接近7月122.51元的高点,年内股价最大涨幅已接近10倍。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红刊招聘季 正式启动!】 金九银十,你是否在寻求一份干货满满的优质offer?是否在寻求一个能展示个人能力的舞台? 证券市场红周刊诚招证券新闻记者、高级推广运营,邀你一同深入价值投资领域,与投资大师面对面!详情可私信聊
中证网讯(记者倪铭娅)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10月27日解读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时表示,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产需求逐步恢复,产业循环持续改善,工业企业利润稳步回升。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3665.0亿元,同比下降2.4%,降幅比1—8月份收窄2.0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利润增长15.9%,增速比二季度加快11.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逐季回升。 朱虹表示,企业盈利状况逐季好转。一是生产销售快速恢复,利润逐季好转。受益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工业企业生产销售迅速恢复、稳健增长,供需关系持续改善。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营业收入增长4.8%,均呈逐季回升态势。在收入稳步回升的带动下,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一季度下降36.7%,到二季度增长4.8%,再到三季度加快回升至15.9%,呈现 “由降转升、增长加快”的走势。 二是利润增长的行业增多,重点行业拉动明显。三季度,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1个行业利润同比增加,比二季度增加6个;其中24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两位数。新增利润最多的行业主要是:汽车制造业增长53.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2.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9.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2.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8%,这六个行业合计拉动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0个百分点。 三是单位成本下降,盈利能力增强。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比二季度下降0.71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53元,有效缓解了上半年成本大幅上升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压力。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比提高0.64个百分点,在二季度同比由降转升的基础上提升幅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企业亏损额大幅下降,亏损面缩小。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21.4%,二季度为增长13.1%。9月末,企业亏损面比6月末下降3.9个百分点。
原标题:前三季度粮食丰收已成定局 农业农村投资快速回升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稳中有进 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预计产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农民收入形势逐季好转,农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乡村产业实现增收。“三农”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日,农业农村部就今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目前,粮食丰收已成定局,预计产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48123亿元,同比增长2.3%;农民收入12297元,同比增长1.6%。 “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三农’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今年农业丰收来之不易。农业生产形势较好,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突出亮点。 全年粮食再获丰收,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魏百刚介绍,今年夏粮、早稻已经丰收到手,分别比上年增加24.2亿斤和20.6亿斤,特别是早稻面积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势头。秋粮收获接近八成,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将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比达到35.8%,优质稻谷面积进一步扩大,大豆面积预计连续5年增加。 农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提前一年实现既定目标;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4600万亩,超过年度目标600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明显增加,前三季度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97%以上,稳定在较高水平。 长江禁捕退捕取得阶段性成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已累计处置渔船8.4万艘、退出渔民17.97万人,基本完成退捕任务;退捕渔民落实社会保障16.87万人,占核定任务量的93.32%;转产就业11.84万人,占需转产就业人数的93.57%;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2.45万艘、违规网具17.51万张,为明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渔打下坚实基础。 在做好秋收的同时,秋冬种已经全面展开。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度已经近六成,比去年同期快了3个百分点,冬油菜播种过四成。“今年秋种的地区大部分墒情适宜,比较有利于秋冬种顺利开展。”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说。 农民收入形势逐季好转,实际增速由负转正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民增收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收入形势如何?“总的看,随着农民就业渠道有效拓宽,农业丰产又增收,农民收入形势逐季好转。”魏百刚说。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增速由负转正,达到12297元,实际增长1.6%,高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增速1.9个百分点。 一方面,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对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开展专场招聘,组织“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送服务,确保安全有序返岗务工。第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到了1.79亿人,比二季度增加了200万人;月均收入4035元,同比增长2.1%。 ――对留乡返乡农民工,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落实一次性创业政策,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设公益性岗位等。目前,返乡留乡农民工已基本实现就近就地稳定就业或灵活就业。 另一方面,着力促进乡村产业增收。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引导扩大优质专用小麦、水稻生产,推广订单生产;大力发展代种代耕、统防统治等生产托管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15亿亩次;建立产销对接平台,力争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 ――加快恢复乡村产业。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预计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0万亿元。农家乐、餐饮民宿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全面开放,农业农村部和文化旅游部联合推荐的1000条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十一”期间成为城乡居民赏秋出游的打卡地。农产品线上销售保持了两位数增长,预计前三季度网络零售额超过3000亿元。 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魏百刚介绍,832个贫困县目前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建成各类产业扶贫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的扶贫主导产业,72%的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贫困人口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扶贫举措。 “去年农民收入突破1.6万元,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年只要农民收入保持正增长,就能巩固住这个目标。”魏百刚表示,距年底还有将近3个月,为了进一步巩固好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接下来将落实好中晚稻收购政策,强化产销衔接,抢抓窗口期增加务工收入,并配合人社部门做好岁末年尾农民工欠薪督察等方面工作,让辛苦了一年的农民工能够及时足额拿到收入,高高兴兴回家过年。 农业农村投资快速回升,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快推进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任务繁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魏百刚介绍,对此,农业农村部年初专门研究制定印发了全年重点工作部署实施意见,确定了37项重点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很多项已基本完成。 