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上周五,MLF操作缩量、不降价,符合我们此前的预判。目前市场比较担心的是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候结束了吗?近期货币当局传递的信号有所增多但细节不明,从疫情后货币政策与经济形势阶段匹配来看,当前海外风险加大、国内经济缓步复苏要求货币政策总量工具走一步看一步,而稳企业保就业的结构性目标仍然需要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但货币政策未来将更加注重内外均衡、信用扩张。 货币政策信号增多但细节不明。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并重启操作,是自4月份以来货币静默期间给市场传递的为数不多的信号,总的来说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取向、后续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态度是确定的,但是货币政策宽松的节奏需要与经济形势相匹配,具体会有哪些宽松工具落地仍然不明确。虽然货币政策趋势性收紧的拐点目前尚不可能出现,但上周四、周五MLF合并操作且缩量不降价,央行再次透露出谨慎宽松的态度。 国内疫情爆发后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的政策操作不同。在疫情爆发期,央行以提供流动性支持为主,目的是稳定金融市场运行,包括大额流动性投放、降息等;疫情持续发酵,央行与财政部等针对性加强对防控疫情地区和行业的货币金融支持,防疫专项再贷款、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名单管理等等;国内疫情从高峰逐步回落,央行货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复工复产,包括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定向降准、降息等;需求端恢复进程缓慢,稳企业保就业是政策核心目标,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但仍然坚持以结构性政策为主。 外部风险加大,政策寻求内外均衡。全球价值链生产停滞、产业链中断带来了供给萎缩以及居民和企业部门收入下降导致的消费和投资萎缩,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普遍降息和加大流动性支持力度,全球负利率程度加深,外政策空间压缩制约全球经济修复力度,而政策超宽松和流动性泛滥将冲击国内,汇率波动风险加大。央行需要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来对冲国内外经济下行风险,但又需要把握好宽松力度来应对海外政策对国内的冲击。 货币政策核心目标不再是狭义的银行间流动性,而是广义流动性和企业信用扩张,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和MPA考核等结构性货币政策仍将是后续政策重点。当前就业问题是结构性的,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就业岗位消失风险远大于大型企业。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不是压低银行间资金利率水平,而是加大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仍将是政策重心。 债市策略: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虽然制约了总量宽松的空间,但货币政策趋势性拐点未到,而广义流动性支持表现为金融数据强劲,但经济基本面的修复仍然处于弱复苏状态,前期长端利率上调幅度大,在利空兑现后宏观数据空窗期和政策信号密集释放时点,可适当博弈政策超预期和海外风险因素,抓住超跌后的交易性机会,我们认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回到2.4-2.6%区间。 正文 上周债券市场结束了单边下跌行情,金融数据和经济数据出炉后长债利率有所下行,利空阶段性出尽和超跌后回调主导的交易情绪较浓。金融数据超预期而经济数据仍然体现出结构性问题、通胀延续快速下行趋势,即便货币政策操作仍然偏谨慎,债券市场的情绪也有所改观,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周四、周五累计下行2.5bp。长端利率后续能否出现更大幅度下行,则需要看后能是否会出现更大的预期差,国内经济基本面复苏是否会一蹴而就、海外逐步复工进程和疫情发展、贸易摩擦是否明显加剧,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后续是否有更大力度的宽松推出。 宏观数据集中出炉后,接下来一段时间将是政策信号密集释放时期,政策预期将主导市场行情。前期主导利率上行的经济快速复苏预期也没有兑现,宏观数据集中出炉后未来一段时间将进入数据真空期,而下周重要会议即将召开,更多政策信号将集中释放,在政策落地前预期的扰动将再次主导债券市场。货币政策作为利率的定价锚,5月以来货币政策维持4月的静默操作,债券供给增加背景下利率出现较大幅度回升。货币政策难言转向,后续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和节奏仍然将是主导利率的主要因素。 货币政策释放谨慎宽松信号 上周货币政策信号增多。上周央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并重启操作,是自4月份以来货币静默期间给市场传递的为数不多的信号,总的来说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取向、后续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态度是确定的,但是货币政策宽松的节奏需要与经济形势相匹配,具体会有哪些宽松工具落地表述较为模糊。虽然货币政策趋势性收紧的拐点目前不可能出现,但上周四、周五MLF合并操作且缩量不降价,央行再次透露出谨慎宽松的态度。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宽松持续但宽松措施并不明确。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未提及 “货币供给总闸门”和“不搞大水漫灌”,货币政策宽松有想象空间。但是如果仔细对比过去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虽然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要继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但对货币宽松的工具表述笼统,没有明确的超预期工具表述。这与全文的基调是协调一致的:央行强调依据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力度、重点和节奏,不同的经济环境要匹配不同的政策工具。 降准缺席、MLF缩量不降息,央行货币政策仍然“静默”。5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大,截至5月17日公布的发行计划,当月净融资规模已经接近2019年以来的峰值,市场对资金面波动担忧较强。