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旷视AI治理研究院携手《人民日报》旗下人民智库发布了《2020年度全球十大人工智能治理事件》,“算法里的外卖骑手”“自动驾驶的责任归属”“AI技术在特定场景中应用受限”等热门事件被列入榜单。 这已经是旷视AI治理研究院连续第二年发布该年度榜单了。旷视希望通过盘点前一年具有争议的AI伦理事件,能够引发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关键问题、重点难点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广泛共识;同时对于这些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也有助于企业更精准地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产业、生态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找准治理的方向。 近年来,旷视在AI治理以及AI向善领域屡有活跃举措。对于一家追求业绩的拟上市公司而言,这些难以直接提振业绩的举措一度引发市场疑虑。但事实上,AI治理、AI向善等一系列举措并非简单出自这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情怀和奇思妙想。 “这能够为产品的成型规划出一条更加正确、高效的路。”在旷视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办公大楼里,旷视首席发展官、AI治理研究院院长徐云程告诉记者,“与先将产品打磨成型,后期发现风险慌忙补救相比,在产品规划早期即引入AI治理的理念,企业投入的成本要低得多”。 事前投入事半功倍 徐云程认为,大众对于伦理道德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看到很多两年前不是问题的现象,在今天都成了潜在的风险,或者成为一个合规成本。”所以,企业应该在事前多下功夫,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早期。 “现在旷视在讨论要不要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就会把AI伦理作为一个考量因素。”徐云程告诉记者,“我们正在计划将打分机制引入到产品审批流程中,比如可以用红黄绿来区分,红色意味着这个产品需要重新审视重新规划,黄色意味着产品需要调整,绿色则代表通过AI伦理考验”。 这些规定将会影响旷视正在研发或计划开发的新产品。徐云程举例谈道,在旷视去年举办的Hackathon科技大赛中,有一个团队研发出了一款助老技术样品。“这款技术样品原有的规划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判断独居老人是否出现摔倒等问题,一旦识别出老人摔倒,这款产品能够及时通知家属或医务人员。”徐云程告诉记者,但在后期讨论中,研究人员发现使用图像技术检测老人动作存有侵犯隐私的风险,因此他们在设计中调整思路,变更为通过其他传感方式,或模糊化的前端处理方法,去规避这些风险,从而为以后的技术商品化引导了正确的方向。 “无论是研发、生产还是品牌传播,AI治理都能体现出短期的和长期的价值。”徐云程表示,关于AI伦理的讨论和AI治理的探索正在成为行业普遍认同的做法。在管理价值方面,AI治理是一个主动合规的过程,“我甚至觉得它不光应该是科技企业的标配,对于产品研发的前置性考量也应该是所有企业内部创新、转型的重要抓手。当我们把安全、伦理等问题作为技术发展的前置条件时,就会发现考量的维度变得更丰富,设计出的产品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还需未雨绸缪 徐云程坦言,2018年加入旷视时,她也曾对于公司花费大量精力关注AI治理表示不解。彼时,旷视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特意向她强调对于AI治理的重视,并直接推动了日后旷视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的成立。2019年,印奇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入参与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制定。 站在当下回头看,徐云程仍然感慨印奇的前瞻性。 就在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成立的次年,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道德风险正在越来越为市场所关注,以《2020年度全球十大人工智能治理事件》所提到的事件为代表,在国内外引发热议,人们开始真正反思人工智能与人文伦理间的关系。 “在2019年中后期,大家关注的焦点还是产品和技术本身,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一项技术是不是可持续,关注应用场景和大数据算法在应用中的影响。但就在接下来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里,国内的大众和产学研各方对于AI治理的关注度就出现了直线上升。”徐云程对记者感慨道。 在徐云程看来,AI技术的提出虽然已经历时多年,但AI的产业化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AI治理也会随之处于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在关于AI治理的讨论中,企业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概念和方法论,最后要靠企业去实操和落地,所以希望有更多的科技企业把AI治理的重要性看清楚,把它提升到一个公司2021年重要的战略规划中,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体现。企业界应该和产业界、学术界、政府层、媒体界建立一个多方沟通、良性互动的平台,形成‘多方治理、多元共治’,这对AI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徐云程强调。 “科技创新有时候是需要‘让子弹飞一会’,技术需要找到应用的土壤,但AI技术不能套用此前的‘先发展,后治理’的逻辑,而是要采用‘边发展,边治理’的新模式。”徐云程对记者强调,AI治理就是要尝试对AI技术进行风险预判,“一家企业要把很多未雨绸缪的事情做在前面,才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长久的回报,为企业的基业长青打下坚实的基础”。
