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17日,发布实施4个月的再融资新规,已激发逾百家A股上市公司抛出定增预案,拟募资补充流动资金合计超千亿元。 今年2月14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实施再融资新规,对发行价格、发行规模确定及减持限制等方面予以放松。此前压抑许久的再融资需求,终于等来释放的出口。据上证报记者统计,新规发布至今的4个月时间,共有425家公司发布定增方案(不涉及发行股份收购资产,下同),涉及金额超5800亿元。 逾5800亿元的募资规模中,大头是项目融资,涉及金额超4000亿元。此外,还有百余家公司直接宣布将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涉及资金约1100亿元。在投行人士看来,过去几年,部分公司因资金紧张过了一段苦日子,如今政策松绑,尽快通过定增“补血”为理性之选。 75%提及补流 25%只做补流 “相较其他募投方向,补充流动资金是公司使用定增资金最便捷的方式。”沪上某私募人士告诉记者,如果确定了募投项目,比如投建工厂、购买设备等,后续资金就要专款专用,而补充流动资金相当于把钱放在公司活期账户上,可用于各项业务。 因此,上市公司定增募资补充流动资金,往往被视为“补血”,短期内可以降低公司负债水平,效果立竿见影,未来一旦有投资项目、资本运作的需要,亦可立即派上用场。 再融资新规发布实施后,共有425家公司发布定增方案。其中,319家公司在定增募资用途中提到“补充流动资金”,占比约75%。当然,有些是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有些是在投资项目后,余款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需重点观察的是募投资金全部用于“补流”的约100个方案。此类方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定增目的就是补充流动资金,其中也包括偿还借款;另一类是定增目的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募集的资金不投向具体项目,而是补充流动资金。 尽管不是投向具体项目,但不少公司的定增募资规模颇为恢弘。例如,同方股份6月1日发布定增预案,拟以6.5元/股的价格向中核资本和军民融合基金发行不超5.39亿股股份,募集不超35亿元资金,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有息借款。 仔细翻阅预案可见,不少定增募资“补流”的方案,参与方中都有大股东的身影。例如,四川路桥4月7日披露的定增方案显示,公司拟以4.06元/股的价格发行11.12亿股股份,募集45.13亿元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该定增方案的认购方只有1名,即四川路桥的控股股东铁投集团。 顺应政策导向 快速“增强体质” 无论是补充流动资金,还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募资全部用于“补流”的方案,几乎全部使用“锁价八折”的发行定价方式。 对此,高禾投资管理合伙人刘盛宇认为,证监会2018年11月发布的《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修订版)》中,“通过董事会确定发行对象的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募集资金的,可以将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条款令各方在设计定增方案时倾向于“锁价8折”。 “这一政策是在民营企业纾困的大背景下修订的,结合现在的再融资新规只用锁定18个月的要求,很多公司目更倾向于采用这一政策支持的方向,即降低负债水平,选择引入战略投资者,也就明确了发行对象,可以不用琢磨募投项目,直接补充流动资金即可。”刘盛宇说。 证监会2月14日发布再融资新规时,明确提出,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助力上市公司抗击疫情、恢复生产。目前来看,319家公司在定增募资用途中提到“补充流动资金”,约百家公司计划把全部募资用于“补流”,说明市场参与者感知到政策热度,快速利用政策工具“增强体质”。 例如,和佳医疗6月8日披露定增预案,拟向4名战略投资者发行1.94亿股股份,募集不超10亿元,全额用于偿还有息负债和补充流动资金。通过此次定增,和佳医疗将显著降低资产负债率:截至3月31日,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8.09%,定增募资完成后,公司的净资产将提高10亿元,较发行前增长39.97%,资产负债率将下降至约46%。 除了降低资产负债率,募资补流或偿债也能减少公司利息支出,提升盈利水平。至纯科技在定增方案中明确,通过定增募资偿还银行贷款,有利于提高公司自有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费用,提升盈利水平。 新政效果渐现 A股公司底气渐增 为何上市公司如此积极地启动定增方案,哪怕暂时不投项目,也要把钱攥在手中? 这或与过去几年一些上市公司的经历有关。2018年,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不少上市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遇到资金困难,个别公司及个人甚至资金链断裂,引发一场纾困战役。2019年,在纾困政策的支持下,一些上市公司企稳回升,重回生产经营正轨。 不过,这种“手中无粮”的危机感影响了诸多实力并非十分雄厚的上市公司,突如其来的疫情,更令上市公司意识到,稳健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储备。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暖风频吹。除了再融资新规,证监会还为疫情严重地区和抗疫相关企业融资开辟“绿色通道”;完善创业板小额快速发行方式,推出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精简定向增发的审核环节等。 有券商分析师认为,以再融资新规为代表的资金支持政策,令上市公司能够更加便捷有效地募集发展所需资金。目前,项目融资、补充流动资金占再融资规模的绝大部分,也说明在当前政策环境下,上市公司更愿意募集资金进行内生性增长。随着越来越多公司改善资金状况,放手发展主营业务,A股整体经营水平也将得到提高。
