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公告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会议指出,在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 今年以来,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备受关注。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是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方式的重要创新,将有助于中小银行增强信贷投放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对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将以何种方式为中小银行“补血”,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通过专项债资金购买中小银行发行的资本补充债券如可转债之外,下一步还可以探索通过国资平台或者直接注资的方式,直接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增强中小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我国中小银行数量超过4000家,资产总额约占到整个银行体系的1/4,基于“小对小”的天然对接优势,中小银行是服务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重要力量。虽然中小银行发展能力总体较好、风险可控,但受疫情影响,近段时间以来中小银行在放贷能力、资本消耗等方面压力加大。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6.14%和13.44%,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5%和12.81%,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中小银行面临着较为突出的资本金不足问题,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相对较少,政府对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高度重视,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不仅有利于中小银行发展,也有利于中小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 董希淼表示,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有助于中小银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有助于中小银行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与IPO、永续债、优先股等市场化再融资渠道有何不同? “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注入好处在于能够针对一些特定机构,推动其改革,化解和处置一些存量风险。”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分析称。 曾刚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把改革和资本补充融为一体,促进中小银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比如城商行层面上可有些合并重组、农商行层面上可以推动省联社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释放农商行活力等。从长期看,能化解处置一些风险,帮助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拓展已有的市场化融资渠道,让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机制更加完善。” 具体注资方式引关注 据了解,地方政府专项债于2015年首度发行,当年发行1000亿元。2016年、2017年,其发行量分别扩张到4000亿元、8000亿元,2018年首度超过1万亿元,2019年扩大到2.15万亿元,今年则扩大到3.75万亿元。专项债将以何种方式注入中小银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地方专项债或以直接注资、持有股份、购买银行二级资本债等方式,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在具体操作上,可能是地方政府发债融资,之后通过财政注资的方式来实现。”娄飞鹏认为。 一位资深研究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一些地方政府本身以财政局、国资委及国有企业的方式持有中小银行股权,因此发行专项债后可通过原有股东注资中小银行,一是符合银保监会关于股东资质的要求,二是这个链条运作相对比较成熟。 此外,业内专家称,还可以通过认购中小银行发行的资本补充工具的方式为其补充资本。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后,以发债资金向中小银行认购新发行的可转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支持中小银行资本补充。 对于哪些银行可获得资本补充,国常会提出,将优先支持具备可持续市场化经营能力的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专项债资金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应坚持‘救急不救穷’原则,优先选择经营规范、发展较好的中小银行。同时,要落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探索建立专项债资金补充资本的退出机制。”董希淼表示。 曾刚预计,在实践过程中补充机制选择方案时,不同省份的银行、相同省份不同类型的机构也会选择不同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可能还是“一行一策”“一事一议”,根据银行实际情况选择具体方案。 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是根本 值得关注的是,积极推动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中小银行改革,实现其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作用。 为此,国常会强调,将中小银行完善治理、健全内控机制等作为支持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条件。 “下一步应加快建立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引导中小银行进一步完善风控和公司治理,促其回归服务中小微实体本源。”董希淼认为。 在构建资本补充长效机制方面,董希淼建议,一方面,坚持内外源相结合进行资本补充。内源性资本补充主要依靠提升盈利能力,通过利润留存补充资本,并适当控制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外源性资本补充需要从审慎角度出发,统筹运用境内外各类资本工具适当补充,比如优先支持中小银行公开上市,适时通过优先股、永续债、可转债等资本工具补充资本。另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统筹配合,继续加强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支持力度,并引入更多的资金进入中小银行资本债券发行市场。 “从长远看,应建立更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更好地控制风险并提升资本集约化发展水平,让同样的资本金可以支撑更多的风险资产,推动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业务发展良性循环。”曾刚表示。
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又获政策支持。7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会议明确,在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财政部门多是本地中小银行的重要股东,中小银行也主要对接服务当地中小微企业。由此,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补充中小银行资本,能够较好地体现权责对等,实现激励相容。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从监管部门的意图来看,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并非“一劳永逸”、“一补了之”,关键是以此为契机,促进中小银行改革,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补充资本与推动改革兼备 从会议内容来看,被要求用于有一定收益公益性项目的专项债,不仅成为了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新途径,还兼具推动中小银行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 会议指出,一是优先支持具备可持续市场化经营能力的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增强其服务中小微企业、支持保就业能力。