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 作者 | 秦章勇 连跌一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复苏,但不少车企已在淘汰赛中倒下。入华后的特斯拉,凭借国产Model 3一款车型横扫新能源汽车市场,面对这咄咄逼人的态势,中国新能源车企该如何发力?怎么才能切准市场的“七寸”? 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必答题。9月12日,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北汽新能源ARCFOX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俞晨与36氪CEO冯大刚出席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一场圆桌讨论。 沈亚楠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会和智能手机行业非常类似,但特斯拉不会像苹果一样占有那么大的份额,未来中国车企和特斯拉竞争,从中长期来看还是非常有信心的。俞晨则表示,凭借产品和制造的优势,以及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中国车企能够和特斯拉直接竞争。 北汽新能源ARCFOX和理想汽车,一个是脱胎于国企造车老炮的新生力量,一个是劲头正盛的新势力品牌,双方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如何出牌“阻击”特斯拉,备受瞩目。 以下为冯大刚与沈亚楠、俞晨对话节选,经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整理: 冯大刚 来源: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 客户关系将是最重要的资产 冯大刚(36氪CEO):如果说要打造面向未来的新能源车,当下最重要的发力点是什么?是动力模式、自动驾驶,还是智能服务? 沈亚楠(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汽车行业的竞争是一个全方位的竞争,单在某一个点突破很难获得胜利。理想汽车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这个事情。第一个是新的电驱动,第二个是新的智能,另外一个是新的商业模式,这代表三个方向。 首先对于电驱动问题,目前有很多的方案,纯电还是插混都有各自的用户群体和技术优势。 第二个方向是要具备智能化特点,通过OTA升级甚至可以改变汽车的性能,包括刹车的性能,加速的性能,以及降低油耗等。 第三个新的商业模式指的是新的客户关系,就是采用全直营的方式,自己服务客户,包括卖车、服务以及售后的保养,这样才能够积累客户资源,这也是理想汽车一直在做的,直接的客户关系将是最重要的资产。 俞晨(北汽新能源ARCFOX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目前数字化、智能化、颠覆式创新时刻在发生。我们在新能源方面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个是科技化发展,另一个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果有产品而没有模式,这个产品科技方面的力量就没有办法进步;只有模式没有产品,这个模式也不会长久。 现在的商业模式,无论是直营还是分销,都是处于一种过渡的阶段。目前我们走的是复合型的战略,重点采用直营模式,同时在广泛的市场上还会采用相对传统的模式,但是在形式上会有一些变化,交付跟销售也是分开的。最后的目的都是殊途同归,都是要服务好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来满足用户。 世界上不存在一招制敌的解决方案 冯大刚:前段时间增程式技术路线存在不少争议,有些人可能认为纯电驱动是未来,沈总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沈亚楠:对于一些驱动的解决形式,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个技术方案是一招制敌的,如果想一招制敌恐怕也不太现实。理想汽车之所以选择增程技术路线作为出发点,主要是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的。 沈亚楠 来源: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 首先增程式底子还是纯电车,只是增加了一套增程系统,所以在好开方面跟纯电车是一样的。第二是方便,目前国家的充电设施正逐步改善,但这个速度不尽如人意。目前为止,理想在市场上有15000多辆,接近60%的里程都是纯电形式驱动,剩下的里程主要是大家跑长途,或者出远门的时候,才会通过加油的方式来补给,所以很方便。第三就是划算,增程的结构会极大降低电池的成本,理想ONE综合购买成本甚至低于燃油车。 此外,对于社会的贡献来讲,无论是纯电车还是增程车,其实对整个国家的节能减排都是有贡献的,而且都实现了所谓的弯道超车,不再受制于变速箱和发动机的技术落后。 冯大刚:ARCFOX的α-T即将上市,预售价是28万,定价和新势力品牌比较一致。在目前激烈的竞争中,一个新能源车企应该怎么去入手,做出差异化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呢? 俞晨:差异化应该是从自身的DNA上来找,这取决于公司机制和本身的资本来源。对于ARCFOX来说,本身作为国有企业,可以和麦格纳打造产业发展新合资模式,保证了ARCFOX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在供应链方面也会形成一定的优势。此外,内部的营销方式也在作出创新,内外结合将会构建ARCFOX核心的差异化竞争力。 特斯拉赢在充电方案? 冯大刚:最近有一个说法,说很多企业没有搞清楚特斯拉究竟赢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可以拆开问,我们可以先问特斯拉已经赢了吗?如果赢了,什么地方做得最出色? 沈亚楠:之所以说很多人没有搞明白特斯拉为什么赢,是因为我们每天也在讨论如何跟特斯拉竞争。我们的看法是,特斯拉主要赢在解决了充电,其充电网络帮用户解决了充电的问题。如果真的去看特斯拉Model 3,从尺寸、配制、制造质量,对于业内人来说,都不是一辆非常好的车。 今年特斯拉会在全中国铺设4000个超级充电桩,过去6年只铺设了2000个。一旦充电的问题解决了,客户无论是否具备充电条件,都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充电焦虑。 特斯拉赢在能源网络上,但这个能源网络也是有局限的。目前城市资源越来越有限,如果被单一的品牌过多占用,这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没有太多的好处,所以(特斯拉)超充桩会越来越难铺。 俞晨:特斯拉的成功,其实跟初期的时机也有关系。2014年特斯拉进入中国,当时国家已经开启了对新能源车的扶持,但是很多企业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特斯拉的出现顺应了这个时机和潮流,同时又开创了很多产品标准的形式,比如大屏、OTA以及纯电驱动,包括一些对电池安全的标准,这些东西都是开创性的。 