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隔夜,美股又崩了。其中,道指跌超600点,跌幅高达2.25%,标普500跌近3%,纳指更是重挫超4%,最近3个交易日累跌超过10%。 (来源:Wind) 纳指接连重挫,跌幅更大,源于科技巨头的集体大范围扑街。其中,苹果4日累跌16%,蒸发365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5万亿元。另外,微软、亚马逊、谷歌、奈飞3日累跌分别为12.5%、10.8%、11.3%、8.3%。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被炒作上天的特斯拉隔夜暴跌21%,最近5个交易日股价从最高502美元跌落至当前的330美元,暴跌33.7%,惊诧众人。而在此前,短短5个多月,特斯拉股价飙升了将近600%,打爆了无数空头。 (来源:Wind) 此外,NYMEX原油隔夜同样暴跌7.37%,最近6个交易日从43美元一桶直下当前的36.49美元一桶,跌幅高达14.5%,来了一个乌云盖头的走势。 (来源:Wind) 消息面上,9月6日,据彭博社消息,沙特阿美下调了十月份向亚洲和美国的石油销售价格,这也是6月以来首次将亚洲买家的等级下调至折扣价。另外,沙特阿美还将下调向欧洲西北部和地中海地区出口的轻质原油的价格。 当然,原油价格走弱背后实质上是需求不振,背后对应着全球经济的冰冷。全球主要经济体——G20二季度唯有中国实现3.2%的正增长。美国下滑9%,日本下滑10%,欧盟下滑11.9%,印度更是大幅下滑23.9%。并且,全球疫情除了中国以外,美国、印度、欧洲疫情反反复复,并没有很好的办法控制疫情的肆掠,接下来的三季度、四季度的经济依然不乐观。 要知道3月份那一波全球金融资产崩盘,一个很重要的导火索是3月9日的石油暴跌。难道新一轮危机又来了吗? 2 近来,美股为何重新开始暴跌模式呢?我们从流动性和宏观经济基本面去进行分析。 第一,美股流动性边际扩张的不确定性非常高。 从3月底以来,纳指一度涨超75%。这可是大盘指数,背后原因是美联储无底线的流动性泛滥。短短3个多月,美联储印钞3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从4万亿扩张至7.17万亿美元。 不过, 6月份高峰之后,最近2个多月资产负债表却维持在7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看来,美联储并没有继续大规模扩张流动性,而是有所收敛。 为什么呢?因为美元崩不住啊!美元指数从3月份最高点的103点一度瀑布式下跌至91.7,跌幅超过10%。 (来源:Wind) 8月27日,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开幕,鲍威尔官宣了“平均通胀目标制”。这意味着通胀目标可以突破原有2%的上线,美联储继续实施宽松鸽派的货币政策空间更大了。但是市场对于美联储接下来的操作路径仍然存疑。 并且,市场一直期待的收益率曲线控制(YCC),一直被美联储否定,这其实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3月底以来,美股无休止的大幅暴涨,要继续大涨需要的水量也越来越大。但是接下来美联储边际扩张流动性不确定很高,让本身处于高位的市场坠落。 第二、宏观经济一点也不乐观。 9月1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美国8月ISM制造业指数为56,高于7月的54.2。这是自2019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其标志着连续三个月的增长。该指数高于50表明占美国经济11%的制造业处于扩张状态。 9月8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美国非农部门新增就业人数为137万人,低于市场预期的140万人和7月份修订后的173.4万人。不过,美国失业率从7月份的10.2%降至8.4%,低于市场预期的9.8%。 从数据看,美国经济似乎也处在修复之中。但修复强度有多大,经济在三季度能否像中国实现V型反转?恐怕一点也不现实。 根据全美商业经济协会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超6成受访者预测,2022年之前,美国经济将持续低于2019年的水平;近半数受访者认为,美国经济至少要到2022年下半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第四季度水平。 (来源:NABE survey) 并且,美国疫情仍在疯狂肆掠,没有被控制的迹象。看数据,每日新增确诊数还在下滑,有所收敛,但为大选服务似乎又是情理之中。 3 美股接连下挫,导致全球资本市场风险偏好急剧收敛。A股近来同样跌跌不休。今日,上证指数一度跌超2%,深圳成指跌近4%,创业板指跌超5%,恐慌情绪也在蔓延。 (来源:Wind,截止11:10分) A股近来继续调整,亦是对此前市场不顾中国央行收紧流动性的纠偏。截止目前,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攀升至3.14%的高位,已经完全回到疫情之前。可见疫情期间特别宽松的流动性已经退出。这自然会给整个市场带来压力。 (来源:英为财情) 另外,近来A股大市成交量萎靡,大多维持在8000-9000亿的水平,与7月上旬的1.6-1.7万亿的水平相距甚远。并且,随着创业板注册制的正式挂牌,A股市场IPO挂牌明显加大,今年融资额已经创下10年新高,抽血不小。新增量资金没进来,除了IPO还有场内减持套现数额巨大,都会施压市场。 (来源:Wind) 总之,鉴于全球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收敛,当下的风险投资不宜激进,需谨慎而为之。
