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越 因高效的获客和裂变能力,近年来,社交电商成为电商行业的新潮流和资本的宠儿。 8月6日,爱库存在上海举行品牌升级发布会,正式宣布企业全新升级为梦饷集团,旗下涵盖饷店、爱库存等业务,为流量个体和企业提供数字化店铺以及一体化商品与服务结合的整体解决方案。 《创业圈》注意到,从为品牌去库存切入,到覆盖全品类,再到全新升级,成立至今不到三年,梦饷集团目前已拥有注册店主超200万,累计帮助1万多家品牌商销售超2.5亿件商品,月成交总额超10亿元。 作为社交电商的一匹黑马,爱库存屡获风投青睐,短短两年时间就已完成多轮融资。 2017年9月,爱库存获得钟鼎创投的1亿元A轮融资;2018年6月,再获君联资本领投、钟鼎创投及建发集团跟投的5.8亿元B轮融资;同年10月,完成创新工场、众源资本、GGV纪源资本、黑蚁资本等参投的1.1亿美元B+轮融资。但距B+轮融资过去近两年,市场上未再有爱库存获得融资的消息。 在以“烧钱”著称的社交电商赛道,B+轮融资后的爱库存迟迟未见新融资和上市动作,其背后隐藏着哪些问题?在许多电商平台陆续获得巨额融资的当下,爱库存如何破解“C轮魔咒”?9月2日,《创业圈》多次联系爱库存,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网购黑马 近年来,许多缺乏盈利模式、依赖烧钱营销的互联网平台成批倒下或死亡,部分融资过亿的公司最终也难逃“C轮死”的魔咒。 继2018年先后获得B轮和B+轮融资后,爱库存近两年再未传出获得融资的消息。 社交电商是通过社交将流量从社交平台导向电商平台的一种商业模式,相较于 传统电商,社交电商具有发现式购买、去中心化流量、社交裂变等竞争优势。 随着社交流量与电商交易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社交电商占网络购物市场的比例也不断增加,2015―2018年,社交电商占中国整体网络购物市场的比例从0.1%增加至7.8%。 2018年,社交电商成为资本的宠儿,拼多多、云集、蘑菇街等头部企业的上市,更将社交电商推上风口。当年,中国社交电商行业规模达6268.5亿元,同比增长255.8%,成为网络购物市场的一匹黑马。 社交电商大致可分成B2C和S2B2C模式,B2C包括拼购类和内容类社交电商,S2B2C包括会员制和社区拼团类社交电商。 创立于2017年9月,爱库存定位全球领先的众包分销平台,是一家S2B2C模式的会员制社交电商。其从诞生伊始就聚焦助力品牌去库存清尾货,并宣称库存锁定售卖期不超过3天,无搜索引擎记录,无交易记录,无公开比价,确保不影响品牌商原有渠道和价格体系。 具体来看,S2B2C模式是这样连接品牌方、分销商和用户:S(Supplier)是上游的品牌方,提供海量正品低价货源,目前爱库存与全球近万家知名品牌商建立了合作关系;B(Business)是下游的分销商,职业包括宝妈、店主、白领、大学生等,他们将商品信息一键分享到微信群、朋友圈等渠道;C(Customer)端的消费者通过分销商下单购买商品。 换而言之,爱库存通过上游连接商品供应方,为B端店主,即代购或微商等,提供供应链、物流、IT系统、培训、售后等一系列服务,再由店主负责C端商品销售及用户维护。用户通过缴纳会员费/完成任务等方式成为会员,在不介入供应链的情况下,利用社交关系进行分销,实现“自用省钱,分享赚钱”。 今年6月,该公司还推出去中心化品牌特卖平台――饷店,借助渠道优势,降低商品零售交易成本,为消费者提供超高性价比的贴身管家式特卖服务。 官方数据显示,饷店平台上的店主有95.5%是女性,女性店主中25%曾是全职宝妈,其中30%是有两个孩子的宝妈。 盈利模式难解 根据《2019中国电商年度发展报告》,2019年,网上零售额的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首次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服务类电商下降尤为明显。去年前三季度,服务类电商的销售额仅为15460亿元,同比增长4.44%;而2017年和2018年的增长率分别是79%和24%。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传统电商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行业已经基本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长尾企业数量众多,在人口红利末期,流量增长愈发困难,流量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电商行业开始呈现获客成本不断攀升、GMV增速放缓及长尾企业生存难的问题。 而过去几年,随着资本的助推,各类平台遍地开花,社交电商的核心资源――微商、代购、个体分销商也被瓜分殆尽,爱库存亟待找到更高效、低价、粘性更强的流量来源和B端用户。 