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晚,潍柴动力披露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司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7.93亿股,拟募集不超过130亿元,积极谋局“十四五”。根据此次再融资方案,公司将在“十四五”期间,全面优化业务结构,在发挥主业优势、推动产品结构性调整的同时,加快培育燃料电池、高端液压、大型CVT等新业态。据了解,本次发行采取询价发行方式,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定价基准日为本次发行的发行期首日。 全面培育新增长极 近年来,潍柴动力积极推动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燃料电池、高端液压、大型CVT等新业态,已完成产品研发和市场验证。“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全面优化业务结构,加快新业态战略落地。 在新能源动力总成领域,近几年,潍柴动力已全面完成氢燃料电池和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布局,关键技术指标在商用车和能源电力领域全球领先,初步形成了覆盖面较为广泛的燃料电池发动机产品系列。 本次募集资金将投资20亿元用于加速燃料电池产业链的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提升,围绕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的技术路线,建立差异化的技术优势;围绕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建成全球领先的燃料电池产业链基地,引领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 项目将分“氢燃料电池及管件零部件产业化项目”、“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项目”、“燃料电池动力总成核心零部件研发及制造能力建设项目”三个子项目展开。公司表示,项目的实施更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化落地,建立国际一流的新能源技术链与产业链,推动公司新能源业务发展。 在高端液压和大型CVT业态方面,近年来潍柴动力已成功打造高端液压动力总成和大型CVT动力总成,并已完成市场验证,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本次募集资金将投资30亿元用于高标准建设10万台套液压动力总成和1万台套大型农业装备CVT动力总成,可实现年产50万件泵/马达、10万套多路阀、1万套CVT动力总成的生产能力。该项目将推动潍柴动力非道路动力总成业务全面发力,预计带来的收入和盈利占比将达到20%。 公司方面表示,高端液压和大型CVT都拥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其中,中国液压市场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全国第二大液压市场,液压产品的国产化替代空间大;而在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装备高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CVT拖拉机行业需求有所提升,也有较好的增长前景。 推动产品结构调整 作为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公司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道路用发动机向高端升级,实现大缸径高端发动机自主可控。“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充分发挥主业领先优势,推动发动机产品结构性调整。 潍柴动力已完成全系列H平台高端道路用发动机研发,尤其是成功发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同时确立2025年热效率将突破55%。本次募集资金投资40亿元用于建设全系列国六及以上排放标准的数字化、智能化及模块化的H平台高端发动机生产基地,同时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柔性化、智能化改造,全面满足国六、国七排放标准发动机的制造要求,有力助推50%以上热效率发动机大规模商业化,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跨越。 公司已全面完成大缸径高端高速发动机研发并量产。本次募集资金将投资30亿元用于生产制造400-10000kW大缸径高端发动机(缸径150毫米以上),同时开发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一期形成2万台产能,主要满足5G大型数据中心备用电源、远洋捕捞、公务用艇及内河航运等领域的动力需求。该项目将推动潍柴动力全面实现发动机产品结构性调整,预计带来的收入和盈利占比将达到30%。 公司方面表示,目前大缸径高速发动机全球市场容量约14万台/年,产品附加值高,为打破国外品牌产品的市场垄断,潍柴动力自主开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缸径高端发动机产品,本次项目实施有助于提高公司大缸径高速发动机产品国际竞争力,而强化大缸径高速发动机试验能力,也将加快推动公司产品转型升级。 建设后市场智能服务体系 终端市场的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客户价值关注从购买成本转向关注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本次募集资金还将投资10亿元用于建设新型的面向终端客户的后市场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渠道、延展服务周期、整合全要素服务资源,在发挥巨大的保有量优势前提下,打造全周期、全系列的后市场服务体系,目标形成500亿元规模的后市场业务,成为业务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方面表示,本次再融资是潍柴动力基于“十四五”,聚焦于增长性与前瞻性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持续巩固主业龙头地位,深挖新业态产业链机遇,丰富产业广度和深度。以充分发挥主业优势和加快新业态产业化,有效推动结构性调整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迈向战略发展新阶段,实现积极稳健的可持续性增长,为股东创造更大回报。
摘要 汽车总销量同比下滑。今年1-10月汽车市场表现整体较为低迷,以中汽协公布数据累计共完成销量1967万辆,累计同比-4.71%。虽然今年整体销量仍为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受Q1影响,4月以来,在复工复产和刚需释放的助力下,汽车销量一直保持良好增长,市场出现了近年较为罕见的连续7个月正增长。在低基数和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全年销量先弱后强,有望与2019年基本持平。 乘用车:2021年乘用车继续反弹是基调。2021年预计政策面将延续今年温和的基本面,继续鼓励各类汽车消费。乘用车格局有望持续,日系德系强于其它对手,SUV强于轿车。由于低基数效应,2021年Q1将继续迎来良好增长,但后期仍由未来经济大环境和消费水平决定。车市复苏并不意味所有车企将从中获利,经过2020年调整后,弱势车企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过剩产能出清几率不减反增。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下半场,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赛道选手数量不断增加,除了前期比亚迪、北汽等传统车企外,新兴车企产品也逐渐开始交付并上量。建议持续关注特斯拉产业链企业。 