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与资本市场的双牛联动已经走了半年有余。 2021年会不会一直持续,我的观点是保持谨慎。 2020年的逻辑,照搬到2021年很可能是撞得鼻青脸肿。 1 1月7日晚,央行对过快升值的汇率出手了,发布《关于调整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通知》。 内文用红线已经标注了。 大白话说就是企业跨境人民币流动受限了,触发审慎监管的系数从1.25紧缩到了1。 这个系数你可以不用明白是啥,只需知道央行开了个十分重要的会,把3年没有变过的外汇跨境流动监管系数给调低了。 也就是说以前触发央行严监管铁拳的门槛变低了。 而且从央行会议的通告来看,2021年央行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态度开始变得不那么积极,说白了,高层开始担心人民币升值过快负面影响。 截至目前人民币对外升值有多凶猛? 看一下离岸人民币汇率: 从2020年5月28日“中美夏威夷会议”之后,人民币汇率就从7.19强势升值到最近几天的6.43,升值幅度近12%。 说实话这是一个锋利的刀,弄不好对我们有大害。 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讲,本币升值无可厚非,这跟实力的提升也对等,但恰恰错在了“节奏”上。 5年升值50%和一年半升值50%是有根本区别的。 日本当年就是短短一两年升值超过50%,压得刚刚有一点苗头的信息产业直接被旱死在地里,因为本币的升值就是对国际市场整体涨价,想象一下你的产品面向全球上涨50%,这简直就是找死。 日本失去的30年,无非两把大刀:本币的升值之刀和国内楼市股市泡沫的被外资刺破。 这两个炸弹,短时间内升值炸得四肢不能自理,内部资本投机泡沫的炸弹,可以炸得国家五脏六腑稀巴烂。 伤到了骨子里,最后的命运几乎已经是名牌。 日本的前车之鉴,不重视的国家必定没有好下场。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改革的逻辑几乎都是名牌,对内不能产生伤及“内脏”的泡沫炸弹,有也要稳住,对外,升值是必然,但升值的节奏一定是央妈外汇管理局能够把控的。 既要,又要,钢丝绳上的表演,大家一定要理解到。 2 继续深挖,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么多年的改革主线。 为什么“稳楼市”的战略定力如此之强?疫情这么大的灾难,我们经济面临如此大的下行风险,最终都没有把楼市拿出来用一下。 很多重大的改革早已设定好了原则和红线,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已经有了非常非常明确的安排。 还记得郭树清主席在十九大之后陆家嘴(行情600663,诊股)会议上的讲话吗? “历史证明,凡是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经济的国家和地区,最终都要付出沉重代价。靠投资投机房地产来理财的居民和企业,最终都会发现,其实都很不划算。” 如果还是不理咱们再看看2021年郭书记的话:房地产是中国金融风险最大的灰犀牛,要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 再看看2021年初各方对楼市的态度,央行对商业银行涉房贷款进行集中监管,防止政策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对于房地产企业债务杠杆“三条红线”进一步扩容,并设置了2023年最后完成的期限;再到最近住建部对楼市的态度,以及广州,深圳,杭州,郑州一系列新调控举措,2020年关于楼市调控的政策489次,2021年大概率不会少。 操盘手一手握着土地,一手管着金融货币,很多人说“楼市永远涨”,任何调控都是无用功。 真的是这样吗? 告诉各位,调控一直是有效的(尤其是在中国)。 那么对于未来的房价,稳依然是主线,对于手里有房票的年轻人还是相对有好的,因为你还可以慢慢的挑一挑,还没有在大城市有一套自己房的朋友,可以趁着这么友好的窗口期,抓紧时间上车。 对于投资的朋友来讲,要做好未来2-3年楼市依然滞涨的现实,买了之后就拿在手里,要有心理准备。 3 对于股市来讲,央行2021年对于升值的调节,一定会传染到资本市场,如果年初上证迫不及待涨了一波,那接下来更可能的是长达半年以上的震荡,中枢会比2020年上移。 上证3500点之后该怎么走? 中期目标是4000点的压力位,短期出现回头杀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总体上目前为了长远的生存,不应过于激进。 尤其禁止追高!!! 有人说能不能买白酒?也有人说能不能买5G、芯片、新能源车? 食品饮料、白酒板块均已达到历史高位,食品饮料板块整体估值已经50倍,白酒板块估值55倍,5G、芯片、新能源车把未来10年的估值都涨了,你还想让他们怎么样? 对于股指能否继续向上的冲刺,核心关键点已经不在场子内,而在场子以外了,需要中国经济大池子里孵化出更多新的独角兽,它们进场之后,可能才会推动中国股市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有些人说,只要水多,现有的选手继续涨就能带动一大波牛市。 水确实很灵,但有没有想过衙门废了半天搞好资本市场,就是为了一帮老臣瞎胡玩一场吗? 非也。 中国资本市场的野心不止于此……
我国股市发展了30年,今年出现了质的飞跃,突出地表现为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投资行为趋于机构化,二是机构投资趋于头部化,三是市场投资行为趋于基本面化。当下热点几乎是踏着新闻热点的节奏前行,国家重视种子行业了,种子股就被热炒,新能源车规划一出,新能源板块崛起……这种机构主导的投资理念,反映了股市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功能逐渐显现,这也是市场成熟的标志。 ■应健中 2020年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质变是:投资者的结构出现了很大的质变,从个人投资者直接开户炒股票逐渐转向购买基金,直接投资向间接投资转变,通过基金分享证券市场的平均利润。 今年公募基金的销售创出了历史新高,一年发行量超过了3万亿元,这还不包括私募基金的销售。一次性销售资金云集百亿已经比比皆是,乃至热门基金的销售只得按比例配售。