寒冬,河北三河市蒋福山的山场中人声鼎沸、机械轰鸣。这里正在对首都东部的燕山生态屏障进行修复,力争让经过数十年无序开采遭到破坏的20多平方公里的矿区尽早变成首都东部一块高质量生态绿地。 三河市市长刘连杰介绍,蒋福山区域为燕山余脉,总面积78平方公里,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白云岩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上世纪70年代起,当地百姓靠山吃山,办起了采石场、白灰窑,高峰时这里拥有500多家小开采企业。 经过数十年开采,山场被破坏区域达到22平方公里。但是,整个矿区上缴的税收不到7亿元。不仅没有挖出当初人们希望的“金山”,而且毁掉了一个能够给群众带来生态红利的“青山”。 2016年,三河市打响矿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攻坚战,他们果断关停了全部采矿企业,成立了由市主管领导为组长的矿山修复领导小组,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思路,探索出一条生态复绿的矿山综合整治之路。 “通过公开招标,我们引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队伍参与竞标施工。主要采取削平填低、覆土植绿等进行整治。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治面积6.6平方公里,剩余15.4平方公里将于今年年末完成主体工程,明年春天将全部实现复耕及绿化。”三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夏志刚告诉记者,目前,矿区已植树110万株、植草2900亩、新增可利用土地7000亩。在生态环境整治修复过程中,市里还针对矿山地形地貌特点,兼顾现阶段生态治理与未来转型发展,最大限度地整理可利用土地,预计可新增1.5万亩可利用土地。 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福成集团参与治理的一期工程项目区,记者看到,山脚下是一片苹果园,山腰间是一排排松树,覆盖了整个山场。“这片园区原来主要出产建筑石子,布满大大小小的矿坑。经过治理修复,已建成1200多亩苹果园,今年秋天已经进入了挂果期,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苹果园技术员王桂山告诉记者。 “全面治理完成后,矿区将形成千亩林地、万亩花海的生态景观,为发展生态旅游打下基础。同时,借力矿山治理推动经济转型,打造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的‘绿色创新区’,力争在打造出一块高质量绿地的同时,为山区百姓建起一座‘绿色银行’。”刘连杰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美倩、通讯员 刘伟)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呵护地球就是呵护我们的未来。5年前,各国领导人以最大的政治决心和智慧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12月12日,在由联合国及有关国家倡议举办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 。 无论是5年前的《巴黎协定》,还是刚刚结束的气候雄心峰会,都凸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但放眼全球,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依然严峻,目前地球二氧化碳水平已处于创纪录高位,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2摄氏度。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忧心忡忡地呼吁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 天下一家,命运与共。实践证明,全球面临共同的生态新难题,那种单边主义和独善其身的做法已经没有市场,那种“甩锅”他人和规避责任的做法遭人唾弃。世界各国要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要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共同秉持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用行动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中国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坚定支持者,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一方面,中国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了生态环境保护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并且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的务实合作,为促进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中方已经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在这次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中国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执行作出的重要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肯定。在这次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郑重承诺,中国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上述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清洁美丽、天人合一的和谐世界多么美好!地球大家园是百花盛开还是万物凋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社会能否形成气候治理的有效新探索。这一任务光荣而神圣,任重而道远。 (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12月15日,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主办的2020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在京召开,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王兆星认为,数据的治理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金融治理能力,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金融核心力。同时,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随着金融业务多元化发展,金融数量井喷式增长,金融机构可谓坐拥大数据的富山宝矿,但很多数据不能数尽其用,造成数据的浪费。 “有的金融机构缺乏数据挖掘能力,无奈出让数据控制权,甚至将信息科技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核心环节外包给第三方科技公司。