商用车:把握基建脉搏。商用车看好重卡,得益于基建投资的持续性,以及物流企业的旺盛需求,以半挂牵引车为代表的重卡销量火爆。纵观与重卡密切相关的行业情况,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柴油价格稳定,商用车使用成本可控。我们看好2021年半挂牵引车等重型物流车、工程车市场表现。 动力电池:机遇大于挑战。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百家争鸣,我们认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势将有以下特征:1)装机量随车市复苏持续改善;2)补贴温和退坡,成本压力缓解;3)多种技术路线共存,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电池继续竞争;4)换电模式或将刺激电池需求。我们对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需求走势持较积极态度。同时来自海外市场竞争加剧,中日韩三国同台竞争动力电池市场。国外市场需求释放,为国内众多一二线梯队的动力电池企业和关键材料企业提供了全球竞争机遇。建议关注多元化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以及布局换电模式的企业,同时关注扩张海外业务的动力电池企业。 2020市场回顾 市场表现不佳 截止12月11日,汽车(SW)指数上涨了39.08%,跑赢沪深300指数19.72个百分点。板块表现先弱后强的主要原因有,1)汽车消费市场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Q1低迷,中汽协调低全年预期;2)部分自主品牌上市公司表现不佳,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也有所萎缩;3)Q2起国内汽车销量有所改善,商用重卡高增,新能源H2回暖;4)一系列鼓励政策陆续出台,新能源补贴好于预期。 年初截止12月11日,汽车(SW)指数成分股中,共有139只上涨,0只持平,46只下跌。 机构持仓比例下降 汽车(SW)板块机构持仓比例下降。2020Q1行业配置比例为54.21%,同比微升但较2019年底环比下降了1.81个百分点。随后机构持仓比例较为平稳,但持仓市值较大增长,同样反映出板块表现先弱后强的特征。 板块估值水平较高 板块PE处于5年高位。自2H起,板块估值突破10年中位,随后不断上行,截止12月11日,汽车板块估值维持在29倍附近,离5年高点31X一步之遥,作为传统制造业较高估值同时伴随较高风险。 板块经营情况滑坡主要原因为:1)汽车总体销量不景气,且上下半年震荡较大,不利于企业经营;2)海外疫情仍未结束,零部件企业全球化程度较高,受冲击较为明显。 乘用车销量回暖明显,重卡表现优异 乘用车数据低迷 汽车总销量同比下滑。今年1-10月汽车市场表现整体较为低迷,以中汽协公布数据累计共完成销量1967万辆,累计同比-4.71%。虽然今年整体销量仍为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受Q1影响,4月以来,在复工复产和刚需释放的助力下,汽车销量一直保持良好增长,市场出现了近年较为罕见的连续7个月正增长。在低基数和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全年销量先弱后强,有望与2019年基本持平。 乘用车跌幅较大。今年乘用车表现弱于车市整体,根据中汽协口径,今年1-10月乘用车车共完成销售约1528万辆,约占汽车总销量的78%,是国内车市的绝对主力,但其-10.1%的增速也是拖累车市的最大因素。乘用车市场Q2呈现出了迅速回暖的势头,但主要原因依然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和Q1刚需释放导致的。随后一段时期乘用车销量增速出现了一些波动,增速也逊与前期,乘用车市场基本回暖但持续性有待观察。 SUV率先复苏。从销量结构来看,轿车和SUV是依然绝对主力,合计市场销量占比超过90%,而MPV和交叉型则属于小众市场。年初至10月轿车/SUV/MPV/交叉型的累计销量增速分别为-14.27%/-2.46%/-31.14%/-5.56%。SUV由于体量基数和增速恢复较快等因素,再一次成为车市复苏的主要驱动力,抑制了车市的过渡下滑。 日系德系逆市增长,自主品牌下滑。终端市场各车系表现参差不齐,其中德系和日系车辆更受消费者青睐。从年初至今来看,德系和日系品牌挤压了自主品牌和韩系的生存空间,美系则基本企稳。日系市占率上升了2.9个百分点,德系市占率上升了1.65个百分点,美系也录得微涨。反之,自主品牌市占率下滑最为明显,达到4.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的-2.9%降幅有所扩大,韩系和法系也呈现市场份额微跌的格局。我们认为,德系和日系品牌受到SUV车型丰富、部分品牌产品周期较新等因素刺激,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产品热度较高。 商用车聚焦重卡 商用车先抑后扬。年初至今商用车销量起伏较大,同比增速呈现出V型反转后基本保持30%以上增速,1-10月累计增速同比20.91%,其中货车表现较好,1-10月累计增速同比24.01%,客车则表现较逊。 新能源汽车复苏较慢 新能源发力较晚但后来居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遇到补贴政策宽松期和国产特斯拉上市两大利好,但由于疫情原因,表现未达预期。今年1-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87万辆,较去年同期减少7.67%。虽然国产特斯拉销量维持在高位,但其它品牌低迷表现导致上半年单月销量同比未能转正,下半年由于五菱宏光MINI发力,带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改善,且增速不断改善,10月单月增速已超过100%,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乘用车依旧是新能源支柱。新能源商用车受续航里程、充电时间、购置成本等因素制约,市场份额难以突破,乘用车长期占据新能源市场约9成份额,高度分化说明新能源乘用车已被市场接受,商用车仍旧任重道远。 纯电动仍是主流选择。虽然新能源汽车产品选择日益丰富,但纯电动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基本占据了70-80%的市场份额,而燃料电池仍旧无法突破,市场存在度极低。 纯电动主导乘用车市场格局不变。纯电动乘用车市占率在下半年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市场最畅销的特斯拉model 3和五菱宏光MINI均为纯电动车型,市场尚未有插混车型实现爆款,在国产特斯拉价格不断下探和五菱的低价策略下,预计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动力电池装机量较弱。今年以来动力电池装机量与新能源销售情况基本保持相同趋势,但增速弱于后者。2020年1-10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34.15GWh,同比减少26.35%。从车辆细分类别来看,2020年1-10月新能源乘用车电池装机量约25.56GWh,同比减少23.91%;新能源客车电池装机量约6.18GWh,同比下降34.04%;新能源专用车电池装机量约2.4GWh,同比下降29.2%,所有细分领域表现疲软。 三元负增长,磷酸铁锂翻盘。由于今年补贴政策的平稳性和一惯性,推动动力电池格局发生变化,磷酸铁锂电池再获新生,并在1-11月录得装机量正增长13%,同期三元电池市场份额受到侵蚀,增速仅为-8%,虽然仍然主导市场,但优势已明显减弱。 投资建议 乘用车出现反弹,国产特斯拉大干快上 汽车消费跑赢社消,销售逐渐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7-10月汽车消费同比增长分别为8.25%/11.84%/13.8%/14.87%,显示汽车消费已经走出低迷,并在“金九银十”期间实现高增。相比之下,除汽车以外社消数据增长乏力,同期同比为-2.63%/-0.96%/2.32%/1.24%。汽车消费已经有复苏的迹象,整体形势较2019年有所反弹。 政策出台以温和为主旋律。年内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总体来看主基调的温和刺激,因此效果不会大起大落:1)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延期2年。