市场似乎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在分行业的配置中,基金选择那些行业中的头部公司持有,买者越多,股价就上扬,股价一上扬,基金的净值上扬,基金产生财富效应,基金购买者就越多,而新基金买的头部企业还是这些,这样后浪推前浪成了今年股市的一大景观。 现在的投资者也很聪明,1元一份的基金,过了几个月产生盈利了,只要跑赢同期银行存款、跑赢理财产品,就赎回基金落袋为安,然后继续购买1元1份的新基金。基金的投资行为和基民的申购赎回行为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今年这种现象就成了市场的一大景观。 我国股市发展了30年,今年似乎出现了质的飞跃,突出地表现为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投资行为趋于机构化。在当下每日成交7000亿元左右的成交量中,机构占据了半壁江山,很多个人投资者的行为方式由原来的个人独自炒股变为持有基金,腾出闲暇时间该干吗干吗,股市有机会也不落下。 二是机构投资趋于头部化。“头部企业”是近几年出现的关键词,这既包含着市场的资金向那些头部基金公司云集,马太效应尽显,越能赚钱的基金申购者越多,资金越云集。另一层意思是基金在头部上市公司中抱团取暖。现在我国股市包含着90个大类行业,每个行业的头部公司都是基金的标配,这就导致了市场个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 三是市场投资行为趋于基本面化。当下热点几乎是踏着新闻热点的节奏前行,国家重视种子行业了,种子股就被热炒,新能源车规划一出,新能源板块崛起……这种机构主导的投资理念,反映了股市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功能逐渐显现,这也是市场成熟的标志。 今年整个世界变幻莫测,股市面临的考验也前所未有,而我国股市依然能走出一个稳步向上的走势,这与市场投资结构上出现质的飞跃有关。而之所以在2020年这个时点上出现这种质的变化,应该说也是跟30年发展逐渐的量变有关。 在当下处于辞旧迎新的年关之际,我们来看这种质的变化,从而来认识一下来年市场。应该说,这种变化在明年市场中还会延续,投资者在布局明年的操作时可注意如下几点:第一,跟着主力资金走,在市场热点的进退中寻找主力的动向;第二,在投资组合中可持有头部基金的基金份额,跟着那些会赚钱的基金来持有股票;第三,确定明年的盈利目标,达到盈利目标就止盈,锁定自己的投资收益;第四,在退市比重加大的市场中,任何持股都要做好防护垫,一旦发现上市公司苗头不对,就快速撤离,以免栽在里面。
英国疫情反复和病毒变异引发全球市场震荡。 在昨日暴跌之后,北京时间22日,欧洲股市开盘反弹,截至16:40,德国DAX30指数涨1.39%,法国CAC40指数涨1.33%,欧洲斯托克指数涨1.39%,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3%。美股三大指数期货也由跌转涨。 当日,A股开盘后波澜不惊,但下午突然跳水,上证综指收盘跌1.86%报3356.78,北向资金转为净流出35.86亿元。 病毒变异将如何影响疫苗驱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逻辑?对于中国市场的影响如何?国际投资者又如何布局2021年的投资策略?针对这些问题,采访了多位国内外机构的投资经理。他们普遍认为,目前尚无明显证据表明变异病毒将降低疫苗效力,疫苗和流动性驱动的复苏交易仍将持续,只是跨境旅游、原油等可能受到较大负面影响。 同时,中国经济、出口受欧洲疫情拖累较小,甚至不排除可能使出口韧性保持更长时间。但驱动2021年A股攀升的逻辑与美股等不同,前者更需靠盈利驱动,因此机构普遍看多新能源、医药、消费、资源行业等。 尚无证据表明疫苗对变异病毒无效 英国首相约翰逊日前表示,再度采取封锁措施是因病毒的新变种或比其他现有病毒株的感染性要高70%,而且看似正在主导着英国南部和伦敦地区的疫情,导致这些地区的确诊数字快速飙升。但约翰逊说,目前尚无迹象显示该变种会导致更严重的病情,或是更高的死亡率。 机构普遍认为,目前尚无明显证据表明疫苗对变异病毒无效。辉瑞疫苗从接种到有效需至少21天,换言之,在12月8日接种疫苗的民众需等至12月29日才可实现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因此,验证疫苗效果还需至少一周以上的时间。此外,正在英国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的阿斯利康和Novavax的疫苗后续临床结果将展示更加清晰的答案。 两位和辉瑞、Moderna团队进行过交流的美资基金投资经理对表示:“相信疫苗仍将提供较高的保护率,周期性复苏的趋势应该不会改变,只是和全球旅行、全球需求更相关的原油等行业会受到更大拖累,但我们仍然看好新能源,并对材料、金属、矿业持续看好。” 彭博智库医药行业研究员称,仍很少有证据能证明新毒株传播更快,而且英国南部病例的快速攀升也可能只是因为季节性和区域因素。就如前段时间出现的D614G突变一样,病毒在传播中不断出现变异并出现优势株,这是必然的,是生物进化的自然现象,但此后的证据显示,新毒株的传播力并没有变强。最新的新冠变种病毒有17个变异是潜在的重要改变,但其中8个都能被辉瑞和Moderna的靶标覆盖,同时阿斯利康和牛津等其他公司正在研发的疫苗也是如此。鉴于辉瑞和Moderna疫苗的高有效性(95%),即使变异导致有效性降低至60%~70%,也意味着很好的保护率。 事实上,对于此前多次出现的变异情况,机构的反应都较为平静。瀚亚投资高级医药分析师徐翔此前对表示:“虽然社会很关注持续变异的可能,但学界比较平静,可能变异还没达到足够程度。现在的新冠病毒可能有多个亚型,但只有一个血清型,换言之,人体的免疫系统觉得它们都是一样的,之后即使产生了不同的血清型,还是会有交叉保护。还有论文提到,新冠病毒和SARS甚至流感抗体都有交叉反应,更不用说新冠病毒的自身突变了,所以即使对变异后的病毒,疫苗还是有保护效应的。” 此外,他也表示,从临床看,疫苗三期保护实验还没结束,还没有对各亚型的保护数据;同时,疫苗本身的设计比病毒变异重要得多。“例如,现在疫苗用的病毒S蛋白的变体S-2P,为了增加稳定性,本身就是人工改过的序列,再加上还会有构象设计,作用比去应对一两个随机突变要重要许多。” 盈利驱动中国股市走升逻辑未变 当前,主流机构仍看好美股2021年在流动性、疫苗驱动下的周期性复苏,就中国股市而言,驱动因素则更多是业绩的提升。 “我们仍然看多中国股市,在业绩驱动下,上市公司分化会更大,目前我们看好消费(尤其是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主题)、农业、医药、资源等板块。”富达国际亚洲股票研究总监缪子美对记者表示。 