4000多家中小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以来,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面临着一定困难。而资本不足,将限制银行信贷投放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政策利好已在路上。分析人士认为,未来相关政策的力度或许会超出预期。 银行上市进程放缓 二级资本债发行缩水 2019年,银行登陆资本市场的“高产年”。8家银行在A股上市,其中有6家地方法人银行。但今年快到半年时点,银行上市进程没有显著进展。 通过利润留存、IPO、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方式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通过优先股、永续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通过二级资本债补充二级资本,是我国现行政策框架下银行的主要“补血”渠道。 记者梳理相关数据发现,自去年初银行首单永续债发行,已有26家银行通过这一工具补充资本。今年已有10家地方法人银行发行永续债,相较于去年大行、股份行是发行主力,越来越多中小银行开始“尝鲜”。 与此同时,今年二级资本债的发行缩水严重。从发行主体数量看,Wind数据显示,去年共有59家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今年仅有12家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其中包括10家地方法人银行。 当前中小银行“补血”需求依然强烈。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5%和12.81%,低于去年末的12.70%和13.13%。而从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现实需求看,中小银行亟须进一步增强自身资本实力。 “当中小银行真正有补充资本需求时,可能会发现‘补血’渠道并不宽。”某城商行董事长表示,一方面,当前中小银行无论谋求在A股或H股上市,都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寻求资本市场之外的资本补充,也存在对股东条件要求较高等情况。 好在可以预期的是,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政策利好已在路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金融委将于近期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银保监会曾数度表明,推进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是其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未来的政策力度或许会超预期。中小银行家数多,问题差别较大,所以改革难度较大。未来的政策重点聚焦资本补充方面,中小银行抗风险能力将有所改善。”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金融组组长杨荣表示。 资产质量成过会隐忧 银行盼多渠道“补血” Wind数据显示,目前处于“已预披露更新”或“已反馈”状态的A股排队银行共17家,均为地方法人银行。 “中小银行层面,自从2019年4月苏州银行过会,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小银行IPO处于停滞状态。”分析中小银行IPO审核暂时放缓的原因,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业务委员会华东二部负责人、董事总经理常亮认为,对于资产质量的担忧也许是一个主要因素。 他分析称,当前潜在的金融风险挑战加剧,部分中小银行面临流动性困难,相关银行的风险事件也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因此,从IPO审核角度,监管部门更加关注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情况。 而从市场环境看,当前或许也不是最理想的上市窗口期。“目前银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上市银行的市净率普遍低于1倍PB,银行股整体的股价低迷也是监管层审慎推进中小银行IPO审核的原因之一。”常亮表示。 前述城商行人士称,希望资本市场的“口子”打得更开,在中小银行完成股权改制、完善公司治理的前提下,助推其上市;同时,更多地降低企事业单位投资银行的门槛,这样将有利于中小银行尽快补充资本。 “在政策导向下,银行让利于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审核进度相较于非金融企业偏慢。实际上,银行通过IPO补充资本不断做大做强规模后,是能够通过信贷投放等业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所以,我们建议要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相权衡。”常亮说。 一家上市城商行董事会办公室人士告诉记者,当前中小银行对资本补充需求很大,即使是上市银行也会综合考虑成本等因素,抓住好的时机、选择适配的工具进行资本补充。 “已上市银行的后续融资问题也很关键,预计未来政策上会有一些突破。此外,银行间的兼并收购或成为趋势,未来可能还会有类似常熟银行拟入股镇江农商行的案例。”常亮表示。
受疫情影响,保险公司经营压力加大,发展速度放缓,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近七成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4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被监管部门认定为不达标。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险企今年明显加快了资本补充速度。据上证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共有18家保险公司进行了增资或发债,合计“补血”逾580亿元。 近年来,资本补充债券渐成保险公司“补血”主渠道。这类债券发行期限往往在5年以上(含5年),清偿顺序列于保单责任和其他普通负债之后、先于保险公司股权资本。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共有11家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券529.5亿元。 从发债主体来看,既有平安人寿、新华保险(行情601336,诊股)、人保财险等大中型险企,也有民生人寿、珠江人寿等小型险企。业内人士分析称,当前流动性充裕,市场利率整体下行,资本补充债的发行利率亦走低,正是险企发债“补血”的好时机。统计数据显示,资本补充债的发行利率呈逐渐走低态势,5月底的发行利率已经从年初的5%-6%降至3.5%上下。 “由于融资成本较低、操作便捷、发行额度灵活等原因,资本补充债已经成为保险公司的‘补血’主渠道。”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 王向楠分析,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保险业务发展速度、预期投资收益率走势及各类经营成本变化等。近年来,部分险企盈利状况不佳,资金流较为紧张。发行资本补充债,除了可以补充险企偿付能力外,还有助于缓解其流动性压力。 在实操过程中,除了发行资本补充债外,增加注册资本是险企另一常见的“补血”手段。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共有7家保险公司合计增加了逾52亿元注册资本金,还有4家险企17亿元的增资计划待监管部门批准后生效。 王向楠建议,保险公司要做好业务发展和偿付能力补充规划,利用好多种融资工具,在满足流动性要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
