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月15日讯 针对“小仙炖燕窝瞒报亏损被处罚一事”, 北京市小仙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仙炖公司)14日发表声明回应称,此次提交给北京市朝阳区统计局的《财务状况》报表数据出现偏差,系“因初次填报,填报人员疏忽将’营业利润’项负值填报为正值”所致。今后将加强管理,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据媒体12月14日报道,据北京市朝阳区统计局近日发布的处罚信息显示,已在11月25日对北京市小仙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予以处罚,原因是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据悉,北京市小仙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月,注册资本500万元,是深圳市榕树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同时也是知名网红燕窝小仙炖的品牌所有者,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苗树。 对于公司的营业情况,小仙炖公司表示,2019年度营业利润亏损的原因则是2019年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战略投资,其中包括全资设立小仙炖霸州工厂来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综合公开报道显示,小仙炖公司全资设立的小仙炖霸州工厂于2019年11月正式投产,年产值最高可达40亿,并于2020年5月通过SQF食品安全规范与质量规范认证。在声明中,小仙炖公司还表示,将加大在客户服务系统研发和升级、产品包装体验升级等方面的投资,以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责任编辑:韩肖)
大量资金投入快速实现规模扩张,把经营产品变成经营用户,做大估值、以股权的增值赚快钱,这是中国众多互联网企业的成功路径。11月7日,俞敏洪表示,在线教育在中国被炒得过热了,热得投资者投钱已经不理性了。 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1-11月,国内在线教育行业共披露融资事件89起,与2019年同期披露的136起融资事件相比,减少了34.56%。尽管融资事件数同比减少,但融资总额却大幅度增长,截至11月末,2020年在线教育行业披露的融资金额共计约388亿元,较比2019年同期的108.75亿元,增长了256.78%。融资寒冬中,资本对在线教育企业的追逐热情不减反增。 在线教育行业融资持续高热 俞敏洪在公开演讲中提到,“2020年全年,资本向在线教育领域输入了近150亿美元,但在线教育的收入只有几百亿元人民币。” 一方面,理性的声音是资本市场呼唤理性投资,一方面是在线教育企业大打营销战,因此塑造了在线教育行业的“三高”特征:融资额度高、亏损金额高、营销成本高。 今年,在线教育行业已上市的企业轮流爆出亏损消息:流利说Q1净亏损1.97亿元、网易有道Q2净亏损2.58亿元、跟谁学Q3单季度亏损9亿元。近期,一起教育“流血”上市,财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净亏损分别为6.56、9.64、9.75亿元。 行业亏损持续扩大、用户个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国内在线教育行业身陷怪圈。 乐乐课堂创始人兼CEO毛颖认为:“在线教育拆开来说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教育,互联网的打法就是获客、流量、做大规模再变现。但教育行业更需要踏踏实实做内容,用效果说话。”这或许正是在线教育企业身陷亏损漩涡的原因。 可以预见的是,在线教育行业若不能从根本上寻找到企业自身发展动能,仅仅依靠资金输血,或将面临着ofo一样的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至今,教育行业还没有出现靠规模获得定价权的超级巨头,纵使新东方、好未来等巨头深耕20余年,渗透率也不过5%。加上各地的学情、考情不同,各个地区的“小巨头”林立,想快速圈地、抢夺市场话语权也绝非易事。 “教育行业不太可能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毛颖认为,“更多是几家巨头共存,再分别满足不同城市、不同家长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快”与“慢”的抉择 “教育是个慢行业,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提高效率,提升学习效果。