摩根华鑫基金方面也对记者称,随着疫苗大规模接种,全球经济有望向上形成共振,叠加基数效应,盈利高增长是大概率事件,行业龙头业绩将受益于市场集中度提升。虽然部分投资者担心流动性边际收紧,但就当前的复苏进度来看言之尚早,货币政策将保持对经济复苏的必要支持力度,不会急转弯,今年的估值提升将被明年的盈利增长充分消化。 机构认为,供给短缺导致的资源品价格提升在明年仍可能持续。近期就报道,6月至今,铜箔价格从7万~8万元/吨涨到9万~10万元/吨。东吴证券认为,不排除年底涨到历史峰值14万元/吨左右。 尽管部分资源品或涨价,但明年整体通胀仍将维持在较低位置。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记者称:“2021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强劲,而通胀率又是多年的低位,这种宏观基本面非常有利于股市的运行。因此一季度股市会延续2020年二季度以来的上升势头,仍有良好的投资机会,无论是周期股,还是消费股、成长股都会有不错的表现。” “但从资金端考虑,这轮行情以公募基金驱动的特征非常明显,这种投资逻辑在一轮行情没有终结前很难改变,基金经理不大可能抛售自己的重仓股。因此2021年一季度市场风格大概率仍会维持2020年的科技+消费的配置策略,而低估值的蓝筹股的超额收益可能并不明显。”在吴照银看来,到明年二季度,经济增速见顶下行,上市公司盈利增速也会回落,届时市场的变化仍需观察。
01 上周末,英国伦敦封城了。在关闭通道之前,数十万人通过铁路、公路等方式,赶在禁令生效前“逃离”伦敦。 (来源:央视) 伦敦总人口900万,加之此次封锁还包括英国东南部区域,总封锁人口1600万。要知道英国总人口6600万人,相当于4个人中的有1个人被“封”起来了。 之所以英国要大规模封城,原因在于新冠疫情越来越失控了。英国首相约翰逊19日宣布,一种变异新冠病毒正在伦敦和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蔓延,传播速度比原先发现的病毒快70%。但他强调,暂无证据表明变异病毒更致命,或者疫苗针对变异病毒的效力会削弱。 据悉,仅仅在上个月,伦敦的确诊者中,只有28%是感染了这种病毒,但现在,这个数字已经提高了62%。并且,在英国之外,丹麦已经通报出现9例感染变异病毒的病例,荷兰有1例,另有1例出现在澳大利亚。 约翰逊召开发布会之后,欧盟多国对于英国实施了断航,包括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爱尔兰、法国、德国等至少14国。 (来源:每经整理) 截止到12月20日,英国新冠累计确诊人数已经突破200万人,位列全球第6,仅次于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法国。并且,近来英国单日新增确诊人数屡屡突破2万人,甚至3万。 (来源:新浪) 英国在新冠疫情防疫上,非常佛系与消极,从最开始的“群体免疫”,到后来陆续封城、解封,再到当下被迫大规模封城。但最终的结果很不幸,疫情越来越失控。 02 英国封城,是为了避免病毒扩散。但伦敦封城的结果,却是大量人口的聚集,甚至是大逃离。 对此,英国“脱欧党”领袖奈杰尔·法拉奇(Nigel·Farage)在社交媒体上反讽道:“恭喜首相和您的智囊团,你们造成了1939年以来的首次‘伦敦大撤离。” (来源:网络) 那么,全球金融市场又是如何看待英国封城神操作呢? 欧洲股市,英国富时100一度暴跌3%,跌破此前盘整区间。此外,法国CAC40、德国DAX、意大利富时MIB均暴跌超近4%。 (来源:Wind) 美股方面,标普500期货和道琼斯30均大跌超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VIX波动率指数一度大涨超过33%,非常夸张! 汇率方面,英镑兑美元GBP/USD跌幅超过2%,为今年三月以来最大跌幅。不要小看这2%,汇率市场波动不如股市,单日跌幅超过1%其实就很夸张了。 (来源:Wind) ICE布油、NYMEX原油均暴跌超过6%。 (来源:Wind) 另外,避险资产——黄金白银波动剧烈。其中COMEX黄金一度涨超1%,重回1900美元/盎司,但现在倒跌0.77%,COMEX白银一度暴涨6%,现倒跌0.2%。 (来源:Wind) 在英国大规模封城之前,近来全球风险资产(包括股市、大宗商品、原油、比特币)疯狂上涨,走出了一波赶顶大行情。那么,此次英国黑天鹅事件会不会成为一次全球风险资产掉头的导火索呢? 我觉得概率不低。 03 从3月低点至今,全球股市大幅暴涨,主要的逻辑在于以美联储为首的央行开启的史无前例的大放水。 美国最为夸张,美联储短短数周释放了3万多亿美元的基础货币,将崩溃的美股拉了一个大大的V型。除了泛滥的货币流动性外,美国参众两院还在3月通过了2.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直接作用于经济刺激。 (来源:经济网) 现在,美股是全球风险资产风向标,而美股继续上涨,主要取决于美联储这个水龙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股市交易的是预期,如果接下来美联储表现鹰派,亦或是不能继续边际宽松,高处不胜寒的股市将承受压力,尽管可能还没有真正“收水”。 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直面的问题——美联储继续超预期大规模放水的难度越来越大,看看当前如瀑布式狂泻的美元指数就知道了。这明显制约着美国疯狂的债务转嫁行为。 (来源:Wind) 美股暴涨,欧股同样加速上涨,就连日韩股市近来也不断刷新着高位,刺激着投资者的亢奋神经。光放水,没有基本面的支撑,股市的泡泡越吹越大,风险敞口越来越大。 对于宏观基本面上的修复,欧美日韩股票市场押注在了疫苗身上,进而YY能够控制住疫情。 但这条逻辑有些不稳,令人诚惶诚恐。 11月以来,辉瑞疫苗的重磅消息,不断刺激着全球投资者的兴奋神经。然而,辉瑞疫苗开始接种后,不断传出问题。 上周,加拿大和美国同时开启新冠疫苗接种。最新的一例问题出在美国田纳西州一家医院。一名护士在接种辉瑞疫苗不久后在众人面前昏倒。据悉,这名护士是田纳西州查塔努加市的护士长蒂芙尼·多佛(Tiffany Dover),并且是第一批在医院接种COVID-19疫苗的人。 (来源:网络) 辉瑞疫苗能不能防护住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当下全球疫情的现实是越来越严重,金融市场不太可能再视而不见。 从疫苗以及疫情的角度看,宏观基本面的乐观修复预期可能会被证伪。因为疫情不断恶化下去,全球经济有一定概率二次探底。 04 回到A股,逻辑会更硬一些。因为疫情早在3月份就基本被完全控制,中国经济也快速走出了V型强势复苏。不过,央行不断收水,也对股市产生不小压力。 (来源:英为财情) 基本面和货币流动性的合力方向大致是指向震荡,不具备大幅上涨亦或是大幅下跌的基础。但外围市场如果接下来剧烈动荡,也同样会冲击A股投资者的市场情绪。 总之,当前全球风险资产处于绝对高位,且面临不小向下回调的风险。对于A股投资者,需谨慎视之,不宜激进。
