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日本股市不经意间创造了一个奇迹。 日经500指数再度收红,收盘点位超越1989年12月历史最高点。这意味着日本股市至少一种股指超过了泡沫时代高点,“失去的30年”回来了! 2020年以来,日经500累计上涨7.7%,远远跑赢日经225下跌0.6%的市场表现。前者比后者多出275家成份股,其上涨引擎权重并没有纳入日经225。其中,疫情期间大火的Switch游戏机开发商任天堂、工业自动化系统制造商基恩士、工业自动化企业SMC Corp、家具销售商Nitori集团,分别累计上涨37%、25%、16%、29%。 不过,日经225指数最新点位还离1989年创下的38957点还有一定距离,但也从2008年低点的6994点回升到当前的23539点,累计涨幅也有228%。这比中国上证指数87%的涨幅还强不少呢! 日本股市正在重回巅峰。但过去的癫狂与失去、仍然在历史记录册中没有被遗忘,值得人们再次翻开与回味。 1 1985年9月22日,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尔与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的财政部长在纽约广场饭店秘密举行了会议,五国财政部长决定同意美元贬值,共同签定了所谓的《广场协议》。 签广场协议的五国财长,来源:网络 签署协议的第二天,美元兑日元汇率直线下跌4.3%,并在接下来的6个星期持续贬值。截止当年10月底,美元累计贬值12%。反过来,日元大幅升值,吸引了一大批海外资本涌入日本,其股市、楼市犹如海绵一般疯狂吸水。 1986年,日本股市快速进入大疯牛状态。日经平均指数从1月初的13000点,仅仅用了22个月,便快速攀升至26000点以上,翻了一倍有余。 1987年10月19日,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纳指暴跌超11%,前后10多个交易日(10/6-10/28)累计下跌35%。日经225当日小跌2%,20日暴跌15%,后大幅反弹,折腾了一段时间,并没有阻碍大牛市的步伐。 1988年,日本股票市场总市值高达477万亿日元,第一次超越当年GDP总额的387万亿日元。后来,股市又暴涨了1年,于1989年12月29日见历史最高点——38957.44点。这是大牛市最初的3倍,总市值已经高达611万亿日元,为GDP的148%,远超巴菲特严重预警指标的120%。 当年,日本股市整体市盈率高达70.6倍,比2007年最高峰的上证指数(55倍)还要夸张得多。 当时的人们,有着坚定的信仰,不相信股市会跌,全社会充斥着对于财富的癫狂追逐。1990年1月3日,日本20位著名企业家对股市进行预测,一致乐观地认为1990年的股票市场会上涨至42000-48000点。 中国有句古话,上天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随着国际资本开始大幅获利回撤,日本股市调了一个历史大头。1990年10月,股指从将近4万点瀑布式下探至2万点,股市总市值蒸发了270万亿日元。 不仅如此,日本债券市场、汇率市场同样大幅暴跌。紧接着,日本房地产大泡沫轰然破灭,在1991年见顶,然后用短短三个月时间,房价就跌去了70%。 风险资产大破灭,居民财富被洗劫,消费从此萎靡不振,经济开启大萧条模式。1990-2000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下滑至1.4%左右,2001-2010年,更是进一步下滑至1%以下,GDP总量维持为5万亿美元左右。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如今日本仅为我们的三分之一了。 一场从60年代到90年代的股市、楼市大盛宴,再到惨遭破裂。日本失去了30年,被历史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2 日本股市从1990年下跌,一路跌了18年,并于2008年10月见底6994点,从历史最高点回撤将近80%,整体市盈率被打到了不足10倍。 最近10年,日本股市却爬出了泥潭,日本500指数率先突破历史新高。凭什么?要知道,日本经济依旧萎靡不前,只有修复,没有什么增长。2018-2019年经济增速分别为0.79%、0.65%,2020年二季度环比年化下降27.8%,创下了二战以后的最大单季度跌幅。 日本全社会需求低迷,通缩问题一直无法摆脱。最近5年,通货膨胀率均在2%以内,多数时候处于1%以内的低位水平。 中长期而言,股市的走势是由宏观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合力决定的。日本经济这些年没有起色,股市却爬出泥潭,那么一定是货币政策上有很大的动作。 2010年10月,日本央行时任行长白川方明宣布实施新的全面货币宽松政策CME,包括3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 2012年12月,安倍第二次组建内阁,没有再在政治目标上高谈阔论,他非常形象地将自己的取消金融限制、扩大财政支出、结构性改革三个目标比喻成“三支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箭”就是量化宽松的金融政策。 2013年,日本央行追随安倍经济学,正式推出了量化和质化宽松政策(QQE),宣告日本进入无限期、开放式超宽松政策时期。 一路颠沛流离,安倍经济学始终围绕大幅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利率一路下行,当前基准利率为-0.1%。另外,10年期国债收益率早于2016年初下滑至零利率以下,最近4年均维持在零利率的水平。 日本实施了整整10年的量化宽松政策,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央行直接入市购买ETF资产。 