在“内循环”成为热词后,消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做大消费、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是“内循环”的重中之重。但如何促进消费仍然是个问题,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众多,如收入、社会文化、金融制度等。以消费文化为例,过去曾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来形容中美消费文化的对比:一个中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攒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一个美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还清了购房的贷款,而她已经在这房子里面住了30年了。暂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这个故事的广为流传就证明了中美两国居民对待“借钱消费”的态度迥异。而在众多的研究和新闻报道中,我们也能够感知到美国奉行的提前消费、借贷消费等消费观,因此储蓄率极低。中国人则普遍奉行有了充足储蓄后才消费,因此储蓄率极高。那么,美国的这种消费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一中外相同的节俭理念既然我们赋予了“消费文化”的概念,那理所当然的,消费行为会受到人们所处时代的影响。在经典的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作者马克斯·韦伯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在新教伦理的影响下,节俭一直被视为美国公民的一种核心价值,是国家繁荣的一个主要源泉。在这一点上,其实与我国北宋以后,以“禁欲”为中心的儒家治国思想不谋而合。在当时,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这些“有钱阶级”受到新教伦理影响所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财富大量聚集起来,却并没有用来放贷赚取利息,而是不断用于商业再投资,昔日闲适安逸的生活态度为严苛的讲求实际的态度所取代。迎头跟进的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乃是因为他们克勤克俭,不愿消费,只想获利;而仍然保持旧有生活方式的人则不得不节衣缩食”。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消费信贷制度是遭到辱骂最大的制度之一。他们认为,消费信贷会成就大众消费的贪欲,不仅诱惑犯罪,还提供了犯罪手段。消费信贷机构实现了广告商们无力完成的任务——这就是给人们提供了手段,将购买昂贵商品的美梦变成现实。在传教士的口中,债务是与下流行为、魔鬼并列的邪恶行为之一。因此,在新教伦理“禁欲”的核心思想下,消费信贷无疑是一种“犯罪”。新教的“禁欲”反对享受,束缚消费,对于奢侈品的消费更是持有绝对否定的态度。但是,绝对“限制消费”的另一面,经济学赋予了消费另一种概念。亚当·斯密说明了所有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维多利亚时代财务伦理出现了异化,人们人为地将信贷分为了“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信贷”(本质上,生产其实是为了消费)。生产性信贷以创造有价值财富为目的,为经营性单位提供资金,用于购买能够增值或者具有生产性用途的商品。消费性信贷为了获得即时满足而借钱,它会诱惑人们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在世界第一次大战前的整个维多利亚时代,限制消费都是一种美德,消费信贷则是贪欲的象征,为时代和社会所不齿。所有的信贷基本被定义为“生产性信贷”,还债也是美德,所以很少出现欠债不还情况。按时还债,既是为了保住赊欠的特权,也是为了维护个人尊严。二“分期时代”的到来在19世纪的前50年,禁欲、高利贷禁令等经济社会的理念都极大的限制了美国消费的发展。到了19世界中期,这种情况开始改变,一家叫“胜家”的缝纫机公司推出了以分期付款形式销售其产品的模式。在当时,缝纫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我国上世纪70年代时期极为相似,是一种重要的家庭资产,是财富的象征,价格也相对昂贵。因此,分期付款销售的模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功,这种模式让原本不具有“缝纫机购买能力”的人群通过分期的方式实现了提前消费。很快的,这种模式就扩大到其他耐用消费品、书籍、钢琴等各个领域。此时这种“提前消费”的模式仍然集中于工薪阶层,本质上是以购买的物品作为担保贷款,适用的领域也较少,并不普及。但在这一时期,初步诞生了一些专门从事消费信贷的机构。