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发行高峰都有央行维稳资金面的身影,虽然2019年6月政府债券发行高增央行降准力度较小,但当月开展8250亿元逆回购操作是除2019年1月份之外的最高规模。5月份债券供给压力加大但市场对月中再次降准预期没有兑现;此外,5月14日2000亿元MLF到期没有续作,5月15日新作1000亿元MLF,两日操作合并且缩量不降息。以上操作都说明央行在面临资金面波动风险时仍然没有采取积极的对冲态度,可以认为是抱着时候补救的心态。 此外,4月底、5月初资金面波动期间央行未开展流动性操作,根据我们跟踪的DR007偏离度指标一度来到0.2,远远高于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央行始终没有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在一定程度说明央行对当前资金面的水平较为认可,对资金面波动的容忍度也有提高。 货币进入新阶段:结构与内外均衡 结构性问题需要结构性政策 国内疫情爆发后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的政策操作不同。在第一阶段的疫情爆发期(2月初),央行以提供流动性支持为主,目的是稳定金融市场运行,包括大额流动性投放、降息等;在疫情持续发酵的第二阶段(2月中旬),央行与财政部等针对性加强对防控疫情地区和行业的货币金融支持,防疫专项再贷款、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名单管理等等;在国内疫情从高峰逐步回落第三阶段(2月下旬到3月末),央行货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复工复产,这一阶段货币政策密集出台,包括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定向降准、降息等。 需求端恢复进程缓慢,稳企业保就业是政策核心目标。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3月末大中型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96.6%,随着企业逐步复工复产,需求端难以恢复的问题成为政策的核心,就业问题也更为凸显。稳企业和保就业本身是一体两面,只有保护了市场主体才能实现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在生产端,企业是主体,在消费端,居民是主体,而生产端是市场存在又需要依赖消费端的市场存在。需求端修复缓慢的原因一方面是疫情防控形势之下的消费场所关闭,更重要的是疫情对就业和收入预期的影响。前期支持复工复产是在支持生产端的市场主体,当前稳企业保就业是在进一步支持消费端市场主体,保住就业岗位、稳定收入预期。 保护市场主体,就必须容忍加杠杆。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在就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情况答《金融时报》记者问中提到,当前应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从宏观角度看就是M2增速和社融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如此才能发挥逆周期政策的调节作用。但实际上对宏观杠杆率的妥协背后实际上仍然是结构性的需求,稳企业保就业的着手点是覆盖范围广、抗风险能力低的小微企业,企业收入大大降低、现金流紧张,要维持市场存在就必须新举债,杠杆率自然上升。因而容许杠杆率阶段性提升,尤其是要支持企业部门加杠杆,这也是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宏观调控结果。我们看到2020年一季度社科院口径的宏观杠杆率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企业部门加杠杆幅度接近2009年一季度。 货币政策核心目标不再是狭义的银行间流动性,而是广义流动性和企业信用扩张,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和MPA考核等结构性货币政策仍将是后续政策重点。当前的就业本身是结构性的,中小企业复工复产难度大,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就业岗位消失风险远大于大型企业。因而当前政策的核心目标并非压低银行间资金利率水平,而是加大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因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鼓励银行信贷投放、补充银行资本金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提高对小微、民营企业融资和制造业融资的考核权重引导信贷投放等等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仍将是政策重心。与之相比,虽然降息降准仍有空间,但相比前期以降准降息为主的操作,力度和节奏将阶段性放缓。 外部风险加大,政策寻求内外均衡 海外不确定性增大。一方面是海外经济衰退风险加大, IMF估计2020年189个成员国中有170多个国家人均收入出现负增长,全球价值链生产停滞、产业链中断带来了供给萎缩以及居民和企业部门收入下降导致的消费和投资萎缩,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另一方面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普遍降息和加大流动性支持力度,全球负利率程度加深,外政策空间压缩制约全球经济修复力度,而政策超宽松和流动性泛滥将冲击国内,汇率波动风险加大。 货币政策寻求内外均衡。国际经济风险压力加大,对国内经济也将产生溢出效应,加之内部自身的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问题,央行认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调整前所未有。央行需要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来对冲国内外经济下行风险,但又需要把握好宽松力度来应对海外政策对国内的冲击,处理好支持内部经济复苏和抵御外部风险之间的平衡,维护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正常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为后续不确定性留足政策空间。 总体而言,在总量目标弱化、结构性目标重要性增强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进入到以稳企业保就业为核心目标的阶段,背后实际上仍然是要以支持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为主,前期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和、MPA考核、支持银行补充资本金等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落实,总量型政策则视流动性水平、国内经济形势和海外情况走一步看一步。 债市策略 在稳定金融市场运行、专项支持防疫、支持复工复产之后,货币政策要面临稳企业保就业的目标,背后是维持企业主体存在、加快需求修复过程。一方面是保护企业现金流,例如支持企业贷款延期还本、支持企业新举债渡难关,稳住就业、稳定收入预期;另一方面是支持基建、新增需求,推出消费刺激政策激活消费需求等。货币政策当前的目标不再是银行间流动性,而是对企业广义流动性支持,结构性工具更受青睐,总量工具仍有空间但节奏和力度都将阶段性放缓。对债市而言,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虽然制约了总量宽松的空间,但货币政策趋势性拐点未到,而广义流动性支持表现为金融数据强劲,但经济基本面的修复仍然处于弱复苏状态,前期长端利率上调幅度大,在利空兑现后宏观数据空窗期和政策信号密集释放时点,可适当博弈政策超预期和海外风险因素,抓住超跌后的交易性机会,我们认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回到2.4-2.6%区间。
