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8月22日,由北京银保监局、海淀区政府推动设立的“北京市企业续贷受理中心”,在海淀区政务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营。这是全国首家小微企业续贷中心,通过银行保险机构派驻人员集中办公,为小微企业现场提供续贷受理审批及其他投融资服务。 据了解,续贷中心标准化流程大幅缩减了审批时间和申请材料,企业可于原贷款到期前至少1个月提交续贷申请材料,入驻银行机构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授信审批并向企业反馈结果。另外,企业仅需提交至多14项申请材料,其中5种为必要材料、9种为选择性提供材料。 目前已有15家银行机构首期入驻,小微企业申贷、续贷可“货比三家”。 续贷中心在海淀区政务服务中心正式成立。 大厅设立8个专门窗口,由银行机构派驻专人进行政策解读、产品咨询、业务受理等。 一位企业人员在浏览续贷中心的介绍。小微企业续贷业务是指按照中国银保监会积极创新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服务模式的要求,对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经其主动申请,提前按新发放贷款要求开展贷款调查和评审,在原贷款到期前签订新的借款合同,以新发放贷款结清原贷款的业务,是为小微企业融资纾困的有效渠道。 一名企业人员在咨询相关业务。续贷中心旨在为企业融资“开正门”,推动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规避基层信贷员道德风险、提高信贷审批效率。
2019上海企业百强出炉!入围门槛提升近10亿(附榜单) 2019上海百强企业规模再创新高,总营业收入接近7万亿元,入围门槛首次突破50亿元,千亿级营收规模企业达到21家。 上海哪家企业实力强?透过这张榜单可以寻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就在刚刚,2019上海企业100强名单发布正式发布。上海百强企业榜以上一年企业营收为入围标准,数据显示,今年百强入围门槛大幅提升近10亿元,由上年的49.9亿元提高到59.6亿元,21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是上海百强企业排行榜发布以来超千亿企业数量最多的一次。其中,上汽集团、中国宝武、交通银行位列榜单全三。 从整体看,上海百强经营规模还处于扩张阶段,经营规模、经济效益都呈现增长态势。上海百强2018年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69081亿元,增长8103亿元,增长率13.29%,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达到691亿元。其中,21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50家企业营业收入在100-1000亿元之间,29家企业营业收入在60-100元亿之间。 记者梳理发现,与上年榜单相比,排在百强榜前十位的企业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上汽集团、中国宝武、交通银行、中国太保,仍位列第一至四位,去年排名第五的浦发银行与排名第六的绿地集团名次互换,一降一升。上海万科由第九升至第七,中建八局由第七降至第八,上海建工则首次挺进前十,从去年的第十一名升至第九,益海嘉里名次与去年相同仍为第十。光明食品集团是唯一跌出前十的企业,由去年的第八跌至今年的第十二位。 再次高居榜首的上汽集团营收达到9022亿元。作为汽车行业领头羊,上汽在技术、规模,尤其是新能源车方面的优势显现,在2018年汽车市场销售疲软、销量下滑背景下,继续保持一定幅度增长。第二名中国宝武营收438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1%,一方面反映出钢铁行业持续回暖给企业带来新机遇,另一方面也说明宝钢与武钢整合效果正逐步显现,行业龙头地位更加突出。第三名的交通银行虽受银行业整体增长趋缓的不利影响,但依然实现4341亿元的营收,增长率达到11.62%。数据显示,包括“三巨头”在内的前20名企业营收合计48751亿元,占上海百强的比率高达70.57%,增长5145亿元,同比增长11.8%,这也显示出大企业依然是拉动上海百强营收规模的主力。 营收增长的同时,上海百强企业的总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张,资产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达到302818亿元,平均每家企业3051亿元。其中,28家企业总资产在1000亿元以上,45家企业总资产在100-1000亿元之间,27家企业在100亿元以下。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以95312亿元、62896亿元、20278亿元分列前三。不过,前两两家银行的资产增速明显放缓,上海银行资产增速依然较高,三家银行资产增加额依然庞大,2018年全年增加8653亿元,增长率5.09%。数据显示,前20名企业资产总额合计272210亿元,占上海百强的89.87%,前20家大企业也是上海百强资产总额增量扩张的主要因素,但增长率略低于平均水平。 从利润指标看,上海百强2018年全年净利润4433亿元,增长452元,增速11.37%,盈利水平继续呈现上升势头。97家盈利企业中,其中有11家净利润在100至737亿元之间,有29家净利润在10至100亿元之间,有57家企业净利润在10亿元以下。其中,交通银行、上海万科、浦发银行分别以736.3亿元、562.4亿元、559.1亿元分列前三,2家银行的盈利规模巨大,交通银行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趋缓,浦发银行利润有所下降,上海万科增速较高。 与利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上海百强纳税总额合计4827亿元,仅比上年增长88亿元,增长率仅1.86%。在上海百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幅度较大的背景下纳税总额以较低的幅度增长,显示出近年来降税政策措施的效应正逐步显现。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从百强企业自身看,虽然整体上经营业绩继续增长,但有些优势行业的增速明显下降,即使21家千亿级龙头企业也存在增速分化、发展不均衡现象。