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丰田希望成为全球首家量产搭载固态电池汽车的厂商,将于明年推出原型车,在2021-2030这个十年的初期开始面向市场销售。据称,丰田目前正在开发的固态电池汽车,在同等条件下的续航里程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超过两倍,即便对于最紧凑的车型来说,也不需要多布局电池而牺牲内部空间。对于搭载固态电池的汽车来说,充满电只需要大约10分钟,相比于传统电动汽车缩减了至少三分之二。 如果丰田的这一新型电池大规模投入使用,那么不仅是电动汽车行业,整个汽车业都将迎来颠覆性变化。固态电池被认为是未来最适合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此前,我国工信部等四部委印发的《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大投入研发新的动力锂电体系,其中就包括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 相关上市公司: 德尔股份(300473):自主研发具有全球领先技术的全固态电池。在日本设有全资子公司,主要客户包括丰田。 南都电源(300068):与业内领先厂商辉能科技签署固态电池生产技术授权协议,将建一条1GWh规模的固态电池生产线。
12月9日,记者在参观深高速(600548.SH)深汕环境产业园项目时了解到,深高速正布局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后市场循环应用。 今年8月份,深高速全资子公司深汕公司通过增资和转让形式,共计出资2.25亿元签约收购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乾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乾泰技术)50%股权。 公开资料显示,乾泰技术于2016年9月27日成立,注册资本3.08亿元,是一家专注于报废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后市场循环应用的企业。 根据深高速半年报,乾泰技术拥有报废新能源汽车拆解资质,主要经营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业务和汽车拆解业务,具有10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电池回收与新能源汽车拆解的核心技术,在新能源汽车拆解、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和上下游市场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记者了解到,乾泰技术产业园内设备产线包括年拆解2万辆/年的报废新能源车整车柔性拆解线、年拆解能力3万吨的退役动力电池柔性智能拆解产线、年产能2万套的梯次利用电池产品PACK智能产线及年拆解能力7200吨的报废动力电池物理环保分离产线。 深高速在半年报中表示,完成乾泰技术的股权收购后,将可迅速切入新能源汽车拆解、动力电池固废危废处置及后市场循环应用领域,抓住新兴市场发展机遇,符合集团拓展大环保领域的战略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深高速大环保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53亿元,占集团营业收入的19.06%。 深高速表示,大环保业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疫情造成的路费收入缺口,也进一步印证了集团“公路+大环保”双主业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这意味着深耕摩托车行业31年的春风动力正式布局电动摩托车市场,进军全球大众出行蓝海。据悉,其量产车将于2021年上半年正式上市。 当电动化智能化已成全球趋势,“新国标”让国内主流企业纷纷跻身电动两轮车行业,并试图通过规模效应在下沉市场拼杀时,中国摩托车的标杆企业春风动力却将目光投向了电动摩托市场,凭借在产品和技术上的深厚积累和实力,通过新能源驱动和技术创新,传承一贯的性能和运动基因,打造智能化的电动摩托车产品,似乎预见到了行业新的可能和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此外,发布会上首次亮相的ZEEHOAR头盔及ZEEHO周边潮品,更是引领着Z世代年轻用户的潮流出行生活。
中海油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三研究所联合研制的首台国产海上平台用25MW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日前通过了由国家能源局委托、国家能源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实验)中心组织的首个国家能源局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验收。海上平台用燃气轮机作为平台的“心脏”,其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高效性直接影响着生产安全和开发效益。 据悉,此次示范项目的成功验收,是继其2018年成功研制后,在工程应用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通过工程应用及验收,该机组成为我国第一套具有工程应用业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具备了进一步大规模产业化推广的条件,对于推动我国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实现能源领域关键装备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它打破了外国燃气轮机在国内海洋油气开采领域的垄断格局。 五项关键性革新 作为此后将深度参与该项技术装备产业化推广的中国动力,其相关负责人也参与了此次示范项目验收会。中国动力副总兼董秘王善君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该项目的研制共开创了五项关键性革新: 一是国内首次完成25MW双燃料燃气轮机本体和部件的国产化设计制造,掌握了整机自主设计、制造工艺、系统集成技术和试验测试方法。 二是国内首次研制了燃气轮机双燃料燃烧室及燃料系统,首次设计25MW燃气轮机双燃料切换逻辑,实现了高性能燃烧和燃料稳定切换,且切换时间被专家评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开发出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控制技术,通过孤网负荷变化动态响应验证和优化,提高了机组动态响应能力。 