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恰逢2020年一季报密集披露窗口期, 4月份上市公司在大宗交易平台的整体交易规模虽然环比明显下降,但仍有部分个股的交易仍频繁,如京东方A、中兴通讯等。而从月内机构席位的交易动态观察,医疗器械、互联网信息服务板块公司也成为本月机构资金重点买进品种,世纪华通、龙蟒佰利等公司被机构超过亿元买入。 成交金额环比骤降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4月份,沪深两市共有373家A股公司在大宗交易平台发生了1190笔交易,成交24.72亿股,成交总金额219.27亿元,因恰逢2019年年报、2020年一季报密集披露期,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高管不得随意买卖本公司股票,这导致月内大宗交易成交次数和成交规模均较3月份有明显降低。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A股市场共有483家公司在大宗交易平台累计交易1963次,成交40.42亿股,成交总金额480.5亿元。两月交易对比可看到,4月份大宗交易的月成交金额相较3月份环比大幅减少了54.37%。 从大盘表现来看,4月份A股市场整体走出了一波小幅震荡上行的走势,上证指数月内上涨了3.99%。正因市场交易的回暖,上市公司股东的议价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月内1190笔交易的平均折价率为5.88%,较3月份的6.18%平均折价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而汉鼎宇佑、金智科技、兴发集团、TCL科技、中国太保、国统股份、孚日股份、*ST江特、英特集团、中国中车10家公司,月内更是以当日收盘涨停价格完成交易。 在月内整体成交规模环比明显缩减下,部分公司的交易金额并未减少,统计数据显示,有52家公司在大宗交易平台月内交易金额超过了亿元,尤其是京东方A、中兴通讯2家公司,大宗交易月成交额相继完成了24.19亿元和18.99亿元。 京东方A、中兴通讯遭大股东减持 观察发现,近日来京东方A的大股东可谓动作不断,频频通过大宗交易、无偿划转等手段减持股份。4月9日晚,公司发布股东减持公告,第二大股东重庆渝资光电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了2.8亿股,套现10.43亿元,卖方为西南证券重庆惠工路营业部,买方为华安证券重庆分公司。此后,4月16日、17日,京东方A再现4笔大宗交易,卖方依然全部来自西南证券重庆惠工路营业部,买方则除了华安证券重庆分公司,还有一笔交易的接盘方为银泰证券重庆江南大道营业部。从交易双方选择买卖地点始终围绕在重庆推测,这些交易大概率均为重庆渝资的减持。自4月9日减持后,重庆渝资持有京东方A的股份为17.4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重的4.9999997%,不足5%,按照规定,其买卖可以不再对外进行公告披露。对于此次大规模减持的原因,重庆渝资表示是因经营计划需要,而未给出其它太多的解释。 除了京东方A出现大规模交易,中兴通讯在大宗交易平台上的累计成交金额也达到了18.99亿元。观察显示,4月份中兴通讯共发生了44笔大宗交易,其中31笔发生在4月2日,当日成交金额为15.63亿元。从交易席位看,卖方大部分来自国泰君安深圳华强北路营业部,买方则多数为机构席位。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前的几乎同一时段,中兴通讯也同样发生过多笔大宗交易。历史数据显示,2019年3月28日,中兴通讯累计发生了24笔大宗交易,和今年4月2日的交易更为相似的是,当时的卖方全部为国泰君安深圳华强北路营业部,买进也依然多被机构接盘。由此,从席位、交易规模、交易时点推断,这一次也很有可能是大股东减持或者换购ETF。 机构资金青睐医疗器械、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 4月份,机构席位依然在通过大宗交易平台不断吸收股份。经统计,月内机构席位共买进了79家公司的股份,合计买进2.14亿股,买进金额45.57亿元;而只对59家公司进行了卖出,合计卖出3.03亿股,卖出金额22.41亿元,买进规模明显高于卖出规模。 从个股的买入金额统计,中兴通讯为期间机构席位买进最大的公司,合计买入金额为18.07亿元,占到了公司月内全部交易金额比重的95.16%。其次则是世纪华通、龙蟒佰利、宇信科技、中科创达、芒果超媒等公司,期间机构席位共对9家公司进行了超过亿元的买入。而从涉及行业分析,医药生物行业,尤其是医疗器械子行业和传媒行业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子行业,成为了期间机构投资者最为看好,买进最多的领域。 相较之下,观察机构期间的卖出动向,海康威视、际华集团、东南网架、美克家居、分众传媒、申通快递7家公司则被机构席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卖出,卖出金额均超过亿元。