往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量主要贡献者银行、汽车、烟草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明显低于平均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仅在1.42%-4.85%之间,净利润增量不足70亿元,增长乏力。 可喜的是,经过多年培育,上海新兴服务业正逐步成长起来,其中龙头企业抓住消费交易手段变革的机遇,应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连续多年的经营业绩高速增长。以互诚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美团)为例,其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652亿元、资产总额达1206.6亿元、员工人数5.93万人,同比分别增长92.25%、44.27%和45.82%,成为生活服务电商平台行业的领头羊,庞大的生活服务规模渗透到全国各地,创造的外卖骑手就业岗位就达到270万人之多。总部位于上海的圆通快递、德邦物流、中通快递和申通快递等4家新型物流公司实现营收851.1亿元,增长28.85%;实现净利润90.8亿元,增长35.05%;在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双高增长的同时,吸纳员工人数18.4万,员工人数占百强企业员工总数的比重高达9.04%,在全国更是带动数以百万计的快递行业就业人群。 2019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上海服务业企业100强,2019上海民营企业100强、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和2019上海百强成长企业50强排行榜也在当天同时发布。该系列榜单由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企业家协会、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解放日报社联合发布。其中,备受关注的2019上海民营企业百强榜显示,百强民企营业总收入为13902亿元,增长27.9%;资产总额30374亿元,增长28.82%;净利润1077亿元,增长14.09%;纳税总额达659亿元,增长15.08%。一系列数据显示,民营百强经营业绩增长幅度明显高于上海百强的平均增长幅度,发展活力旺盛。 2019上海企业100强榜单
《北京市大力营造企业家创新创业环境充分激发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日前出台,提出营造更加有利于企业家安心发展的法治环境,出台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若干意见,严格区分企业家合法财产和违法所得,不得以政府换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理由改变政策承诺或毁约,在中央授权的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幅度内按上限顶格减免,营造更加有利于企业家宜居宜业的城市服务环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家兴办普惠制幼儿园。 政府不得以换届为由毁约 《措施》提出,营造更加有利于企业家安心发展的法治环境,包括完善产权保护协调工作机制;出台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若干意见;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严格区分企业家合法财产和违法所得,严格区分企业家个人财产、家庭成员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依法查处向企业违法违规收费或者以各种监督检查名义非法干预企业自主经营活动的行为。 《措施》还提到,建立健全多途径的企业家维权机制。建立北京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社会化服务体系,设立北京市民营企业维权服务平台。落实商事纠纷快速解决机制,2020年底前将案件平均审理周期控制在180天之内。认真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不得以政府换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理由改变政策承诺或毁约。开展政务服务失信专项治理。 小微企业减税按上限减免 《措施》要求真心诚意敞开市场大门,取消阻碍民营企业进入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政策,加快推进北京市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工作,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 营造更加有利于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政务服务环境,优化社会投资新建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大幅减少审批过程中要求企业提交的材料,企业办事材料提交量减少60%以上。大力推进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2019年各级80%的事项实现“一门”办理,70%的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五年内全面实现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 在减税降费方面,《措施》提出为企业家创业发展减负,全面落实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提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下调增值税税率等税收优惠政策,在中央授权的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幅度内按上限顶格减免。适度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名义费率,确保征收方式调整后企业社会保险负担不增加。成立市融资担保集团,并设立总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融资担保基金。