4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了2020-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措施,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长到2022年底,为行业持续发展打下基础。2)国务院鼓励汽车消费。鼓励各地增加号牌指标投放,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对居民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并购买新车给予补贴。3)新能源汽车下乡。7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此次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由政府牵头,全部由车企自行让利优惠。针对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工信部发布了3批目录,共有24家车企的61款车型参与了此次活动。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长初步统计后透露,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近4个月的销量已经超过18万辆。4)新能源汽车补贴温和退坡。新能源车型(含纯电、插电式)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内,才能享受国家补贴。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400km以上的,补贴2.25万元;250km至400km补贴1.62万元。插电混动续航里程在50km以上补贴0.85万元。5)延长国5新车上牌截点。根据《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2020年7月1日前生产、进口的国五排放标准轻型汽车,2021年1月1日前允许在目前尚未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地区销售和注册登记。同时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各地不得提前实施国家确定的汽车排放标准。6)11月20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第一批)的通知》表示。财政部提前下达省(区、市)2021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用于2019年度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助资金、2016-2018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2021年共安排新能源汽车补贴375.8529亿元,提前安排相关预算可稳定行业信心。 2021年乘用车继续反弹是基调。2021年预计政策面将延续今年温和的基本面,继续鼓励各类汽车消费。乘用车格局有望持续,日系德系强于其它对手,SUV强于轿车。由于低基数效应,2021年Q1将继续迎来良好增长,但后期仍由未来经济大环境和消费水平决定。车市复苏并不意味所有车企将从中获利,经过2020年调整后,弱势车企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过剩产能出清几率不减反增。 国产特斯拉一帆风顺,五菱宏光一鸣惊人。随着以特斯拉上海工厂竣工和正式投产,国产特斯拉迅速成为国内销量榜榜首常客,据乘联会数据统计,今年除1月、2月和4月外,特斯拉model 3销量均超过1万辆。考虑到投产初期产能爬坡因素,以及疫情叠加春节导致年初的大面积停工停产,国产特斯拉仍旧以耀眼的成绩,诞生即成为销量冠军,且大幅抛离身后追随者们,国产化进程可谓一帆风顺。五菱宏光MINI作为电动车市场较为另类的代表,在一系列争议中上市。首先2.99万元的价格极具冲击力,也获得市场的高度关注;其次远低于市场主流水平的续航里程让部分消费者对其实用性产生质疑,低配车型仅120KM续航里程意味着只具备短途通勤能力;非补贴车型对补贴退坡不敏感,价格一步到位也免除后续申请补贴等繁琐手续。借助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全面推广,以及该车型具备在上海等一线城市免费获得新能源指标等优势,五菱宏光MINI销量高开高走,正式销售第二个月就逼近1万辆大关,并在随后以阶梯式增长迅速夺取新能源销量冠军宝座,11月更是录得33000+辆的惊人销量,已经与部分热销汽油车看齐。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下半场,高手如云同台竞技。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赛道选手数量不断增加,除了前期比亚迪、北汽等传统车企外,新兴车企产品也逐渐开始交付并上量。蔚来成为国内新兴品牌中销量领跑车企,11月累计销量为5291辆,同比增长109.3%,同时还创造月度交付新高。而紧随其后的则是理想汽车,11月交付4646辆,环比10月增长25.8%,这仅仅只是靠理想旗下的一款车拉动的销量。而小鹏虽然没有前两者高,但是实现稳定增长,具体数据显示,小鹏汽车11月交付量是4224台,同比增长342%,也创下2020年内新高。近期国产特斯拉Model Y已经进入工信部目录,其专用工厂土建已经完成,正在进行设备进场和调试,预计2021年Q1即可量产。随着特斯拉国产供应链的不断完善,国产化率也在不断提高,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也不断改善,据特斯拉规划,上海超级工厂2021年规划产能为55万辆,其中30万辆为Model 3,25万辆为Model Y,大约有10万辆Model 3用于出口,Model Y也有计划出口1万辆。特斯拉国产化持续快速推进,对国内新能源产业是重大利好:1)国产特斯拉价格不断下探,有利于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2)为新兴车企树立标杆,打破传统车企垄断局面,为行业增添活力和新鲜血液。受特斯拉带动,美股中概新能源车企近期表现优异,已经超过部分老牌传统跨国车企市值;3)有利于国内零部件配套企业,不但可以达到增收增利,还可以通过与国际顶级车企配套提升自身能力;4)带领国内配套企业切入国际供应链生态体系,将国产车型出口到欧洲成熟市场,为国内品牌零部件背书助力其打进海外市场。建议持续关注特斯拉产业链。 商用车把握基建脉搏 商用车看好重卡,得益于基建投资的持续性,以及物流企业的旺盛需求,以半挂牵引车为代表的重卡销量火爆。纵观与重卡密切相关的行业情况,总体发展态势良好:1)社会物流行业价格指数持续经期,刚需稳定(物流牵引车)。2)房地产开工面积逐渐修复。(工程车)3)基建投资稳步增长,(工程车)。4)高排放高污染车型淘汰,存量更新需求稳定。(牵引车+工程车)2018-2020三年打赢“蓝天保卫战”计划中主要政策有加快国三车的淘汰,并在重点区域提前实施国六排放。国三车辆的更新替换和排放升级的驱动将使得未来重卡行业增速不会发生大幅下滑,为销量提供了有利支撑。我们继续看好2021年半挂牵引车等重型物流车、工程车市场表现。 柴油价格稳定,商用车使用成本可控。由于国际油价近期较为低迷,国内油价上行承压,今年以来柴油零售价格呈下滑趋势。同时国6标准的实施,也消除了油品升级后对油价影响的不确定性。总体而言,油价在低位徘徊有利于控制车辆使用成本,对促进汽车消费利好。 动力电池机遇大于挑战 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百家争鸣。今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明显回暖,而且幅度有逐步扩大的迹象,我们认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势将有以下特征:1)装机量随车市复苏持续改善。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供给侧蓬勃发展,大量有竞争力新品上市,包括传统品牌产品以及新兴品牌产品,消费者情绪将被调动;2)补贴温和退坡,成本压力缓解。