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各地教育水平、师资力量、考试方向等都存在较大差异。”毛颖认为,这导致教育市场具备容量超大,但需求极其个性化的双重特征。 换言之,在线教育用单一或者统一的产品服务模式满足海量用户接受教育的需求,却无法满足教育市场的个性化、本地化的需求。另外,教育是一个以效果为导向的市场,当服务不能满足效果提升的核心需求时,“流量”就不能变成“留量”。反作用就是获客难度提升和获客成本增加,最终加速了资本的消耗速度,造成“亏损”,在线教育恰恰因此进入这样的“死循环”。 终归内容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所有教育公司知道重要却不容易做好的事。也因此,市面上大多数在线教育企业更愿意从“流量”入手。 “内容是个慢功夫,不能单纯靠码人或码技术。”毛颖认为,好内容来自好的教研,好的教研需要好老师的经验和实践积累。也因此,“乐乐课堂从成立起就坚持做内容,我们要做结构化、数据化、标准化、适合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内容。” 在毛颖看来,过去6年,乐乐课堂一直专注于打磨优质内容,完成了K12数理化英全学段的80%以上内容积累,并通过行业首创的录播双师模式乐乐轻课完成了下沉市场布局。据他透露,公司在2018年已经实现规模盈利,2019年全年营收超过2亿元。至此,乐乐课堂成为在线教育行业里为数不多的能盈利的公司。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下,企业通过服务获得合法途径赚取合理收益本无可厚非,但当补贴成为潮流、亏损成为常态、资本开始疯狂对垒、所有互联网企业都变成单一的“流量战”,这显然违背了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万众创新”的初衷。 该人士进一步称,鉴于此,摆在资本输血、持续亏损的阴霾笼罩的在线教育行业企业面前的,是一道流量与内容的选择题。
自港交所两年前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带“B”上市后,多家长期亏损且无营收的生物科技企业启动了上市之旅。 11月30日,加科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加科思”)通过港交所聆讯。招股书显示,公司自成立以来持续亏损,截至2020年6月30日,今年上半年已亏损8.11亿元 无产品销售收入靠政府补助 招股书显示,目前加科思的产品尚未获准进行商业销售,且尚未从产品销售产生任何收入。 其他收入主要包括政府补助及理财产品投资收入。政府补助主要指来自国家及地方政府机构的政府补贴,用于其研发活动和临床试验中产生的费用。 事实上,今年向港交所递表时没有任何产品进行商业销售的生物科技企业,并不少见。但对比先后脚通过港交所聆讯,且能通过自有的抗体平台产生收益的其他生物科技企业,仅靠政府补助的加科思显得相对“被动”。 加科思自2015年7月成立以来,亏损多年。招股书显示,2018、2019年、2020年上半年(截至6月30日),加科思的亏损分别为1.56亿元、4.26亿元、8.11亿元,亏损主要来自研发开支、行政开支及具优先权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亏损。 需要注意的是,研发支出所造成的亏损远远少于具优先权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亏损。2018、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截至6月30日),公司的研发开支分别为8489万元、1.39亿元、7101万元,分别占亏损额的约54.4%、32.6%、8.75%。同期,具优先权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亏损金额分别为5291万元、2.36亿元、7.33亿元,分别占亏损额的约33.93%、55.33%、90.4%。 HHC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刘兆瑞12月5日向记者介绍,具优先权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亏损金额较大、占比较高,这是由于公司此前发行了含期权的优先股,而公司股权估值后来增幅较大造成的。这是基于会计准则的审慎原则计入损益表的损失,并非因经营导致的亏损。 而加科思背后投资阵容确实“豪华”。从2015年至今该公司进行了5轮融资,最后一轮于今年2月进行,完成后估值达约4.55亿美元。其中,股东包括中国台湾药企晟德大药厂、启明创投、生命科学及医疗健康行业投资风险基金礼来亚洲基金(LAV)、中金基金及透过HHSPR-III持股的高瓴资本。此外,高盛及中金为联席保荐人。 这让加科思注定从起跑线就备受瞩目。“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分析需要极为专业的认知能力。礼来亚洲基金和高瓴资本都属于生物医药行业的高段位投资者,在生物医药行业具有很深厚的投资研究基础。中金和高盛是香港资本市场的顶级投资银行。