近期货币当局传递的信号有所增多但细节不明,从疫情后货币政策与经济形势阶段匹配来看,当前海外风险加大、国内经济缓步复苏要求货币政策总量工具走一步看一步,而稳企业保就业的结构性目标仍然需要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但货币政策未来将更加注重内外均衡、信用扩张。 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上周五,MLF操作缩量、不降价,符合我们此前的预判。目前市场比较担心的是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候结束了吗?近期货币当局传递的信号有所增多但细节不明,从疫情后货币政策与经济形势阶段匹配来看,当前海外风险加大、国内经济缓步复苏要求货币政策总量工具走一步看一步,而稳企业保就业的结构性目标仍然需要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但货币政策未来将更加注重内外均衡、信用扩张。 货币政策信号增多但细节不明。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并重启操作,是自4月份以来货币静默期间给市场传递的为数不多的信号,总的来说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取向、后续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态度是确定的,但是货币政策宽松的节奏需要与经济形势相匹配,具体会有哪些宽松工具落地仍然不明确。虽然货币政策趋势性收紧的拐点目前尚不可能出现,但上周四、周五MLF合并操作且缩量不降价,央行再次透露出谨慎宽松的态度。 国内疫情爆发后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的政策操作不同。在疫情爆发期,央行以提供流动性支持为主,目的是稳定金融市场运行,包括大额流动性投放、降息等;疫情持续发酵,央行与财政部等针对性加强对防控疫情地区和行业的货币金融支持,防疫专项再贷款、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名单管理等等;国内疫情从高峰逐步回落,央行货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复工复产,包括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定向降准、降息等;需求端恢复进程缓慢,稳企业保就业是政策核心目标,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但仍然坚持以结构性政策为主。 外部风险加大,政策寻求内外均衡。全球价值链生产停滞、产业链中断带来了供给萎缩以及居民和企业部门收入下降导致的消费和投资萎缩,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普遍降息和加大流动性支持力度,全球负利率程度加深,外政策空间压缩制约全球经济修复力度,而政策超宽松和流动性泛滥将冲击国内,汇率波动风险加大。央行需要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来对冲国内外经济下行风险,但又需要把握好宽松力度来应对海外政策对国内的冲击。 货币政策核心目标不再是狭义的银行间流动性,而是广义流动性和企业信用扩张,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和MPA考核等结构性货币政策仍将是后续政策重点。当前就业问题是结构性的,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就业岗位消失风险远大于大型企业。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不是压低银行间资金利率水平,而是加大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仍将是政策重心。 债市策略: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虽然制约了总量宽松的空间,但货币政策趋势性拐点未到,而广义流动性支持表现为金融数据强劲,但经济基本面的修复仍然处于弱复苏状态,前期长端利率上调幅度大,在利空兑现后宏观数据空窗期和政策信号密集释放时点,可适当博弈政策超预期和海外风险因素,抓住超跌后的交易性机会,我们认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回到2.4-2.6%区间。 正文 上周债券市场结束了单边下跌行情,金融数据和经济数据出炉后长债利率有所下行,利空阶段性出尽和超跌后回调主导的交易情绪较浓。金融数据超预期而经济数据仍然体现出结构性问题、通胀延续快速下行趋势,即便货币政策操作仍然偏谨慎,债券市场的情绪也有所改观,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周四、周五累计下行2.5bp。长端利率后续能否出现更大幅度下行,则需要看后能是否会出现更大的预期差,国内经济基本面复苏是否会一蹴而就、海外逐步复工进程和疫情发展、中美贸易摩擦是否明显加剧,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后续是否有更大力度的宽松推出。 宏观数据集中出炉后,接下来一段时间将是政策信号密集释放时期,政策预期将主导市场行情。前期主导利率上行的经济快速复苏预期也没有兑现,宏观数据集中出炉后未来一段时间将进入数据真空期,而下周重要会议即将召开,更多政策信号将集中释放,在政策落地前预期的扰动将再次主导债券市场。货币政策作为利率的定价锚,5月以来货币政策维持4月的静默操作,债券供给增加背景下利率出现较大幅度回升。货币政策难言转向,后续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和节奏仍然将是主导利率的主要因素。 货币政策释放谨慎宽松信号 上周货币政策信号增多。上周央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并重启操作,是自4月份以来货币静默期间给市场传递的为数不多的信号,总的来说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取向、后续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态度是确定的,但是货币政策宽松的节奏需要与经济形势相匹配,具体会有哪些宽松工具落地表述较为模糊。