月内海康威视遭机构专用席位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抛售的规模最高,合计卖出了4.19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康威视月内发生的7笔交易虽然卖出席位全部为机构专用,但买入席位则全部来自高华证券北京金融大街营业部,而此席位也一直被市场疑似为QFII专用席位,这意味着很有可能在其他机构抛售时,QFII资金却在大力看好。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因恰逢2020年一季报密集披露窗口期, 4月份上市公司在大宗交易平台的整体交易规模虽然环比明显下降,但仍有部分个股的交易仍频繁,如京东方A、中兴通讯等。而从月内机构席位的交易动态观察,医疗器械、互联网信息服务板块公司也成为本月机构资金重点买进品种,世纪华通、龙蟒佰利等公司被机构超过亿元买入。 成交金额环比骤降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4月份,沪深两市共有373家A股公司在大宗交易平台发生了1190笔交易,成交24.72亿股,成交总金额219.27亿元,因恰逢2019年年报、2020年一季报密集披露期,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高管不得随意买卖本公司股票,这导致月内大宗交易成交次数和成交规模均较3月份有明显降低。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A股市场共有483家公司在大宗交易平台累计交易1963次,成交40.42亿股,成交总金额480.5亿元。两月交易对比可看到,4月份大宗交易的月成交金额相较3月份环比大幅减少了54.37%。 从大盘表现来看,4月份A股市场整体走出了一波小幅震荡上行的走势,上证指数月内上涨了3.99%。正因市场交易的回暖,上市公司股东的议价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月内1190笔交易的平均折价率为5.88%,较3月份的6.18%平均折价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而汉鼎宇佑、金智科技、兴发集团、TCL科技、中国太保、国统股份、孚日股份、*ST江特、英特集团、中国中车10家公司,月内更是以当日收盘涨停价格完成交易。 在月内整体成交规模环比明显缩减下,部分公司的交易金额并未减少,统计数据显示,有52家公司在大宗交易平台月内交易金额超过了亿元,尤其是京东方A、中兴通讯2家公司,大宗交易月成交额相继完成了24.19亿元和18.99亿元。 京东方A、中兴通讯遭大股东减持 观察发现,近日来京东方A的大股东可谓动作不断,频频通过大宗交易、无偿划转等手段减持股份。4月9日晚,公司发布股东减持公告,第二大股东重庆渝资光电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了2.8亿股,套现10.43亿元,卖方为西南证券重庆惠工路营业部,买方为华安证券重庆分公司。此后,4月16日、17日,京东方A再现4笔大宗交易,卖方依然全部来自西南证券重庆惠工路营业部,买方则除了华安证券重庆分公司,还有一笔交易的接盘方为银泰证券重庆江南大道营业部。从交易双方选择买卖地点始终围绕在重庆推测,这些交易大概率均为重庆渝资的减持。自4月9日减持后,重庆渝资持有京东方A的股份为17.4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重的4.9999997%,不足5%,按照规定,其买卖可以不再对外进行公告披露。对于此次大规模减持的原因,重庆渝资表示是因经营计划需要,而未给出其它太多的解释。 除了京东方A出现大规模交易,中兴通讯在大宗交易平台上的累计成交金额也达到了18.99亿元。观察显示,4月份中兴通讯共发生了44笔大宗交易,其中31笔发生在4月2日,当日成交金额为15.63亿元。从交易席位看,卖方大部分来自国泰君安深圳华强北路营业部,买方则多数为机构席位。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前的几乎同一时段,中兴通讯也同样发生过多笔大宗交易。历史数据显示,2019年3月28日,中兴通讯累计发生了24笔大宗交易,和今年4月2日的交易更为相似的是,当时的卖方全部为国泰君安深圳华强北路营业部,买进也依然多被机构接盘。由此,从席位、交易规模、交易时点推断,这一次也很有可能是大股东减持或者换购ETF。 机构资金青睐医疗器械、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 4月份,机构席位依然在通过大宗交易平台不断吸收股份。经统计,月内机构席位共买进了79家公司的股份,合计买进2.14亿股,买进金额45.57亿元;而只对59家公司进行了卖出,合计卖出3.03亿股,卖出金额22.41亿元,买进规模明显高于卖出规模。 从个股的买入金额统计,中兴通讯为期间机构席位买进最大的公司,合计买入金额为18.07亿元,占到了公司月内全部交易金额比重的95.16%。