2010年,首轮购买ETF规模上限为4500亿日元,购买范围为跟踪TOPIX和日经225指数的ETF。在此后2年时间内,央行先后4次修正ETF购买计划,将上限提高至2.1万亿日元,计划终止时间不断延长。 2013年QQE之后,设定ETF购买规模为每年1万亿日元。2014年,直接大幅提升到了3万亿每年。2016年,为了对应英国脱欧,又将3万亿提升到6万亿每年。2018年,央行还调整了ETF购买计划结构,并可以根据市场波动择机买入不同金额。 今年3月,日本股市遭遇重挫,短短1个月时间大盘指数下跌30%,日本央行累计购买的ETF总计亏损2-3万亿日元,是近40年首次大幅亏损。 3月16日,央行召开会议,紧急宣布加码货币宽松政策以支撑经济,应对疫情冲击,其核心是ETF购买目标提升至每年12万亿日元,又再度翻倍。 接着,日本央行又开始买买买。3月17日购买1216亿日元,19日、23日、26日每日均购买了2016亿日元,仅4日累计购买7264亿日元的ETF,3月份累计至少购买了1万亿日元。 数据统计到今年9月20日,日本央行持有股票ETF的金额为34.11万亿,占到了总股票ETF的86%以上。要知道,日本养老金规模为161.8万亿元,大致40万亿投资于国内股票市场。如果按照当前购买ETF的速度,日本央行2020年就有望取代养老金成为日本股市最大的股东。 央行不断购买ETF,早在2019年一季度已经是全市场50%上市公司的前10大股东,并且成为了欧姆龙、日本电产等23家日本著名大公司的最大股东。 谁拯救了日本股市? 持续10年的无底线放水,叠加日本央行不断入场购买资产撑市,终究还是扭曲了日本股市。 3 在新冠疫情之前,日本经济已经是负增长了,出现了危机的端倪。今年春天,日本遭遇新冠疫情黑天鹅,二季度经济按年率暴降27.8%,创下65年最差。 当下,日本疫情仍在肆掠,每日新增确诊数量与4月份大致相当,令经济雪上加霜。另外,前不久,安倍晋三因为身体原因辞职卸任,均给日本经济带来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如此经济基本面,日本股市却已基本回到疫情之前的高位水平,大幅反弹超过40%。9月以来,全球主流市场均有不小跌幅,就连纳指一度深跌10%,日经225仍然坚挺,不断上涨创下近来新高。 再看估值水平,日本股市已经来到了一个比较危险的地步了。据Wind,日经225整体动态PE已经高达37.7倍,创下10年新高,而估值中位数仅为20倍。 不过上半年,日经225指数成分股利润断崖式下跌,会有一定特殊性。即便按照2019年总利润进行还原,大致计算为24倍,仍然处于估值危险区间以上。但事实上,新冠疫情肆掠,日本经济实实在在大幅衰退了,想要回到疫情之前,怕又是好多个年头了。 故,当前的日本股市存在不小的泡沫,越往上涨风险敞口越大。1989年的故事,过去了30多年了,但似乎离我们又很近。
红包开道,屡试不爽。五年前的春节,微信推出「微信红包」与春节联欢晚会互动,小小的红包甚至不小心抢了春晚的风头。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成功打破支付宝一家独大的局面。此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几乎瓜分了整个移动支付市场。五年后的国庆节,深圳市罗湖区政府也推出「数字红包」,为数字人民币的落地宣传造势。而这次,它把矛头指向了谁?1000万红包试水,数字人民币“箭在弦上”2020年10月8日,深圳市罗湖区政府出资1000万元,向5万在深个人发放200元数字人民币红包。图片来源:雷锋网员工中签截图但是此次的红包,有其使用时间和使用范围的限制。中签的幸运儿只可以在10月12日至10月18日,在罗湖区辖内已完成数字人民币系统改造的3389家商户进行消费。而且,红包不能转给他人或兑回至本人银行账户,超过有效期未使用将被收回。由此可见,数字人民币与真正的人民币现金有所不同,类似于消费券,只有消费而没有储存、转账、提现等功能。在此之前,央行也进行过多次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工作。2020年4月,雄安新区召开了法定数字人民币(DCEP)试点推介会,包括麦当劳、星巴克、菜鸟驿站、京东无人超市等19家单位参加。2020年5月,苏州市相城区各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通过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形式发放50%的交通补贴2020年8月,商务部将其试点范围扩大到28个省市。其后央行主管的金融杂志《中国金融》认为法定数字货币具备落地条件,应加快发行。相比此前DCEP只是在部分企业或者机构内部进行试点,本次数字货币首次向公众开放,不仅是央行DCEP试点以来的一个新场景,而且在用户范围层面实现了量级飞跃(面向全体深圳市民)。争夺数字霸权,四大经济体“角力”世界四大经济体分别是美、中、日、欧。而除了中国之外,其他三大经济体近期也动作频频,积极推动数字货币的进程。2020年10月2日,欧洲发布了首份数字欧元报告。日本紧随其后,于10月9日发布数字日元报告。而美联储早在数字货币领域布局多时。美联储联合6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于10月9日,共同发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基本准则与核心特征》报告(下称“报告”),以促进数字货币发展和推进跨国支付。报告指出,根据BIS调查,80%的中央银行已进入数字货币研发,其中过半已进入研究实验与实行阶段。为协调与巩固在数字货币中的努力,7国中央银行(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日本央行、瑞典央行、瑞士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银行)连同BIS发布此份报告以表明其共同立场,同时阐明对数字货币的预期。