值得一提的是,饷店是以任务制代替了会员付费制,首次将封闭于私域渠道的平台向公域开放。在升级前,消费者只能通过私域流量主即店长的分享才能购物下单,而在开放后,则意味着普通消费者可以进入小程序平台浏览更多的同类商品和品牌。 回顾爱库存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社群到爱库存APP,再到饷店小程序、会员制变任务制,其背后均是爱库存对流量获取的焦虑。 与其他社交电商一样,如何盈利也是爱库存绕不开的命题。尽管爱库存并没有对外披露财报数据,但社交电商的头部企业如拼多多、云集、蘑菇街等至今均处于亏损状态。 对比同行,与爱库存同为会员制社交电商,2016―2019年,云集分别亏损2467万元、1.06亿元、5969万元、1.26亿元。而爱库存营收体量更小,亏损显得难以避免。 如何真正实现盈利,是决定社交电商行业本身未来能否长久发展的根源。爱库存能否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摸索出自己的盈利模式,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9月1日,爱库存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投诉量高达547条,理由多与卖假货、产品质量差、售后服务差有关。 产品品质和消费体验永远都是留存转化最关键的一环,如若假货多、品控难等问题持续存在,或将成爱库存未来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9月3日,爱库存发布声明,指出唯品会正在强迫与爱库存有合作的商家“二选一”,并要求唯品会立即停止该行为。而唯品会随后回应称,不属实。 “二选一”的背后,无疑是社交电商成长的烦恼,也是原先封闭的私域渠道向公域开放后引发的竞争升级。
在爱库存方面看来,唯品会强迫商家“二选一”的行为涉嫌违反《电商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也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爱库存认为,商家的合法权益应当得到充分保障。爱库存支持商家对不正当行为说不,维护自身权益。 针对唯品会的以上行为,爱库存方面发布了如下的声明: (见习记者/许伟)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两个大循环促使内外需求共振,经济回升带动企业盈利向好,Q3至Q4盈利有望转正;7月库存小幅下滑,库存周期逐步进入蓄力阶段,主动补库或在Q4;疫苗或将改变全球经济修复节奏,经济加速修复和政策惯性或使中美库存周期形成共振补库。 两个大循环促使内外共振,经济向好助力利润节奏加快 1-7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8.1%,前值-12.8%;7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为19.6%,前值11.5%。大循环效果不断显现,7月盈利回升节奏加快,未来转正可期。 1、7月利润大幅冲高,略超市场预期,源于需求复苏+降成本政策的双重利好,前期降成本有重要作用,当下及未来更强支撑来自:两个大循环促使内外共振,拉动需求,修复盈利。7月经济数据继续向好,企业营收回升拉动利润率延续改善,成本边际下降也有积极作用。同时7月股市吹暖风,投资收益增加对利润冲高也有支撑。 2、结构:两个大循环提供的行业逻辑不断印证。我们在7月《两个大循环对利润拉动开始显现》的报告中提示了两个大循环的行业逻辑,7月继续兑现。装备制造业拉动整体企业利润增长13.8个百分点,汽车、电子、通用和专用设备等行业表现亮眼。高技术制造业利润也大幅增长,拉动工业利润增长5.2个百分点。 3、预判不断兑现,盈利转正剑指Q3末、Q4初。我们此前在分析4月盈利数据时指出,Q3末至Q4初大概率是盈利转正时间点,但需要达成三大前提:国内疫情未二次爆发、经济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和逆周期政策效果显现,目前来看三大重要前提按部就班、逐一兑现,还有疫苗落地、中美经贸协定稳步执行等逻辑边际利好。 库存延续小幅下滑,主动补库或在Q4 2020年7月末产成品存货增速7.4%,前值8.3%,此前我们提出库存将经历“下蹲-蓄力-起跳”三个阶段,目前逐步从下蹲进入蓄力阶段。 1、7月库存小幅下滑符合预期。两个大循环促使内外需求共振,内需领先性企稳,7月经济数据亮眼,出口超预期强劲,需求主导带动库存继续去化。库存数据“横盘”表示逐步进入蓄力阶段,原因在于结构分化,大部分行业仍处于消化年初积压库存的阶段,部分行业受益于两个大循环产生的需求刺激,已经领先性进入蓄力或者补库阶段,与高技术制造业、宅经济、抗疫物资等相关的行业在价格、盈利等方面已有表现。 2、何时切换主动补库?