金融业务独立性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受到很大的影响,有的机构则严重依赖拥有丰富场景、数据模型和算法的第三方机构,面临数据收益分配和风险损失责任分担的不协同问题,缺乏机构法人、集团层面快速准确、跨机构、跨地区整合风险数据敞口的能力。”他说。 王兆星强调,不同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战略有差别,中小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压力和难度更大,信息科技外包占据相当比例,更要注意防范相关战略风险和技术风险。他建议,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加快金融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监管资源,优化监管流程,增强监管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穿透性,实现智慧、智能监管。 以下为嘉宾发言全文: 尊敬的东荣会长、劲松秘书长、光耀副部长,同志们、朋友们,上午好! 非常荣幸再次被邀请参加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 大家知道,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并已经写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不论是发展数字经济还是发展数字金融,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数据。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这些数据如何获得、如何使用,如何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最大程度地挖掘数据的价值?又如何界定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如何保证数据的充分畅通,顺畅的共享,在实现充分畅通、充分共享的同时,又能有效的保护金融安全?谁来监管数据、如何监管数据,使它更好的为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发挥积极作用?所有问题都集中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构建更加有效、更加安全的数据治理架构。意味着在数字经济、数字金融、金融科技以及金融数字化、智能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如何建设有效的数据治理架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非常大的紧迫性。建设更加有效的数据治理,对于推动金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金融业安全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外一方面,数据的治理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金融治理能力,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金融核心力。同时,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所以今天我主要和大家共同研讨在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数据治理问题。首先和大家分享、探讨的是,目前在金融业数据治理方面,国际和国内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大家知道,金融业是较早应用和发展数据的行业之一,2018年银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是加强金融数据治理的有益探讨。相较于金融科技发展步伐和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当前的金融数据治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第一个问题和挑战,数据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直接决定数据的资源价值和可用性,是形成有效数据的基本要求,也是挖掘数据价值、扩大数据运用的重要前提。金融数据来源广泛、内容庞杂,目前仍缺乏权威统一的定义和标准。不同组织和金融机构对同类数据口径的认知也存在很大的偏差,产生了大量同名不同义的数据,导致数据清洗成本高、碎片化,难以整合利用。一些机构数据失真问题比较突出,加大了风险识别、预警和早期干预难度。 第二个问题和挑战,数据挖掘和利用相对滞后。随着金融业务多元化发展,金融数量井喷式增长,金融机构可谓坐拥大数据的富山宝矿,但很多数据不能数尽其用,造成数据的浪费。有的金融机构缺乏数据挖掘能力,无奈出让数据控制权,甚至将信息科技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核心环节外包给第三方科技公司。金融业务独立性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受到很大的影响,有的机构则严重依赖拥有丰富场景、数据模型和算法的第三方机构,面临数据收益分配和风险损失责任分担的不协同问题,缺乏机构法人、集团层面快速准确、跨机构、跨地区整合风险数据敞口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和挑战,数据的流通和共享仍存在不少的障碍。数据的流通共享和重复利用对实现数据价值至关重要,是形成大数据的重要途径,割裂的数据将导致数据孤岛和数据垄断,破坏数据资源的关联性和协同效应。当前金融数据流通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数据权属问题,数据权利边界不清、权益分配规则不明、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导致数据主体缺乏开展数据交易流通的积极性。行业巨头对商业和数据价值高、公共属性强的数据形成一段的垄断,加剧了金融领域不公平竞争。另外,金融数据与专业数据的连通有待进一步加强,数据聚合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 第四个问题和挑战,数据安全隐患较为突出。针对金融机构的网络攻击时有发生,网络安全防护和系统建设存在一定漏洞,面临数据泄露和损毁的风险。随着移动通信终端的普遍使用,居民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交易数据被实时全方位记录,个人信息透明化,信息过度采集,盗用、侵权使用的问题日益突出。数据流通过程中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第五个问题和挑战,我们必将面临数据在国内的跨界、跨部门流通,同时也不可避免遇到数据的跨境流通。如何加强数据的跨境流通管理?就有一个数据治理的国际合作和一个数据的全球治理问题。