冯大刚: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去打败特斯拉,更广义地说,如何才能在未来占领新能源汽车市场? 俞晨 来源: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 俞晨:从市场竞争方面,提升自己的产品力是相对可以实现的。第二是对用户体验的把握上,传统企业最大的短板就在这儿。过去更多是甲方思维,并没有充分的了解用户。如今需要和客户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再结合产品和制造方面的优势,以及对中国市场理解的优势,相信我们在市场上能够和特斯拉或燃油车进行更广泛的竞争。 沈亚楠:跟特斯拉竞争,从中长期来看还是非常有信心的。特斯拉赢在独立的充电网络,但一寸长就有一寸险,下一步的体量发展就会受限于自己充电网络铺设的速度,会给自己形成一个瓶颈。美国95%的特斯拉用户是有家用充电桩的,在中国会受到充电网络瓶颈的限制。 我们更有信心的是在智能方面打败它。目前多数的特斯拉用户还是要在车里用手机,因为觉得它的导航不好用,它的音乐是用H5实现的。 在自动驾驶方面,特斯拉的确有领先优势,但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在人工智能、数据算力方面也是有机会超越它的。 智能汽车发展更像智能手机,但时间会慢很多 冯大刚:未来新能源车的发展,会像目前燃油汽车还是智能手机的格局?新能源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沈亚楠:从终局的角度讲,智能汽车发展的趋势会非常像智能手机。首先就是品牌的整合,汽车行业本来在国外就没有中国这么多品牌,目前特斯拉占据了类似苹果的地位,但是它的市场份额不会有苹果那么高,所以中国一定会崛起类似华为和小米这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而传统车企也一定有像三星一样能够转型成功的。 但是从时间周期上讲,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肯定会比智能手机要慢。无论是做智能手机,还是做非智能手机,供应商体系差不多,转型也会比较快;但汽车供应链转型会比较慢,而且越来越多的客户会想要智能电动汽车。所以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传统主机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转型服务新能源汽车。 从市场规模来看,国家整体的规划是有机会实现的,比如到了2025年新能源车保守将会达到500万辆,激进一点是750万辆,其中可能纯电占一部分,增程和插混占另外一部分。 俞晨: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目前处于消费升级的状态,(向)20万-40万元区间(发展)。蔚来、小鹏都在这个区间,同时它也是传统燃油车必争的区间。产品上的竞争也会加剧,今年ARCFOX会推出第一款车,未来每年都会有新车推出,北汽集团希望能在2025年实现集团的全面转型。 请关注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
图片来源:星星充电官方9月10日,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了2020年8月充电桩运营数据。截止2020年8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59.2万台,其中交流充电桩34.1万台、直流充电桩25.0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488台。如果算上非成员单位充电桩数量,截止到2020年8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公共+私人)累计数量为138.2万台,同比增加27.9%。根据充电联盟统计数据,2020年8月全国充电总电量约7.4亿kWh,较上月增长0.6亿kWh,同比增加50.1%,环比增加9.2%,月充电电量持续增长。<p class="img-desc" contenteditable="false">图片来源: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从地域来看,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东以及中南区域。广东、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山东、河北、湖南、四川、陕西TOP 10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占比达72.5%。这些省份的电量流向以公交车为主,乘用车同样有较大占比,环卫物流车、出租车等其他类型车辆占比较小。截止到2020年8月,全国共有9家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分别为:特来电运营16.6万台、星星充电运营13.9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0万台、云快充运营4.7万台、依威能源运营2.5万台、上汽安悦运营2万台、中国普天运营1.4万台、深圳车电网运营1.4万台、万马爱充运营1万台。这9家运营商占充电桩数量总量的90.3%,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9.7%。从长期来讲,中国充电桩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截至2020年8月,根据联盟内成员整车企业采样约114.0万辆车的车桩相随信息显示,其中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34.9万辆,整体未配建率30.7%。这与国家要求的车桩比1:1的行业发展要求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数量供应缺口。集团用户自行建桩、居住地物业不配合、居住地没有固定停车位这三个因素是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的主要原因,占比达70.1%,其余原因占比为29.9%。