其次则是世纪华通、龙蟒佰利、宇信科技、中科创达、芒果超媒等公司,期间机构席位共对9家公司进行了超过亿元的买入。而从涉及行业分析,医药生物行业,尤其是医疗器械子行业和传媒行业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子行业,成为了期间机构投资者最为看好,买进最多的领域。 相较之下,观察机构期间的卖出动向,海康威视、际华集团、东南网架、美克家居、分众传媒、申通快递7家公司则被机构席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卖出,卖出金额均超过亿元。月内海康威视遭机构专用席位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抛售的规模最高,合计卖出了4.19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康威视月内发生的7笔交易虽然卖出席位全部为机构专用,但买入席位则全部来自高华证券北京金融大街营业部,而此席位也一直被市场疑似为QFII专用席位,这意味着很有可能在其他机构抛售时,QFII资金却在大力看好。
(原标题:九省份发文取缔P2P网贷业务 网贷机构迎“生死劫”)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8日电(彭婧如)2019年,P2P网贷机构并不好过。“整顿、清理、取缔”,有人认为中国P2P生于2007年,卒于2019年。九省份发文取缔P2P网贷业务2019年1月,《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即“175号文”)下发,P2P行业持续加速出清和良性退出。梳理显示,2019年已有多个省市对辖内网贷机构的P2P业务进行清退。目前,已有山东省、湖南省、四川省、重庆市、河南省、河北省、云南省、甘肃省、山西省,共9省市宣布取缔P2P网贷业务。最近对辖内全部P2P网贷机构的P2P业务予以取缔的是山西省。近日,山西省宣布对“晋商贷”等26家P2P网贷机构的P2P业务予以取缔。同时对15家在营P2P网贷机构进行了行政核查,结果显示15家在营机构P2P业务均不符合“有关规定,予以取缔。要求在营P2P机构停发新标,并限于2020年6月底前完成良性退出、市场出清。而最早行动的是湖南省和山东省,2019年10月中旬,湖南和山东金融监管局分别发布公告称,辖内网贷机构的P2P业务未有一家通过验收,将全部予以取缔。随后,2019年11月8日,重庆市金融监管局网站发布公告,对重庆市内机构开展的P2P网贷业务一并予以取缔。2019年11月15日,河南省金融监管局官网发布《河南省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公告》称,2016年以来,河南省网络借贷行业一直在进行专项整治,至今未有一家平台完全合规通过验收,并研究确定了河南省第一批拟注销网站备案编号的网络借贷平台名单。2019年12月4日,四川金融监管局发布网络借贷行业风险提示,按照整治要求,对四川省业务不合规网贷机构及省外未经许可的网贷机构在川开展的P2P网贷业务,全部依法依规予以取缔。2019年12月12日,云南省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市场退出的公示(第六批)“,公示称云南省至今没有一家平台完全符合国家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将根据有关整治安排,对所有纳入整治范围的网贷机构全部取缔退出。2019年12月13日,河北省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北省网络借贷风险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对河北省内开展P2P网贷业务机构行政核查结果的公告》称,全省未有一家开展P2P网贷业务的机构完全符合”一个办法三个指引“有关规定,全部依法依规予以取缔。2019年12月19日,甘肃省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组表示,经甘肃省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组研判确定,对甘肃省目前注册的28家P2P网络借贷公司通过四种途径全部退出市场。网贷机构的最后出路:83号文?P2P行业不容乐观,留存下来的平台日子也不好过。清退潮中,P2P平台的表现各不相同,有发布良性清盘公告,隔天就被立案的平台;也有立案后依然可以继续兑付的平台;还有依然在运营没宣布良退,却已然开始了三折收割的平台。目前,有部分省市还剩下一些一枝独秀的网贷平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2019年10月底,有网络传闻称”上海及全国全面结束P2P“,后被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证明为不实信息。2019年11月15日,有自媒体发布消息称,北京市正酝酿全面取缔所属区域P2P网贷运营机构,相关执行方案已落地到所属地执法机构。