二是以支持补充资本金促改革、换机制,将中小银行完善治理、健全内控机制等作为支持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条件。三是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银行及股东主体责任、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在全面清产核资、排查风险并依法依规严肃问责的前提下,一行一策稳妥推进补充资本金,地方也要充分挖掘其他资源潜力给予支持。四是加强监管和全过程审计监督。对专项债合理补充资本金建立市场化的到期及时退出机制,严防道德风险。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一是能够稳妥化解中小银行的潜在金融风险,二是主要考虑到中小银行是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主要地方金融力量,增厚资本有利于增加其信贷投放能力,从而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发展。 此外,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今年专项债额度增加且不得用于土地收储和与房地产相关项目背景下,用专项债来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更具可行性。 业界分析或有三种“补血”方式 会议提到,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来帮助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但除了可转债、专项债资金还能够通过何种方式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以及主要为哪些中小银行补充哪一级资本,这些都尚未明确。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表示,目前来看,发行可转债的银行基本都是上市银行,其中有一部分是上市的中小银行,这些银行补充资本渠道较多,比如定增、配股等。但实际上,非上市的部分中小银行才是真正需要补充资本的群体且补充资本渠道匮乏。如果后续专项债还可用于购买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帮助更大。 “专项债资金的支持对象,更可能是地方政府持股或者实际控制的中小银行,用以补充其核心一级资本。目前中小银行普遍面临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压力大的问题。如果是补充其他一级资本或者二级资本,可以用发行永续债或者二级资本债等其他方式。”廖志明说道。 他进一步表示,可能有三种注资方式,一是发行专项债后,由地方政府注资给受其控制的中小银行,可能以每股净资产作为定价基础;二是地方政府以专项债资金认购可转换债,中小银行再以可转债转股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三是可能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为中小银行注资。 除了利用专项债资金来认购可转债这一方式,王青也认为,未来地方财政部门可能通过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能,以增资扩股方式补充银行资金;另外,也可能推动一些中小银行加快改革重组,通过引入外部资金来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紧迫性凸显 银行资本补充可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两大渠道。内源性渠道主要是每年的留存收益以及部分超额拨备;外源性渠道主要有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发行可转债、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持续增大。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目前我国商业资本补充工具较少,尤其是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匮乏。对于非上市中小银行而言,一般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二级资本,可以使用的一级资本工具更是有限。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4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曾表示,支持地方向部分高风险中小银行注入资金、可变现资产,或者通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注资的方式,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 鲁政委也谈到,未来中小银行将主要通过四个渠道补充资本。除了内源性资本、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还提到了地方财政、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国企进行注资,以及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参与补充资本。 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务院金融委要求,银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制定了《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拟于近期正式出台,重点推动中小银行持续深化改革,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
2020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归还抵押补充贷款197亿元。期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34343亿元。
近日,山东省首款普惠型专属补充医疗保险淄博“齐惠保”正式上线。该产品是在淄博市人民政府、医疗保障局、银保监局的指导下,由中国太保旗下中国太保寿险作为主承保方,联合中国太保产险等11家保险公司共同推出的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 据悉,作为医保的有效补充,“齐惠保”在设计上紧密衔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覆盖参保人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住院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职工大额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报销后仍由个人负担的部分。同时,该产品还对参保人在门诊使用十多种特定药物治疗癌症所发生的费用进行补偿。“齐惠保”的推出,打破了传统商业保险的年龄限制、差异化定价和医保目录外医疗费不可理赔等常规惯例,以亲民的价格和高额的保障实现了全民保障。 作为山东省首款政府指导下的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淄博“齐惠保”的上线不仅为淄博市民带来了专属的定制化医疗保障,也为山东全省各地市开展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起到了示范作用。发布会上,淄博市医保局领导表示,“齐惠保”产品填补了淄博市普惠型商业保险的空缺,作为“政府指导、商保承办”的补充医疗保险,充分契合国家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和普惠金融的要求,有效改善了因病致贫的问题。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对我国新时代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今年年初以来,以政府指导、商保承办、城市定制、衔接医保为模式的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在各地陆续开展。中国太保寿险积极参与该产品的落地实施,自今年5月起,先后在成都、宁波、深圳等地推出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项目,并以价格亲民、保障惠民、服务便民的特点,获得广大群众青睐。与此同时,依托在基本医疗保险经办、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政策性保险领域多年的专业积累和广泛参与,中国太保寿险正在积极推进更多地区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的创新和探索,力求为更多城市居民带来惠民保障。 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的创新,既是中国太保服务社会民生的具体举措,也是提升组织效能、优化客户服务的重要实践。中国太保寿险始终坚持“参保人群广泛、保障范围全面、增值服务多样、投保方式便捷”的思路,着力解决各地参保群众的保障缺口和就医压力,真正做好普惠于民。 未来,中国太保寿险将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着眼保障、立足民生、强化责任,持续探索完善定制化、有层次的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实现社保与商保的融合发展,助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贡献“太保力量”。