推广可获奖励 优化运行环境 补贴充电费用 重庆日报记者9月7日获悉,日前,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发布《重庆市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激励措施(2020年度)》(简称《措施》),通过支持公共领域推广应用,扩大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等新一轮激励措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鼓励市内车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3.64万辆。 加快私车和公共领域推广 在加快私车推广方面,《措施》明确提出,对在市内销售并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车,按照指导价(扣除国补后,下同)进行降价优惠的,市财政及整车企业所在区县财政分别按优惠价的25%给予整车企业奖励。同一企业纳税涉及多个区县的,由相关区县根据企业的税收贡献按比例分摊。 在公共领域推广方面,重庆对网约车、出租车、驾考(驾培)、基层公务出行、公交、物流等多个应用领域,提供财政奖励等激励保障政策。例如,对在市内销售并上牌的新能源网约出租车按照指导价(扣除国补后,下同)进行降价优惠的,市财政按优惠价的30%给予整车企业奖励。对采取“车电分离”等新型商业模式运营纯电动巡游出租车的市内运营企业,连续3年给予电池租赁奖励;降低纯电动出租车售价,保持与同级别燃气车辆同等购置价格;在动力电池衰减更换、维保等方面给予纯电动出租车一系列优惠。 部分停车场可免停车费 《措施》明确,重庆市鼓励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到期更新的公务出行、社区警务、交通执法、城管执法、市政环卫、市政工程、环境监测等领域用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为支持纯电动公交车应用,重庆市支持在全市绿化用地、公交站场及首末站点、市政道路的路内停车位、有条件的高架桥下空地建设公交车专用充电桩。 同时,重庆市将加快出台中心城区限行三轮车具体措施,稳步加大替换力度;严格执行中心城区部分路段高排放车辆限行和国三柴油货车逐步不再核发(换发)中心城区入城通行证等管理规定。 为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重庆市将认真落实停车费减免政策,新能源汽车在机场、火车站、公交及公路客运站场、驻车换乘(P+R)、公园、文体场馆等配建的收费停车场(库)和特级公共停车场停放免收停车费;新能源汽车在市政道路的路内停车位停放免收停车费。 同时,在道路交通施工或其他条件下实施道路限制通行的,新能源汽车享有与公交车同等的通行便利。 加油加气站有望合建充换电站 为进一步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措施》明确,重庆市将进一步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换电站建设;推动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监测平台车桩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及商业化运用;加快研究加油(气)站合建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 此外,重庆市将促进充电设施设备技术升级,加快引导5G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等方面的应用;落实充电服务费政府指导价,引导充电桩运营企业合理规范充电价格,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费用给予补贴,降低充电费用。
国网电动汽车借力新基建构建产业生态 “共同打造覆盖范围最广、布局最优、体验最佳的智能车联网平台的同时,描绘广大车主的电动汽车精彩生活,更好地向电动汽车爱好者发出健康节能、和谐美丽的电动汽车生活邀请,并积极构建电动汽车的产业生态。”8月31日,国网电动汽车服务公司总经理沈建新以这番致辞,拉开了“电动未来 车生活”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电动汽车生活节的帷幕。 首届电动汽车生活节启动 作为主办方单位负责人,沈建新从行业高度表达了对本次活动的愿景和期望。沈建新表示,国网电动汽车公司携手社会合作伙伴,以“首届中国电动汽车生活节”为起点,汇聚中国400多万电动汽车车主,汇聚百万充电桩,汇聚万家经销商,汇聚产业上下游的千万电动汽车人,为大家呈现只属于电动汽车的、持续20天的生活节以及嘉年华活动,共同打造覆盖范围最广、布局最优、体验最佳的智能车联网平台。 而在爱卡汽车执行董事兼总裁陶涛看来,这次电动汽车生活节通过精心设计,整合了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在全国的庞大用户基础,还整合了爱卡的专业媒体资源、车友会社区资源以及线下汽车文化IP,并获得了快手的头部流量加持。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以《世界新能源车发展趋势与中国挑战》为主题的演讲,引起了现场企业高管、行业专家的热议。 据了解,“中国电动汽车生活节”是国网电动汽车公司与社会合作伙伴联手打造的一场绿色、健康、时尚的电动汽车生活庆典。活动包括美食、音乐、改装、潮玩等四场电动生活SHOW、一轮线上充电拉力赛,以及9月19日在国家电网汽车充电站举办的狂欢嘉年华活动,届时,将有生态圈上下游合作伙伴展示区、迷你卡丁车等试驾体验区,以及电动生活方式体验区的“电动生活市集”。活动期间,国网电动汽车公司还将在“e充电”App上释放百万节庆狂欢福利。 国网电动汽车公司领导表示,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将积极履行央企责任,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做大做强做优智慧车联网平台为目标,推动“消费+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服务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服务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同时,希望首届中国电动汽车生活节能够成为连接车主、企业、充电供应商、行业专家的桥梁,为解决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推动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平台战略无缝链接生活环节 作为未来绿色朝阳产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产业布局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高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417万辆,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作为新能源消纳和能源消费侧变革的最佳实践,伴随网联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电动汽车将在出行服务、充换电服务、能源服务等生活服务方面不断实现模式创新,推动电动汽车服务市场规模化发展,提振我国汽车市场消费信心。”沈建新表示。 事实上,智慧车联网平台成立以来,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始终坚持平台战略,持续扩大全国一张网规模,充分发挥电动汽车能源互联网路由器作用,不断提升充换电服务能力,创新能源服务发展新模式,构建电动汽车服务新生态,进一步实现了平台战略与电动汽车生活各环节的无缝链接。 具体来看,在扩大与充电网络链接规模方面,在10万根充电桩、1.1万座换电站,以及“十横十纵两环”高速快充网络基础上,国网电动汽车公司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大力布局专用、公共以及社区充电市场,计划全年新增投资27亿元,建设7.8万根充电桩。