12月14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就退市新规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新增“市值退市”指标,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环节;设立风险警示板块,新增重大违法财务造假组合标准;简化退市流程,放开退市整理期首日涨跌幅限制等等。 这意味着国内股市长期存在的“炒小”、“炒差”、“炒壳”的风气将随着退市新规的出台得到进一步缓解。 尤其是,在中国证券市场全面迈向注册制改革之际,两大交易所分别就退市新规征求意见,更赋予这一规则不同寻常的市场意义。 自打国内股市创立以来,“上市容易退市难”一直是困扰股市良性健康发展的顽疾。 数据统计显示,从1999年以来截至2020年12月14日,A股退市的上市公司仅有125家,A股平均退市率仅0.36%,相比美股市场2011年以来6%的退市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与此前的退市规则相比,此次两大交易所发布的退市新规更加适应注册制改革下一系列监管规则的调整。下面我们梳理一下本次退市新规的几个亮点。 在退市公司的财务类指标方面,取消了原来单一的净利润、营业收入指标,新增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的组合财务指标,同时对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的下一年度财务指标进行交叉适用。 而在退市公司的交易类指标方面,将原来的面值退市指标修改为“1元退市”指标,同时新增“连续20个交易日在本所的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人民币3亿元”的市值指标。 在退市公司的规范类指标方面,新增信息披露、规范运作存在重大缺陷且拒不改正和半数以上董事对于半年报或年报不保真两类情形,并细化具体标准。 在退市公司的重大违法类指标方面,在原来信息披露重大违法退市子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财务造假退市判定标准。 与此同时,此次征求意见的退市新规进一步简化了退市程序。例如,以往退市整理期为30个交易日,如今把退市整理期缩短至15个交易日,步入退市整理期的股票将会面临更少的交易机会。此外,则是简化了退市的流程,并取消了暂停上市以及恢复上市环节,对连续两年触发财务类退市标准条件的公司即刻退市等。 尽管两大交易所新鲜出炉的退市新规尚处于对外征求意见阶段,但是其对市场的影响力已经显现出来。 12月15日,超过20只ST股集体跌停,这与往年岁末之际市场游资狂炒ST股的情况大相径庭。由此看来,随着未来退市新规的正式发布,游资炒作ST股的热情会大幅缩减,蓝筹股的投资价值日益凸显,中小投资者期盼已久的“良币驱逐劣币”时代逐步到来,困扰国内股市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
美国股市百年:制造业的波荡起伏(1946-1979) ——全球资本市场历史专题 之七 报告正文 1、引言 20世纪上半叶,“日不落帝国”的光辉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政治格局重塑,接过世界财富与权力交接棒的下一个国家,是大西洋(行情600558,诊股)彼岸的美国。在此之后,虽然遭遇过日本等其他竞争者的挑战,美国一直把持着世界资本市场的头把交椅,直至今日。所以读懂了美国股市,就读懂了20世纪后美国长盛不衰的源泉、当今全球资本市场的格局和世界产业变迁的历史。为此我们撰写了《全球资本市场历史》系列报告。本篇报告为系列第八篇,回顾了美国股市二战后30余年的历史。二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几无敌手,又率先展开第三次科技革命,其制造业于50、60年代达到了巅峰。但历史和幸运并不总是站在美国一边,70年代美国遭到石油危机的打击,德国、日本趁机崛起,美国制造业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2、1946-1979 制造业的波荡起伏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场历史上参战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对人类文明摧残最为严重的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二战不仅带来了全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变——联合国成立,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在之后的对抗和冷战,更带来了全世界商业环境的大洗牌。在二战后的主要工业国中,只有美国还保持着完整的工业能力,面对美国的战争功绩和经济优势,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仰人鼻息、屈服于美国提出的利于自己的世界重构方案。在这些方案中,最重要的两条莫过于对世界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的重构。其中货币体系的改革是1944年7月出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得以确立。贸易体系的改革则是1947年10月欧美各国签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简称“关贸总协定”),旨在消除各国间的非关税壁垒,并降低总体关税水平。在1947年的首轮协商中,共有45000种商品关税得以削减,涉及上百亿美元国际贸易活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联手,实现了各国商品的公平竞争,美国商品从此可以毫无阻碍的进入世界各地,直接击碎了英、法等殖民大国在其殖民地的贸易垄断。