随后该文章显示,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截至目前,未收到相关指示。”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发布辟谣声明表示,一切互联网金融行业整治工作,均按照市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部署及安排稳步推进中。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11月27日,一份关于P2P网贷机构转型为小贷公司的文件出台,即《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整治办函〔2019〕83号,简称83号文),83号文由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向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下发,意在为网贷机构转型为小贷公司提供制度依据。根据83号文,网贷机构转型为小贷公司,有明确的资本金要求。对小贷公司的资本要求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其中,单一省级区域经营的小贷注册资本不低于0.5亿元;全国经营的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而且,首期实缴货币资本不低于5亿元,不低于转型时网贷机构借贷余额1/10的要求。“83号文其实是给网贷的最后出路。”有业内人士认为,监管态度用大白话说就是,这段时间内:有问题的平台该暴露就暴露出来;该清退的就清退;该经侦立案的立案,该转型的转型,实力雄厚的平台冲刺小贷牌照或者转型消费金融,去拿牌当正规军。
2019年12月30日消息,2019年接近尾声,新浪港股特推出年终盘点栏目,对2019年港股进行总结。今日推出新浪港股年终盘点栏目第三篇——2019年十大港股公司被沽空。 沽空作为港股的一种正常生态,沽空以后,往往引发上市公司股价巨震和相应的停牌、回购和反沽空。而“快准狠”的沽空特征,更是让上市公司“谈沽色变”,因为沽空以后,大部分上市公司股价都会迎来巨震,甚至遭遇90%以上的洗仓、暴跌。 不过,随着2015年以来,尤其2019年以来,港股的投资环境逐渐发生变化,内资话语权逐渐增强。沽空以来,被内资狂买的安踏、周黑鸭、中国飞鹤、波司登都迎来的一大波牛市行情。 本文通过梳理2019年10大被沽空港股公司,再现港股不一样的市场生态,让投资者更清晰的看到沽空机构的沽空原理和上市公司的应对方式,为以后在港股投资吸取教训和带来启示。 ink=""> 中国中药遭GMT狙击,财务问题严重董事陷跳槽潮 2019年2月22日,中国中药遭沽空机构GMTResearch狙击,称其往年董事变动、过往收购事项及财务状况存在严重问题。公司股价当日微涨0.38%。中国中药于2月22日否认该指控,截至当日收盘跌1.89%。3月6日,中国中药再度作出回应,一一举例反驳相关指控,指其纯属虚构,且文中多个数据不准确,含误导成分。自沽空以来,中国中药股价累计下跌29.85%。 沽空时间:2019年2月22日 沽空机构:GMT 沽空观点: 1、中国中药现董事跳槽潮,不足一年时间8名董事及一名CFO离职。 2、公司最初的业务在美国上市令人失望,随后被私有化。 3、公司通过反向收购(买壳上市)绕开监管机构,在香港上市。 4、公司财务状况存在严重问题,由于营运资金不足,可能存在成本资本化及类似欺诈的特点。此外,来自关联方的收购也会引发额外的管理问题。 中国中药回应: 1、公司已根据联交所主板证券上市规则于公告内及时妥善披露董事会所有辞任及新委任,2018年期间的董事会变动并不涉及企业治理问题。 2、有关收购事项或公司并无存在任何企业管治问题。事实上,该等收购事项标志着公司建立业务发展及战略方向方面的重要里程碑。 3、GMT 并无正确理解集团的财务资料,并且在其应收账款及票据分析错误解释和引用相关数据,故其指控对披露标准呈恶意抨击。 艾默生二度沽空周黑鸭,质疑其夸大销售营收作假 2019年3月1日,艾默生发布对周黑鸭的第一份沽空报告,认为周黑鸭通过取消销售订单的方式夸大门店销量,同时夸大客单均价,从而虚构营收和利润。3月13日,艾默生发布第二份沽空报告,艾默生称,周黑鸭在澄清公告中声称取消订单是常态,不等于取消交易,并声称获得逾400张周黑鸭长沙分店单据,指交易取消情况不寻常,质疑涉及一批“不存在的客人”。周黑鸭对沽空内容一一回应,称在适当或有需要的情况下以法律或任何其他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周黑鸭在二级市场没有受到沽空影响,从3月1日到3月13日,周黑鸭股价累计上涨13.33%,自沽空以来,该股累计上涨60.39%。 沽空时间:2019年3月1日至3月13日 沽空机构:艾默生 沽空观点: 1、华中地区零售店通过“先凭空下单再取消交易”的方式,虚增销售量28%。 2、华中地区成交量夸大38.7%,57%的商店实际销售额不到ADSV(分店每日平均交易量)的一半。 