同时,积极推进与南方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普天新能源等21家充电运营商互联互通,不断提升车联网平台服务能效。 在畅通与电动汽车厂商及经销商链接渠道方面,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创新开展“车电包”“随车配桩”等营销模式,与比亚迪、北汽新能源、蔚来、宝马等国内众多主流汽车厂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大“即插即充、无感支付”推广力度,预计全年实现“车电包”销售电量3亿千瓦时,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使用体验。 而在创新与能源服务链接模式上,国网电动汽车公司推动能源绿电业务发展,不断扩大交易规模,真正实现新能源车用新能源电。加强电网互动,提升充换电负荷聚合能力,参与辅助服务与清洁能源消纳。积极开展电动汽车“车-网”互动新业务,依托智慧车联网平台推出V2G、有序充电等特色充电项目。 “提升与电动汽车用户链接效率。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挖掘电动汽车用户新需求,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增值服务。开放e充电App社区功能,为平台百万电动车主搭建了交流心得、分享电动汽车生活的家园。新增平台商户号功能,吸引电动汽车厂商、商户、媒体入驻,直达百万电动车主,以更丰富的资讯内容、更有特色的充电出行服务,构筑聚集电动汽车用户的头部服务平台。”沈建新透露。 借力政策东风构建产业生态 今年3月,新能源充电桩建设正式被纳入新基建,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据悉,新基建落地后,国网随即宣布了一项27亿元、7.8万个充电桩的投资建设计划,同时率先发布了“寻找合伙人”活动。截至目前,国网开放平台已接入充电桩企业超过100家,拥有充电桩超过40万个,自营近9万个,建成了连接全国26个省区市273个主要城市的“十纵十横两环”的高速快充网络,已成为全球接入充电桩数量最多、覆盖地域最广的智慧车联网平台。 乘着新基建的东风,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将聚焦“国际领先”,加大充电设施投资力度,推广合作建桩与共享盈利商业模式,在2020年建设2万根国网桩,并引导30万根个人桩、10万根社区有序充电桩、2万根社会桩接入平台,提升设施利用率。实现100万根充电桩接入平台,加速打造“全国一张网”,实现“一个App走遍全中国”。 依托强大的基建布局,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创新推出了即插即充、车电包、合作建桩、有序充电等多款新技术、新产品,推动“e充电”App向平台型、交易型产品进化,打造新能源汽车用户群,并加快能源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研发应用,积极推动大功率快充等标准国际化。在建立全球行业“领头羊”地位的同时,给越来越多的用户带来绿色、环保、便捷、省钱的电动汽车生活新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基建中,国网电动汽车公司聚焦能源互联网,促进“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服务电网转型升级。联合北汽等国内龙头车企,深化车网互动试点应用,将电动汽车纳入电网优化运行,最大限度实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的绿色环保出行方式。同时,挖掘社区低谷充电能力,实现有序充电覆盖新增电动私家车规模超过10%,形成500兆瓦社区充电负荷调节能力,有效降低配电网负荷压力。建设高速公路三网(交通网、5G通讯网、微电网)融合示范工程,探索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积累智能网联平台建设经验,探索智慧能源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
导读 全球汽车行业正面临百年大变局,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落实这一战略的有力保障。2015年至2019年我国充电桩保有量从6.6万台增加到121.9万台,同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42万辆增加到381万辆,对应车桩比从2015年6.4:1下降到2019年3.1:1,充电配套有所改善。 我们在2月28日发布《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引发市场对“新基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随后央视新闻将充电桩列为七大新基建领域之一,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充电桩列入新基建重要抓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前景广阔。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私人充电桩保有量预计达到12800-24500万台,总充电量达480-820TWh;全球公共充电桩保有量预计达1000-2000万台,总充电量达70-124TWh。假设国内市场占全球充电桩市场的份额为40%,那么2020至2030年国内充电桩设备和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有望成为新基建的重要抓手之一。 尽管潜力巨大,但目前行业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1)私人建桩少:截止到2019年12月,我国私人充电桩保有量仅70.3万台,目标完成率不足17%;2)公共充电难:2019年新能源汽车用户十大热门城市中,35.94%的公共充电桩停车位被燃油车占领、20.65%的公共充电桩发生故障;即使不考虑等待时间,2019年北京市电动车用户单笔使用公共快充桩充电时长达1.32h、公共慢充桩充电时长5.09小时;3)充电存在安全隐患:从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底,国家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监测和统计的新能源车辆事故共计113起,在着火事故车辆中,处于充电状态、充满电后静置状态最容易发生着火事故,分别占比38%和24%。 我们建议:1)由中央负责顶层设计,制定面向2030年的充电桩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给予市场明确指引;2)地方因城施策给予充电桩补贴;3)协调多方力量、鼓励以合资形式成立充电桩运营公司;4)加快智能有序充电试点,总结经验进行全国推广;5)加快充电桩标准体系建设,改善充电桩故障率高、充电安全隐患等问题。 