□ 温州银行日前发布公告称,拟增资扩股募集70亿元,地方政府或以专项债资金认购。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温州银行拟增资扩股 温州银行日前发布公告称,经浙江银保监局批复,公司将实施增资扩股工作。此次增资扩股发行数量为不超过23.73亿股,发行价为2.95元/股,据此估计募资额度最高达70亿元。 在认购方式方面,温州银行提到两种方式:由老股东按比例配股,老股东在其认购额度内可指定其关联方进行认购;老股东(含股东指定的关联方)未足额认购的部分,通过地方专项债券资金筹集,由温州市政府指定特定主体认购。专项债发行方案以中国银保监会最终批复为准。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将迈出实质性步伐。据了解,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是2000亿元,将支持18个地区的中小银行,允许省级政府按照规定发行专项债券,用于认购中小银行可转换债券等合格资本工具。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支持地方政府继续通过多种市场化途径引进投资,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同时,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认购中小银行可转换债券等合格资本工具,帮助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夯实发展基础。 多渠道“补血” 除此之外,近期中小银行登陆资本市场“动作”频频。在过会近两个月后,厦门银行(601187)日前发布公告称,将于9月16日进行申购。8月27日,重庆银行成功过会。此外,更多中小银行积极通过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补血”。 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下降。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城商行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56%和12.23%,较上季度末均有所下降。 分析人士认为,前几年积累的资本缓冲将在今年逐步释放,无论是从金融服务实体出发,还是从银行平稳有序经营和未来业务发展出发,持续的外部资本补充必不可少。 业内预计,相关政策措施有望加大对中小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优先股和永续债的支持力度,并针对中小银行进行资本工具创新。考虑到优先股和永续债发行主体资质已有所下沉,未来中小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债发行有望继续提速。 持续推进兼并重组 业内认为,通过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将补充资本和改革关联到一起,可以推动中小银行体制机制改革。 事实上,夯实资本实力正是中小银行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除此之外,提升内控能力也必不可少。对于部分经营风险较高的银行来说,兼并重组可以帮助其完善治理体系。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日前强调,要深化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重组,督促城商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治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立足兼并重组的角度,中信建投(601066)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认为,由于中小银行抗风险能力较差,兼并重组可以改善中小银行经营状况,有助于降低银行体系的风险程度。兼并重组可以拓展银行异地经营,对于被兼并方来说,可以获得技术、人力等方面的输入。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日前发布报告建议,利用政府注资补充银行核心资本的契机推动中小银行治理体系改革;搭建中小银行各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平台,提高中小银行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对于一些服务能力差、经营风险高的银行,探索通过合并、并购等方式进行整合。
受净利润增速下滑、贷款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不足且资本消耗增大,不少银行出现了资本充足率下行的情况。半年报数据显示,36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32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有所下滑,亟待内生和外源性资本补充。 具体看,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压力仍然是最大的。截至今年6月末,除了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和中信银行该指标有所上升,其余32家A股上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较上年末有所下滑。 从整个银行业情况看,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二季度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47%、11.61%、14.21%,分别较一季度下降0.41个百分点、0.33个百分点、0.32个百分点。 虽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均满足监管最低标准,但不少银行已趋近监管“红线”,尤以中小银行最为突出。其中,江苏银行、民生银行、青岛银行和郑州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46%、8.24%、8.13%和7.97%,距离监管下限7.5%不到1个百分点。 为何资本充足率指标下降如此明显?“补给”缓慢、“消耗”增多是最主要的原因。从“补给端”看,盈利能力的下降直接制约了银行资本的内源补充。A股36家上市银行中有18家银行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这就直接限制了通过利润增长、留存盈余公积的方式补充资本。 由于积极让利实体经济,六大行资本充足率下降情况最为明显,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幅均在0.5个百分点以上,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降幅分别为0.37个百分点、0.29个百分点。 “受金融让利、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商业银行净利润负增长9.4%,影响资本的内生性增长。”天风证券研究所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表示,从消耗资本的角度看,上半年为对冲疫情影响,信贷增长较快,特别是对公贷款投放较多,带来风险加权资产较快增长。 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外源性资本补充动作频繁。上市银行主要通过定增、发行优先股、可转债三种方式进行再融资。其中,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4月份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募集资金总额分别达到80亿元、71.6亿元、116.19亿元,用于补充其核心一级资本。 不同资本工具对应不同的资本补充,国有大行选择补充资本的工具较为丰富。例如,为补充二级资本,农业银行4月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400亿元二级资本债;该行于5月、8月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发行人民币850亿元、350亿元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该行其他一级资本。 同时,上市银行配股融资再现。7月9日,江苏银行公告称,该行拟向原A股股东配售股份融资不超过200亿元。回顾过去十年间,银行机构配股主要集中于2010年。而最近一次上市银行配股融资,还是由招商银行在2013年实施的275亿元配股融资。 接下来,上市银行资本补充的动作或将“加码”。“除了今年6月份已经发行20亿美元境外二级资本债券以外,我们已经通过董事会审定,准备在明年6月份以前要发行等值人民币660亿元的二级资本工具。”建行行长刘桂平近日表示,建行对资本充足的要求不仅不会放松还会加强,并将立足于内援式的补充,同时对于其他资本补充工具也有计划。