美国克利夫兰联储银行行长梅斯特尔也表示,美联储正研究推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可行性。梅斯特尔表示,疫情大流行期间紧急支付的经验,使得央行越来越关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立法者建议,每个美国人在美联储建立一个帐户,可以将数字美元以联储债务形式存入该帐户,并可用于紧急支付。Libra,一个让各国央行“震动”的组织美联储联合六国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布局,究竟有多大成效还未可知。但美国科技巨头FaceBook主导的数字货币项目Libra,一诞生便震惊全球。2019年6月,Facebook联合全球26家企业发布Libra白皮书,Libra在白皮书的第一句话介绍了它的使命: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Facebook想要创建“全球货币”的野心,直接挑战了各国央行(货币主权)的“权威”,欧美各国央行震动,法国德国等欧盟五国联手抵制Libra,并试图将其扼杀在萌芽中。近一年来,Libra先后遭遇了美国国会以及美联储、欧盟等各国政府的轮番质询拷问,众多合作伙伴顶不住压力纷纷逃离,可谓是伤痕累累、满目萧条。受此一役,被现实打醒的Libra进行战略撤退。2020年4月Libra发布白皮书2.0。相比第一版本的白皮书,Libra不再提“无国界货币”,不再直接挑战货币主权,而是锚定单一法币(美元)。Libra的这次战略撤退,实际上是希望与美联储结盟,希望在其庇护下顺利发行数字货币。虽然Libra开局不利,但是它依然是各国央行最为警惕和重视的对手之一。目前除了Facebook之外,淡马锡、Blockchain Capital、Shopify等30家大机构都参与到Libra数字货币项目中,未来计划吸引100个成员加入。而且Facebook本身拥有26亿月活用户(占全世界互联网用户的六成),一旦正式推广,其推广速度将不亚于微信春晚摇红包的速度。这会对现有的货币格局产生非常大的颠覆。而一旦Libra与数字美元“强强联手”,势必会对其他国家的货币主权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世界经济格局。得数字货币者,得金融无论是中日欧等央行,还是拥有全球半数网民的Facebook,它们大力研发数字货币背后最主要原因还是希望在新的数字经济体系下获得更多的金融“控制权”。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将美元直接锚定“权力”,即国家实力,通过美元对世界进行金融控制。而美元如何能精准的控制和影响一家企业、一个国家?其背后,隐藏着一张无处不在的货币结算网络——SWIFT。这才是美元霸权的技术支撑和实现基础。目前,SWIFT系统连接超过1万家金融机构,覆盖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只要切断SWIFT网路,不管你是一家跨国企业还是一个国家,都会因此形成数据孤岛。比如朝鲜被美国踢出SWIFT,这使得朝鲜几乎无法与其他国家的银行进行金融往来。此外伊朗、俄罗斯、利比亚也曾受过SWIFT制裁,使得外汇储备不能使用。而数字货币的出现,让美国主导的「SWIFT系统」对全球金融的统治地位,有了一丝丝的动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郝毅认为,央行数字货币会冲击SWIFT系统。央行数字货币相比现有的电子支付系统是巨大改进。一方面,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在跨境结算领域,将现有SWIFT结算时间由几天提升至秒级,大幅提高了结算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跨境转账的成本。“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是无法通过政治干预压制的。因此,央行数字货币一旦大规模应用于跨境结算,将会对SWIFT系统带来较大冲击。”郝毅说道。当然中国对固有世界金融格局的挑战,是一个早就发生、正在进行、未来还将继续的事情。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技术变量”,将加快改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金融地位。数字美元、数字欧元、数字人民币都已准装待发,这一金融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才刚刚拉开帷幕。(雷锋网雷锋网)
央行今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10月19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500亿元逆回购操作。