著名的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便是诞生于这一时期,不过此时的运通还仅仅是提供邮件与货物快递运输服务,不过因为其快速且可靠的服务,运通的市场评价极高,这也为以后运通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客户和品牌基础。如果持续和平的发展,美国的这种“提前消费”观念未必能够普及,因为它仍然受制于当时的宗教伦理、社会文化。但南北战争打破了这一发展路径,战争所需的资金成为了借贷行为最大的催化器,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得以迅猛发展起来,而且相比过去,分期的首付比例更低、期限更长,利率也变得更高。因此,南北战争之后,以分期为核心的消费信贷取得了极大的增长。最具代表性的是芝加哥的零售商西尔斯(Sears),以邮购手表、珠宝以及钻石等高价值的小件商品为主业,并向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信用贷款,以赊促销、以贷促销。同时,西尔斯还经营连锁店,并据此创新了信用卡的前身——西尔斯发现卡。到了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几年,美国东部绝大多数的家具都是以分期付款形式销售。而20世纪前2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又进一步推动了消费信贷的覆盖范围。来自意大利、俄国等东南欧国家的“新移民”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快速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征信机构作为消费信贷的基础设施应运而生,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的机构、全国性的征信机构、全国零售信用机构联合会(现为消费者数据产业协会)都先后成立。三现代消费信贷制度的兴起到了一战前夕,零售业态内的分期付款模式已经成为美国消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直到此时,人们仍然信奉“储蓄致富”的观念,但19世纪初的通货膨胀给了这种观念重重一击,努力工作积攒的储蓄快速缩水,之后的大萧条更是让很多人的储蓄化为乌有,人们的消费观发生极大的转变,“消费就是省钱”成为了消费者信条。分期付款的信贷模式进一步扩张,并在汽车分期中全面普及,到1924年,几乎3/4的汽车是分期付款购买的。市场也出现了大量的提供信贷资金的机构,如零售商、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但是另一方面,债务水平快速的上升也引来了社会的批判。其中的典型就是:用贷款消费的人是在“抵押未来”, 《福布斯》(Forbes)杂志的一名撰稿人甚至将背负分期付款债务的工人比作鼻子前面系着胡萝卜的毛驴。很多人担心这种放纵的消费是“这个民族的整个道德规范的全面崩溃”。于是,为这种债务进行道德辩护的一系列著作出现了,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消费性信贷”被经济学家们重新创造为“消费信贷”,这些研究和著作为后期针对消费者的信贷制度奠定了道德基础以及法律基础、制度基础。可以说,消费信贷概念的创立是美国消费文化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分期付款销售经济学》一书中,作者埃德温·R. A.塞利格曼(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就为消费信贷做了权威性辩护。即除了少数不恰当的做法之外,消费信贷对经济做出了重要而有价值的贡献。塞利格曼将生产和消费归于更大的范畴——效用,如果通过借贷的消费是有助于消费者健康和幸福的,那么这种消费就和生产一样,增加了社会的总效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与生产没有了本质区别,消费信贷也将消费与生产放在了同等的道德水平上。因此,个人利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以便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提高福利,增加幸福,这种做法也是合理的。四崛起:二战后消费信贷的爆发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开始主导世界秩序,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消费信贷的大爆发。在战后的50多年里,美国的消费信贷余额以年均12%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消费信贷余额近20万亿美元。消费信贷创造出的需求市场,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当长一段时间,美国经济发展就建立在这样一个债务链条上,无人不负债。与此同时,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信用卡的出现,使得各种类型的公司卡、银行卡、联名卡纷纷出现,信用卡开始风靡美国。