动力电池厂家毛利率逐年下降已成常态,主要原因之一是受下游车企成本控制影响,上游企业无疑将受传导效应波及。在原材料价格和补贴力度基本平稳的情况下,预计动力电池厂家成本不确定性将趋于稳定;3)多种技术路线共存。有别于2019年三元电池大行其道,2020年由于技术进步以及补贴技术门槛保持不变,磷酸铁锂电池扳回一城,不但在安全性和性价比上备受青睐,更是获得国产特斯拉大额订单,成功将相关车型价格拉至25万元区间,实现了双赢。磷酸铁锂电池企业也将迎来难得的二次发展机遇,与三元电池企业继续竞争;4)换电模式或将刺激电池需求。由于换电模式逐渐受到厂家重视,以及相关标准的出台,预计将有更多车型将走上“车电分离”技术路线。换电站的铺开也将对库存电池包有更大的需求,预计在部分城市的试点成功将鼓励更多企业切入到换电站领域。我们对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需求走势持较积极态度。建议关注多元化技术路线,布局换电模式的动力电池企业。 海外电池竞争加剧。虽然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出海顺利,但身后日韩企业纷纷发力追赶,随时存在赶超风险。根据韩国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1-9月,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9.2GWh,占总动力电池装机量(83GWh)的23.1%,位居全球第一,而LG化学以18.9GWh的装机量(占总装机量的22.9%),位居第二位。日本松下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7.6GWh,占总装机量的21.2%,排名第三;三星SDI和SK创新分别以5.1GWh(6.2%)和4.6GWh(5.5%)分列第四和第五位。预计LG化学受益于特斯拉订单,未来增长仍将保持迅猛势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权威机构高工锂电数据显示,LG化学、宁德时代、松下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差距逐步缩小,三家分别代表中日韩三国竞争动力电池市场。另外由于欧洲各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大幅增长,2020年Q1-Q3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同比增长11.9%。国外市场全面释放需求,为国内众多一二线梯队的动力电池企业、关键材料企业提供了全球竞争机遇。建议关注扩张海外业务的动力电池企业。 风险提示:除了主要的政策风险外,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存在充电设备配套滞后、销售不及预期、原材料成本高企、技术发展低于预期等风险,都有可能制约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近日,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长江在其微博上发布消息,比亚迪汉系列车型订单量突破5万辆。 比亚迪汉系列车型中的EV款,系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车型。此前,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先后成为汉EV车主。 记者注意到,比亚迪正在逐步扩大刀片电池的应用车型。12月21日,比亚迪发布的近期投资者关系报告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部分由公司对外供应动力电池的车型已经体现。 同时,滴滴公司此前发布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比亚迪D1,也搭载了刀片电池。比亚迪汽车对公销售有限公司的官方微博消息称,D1已在12月25日上路。
500亿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博客,微博)记者 宋鑫陶 昨日,青岛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市政府近日研究通过并印发实施的《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进行解读。该规划由青岛市发改委组织编制。根据规划,到2030年,青岛市氢气年消费量将超过3亿标准立方,培育超过20家规模以上氢能相关企业,5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氢能相关企业,氢能产业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全省首个市级氢能产业规划 当前,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按照国内外能源发展趋势要求,我国将氢能作为能源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青岛是能源输入型城市,一次能源全部从外部输入,传统能源资源持续供应能力受限。加快氢能的开发利用是推动青岛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对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次发布的《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以下简称《规划》),是山东省第一个正式印发的市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青岛市工业副产氢资源多、氢能技术研发储备好、应用场景丰富,具有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去年底,青岛市发展改革委着手组织编制《规划》,期间,《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以下简称《省规划》)也正在编制中,青岛市充分对接,在《省规划》中体现青岛市建设“东方氢岛”规划定位,并以此作为青岛市《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青岛市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中国钢铁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的专家,组织有关部门和区市共同参与,经多轮论证修改完成。 培育超20家规上氢能企业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0-2030年。2020-2022年期间,青岛将夯实氢能产业发展基础,推进氢能产业集成创新、燃料电池汽车、氢能港口、氢能小镇等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建成行业合作交流平台,争创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氢能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 围绕建设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示范区,逐步打造“东方氢岛”。推进氢能产业集成创新、燃料电池汽车、氢能港口、氢能小镇等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氢能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完成氢能产业生态链和应用体系建设;在交通、物流、发电、供热等领域全面应用氢能,实现“东方氢岛”的总体发展目标;氢气年消费量超过3亿标准立方,培育超过20家规模以上氢能相关企业,5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氢能相关企业,氢能产业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空间布局上,青岛将谋划实施“三区”协同发展。一是南部氢能创新发展实验区。依托董家口化工园区的氢气资源禀赋和化工产业基础,在推动青岛氢能创新发展方面先行先试。二是中部氢能技术创新核心区。