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等7部委印发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政策文件,明确了11个补短板重点领域。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到“十四五”期末地方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 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的推动下,农业农村投资快速回升,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快推进。各地加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1―8月份累计支持发行债券1084亿元。在各方面政策和重大项目拉动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653亿元,同比增长14.5%,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7个百分点。 “接下来,要继续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魏百刚介绍,对标今年硬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要确保完成8000万亩;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分类有序推进农村改厕,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确保实现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达到95%,大型规模养殖场达到100%。同时,还要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水平。
10月28日晚间,聚辰股份发布三季度报告,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65亿元,同比下降4.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56.69%;基本每股收益0.99元,同比增长17.52%。 聚辰股份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并提供应用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服务。公司目前拥有EEPROM、音圈马达驱动芯片和智能卡芯片三条主要产品线,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液晶面板、蓝牙模块、医疗仪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众多领域。 据公开信息,前三季度聚辰股份营业收入同比降幅由上半年的8.96%收窄至4.42%。其中,公司音圈马达驱动芯片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依托智能手机EEPROM产品的客户资源优势,通过前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拓展,音圈马达驱动芯片产品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2921.63万元,同比增长267.73%;EEPROM产品与智能卡芯片产品前三季度分别实现销售收入3.09亿元和2558.95万元,同比降幅由上半年的11.30%和35.02%收窄至8.58%和27.69%。 聚辰股份方面表示,公司通过青岛聚源芯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参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国际”)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战略配售。截至9月30日,公司间接持有中芯国际355.02万股股份,按照出资份额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本报告期业绩4671.67万元。受此影响,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6.69%。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1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4.17亿元,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分别为3.21亿元和9.99亿元,自有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10月29日,荣安地产披露2020年三季报。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0.6亿元,同比增加60.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亿元,同比增加12%。 今年来,荣安地产坚持快速开工、快速开盘、快速回笼资金的开发策略,确保了充足的现金流,增强了公司抗风险能力。
在延长石油、陕煤集团、陕建控股、陕汽控股、法士特等陕西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陕西省属国企第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从陕西省国资委获悉,陕西省属企业内抓生产、外拓市场、降本增效,三季度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基本消除了疫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创造了今年以来最好成绩。 “从省属企业的经营情况看,随着中央、陕西‘六稳’‘六保’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实施,陕西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向好态势,三季度相比上半年,经济恢复增长的态势进一步加快。”西安朝华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单元庄对记者表示。 省属企业发展态势基本稳固 数据显示,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445.4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较二季度上升2.4个百分点。截至三季度末,省属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439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8月份省属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创近两年来最好水平。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5.6亿元,同比增长33%,增幅较二季度大幅增加61.7个百分点,创年内最好水平,贡献了今年前三季度利润总额的58.4%,省属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强劲。截至三季度末,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80.8亿元,连续6个月持续收窄。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实现增加值681.5亿元,同比增长25.3%,已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在三季度增加值大幅增长的带动下,省属企业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增加值1723.6亿元,同比增长0.4%,全面超越去年同期,开始进入正增长。 数据的背后,是陕西多家省属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快速恢复。 延长石油有效应对国际油价暴跌、市场需求疲软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持续实现营收和实物量稳定增长,稳住了陕西省属企业的基本盘;陕煤集团持续加快优质产能释放,三季度营业收入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大幅增长,贡献了省属企业三分之二的利润总额;陕投集团累计实现利润42.8亿元,同比增长35.8%,利润增加额居省属企业第一位;陕建控股累计利润连续3个月保持近30%的增长;陕汽控股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均增长50%左右;法士特三季度营业收入、利润均大幅增长。 “从数据上看,陕西省属企业正常增长的发展态势基本稳固。”西安工程大学副教授王铁山对记者表示,陕西省属企业涉及能源、制造、现代材料、建筑、物流等诸多行业,这些企业的逐渐企稳,也说明陕西经济在恢复增长。 陕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陕西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94.92亿元,同比下降0.3%。而前三季度,陕西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81.48亿元,同比增长1.2%。 投资增速持续加快 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季度,陕西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9%,较上半年回升3.8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提高3.8个百分点、2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月正增长,增速位居全国第13位。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 “投资增速恢复,一是透露出市场的信息,二是预示着今后的增长。”王铁山表示。 前三季度,陕西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6.5%,高于全国17.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1.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7.8%。此外,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44.3%。 “疫情倒逼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新动能在恢复中加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动力。”单元庄表示,高技术产业投资的高速增长,说明陕西经济在恢复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在加速。 “总体看来,随着国家纾困政策特别是减税降费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全省企业复产达效,工业生产明显恢复。但同时也面临着行业发展不平衡、企业利润降幅高于全国等问题。”在陕西省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烨表示,下阶段,陕西要继续落实好减税降费和援企稳岗各项政策,支持重点企业全面释放产能,达产达效,进一步筑牢工业回升基础,持之以恒保持工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