在今年按18A章规则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项目中,这两家机构是首次联席保荐,这也部分反映出市场顶级参与者对加科思的共识。”刘兆瑞说。 核心产品暂无中美两地专利 在抗肿瘤药领域的研究为加科思吸引资本关注增加了不少助力。招股书显示,加科思专注于创新肿瘤疗法的自主发现和开发,旗下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JAB-3068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用于食道癌治疗的孤儿药认证。 而这款药物目前尚无批准或上市的竞争产品,同类的竞争药物也都处于临床阶段。其招股书透露,“我们的SHP2抑制剂(JAB-3068及JAB-3312)主要面对来自TNO-155、RMC-4630及RLY-1971(用于治疗实体瘤等适应帧的三种临床阶段候选药物)的竞争。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尚无获批淮或上市的SHP2抑制剂。” 在市场稀缺性的考量下,拥有JAB-3068的确是加科思现阶段备受瞩目的优势。但一款稀缺性药物从研发到上市,再到是否能够获得商业成功,未必能如资本市场预判那样顺利,而是充满不确定因素。 在医药领域工作的张源(化名)12月5日告诉记者,“一款药上市以后,不一定能销售的好,也就是商业化成功,这里面有很多取决因素,包括药物疗效本身、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使用体验。有些药疗效可以,但副作用大,医生不愿意推荐,患者使用体验不好,就不用这款药。” 此外,药企对药物专利保护程度也会影响该款药物未来面对的竞争局面。“每个药物的分子结构是有研发专利保护的,但具体这些专利能覆盖多少分子结构,视药企申报情况决定。如果企业的专利申报没有做到位,比如他的申报条目比较少,被人抓到漏洞,其他人拿这个靶点研发同一个药物,对方也可以说自己是原研药,就会跟他产生竞争。”张源向记者介绍,每一款原研药都会有一个专利期,这个时间在10年到20年不等,度过这个专利期后,所有药企都有权利研发仿制药。 仿制药的价格比原研药低很多,因为研发成本低,所以商业性也不如原研药。“如果企业在专利申报上做得越全面,他面临的原研药竞争产品就会越少。”张源说。 正如加科思在招股书中提示,倘无法在全世界为其候选药物获得和维持充分的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或倘所取得的有关知识产权范围不够广泛,第三方可能开发及实现与其相似或相同产品及技术商业化,并直接与其竞争。 此外,记者从招股书中发现,加科思核心竞争产品JAB-3068在中国、美国等主要市场的关键专利申请仍未获批。至于未获批原因是什么,何时能获批,记者在邮件询问加科思后,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复。
前三季度又亏损,华谊兄弟会退市吗,能否走出困境 10月27日,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华谊兄弟,300027)发布的三季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1.0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1.51%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3.26亿元,同比收窄50.03%。 曾经的“创业板影视第一股”,也曾一度风光无限、不可一世。如今,却面临退市的风险。因为,按照证券市场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不仅需要打上“*”号,也面临退市风险。而财报显示,华谊兄弟2018年和2019年分别亏损了10.9亿元和39.6亿元。如果今年继续亏损,就是连续亏损达三年了。 显然,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却是华谊兄弟必然会出现的。一方面,影视业在经过前些年的疯狂投资、野蛮生长后,已经进入到、大竞争、大调整、大洗牌阶段,即便像华谊兄弟这样有过辉煌经历的影视公司,也无法在激烈的竞争和全覆盖的调整、洗牌中独善其身,而必须参与其中,甚至深陷其中;另一方面,华谊兄弟在前些年的风光中,也做出了许多头脑发热、行为不端、有违市场规则的事,如盲目并购、高价收购高商誉值公司、主业分散等,因此,也给今天的发展留下了很多的风险隐患,缎带今天出现连续亏损埋下了祸根。 不错,风光时,围着公司转的人多得狠,要求加入到公司行列的人也多得狠。特别是流量明星,都会用流量来吸引公司投资或并购等。此时的企业,如果头脑冷静,当然不会草率行动,而是会坚守自己的主业。但是,华谊兄弟没有做到,给流量明星们过高的商誉回报,导致了华谊兄弟后来的惨淡,后来的业绩大幅下滑,后来的连续亏损。当凡华谊兄弟稍稍慎重一点,不给流量明星们太多的商誉价值并购,就绝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现象。