我们在分析4月数据时提出,疫情导致工业库存被动积压,在经历积压库存去化和盘整蓄力阶段后,在满足疫情有效控制和政策效果兑现的情况下,内外需求共振有望带动库存最早在Q4进入主动补库,目前来看逻辑逐步印证。当下,我们认为,国内经济回升符合预期,未来新增的边际利好可能来自海外市场,一方面出口可能持续有超预期表现,另一方面疫苗落地可能利好下半年美欧日韩国家的经济修复进程,帮助新兴市场国家稳定疫情,全球经济可能同步显著修复。 中美库存周期有望共振补库? 低库存+经济加速修复+逆周期政策惯性,或带动美国开始主动补库,形成中美共振。 1、疫情前,库存同比显示美国处于去库末期;疫情发生后,供给侧受到较大冲击,美国库存持续去化,制造业库存、批发商库存和零售商库存均有表现,一方面是疫情导致美国国内生产能力下降,因而依赖进口,另一方面是疫情对经济的次生伤害显现,企业减少存货降低经营压力,疫情导致美国库存同比数据进一步走低。 2、经济修复加速叠加逆周期政策惯性,有望触发主动补库。疫苗的加速落地有望系统性改变当前美国疫情现状,美国经济修复有望加速,考虑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缓慢,逆周期政策短期退出概率较低,政策惯性叠加经济加速修复有助于需求的快速回升,当前整体库存较低,美国有望在未来2个季度内进入主动补库。 3、根据上述判断,我们认为中美库存周期存在共振可能,市场需保持关注。 风险提示 政策不及预期,经济危机爆发,中美关系超预期恶化,病毒变异。
8月PMI从51.1下滑到51.0,乍一看,低于预期,但稍微看下分项,就能发现经济还是在复苏的轨道上。因为需求强才是真的强,无论是新订单还是新出口订单,无论是制造业PMI还是非制造业PMI,需求都在恢复。 先来看看需求端的数据。内需方面,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从51.7回升到52.0,非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从51.5回升到52.3.外需方面,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从48.4回升到49.1,非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从44.5回升到45.1。 问题来了,既然需求这么好,PMI数据为什么还会低于预期呢? 主要是被生产拖累了。生产分项从54.0下降到53.5,拖累制造业PMI 走低0.13个点。 不仅如此,生产弱了还把采购需求给带下去了,毕竟没有了生产就没有了继续加大采购力度的理由。从数据来看,PMI采购量指数从52.4降低到51.7、原材料库存指数从47.9降低到47.3。 8月需求在继续恢复,但生产为什么会偏弱呢? 我们认为,这主要受两个因素推动。 一是洪涝灾害对生产活动的压制。统计局有关领导解读8月官方PMI数据时称,重庆、四川等地部分企业反映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原材料采购周期拉长,市场订单减少,企业生产有所回落。 二是库存还维持在高位。7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同比7.4%,如果用前7个月的PPI累计同比-2.0%来剔除物价的影响,当前工业企业产成品实际库存同比仍然高达9.4%。上半年融资宽松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借债来养着库存,不去库存也可以维持高生产,现在流动性环境肯定不如上半年了,对企业来说,还是趁着需求好,去化点库存会比较安全。所以,产成品库存也下降了0.5个百分点,掉到了47.1。 只要需求好,生产暂时的疲弱不是问题,因为库存去化后,企业还是要扩大生产规模来应对不断扩张的需求,生产恢复就是时间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需求还能不能维持扩张的趋势? 我们认为,需求恢复的趋势还是可以延续的,虽然斜率会放缓,但这根本不是核心矛盾,只要绝对的需求是不断恢复的,对经济整体复苏的判断,资本市场风险偏好回升的趋势,就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首先,出口的复苏最具有确定性。海外疫情扩张给二季度出口“挖坑”了,但由于医疗物资和集成电路出口的扩张,中国的出口还是很有韧性的,持续超预期。 海外是在疫情扩散阶段复工的,这意味着:1)对防疫物资的需求短期下不来;2)虽然海外复工对中国的出口产品有替代效应,但生产端“从零到有”带来的需求效应肯定要大于替代效应;3)海外复工预计和国内一样,先生产端,后需求端,因此一开始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机电产品出口复苏会先行,后面才会有消费品出口的复苏。 