近日,深圳在公测中向个人发放1000万元的央行数字货币红包,引来近两百万人参与,再次把央行数字货币推上新闻头条。央行数字货币愈行愈近,不少人畅想其对现有支付格局的影响,甚至为两大支付巨头捏一把汗,这就是典型的想多了。中国支付结算体系效率高、全球领先,根本不需要借助此类国之重器来重塑,从定位上看,央行数字货币并非着眼于现在的战术修补,而是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战略布局。对国内支付结算格局影响有限央行数字货币定位于M0替代,意在逐步取代现金的使用。同时,作为法定支付工具,央行数字货币借助新技术在支付体验上有了跨越,如双离线支付摆脱对网络的依赖、账户松耦合降低了认证门槛等,对移动支付市场格局似乎也有重大影响。事实上,央行数字货币意不在此。它通过定位于不支付利息的现金,自我限定了其对现有支付市场格局的影响。央行数字货币无意与银行存款竞争。一方面因为不计利息,不可能对银行存款等生息资产形成直接竞争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其双层投放机制,仍然由银行作为代理投放机构与用户接触,不会对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带来冲击,也没有动银行用户的奶酪。相比之下,美国的数字美元方案曾提到由美联储直接向居民发放货币,绕开金融机构,央行直接下场,这才是重磅炸弹。正因为影响太大,我估计也只是这么一说,真要做,也会限定在很小的试点范围内,从全球范围内看,双层运营机制才是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主流模式。央行数字货币也无意与移动支付竞争。借助法定货币的强大渗透力,央行数字货币很容易实现对用户数和支付场景的广泛覆盖,必然让一众手机银行APP羡慕不已。但现金的定位,从根本上限定了央行数字货币在国内支付领域的渗透率。现金定位下,银行不会对央行数字货币支付利息,居民自然不愿意大量持有,使得央行数字货币带有很强的“零钱”属性,每个人都会有几百块,也仅此而已。居民持有数量的限制,从根本上限定了其对支付场景的渗透能力。相比之下,无论是银行活期存款、实时交易额度受限的货币基金,还是以信用卡为代表的信用支付工具,都允许用户享受实时交易的灵活性和资产计息的收益性的双重红利,只有这类工具才深合用户之心,能代表主流支付趋势。央行数字货币有意取代现金,但现金一直有顽强的生命力。相比其他支付工具,现金具有最大的普适性,对场景没有门槛,对使用者也没有门槛,不依赖第三方设备和网络,还具有匿名性的特点。所以,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会在一些场景中有效降低现金的使用,但也只能在特定场景中实现这种替代,现金交易的需求仍会一直存在。在特定领域显身手国内支付体系已经非常发达,效率性和普惠性都很高,央行推广数字货币,并非要对现有体系动手术,而是借助数字货币在技术层面的差异化优势,补足现有金融体系的一些短板,聚焦在特定领域显身手。1、物联网支付。早在二维码支付勃兴之初,很多从业者就开始畅想物联网支付的美好前景了。如空气净化器自动购买滤网,冰箱自动下单买生鲜,抽油烟机自动订购清洁服务等,现在看,这些畅想还只是畅想,实现起来似乎遥遥无期,但央行数字货币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让我们看到落地的希望。数字货币之前,支付账户的实名认证和隐私安全性是物联网支付面临的一大障碍。其中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便是,仅仅为了冰箱自动下单,用户会放心在物联网账户中绑定自己的信用卡吗?大概率是不会的。有了央行数字货币,一切就简单多了。一方面,央行数字货币不支付利息,定位于零钱属性,账户里也就几百块钱,安全性隐患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具有账户松耦合特征,任何代表个人身份唯一标识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开通数字钱包,用户可绕开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进行身份绑定,也能缓解安全隐患。可以说,央行数字货币的试点推行,给物联网支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区块链应用内支付。当前,国内严禁各类虚拟代币发行,也不承认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各类代币的支付属性,导致很多区块链应用大多只能在信息流上做文章,难以从资金流切入,无法在链上形成交易闭环。从技术特征上看,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为区块链应用提供法定支付工具,补全交易短板,助力区块链在商业领域的继续渗透和应用创新。3、现金交易可视化,助力货币政策精准滴灌。与现金交易的匿名性不同,央行数字货币是可控匿名,对交易对手是匿名的,对央行则是透明的,既满足了普通用户日常交易过程中的隐私需求,也对洗钱、逃税、恐怖融资等形成有效威慑。更重要的是,由于交易记录对央行透明,央行能更准确地把握社会中M0的流通记录,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感知社会消费情绪、测算货币流通速度,为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打开了空间。征途是星辰大海相比国内市场,央行数字货币更大的想象空间在货币跨境支付领域,有望成为重塑国际货币格局的重要牵引力。疫情期间,美联储再次打开水龙头,放水速度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催生了“疫情不止、股市大涨”的奇观,让国际社会大跌眼镜又无可奈何。同时,近年来美国不断挥舞货币大棒,对相关国家进行经济制裁,成为货币霸权主义的重要特征。如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凡是使用美元进行交易,不管是贸易还是投资,清算环节最终要走到美国,因此它肯定可以利用这种优势观察到你,同时可以对你进行制裁。另外,美国也在用不同的手段对其它的全球交易信息系统进行监控。它借助了强势的地位,也有这个能力,也有其它科技手段进行监控。”一直以来,国际社会都在想方设法削弱美元这种单货币寡头的货币霸权问题。