四是开发出应用于海上平台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模块化设计及集成技术,并整合产业链资源,自主研制海上平台用25MW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填补了国内空白。 五是开发出燃气轮机整机试验平台,满足40MW以下单/双燃料多型燃气轮机及其发电机组的整机稳动态运行性能、联调、燃料切换、负荷突变以及全甩负荷等试验需求。 构建产研互动业务链 在谈到该项目后续的应用及推广时,王善君充满了信心。他表示,中国动力作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借助资本市场推动动力技术装备产业化的资本平台,与研究院所已构建了产研良性互动的业务链。此次首台国产海上平台用25MW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研制及示范工作共历时4年有余,不仅是在燃气轮机设计、关键部件制造、关键材料、燃气轮机试验考核等技术领域实现了完全自主化的重大突破,还在产业化方面做好了准备,培养了一支燃气轮机运行维护服务队伍。也就是说,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接地气的产研结合项目,表明满足市场需求已经深入到应用技术类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理念中。后续,中国动力将与七〇三所一起,在批产能力、市场推广、服务体系方面加大投入,将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真正转化为适销对路的高端装备,促进能源产业升级,获得丰硕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完成这款机型只是我们自主可控征途上的一步,未来我们将继续在5-50MW功率段开发更多型号的燃气轮机。”王善君说,除了燃气轮机技术外,中国动力还同时推动了化学动力、综合电力推进、海洋核动力等技术在更宽的应用产业布局。 另据记者了解,中国动力目前承接的西气东输燃气轮机订单也在不断增长,加之此次海上平台用燃气轮机技术的突破,相信我国油气领域关键能源装备的“自主可控”道路将越走越宽,对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欧阳春香 中海油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三研究所联合研制的首台国产海上平台用25MW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日前通过了由国家能源局委托、国家能源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实验)中心组织的首个国家能源局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验收。海上平台用燃气轮机作为平台的“心脏”,其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高效性直接影响着生产安全和开发效益。 据悉,此次示范项目的成功验收,是继其2018年成功研制后,在工程应用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通过工程应用及验收,该机组成为我国第一套具有工程应用业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具备了进一步大规模产业化推广的条件,对于推动我国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实现能源领域关键装备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它打破了外国燃气轮机在国内海洋油气开采领域的垄断格局。 五项关键性革新 作为此后将深度参与该项技术装备产业化推广的中国动力,其相关负责人也参与了此次示范项目验收会。中国动力副总兼董秘王善君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该项目的研制共开创了五项关键性革新: 一是国内首次完成25MW双燃料燃气轮机本体和部件的国产化设计制造,掌握了整机自主设计、制造工艺、系统集成技术和试验测试方法。 二是国内首次研制了燃气轮机双燃料燃烧室及燃料系统,首次设计25MW燃气轮机双燃料切换逻辑,实现了高性能燃烧和燃料稳定切换,且切换时间被专家评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开发出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控制技术,通过孤网负荷变化动态响应验证和优化,提高了机组动态响应能力。 四是开发出应用于海上平台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模块化设计及集成技术,并整合产业链资源,自主研制海上平台用25MW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填补了国内空白。 五是开发出燃气轮机整机试验平台,满足40MW以下单/双燃料多型燃气轮机及其发电机组的整机稳动态运行性能、联调、燃料切换、负荷突变以及全甩负荷等试验需求。 构建产研互动业务链 在谈到该项目后续的应用及推广时,王善君充满了信心。他表示,中国动力作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借助资本市场推动动力技术装备产业化的资本平台,与研究院所已构建了产研良性互动的业务链。此次首台国产海上平台用25MW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研制及示范工作共历时4年有余,不仅是在燃气轮机设计、关键部件制造、关键材料、燃气轮机试验考核等技术领域实现了完全自主化的重大突破,还在产业化方面做好了准备,培养了一支燃气轮机运行维护服务队伍。也就是说,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接地气的产研结合项目,表明满足市场需求已经深入到应用技术类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理念中。后续,中国动力将与七〇三所一起,在批产能力、市场推广、服务体系方面加大投入,将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真正转化为适销对路的高端装备,促进能源产业升级,获得丰硕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完成这款机型只是我们自主可控征途上的一步,未来我们将继续在5-50MW功率段开发更多型号的燃气轮机,将国家能源领域关键设备的‘卡脖子’技术,真正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王善君说,除了燃气轮机技术外,中国动力还同时推动了化学动力、综合电力推进、海洋核动力等技术在更宽的应用产业布局。 