其次,基建投资继续上行的概率也非常高。基建投资因为6月和7月南方洪涝灾害的影响,连续掉了两个月。但现在洪峰已经消退了,专项债、特别国债已经在发力做逆周期调节,10月资金募集到位后会陆续投入到实体,基建投资继续高增长的趋势是非常确定的。 再次,房地产赶工周期还在持续。房企融资监管趋严,短期肯定会对房企拿地和开工产生冲击,毕竟谁都会在政策不确定性的趋势下观望一阵子。 但是,也要注意到,现在的金融环境还是很宽松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实体承载不了的流动性向金融资产溢出的效应一时半会还终结不了,所以房地产销售的强势短期是可以持续的。 只要房地产销售的趋势可以延续,房企虽然借钱难一点,但还是可以通过加快推盘在销售环节实现快周转,回笼流动性并支撑拿地、新开工和存量项目的赶工。而且,在融资环节不确定的环境下,短期搞不好会驱使房企加快存量项目的周转,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反而是支撑。 最后,消费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 各终端需求中,消费恢复最慢,二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当季GDP同比的拖累仍然达2.4个百分点。 但是,大家注意看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从54.2回升到55.2,这是2018年5月以来的新高。有意思的是,深挖一下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的行业分项,就会发现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等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都反弹到60以上了,这非常明显的说明,与老百姓在外活动关系相关度高的行业已经开始恢复了。 这与实际感受也是一致的,虽然大多数人还在戴口罩,但这已经不影响绝大多数人出差办公、聚餐、旅游和消费了,电影院也开张了,后续和居民出行消费相关的行业,像餐饮、购物和观影等,都会加快修复。 总的来看,8月官方制造业PMI小幅下滑,主要是生产的拖累,但是内外需、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需求都在好转,而且需求的复苏还有可持续性,尤其是出口、基建投资和消费,未来还会加快修复。 再次强调,只要需求强,生产弱就不是问题。只要需求强,未来将继续被动去库存;只要需求强,经济复苏的势头就还会延续。
作者 | 长考 来源 | 新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随着京东、网易回港上市,中概股回归成为了今年市场热点。有消息称,已在纽交所浮沉八年的唯品会有意回港上市。 根据唯品会二季度报披露,2020年二季度净营收241亿元,同比增长6%,比起一季度12%的下滑,增速基本回到了疫情以前的状态。归母净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88.9%,活跃用户数3880万人,同比增长17%。业绩表现中规中矩,但唯品会股价却在最近几天从24美元的高点跌落,蒸发近30%。 股价波动如过山车,唯品会回港上市,增长故事该怎么讲? 看似完美的商业闭环 唯品会成立于2008年,瞄准的是特卖电商这一细分赛道,主打"傲娇的品牌,呆萌的价格"。 与绝大多数电商做当季正价商品不同,唯品会把目光放到了品牌尾货的生意上。而品牌尾货天然具有抗周期性。 库存一直是传统服装行业的最大痛点,唯品会敏锐发现其中商机,制定了“品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的电商模式,为上游服装品牌缓解库存压力,也借着物美价廉赚得盆满钵满。 据唯品会历年财报数据,2011年至2015年,公司营收从2.3亿元上涨到402亿元,涨幅超过180倍。 对于品牌商而言,过季服装需要折价销售,又不想在综合电商平台打折销售拉低品牌形象,从而影响当季正品的销量,唯品会这样的细分垂直电商正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 唯品会在需求端同样找到了切入点,大量都市白领追求品牌的同时消费能力有限,主打高性价比的正品尾货就有很大市场空间。 尤其在经济下行期间,需求不振导致厂家存在更高的库存压力,收入下降导致消费者对于性价比也拥有更高的需求,供需两端共振有望为特卖电商带来业绩增长。 买手制,是唯品会的核心竞争力。 唯品会采用自营模式,赚取尾货差价,既怕商品少了卖不够,又怕商品多了卖不出去。因此,其采用买手制,全球共有超过1300名买手,能够精准把握潮流趋势及消费者偏好。 从存货周转和用户留存率的数据来看,商品销售较快,买手对于客户的心理把握较好,客户留存率持续提升。 (数据来源:iFind)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泰证券研究所) 精准的广告营销是唯品会另一个重要抓手。 近年来,唯品会在热播剧和热门综艺上投放了大量广告,从红极一时的《欢乐颂》到今年极具话题性的《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从《我家那闺女》到《乘风破浪的姐姐》。 据极光大数据显示,2020年2月公司活跃用户中新一线、二线、三线用户占比52%,女性占比58%。广告投放场景受众与公司主要用户画像高度重合。 接入第三方物流降低履约费用、提高用户体验。 2019年公司出售了自营物流品骏,全面对接顺丰,包邮线从288元降到88元,自营邮费从10元降到5元。 前端精准营销获客,中端买手抓取消费心理,后端物流让利提升用户体验,形成一个看似完美闭环。不断走高的复购用户数和复购用户占比,似乎也在验证这个逻辑的闭环的正确性。 可股价却残忍地以大跌来回应它。 讲不出的增长故事 回顾唯品会的发展历程,并非一路平顺。 当年顶着“线上奥莱”光环上市,华尔街多得是捧场的投资人,三年内,股价从0.412美元一路上涨到30.72美元的高位,飙升75倍。 也许是疯涨的身价助推了唯品会的野心,唯品会走上多元化的道路,扩品类、建物流、玩金融。然而,多元化的经营没有成就唯品会的第二曲线,反而让股价一路狂泻90%,2018年最低点时仅有4.3美金。 意识到问题的唯品会,重新聚焦主业之后,又得到了市场认可,股价开始一路震荡上行,更让高瓴资本在今年一季度下注1亿美金,隐隐有了“电商神话”回归的迹象。 然而这个增长故事并不好讲。 首先,服装库存是唯品会切入市场的定位,也是低价高品质的来源,但C2M模式的普及给了服装业去库存的另一个选择。 C2M,即Customer to Manufactory(顾客对工厂)模式,市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倒逼厂家生产以消费者需求为准绳,供需两端的数据不同步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当然,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会导致库存短时间内激增,但长期来看,高库存将不再是问题。 另外,唯品会曾经的高速增长引来众多竞争对手入局,天猫特卖、京东闪购等等线上特卖频道抢占市场份额。 更有电商黑马拼多多,对价格敏感人群疯狂进攻,3年获取3亿用户,抢占了部分被“折扣”策略吸引的唯品会用户。 更令人担忧的是用户增速缓慢。 唯品会用户增速自2016年以来开始放缓,甚至于2018年一季度跌至零。 即便2017年腾讯、京东对其开放了一级流量入口,2018年、2019年,唯品会的活跃客户数也仅分别增加了4.67%、14.05%。根据其财报数据,2019年活跃用户数为6900万,同期的阿里超7亿、拼多多超4亿、京东超3亿。 唯品会用户粘性极强,复购率极高,但存量用户数量是有限的,而特卖电商的主要客户又是价格敏感型,客单价难以提高。量、价都难以提升,增长成了空中楼阁。 即便在“报复性消费”效果加成下的第二季度,唯品会的营收增速也只有6%,远低于同期阿里、京东超过20%的增速,更是被“后浪”拼多多超过60%的增速甩开一截。 而第二季度较高的净利润增速,来自缩减的自建物流投入和研发费用,拿长期投入换增长,无异于饮鸩止渴。 雪上加霜的是,唯品会CFO杨东皓将于11月离职,个中缘由虽未透露,但也会在这种节骨眼上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结语 尽管电商江湖竞争激烈,但唯品会凭借多年特卖领域的深耕经验,靠着精准营销、买手制留住用户,在不可能的赛道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不得不说是难能可贵。 事可不可为,只在人为。市场境遇不是一成不变,如今只靠一股库存东风吹不起“特卖电商”这个肉大身沉的概念,唯品会要想进入第二增长曲线,重获资本热捧,是时候再讲一个新的增长故事了。
8月25日晚间,东阿阿胶发布2020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5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亏损8402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一季度亏损额为8347万元,这也意味着东阿阿胶在第二季度基本实现盈亏平衡。有市场人士分析称,公司持续推进的数字化营销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外,记者也从公司方面了解到,公司近两年持续推进的去库存工作,预计可在年底完成。 