2009年,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曾提议要更好地发挥SDR的作用,推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记账中使用SDR计价,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事后看,SDR没有替代美元,这固然体现了美元难以撼动的强大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也与缺乏一套不与美元挂钩的跨境清结算体系有关。所谓“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要削弱美元霸权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扭曲,与其对现有跨境清结算体系修修补补,不如新建一套更加中立、去中心化的体系。Libra2.0有意去填补这个缺口,但其去央行化的特征很难得到各国监管机构的支持;相比之下,多国央行基于互通的法定数字货币框架搭建新的跨境货币结算体系,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据国际清算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80%的央行正在研究数字货币,其中过半进入研究实验或实行阶段。随着多国央行推进数字货币实践,为后续互联互通创造了条件,一套新的、去中心化、中立的国际货币结算体系有望落地。随着国际货币支付步入数字货币时代,跨境支付的效率和透明度大大提升,必然会削弱美元的货币中介地位。届时,各国货币的地位将成为该国经济全球影响力的真实映射,美元影响力随美国经济下台阶,人民币国际化随中国经济上台阶。从这个角度看,央行数字货币不必过度着眼国内支付格局,它的征途应是星辰大海。
中国人民银行10月14日召开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央行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不变,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下一阶段将根据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此外,央行将会同住建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稳步扩大房企融资新规适用范围。 流动性合理充裕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6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01万亿元;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同比多增2.63万亿元;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5个百分点。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科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强化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总体看,当前全社会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彭立峰表示,截至8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3.7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了延期;6月至8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72.9万户、6176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实施延期;3月至8月,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8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6279亿元。 提及资管产品整改转型,阮健弘称,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有序推进资管产品整改转型,资管产品风险状况得到改善。一是净值型产品占比持续上升。8月末净值型产品募集资金占全部资管产品募集资金余额的63.1%,比年初提高7.7个百分点。二是去通道进程加快,同业交叉持有的占比明显下降。三是杠杆率回落。8月末资管产品负债杠杆率水平为107.8%,比年初回落了0.8个百分点。 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期,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不变,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平衡好内外部均衡,处理好短期和长期关系,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孙国峰介绍,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根据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 对于杠杆率,阮健弘认为,面临当前的特殊情况,宏观杠杆率回升是宏观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国民经济恢复的体现,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当下,相应政策已取得显著成效,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也明显提升。