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又给消费信贷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使用信用卡的人数急剧上升。据美联储进行的一项消费者金融调查显示,美国家庭中至少拥有一张信用卡的比例从1983年的43%上升到2001年的73%,2001年拥有银行卡的美国家庭比1983年多了3000万。而鉴于消费信贷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监管及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建立制度规范消费信贷发展。如保护消费者的《消费信用保护法》,以及《公平信贷报告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修正案》、《公平信用结算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破产法》等一系列有关消费贷款的法案。这些消费信贷相关法案构建起了一套复杂法律框架,如此完整且多层次的消费信贷法律框架,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而立法,无疑需要学术界的研究支持,因此在20世纪,消费信贷始终是美国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五反思:过度消费的灾难毫无疑问,消费信贷是美国经济崛起,实现美国梦最重要的制度设计之一。但在经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全世界都对于“消费过度金融化”有了新的认知,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现行金融体系的不满和不信任。《经济学人》2014年做了一项调查,“总体而言,你认为金融有利于还是有害于美国经济”?被调查对象中有48%的人认为有害,34%的人认为有利。如果回顾美国的消费信贷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现今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在美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中找到相似的影子。对于过度消费的批评,消费金融用户权益的保护,个人信用的公平对待,个人破产制度的建设等等……但是,消费金融化的标准到底在哪?消费金融在各项指标中的占比应该是多少?不管是学界还是市场都很难给予一个标准答案。在当前众多对于消费金融的批评声音中,消费金融机构好似变成了一个“实体经济吸血鬼”的角色。从另一角度去看,国内目前的消费金融体系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其意义仍然十分积极,也是实现扩大“内循环”的必备工具。不因噎废食,不矫枉过正,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正如美国金融协会的前任主席拉詹所说:我们不应该让已经做错的事情妨碍还可以做对的事情,也不应该推翻已经取得的进步。找到原因,才能重新建立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招募公告:苏宁金融于2020年8月启动“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大V激励方案”,每月按阅读量和发文活跃度,奖励排名前50名大V,奖励金额300元-2000元不等。如果您是财经作者,欢迎入驻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入驻方式:关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向后台发送“财顾”二字,小编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办理入驻事宜。
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9月7日,据美国政府内部备忘录和知情人士透露,美国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787客机被发现存在制造缺陷,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表示已对其质量控制疏漏问题进行调查。 此前,波音公司表示,该公司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生产的某些零件不符合其自身的设计和制造标准,从而导致一些波音787长程客机的机身连接处存在两处制造缺陷,因此必须停飞8架波音787以进行检查和修复,然后才能讨论是否可以恢复使用,维修工作至少需要约两周时间。 波音公司表示,目前已联系各大航空公司,要求让这些飞机暂停服务。波音公司不愿指名涉及哪些航空公司,但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加拿大航空公司和新加坡航空公司都证实各有一架波音787停飞检查。 据《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航空公司发言人证实机队中有一架客机受这个技术问题影响,“飞机目前并不在使用中,我们将和波音密切合作,找出解决方案”。美国联合航空发言人也证实公司拥有部分涉事客机,但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早已停飞。 