作为长期限稳定资金持有人,保险公司是最适合持有商业银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简称永续债)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昨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放宽保险资金投资的资本补充债券发行人条件。 民营银行永续债发行也得以“破冰”——网商银行近期获批发行不超过50亿元永续债。 险资投资永续债条件放宽 《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放宽保险资金投资的资本补充债券发行人条件。取消发行人总资产不低于1万亿元,净资产不低于500亿元的要求;将发行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9%,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的要求,调整为“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规定”;取消发行人外部信用等级AAA级的要求。 二是取消可投债券的外部信用等级要求。取消可投资的二级资本债券的债项评级(AAA级)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债项评级(AA+级)要求。 三是明确保险机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应当达到银保监会规定的标准,并且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20%。 四是要求保险机构按照发行人对资本补充债券权益工具或者债务工具的分类,相应确认为保险机构的权益类资产或者固定收益类资产,并纳入相应监管比例管理。 业内人士表示,大部分保险机构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都能符合要求。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4.6%,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3.6%。 去年1月开始,保险资金获准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银行资本补充债券已经成为保险资金固定收益配置的重要品种。初期为引导市场良性发展,监管对可投资的资本补充债券发行人设置了一定门槛,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仅涵盖国有行、股份制银行及少量较大城商行。 《通知》有利于丰富保险资产配置品种,拓宽保险资金配置空间;有利于扩大保险机构投资自主权,将投资价值和风险判断的权利更多交给保险机构;有利于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有利于扩大资本补充债券投资者群体,完善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 同时,《通知》要求保险机构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审慎判断投资的效益与风险。保险机构应当强化风险自担意识,持续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应当跟踪监测投资风险,及时履行报告义务。 民营银行首单永续债来了 投资条件放宽,民营银行永续债发行也得以“破冰”。 银保监会网站显示,日前浙江银保监局批复网商银行发行不超过50亿元的永续债,按照有关规定计入该行其他一级资本。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永续债计入权益,可降低中小银行杠杆率。对追求长期、稳定绝对收益的机构投资者而言,一方面,永续债权益属性弱于优先股,票息高于优先股,是很好的投资工具;另一方面,永续债投资有利于拉长资产久期,优化资产负债匹配度,且因收益与股票和普通债券相关度低,有利于分散投资组合风险。 民营银行也属于中小银行,因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资质受限,且经营历史较短,存在“筹资难、筹资贵”问题,一般都是通过股东增资来补充资本,市场一直呼吁放宽其补充资本的渠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可以多渠道扩充民营银行的融资途径和资金来源。例如,在资本端,可以适度扩大民营银行的资本规模,对民营银行通过直接增资、发行二级资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行为给予大力支持。 就民营银行补充资本方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提出,适当修改相关规定,鼓励民营银行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来补充资本。根据央行2020年工作会议提出的“继续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途径多渠道补充资本”,可将民营银行纳入到发行永续债的目标银行之中,并创新更多资本补充工具。
今年以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上多次提及补充中小银行资本,5月4日召开的第二十八次会议也强调“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的工作方案,要抓紧落实”。在此背景下,继去年初允许保险资金投资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补充债券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后,银保监会近日修订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新版《通知》”),拟进一步放宽对险资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的限制。 新规为险资“投资篮”扩容 由于发行规模大、主体资质好、收益率有相对吸引力,保险机构对银行资本补充债券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认购意愿。截至今年2月末,保险资金投资二级资本债券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账面余额1183.26亿元。 但此前监管部门考虑到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特别是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还在初期发展阶段,所以对险资可投资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在发行人条件等方面作出了一些限制和要求。