对于这些老牌殖民大国来说,殖民利润荡然无存,却依然要付出殖民地的治安、维护成本,意味着它们必然要抛弃旧世界的殖民体系。而在市场化竞争下,美国制造业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规模优势,在世界市场上呼风唤雨,利润滚滚而来,奠定了今后30年美国霸权的经济基础。 2.1 繁荣的种子 二战后美国管理下的全球秩序已经重新确立,美国商品走向世界的一切条件都已具备。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美国世纪的最开始,美国股市却并未展现出于国家命运相协调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从1946年至1950年,美国股市经历了整整5年的调整,从战争末期的乐观预期之中,股市指数甚至回调了约20%左右。 从最宏观的GDP数据上来看,1946年、1947年美国实际GDP连续两年萎缩,但仅仅凭此断言美国经济陷入了战后衰退,并造成了股指下跌就为时过早。实际上战后最初几年是美国上市企业盈利快速释放的时期,主要上市公司盈利普遍增长200%以上。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上市企业盈利如此集中且快速的增长?又因为什么,企业的盈利和股票价格走势相脱节?战后美国企业盈利飞速增长,与美国从战时体制向和平体制的转换密切相关,企业生产端和民众消费端都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转变。如同前文所提到的,二战中美国商品价格和企业盈利都受到了政府的严格管控,虽然战争中企业增产颇多,但盈利丝毫没有增长。战争结束后,联邦政府很快的结束了战时计划经济,重新拥抱自由市场,让产品价格和企业盈利恢复了弹性,成为这一时期企业盈利增长的必要条件。尽管市场经济得以恢复,企业盈利若要真正出现改善,仍需要需求端的好转。战后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迅速释放,替代政府需求成为了需求端改善的源动力。回溯至二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优先满足军事需求,对重要物资实行严格的配给和管控,民众消费因此被极大的压制了。“凭票购买”是战争期间美国民众消费的常态。1944年美国民众的储蓄额高达38.7亿美元,为同年美国GDP的17.3%。随后物资配给制度结束了,在庞大存款的支持下,美国民众压抑多年的消费热情迸发出来,所有的商品均被抢购一空。短短两年半的时间,美国人就挥霍掉了30亿美元存款。民众消费需求的巨大改善,成为企业盈利增长的重要支柱。除了一般消费,美国政府向退役军人和转型工厂投放大量优惠贷款,也促进了投资,成为需求改善的推动力之一。战后两年内,美国有上千万军人复员回乡,占到了当时美国总人口的7%以上。为了促进工厂吸收复员军人的就业,完善个人安置,联邦政府联合退伍军人事务部(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等多部门和银行系统,向军用转民用工厂和退伍军人提供廉价贷款。1948年美国政府机构向商业领域投放的直接贷款就高达30亿美元,是1945年的3倍以上。政府贷款有力的促进了私人投资,助推企业盈利得到改善。 除了国内的消费、投资因素之外,欧亚国家在战争废墟中重建,也需要大量的美国物资支持。出于人道主义,同时为了对抗苏联在欧洲、亚洲的影响力,美国很快恢复了对曾经的主要贸易国西德、日本、法国等国的商品出口和援助。1948年美国还启动了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快速重建。在外部需求的支持下,美国在战后的商品出口额丝毫不逊于战争期间的武器出口额,商品出口保持坚挺也成为企业盈利的重要原因。总的来说,消费、私人投资和出口明显提振了企业盈利,但是与此同时股票价格却毫无上涨的迹象,这则主要归咎于当时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制了股票估值。战后,生产工厂从军用转向民用需要一定的改造时间,改造期间商品的生产速度跟不上突然迸发出的消费需求,造成1946年至1947年间美国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CPI同比一度高达19%。飞速上涨的商品价格让股票的回报相形见绌,因此即使理性的投资者也不得不抛售股票,转向投资其他回报更高的资产。不过在震荡调整的大环境中,仍有不少股票走出了超越大盘的涨势。由于军事需求消失,战后美国大多数传统商品的产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例如钢铁产量即在两年内下跌了20%。然而在一些新兴化工领域,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推广落地,主要商品产量不降反升。在合成纤维、化肥等新应用的推动下,重要化工原材料硫酸的产量稳步上涨。另外二战期间石油因其热值高、易运输、更清洁的特点,得到了军方的广泛重视。石油逐步代替煤炭成为主要能源,并改变了战后世界的能源格局,美国的石油产量也受需求推动不断增加。因此这一时期盈利增长更加强劲、表现突出的股票主要集中在上游新型化工和石油领域,侧面体现出战后军用转民用技术领域的初步成就。美国股市虽然整体上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繁荣,股票价格仍在调整之中。但是这几年间企业盈利已经更上了一个台阶,牛市的种子已经埋下,只需一场春雨落下,股市就将开花结果。 2.2 孩子、房子和车子 当时间来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股市迎来了久违的超级大牛市,整个50年代股市指数上涨超过250%,表现仅次于“咆哮的20年代”。其实二战结束时美股企业盈利已经开始增长,当50年代一些抑制股票估值的因素消散后,股价终于开始上行,以同企业利润的增速相匹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货膨胀得以缓和,使股票重新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在40年代末,美国股市中市盈率低于7倍的优质股票比比皆是,但由于物价上涨速度过快,这些股票仍不具有投资价值。50年代初期,美国企业从军用向民用的转换基本完成,商品供应大幅增加,使得物价得到了较好的控制。1949年下半年开始,CPI甚至出现小幅负增长。与此同时,买入股票指数的年回报仍高达15%以上。