这些问题目前还只是处在开始,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仍然面临很多风险。特别是在数据的国际跨境流动方面,这种安全保障要求更高,这种合作协调要求也更高。所以在数据跨境流动同时,如何加强数据治理的国际合作,构建更加有效的金融数据全球治理,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第二个想跟大家分享关于经济数据治理的思考。加强金融数据治理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推动数据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第一,强化数据的质量与管理,大力推进金融数据标准化建设,统一金融数据的规则和技术要求,促进金融数据规范定义、规范标识、规范使用,增强数据的可比性。加强金融机构数据的质量管理,确保能力与业务发展风险状况相匹配,数据信息具有足够覆盖面、及时性和颗粒度,进一步完善金融数据质量监管规则,将数据质量情况作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的重要考量因素,加强评估考核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金融数据和披露信息造假等问题。 第二,加强数据开放与共享,打破数据壁垒和垄断。推动建立金融数据交易机制和共享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开放数据源,开展数据交易流通,逐步打破数据孤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协调作用,加强金融同业间有关数据流通,数据开发技术的互助、合作和培训。推动金融数据共享、共用,加强金融数据与工商、税务、司法、商务等专业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金融大数据资源。 第三,加强数据运用与监管。利用新兴技术搭建基于场景的数据平台,挖掘金融数据潜在价值,开展更具有适应性、普惠性、便利性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智能化水平,推动金融机构基于数据分析实现管理模式变革和业务流程的再造,破解风险管理的痛点,提高金融效率。 这里我想强调一点,不同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战略有差别,中小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压力和难度更大,信息科技外包占据相当比例,更要注意防范相关战略风险和技术风险。同时,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加快金融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监管资源,优化监管流程,增强监管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穿透性,实现智慧、智能监管。 第四,进一步加强数据规范与法治。加快数据权属相关立法,明确数据定位,归属内容和范围,为数据开放共享、交易流通和权益分配提供法律依据。按照数据权力归属确定可流通数据的范围和流通规则,确定数据权益在数据所有者、开发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合理分配,防止部分市场主体凭借技术优势独占数据收益,加大数据垄断的治理能力。有效制止利用数据与相关技术优势开展不正当竞争,进行大数据杀熟、侵犯用户选择权的行为,有关部门有权访问、使用由市场主体产生,加工的具有社会公共属性的相关数据。 第五,加强数据安全与保护。加大个人信息保护执法力度,超范围使用客户信息,严厉打击非法贩卖客户信息行为,清理金融业务中的不合规客户信息授权条款,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坚持维护数据安全和促进数据开发利用并重,平衡好数据流转与信息保护的关系,加强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和灾备体系建设,严格落实网络设施的安全要求,尽可能消除数据泄露的各种隐患。 最后,中国作为金融科技发展、金融数字化、金融转型发展较快的国家,在这些领域我们有很多话语权、发言权和影响力。下一步,在推进数据的国际跨境流动,加强数据治理的国际合作和数据治理的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特别是对金融数据这个全球治理的话语权,应该增强我们的分量,有我们的方案,同时对国际治理规则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发挥我们应有的影响力。 最后,祝论坛成功,也祝我们在金融科技数字化过程中健康发展,谢谢大家! (未经嘉宾本人确认)
发改委官网公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近日发通知称,为提升园区污染治理水平,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经研究,决定开展第二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园区遴选工作。
智慧城市是什么样的?新基建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未来城市真的可以实现“云上治理”吗?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社会各界开始重新思考大数据与城市治理的关系。人们期待着让城市变得更加“聪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也被更多地应用到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进程中。每日互动(股票代码:300766)作为国内领先的数据智能服务商也积极参与其中,用数据的力量让城市管理决策更“科学”。 从开发者服务到数治中间件 海量数据淬炼“数治六盘” 城市管理的科学决策来源于对“人”的深刻洞察。自消息推送服务开始,每日互动逐步积累起海量数据基础,截至2020年6月,每日互动开发者服务SDK累计安装量已突破600亿,日活独立设备数超4亿,其中智能IoT设备SDK累计安装量近1亿。基于扎实的数据底层,每日互动综合运用“挖、挑、捡、淘、萃”的数据挖掘方法,提取出人们在生活、工作、娱乐等不同场景中的全天候数据特征,并通过深入解析其背后的“人文含义”,将大数据智慧应用到更加广泛的移动开发、用户增长、品牌营销、公共服务和智能风控等领域。 进入2020年,每日互动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愈发深入。今年初,每日互动成立云合数据,专注于探索大数据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垂直应用。云合依托于母公司的大数据能力,从宏观到微观,多层分级,基于多源时空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从人口基本属性、社会属性和线上特征进行洞察,延伸出多维度分析体系,先后推出了“治数底盘”“人口数盘”“车辆数盘”“人场数盘”“人企数盘”“规划数盘”等六大标准化产品,为规划、交通、文旅、应急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数据智能的“标准化”组件和系统性解决方案,实现了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增能提效。 