虽然货币政策趋势性收紧的拐点目前不可能出现,但上周四、周五MLF合并操作且缩量不降价,央行再次透露出谨慎宽松的态度。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宽松持续但宽松措施并不明确。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未提及 “货币供给总闸门”和“不搞大水漫灌”,货币政策宽松有想象空间。但是如果仔细对比过去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虽然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要继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但对货币宽松的工具表述笼统,没有明确的超预期工具表述。这与全文的基调是协调一致的:央行强调依据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力度、重点和节奏,不同的经济环境要匹配不同的政策工具。 降准缺席、MLF缩量不降息,央行货币政策仍然“静默”。5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大,截至5月17日公布的发行计划,当月净融资规模已经接近2019年以来的峰值,市场对资金面波动担忧较强。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发行高峰都有央行维稳资金面的身影,虽然2019年6月政府债券发行高增央行降准力度较小,但当月开展8250亿元逆回购操作是除2019年1月份之外的最高规模。5月份债券供给压力加大但市场对月中再次降准预期没有兑现;此外,5月14日2000亿元MLF到期没有续作,5月15日新作1000亿元MLF,两日操作合并且缩量不降息。以上操作都说明央行在面临资金面波动风险时仍然没有采取积极的对冲态度,可以认为是抱着时候补救的心态。 此外,4月底、5月初资金面波动期间央行未开展流动性操作,根据我们跟踪的DR007偏离度指标一度来到0.2,远远高于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央行始终没有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在一定程度说明央行对当前资金面的水平较为认可,对资金面波动的容忍度也有提高。 货币进入新阶段:结构与内外均衡 结构性问题需要结构性政策 国内疫情爆发后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的政策操作不同。在第一阶段的疫情爆发期(2月初),央行以提供流动性支持为主,目的是稳定金融市场运行,包括大额流动性投放、降息等;在疫情持续发酵的第二阶段(2月中旬),央行与财政部等针对性加强对防控疫情地区和行业的货币金融支持,防疫专项再贷款、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名单管理等等;在国内疫情从高峰逐步回落第三阶段(2月下旬到3月末),央行货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复工复产,这一阶段货币政策密集出台,包括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定向降准、降息等。 需求端恢复进程缓慢,稳企业保就业是政策核心目标。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3月末大中型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96.6%,随着企业逐步复工复产,需求端难以恢复的问题成为政策的核心,就业问题也更为凸显。稳企业和保就业本身是一体两面,只有保护了市场主体才能实现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在生产端,企业是主体,在消费端,居民是主体,而生产端是市场存在又需要依赖消费端的市场存在。需求端修复缓慢的原因一方面是疫情防控形势之下的消费场所关闭,更重要的是疫情对就业和收入预期的影响。前期支持复工复产是在支持生产端的市场主体,当前稳企业保就业是在进一步支持消费端市场主体,保住就业岗位、稳定收入预期。 保护市场主体,就必须容忍加杠杆。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在就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情况答《金融时报》记者问中提到,当前应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从宏观角度看就是M2增速和社融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如此才能发挥逆周期政策的调节作用。但实际上对宏观杠杆率的妥协背后实际上仍然是结构性的需求,稳企业保就业的着手点是覆盖范围广、抗风险能力低的小微企业,企业收入大大降低、现金流紧张,要维持市场存在就必须新举债,杠杆率自然上升。因而容许杠杆率阶段性提升,尤其是要支持企业部门加杠杆,这也是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宏观调控结果。我们看到2020年一季度社科院口径的宏观杠杆率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企业部门加杠杆幅度接近2009年一季度。 货币政策核心目标不再是狭义的银行间流动性,而是广义流动性和企业信用扩张,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和MPA考核等结构性货币政策仍将是后续政策重点。当前的就业本身是结构性的,中小企业复工复产难度大,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就业岗位消失风险远大于大型企业。因而当前政策的核心目标并非压低银行间资金利率水平,而是加大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因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鼓励银行信贷投放、补充银行资本金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提高对小微、民营企业融资和制造业融资的考核权重引导信贷投放等等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仍将是政策重心。与之相比,虽然降息降准仍有空间,但相比前期以降准降息为主的操作,力度和节奏将阶段性放缓。 外部风险加大,政策寻求内外均衡 海外不确定性增大。一方面是海外经济衰退风险加大, IMF估计2020年189个成员国中有170多个国家人均收入出现负增长,全球价值链生产停滞、产业链中断带来了供给萎缩以及居民和企业部门收入下降导致的消费和投资萎缩,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另一方面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普遍降息和加大流动性支持力度,全球负利率程度加深,外政策空间压缩制约全球经济修复力度,而政策超宽松和流动性泛滥将冲击国内,汇率波动风险加大。 货币政策寻求内外均衡。