此外,波音公司也通知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并试图查明原因。一位知情人士证实,在波音公司工厂出现生产问题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可能要求对波音公司自2011年以来交付的约900架客机进行检查。不过,美国联邦航空局告诉法新社称:“该机构将继续与波音公司接触,现在推测该机构调查可能产生的任何适航性指令的性质或程度还为时过早。” 波音公司回应称,“已经确定其余在役客机能够满足极限荷载能力,我们正在检查正在生产的飞机,以确保在交付之前解决所有问题。”业内人士表示,机身制造过程中若出现缺陷,或将导致飞机无法承受飞行时的最大压力。 波音787也称“梦幻客机”,是首个主要采用复合材料制造机身的客机,也是航空史上首架超远程中型客机,是波音公司于2009年12月15日推出的全新型号。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737MAX系列客机停飞影响,波音面临严重经营困境。波音4月宣布裁员1.6万人,占全球雇员总数大约10%。上个月,波音公司打算继续裁减雇员,将超过先前裁员计划中所设10%的目标。波音首席执行官达夫·卡尔霍恩表示:“裁员是痛苦但必要的措施。”
全球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流行危机。 美国,这一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处于这一危机漩涡的中央,难以轻易脱身。 在疫情风暴肆虐的大半年里,受创颇深的它迎来了史诗级别的破产潮。 截止到8月,美国目前已超过400家成规模的企业破产,其中157家负债规模在5亿美元以上的公司申请破产,且已有45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申请破产,创出自2010年以来的新高。 数据来源:推特 甭管你是不是百年老店,还是行业翘楚,又或新时代探路者,都得折服于疫情带来的黑天鹅效应。 要知道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申请破产的大企业也不过38家,本次新冠疫情带来的重锤挑战可谓是十分严峻。 “我们处于这个破产周期的第一阶段。随着危机加深,破产将传播到各行各业。这将是一个坎坷时期。”——美国新一代研究公司首席运营官本·施拉夫曼 美国企业破产率创下10年新高 数据来源:S&P 三大行业首当其冲 在这一来势汹汹且避无可避的破产潮之下,消费、能源、旅游为首的行业可以说是深受其害。 首先来看消费这一领域,作为美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占美国经济活动的70%),在疫情的打击之下其表现十分疲软,毕竟人们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生产,消费信心严重不足,消费能力也力不从心,今年二季度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已下滑了34.6%。 “截至7月,全美已有超过26000家餐馆停业,其中60%是永久性关闭;共有20000多家零售企业停业,其中超50%的企业是永久性关闭,有24家资产超过5000万美元的零售企业申请破产,同比增长了3倍。——公开数据 根据美国经济咨商会数据显示,美国8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走下坡路,降至84.8,创出6年来的新低;同时,7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环比增长1.9%,大幅低于6月数据(6.2%)。 7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咨商会 而伴随着消费信心陷入低迷,再加上疫情防控的必要性促使出入境受限,失去需求的旅游行业(占美国经济的7.8%)也进入了大萧条阶段。 “到2020年,美国旅游业总收入将减少5190亿美元,整体损失将达1.2万亿美元。”——牛津经济研究院 其中,最受影响的莫过于是航空板块,毕竟随着市场需求的骤减,航线无法正常运转使得公司无法正常经营(7月全球航空运输量按年下跌79.8%,其中国际运输下跌92%),那么,用裁员来削减成本乃是家常便饭。 美联航曾发出警告,称或会推出36000人的裁员计划; 美国航空称如果政府再不提供资金支持,10月或将至少裁员1.9万人; 达美航空表示,超1.7万名员工主动离职,接近该公司员工总数的1/5。同时,已向1.4万名飞行员中的2500多人发出潜在的非自愿离职警告; 可以发现,这一板块的裁员潮还在继续,反映了疫情对该行业的创伤或是永久性的,这也就是巴菲特忍痛割爱航空股的重要原因。 美国国内航班机票销售的下降情况 数据来源:DDS 除去上述两大领域,占据美国GDP的8%的能源行业也备受冲击。 在疫情阴云的笼罩之下,市场对能源的需求明显受到压制,国际油价的暴跌便迎面而来,而在低油价的背景之下,入局企业的经营不堪重负,负债率进一步被拔高,无法维持生计,被迫关门大吉的大有人在。 “上个月又有16家美国能源公司申请债权人保护...自3月份油价暴跌以来,已有50多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申请破产,其中以勘探和生产公司为首,有29家申请破产。”