随着目前发行人扩展至中小银行且保险机构已积累了一定投资经验,对原有规定进行修订也成为进一步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扩大险资运用空间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发行人条件方面,新版《通知》取消了发行人总资产不低于1万亿元,净资产不低于500亿元以及发行人外部信用等级AAA级的要求,并将原规定中的“公司治理完善”修改为“公司治理良好”,将发行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9%,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调整为“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规定”。 新版《通知》还取消了险资可投债券的外部评级要求。但监管部门同时也明确要求,投资资本补充债券的保险机构“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20%”。 此外,相较于原规定将险资投资的政策性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纳入准政府债券管理,将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纳入无担保企业(公司)债券管理,考虑到与现有会计处理原则保持一致并与大类资产比例监管规定相对接,新版《通知》将其修订为,保险机构应当根据发行人对资本补充债券的会计分类(权益工具或者债务工具),相应地确认为保险公司的权益类资产或者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并纳入相应投资比例管理。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此次政策调整扩大了保险机构可投债券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在多年债券投资过程中积累的投资、信评、运营、风控等经验与业务专长,促进机构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保险机构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入,也将有利于促进资本补充债券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引导长期资金服务实体经济 保险资金的一大特点就是负债久期长,寿险资金负债久期更是普遍在10年以上。但目前国内信用债仍以短期限品种为主,资产端久期过短使保险公司面临较大期限错配风险。而商业银行信用资质总体较好,资本补充工具实际期限往往在5年或更长,能够较好缓解高资质长期限信用债品种稀缺,有利于保险资金开展长期配置、改善资产久期结构。 此外,长期以来,保险资金投资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主要集中在国有银行和较大的股份行。随着市场利率的下行,大行资本补充债发行利率逐渐难以满足保险资金投资收益要求。“而在市场化定价下,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债相对于大行可以提供一定的利差,今年以来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债的发行数量和规模也有明显增加,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前提下,保险资金可借此丰富配置品种,拓宽投资空间,提升投资收益水平。”平安资管董事长万放表示。 在拓展运用和收益空间的同时,此次修订更意在引导作为长期资金的保险资金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盈利增速放缓、计提拨备要求增加等挑战,中小银行的资本紧张问题尤为突出,成为限制其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因素。因此,监管部门此次放宽险资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的限制,对于进一步提升险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着重要意义。 人保资产总裁曾北川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纾困、复工复产资金需求增加,作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主力军,中小银行依靠外源性的资本补充工具抓紧补充资本已迫在眉睫。新规拓宽了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既是支持中小银行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抵御能力的现实需要。” 行业需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资本补充债券不同于普通金融债券,存在一定的减记风险。一旦减记,投资者可能面临本息损失。因此,新版《通知》在把投资价值和风险判断的权利更多交给保险机构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强调保险机构应当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审慎判断投资的效益与风险,进一步加强投资研究、风险管控等方面能力建设,重视对发行人资质、发行条款的甄别,维护保险资金安全。 在国寿集团首席投资官、国寿资产总裁王军辉看来,以往监管从保护投资者和防范金融风险角度,进行了较严格的筛选,相应淡化了对保险投资机构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要求。“此次修订赋予保险投资机构更多投资自主权,根据自身经营需要、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特征,更自主地选择合意投资对象。从短期来看,在增加保险机构收益机会的同时,也加大了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要求,但从长远来看,则有利于激励投资机构苦练内功,提升风险识别和管理核心竞争力。” 王军辉还补充道:“整体而言,面对疫情冲击下的经济金融形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和不良贷款压力有所抬升,保险投资机构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紧跟市场节奏,提升投资管理和风险识别能力,按照监管要求加强风险监测和信息报送,做好投后跟踪和集中度管理,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坚决避免发生集聚性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银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袁序成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监管,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风险监测,持续关注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的风险情况。