突出的体现是国民经济稳步恢复,二季度当季GDP已经实现正增长,预计三季度GDP增速会进一步提升,这也为未来更好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 稳步扩大房企融资新规适用范围 房企融资新规方面,彭立峰表示,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是人民银行和房地产管理的相关部门在前期广泛征求房地产业界、金融业界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时间的酝酿之后形成的。建立该制度的目的,在于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促进房地产企业形成稳定的金融政策预期,合理安排自身的经营活动和融资行为,同时也矫正一些企业盲目扩张的经营行为,增强房地产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从整体上看,目前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起步平稳,社会反响积极正面。下一步,央行将会同住建部和其他相关部门,跟踪评估执行效果,不断完善规则,稳步扩大适用范围。”彭立峰称。 提及后续人民币汇率走势,孙国峰表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金流动有序,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稳定,市场供求平衡。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9.62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10月14日召开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央行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不变,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下一阶段将根据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此外,央行将会同住建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稳步扩大房企融资新规适用范围。 流动性合理充裕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6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01万亿元;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同比多增2.63万亿元;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5个百分点。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科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强化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总体看,当前全社会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彭立峰表示,截至8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3.7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了延期;6月至8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72.9万户、6176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实施延期;3月至8月,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8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6279亿元。 提及资管产品整改转型,阮健弘称,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有序推进资管产品整改转型,资管产品风险状况得到改善。一是净值型产品占比持续上升。8月末净值型产品募集资金占全部资管产品募集资金余额的63.1%,比年初提高7.7个百分点。二是去通道进程加快,同业交叉持有的占比明显下降。三是杠杆率回落。8月末资管产品负债杠杆率水平为107.8%,比年初回落了0.8个百分点。 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期,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不变,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平衡好内外部均衡,处理好短期和长期关系,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孙国峰介绍,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根据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 对于杠杆率,阮健弘认为,面临当前的特殊情况,宏观杠杆率回升是宏观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国民经济恢复的体现,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当下,相应政策已取得显著成效,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也明显提升。