——美国律师事务所Haynes and Boone 疫情催化经济危机 我们可以发现,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正在不断失速中,失去正向作用的动能。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正是这场新冠大流行。 基于美国对疫情的认知不够清醒,疫情的爆发反弹频现,不断重创并阻碍美国复苏经济的脚步,继续引发失业潮,而失去收入来源的人们自己无法拥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企业承压严重,破产潮也接踵而来,这便进一步加重美国经济的危机,陷入不可名状的恶性循环之中。 但疫情并不是根本原因,只是加速了这一危机的进程。毕竟美国经济本就有其存来已久的痛点,即随着金融业的过度繁荣使得实体经济受到明显压制,美国制造业已逐步走入衰退期,再加上债务高企,社会阶级矛盾积怨已久,使得在疫情时期,美国所面临的较大压力的结构性危机和政治风险更为凸显。 “在即将于9月底结束的2020财年,预计美国公共债务总额与GDP之比将升至98%,为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2020财年,美国的联邦赤字预计将达到约3.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6%,同样创下二战以来的最高纪录。”——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 而这一实体经济的脆弱性与美股此前的“走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为在疫情时期力挽狂澜,美联储打开水龙头实行宽松性政策,市场流动性过于充裕,叠加市场投资者对美联储寄予厚望,使得美股经历了一段普遍看涨时期,重要核心标的频创新高,但这一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 毕竟当受乐观驱动而无限膨胀的泡沫积压过度之时,此前频频被看好的股市容易遭受逆转,上演跌宕起伏的过山车行情,上周五美股继续收跌便是个例子。 图片来源:FactSet 在刚过去的8月份,有1042名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和公司董事进行了内幕交易,创下了2015年11月以来的最高成交额。其中,出于估值过高的缘由,出售股票的高管总数达到了2018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数据来源:Smart Insider 显然,基于高估值的泡沫,这些所谓的商业人才也并不轻易相信此前美股歌舞生平的安和景象,而视其为是一场泡沫狂欢并不为过。 “资产价格可能正处在陡峭崩溃的危险边缘,即所谓的“明斯基时刻”,并可能重新触及3月份的低位。”——RW Advisory创始人兼市场策略师罗恩-威廉 美股的下跌正好也印证了这一所谓的牛市背后的泡沫之多,以及市场避险情绪继续激荡不已,美国实体经济的脆弱性也便一览无余。 不确定性仍在发酵 此情此景之下,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可能还得再缓缓了。 市场的不确定性,应该说疫情带来的风险依旧不容小觑。 目前美国依旧是疫情的“重灾区”,疫情的触手依旧伸向这一国度的各个角落,确诊人数已越过640万的大关。 GDP二季度创纪录萎缩了32.9%的美国经济在这一无法轻易减轻的病症里继续沉溺于苦痛之中,随着近期美国在出台刺激性财政政策问题上停滞不前,行业提供就业岗位的动能在不断被弱化,就业结构上出现永久性的创伤预期强烈,消费者支出能力底气不足,消费者信心继续低迷,进一步制约美国经济的回暖。 “8月当月美国新增就业人口137万人,低于市场预期(140万人)。”——美国劳工部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持续性发放就业补助金,但消费并没有显著提升的原因,比起消费,人们在这一“乱世”之中更倾向于安定性的储蓄。 根据全美商业经济协会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超6成受访者预测,2022年之前,美国经济将持续低于2019年的水平;近半数受访者认为,美国经济至少要到2022年下半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第四季度水平。 数据来源:NABE survey 再加上如今美国大选临近,总统竞选争斗激化,特朗普为赢得民心在近期不断试探敏感问题的界限,加剧与我国的贸易摩擦,直接使得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将为其经济复苏“作茧自缚”。 “尽管美国8月失业数据是正面的,但经济从新冠疫情中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利率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低位。”——鲍威尔 结语 受疫情黑天鹅影响,由于抗疫不力,美国的裁员潮不断,破产潮还在继续,美国经济在短期内仍是行走在迷雾里。 这是一个由疫情作为直接导火索所引爆的必然结果,尤其在美股受“大水漫灌”式的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看似“高高在上”,实则已与美国实体经济基本面严重脱节,沉浸于泡沫里,这使得实体经济的处境显得更为窘迫。 而随着此前的股市下跌慢慢戳破泡沫,其风险或将在后期回调盘整中不断提醒市场投资者泡沫背后的潜在性利空,毕竟在新冠疫苗还未真正出世之前,在美股回归理性之时,在美国疫情真正拐点出现之际,属于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明灯尚未被点亮。 在这一非理性的宏观环境中,当不确定性成为最大变数,乱花渐欲迷人眼,清醒一点,美国经济复苏依旧道阻且艰。