搭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平台,筹建全市第二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鼓励企业家兴办普惠幼儿园 《措施》提到,营造更加有利于企业家宜居宜业的城市服务环境,鼓励探索优质教育资源拓展途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家兴办普惠制幼儿园,进一步优化学区制管理和推进集团化办学。 完善更加有利于政企良性互动的联系机制,着力构建“亲不逾矩、清不疏远”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健全企业家与政府的“直通车”制度。常态化开展重点企业大走访活动,搭建政府与重点企业负责人沟通平台。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设立“首都民营企业家之家”公众号。 《措施》指出,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相关重大决策出台前听取企业家意见。此外,优化企业发展舆论环境,及时清理针对重点企业的虚假不实、恶意造谣等信息,营造公平公正、清朗和谐的舆论氛围。强化“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的舆论共识
广告大战引发诉讼 “商查”领域竞争日趋白热化 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正在快速发展,背后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近日,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天眼查的运营商将企查查运营商告到了北京海淀法院,主要原因是企查查在广告中用到了“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这句广告语。在这场法律纠纷的背后,是企业信息查询这个细分领域行业格局的变化。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大数据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大数据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与发展。随着用户对于企业信息以及商业类大数据查询的需求越来越大,天眼查、企查查以及启信宝等企业信息查询平台瞄准了这部分需求从而快速崛起。 经过群雄并起与跑步圈地,企业信息查询行业不断洗牌,而天眼查与企查查之间这场备受外界关注的法律纠纷,折射出的是这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广告大战后的诉讼 根据海淀法院公开信息,天眼查运营商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企查查的运营商苏州朗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其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520.45万元。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天眼查方面表示,公司于2014年11月首创“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的广告语,随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投入近两亿元,通过地铁广告、微信推送、影视植入等方式,大范围宣传和推广天眼查“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的核心功能,这句广告语已与天眼查工具形成了特定的、固定的联系。 天眼查称,企查查的运营方在通过媒体发文、电梯间商业广告等途径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时,采用了与天眼查整体相似的广告装潢设计,包括同样使用蓝色作为背景色、白色作为广告字体色,广告主画面都是一名自然人配以夸张、迷茫等表情,更重要的是将“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这句广告语用在自己的广告宣传中。 事实上,由去年开始,天眼查与企查查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地铁与楼宇进行了轮番的广告肉搏战,双方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自身的品牌与业务宣传。而这场诉讼的背后,则是企业信息查询这个细分行业的快速发展。 行业5年从无到有 在企业信息查询平台5年多的发展中,天眼查、企查查以及启信宝三家一直位于这个领域的头部位置。 据媒体报道,2014年3月,陈德强、杨京和施阳一起在苏州创办了“苏州朗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迅速上线了企查查的前身——微信版“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提供企业工商信息查询服务。两个月后,微信端用户突破12万,创始人杨京等人顺利拿到了天使轮投资。 而就在企查查拿到天使投资的当月,启信宝也紧随其后在苏州成立,2014年10月,有着深厚的大数据行业学术背景的柳超则在北京成立了天眼查。由此,三家公司拉开了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元年的大幕。 天眼查与企查查在创始人背景上有着一些不同。据公开资料显示,柳超曾是河南省理工科高考第一名,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拥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硕士与博士学位,后担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数据挖掘方向的专家评委,曾任职于美国微软研究院和腾讯,其背景足够耀眼。而企查查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德强甚少公开露面,另一创始人兼CEO杨京,南京工业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本科毕业,曾任亚信联创项目经理,原欧索软件电信事业部总监。有媒体曾经采访过杨京,称其无论是在企业经营、背景履历以及生活爱好方面都较为“接地气”。 