一直以来,央行定期召开的例行工作电视会都被市场视作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风向标。8月3日,央行召开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其中,货币政策、风险攻坚、金融开放、中小行资本补充等被重点提及。 具体来看,央行下半年重点工作部署围绕五大主要任务展开: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切实抓好已出台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落实见效;守住底线,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三年攻坚战;坚定不移推动金融业稳妥有序开放;不断深化金融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做好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工作。 对于市场关注的货币政策方向,央行明确了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的基调。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央行会更多使用直达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更好地进入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 对于货币政策强调“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的表述,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正逐渐回归常态。 央行会议指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时注意把握好节奏,优化结构,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长。 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意味着下半年M2、社融增速会较为温和,将分别处于12%和14%以内的“合理增长”区间,从而显著低于2009年和2015年的两个货币扩张周期;“精准导向”表明下半年信贷、社融将主要流向以制造业、小微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部门,城投、房地产融资会受到一定控制,这也是“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的内在要求。 央行会议强调,重点落实好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和两项直达工具,应延尽延,尽可能多地将受疫情冲击的小微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同时,坚持市场化原则,尊重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权,支持政策不附加硬性要求,消除小微企业顾虑和担忧。抓好阶段性督查和评估验收,推动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切实推动金融系统向企业让利。 从上半年来看,央行及时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扩总量、保供应、促增长,降利率、调结构、保主体,千方百计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效显著。6月末,广义货币M2与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2.8%,明显高于去年同期;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1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 上半年央行累计3次降低准备金率,分阶段、有梯度地提供3000亿元、5000亿元、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扩大大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信贷投放,保持了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而自5月以来,随着货币政策预调微调、逐步向常态化回归,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成为央行调节短期流动性的主要工具。下半年降准降息是否还有可能? 王青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转向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这体现在政治局会议强调“宏观政策加强协调配合”方面;下半年动用降息降准两项政策工具的概率在下降,即使实施,降息降准幅度也会明显低于上半年,“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将主要由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体系让利1.5万亿元完成。 王青预计,下一步监管层会重点挖掘“直达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潜力,其中围绕央行再贷款,还可能推出新的政策工具,精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进一步降低“大水漫灌”的必要性。 兴业研究报告分析,展望后续,随着货币政策逐步向常态化回归,前期延后的国债、地方债陆续发行,逆回购操作或回归往年季节性常态。 加大中小行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支持力度 中小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民营和小微企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受资本短缺、管理薄弱和风险处置渠道狭窄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机构积累了一些风险和问题,中小银行资本补充迫在眉睫。 央行会议提出,不断深化金融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认真履行金融委办公室职责,推动已出台金融改革各项措施落地落实。支持地方政府以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量力而行,深化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在推动改革中,要保持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总体稳定,保持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完整性。推动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重点加大中小银行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支持力度。深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继续牵头推动金融业重点立法,深化“放管服”改革。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总限额为2000亿元,支持18个地区的中小银行,允许省级政府按照规定发行专项债券用于认购中小银行的可转换债的合格资本工具。 与此同时,银行业也面临着不良贷款持续攀升的压力。截至6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04亿元,不良贷款率2.10%,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8.1%,比年初下降4个百分点。 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也对信贷投放形成制约。从今年银行业资本水平看,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城商行资本净额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分别为3.4万亿元、2.5万亿元,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5%、9.35%,比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低1.9个、1.3个百分点;而从农村商业银行来看,虽然农村中小银行的主要监管指标总体良好,资本充足率在13%左右,但个别地区、个别机构也确实面临资本补充的缺口。 面对种种困境,近年来央行和监管部门也在积极出台政策加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力度。比如,近期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支持鼓励中小银行用足一些市场化手段和工具补充资本,同时鼓励银行更多地夯实资本,通过提高拨备、留存盈余来增加内源性的资本积累。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进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拟于近期正式出台,就中小银行结合当前形势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作出安排。 内容包括重点推动中小银行持续深化改革,建立依法透明高效、真正相互制衡、适合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机制。督促中小银行坚守初始定位,强化股权管理,解决好中小银行在业务定位、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持续深化改革,压实地方责任,督促中小银行坚守初始定位,强化股权管理,健全公司治理,严肃市场纪律。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用好用足现有市场化渠道,有效提升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