依托青岛国际院士港、西海岸新区高校圈等建立人才引进新模式,吸引氢能领域专家、学者、产业技术人才加盟,构筑人才使用新格局。三是北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聚集区。依托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和莱西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燃料电池汽车和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企业。 青岛将加快实施“六大工程”。一是探索氢能纳入区域能源体系;二是利用氢能驱动绿色低碳发展;三是全方位打造氢能产业链;四是构建氢气供应运输体系;五是加强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六是鼓励氢能领域央地合作。 建设国家级氢能应用示范区 在建设国家级氢能示范城市领域,青岛将重点在西海岸新区建设氢能示范区,拓展氢能在汽车、轨道交通、港口、供热、化工、发电及备用电源等全场景应用领域。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以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包括燃料电池公交车、环卫车、叉车、载货车等,在公共交通方面建设燃料电池汽车公交专线。在新建的轨道交通项目中试点燃料电池轨道列车,提高相关产品成熟度,加快商业化推广进程。在青岛港(601298,股吧)开展燃料电池港口机械、物流运输示范应用,打造中国“氢港”。试点建筑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探索氢能供电供热的商业模式。针对海岛微电网,试点可再生能源制氢、燃料电池固定式发电、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等新模式,构建以氢能为主的分布式发电网络。以应用示范带动产业发展、提升氢能应用的社会认知以及接受水平,建设国家级氢能应用示范区。 青岛将打造高端氢能产业集群。主要以西海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等为依托,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实施“燃料电池汽车领头羊”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发挥西海岸新区的化工产业优势,发展规模化制氢产业、氢能化工产业,建设泊里氢能特色小镇,打造国内乃至全球性的氢能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新能源整车制造基地、氢能核心装备制造基地、科创孵化中心基地。支持燃料电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将其打造成为青岛氢能产业发展名片。 《规划》明确了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围绕打造“东方氢岛”,着眼从制-储-运-用氢能全链条发展,从汽车、轨道交通、港口、供热、化工、发电及备用电源等全领域应用,突出氢能装备、氢燃料电池及整车产业发展,并谋划了一系列重点项目。 培育国际化氢能创新高地。青岛将整合青岛氢能技术创新力量,聚集高端创新要素,建立科技创新支撑体系,重点突破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开发、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氢能核心技术,依托青岛国际院士港等研发资源建设氢能与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孵化园区。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利用青岛国际院士港等科创平台吸引氢能领域专家、学者、产业技术人才来青岛贡献智力资源。重视本地人才梯队建设,建立人才考察、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利用好驻青高校群的科技人才集聚优势,鼓励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氢能行业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国际视野,加强交流合作,建立世界级氢能科创基地。
12月24日,天合光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下属天合光能科技(盐城)有限公司在盐城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大硅片高效光伏电池项目,主要进行太阳能高效单晶电池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年产能达8.5GW,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30亿元。 谈及公司建设上述项目的战略考虑时,天合光能证券事务代表李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投资旨在借助盐城当地的政策及产业配套优势,进一步加强公司在高效大尺寸太阳能电池领域的规模和成本优势,抢抓光伏市场发展机遇,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加码布局210mm电池、组件产能 记者注意到,早在今年8月,公司就与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合作协议,投资建设合计10GW高效210mm大尺寸太阳能电池项目;而本次投资协议签署后,公司在盐城基地的电池产能合计将达到18.5GW。此外,公司在江苏宿迁、浙江义乌等地也在大规模扩建电池、组件产能,目前在建项目包括宿迁10GW210mm电池+12GW(其中8GW210mm尺寸)组件、义乌8GW210mm组件等等。 天合光能表示,公司在2020年底组件总产能预计能达到22GW左右,在2021年底电池总产能预计能达到26GW左右规模,其中,210mm大尺寸电池产能占比达到70%左右。2021年底组件总产能预计能达到50GW左右。 谈及公司大规模布局210mm电池和组件的原因时,李志勇告诉记者:“210mm电池和组件是公司投资的重点,截至今年10月底,公司出货量已超10GW,订单充足,经营情况一切正常。扩产有利于加快推进公司产能的全面更新以及产品技术的升级,更能突显210mm为主的领先产能结构优势。” 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天合光能组件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三。今年以来,公司推出的高功率“至尊”组件系列产品订单增势迅猛。其中7月份发布的600W+至尊组件,引领行业进入600W时代。截至9月18日,公司至尊系列超高功率组件全球累计签单达1GW,其中欧洲地区签单近200MW。 今年11月25日,公司的至尊小金刚(VertexS)400W+系列超高功率小尺寸组件已完成德国莱茵TV全套可靠性测试,取得了IEC61215和IEC61730两项认证。据悉,这是天合光能继2020年10月至尊550W/600W组件获得IEC61215光伏组件性能标准和IEC61730光伏组件安全标准两项证书后,210mm超高功率组件又一里程碑。 “至尊小金刚系列是我们专门针对分布式住宅和商业屋顶应用而设计全新一代高效光伏组件。产品结合运用了210mm电池、多主栅技术、无损切割和高密度封装等技术,输出功率突破405W+,组件转化率超过21%。”李志勇向记者介绍道。 相比于市场上传统类型的户用组件,至尊小金刚有着尺寸小、重量轻、高功率、高效率、高发电、安装灵活、系统适配好、可靠性高、便于运输环保绿色等核心的优势,能够同时满足住宅和商业客户多样化需求。而随着至尊系列超高功率组件产品推广提速,公司品牌和渠道效应也越来越强。 谈及公司未来发展规划,李志勇告诉记者:“未来3年,公司在不断巩固和提升光伏组件业务在全球市场品牌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将加大光伏系统业务发展力度,并且积极在智慧能源业务方面开拓创新。” 完善上下游一体化布局 今年三季度以来,上游硅片、光伏玻璃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了众多光伏组件企业利润被压缩。