目录 1 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1.1 充电基础设施成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潜在市场超千亿 1.2 私人充电桩建设提速,增速高于公共充电桩 1.3 二三线城市充电桩建设加快 1.4 国企、民营等多类主体参与建设经营,行业集中度高 2 充电桩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私人建桩率低、公共充电难 2.1 私人桩:目标完成率不到20% 2.2 公共桩:充电桩不可用、充电时间长、存在安全隐患、利用率低问题亟待解决 2.2.1 燃油车占位多、故障率高导致部分公共充电桩不能用 2.2.2 公共充电耗时长 2.2.3 充电引发着火事故占比高、电池在高SOC状态下安全性变差 2.2.4 充电利用率低、运营商持续亏损、建桩积极性弱 3 展望与建议:推广智能有序充电,建设充电桩网络共享平台,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 3.1 行业格局展望:未来将以智能有序私人充电为主、大功率公共快充为辅、换电模式作为细分市场补充 3.1.1 私人领域:智能有序充电可降低电网冲击、减少电网改造 3.1.2 公共领域:大功率充电是未来趋势 3.1.3 细分市场:换电站增加迅速、更适合标准化程度高、对运营效率要求高等场景 3.2 产业赋能展望:充电桩将成为汽车数据端口,数据前景广阔。 3.3 政策建议:中央负责顶层设计、地方因城施策、加快智能有序充电试点、完善充电标准体系 正文 1 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1.1充电基础设施成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潜在市场超千亿 充电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从2009年“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开始,我国定下“中央补贴新能源汽车,地方补助充电设施”的政策基调。2014年11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按照推广新能源汽车数量,分档给予地方充电设施补助奖励。2019年3月,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未来“补贴将从新能源汽车购置转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央视新闻将充电桩列为七大新基建领域之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关注度、支持度不断提升。 2019年中国充电桩保有量超100万,车桩比达3.1:1。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配套,有力地支撑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据中国充电联盟披露,我国充电桩保有量从2015年6.6万台增加到2019年121.9万台,年复合增速107.3%;据公安部披露,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2015年42万辆,增加到2019年381万辆,年复合增速73.5%;对应车桩比从2015年6.4:1下降到2019年3.1:1,充电配套有所改善。 2019年5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Global EV Outlook 2019》报告,并对2030年全球充电桩规模作出预测:基于各国最新政策(NPS)及EV30组织(EV30@30)国家政策两种情形,到2030年全球私人充电桩预计保有量分别达12800/24500万台,总充电功率达1000/1800GW,总充电量达480/820TWh;全球公共充电桩预计保有量达1000/2000万台,总充电功率达113/215GW,总充电量达70/124TWh。 假设不考虑各个国家差异、2030年公共桩均价3万/台、私人充电桩均价0.4万/台、电费0.5元/kWh、服务费0.7元/kWh,预计2030年全球充电桩总规模0.81-1.58万亿元,2030年充电费用总规模0.66-1.13万亿元。假设国内市场占全球充电桩市场的份额为40%,那么国内充电桩设备和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1.2 私人充电桩建设提速,增速高于公共充电桩 私人充电桩四年增长近十倍。按照用户场景,充电桩可分为广义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其中广义公共充电桩,又可细分成狭义公共充电桩和公共专用桩(本文公共充电桩无特殊说明都指广义公共充电桩)。2020年2月,中国充电联盟发布《2019-2020年度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披露,我国公共充电桩从2015年5.78万台增加到2019年51.64万台,年复合增速72.89%;私人充电桩从2015年0.80万台增加到2019年70.30万台,年复合增速206.17%;近几年私人充电桩建桩提速,占比从2015年12.16%提升到2019年57.67%,提升45.51个百分点。 据中国充电联盟2020年2月发布《2019-2020年度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披露,2016-2019年我国新增公共交流桩功率分别为8.71、6.67、8.97、8.65kW,基本保持在8.7kW左右,主要是因为交流桩对功率要求小,且标准化程度更高。目前我国公共交流桩分为单相交流桩和三相交流桩,其中三相交流桩主要有21kW、40kW和80kW三种,但整体数量较少;单相交流桩有3.5kW和7kW两种,以7kW为主。相反,我国新增公共直流充电桩平均功率从2016年69.23kW持续增加到2019年115.76kW,功率提升67.2%,主要是用户对于快充的需求增加所致。 1.3二三线城市充电桩建设加快 据中国充电联盟披露,截至2020年2月,我国公共充电桩TOP10省市分别为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湖北、福建,合计公共充电桩保有量39.24万台,占比73.9%,其中前四名市场份额皆超过10%,合计占比46.1%;从趋势上看,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公共充电桩市场份额持续降低,从2016年2月43.5%减少到2020年2月36.1%,二三线城市充电桩建设加快,从侧面映证我国新能源汽车往二三线城市渗透提速。 1.4国企、民营等多类主体参与建设运营,行业集中度高 据中国充电联盟披露,截至2020年2月,我国公共充电桩TOP10企业中,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分别运营公共充电桩15.22、13.02、8.78万台,对应市占率28.7%、24.5%、16.5%,远高于其它企业,合计占比69.7%;我国私人充电桩TOP10企业中,前三名皆是传统车企,其中比亚迪一家独大,运营私人充电桩41.9万台,市场份额58.7%,远高于北汽11.3万台、15.9%,上汽9.4万台、13.1%。 2 充电桩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私人建桩率低、公共充电难 虽然我国车桩比不断下降,充电配套持续改善,但是行业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新能源汽车用户对充电的满意度仍然较低,严重影响了新能源汽车消费体验。