7日的美国劳工节通常标志着美国秋季竞选季开启,共和、民主两党候选人随后将投身密集竞选,朝11月的选举日冲刺。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前副总统乔·拜登当天就美国经济、新冠疫苗等多项议题打嘴仗。随着选战日益白热化,两个竞选阵营本周都重点关注宾夕法尼亚等“摇摆州”。 【隔空斗嘴】 特朗普当天在白宫发布会上再批拜登“愚蠢”,称如果拜登及其竞选副手卡玛拉·哈里斯当选,“会摧毁这个国家及经济”。 特朗普称拜登无力领导美国应对新冠疫情并恢复经济,同时自夸在他治下,美国5月起已新增超1000万个就业岗位。但美联社报道,这些就业岗位仅是疫情暴发以来流失岗位总数的大约一半。 拜登同一天在宾州首府哈里斯堡与工会组织领导人会晤时说,美国工人依照“美国规则”生存,特朗普则“靠谎言、贪婪和自私生存”。路透社报道,拜登当天获得北美劳工国际联合会等3家工会组织“背书”。 特朗普和拜登7日还互指对方有意把新冠疫苗政治化。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特朗普呼吁民众不要听信拜登和哈里斯对潜在新冠疫苗的担忧,称他们的“反疫苗说辞”会“危害生命、破坏科学”。拜登则说,会在“完全透明”的前提下,听取科学家就是否接种新冠疫苗所作建议。 拜登先前指认特朗普鼓吹新冠疫苗前景是“破坏公众信心”“玩弄政治”,旨在提升选情。拜登副手哈里斯6日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她不会仅听总统的话就判定某种疫苗安全、有效且适合公众接种。 《金融时报》说,美国的疫情应对一直充斥着关于病毒检测、口罩、羟氯喹等药物的政治争斗。特朗普及多名官员屡次表示,美国研发的新冠疫苗有望在11月大选前问世。 此外,拜登7日借病故的儿子博暗批特朗普,说曾随特拉华州国民警卫队赴伊拉克的博可不是“失败者”和“笨蛋”,博“曾与英雄一起服役”。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期披露,特朗普曾用这两个词形容已故士兵,引发舆论哗然。路透社推断,这一事件甚至可能危及对特朗普选情关键的军人和退伍老兵“票仓”。 特朗普当天再次否认有此厥词,称:“没人(比我)更尊重军队和牺牲的军人。” 【选战激化】 美联社报道,自劳工节起到选举日,各候选人会加快竞选步伐,这一迹象7日已显现。哈里斯和副总统迈克·彭斯当天分别现身威斯康星州竞选。2016年,特朗普在这一“摇摆州”险胜。 路透社报道,拜登7日赴宾州竞选,开启他与特朗普本周的“摇摆州”之旅。拜登定于11日重返宾州,特朗普的行程则囊括宾州以及北卡罗来纳、佛罗里达、密歇根等对两人选情至关重要的州。部分民意调查显示,两人在“摇摆州”的支持率逐步接近。 美联社分析,民调持续显示,经济是今年选民最关注的议题。经济先前被视作特朗普竞选连任“最大资产”,如今却因疫情日趋沦为“潜在债务”。随着更多企业恢复运营、部分下岗员工重新就业,美国经济近期稳步回弹,但美联社认为,目前的经济复苏程度远远不够。另外,疫情拉大了美国社会贫富差距,低收入群体及少数族裔工薪阶层受到严重冲击,富裕阶层失业人数却更少,甚至反而从股市和房价中获益。 另据路透社分析,最近数月美国民众重点关注新冠疫情和各地爆发的针对种族歧视及警方暴力执法的抗议活动。对此拜登试图把特朗普描绘成乱中取利、把工薪阶层抛诸脑后的“无能领导”。特朗普则极力避免竞选议程受民主党牵制,同时高调宣扬种族极化和“法律与秩序”,以期巩固基本“票仓”、争取几大关键“锈带摇摆州”的郊区选民。(海洋)(新华社专特稿)
北京时间9日凌晨,美股再度暴跌,三大股指连续第三日下跌,科技股领跌,道指跌逾600点,纳指跌逾4%。特斯拉跌超21%,创史上最大单日跌幅。苹果跌6.73%,市值跌破两万亿美元。 截至收盘,道指下跌632.42点,跌幅2.25%,报27500.89点;纳指跌465.44点,跌幅4.11%,报10847.69点,从创纪录的高点跌入修正区域;标普500指数跌95.12点,跌幅2.78%,报3331.84点。 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创下3月20日以来最糟糕的一周。道指和标普500指数出现了6月以来的最大周度跌幅。 国际油价方面:纽约油价8日大幅下跌,10月交货的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01美元,收于每桶36.76美元。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3日报道,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2020财年由公众持有的联邦债务已经达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8%,是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2021财年,美国联邦债务预计将超过GDP。债务总额超过自身经济体量意味着美国将加入日本、意大利、希腊等负债超经济总量的国家。 经济学家担心,政府债务激增可能导致针对私营部门的“挤出效应”,即政府大量消耗储蓄,私营企业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减少,借贷成本增加,损害经济增长。同时,债务占GDP比重上升后,政府融资成本也可能增加。 由于市场对全球石油需求的担忧以及金融市场避险需求显著回升,国际油价8日暴跌。 截至当天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01美元,收于每桶36.76美元,跌幅为7.57%;11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2.23美元,收于每桶39.78美元,跌幅为5.31%。