相比较而言购入股票就成为了一笔划算的投资,牛市水到渠成地出现了。这一时期美国股市还显示出一种奇特的现象:当经济越差时,股票的上涨速度越快。整个50年代,宏观经济最差的两个年份是1954年与1958年,当年美国实际GDP分别增长了-0.6%、-0.7%。然而在股票市场中,这两年股指分别上涨了41%、32%,是整个50年代表现最好的两年。这种宏观经济和股票涨势的背离,其背后可能与当时美股散户居多、散户在投资与消费决策上的非理性有关。简单来说,当经济向好时,美国民众并不担心未来的收入情况,更倾向于消费,尽管此时股票的盈利回报更高,也不能吸引投资者入市。而当经济变差时,民众开始担心起未来的收入保障,因此更加倾向于储蓄和投资,上市企业盈利停滞甚至小幅下降,仍不能阻挡投资者将资金放入股市。考虑到当时美国股市散户持股比例超过90%,这种非理性情绪可能主导了股票价格的涨跌。从更微观的行业角度上来看,50年代牛市中,汽车、家电等下游耐用消费品制造业股价表现最为突出,带动整体工业股股价上涨超过300%,表现远好于大盘。拉动此类公司股价上涨的核心因素是当时出现的房地产热潮。战后随着上千万军人复员并成家立业,美国迎来了结婚及婴儿出生高峰。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家庭收入提升,也让美国的父母们“愿意生”、“有能力生”,平均每个美国家庭抚育的子女人数达到3.5个左右,生育意愿较二战前有了明显提高。家庭规模的扩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普通家庭对面积更大、更舒适的新房需求更旺盛了。然而从南北战争后开始计算起,美国已经经历了近一百年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主要城市核心区域早已拥挤不堪,无法满足一般家庭日益上升的住房需求。在民众的呼吁下,50年代美国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大力修建城市周边道路和基础设施,开发郊区、推动住宅郊区化。 遗憾的是,美股投资者无法通过投资地产公司,直接瓜分到本轮郊区地产开发的红利。由于美国房地产行业集中度非常低,开发商规模小且分散,导致能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寥寥无几——1950年美股中仅有1家房地产公司。不过在这场住宅郊区化的浪潮中,美国家庭不但搬进了郊区的新家,还购买最新式的家用电器和家具,使得一众家电、家具生产商间接享受到了房地产开发的利好。 住宅郊区化间接利好的另一个行业是汽车制造。因为郊区的公共交通网络稀疏,往来市中心的通勤时间变长,汽车不得不成为美国郊区家庭的必备品。在汽车需求最好的年份,仅福特和雪佛兰这两家品牌就能卖出300万辆汽车,是40年代末汽车销售量的3倍。受汽车销售向好的刺激,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倍耐力轮胎(Goodyear Tire)的公司股价分别上涨了近15倍、20倍。 除了住宅郊区化带来的商品需求以外,大型企业迈向自动化、电子化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也是促进企业盈利的重要因素。这里就不得不提及电子计算行业的先驱者,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简称“IBM”)。1952年IBM推出的第一台大型商业电子计算机“IBM 701”,迅速占据了美国市场80%以上的份额,并构成大型工厂早期数控机床、自动化流水线的中枢。在电子计算领域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大型企业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IBM也因此赚的盆满钵满。10年时间内其收入从2.7亿美元跳跃至18.1亿美元,雇员人数从3万人增长至10万人,股价上涨超过10倍。 2.3 娱乐至上 60年代,披头士乐队掀起了美国乐坛和娱乐领域的飓风,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披头士乐队出现的时点正好处于60年代美国家庭娱乐消费的黄金时期,正在寻找精神偶像的美国人,为披头士乐队的成名创造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60年代的美国股市也很好的反映出此种消费风向的改变。虽然从大盘指数上来看,60年代美股延续了50年代以来的上涨势头,1960年至1968年,美股指数上涨接近80%。但是推动大盘上行的动力已有所切换。表现最突出的行业,已经从汽车、家电等耐用品制造业转向休闲娱乐行业。 60年代美国旅游行业开始崛起。1955年,在华特·迪士尼先生 (Walt Disney)的亲自监督下,第一座迪士尼主题公园在洛杉矶市区东南拔地而起,成为华特迪士尼公司在影视版权之外的重要收入来源。 随着出门旅游的民众越来越多,美国旅游行业蒸蒸日上,仅西海岸一家迪士尼乐园的接待能力已经无法回应全美家庭的游玩热情。因此1963年迪士尼公司在东海岸规划了一家新的主题公园,这家新公园的选址没有定位在纽约等大型城市附近,而是选在阳光明媚的旅游城市奥兰多。显然仅仅奥兰多的25万本地人口是无法支撑起迪士尼乐园营收的,新的乐园自然是将目光投向整个东海岸的度假游客。这反映出在当时的美国,度假旅行已经成为一种全民的风尚。无独有偶,1964年迪士尼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环球影业(Universal Picture)也在好莱坞建成了主题公园“环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试图分享旅游市场越来越大的蛋糕。 受旅游热的推动,60年代酒店业和航空运输业全面繁荣。这一时期全美宾馆酒店雇员人数上升了50%,航空公司载客人次更是增长1倍以上,市场增长速度大幅超过50年代。航空公司和度假酒店的股票表现同样优异。 60年代美国文娱行业大发展的根源是什么?经历了战时技术研发、电子化和自动化革命的美国制造业,在战后20年内相对世界同业保持了绝对的技术领先水平,才是美国战后繁荣的根本动力。 只有当制造业高效地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时,文化、娱乐等分配财富的服务业才有发展的空间。60年代美国文娱产业发展加速,股票受到投资者追捧,实际上也是当时美国制造业发达的一种衍生现象。