2019年8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19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研究报告》调查显示:充电体验对品牌忠诚度影响11.2%,远高于售前和售中服务体验;而当前新能源车用户对充电体验满意度最低,只有7.3分,说明充电体验已成为他们的核心痛点。 2.1 私人桩:目标完成率不到20% 私人充电桩成用户购车关注重点,且存在行业痛点。2019年8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2019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研究报告》调查显示,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车时关注充电问题中,充电桩普及度、小区可安装充电桩分别占比22%、17%。根据充电联盟披露,截至2020年2月,通过联盟内成员整车企业采样1047525辆车的车桩相随信息,未能配建充电桩占比31.85%,相比之前并无明显改善。 私人充电桩目标完成率不足20%。2015年10月,发改委、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至2020年我国将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其中公共桩50万、私人桩430万,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截至到2019年底,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51.64万台,提前1年完成目标;而私人充电桩保有量只有70.30万辆,完成率16.3%,远低于预期。 2.2 公共桩:充电桩不可用、充电时间长、存在安全隐患、利用率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公共充电领域存在四类痛点:1)部分充电桩不可用;2)可用充电桩充电较慢;3)快充桩存在安全隐患;4)建桩数量和充电利用率很难平衡,持续亏损削弱运营商建桩积极性。 2.2.1 燃油车占位多、故障率高导致部分公共充电桩不能用 2019年8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19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研究报告》披露:针对新能源用户十大热门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公共充电桩调查显示,主要有四类问题导致部分公共充电桩不能用:1)5.82%的公共充电桩不对外开放,且各城市分化严重,北京这一比例高达19.22%;2)35.94%的公共充电桩停车位被燃油车占领;3)20.65%的公共充电桩发生故障;4)13.33%的自主品牌充电桩相互不兼容。 2.2.2 公共充电耗时较长 2019年12月北京市公用充电设施数据信息服务平台e充网发布《2019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为报告》显示:用户单笔平均充电量22.15kWh,单笔充电金额31.87元;单笔使用公共快充桩充电时长1.32h、公共慢充桩充电时长5.09小时,但这不包括排队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合格证数据统计,我国新增纯电动汽车单车带电量从2015年1月的22.2kWh提升到2020年1月的48.3kWh,不考虑公交和插电混动乘用车,22.15kWh只能补充纯电动乘用车50%-80%的电量。 2.2.3 充电引发着火事故占比高,电池在高SOC状态下安全性变差 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披露,从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底,国家平台监测和统计的新能源车辆事故共计113起。其中在着火事故车辆中,处于充电状态、充满电后静置状态,最容易发生着火事故,分别占比38%和24%。另外,新能源汽车着火事故大多发生在高SOC状态;SOC在90%以上的事故占比达到45%,SOC在95%以上占比29%。 2.2.4 充电利用率低,运营商持续亏损,建桩积极性弱 据中国充电联盟披露,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公共充电桩交流桩和直流桩分别占比58%、42%;2019年新增公共充电桩交流桩、直流桩分别占比58%、42%。以公共直流桩为例,其核心零部件直流模块(切换交流成直流)成本占比较高,近80%;近几年成下降趋势,降幅逐渐趋缓,截止到2019年价格在0.4元/W左右;根据下列合理假设,测算其实现盈亏平衡的充电利用率应在8-10%之间,与主流充电桩运营商反馈基本一致。 1)固定成本:设备成本在2.5万元(50kW*0.4元/W÷80%),考虑配电和土地建设施工成本,合理估算在5-7万元,以6万元记;2)营业收入:按照0.7元/kWh充电服务费(考虑分成之后);3)相关费用:贷款比例50%,贷款利率6%,设备折旧10年、年设备维护+人工费用为初始成本10%。 根据计算,年平均营业成本在1.38万元,对应需充电19700kWh,也即50kW充电桩需充电394h,充电利用率需达到9.0%方实现盈亏平衡(交流桩基本也维持在该水平)。 充电桩投入大,盈亏严重依赖充电时长,增加充电桩数量与提升充电利用率很难同时实现。据上海唯一官方平台—上海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检测市级平台统计,2019年上海市公共充电桩,狭义公共充电桩、公共专用桩、小区专用桩、单位专用桩、物流专用桩充电利用率分别为1.47%、7.54%、2.80%、1.33%、1.16%,远未达到盈亏平衡点。即使是充电桩数量排名第一的特锐德也只在2018年达到12.12万台充电桩、11.3亿kWh体量才实现盈亏平衡。 3 展望与建议:推广智慧有序充电,建设充电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探索新兴商业模式 3.1 行业格局展望:未来将以智能有序充电为主、大功率公共充电为辅、换电站作为细分市场补充 3.1.1 私人领域:智能有序充电可降低电网冲击、减少电网改造 私人桩成本低廉、技术成熟,但是截止到2019年12月份,私人建桩70.3万,目标完成率16.3%,远不及预期。主要在于建桩有两大难点:1)物业难,由于建立私人充电桩涉及到电路铺设、安全隐患,且部分小区存在物业更换频繁等问题;2)电网难,部分老旧小区电网已接近满载,即使7kW的慢充桩数量较大也会对电网容量造成冲击。 国家电网通过对北京市居民区私人充电桩运行数据分析发现,多数人在下班回家后立即充电,充电时间分布在18:00-01:00,高峰时段集中19:00-22:00,充电负荷与生活用电负荷高峰时段严重重叠,形成3个小时左右的尖峰负荷;而居民生活用电在夜间有8个小时左右的低谷期,负荷率仅为10%-20%;若充分利用80%的低谷容量空间,户均可为1.2辆车充电,现有配电网无需改造即可实现社区全部车辆充电。 3.1.2 公共领域:大功率充电是未来趋势 2019年北京市用户快充桩充电时间长达1.32h,充电慢已经成为车主核心痛点,之后随着单车带电量的提升,若不提升公共充电功率,这一问题只会愈加严重,因此目前各方势力都在努力提升充电桩功率。