上周外汇市场美元指数呈现91点和93点反差走势明显行情,最终基本稳定在92.80点附近收官。伴随市场复杂局面与经济数据变化,美元走势下行受阻与上升节制态势清晰可见。由此形成主要篮子货币震荡加剧,尤其是欧元兑美元汇率跳跃幅度达到1.20-1.17美元的宽幅震荡,这也是美元主导迎合股市调节和欧元限制美元贬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它主要货币变化不大,偏升值到贬值走势明朗,如加元上升至1.30加元,澳元、英镑、纽元、瑞郎基本维持平衡水平,日元偏贬值倾向清晰。我国人民币明显随从美元反弹而贬值,但政策初衷导向贬值意向存在。 综合一周市场焦点与行情态势,不难看出技术纠结与倾向之间焦灼,焦点数据与事态的引导方向较为明朗,经济态势起落的水平难以确认方向和趋势前景。 首先是美股暴跌行情牵制美元贬值,也存在两者配合性运作。周四美股暴跌较为瞩目,其中道指瞬间跌幅达1000点,收官水平下跌800点,从上日29000点跌回28000点,防范性振幅与技术回调技术性发挥游刃有余,调节不伤信心、暴跌不变趋势,高级化水平运作凸显市场掌控节奏与能力。但这却对美元指数具有影响,贬值被牵制态势显著,美元迂回91点低位和93点高位比较清晰焦灼。观察历史周期与事件焦点时期美元美股配置走势,期间多是偏向一上一下节奏配合为常态,这也是美元技术和政策娴熟乃基本宗旨的控制与调节。尤其前期美股高涨十分抢眼,其中纳指暴涨行情持续性是必然回调下跌行情必然。美股周五收跌,全周三大指标表现为道指跌1.8%,标普500指数跌2.3%。纳指跌3.2%,这是3月美股闪崩以来最大单周跌幅,并与8月行情比较反差较大。加之美国成熟与明确的操作与舆论手法,基本偏激负面信息数据的煽情是顺应和刺激事态的主观偏激,进而外围环境造成可以紧张心理随从较为明显。美股暴跌与VIX恐慌指标上升并行,美元指数顺行反弹有限,美国综合应对水平实在高超与超强驾驭。 其次是美元基本面利好主动向上,结构与舆论导向难有改变。周内美国经济数据向良好运行清晰。尤其美国一直煽情的就业指标向好明朗,美元不得已反弹应对有度。如美国8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37万好于预期,失业率降至8.4%。劳工部周五宣布,美国8月非农就业人口变动增加137.1万,这是这一指标连续第4个月呈现增量指向,虽然疫情以来美国就业岗位减少1000万个之多,市场预期8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35万;8月失业率降至8.4%,也是连续第4个月下滑,更是3月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比较预期9.8%和前值10.2%是一个改善指标。美国就业数据对美联储未来政策预期影响较大,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美联储9月维持利率在0%-0.25%区间的概率为100%,加息25个基点至0.25%-0.50%区间的概率为0%;11月维持利率在0%-0.25%区间的概率为100%,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0%。预计本月中旬美联储例会将保持现有政策基调不变,但会上将对经济预期有所调整,预期与政策措辞将是市场关注重点。美联储6月预期今年底的失业率为9.3%,目前8.4%的失业率水平是否会影响美联储修正预期值得关注。 最后就是欧元走势与经济态势较复杂,不良与对比差异难预料。周内欧元汇率跃上1.20美元超乎寻常,这无论对欧央行政策把握预警严重,干预尺度的参考意义很大,并且对未来欧元区经济更是不祥之兆,刚刚恢复的欧元区经济面临挑战压力不可低估,甚至欧元政策执行与协调机制难度更大。周四欧洲央行密切关注的欧元区通胀指标为-0.2%,大大低于7月的0.4%,通缩风险与经济恢复不良比较异常;核心通胀指标两者差异从1.2%下至0.4%,这是自欧元2001年有记录以来最低最低水平。欧央行面对经济复杂形态的操作难上难。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欧元区失业率从6月7.7%升至7.9%,欧盟失业率从7.1%升至7.2%。其中西班牙为15.8%,其次是意大利为9.7%,青年失业问题依然突出,欧元区青年失业率为17.3%,高于6月17.2%。欧元区第二季度经济环比萎缩12.1%,目前欧元反弹凶多吉少。美元保经济偏贬值,欧元难协调被动升值,竞争前景与战略战术显而易见标的与目的意图长远含义。 经过当前事态分析,预计本周外汇市场汇率趋势处于敏感而竞争焦点时期,政策初衷与事态时机比较难以推进是关键,美元贬值意图技术修正和受阻时段必然存在修复可能。而事件复杂性和技术明朗性矛盾重重,最终比拼是战术发挥和时空错位博弈之功力。预计美元不想反弹、难以贬值是重点,反弹是大概率可能,其它货币随从时间概念比较吻合,市场观察审慎评估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