突出的体现是国民经济稳步恢复,二季度当季GDP已经实现正增长,预计三季度GDP增速会进一步提升,这也为未来更好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 稳步扩大房企融资新规适用范围 房企融资新规方面,彭立峰表示,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是人民银行和房地产管理的相关部门在前期广泛征求房地产业界、金融业界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时间的酝酿之后形成的。建立该制度的目的,在于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促进房地产企业形成稳定的金融政策预期,合理安排自身的经营活动和融资行为,同时也矫正一些企业盲目扩张的经营行为,增强房地产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从整体上看,目前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起步平稳,社会反响积极正面。下一步,央行将会同住建部和其他相关部门,跟踪评估执行效果,不断完善规则,稳步扩大适用范围。”彭立峰称。 提及后续人民币汇率走势,孙国峰表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金流动有序,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稳定,市场供求平衡。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彭扬 赵白执南)
按惯例,央行今日将开展10月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此次操作延续超额续做的可能性较大,但对操作量不宜期望过高。在中国经济稳定复苏、供需表现提振增长信心、社会融资合理增长的背景下,货币调控不会松动,MLF利率料继续走平。预计10月流动性操作可能相对集中于下周。 进入10月,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重归平静。截至10月14日,央行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已5个工作日。今年以来,除非遇上节假日,MLF操作都安排在15日进行。10月MLF操作的悬念主要是量和价。 量的方面,超额续做可能性较大。理由主要包括:一是合理补充中长期流动性。在降准“蛰伏”的情况下,央行开展MLF操作已成为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的主要手段,考虑到维持基础货币和社会融资合理增长的需要,本月央行仍有较大可能继续对到期MLF实施超额续做。二是对冲季度缴税的影响。在9月底财政投放推动下,本月初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一度回到较高水平,近日央行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并通过逆回购到期回笼流动性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在这一过程中,流动性“水位”回落。10月是传统税收大月,也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的收官月,税款清缴入库和政府债券发行缴款叠加,对流动性会造成一定影响。中下旬流动性供求缺口的弥补有待央行支持。对到期MLF进行超额续做可起到提前对冲和稳定预期的作用。 今年8月和9月,央行均对到期MLF进行超额续做,尤其是9月的操作量达6000亿元,远超到期量。10月,长假因素使得税期和债券缴款高峰期双双延后。鉴于当前流动性比较充裕,税收及地方债缴款带来的压力尚不明显,因此,MLF操作量可能不会太大。 价的方面,利率走平没有太大悬念。当前,全球利率水平处于企稳或向上过程中。中国更因为疫情防控领先,经济持续稳定复苏,维持货币政策正常化更具底气。在10月已披露的经济数据中,多项指标好于预期,显示供给稳定向好、需求加快修复,进一步提振经济增长信心。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预测中国将是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保持合理增长,较好匹配经济形势变化。在这一局面下,货币调控难有明显松动。作为央行着力培育的中期政策利率,MLF利率出现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MLF操作过后,本月进一步对冲税期和政府债券缴款影响的手段主要是开展逆回购操作,时间点或集中于下旬。一是地方债发行可能相对集中,二是税期高峰预计出现在23日前后,届时短期流动性需求将上升。 总体上看,本月MLF操作可能比较平稳。基于此,10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难有变化,进一步降成本将主要靠疏通政策传导、金融系统让利来实现。(张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