以特斯拉为例,2019年3月推出第三代功率250kW的充电桩,相比第二代120kW提升了108.3%;据充电联盟统计,我国新增公共充电桩平均功率从2016年69.23kW持续增加到2019年115.76kW,功率提升67.2%。 3.1.3 细分市场:换电站增加迅速,更适合标准化程度高、对运营效率要求高等场景 公共充电领域,慢充所需时间长,快充存在安全隐患且导致电池衰减严重等问题;相比公共充电而言,换电模式可迅速补充能源,解决里程和充电焦虑并降低购置成本。但是换电模式缺点也很明显,建站成本高、电池规格难统一,无法解决电池所有权问题;所以换电模式比较适合在公交车和运营车上使用,因为两者标准化程度高,而且对运营效率要求更严。在私家车领域,由于定制化属性强,换电模式只适用自家车型,更适合有一定销量规模的车企。据充电联盟统计,截至2020年2月,我国换电站保有量400座,相比2019年8月245座增加63.3%;主要运营商有三家,奥动、蔚来、伯坦分别运营183、123、94座。 3.2 产业赋能展望:充电桩将成为汽车数据端口,数据前景广阔 未来生活场景只要涉及到电动车出行,背后都离不开电能的支持,这一特性决定了充电桩获取数据的便利性和广泛性,充电桩将成为未来车联网的重要入口之一,数据价值值得挖掘。我们认为充电桩数据将有三方面应用价值: 1)充电安全数据:通过对电动车进行充电,监测充电过程的电池系统的电压、电流、温度变化,结合历史充电数据,可实现充电安全预警。据特来电大数据平台披露,截至2018年底,特来电大数据云平台对3780多万次充电过程有安全监控和防护情况,触发25.8万次主动防护,占比1.04%,预计预防20~25起重大事故。 2)汽车用电数据:通过对所有平台中电动车的监测,可以推断各城市不同车型电动车的保有量、日均充电、用电量、日均行驶里程等数据。相关数据可辅助新能源汽车推广、协助充电桩建设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二手车信息不对称,繁荣新能源二手车市场。 3)汽车行为数据:通过获得车企授权,实现车载系统等数据互通,可记录汽车重要行为数据,包括车主驾驶习惯、行驶轨迹、用车时长、周围环境等,实现充电数据、车辆数据、电网数据、环境数据、用户数据等全覆盖。 3.3 政策建议:中央负责顶层设计、地方因城施策、加快智能有序充电试点、完善充电标准体系 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广充电桩的建设。 一、中央负责顶层设计,制定充电桩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给予市场明确指引。2015年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住建部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指导我国充电桩建设;当前已到2020年3月份,需要重新制定2020年以后发展规划。 二、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广充电桩,给予补贴。科学布局充电桩地理建设,兼顾运营效率与充电便捷度;对于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车较多的省市以大功率快充桩建设为主,其他城市以慢充桩建设为主。 三、鼓励充电桩产业上下游相关方以合资形式成立充电桩运营公司。协调各方利益诉求,解决公共充电桩投资大、不互联互通等问题。 四、加快智能有序充电试点,总结经验进行全国推广。利用晚上十点以后的低谷期充电,不仅充电成本低,而且不会对电网造成冲击,可很大程度解决私人建桩过程中的电网扩容难等问题。 五、加快充电桩标准体系建设,改善充电桩故障率高、充电安全隐患等问题。 六、借鉴美国经验,联合商业力量,给予补贴、贷款或税收优惠:美国在公共充电桩选址方面更多样化,百思买、西夫韦、全食超市、宜家等商业巨头皆在旗下连锁店内停车场安装充电桩。调研显示,在店铺外安装充电桩后,消费者在店里停留的平均时间是以往的3倍,消费额也有所增长。
云南新能源汽车加速驶上快车道 云南省近日召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进行全面部署。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在云南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成为云南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未来3年至5年 新能源汽车产能将提速增长 2018年以来,我国汽车迎来产销量下滑拐点,2019年下滑趋势明显。今年以来,国家多次强调,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加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云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工信厅厅长洪正华表示,云南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能源、资源和区位等独特优势,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汽车产业,对全省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多次进行专题研究,要求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 云南省委提出,要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汽车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发挥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的区位优势,抢抓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机遇,争取在新一轮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有所作为。 目前,云南省北汽、东风云汽、江铃等整车项目已经建成,并已投入批量生产;云南五龙、航天神州等项目正在进行搬迁新建,力帆骏马和一汽红塔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发展。未来3年至5年,云南省新能源汽车产能将会快速增长,这对推动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汽新能源昆明公司总经理张虎表示,云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具有未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走出去的地理优势。同时,云南省水电等清洁能源丰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延伸绿色能源产业链,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今年6月15日,云南省政府提出抢抓有限的发展时机,重点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加快做大产业规模,形成完整产业链。