在三家公司中,启信宝于2015年9月被合合信息以3000万元并购,原创始团队已于2015年7月从工商系统里全部退出,目前由合合信息相关团队负责整体运营管理。 企查查2015年即宣告盈利,成立以来已获得六轮融资,其中最近一次C轮融资在2018年8月,投资方为鹏元征信,而鹏元征信已于2019年7月退出。 天眼查则在2017年开启商业化并实现盈利,其A轮融资达到了1.3亿元。而在今年5月,央行重启企业征信备案后,天眼查被列入了首批获此资质企业名单中。 天眼查跻身头部 尽管一路走来,天眼查、企查查以及启信宝一直牢牢占据着市场领先地位,但三家之间的暗自较劲从未停止,在多个数据维度下,天眼查从2017年开始逐渐占据行业龙头位置。 据Talking Data数据显示,2019年4月以前,企查查的人均单次使用时长稳居第一。4月,企查查是8.34分钟,天眼查的是5.8分钟,启信宝的是2.4分钟。而到了2019年6月,天眼查赶超企查查。另一家第三方调研机构Quest Mobile的数据则显示,企查查的人均单次使用时长依旧比天眼查高,6月份,企查查是6.8分钟,天眼查的是5分钟,启信宝是3.7分钟。 综合来看,用户使用时长或和双方的产品定位存在关联,与天眼查一直追求数据上的广和深不同,企查查则注重产品打磨,部分产品界面更简洁。此外,因为双方在用户群上的差异越来越大,天眼查近些年更注重在核心人群的扩大上,因此导致整体用户使用时长也逐渐有了距离。 在活跃用户数上,企查查占据了多年的首位,数据显示,2017年5月之前,月活数据是三家之首,但从2017年5月开始,逐渐被天眼查赶超。截至2019年4月间,月活数据被启信宝赶超,企查查第二的位置被超越。 2017年对于天眼查而言,是关键一年。天眼查从2017年4月开始商业化,5月份便实现月盈亏平衡,创始人柳超称当年底其营收达到6000万元。2017年8月,柳超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拿百度指数来做衡量,天眼查已是行业第二名的5倍,第三名的9倍,日均访问在千万级。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征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信用服务应用活跃用户规模已达872万。其中天眼查的活跃用户规模为275.2万,占总活跃用户的比重为31.6%;企查查的活跃用户规模为245.1万,占总活跃用户的比重为28.1%;启信宝的活跃用户规模为125.2万,占总活跃用户的比重为14.4%。三家企业为行业前三,在总活跃用户中合计占比超过74%。 而从最新的数据来看,三家的月度活跃数整体都稳步提升。根据第三方数据Talking Data显示,2019年6月,天眼查的月活跃用户量为990万,而企查查仅有141万,相差6.38倍,启信宝181万,相差5.46倍;根据另一家第三方数据Quest Mobile显示有同样的趋势,2019年6月,天眼查的月活跃用户为985万,企查查的仅有103万,相差9.55倍;启信宝156万,相差6.32倍。 此外,三家数据平台的数据均被媒体报道所广泛使用,而根据数据调研机构苗建信息的数据显示,2019年1-7月期间,媒体使用天眼查数据产出约64万篇报道,而使用企查查的报道约24万篇,前者为后者2.64倍,使用启信宝的报道约为15万篇,天眼查为启信宝的4.21倍。 天眼查赋能模式突围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到2017年,我国信用服务市场规模仅为37.30亿元。而截至2018年6月,我国企业征信机构已有125家。与此同时,发改委于2018年9月表示,要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今年4月,央行再度开闸企业征信牌照。5月天眼查成为该领域第一家获得企业征信牌照的企业;两个月后,企查查也宣布获得了央行企业征信机构备案。 据媒体报道,美国企业征信规模占GDP的平均比重约为0.0088%,而我国的这一数字仅为0.0039%,这也说明征信市场规模仍存较大提升空间。 对于这样大的未来市场,无论是天眼查还是企查查都在试图进一步扩大业务布局。比如,企查查已经直接进入相关企业服务领域,以“权查查”“企服服”等新品牌面向用户,尝试开拓商标代理、记账代理等业务扩大商业布局。 天眼查则是以合作的方式“赋能”相关领域,2018年3月推出了天眼查Inside服务,在企业业务上寻找更大的空间。 此前,天眼查为广发证券在首发上市、并购重组、投资银行等多条业务线提供专业级查询与检索功能,实现人工难以完成的海量查询、深度挖掘以及风险规避;顺丰速运则通过天眼查专业版的API端口接入,能够快捷而全面地掌握其合作的95.13万中小微企业客户的基本工商信息、企业风险信息等多维度数据。 天眼查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与天眼查合作的大中型企业已超过2700家,覆盖金融、通信、法律、科技、制造、批发零售等各行各业,深度嵌入到这些企业的业务流程中,间接服务了超过1000万家小微企业。
负债高企和融资贵成为中小房企发展痛点 资本寒冬期房企或迎大洗牌 房地产行业正处于快速洗牌期,当大型企业在各大热点城市竞争胶着的时候,部分中小企业已在逐步“出局”。 根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8月9日,全国有288家房地产商公布了破产文书,已破产或进入破产程序。申请破产的地产商主要来自江苏、沈阳、湖南、湖北、安徽等三四线城市,也有少数来自广东和上海。 “公司破产主要是因为资金方面出了问题,融资成本越来越高,结果资不抵债。”一位来自总部在江苏常州的地产商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资金密集行业,国内大部分房地产公司是通过资金杠杆驱动,融资收紧信号愈发强烈之后,负债高企和融资贵逐渐成为中小房企发展的痛点。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表示,不论从宏观行业政策、融资环境还是行业内饱和程度看,中小房企“批量破产”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房地产行业洗牌拉开了新序幕,未来一段时间,洗牌仍将是“进行时”。 中小房企生存艰难 记者从人民法院公告网了解到,自2017年12月至今,有将近300家房地产企业公布了破产文书,大多数属于地方中小企业。 注册于2011年的无锡嘉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众多破产清算中的一个。工商登记信息显示,无锡嘉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房地产开发和自由房屋租赁,注册资本3000万元。其中,常州嘉信融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99.67%。 