经过战后20年的发展,美国用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工业体系,培养出了规模最庞大的中产阶层。在50年代相继购入住房、汽车后,中产家庭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基本满足,到60年代更多的金钱被花在了休闲、文化、娱乐领域,可谓是“娱乐至上”,同时也催生出了美股新的增长点。 不过“花无百日红”,美国制造业的优势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60年代末期美国制造业衰落的苗头已经开始显现,美国战后繁荣的动力即将受到严峻考验。在旧的增长动力开始枯萎,新的动力尚未出现时,70年代的美国经济将不可避免的面临阵痛,而美国股市也随之一道经历了10年的震荡。 2.4 失去的十年 1968年末美股结束了从1950年开始的长达19年的牛市。这19年间,美股指数合计上涨了544%。但当历史前进至60年代末期时,美国的经济繁荣开始落下帷幕。美股最先感受到了这个变化,股市大盘于1968年12月登顶后,旋即失去了继续上涨的动力,开始震荡下行。而当美股开启下一轮长期牛市时,已经是80年代的事了。 在这期间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股市危机频繁发生,大盘反复震荡却难以突破前高,可以说是美国版的“失去的十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基石——制造业出现衰落迹象,且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有所下降。制造业的疲软削弱了经济增长的深层动能,美股因此很难有出色表现。 60年代末美国科技浪潮陷入低谷,是其制造业衰落的起因。50、60年代,借着自动化革命的东风,美国电子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IBM就是当时美国电子产业发展的缩影。但随着60年代末美国政府对IBM发起反垄断调查和创始人家族的相继离去,公司陷入了发展和研发瓶颈。70年代公司虽然一直保持着行业龙头地位,却再难以拿出划时代的作品。当计算机革命放慢脚步时,美国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也随之停滞。1969年美国劳动生产率数据自二战后首次出现了连续一年的同比下滑,预示着70年代科技低谷的到来。 美国制造业停滞的同时,德国、日本的工业水平依然在持续攀升,将“美国制造”挤下了神坛。二战后美国企业之所以能独步天下,一方面是由于技术领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德国、日本等国工业基础在战争中被摧毁殆尽,无力同美国展开竞争。但在20余年的重建和复苏后,德国、日本的工业能力重新接近美国,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对美国的反超。 最能体现三国激烈对抗的领域莫过于汽车工业。相对于大排量、外形粗犷的美国车,德国车设计更加美观,日本车经济耐用,在世界市场上同美国车展开了强有力的竞争。外国车甚至也打开了美国消费者的心门,1969年大众在美国卖出了55万辆车,丰田紧随其后卖出近13万辆,美国汽车厂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市场中的进口车比例越来越大。 国际市场竞争不过,国内市场又丢城失地,美国制造业优势下降的结果就是美国的商品出口越来越少,而进口需求反而增大,国家财富向外流失。1971年美国出现了自1890年以来的第一次商品贸易逆差,敲响了美国制造业的警钟。 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在经济、财政政策上频频失误,也加速了制造业的衰退。1966年美国派兵全面介入越南战争。越战泥潭成为美国政府财政上的无底洞。整个越战期间,美国政府在军事上的直接开支达到1680亿美元,占到当时GDP的15%左右,更有上千亿美元间接开支用在士兵福利和家属抚恤上。越战初期,美国经济尚属繁荣,突然出现的大量军事采购订单让商品一时间供不应求,加速了当时的物价上涨速度。 几乎同一时期,美国民主党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 (Lyndon Baines Johnson)提出“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构想,旨在消灭美国社会的绝对贫困。在他的安排下,美国政府多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改善底层民众福利。虽然约翰逊的计划有助于缩小美国社会的收入差距,但客观上加重了美国企业的人力成本负担,也对物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70年代初美国的通货膨胀速度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于进口商品,美国货在价格上更具劣势了。 最终美国制造业的衰退不但拖累了经济发展,更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长久以来,美国一直依靠商品出口回流海外美元,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但当美国制造业称霸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后,商品贸易的顺差转为逆差,美元流出速度加快。这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无法再满足其他国家手持美元、购买黄金的全部需求,部分国家央行就开始对美元投出不信任票,抛售手中的美元。国际资本担心美元即将贬值,也顺势抛售包括美股在内的美元资产,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动荡不安,股市大幅下行。在各方抛售的压力下,1971年8月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和停止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此崩溃。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之后,为了继续支持美元霸权,美国政府开始着手构建石油美元体系。