国际经济风险压力加大,对国内经济也将产生溢出效应,加之内部自身的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问题,央行认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调整前所未有。央行需要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来对冲国内外经济下行风险,但又需要把握好宽松力度来应对海外政策对国内的冲击,处理好支持内部经济复苏和抵御外部风险之间的平衡,维护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正常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为后续不确定性留足政策空间。 总体而言,在总量目标弱化、结构性目标重要性增强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进入到以稳企业保就业为核心目标的阶段,背后实际上仍然是要以支持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为主,前期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和、MPA考核、支持银行补充资本金等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落实,总量型政策则视流动性水平、国内经济形势和海外情况走一步看一步。
去年,在国内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之下,我国外贸、外资均创造了历史新高。 今年,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我国商务高质量发展,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各级政府、商务部门、企业等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成效如何?小编带大家一一来看。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逆势上扬 商务部数据显示,前4个月,我国进出口总额下降了4.9%,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逆势上扬,占比大幅度提升;前4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6.1%,但主要经济体和区域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7.9%。 5月18日,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更加低迷。总的来看,目前“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总体保持平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当前,通过设施联通和政策沟通等举措有效促进了“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但合作的稳定有待加强,今后要继续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规则制定,形成更便利的自由贸易网络,以此推动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实现更繁荣的贸易网络。 王炳南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将进一步与共建国家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同时,按照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各方都欢迎的大项目,实施一批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援助项目,深度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与更多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不断提升对外投资合作的水平。 18家自贸区成稳外贸“先锋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贸区出台了哪些稳外贸的政策?落地情况如何?自贸区内的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怎样呢? “老牌”自贸区——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泸州市商务会展局自贸外资科科长刘智宇表示,泸州市商务会展局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并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外经贸企业应对疫情稳定外贸发展十一条措施的通知》,帮助相关企业加速复工复产,稳定境外订单。 “截至3月16日,泸州市内197家外贸企业复工率达到100%。其中,外贸企业3月份订单量基本与2019年同期持平,出口订单履约时效虽因疫情有所影响,但在各项支持政策刺激下,企业复工复产后就积极抢抓生产,目前已执行的订单履约率约为80%。”刘智宇举例道。 百世供应链的部分保税仓分别入驻了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 百世供应链跨境业务总监吴林浩向小编透露,今年以来,百世供应链的宁波、天津和福州保税仓都享受到自贸区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一方面,自贸区提前兑现(发放)入驻企业前一年(2019年)的贸易额补贴;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对入驻企业给予特殊补贴,如交通费、住宿费等。保税仓内,保税进口方面的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上涨约30%;在推出包机业务后,出口订单实现高速增长,具体数据还在统计中。 5月18日,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钟山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要扩大自贸区的范围,赋予自贸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推动出台新的开放举措。同时,要进一步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外贸企业借力“云展会”做大内贸市场 针对当前外需疲软致使许多企业因没有订单而被迫停产现象,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钟山在5月1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外贸企业原来多数属于单一做出口,但现在出口受阻后,政府也在支持他们出口转内销。数据显示,仅4月份,出口企业内销额就已增长17%,这说明优质的外贸产品同样受到国内消费者欢迎。