毕竟,华谊兄弟的影视制作能力还是很强的,是有足够的应对市场变化的条件的。 显然,华谊兄弟后来的一系列操作,等于是一种自残行为。这种行为,在市场处于火热状态,影视市场泡沫泛滥时,还能勉强维持。流量明星等充满水分的商誉,还不至于被水淹死。一旦市场进入调整阶段,这些水分太多的商誉也就成为企业自杀自残的工具,让企业大量失血。不仅是华谊兄弟,所有的影视公司,都面临商誉贬值,不,商誉被打回原型的问题。不是有一粗影视上市公司,要把范冰冰成立的一家只有短短几个月、注册资本800万元的公司,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吗?如果收购成功,这样的收购,商誉价值会出现怎样的赋值呢?如果投资者投资这样的公司,又将受到怎样的伤害呢? 华谊兄弟不是一家劣质公司,却是一家存在一定劣质行为的公司,其劣质的本质所在,就是被商誉价值绑架,并在对商誉价值的过度追求中,让主业受到了很大影响。如果华谊兄弟能够坚守自己的主业,把重心始终放在做优秀的影视作品上,按照华谊兄弟的资源调度能力和信誉,完全可以做得很好。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市场调整和业绩大幅下滑的考验,华谊兄弟终于认识到重视主业的重要,重新回到了发展主业上,投入一切可以投入的力量,认认真真地做自己的影视作品主业。特别是《八佰》的成功上映,成为其回归主要的标志,截止目前,《八佰》票房已破31亿,从而带动整个第三季度公司业绩的改善,周报显示,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40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8.12%。加上正在上映的、华谊兄弟参与投资的《金刚川》,表现也很不错,票房节节攀升,也能给华谊兄弟带来很好的投资回报。 此外,电影《温暖的抱抱》和《侍神令》(原名《阴阳师》)将择期上映,陆川导演的新片《749 局》、 李玉导演的《阳光不是劫匪》、周星驰的《美人鱼 2》等也都已杀青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加上一些电视剧也都具备播放条件,不仅华谊兄弟今年的业绩会得到明显改善,明年的业绩也会有比较好的保障。这也意味着,纵然今年继续亏损,被戴上“*”号,华谊兄弟退市的风险也能解除,能够在优秀影视作品相继推出后,摘掉“*”号。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无论是影视公司还是其他行业的公司,做好主业,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走捷径、行歪路,只会让企业越走越难、越行越险。 谭浩俊
今年在疫情影响下,全民健康意识大幅提升,医药健康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受到了一二级市场资本的热捧。“医药一哥”恒瑞医药曾迭创新高,“CRO龙头”药明康德今年也收获了连续涨停。 与此同时,近年来多项医疗健康政策密集发布鼓励创新,科创板、创业板持续出台利好政策也在纷纷鼓励创新药企上市,使得医疗健康行业进入良性循环。 近日,在第五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深交所浙江基地主任邱凌龙表示,创业板改革将给予医疗健康行业更大支持。创业板放宽上市财务指标,允许最近一期末存在未弥补亏损,一年后将允许亏损医疗健康企业上市。 此前,2018年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19年科创板正式设立并允许符合科创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截至目前,科创板中已有6家未盈利的医药生物行业上市企业。 此次创业板向科创板看齐,允许亏损医疗健康企业上市,对重研发的医疗健康企业来说可谓利好,尤其是对新三板尚未盈利的医疗健康企业。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新三板公司IPO过会的总数已过百家,还有数十家挂牌公司在积极备战IPO。统计显示,目前亏损的医疗健康企业有近150家,包括圣兆药物、苏州沪云等。这些亏损医疗健康企业大多是处在重要的研发投入期,因投入到高技术壁垒高门槛的产品研发而导致亏损,其融资渠道和募资能力对其发展至关紧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医疗健康领域,企业研发投入需要数亿、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盈利时间可能要拉长到10年来计算,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 业内认为,创业板对医疗健康企业的政策倾斜,可加速推动国产药企技术升级、人才升级,进而推出满足老百姓需求的优质价廉药品。这一利好的推出,将有利于加强因高研发而亏损的医疗健康企业迅速发展,长期来看有利于医保控费,提高整个国家的医疗健康水平。 新三板上不乏处于亏损但具备细分领域优势的医疗健康企业,创业板的这一利好也拓宽了这些企业的资本市场发展路径,打通了其通过新三板精选层转板创业板的道路。据了解,诺思兰德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专业从事基因治疗药物、重组蛋白质类药物和眼科用药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已于近期顺利过会精选层。此外,有意备战精选层的圣兆药物是一家从事长效缓释制剂和靶向制剂两大创新制剂的开发及产业化的医药公司,刚刚完成新一轮2.63亿元的定增。