其中,受年底抢装潮导致供需紧张及双玻组件渗透率超预期影响,光伏玻璃的价格上涨严重。在此背景下,主流光伏企业开始着手布局上游原材料产业,立足降本增效。 记者注意到,今年11月,天合光能与上机数控、亚玛顿、通威股份等供应商密集签约,采购20GW单晶硅片、8500万平方米光伏玻璃及7.2万吨多晶硅产品。同月,公司与中环股份签订2021年1-12月合计采购12亿片210尺寸硅片长单采购合同。 除此之外,公司与通威股份签署《合资协议》,拟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并共同投资年产4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年产15GW拉棒项目、年产15GW切片项目、年产15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布局,公司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进一步凸显。 据申万宏源研报分析,天合光能上下游合作完善垂直一体化产能布局,采购长单的签订将保障明年大尺寸硅片供给相对紧缺状态下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长单采购合同的签署有助于公司进一步稳定供应链,为公司210mm尺寸光伏电池和组件的产能规划落地和市场拓展提供有力保障。”李志勇告诉记者:“公司在应对上游材料价格波动有一定的经验和准备,同时对今年原材料价格的走势有了一定的预判,未来公司会持续关注原材料价格走势,改善供应链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很多光伏玻璃企业发布了扩产计划,玻璃产能置换政策也将迎来调整,随着产能落地,玻璃供应短缺的问题将逐渐解决。随着光伏产业各个环节成本降低,终端需求持续增长,未来组件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谈及未来光伏组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抢占优势时,中关村产融智库专家董晓宇告诉记者:“光伏组件企业要适应国内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变化,在进入新能源补贴退坡、零补贴时代后,企业要加强供应链管理,挖掘产业链上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带来的潜在收益。最关键的是要保持技术领先,靠创新要素取胜,来应对市场竞争。”
登顶国内软包电池市场的孚能科技(688567)12月24日晚间发布公告,公司与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建设动力电池工厂,合资公司的股权比例和治理结构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据悉,该合资工厂将致力于推进动力电池产能建设,涵盖电芯、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研发、制造及销售,提升合作双方在各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协议的约定,孚能科技及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合计产能不少于120GWh,且2021年开工产能不少于20GWh。该战略协议还设置了排他约定:协议签署生效后,除非一方存在严重违约行为,另一方不得再与除对方以外的第三方就动力电池产能扩充事宜开展合作。孚能科技方面披露,合资公司的技术、研发和销售工作由孚能科技负责,合资公司的资金由合资公司市场化融资,吉利科技方面负责协助筹措资金。资料显示,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为李书福。据了解,李书福同时还兼任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汽车集团,是国内市场多年蝉联中国品牌第一的汽车集团,也是国内最早提出全面布局电动化的汽车集团之一。近年来,吉利持续加大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目前已投入超300亿元,凭借强大的资源整合和平台化开发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路特斯、沃尔沃、极星、Smart、LEVC、领克、吉利、几何、宝腾、枫叶、远程等多个面向不同细分市场布局的电动汽车品牌。对于吉利而言,成立动力电池合资公司将能确保吉利未来获得最先进动力电池技术的支持。目前,新能源及电气化车型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和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中汽协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1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8万辆和2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1%和104.9%。 基于整合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创造新的增长点,孚能科技积极拓展、深化与下游整车企业的合作,提升市场份额,以应对动力电池领域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吉利科技和其控股的子公司及吉利商用车集团承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孚能科技或合资公司生产的动力电池,且每年采购量不低于其需求量的80%,采购价格不高于同类产品的市场售价。孚能科技方面承诺,同等条件下将优先满足吉利科技和其控股的子公司及吉利商用车集团的采购需求。《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后,孚能科技方面表示,与吉利科技的“大联姻”,有助于发挥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技术和制造优势,迅速提高孚能科技动力电池的产能和市场竞争力。
编者按:企业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而当下,商业模式从未如此错综复杂,也从未如此孕育生机。 新业务、新经济、新模式令人眼花缭乱,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家优秀的企业,必然是价值充盈的。她不仅要有一定的规模当量和盈利能力,还必须有着积极的价值观,能够改善人的生产生活环境,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能够扎根过去和现在,指向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 记录、探寻、发现,我们的每一次表扬和批评,都为抵达那个最具价值的核心。 为此,搜狐财经以专业的财务分析,对国内大型企业做一次全面的审视,亦将以独特的媒体视角,挖掘企业的核心价值。 搜狐财经将以每周两篇的频率,独家发布企业报告,并以此系列报告建立企业数据库,汇聚成搜狐财经中国价值公司100系列,筛选出有独特价值的企业。 本文为“中国价值公司100”系列报道第四十七篇。 【价值评析】 手机电池起家跨界造车,深度布局汽车垂直产业链。王传福凭借低价策略在手机电池市场站稳脚跟,顺势切入手机代工业务,而后跨界造车,再次凭借高性价比车型打响名号。比亚迪前瞻性地围绕汽车模具等零部件、动力电池、车规级半导体等汽车垂直领域展开布局。 战略失误身陷危局,聚焦新能源汽车开启二次腾飞。因车市低迷和盲目扩张后的一地鸡毛,加之手机板块业务收缩、新领域光伏板块陷入危机,比亚迪2010-2012年净利润连年下滑。王传福公开承认战略失误,重新聚焦于新能源汽车业务。 汽车板块贡献主要营收和毛利,政策收紧再陷低迷期。汽车板块近年收入占比均在50%左右,其毛利率为所有业务中最高,近年毛利率总体超20%,贡献近7成毛利。受汽车行业下行、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比亚迪业绩再度恶化。 政府补助持续输血,应收账款高企资金流动不足。