二是加强投资能力事中事后监管,督促保险机构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压实机构主体责任。三是加强跟踪评估。从保险资金运用角度,及时跟踪评估政策影响,推动资本补充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多渠道夯实资本实力至关重要。5月27日,金融委办公室发布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第二条指出,出台《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把补资本与优化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兴业研究宏观分析师陈昊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监管部门就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试点永续债发行,扩大可发行优先股的银行范围。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此前惠及的机构主要为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城商和农商等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未明显改善。所以从去年开始,多次金融委会议也提到了要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随着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冲击的体现,未来中小银行不良暴露压力更大,补充资本的急迫性也有所上升,因此,现在要强调这方面内容。”他表示。 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4000多家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占全部商业银行的比重超过50%,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但当下,中小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承压,部分机构信用风险积聚,流动性紧平衡压力也存在。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城商行与农商行的不良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三者分别为2.45%、4.09%和1.91%;同期,资本充足率明显较低,且相比去年年底也有下滑趋势。总体来看,中小银行资本紧张问题日益突出,其也在积极寻求资本补充的渠道。 国内银行的资本补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源性的,利润转增是中小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的主要来源;另外一种是外源性补充资本方式,如发行二级资本债、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等。其中,二级资本债发行是中小银行依赖程度较高的一种资本补充方式。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亟需适当降低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门槛,一定程度放宽监管标准。 5月4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二十八次会议,会议认为,中小银行对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的工作方案,要抓紧落实。必须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服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在充实资本的同时,解决好中小银行在业务定位、公司治理、信贷成本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治理结构与业务发展良性循环。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 事实上早在4月3日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就谈到了对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多种方式,他表示,通过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做实资产分类、加大拨备计提和利润留存,增强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通过发行普通股普通股、优先股优先股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债等方式,拓宽银行补充资本渠道和方式。支持地方向部分高风险中小银行注入资金、可变现资产,或者通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注资的方式,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同时,也特别欢迎符合条件的、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参与到中小银行的改革重组中来。 “这也就说明未来的这个方案大致有四种方法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陈昊谈到,一是通过留存收益来内源补充资本;二是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三是通过地方财政以及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甚至国企注资;四是欢迎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入股中小行来补充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5月27日当天,银保监会还发布了《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扩大了保险资金可以投资的银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的范畴。取消发行人总资产不低于1万亿元,净资产不低于500亿元的要求;将发行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9%,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的要求调整为“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规定”;取消发行人外部信用等级AAA级的要求。陈昊表示,取消上述限制使得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于中小行发行的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扩充了中小行这些资本补充工具的投资者范畴,也便利了中小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的发行。 不过他也提醒,此前由于部分银行的风险事件,使得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资本补充工具的风险特性有所凸显。未来若不能尽早明确银行处置流程和对其资本工具的影响,使得市场对银行资本工具的风险特性有着比较明确的预期,可能会加大投资者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中小行资本补充工具的发行。