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公告显示,根据高胜武、余长兰的申请,于2018年6月25日裁定受理债务人无锡嘉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该院定于2019年8月15日召开破产清算案件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常州嘉信融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相关负责人介绍,无锡嘉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自2015年拿地开发房地产项目,目前仍有项目在陆续开发。“申请破产清算的原因主要是资金方面出现问题,所以不能保证项目不会烂尾。”该负责人说。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卢文曦表示,小型房企在之前市场宽松的条件下还有生存机会,近年来,楼市接连遭遇“紧箍咒”,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几乎没有喘气的机会。他认为,市场逐渐洗牌过程中,一些不能适应发展环境,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企业必然会被正常淘汰。 由于头部房企的业务规模逐渐下沉,以前只到三四线城市拓展的品牌企业,现在甚至将项目拓展到县级城市。如此一来,给地方小规模房企的生存带来直接挑战,在产品质量和溢价能力方面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业务受到冲击,失败之后难逃被兼并的结果。 上述常州嘉信融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旗下的地产项目公司之所以破产清算还与融资有一定的关系。“银行对于我们此类房地产二级资质的开发企业,不可能放贷下来。因此,公司的资金主要来自多个合伙人。”其透露。 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起,房地产企业融资环境较为宽松,呈现出放松的趋势。但到了今年5月,融资环境明显缩紧。 据同策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19年5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完成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共计367.99亿元,环比下跌52.07%。融资监管收紧,房企境内外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 上海一家实业投资公司在江苏省宿迁市投资开发房地产项目,目前还有房源对外销售中。对于近300家房地产公司破产的消息,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小房地产公司确实生存艰难,由于项目规模较小,很难获得银行贷款,现在他的公司只是勉强通过现有资金进行周转,下一步打算去河南省商丘市的下辖县拿地开发。“拿不到融资,公司的战略方向只能谨慎再谨慎些。”其表示。 行业洗牌期难逃融资魔咒 受宏观政策和行业调整的影响,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行业分化就一直在持续,并且竞争不断加剧。 盘和林分析指出,房地产企业“批量跳车”原因主要是国家宏观政策收紧,很多企业无“便车”可搭,失去生存的最后支撑。事实上类似于汽车行业的“车补”,实质是降低了行业门槛,借着“棚改”的东风,大批三四线城市的房产企业便成长起来,但本身属于粗放的运营模式,对于品牌房企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于是在棚改货币化政策改革和房地产政策收紧后出现倒台的局面。 对于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华金期货组合投资部总经理李天逸认为,由于国内房价上涨无力,即使没有出现下降态势,但银行放贷的意愿在逐渐降低。除了规模小的原因,银行向中小房企“惜贷”的原因还包括,项目不像以前涨幅、增值减小、企业的还贷能力降低。 在李天逸看来,破产的房地产公司在经营方面也有一定的问题。一些转型较早的房地产公司在周期之前,转型金融或者其他行业,逃过周期带来的冲击波。而一些冲击承受能力小的企业,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宣告破产,行业会逐步向大型房地产公司汇聚,集中度不断增高。 过去三年,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前三的龙头房企分别是恒大、万科和碧桂园,三家公司的新房销售收入平均占营业收入的97%。截至 2018 年末,恒大、碧桂园、万科总资产达到 1.88 万亿元、1.63 万亿元、1.53 万亿元;营业收入均超 2000 亿元,恒大、碧桂园、万科分别为 4678亿元、3811亿元、2973 亿元。 卢文曦表示,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破产清算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并非没有益处,中小房企对于产品的精细程度参差不一,粗放程度较高,品控标准不一样,相对于品牌房企来说,产品的质量不够高。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明显,产品质量或将进一步提高。 生存空间逐步被压缩,中小房企如何突破发展困局?其认为,要么采取抱团策略,发展区域市场开发细分领域的产品;要么争取与品牌房企合作开发,赢得企业生存机会。