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兴互联网技术的崛起,以及今年以来宅经济的蹿红,已有不少外贸企业瞄准“线上”商机,发力内销市场。 以国内最大内贸批发平台阿里1688为例,阿里巴巴中国内贸事业部运营总经理洛轩介绍称,为进一步帮助外贸企业迅速转内销,阿里巴巴利用平台优势采取了包括帮助工厂获得线上营销资源,集中清理库存,开发新品,打造自有品牌等多项措施。仅就东莞市而言,上个月阿里1688平台帮助其外贸工厂转内销实打实地卖出了9亿元。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表示,打造线上“云展会”等新平台,推进展会业态创新是当前抗疫复工形势下的现实需求,也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虽然其直面此次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无论是其销售从线下逐步转至线上,或是借此契机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整体上看,都是一次转型升级的新机遇,特别是在当前国外订单锐减的背景下,外贸企业借力“云展会”有望助其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拓展新的市场和空间,而这也是产业数字化的宗旨所在。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提醒,外贸企业在借助“云展会”进行自救时,亦需综合考虑疫情导致的短期需求和经济恢复之后的常态需求,综合评估市场规模和持续的客户需要,避免盲目跟风。 全国贸促系统出具7185件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 “截至5月15日,全国贸促系统累计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7185件,涉及合同金额约7400多亿元。”小编今天从中国贸促会独家了解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贸促系统充分发挥职能和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宣传、风险预警等方式助力企业保住订单。 中国贸促会商事认证中心商事证明处处长张翰蓉表示,随着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地企业大多已复工复产,企业因疫情防控措施无法履行合同的因素逐渐消除,企业申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的需求也大幅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实施的外商投资法明确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适用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中国贸促会在为内资企业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的同时,还积极为在华外资企业提供疫情相关事实性证明的咨询服务,持续推动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中国贸促会商事认证中心事业发展处副处长左六六表示,近日,在华美资和韩资两家企业向贸促会提出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申请,涉及合同金额分别为700多万元和500多万元人民币。 此外,小编梳理公开信息了解到,中国贸促会还通过多类在线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比如,4月28日,中国贸促会境外疫情措施提示地图正式上线,企业可以查询各国对货物贸易采取措施的情况。更早之前,企业跨境贸易投资法律综合支援平台、境外产业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等也已经上线。同时,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中国贸促会针对海外中国企业需求精准施策,通过驻外机构,将贸促服务送到海外中国企业身边,帮助企业打通供应链“堵点”、补上“断点”,降低企业损失。
本报记者 刘萌 “截至5月15日,全国贸促系统累计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7185件,涉及合同金额约7400多亿元。”5月18日,《证券日报》记者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简称“中国贸促会”)独家了解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贸促系统充分发挥职能和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宣传、风险预警等方式助力企业保住订单,应对疫情影响。 中国贸促会商事认证中心商事证明处处长张翰蓉表示,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企业保住订单,在条件允许后尽快完成合同履行,同时也保留一个不可抗力的证据,以备将来出现争议时使用。 “随着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地企业大多已复工复产,企业因疫情防控措施无法履行合同的因素逐渐消除,企业申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的需求也大幅减少。”张翰蓉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实施的外商投资法明确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适用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中国贸促会在为内资企业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的同时,还积极为在华外资企业提供疫情相关事实性证明的咨询和服务。 中国贸促会商事认证中心事业发展处副处长左六六表示,近日,在华美资和韩资两家企业向贸促会提出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申请,涉及合同金额分别为700多万元和500多万元人民币。 此外,《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公开信息了解到,中国贸促会还通过多类在线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比如,4月28日,中国贸促会境外疫情措施提示地图正式上线,企业可以查询各国对货物贸易采取措施的情况,有效规避风险,增加贸易收益。更早之前,企业跨境贸易投资法律综合支援平台、境外产业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等也已经上线。 同时,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中国贸促会针对海外中国企业需求精准施策,通过驻外机构,将贸促服务送到海外中国企业身边,帮助企业打通供应链“堵点”、补上“断点”,降低企业损失。 