2013-2019年,比亚迪所获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累计达76亿,约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44%。截至2019年末,比亚迪应收账款规模达439.34亿元,公司有息负债为709.96亿元,其账面货币资金仅有126.5亿元。 加码研发开启新产品周期,产业链由垂直整合走向单飞。2013-2019年,比亚迪研发投入由28.72亿元增至84.21亿元,7年累计研发投入379.73亿元。2020年,比亚迪相继推出“刀片电池”、“汉”系列车型,助力业绩触底反弹。比亚迪半导体业务、动力电池业务等将逐一走向单飞。 近日,汽车芯片供应短缺问题持续发酵,大众汽车等主流汽车厂商面临停产风险。比亚迪曾对媒体回应,公司在新能源电池、芯片等方面有一整套产业链,不仅可以充分自给,还有余量外供。比亚迪半导体业务进入公众视野。在此之前,比亚迪曾因代工苹果新iPad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一家非典型车企,比亚迪由手机电池起家,顺势延展至手机代工业务,同步跨界新能源造车,并就动力电池、半导体、光伏等板块展开全产业链布局,形成多元化业务格局。 看似繁杂的跨界,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无一不是踩准了风口,实现阶段性成长。经历2018-2019年的车市漫长寒冬后,比亚迪实现触底反弹。 今年以来,受益于各板块多重利好刺激,比亚迪股价屡创新高。9月以来,比亚迪A股的股价由9月初的86.99元/股最高攀升至198.85元/股,涨幅达128.6%,市值站上5400亿元。年初至今,比亚迪股价涨幅已近260%。 “电池大王”跨界造车,布局汽车垂直产业链 今年7月,比亚迪总市值首次超越上汽,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整车上市公司。而在25年前,比亚迪还只是一家做镍铬电池的初创企业。 20世纪90年代,王传福预见手机电池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耗资百万从日本引进镍镉电池生产线,用廉价的人力代替昂贵的机器生产线,使得电池生产成本较同类企业降低一半,销售价格自然也便宜近一半。 低价策略打动了彼时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电子,获得宝贵的第一单;又让其在1997年金融风暴中超过日系电池公司站稳脚跟。此后,比亚迪涉足锂电池领域,依旧凭借高性价比赢得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关键客户。 至2002年底,比亚迪营收已达到22.91亿。比亚迪于同年登陆港交所,发行价在当时54只H股中位列第一,达10.95港元,募集资金16.5亿港元。 由于手机电池市场趋于饱和,比亚迪顺势切入手机零部件产业,陆续推出屏幕、镜头模块、键盘机壳模具、软性电路板等产品,而后开展手机组装业务。 2007年10月,比亚迪将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分拆在香港主板单独上市,即“比亚迪电子”。 如果说手机代工业务算是顺势而为,跨界造车则是王传福深思熟虑后的决定。王传福想找一个玩家少一点的、门槛高一点的、竞争程度相对低一点的行业进入。“想来想去,只有汽车。” 2003年1月22日,比亚迪正式入主西安秦川汽车公司,成为吉利汽车之后第二家民营轿车企业。王传福实际瞄准的是未来汽车电池市场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 恰逢中国车市蓬勃发展期,政府大力支持自主品牌汽车,比亚迪如鱼得水。凭借售价7万元的燃油车F3打响名号后,2006年,比亚迪第一款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F3e电动车研发成功。2008年12月,比亚迪首款混合动力车F3 DM正式上市。 为了更好地造车,比亚迪早早围绕汽车产业链进行布局,从汽车模具等零部件到汽车动力电池,再到2亿收购中纬积体电路宁波有限公司(现为宁波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拿下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主要由驱动芯片与电源管理器件组成)的研发生产能力,为十年后比亚迪IGBT芯片的诞生埋下伏笔。 2009年,我国在北京等13个城市启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新能源汽车产业随后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开始对其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并推行一系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造车的比亚迪迎来了新时代。 汽车贡献近7成毛利,曾陷危机净利下降近一倍 出乎意料的是,本应顺势而上的比亚迪遭遇成立以来的最大危局。 此前,从造电池到造汽车,王传福几乎踩准了每一个节点。尝到甜头后,王传福将目光转向新能源领域,加码光伏电站、储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这次王传福失算了。 新能源项目亟需大量投入,比亚迪的传统汽车业务和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却自顾不暇。国内汽车市场进入低迷期,比亚迪汽车业务经历过度扩张,面临销量下滑、经销商大量退网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手机端业务由于主要客户市场份额下降,销售收入明显下滑。 2011年,比亚迪整体回归A股,募资约22亿。当年比亚迪实现营收488.27亿,同比微增0.78%,归母净利润腰斩为13.85亿。 回归A股第二年,中国光伏产业全行业陷入危机,这让比亚迪的业绩雪上加霜。2012年比亚迪营收同比下滑4.05%至469.04亿,归母净利润仅有0.81亿,同比降幅达94.12%。 王传福公开承认战略失误,重新聚焦于新能源汽车业务,从重视发展速度改为加强品质和提升技术水平,以此实现二次腾飞。 2013-2019年,比亚迪营收规模由528.63亿扩大至1277.39亿,营收复合增速为15.84%。 比亚迪在近年年报中将主营业务划分为三大板块:汽车及相关产品、手机部件及组装、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 汽车及相关产品覆盖传统燃油车、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手机部件及组装包括电池、手机玻璃、充电头、金属后盖及边框等全产业链业务体系。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板块则包括磷酸铁锂电池、三元电池等动力电池业务和光伏业务。 三大业务板块中,汽车板块近年收入占比均在50%左右,手机板块营收占比约4成,电池板块收入占比仅不到一成。 2014-2016年,比亚迪汽车板块收入比重逐年加大,2015年和2016年收入增速分别达50.1%和40.2%。 汽车板块收入在2017年小幅下滑,2019年降幅达16.8%,其在整体营收中的比重也由58.4%降至49.5%。而手机板块收入占比在2014-2016年间逐年下降,至2019年收入比重由32.5%上升至41.8%。 毛利方面,汽车板块的毛利率为所有业务中最高,近年毛利率总体超20%,贡献近7成毛利。2019年汽车板块毛利率为21.88%,毛利占比达66.5%。尽管手机板块贡献了4成营收,其2019年毛利率为9.35%,毛利贡献占比仅为24%。 从净利润占比来看,2019年汽车板块净利润占比达到56%,手机板块占比为36%。 无论是营收、毛利还是净利贡献,汽车板块无疑在比亚迪盈利体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因而2017年后,受汽车行业下行、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比亚迪整体营收、净利润情况趋于恶化。 2017年比亚迪营收增速由上年度的29.32%放缓至2.36%,2019年营收同比下滑1.78%。2017-2019年,比亚迪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且降幅不断扩大,2019年比亚迪仅实现净利润16.14亿,同比下降41.93%。 