2019年,被誉为滋补养生第一品牌的东阿阿胶,因为去库存压力大、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12年来首次出现业绩亏损,引发市场关注。 进入2020年后,受新冠肺炎疫情等综合原因影响,东阿阿胶一季度业绩继续亏损。不过,疫情对业绩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加速了东阿阿胶数字化营销转型,“足不出户,运营一座城”,成为这家老字号的新思路。东阿阿胶表示,公司正加速数字化转型,将更加关注消费者运营,围绕大健康产业,优化丰富产品体系,推出方便、即食的阿胶产品以满足消费需求。 今年4月底,东阿阿胶发布新产品东阿阿胶粉,并在社交新零售平台启动销售,这被认为是东阿阿胶在第二季度疫情缓解后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力作。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对我国阿胶行业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分析,2019年东阿阿胶市场规模占我国阿胶行业总体市场规模的比重达61.30%,行业头部效应明显。 数据显示,东阿阿胶持续布局的数字化营销已在线上初显成效。东阿阿胶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东阿阿胶社交新零售平台“娇生活”顾客总量达到95万人次。在618年中购物节中,东阿阿胶创下了电商销售新纪录——全天销售金额同比增长284%。 此外,东阿阿胶继续完善线下布局,在同各地医药连锁企业巩固战略合作的同时,推出新产品“阿胶珠”中药饮片,深耕医疗渠道。 在数字化转型初见成效的同时,阿胶龙头的去库存也进入尾声。日前,东阿阿胶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下半年不再出现类似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形,市场环境稳定的话,去库存预计年底完成。”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26日表示,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裕,目前全国稻谷、小麦库存水平大体相当于城乡居民一年的消费量,玉米库存虽然消化较快,但市场供给有保障。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洪涝灾害影响和国际粮价震荡传导,我国粮食市场运行出现了阶段性波动,受到广泛关注。唐珂当天在农业农村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当前我国粮价稳中有涨,品种间走势有所分化,不同环节价格波动有所差异。其中稻谷价格涨幅最小,小麦次之,玉米价格涨幅较为明显,收购、批发环节粮价涨幅偏大。 唐珂表示,我国粮价总体保持稳定,有三个基本面因素支撑。一是生产稳中向好,二是粮食库存充裕,三是消费较为平稳。他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有关部门适时加强了储备投放和应急保供,市场供给平稳有序,市场上不缺粮、不缺油。 针对部分地区小麦价格上涨,一些种粮大户有惜售囤粮的现象,以及小麦收购进度晚于去年等问题,唐珂提醒广大农民朋友,特别是种粮大户,密切关注市场行情,警惕一些炒作“粮荒”的舆论,不要盲目跟风囤粮,把握好售粮的时机,实现丰产又丰收。 而对于日前有报告称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大概会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唐珂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稻谷、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100%,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可以说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战略目标。报告里提到的粮食缺口,应该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产需缺口,而不是实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我国的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将继续立足国内,以我为主保障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