作者 | 廿六 来源 | 新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美国西部时间9月16日,硅谷云计算服务巨头Snowflake(SNOW.N)在纽交所上市,发行价为120美元,预计筹资33.6亿美元。首日开盘翻倍,报245美元,后以253.93美元收盘,涨逾111%。此次IPO对Snowflake的估值达到了330亿美元。 上市定价也体现了这只股票的疯狂。Snowflake以120美元的价格上市,超出之前100至110美元的指引区间,而该区间已经是上调之后的结果。最初的发行区间为75至85美,相当于Snowflack最后定价超出最初发行区间均值50%。 这家公司到底有什么魅力。巴菲特不仅承诺在上市时认购2.5亿美元的股份,同时还将向Snowflake的前CEOBobMuglia购买404万股股票。而Snowflake也并未辜负期望,以发行价计算,巴菲特在Snowflake上市即获利超过8亿美元。 Snowflake的惊艳亮相,顶着“巴菲特”的光环。作为54年来,巴菲特第一次参与打新投资的标的,Snowflake到底是何方神圣? Snowflake为什么是香饽饽? 此次IPO后,按估值区间的上限计算,无论从筹资额还是从市值来看,Snowflake都将成为有史以来IPO规模最大的软件服务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初创公司之一。 Snowflake的诞生以现代企业数据规模呈现几何级爆炸增长的趋势为背景,以云端数据库的方式解决企业存放信息的痛点。 公司于2012年创立于硅谷,创始人都在数据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在预见了计算机服务向云计算转变的趋势后,就创立了第一个为云计算而优化的数据仓库平台,Snowflake这个名称仅是为了表达创始人对雪地运动的喜爱。 隐身两年后,Snowflake于2014年10月正式推出,开始在亚马逊的云端运行,提供非常易用的数据库管理服务,供企业存储大规模的信息,用以机器学习算法等应用的处理。 相比于亚马逊等巨头推出的数据库服务AmazonRedshift,Snowflake具备使用难度低、启动速度快、价格灵活的优点,同时Snowflake允许用户将数据存储在不同服务商的云服务器中,方便迁移。 对于企业需求的精准预测以及妥善解决为Snowflake赢下了市场。目前Snowflake最火的数据库解决方案在过去几年都保持了极高的增长,且客单留存率非常优秀。 市场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对Snowflake表示过认可。在过去几年里,Snowflake总共经历了8轮融资,最近的两轮融资金额都超过了4亿美元,投资者中大多是Salesforce以及红杉资本、ICONIQ等著名的投资企业。 高成长的SaaS明星 Snowflake表现出超出行业水平的成长性,营收保持高速增长。根据招股书,截至2020年1月31日,Snowflake的营收为2.65亿美元,相比于2019财年增幅高达174%。到2021财年上半年(截至2020年7月31日),其营收达到2.42亿美元,相比2020财年上半年增长133%,预计全年营收将超5亿美元。 2020财年,前四个季度的季度总收入分别为4400万美元、6000万美元、7300万美元和8800万美元,年内增长速度均维持在20%以上。只是作为科技类的初创公司,Snowflake也逃不过必经的亏损阶段。 根据招股书来看,Snowflake在2019—2021财年前六个月,分别产生亏损1.71亿美元、3.49亿美元及1.78亿美元。虽然金额依旧非常高,但亏损幅度从2018年的-86%收窄到2019年的-58%,2020年上半年的亏损是1.71亿美元,略低于2019年上半年的1.77亿美元。 对于Snowflake来说,处于持续增长中的营收或许是其赢得巴菲特和投资者青睐的重要原因,但如果亏损问题不解决,后续的股价涨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鉴于Snowflake计划投入大量资源来发展平台,扩大销售、营销和专业服务团队,虽然净亏损有收窄的迹象,但在未来,成本和开支预计还将进一步增加。巴菲特带来的光环终有一天也要褪去,Snowflake需要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真的值得。