原标题:该退就退 优胜劣汰(锐财经) 破解市场主体退出难题、推动低效无效市场主体退出,终于有了制度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最高人民法院等13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提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研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明确将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推动国有“僵尸企业”破产退出。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改革方案将进一步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降低市场主体退出成本,激发市场主体竞争活力,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大硬招建立破产制度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国市场主体退出实践面临市场主体退出比例低、与市场主体规模和经济运行周期不相适应等突出问题。同时,随着居民债快速增长,与自然人相关债务问题愈发严重,一些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该负责人指出,此次改革方案是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供给顶层设计的文件。改革方案通过三大关键举措推动破产制度建立。 一是完善破产法律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四方面举措: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分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加强司法与行政协调配合,加强司法能力及中介机构建设。 二是建立庭外重组和预重整制度。从有效利用有限司法资源、维护企业营运价值、降低重组成本和提高重组灵活性等方面考虑,有必要建立庭外重组和预重整制度,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与法庭内程序有效衔接。 三是做好破产配套的制度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完善司法与行政协调机制,明确政府部门破产行政管理职能,以便理顺市场主体退出过程中的司法与行政关系。同时,加强破产审判专业人员和破产管理人队伍能力建设,将为化解破产案件受理难、审判难提供重要保障。 中国企业金融研究院院长巩宇航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出台的改革方案突破了企业破产法的局限,将破产对象扩大到包括企业法人、非法人企业、社团机构、个体工商户、自然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将有利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同时,也将为下一步破产法的修订进行社会摸底、积累经验。” 解救诚实但不幸的债务人 首次提出分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引发广泛关注。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有关负责人解释说,一直以来由于自然人破产制度的缺失,企业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不堪企业破产导致的债务重负,致使部分企业应退不退。同时,合理免责机制的缺乏,也导致了一些暴力催收、当事人犯罪跑路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此次改革方案提出,研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重点解决企业破产产生的自然人连带责任担保债务问题;明确自然人因担保等原因而承担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逐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符合条件的消费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最终建立全面的个人破产制度。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个人破产制度是为陷入严重财务困境但诚实守信的个人提供债务重组机会,促进债务人继续创业创新,同时起到防范居民部门债务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前提是任何人不得恶意逃废债。 巩宇航认为:“基于破产法原理,个人破产制度必然具有惩罚逃废债和破产保护双向修复功能,打击与挽救、约束与激励并用,将诚实但不幸的债务人从债务泥淖中解救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的系统性工作。国家发改委财金司有关负责人强调,这一制度需立法先行而后逐步推开,当前重点任务是在充分建立社会共识基础上推动个人破产立法。 “僵尸企业”加快退出 哪些企业将加快退出? 改革方案明确,完善以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为代表的特殊主体和特定领域的退出制度。 国企方面,改革方案提出推动国有“僵尸企业”破产退出。对符合破产等退出条件的国有企业,各相关方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其退出,防止形成“僵尸企业”。不得通过违规提供政府补贴、贷款等方式维系“僵尸企业”生存,有效解决国有“僵尸企业”不愿退出的问题。国有企业退出时,金融机构等债权人不得要求政府承担超出出资额之外的债务清偿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指出,完善国有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对于处置“僵尸企业”和加快“三去一降一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方面,改革方案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问题金融机构退出过程中接管、重组、撤销、破产处置程序和机制,探索建立金融机构主体依法自主退出机制和多层次退出路径。此外,还将及时有效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的作用,并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预警及处置机制,明确风险处置的触发条件,制定退出风险处置预案。 李曙光认为,金融机构破产机制的建立并不会损害市场信心,相反会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调整金融业结构、分散与规避金融业界风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机制。