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和沙特阿拉伯王室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以美国向沙特购买石油并提供军事、安全援助为条件,换得沙特继续使用美元进行石油贸易结算,同时美国为沙特的石油美元回流国内金融市场提供便利。从此石油代替黄金重新为美元做了背书,让美元在牙买加体系下继续勉强维持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 2.5 灾难在持续 1973年10月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因为在背后支持以色列,成为了所有中东产油国共同的敌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旋即决定减产,并对美国展开石油禁运,第一次石油危机全面发酵。石油危机对美国股市的打击是致命性的,短短1年半的时间里,美国股市指数下跌了40%,成为二战后美国股市最惨烈的一次崩盘。 这次石油危机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两个方面打击了股市情绪。首先是石油危机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石油短缺和油价上涨,两年内国际原油价格就从2.48美元/桶飙升至11.58美元/桶,以石油作为基础能源的工业产品涨价压力巨大。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的CPI增速均涨至10%以上,飞速上涨的物价降低了股票投资所带来的回报,从而引发了股票抛售。 美国本是一个具有丰富油气资源和开采能力的国家,在市场调节下,油价上涨会促进本国石油企业最大化利用已有产能,进而增加本土石油产量,缓解石油供给缺口。然而当时的美国政府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1971年,尼克松总统为了抑制当时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用行政命令限制本国出产的石油价格。当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世界石油价格已经上涨至10美元每桶以上时,美国本土企业出产的石油价格仍被限制在5.25美元每桶。行政干预极大的损害了石油企业的生产热情,在油价高涨的70年代,美国石油产量不升反降。错误的政策不但没有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反而扩大了美国的石油供给缺口,并使得第二次石油危机到来时,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较第一次更加恶化了。 另一方面,石油危机前能源价格长期低廉,让美国人养成了肆意挥霍资源的习惯。很多美国出产的商品也依照美国人的消费习惯设计,并未考虑到节约能源的需求。但当石油危机袭来时,石油价格数倍上涨也让富裕的美国人难以承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不但削弱了美国人手中财富的购买能力,更让美国人偏好外国制造的、能源节约型的商品,进一步打击了美国制造业,将经济拖入衰退当中。 为了托底经济,美国政府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思路,扩大政府开支和货币投放,增加需求。但这种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加速了通胀,并继续将消费者推向优质节能的进口商品,不利于本土制造业。从此美国经济于70年代中后期陷入了“通胀-衰退”的恶性循环,股市也因为经济的阴晴不定而波动加剧,表现不佳。 在这种大幅震荡的行情中,投资者更倾向于购入确定性强的大盘蓝筹股,导致70年代美国股市呈现出一种大盘股表现好于小市值股票的现象。其中50只大盘股被投资者提炼出来,冠以“漂亮50”(Nifty Fifty)的称号。机构投资者因为抱团持有这些大盘股,所以收益率普遍高于散户。以往直接参与股票市场的散户、个人,为了收益的稳定,也开始追捧起股票基金,推动美国股市在机构化的道路上前进。 回首二战后30余年美股的波荡起伏,我们就能发现,这一时期美股的历史其实是一段美国制造业兴盛、巅峰、以及衰落的历史。到70年代后期,由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在美国遭遇重重问题,社会上下也在不断思索新的经济驱动模式,并最终引发了80年代初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改革。之后美国顺利地找到了新的经济发展方略,并再次迎来了美股牛市,不过那就是一篇新的故事了。 风险提示:市场波动风险。 (本文节选自《股市百年启示录》,内容有删减)
在现实社会中,相信有不少人都了解到目前个人借钱炒股的情况比较普遍,甚至想着在行情大好时利用杠杆大赚一笔,这其实一种很危险的想法。巴菲特曾经说过:不借钱炒股,不要做不懂的东西。股票投资本质上是一种投资,既然是投资那么就存在风险,这种风险并不会随着牛市的到来而降低,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进行任何投资时都要谨小慎微,都要时刻的做好亏损的准备,所以投资股票的钱一定要是“闲钱”。“闲钱”是万一全部亏损但不对你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即使在股市中被套你也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去等待解套。在牛市中我们更应该谨记股票不会永远的上涨,波动是市场的常态。很多人想在股市中一夜暴富,于是到处借钱甚至加了几倍的杠杆,结果可想而知的,大多数人血本无归。我们不排除有一小部分人在股市中利用杠杆赚到了钱,但是那毕竟是一小部分。在那么多年的股市中有太多血本无归的例子。很多的中产阶级被打回原形,辛辛苦苦一辈子,一遭回到解放前。股市中7亏2平1赚,赚钱的是少数人,所以一般投资者亏损的概率更大,借钱炒股风险更大。即使能赚钱的这小部分人,也不可以轻易借钱炒股,因为没有谁可以一直赚而不亏损几次,万一借的钱正好碰上了亏损,就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财富给消灭了。所以最后提醒一句,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