在支持外资企业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各地贸促系统也根据实际情况,稳外贸稳外资出实招。比如,河北省贸促会积极推广中国出口商品品牌评价和信用推荐业务,为通过评审的企业出具“中国出口商品品牌证明书”,助力外贸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青岛市贸促会近日签发该会首单电子化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新加坡)项下优惠原产地证书,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进一步提升了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沈阳市贸促会建立了涉外法律服务平台,组建了专业律师团队,并依托中国贸促会涉外商事法律综合服务资源,为外贸出口企业提供相关涉外商事法律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因疫情产生的国际经贸纠纷。
本报记者 杜雨萌 “随着此次疫情全球蔓延,来自国际市场的需求大幅下降,这也使得今年我国对外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钟山在5月1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此背景下,商务部将全力做好包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等稳外贸工作。 譬如,针对当前外需疲软致使许多企业因没有订单而被迫停产现象,钟山称,外贸企业原来多数属于单一做出口,但现在出口受阻后,政府也在支持他们出口转内销。数据显示,仅4月份,出口企业内销额就已增长17%,这说明优质的外贸产品同样受到国内消费者欢迎。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兴互联网技术的崛起,以及今年以来宅经济的蹿红,已有不少外贸企业瞄准“线上”商机,发力内销市场。 以国内最大内贸批发平台阿里1688为例,阿里巴巴中国内贸事业部运营总经理洛轩介绍称,为进一步帮助外贸企业迅速转内销,阿里巴巴利用平台优势采取了包括帮助工厂获得线上营销资源,集中清理库存,开发新品,打造自有品牌等多项措施。仅就东莞市而言,上个月阿里1688平台帮助其外贸工厂转内销实打实地卖出了9亿元。 不仅如此,以阿里1688做主场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线上展(下称“线上加博会”)也于5月13日正式启动。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称,参加展会是外贸企业争取新订单的重要方式。商务部鼓励举办线上展会,鼓励政府主办的线下展会率先在线上开展,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办展新模式。通过举办“云展览”,有利于助力企业抓订单、保客户、拓市场。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打造线上“云展会”等新平台,推进展会业态创新是当前抗疫复工形势下的现实需求,也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虽然此次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但从另一角度来看,销售从线下逐步转至线上,借此契机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整体上看,都是一次转型升级的新机遇,特别是在当前国外订单锐减的背景下,外贸企业借力“云展会”有望助外贸企业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拓展新的市场和空间,而这也是产业数字化的宗旨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4月13日商务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展会服务模式,培育展览业发展新动能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就已明确提出要积极打造线上展会新平台,推进展会业态创新,积极引导、动员和扶持企业举办线上展会。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上看,这次疫情对外贸企业的冲击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突发性使得外贸企业缺乏反应、协调和应对的时间,导致短期库存难以消化、流动性中断、固定成本陡增等困难;不确定性是指何时恢复的主动权不在中国的外贸企业,需要持续观察海外疫情的变化情况,这使得企业的预期不稳定,很容易做出错误或短视的决策。在此背景下,一些外贸企业借力“云展会”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并通过线上替代线下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特殊时期的外贸企业的市场拓展效率。 但刘哲也提醒,外贸企业在借助“云展会”进行自救时,亦需综合考虑疫情导致的短期需求和经济恢复之后的常态需求,综合评估市场规模和持续的客户需要,避免盲目跟风。
本报见习记者 昌校宇 “稳外资要做好三项重点工作,第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第二,建好开放平台;第三,优化营商环境。”5月18日,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钟山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自由贸易港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我们要把这些开放平台建好,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2013年以来,建立了自贸区18家,这18家自贸区利用外资占全国的15%,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成果。下一步,要扩大自贸区的范围,赋予自贸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推动出台新的开放举措。同时,要进一步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后发现,2013年,首个自贸区在上海挂牌成立;2015年,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相继成立;2017年,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自贸区陆续揭牌;2018年,海南全岛建设自贸区;2019年,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入围”新一批自贸区。从一枝独秀,到“四朵金花”,再到“1+3+7+1+6”的新格局,经过5次扩容,18家自贸区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那么,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贸区出台了哪些稳外贸的政策?