原标题:药价怎么了 图为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工业园区天士力帝益药业,智能无菌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通过智能化设备控制产品生产。 王 昊摄(人民视觉) 6月7日,广西靖西市传统端午药市在靖西市城区举行,当地群众及靖西周边县市的药农纷纷将自采自种的草药拿到药市出售,药材交易尤为活跃。图为群众在选购药材。 赵京武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全市已建成涵盖80所二级医疗机构和140所基层医疗机构的医联体46个,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模式。图为5月21日,医护人员在陕西省西安市国际港务区新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患者取药。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 “贵!”这是感冒了几天的小程对药价最为直观的感受。“一盒药就要好几十元,一般要开好几盒,同时还要开很多种,这次感冒光买药就花掉将近1000元。”小程说。现在小程还没有好利索,后续可能还要继续买药。 感受到药价贵的并不只有小程,在记者采访中,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药价上涨的疯狂。小杨前几天肠胃不舒服,就去药店买了两盒肠炎宁,结果花了近100元。他说:“我是真没想到现在药这么贵,两盒就将近100元。” 头疼脑热、感冒中暑、胃疼腹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些小病,去药店买药必不可少。从2018年以来,许多常备药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少则涨了几倍,多则涨了十几倍,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病不起”。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越来越贵的药 自2018年以来,许多家庭常备药品以及一些常见低价药都出现了涨价。比如某品牌的感冒灵,在北京过去购买只需要不到10元,而现在价格已经稳定在18元左右,北京的部分地区甚至都超过了20元。 还有小儿感冒颗粒、川贝枇杷糖浆、六味地黄丸等许多药品都在涨价,夏天防暑必备的藿香正气液也是如此。太极藿香正气液过去的价格是在15元左右,而2018年一度涨到23元左右,而现在在药店的价格已经上涨到28元左右。 2018年11月,太极集团对外发布《关于藿香正气口服液调价的公告》,宣布自11月1日起,公司对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出厂价平均上调11%。同时,将对藿香正气口服液的终端零售价进行调整。 提价的不只是太极集团,经常出现在电视广告中的东阿阿胶也在不断地涨价中。从2015年开始,东阿阿胶的价格每年都在上涨。2018年12月21日,东阿阿胶对外发布公告称,自当天起,公司的重点产品东阿阿胶出厂价上调6%。至此,东阿阿胶在市场上的零售价已经逼近了6000元/公斤。 拥有众多产品的甘肃兰州佛慈制药也在2018年对外发布公告,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情况,决定自2018年3月1日起,对浓缩丸、大蜜丸、水丸、口服液、胶剂、颗粒剂、片剂等多种剂型的100多个产品进行全线提价。 从政府发布的药品采购公告中也可以看出药品涨价的端倪。2018年8月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的“上海市2018年第二批常用低价药品挂网采购未公布药品情况说明”中,兰州佛慈制药有6个产品:板蓝根颗粒、保和丸、健脾丸、龙胆泻肝丸、香砂养胃丸、天王补心丸未能进行挂网采购,而原因是一致的:涨幅过大。 除此之外,像山西汾河制药、太极集团重庆中药二厂等30余个常用药也都被认为涨幅过大,这其中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药品:六味地黄丸、盐酸二甲双胍片、复合维生素B片等。 安徽省芜湖市药品医用耗材管理中心在2018年底的一则药品调价公告中显示,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气雾剂也面临调价。云南白药胶囊从32元/盒调整为39.8元/盒,云南白药气雾剂从27.3元/盒调整为41.6元/盒。 而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不仅是药品变得越来越贵,很多药品还产生了断供的现象。作为心脏急救的硝酸甘油,过去100片只需要4元,而现在需要60元左右,并且还买不上。在很多药店,硝酸甘油已经出现了断供的现象。为了买一瓶,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跑好几家药店。 药品越来越贵,这句话在采访中成为被采访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也有人认为,涨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药店采访时,该店销售员就表示,整体的物价都在上涨,并不只是药品。“拿药店说吧,雇人成本在上涨,房租水电都在上涨,药店要生存,那药品价格就会上涨,这是很正常的。”销售员说。 成本上升推动价格上涨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常备药价格上涨如此之快? 成本上升是最为主要的原因。这也是多家制药企业在其产品调价公告中提到频次最多的原因。这其中包含了多种成本。 原料药价格上涨就是其中之一。在涨价的药品中很多为中成药,其原料主要来源于中药材。“中药是农产品,是靠天吃饭的,那如果出现中药材歉收,那就可能导致使用该药材的药品出现涨价。”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比如在太极藿香正气液的调价公告中就指出,其原料苍术不断涨价,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所以价格相应上涨。 但是,总体而言,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在2018年,中药材的价格其实是在不断地下跌,有的药品跌幅超过三成。 但对于化药制剂来说,原料药的生产垄断会对其药品价格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据了解,在中国一家原料药企业最多对应169家制剂企业。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副局长李青曾介绍,中国1500种化学原料药中,50种原料药仅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44种原料药仅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仅3家可以生产。 