另据记者了解,中国动力目前承接的西气东输燃气轮机订单也在不断增长,加之此次海上平台用燃气轮机技术的突破,相信我国油气领域关键能源装备的“自主可控”道路将越走越宽,对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9月28日,在海南召开的以“共克时艰、跨界协同、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中国品牌汽车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方向应该是新能源汽车。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李萌透露,下一步中国将重点布局动力电池方面的研究,实现从0到1的突破。 辛国斌:理性看待新能源车销量下滑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力量,产销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量超过450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贯通,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领域创新活跃,成果纷呈。产品供给质量持续提升,消费者认可度日益提高。 但是,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120.6万辆,同比下降4%。2020年1至7月,欧洲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50万辆,较中国多1.4万辆,引发广泛关注。 “下一阶段,中国品牌汽车的发展机遇在哪里?我认为应该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这是新的发展方向。”辛国斌表示,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下降等情况应该理性看待。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199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近3年均呈现下滑态势。今年受疫情影响,可能还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是在经历高速增长后出现的阶段性下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总体还是持欢迎态度的。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和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优势将会愈加明显。 辛国斌称,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对市场的影响是暂时的。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将新能源汽车补贴和购置税优惠政策延期2年。同时,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这些举措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平稳发展。2020年7月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月销量实现同比正增长,已恢复至每月10万辆的消费水平。 辛国斌表示,中国主要汽车企业已基本建立起新能源汽车正向研发体系,一批造车新势力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国际上的一些跨国公司企业也纷纷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基于全新设计的纯电驱动平台开发的产品越来越得到消费者认可。 辛国斌说,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参与者,海南省近年来坚持生态立省战略,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加快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细化完善差异化雏形、金融创新等政策措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李萌:重点布局动力电池研究 据科学技术部介绍,过去10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提升了2倍以上,接近300W·h/kg;驱动电机重量比功率提升3倍,超过4.3kW/kg;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密度进一步提升至4.2kW/L;石墨双极板电堆寿命达12000小时。 过去10年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的10年,新能源汽车能够走进千家万户离不开动力电池、电驱动等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 “展望下一个10年,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共性关键技术的不断攻克,固态电池等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和实际应用,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汽车产业变革。”李萌表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将其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李萌透露,特别是在动力电池方面,科学技术部将重点布局新一代锂离子电池材料体系,全固态锂或锂离子电池、金属锂电池、多价金属与反应材料体系等研究,为产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李萌还表示,要坚持国际科技合作,坚定科技对外开放的方向,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部“十四五”期间将组织实施一批新能源汽车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持续推动中德、中日等合作,拓展人才培养、国际标准等领域的合作空间,以创新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助推全球汽车产业的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