银行补充资本多点开花 今年以来银行补充资本金情况 资本补充渠道融资规模机构 IPO100.88亿元紫金农商行、青岛银行、西安银行、青岛农商行、苏州银行 定增292.36亿元华夏银行 优先股1650亿元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6家银行 永续债4550亿元农业银行、民生银行、渤海银行、广发银行等9家银行 数据来源/Wind制表/欧阳剑环 多位业内人士日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监管层对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望保持较大支持力度,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亟待建立。”一方面要加大外源性资本补充力度,非上市银行优先股、可转债等创新资本工具有望取得突破,永续债发行机构或逐步扩容;另一方面要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多渠道发力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综合利用IPO、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夯实资本水平,各层级资本补充均取得积极突破。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西安银行、苏州银行等5家银行通过IPO募集资金合计100.88亿元;中国银行、光大银行等6家银行通过优先股募集资金合计1650亿元;华夏银行通过定增募集资金292.36亿元;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等9家银行发行永续债合计4550亿元;此外,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二级资本债50只,募集资金5164.5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银行补充资本呈现出诸多亮点。以永续债为例,渤海银行、广发银行等非上市银行的永续债发行已经开闸。“目前永续债市场运行状况良好,银行愿意发,投资者也愿意买,潜在市场空间还很大,已成为重要的资本补充渠道。当前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在不断完善,比如监管层为永续债和优先股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了很好条件,也取得很好成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称。 华泰证券大金融首席分析师沈娟认为,今年以来银行积极补充资本金,商业银行永续债得到快速推广、3家上市银行可转债受提前赎回条款触发而实现高比例转股。后续监管层有望保持较大的资本补充支持力度,并鼓励更多创新资本补充工具出现,进而增强信贷投放能力,尤其是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 资本压力犹存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当前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仍需要持续补充资本。 兴业研究分析师郭益忻表示,目前银行资产增速低位徘徊,息差存在收窄压力,收入承压,随着年底临近,金融资产分类新规实施在即,资产质量压力或有所增加。为应对未来业务发展和行业变局,内生积累已显得捉襟见肘,银行仍然需要持续进行资本补充。 曾刚指出,过去一段时间银行通过自身经营的积累在资本补充方面成效明显,比如有些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反映银行在用盈利进行资本积累。当然,很多银行仍需要通过外源性方式来补充资本金。 在曾刚看来,银行资本补充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金融监管越来越规范,银行经营风险的承担越来越和资本金挂钩,在此情况下,银行会存在资本补充需求。另一方面,银行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这也会提高其对增量资本金的要求。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认为,2019年上半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环比有所下行,但更多来自季节性因素,和去年同期相比整体有明显改善。具体而言,资本充足率改善最多,而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增加幅度并不大,商业银行仍面临补充一级资本的压力。上市银行方面,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稳步改善,中小银行整体提升幅度不大,且存在较大分化,少数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提升,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甚至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筹谋长效机制 近段时间以来,银行资本补充频频成为决策层关注焦点。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日前召开的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将资本补充与改进公司治理、完善内部管理结合起来。 谈及如何构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曾刚认为,一方面是加大外源性资本补充力度,另一方面是提升资本使用效率,促使银行走向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之路。他表示,银行内部管理水平需不断提升,让资本利用更加有效率。对于银行来说,不能一直通过补充资本金的方式来维持自身发展。从长远看,应建立更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更好控制风险并提升资本集约化发展水平,让同样的资本金可以支撑更多风险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