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一旦原料药生产厂家提高供应价格,那相应的制剂企业就需要提高价格来应对原料涨价。这其中也可能因为原料药价格上涨过快而导致制剂企业停止生产,从而市场出现药品断供。 新版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药企在2015年底之前就完成认证,这对药企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标准。一些过去能够生产药品的企业因为新的GMP实施,就会失去生产药品的资格。而满足条件的企业在厂房、车间等各个方面也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和改造。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主任史录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药品的生产和经营要分别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都要满足一定硬件、软件和人员的条件,因此药品生产和经营条件的提高也会带来成本上升,导致药品价格上升。 环保要求的提高也是影响药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生活在药厂周边的居民应该深有体会,气味难闻、污水排放等都是药企的固有印象。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药企需要不断升级设备,减少污染排放。 而一些无力负担设备改造的药企,则面临着关停并转的局面。对此,朱恒鹏表示,生产企业在减少,生产的条件和成本在上升,那就导致市场竞争减少,价格也就自然而然地提起来。 北京某药企负责人也表示,受到环保以及工艺改造等因素影响,一些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关停外迁现象较为频繁。这使得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兼并重组日益频繁,个别企业因此取得了对某些原料药生产的垄断地位,并借机提价。 多种手段综合治理 某些药品涨价过快,出现断供,事实上已经对公众日常用药产生了影响。那对药价的治理就势在必行,但应该如何治理呢? “市场”是史录文在接受采访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药品本身就是商品,它的价格就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史录文表示,药品在市场上缺少了,那带来的就是价格的上涨。药企在制售过程中也会不断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市场行为。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虽然某些厂家的药品出现涨价,但是这些药品的替代产品却没有出现过快涨价,这也为使用该种药品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因此,市场的事情就应该由市场来解决。史录文建议,政府应该及时和市场进行沟通,在监测到某些药品出现价格波动时,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市场,相关药企自然会做出反应。同时政府应该做好服务,在审批、流通上尽可能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让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最快反应。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首批的“4+7”带量采购试点也如期开展,逐步推行到更多的城市和省份,国家在稳定药价,推进医疗改革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今年4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保障基本药物、急(抢)救等药品供应。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对临床必需、易短缺、替代性差等药品,采取强化储备、统一采购或定点生产等方式保供,防止急需、常用药品不合理涨价。 伴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医保在个人就医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80%甚至更多的医疗费用都是在公立医院产生,而医疗费用中药品又占了很大比例。为此,史录文建议,要发挥医保在控制药品费用上的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史录文表示,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健全医保总额预付机制,对临床用药的管理以及医保支付标准体系建设等。“这些手段一定要综合运用,共同管理,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史录文说。 “互联网+医疗健康”为医疗服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2018年4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与药品零售信息共享。对于这一点,朱恒鹏希望这项政策能够尽快落地,“同时还可以把电子处方的支付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处方共享之后,一些互联网企业将会在药品零售上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来降低药价”。 史录文希望,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医疗费用上,而不是只关注药价。医疗费用包括诊疗、检查以及药品等一系列费用。“如果出现在某种疾病上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那就需要警惕,需要采取手段干预。这样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