7月27日,云南省政府第7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和《云南省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1年)》,明确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新的公务车和公共领域乘用车 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 据云南省工信厅副厅长保建彬介绍,《政策措施》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推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3个方面提出了15条措施。 首先是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云南省将以滇中城市群和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重点热点旅游目的地州市及高速公路为重点,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出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推进居民住宅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省级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信息平台等措施。同时,明确从停车、充电服务费等方面降低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不仅如此,省财政还将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对2021年底前新建并投入运营、纳入省级平台监管的公共充电桩给予补贴,有关配套电网工程不收取接网费用。 其次是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新增和更新的公务用车和公共领域乘用车(含巡游出租、网约、租赁、驾培及考试等乘用车)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引导个人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明确加大推广应用支持力度,2020年至2021年,云南省财政对各州市按新能源乘用车实际推广和引导个人购买使用量奖励州市。明确从创新换电服务商业模式、增强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辨识度等方面,提高社会对新能源汽车认知认可度,提升城市绿色出行形象,营造使用新能源汽车良好氛围。 另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优做强。围绕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扩产促销、推动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集聚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示范等方面,明确在规定时限内,生产企业首次年产销量达5万辆按销售额的0.5%给予一次性奖励,首次年产销量达10万辆按销售额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昆明等重点州市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等。 保建彬说,相关政策措施旨在推动云南省新能源汽车加快推广应用,促进云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实现“云南人的汽车梦”。 明年年底前充电桩超20万枪 覆盖全省5A级景区 《云南省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1年)》提出,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企业,加快完善云南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充电桩“面、线、点”重点布局,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云南省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相适应,提高充电便利化水平。 根据方案,2021年底前,云南省以滇中城市群和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重点热点旅游目的地州市及高速公路为重点,全省新建各类充电桩不少于20万枪,其中公共充电桩不少于2.6万枪;全省高速公路主干线服务区按照总功率不低于360千瓦的标准建设直流充电桩;全省所有5A级景区初步实现公共直流快速充电设施全覆盖,40%的4A级景区具备快速充电服务能力。 同时,云南省将重点支持云南电网公司、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云南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等省级平台公司统筹整合资源,在滇中城市群、重点旅游城市、主要高速干线等领域加快推进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一致性、可靠性,避免无序竞争,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另外,云南省将大力引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运营企业,率先在昆明市等滇中城市推行纯电动乘用车换电商业服务模式,拓展应用场景,降低车辆购置成本,创新服务业态,营造使用新能源汽车良好氛围,提升全省绿色出行形象。2021年前实现昆明-丽江、昆明-西双版纳两条高速公路的充换电一体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云南主要高速公路干线充换电服务水平。 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副总经理郭曙光表示,他们目前拥有新能源电动汽车超3500辆,下一步将发挥投融资的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用融资租赁等模式,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公务用车领域的推广运用。同时,联合云南电网公司、云南省交通投资集团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各地州探讨区域性特许经营权等合作模式,统一规划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科华恒盛公告,为集中资源大力发展数据中心业务,公司拟剥离与充电桩业务相关的资产,并将其转让给公司控股股东厦门科华伟业股份有限公司。交易标的为深圳科华及佛山科恒100%的股权。目前公司充电桩业务占公司整体业务比例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