落地情况如何?自贸区内的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怎样呢?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泸州市商务会展局自贸外资科科长刘智宇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泸州市商务会展局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并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外经贸企业应对疫情稳定外贸发展十一条措施的通知》,帮助相关企业加速复工复产,稳定境外订单。 “截至3月16日,泸州市内197家外贸企业复工率达到100%。其中,外贸企业3月份订单量基本与2019年同期持平,出口订单履约时效虽因疫情有所影响,但在各项支持政策刺激下,企业复工复产后就积极抢抓生产,目前已执行的订单履约率约为80%。”刘智宇举例道。 百世供应链的部分保税仓分别入驻了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百世供应链跨境业务总监吴林浩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今年以来,百世供应链的宁波、天津和福州保税仓都享受到自贸区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一方面,自贸区提前兑现(发放)入驻企业前一年(2019年)的贸易额补贴;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对入驻企业给予特殊补贴,如交通费、住宿费等。 吴林浩进一步介绍,“保税仓内,保税进口方面的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上涨约30%;在推出包机业务后,出口订单实现高速增长,具体数据还在统计中。” “中国利用外资的优势是很明显的。”钟山在会上强调,中国有丰富的、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中国有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中国有14亿人口的市场。聪明的企业家不会放弃庞大的中国市场。 关于“自贸区对稳外贸、稳外资有何积极作用”这一问题,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博士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贸区的优势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先行先试,相比其他地区具有制度先发优势,且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重点突破方向,这在18家自贸区设立之初就已经明确。在更大开放力度的背景下,自贸区会成为吸引外资的洼地,对吸引外资和留住外资都有明显作用。 “自贸区应利用优势,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敢闯敢试,尽快将成功经验复制到自贸区外。”郑磊预计,未来全国将采取成功的自贸区试验经验和成果,建议从最高层面统筹推进自贸区建设。
新华社武汉5月13日电 题:“达产税务指数”助力湖北加快复工复产 新华社记者韩洁、侯文坤 武汉“解封”已经一个多月,湖北复工复产的脚步正在加快。湖北省税务部门最新数据显示,3月11日至5月11日,湖北省企业实现销售开具增值税发票339727户,相当于上年全年开票总户数的60.47%、上年同期开票户数的96.2%;开票金额9816.53亿元,相当于上年同期的76.52%。综合判断复工达产指数为82.79。 记者了解到,这个特殊的复工达产指数,是湖北省税务与发改部门联合建立、以增值税发票情况为依托的“达产税务指数”,用于监测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和经济运行情况。 国家税务总局湖北省税务局副局长胡立升说,“达产税务指数”以3月11日为湖北省企业复工复产首日,分别将监测期所属日开具增值税发票户数与上年全年开票总户数比较、与上年同期比较,将开票金额与上年同期比较,按1:4:5的权重计算市场活跃度、复销面、复销率,每日自动生成“达产税务指数”,以此观察企业复工复产进展变化。 “权威、合理、快速,是我们把增值税发票数据作为监控企业复工达产指数的重要原因。”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处负责人易斐说,“增值税发票数据真实、具体,市场活跃度、复销面和复销率直接体现企业复工复产成效,而且税收大数据自动化程度高,比其他部门提供的经济数据要早10天左右,为疫情期间湖北经济运行‘战时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想到税收大数据比我们更了解产业链!”晨鸣汉阳纸业公司财务经理陈文丽告诉记者,公司复产之初,上游原材料纸浆供应跟不上。汉阳区税务局从税收大数据查询到潜江市创伟林纸有限公司生产纸浆,随即与潜江市税务局联系,促成双方企业按市场化原则签了1000吨木浆购销合同。 一子落,全盘活。税收数据“搭桥”,也在跨域帮助越来越多企业疏通产业链的堵点。 武汉格源精细化学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女贞醛等化学制品,受疫情影响长时间停工,不少合作企业另找卖主。公司克服困难复产后,销路的难题接踵而来。 千里之外的厦门中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毅融却面临相反的困境:3月底接到价值5000万元的订单,但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因为疫情尚未开工,公司生产所需原料女贞醛粗品不足,面临停产的危险。 福建厦门市税务部门从税收大数据平台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给中坤生物,武汉格源精细化学有限公司名列榜单,两地税务部门以数据“搭桥”,帮助企业双方签订了4500万元产品采购合同。 记者了解到,目前,湖北省复工达产指数最高的5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100.2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4.4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4.0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3.06),卫生和社会工作(92.73)。 “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税收经济分析是税收管理的‘眼睛’和经济运行的‘航标’,企业复工复产复市,税收分析要超前、精准导航!”胡立升表示,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要充分应用税收大数据,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贡献税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