例如云合数据推出的“人口数盘”能够直观精准反映人口实时动态趋势、辅助相关部门进行城市规划决策;“车辆数盘”可以精准刻画在途车辆及道路状态,助力政府部门进行交通管理、规划,实现对整个城市交通出行态势的精准预判及有效引导。 科技改变每日生活 数治小脑指引城市未来 年初的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市拥抱数字化的步伐。“健康码”“大数据+网格化”等精密智控方式的推广,更加体现了大数据对政府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作用。这其中,每日互动不仅作为“赋码引擎”开发团队为健康码项目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结合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数治小脑”的解决方案。每日互动认为,正如人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在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中,相对“城市大脑”的整体指挥角色,“数治小脑”发挥的是协调和平衡的作用,用于解决城市治理的场景痛点。 依托“数治小脑”的新型城市治理理念及多源时空的大数据能力,近年来,每日互动及旗下云合数据先后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市政府、深圳交通中心等单位展开深度合作,在人口与空间规划、交通出行解决方案创新、城市区域智慧交通等公共领域提供大数据服务。此外,目前云合数据正在着力打造的“人车场企互动台”,利用大数据技术使人口数据、车辆交通数据、企业相关数据、职住空间分布数据有效联动,打通人-车、人-场、人-企等场景应用,形成秒级响应的互动闭环,以支撑数字城市新基建,构建城市大脑应用盘,助力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每日互动数据智能版图在公共服务领域再向纵深拓展,也给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创业十载,每日互动在公共服务各领域持续发力,唯一不变的,是其在数据智能背后探寻的人文底色。正如每日互动创始人、CEO方毅曾提到的那样:“远古时期的智人以不同于其他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启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现代社会中以数据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形式的出现与使用也将为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以想见,随着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等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个数据“智人”的新时代正在开启。每日互动也将充分发挥自身的大数据能力,通过高效而智能的数智化解决方案,为未来开辟数据智人新时空贡献更多数据智能力量。
江苏南通:大数据为基层治理赋能 新华社南京11月17日电 题:江苏南通:大数据为基层治理赋能 新华社记者杨丁淼 73岁的朱德胜家中今年多了新物件:一键报警器,能够一键通知子女、物业和社区网格员,随时告知自身险情;智能门磁,准确记录他每天的出入情况,如果几天未出门就有社区人员上门询问。 这是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的智慧社区试点。近年来,崇川区加强数据融合,建立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群众获得感大大提高。 “没有大型器械施工,正在人工填土,未发现大量扬尘。”崇川区学田街道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内,街道政法委书记田鹏正在与巡查的网格员现场连线,询问施工现场扬尘管控情况。在田鹏面前的大屏幕上,城管指挥、网格信息等各类数据一屏统览、实时呈现,他身后是专门的数据研判室。 “这套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强调实战性,实时高效地实现数据汇集,为居民服务更加精准及时。”田鹏说。 记者在试点的智慧社区内走访发现,小区出入口安装了车牌识别和人脸识别设备,车辆和人员可无感知通行,数据即时上传;行车道安装有地磁设备,对消防通道占用可及时报警;甚至井盖和消防栓都是智能化的,可监测水位、水压和使用情况…… 学田街道网格员陈建华说,过去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耗费在日常巡查中,还经常责任不清或推诿扯皮。现在应用大数据和智能设备,如同添了无数双脚和眼睛,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为社区居民服务。 学田街道的指挥中心只是南通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的基层末梢。今年以来,南通市打破数据孤岛,汇聚65个各类部门和10个县市区数十亿量级的全方位数据,一旦城市出现突发情况,智慧平台可及时下达指令到具体执行部门迅速处理。 崇川区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作为承上启下的中枢,也是区域治理的大脑。区级指挥中心将收集的数据用于分析研判、联动指挥;街道指挥中心处置具体事件,化解社会矛盾;网格延伸到基层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这一治理体系助力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崇川区通过及时上报的数据信息,守住了疫情防控“第一道关卡”,本土新冠肺炎病例零确诊。 崇川区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主任王强说:“就是要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10月下旬,大数据平台监测到一家危化品生产企业“异动”:已被责令关停并出租的厂房频繁有危化品运输车出入,当月用电量上万度且用电高峰在晚间。执法人员根据数据研判调查后发现,企业确实仍在违规生产,处置过程中曾经的取证难题也迎刃而解。 在日常工作中,基层民警和网格员常常遭遇“两难”:一边是大量非警务类或无用警情消耗,另一边是经常得面对众多棘手和超出职能范围的事件。南通市以警务网格为基准,将“警格”和“网格”融合联动,打通数据通道进行有效分流。 “警力有限,民力无限。”南通市公安局副局长杜松华说,“警网融合”解决了一些部门“有责无人”的难题,打破了网格员“有人无权”的瓶颈,真正实现了公安减负、网格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