AI独角兽旷视科技正处在舆论漩涡中,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的一则发言,将其推上风口浪尖。李开复表示,曾在早期帮助旷视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图和蚂蚁金服等合作伙伴,让他们拿到了大量的人脸数据,并在随后的摸索过程中找到了几个有价值的商业化方向。 对此,旷视科技发表声明称,在客户合作中,旷视始终尊重并致力于协助客户确保数据安全,不掌握,也不会主动收集终端用户的任何个人信息,数据安全是人工智能企业的立身之本,旷视高度重视“数据隐私安全保护”问题,并已在企业内部制定、实施了完善的数据隐私保护制度。 虽然旷视科技在第一时间回应了关于数据隐私的质疑,但这番话的可信度在很多人听来都是大打折扣的。毕竟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旷视科技此前就因“课堂监控”事件被媒体报道,从而引发关于用户隐私的争议。 当时,一张“人工智能监控学生”的图片在网络中热传。图片显示,画面上的两个学生正身处教室,而教室里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监测他们听讲、睡觉、举手、趴桌子、玩手机和阅读次数。图片左上角显示,做出该检测系统的是旷视科技。此图片一出,网友讨伐声音一片。不少网友认为此举是“科技所恶,没有道德”,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彼时,旷视称,坚持技术向善,坚持正当性、数据隐私保护等核心原则,接受社会的广泛建议和监督。 当同一个问题发生两次,是很难让人再去相信声明中所谓的保护用户数据安全。而对旷视科技来说,除了崩塌的用户信任,还有巨额亏损和被搁浅的上市计划。 2019年8月,旷视科技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招股书显示,旷视科技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780万元、3.13亿元、14.27亿元和9.49亿元。净利润上,旷视科技处于持续亏损状态,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分别为3.43亿元、7.59亿元、33.51亿元和52亿元,连续四年亏损,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以此推算,2016年至2019年旷视营收共计27.568亿元,同时亏损96.53亿元。亏损总额是营收总额的四倍左右,作为一家即将上市的人工智能公司,这样的业绩难免让投资者担忧。 而在旷视科技递交了招股书之后,2019年10月8日,美国商务部将包括旷视在内的28家中国机构和公司列入美国出口管制“实体名单”,限制这些机构从美国购买零部件。这一举动使得其上市进程被阻碍,港交所上市委员会要求旷视对此作出解释并补充相关材料。 旷视科技IPO的出师不利,也让一众旷视的股东纷纷退出。联想创投、创新工场等股东已经赎回优先股并退出了股东行列,李开复作为旷视科技董事会的一员也最终选择离开。这些老股东的退出同样也引发了资本市场对旷视IPO的担心。同年11月,有消息称,旷视并未获得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关于通过聆讯的信函,而且被要求继续补充相关材料。 此后,旷视科技官方针对上市进展,未有进一步披露相关信息,但来自市场的关注却丝毫没有减少。有媒体报道称,今年2月25日,港交所官网显示,旷视科技IPO初始申请为失效状态。旷视科技对此回应称,上市进程仍在正常推进中,正在更新材料。 6月3日,有消息称,旷视科技终止了港股上市计划。旷视科技再次回应称,终止港股上市消息不属实,科创板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正在积极考虑。同时,在7月份一场媒体沟通会上,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也表示,将会选择在更好的窗口期稳步推进上市。 受此次数据隐私风波的影响,旷视科技再度传出将终止上市的声音。业内预测,至少年内上市不太现实,隐私也可能会成为其IPO定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变数。同时,旷视科技面临着上市的一些问题和挑战,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其核心业务的竞争力也在持续不断的遭到冲击。 旷视科技是中国最大的云端人脸识别身份验证解决方案提供商,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但人脸识别解锁业务与手机厂商的合作没有带来真正的盈利;人工智能视觉安防业务,遭到了华为、海康威视(002415)的阻力,多年来突破乏力;还有来自直接竞争对手商汤科技的打击,抢占了美颜市场。 好像每一次旷视科技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时都有点差强人意,市场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盈利能力也成了旷视科技IPO路上的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