政府补助占净利润超4成,应收账款高企 长期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依靠政府扶持和政策滋养蓬勃发展,比亚迪也不例外。 2013-2019年,比亚迪所获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累计达76亿,约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44%,其中主要是与汽车有关的政府补助。 2017-2019年,比亚迪所获政府补助在当期净利润中占比分别达31.38%、74.56%、91.92%。 这当中还不包括通常所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新能源汽车补贴作为汽车销售对价计入营业收入中,因而直接影响汽车单价和销量。 2016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爆出恶性骗补事故,涉及骗补资金近100亿,主要方式有汽车未销售就提前进行申报补贴或领取补贴之后不使用、增加汽车公里的公交车空跑而不载客等。 骗补事件后,国家提高补贴的技术门槛,并调整了补贴方式,由事前拨付变更为事后清算方式,加长了补贴周期。据悉,一家新能源企业从申请到拿到补贴,至少需要一年半时间。 补贴周期变长部分反映在了应收账款上。根据比亚迪销售政策,对于传统燃油车的整车销售,通常要求客户以应收票据的形式提前支付款项。对于新能源车的整车销售,提供给主要客户的信用期通常为30天至360天,或为客户提供1至2年的分期付款方式。 因此,比亚迪的应收账款主要来源于新能源车的整车销售,这其中又包括新能源补贴款。2016年,比亚迪营收同比增长29.32%至1034.7亿元,增速较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其应收账款规模却翻了一番,由2015年末215.19亿元增至417.68亿元。 大量的应收款并未能及时转化为资金。截至2017年底,比亚迪应收账款高达518.81亿元,约占当期总资产的29.13%;账面货币资金为99亿元。 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面下调。2019年3月,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的通知》,2019年6月26日过渡期结束后,新能源国家补贴降低50%,同时地方补贴取消,综合补贴降幅超过60%。 虽然比亚迪适时推出保价计划,但退补政策在销量端已有反应。比亚迪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减少11.8%至1.66万辆,8月同比下滑23.4%至1.67万辆。 2019年全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22.95万辆,同比降低7.39%;而上年同期新能源车销量增速达到108%。 新能源车销量下滑、补贴退坡,比亚迪应收账款规模2019年底缩至439.34亿元。 现金流方面,2017年至今,比亚迪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情况逐年改善,继2017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负转正,2019年增至147.4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至2019年,比亚迪资产负债率由61.81%逐年提升至68%。负债总额由896.61亿元增至1330.4亿。截至2019年末,公司有息负债为709.96亿元,而其账面货币资金仅有126.5亿元。 七年累计研发投入380亿,第三季度净利暴增1363% 为应对政策收紧带来的盈利危机,比亚迪选择加大研发力度、开拓新产品线;另一方面,围绕汽车产业链垂直布局的各细分板块也由自给自足走向市场化,并将逐一单飞。 2013-2019年,比亚迪研发投入由28.72亿元增至84.21亿元,7年累计研发投入379.73亿元。 2016年以来,比亚迪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例由4.37%逐年上升至6.59%;研发人员数量也由2.38万人增加到3.58万人,占员工总数比例由12.29%升至15.62%。 在动力电池领域,错失三元电池发展先机后,比亚迪于今年3月发布新一代电池产品“刀片电池”。“刀片电池”仍以磷酸铁锂为原材料,相比三元电池成本更低、更稳定,而对比传统的磷酸铁锂电池则有着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续航能力。 据悉,今年刀片电池第一代产品能量密度可达到140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到230Wh/L,预计2025年能量密度可达到大于180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到300Wh/L。刀片电池预计能够带来30%左右的成本下降。 与此同时,比亚迪加快分拆动力电池业务上市的进程。 今年4月,比亚迪半导体业务先行一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比亚迪半导体拟以增资扩股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寻求于适当时机独立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完成后,比亚迪半导体将仍为比亚迪控股子公司。据中金公司预计,比亚迪半导体拆分上市后可达300亿市值。 在新能源车领域,比亚迪在今年二季度开启新一轮车型周期。2020年7月,比亚迪推出全新车型“汉”,定位高端市场。其中汉EV定价22.98-27.95万元,汉DM定价21.98-23.98万元。“汉”也是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新能源车。 比亚迪此前曾公告表示,全新旗舰车型“汉”一上市就成为国内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热销车型,订单数量持续攀升,销量持续增长,推动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强劲增长。 数据显示,比亚迪汉在7月份、8月份、9月份、10月份的销量分别为1205辆、4000辆、5612辆、7545辆,累计销量超18362辆。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反弹和手机板块业务规模扩大,比亚迪第三季度实现营收445.2亿元,同比增长40.72%;归母净利润为17.5亿元,同比暴增1362.66%。 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1050.23亿元,同比增长11.94%;实现归母净利润34.14亿元,同比增长116.83%。 三季报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比亚迪有息负债为595.22亿元,账面货币资金为131.82亿元。 比亚迪业绩回暖也与政策松绑有关。2020年4月23日,四部委发布《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补贴延长至2022年,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原则上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其中,2020年乘用车补贴整体下降10%,商用车保持不变,而2021-2022年补贴退坡原则为乘用车较上一年下降20%30%,商用车较上一年下降10%、20%。 新规出台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回暖,带动比亚迪等头部车企盈利回升。新能源车企自我造血、独立发展的路仍然道阻且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疫情期间,比亚迪发挥其跨界能力,转做口罩,其口罩产线和消毒凝胶产线日产能分别实现了500万只和30万瓶,解燃眉之急。此外,比亚迪为防控疫情捐款1000万元,并捐赠100多万元紧急医疗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