3、华中地区客单均价为61.4元,比官方的全国客单价65.8元少6.8%。 4、根据调查的ADSV和估计的ASPO,计算出周黑鸭1H18在中国中部零售店的实际收入为5.81亿元人民币,比公司报告的低32.8%。实际利润比预期要低52.2%。该股只值2.4元,较现水平3.6港元还有33.5%的向下空间。 周黑鸭反击: 1、未将已取消订单入账作为销售,“该报告完全误解了销售小票单号的运作方式”。 2、“该不实指控”乃基于对本集团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6个月日均客单数的过高估计,对本集团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3个月日均客单数“并无事实依据之揣测及就不同期间进行具有误导性的对比而得出”。 4、“该等失实指控”乃基于在统计学上不具意义的样本规模得出,忽视特定店铺的每日客单价波动及不同店舖之间的客单价差额。 GMT狙击长和,指责其隐瞒577亿港元债务 2019年5月14日,GMT向长和发动“攻击”。GMT称,长和通过将部分资产视为待售资产,可能隐瞒了与待售资产相关的577亿港元债务。5月14日,长和发布澄清公告表示“强烈否认”。公司称,经审核财务报表是严格遵守适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的,截至当天收盘,长和跌1.19%。自沽空以来,长和股价跌9.04%。 沽空时间:2019年5月14日 沽空机构:GMT 沽空观点: 1、收购意大利电讯商Wind Tre相关的会计调整,加上2015年重组的残余影响,推动长和2018财年利润增加约132亿港元(38%)。 2、长和通过这种激进的会计方法,以获取廉价的信贷以及更高的市场评级。 长和回应: 1、经审核财务报表是严格遵守适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的。与导言所提述集团呈报盈利有关的事宜均已按照适用会计准则在集团之经审核财务报表作出全面透明披露。 2、沽空报告提述与待售资产相关之债务并无综合入账的事宜,同样全面按照适用会计准则之要求,并已与信贷评级机构讨论。 浑水连发5弹沽空安踏,指责其FILA店铺数量造假 去年6月,沽空机构GMT曾对安踏体育发布沽空报告,称安踏体育营业利润率过高、现金或预付账款等存在大量异常、为配合收入虚增衍生了大量现金流、存货相对于收入比例过低以及预付账款相对于存货比例过高等。今年,安踏体育接连被沽空机构做空6次。2019年5月30日,沽空机构杀人鲸质疑安踏体育的公司治理及旗下FILA品牌收入不透明,预计安踏体育股价会有34%跌幅,建议沽空。7月7日至7月21日,浑水连发五份对安踏沽空报告,称安踏财务数据造假、秘密控制27间分销商,对安踏旗下Fila于北京和河北的拥有权提出质疑等。安踏对相关沽空一一回应,5月30日至7月21日,安踏体育股价累计上涨22.04%,自沽空以来,该股累计上涨42.25%。 沽空时间:2019年5月30日至7月21日 沽空机构:杀人鲸、浑水 沽空观点: 1、杀人鲸在沽空报告中指出,FILA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额和安踏公司本身的现金管理存在问题,安踏的收入比年报中公布的少40%,FILA中国的库存远高于FILA韩国和台湾。股价有34%的下行空。 2、浑水7月7日发布第一份沽空报告,指出安踏虽然有实际经营业务,但其财务数字不可靠。安踏与其下分销商关系密切,目的是制造有利其公司的财政报告。安踏私下操纵27间分销商,当中至少25间为一线分销商,合共占安踏约70%零售额。 3、浑水7月9日发布第二份沽空报告,指出丁世忠和同伙窃取股东资产,指责安踏体育上市后不久的一系列交易,让该机构相信安踏体育内部人士一直有意欺骗外部投资者,以投资者为代价谋取私利。 4、浑水7月11日发布第三份沽空报告,称投资者不能相信安踏斐乐店的数量。 5、浑水7月15日发布第四份沽空报告,主要针对安踏对前面三份报告的回应,称安踏利润不真实、贱卖上市公司优质资产、FILA门店数量存疑,并称安踏的回应毫无杀伤力。 6、浑水7月21日发布第五份沽空报告,称安踏看似最大的第三方供应商,可能是一家被安踏体育秘密控制的交易对手方,安踏体育将生产成本从自身转移到了该供应商身上,财务状况难以信赖。 安踏体育反击: 1、坚决否认指控,25家分销商均为独立第三方。各分销商拥有其自身的管理层团队,作出独立商业决定,并拥有独立于本集团的财务及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且并无相互控制关系。 2、安踏对中国的所有分销商采纳统一的批发折扣政策,并根据行业惯用的按照分销商的零售管理表现考核向其提供返利。本集团与分销商之间并无任何管理费用摊分。 3、浑水发表的报告含有若干关于FILA品牌零售业务于中国营运模式的指控,董事会强烈否认报告中的指控,认为有关指控并不准确及具误导性。至为重要的是,股东应知悉相关指控为沽空机构的意见,而沽空机构利益一般而言与股东的利益可能并不一致,而且相关指控可能旨在蓄意打击对本公司及其管理层的信心并损害本公司的声誉。 Bonitas两度沽空波司登,指其虚增8亿利润股价一文不值 2019年6月24日,沽空机构Bonitas发布针对波司登第一份沽空报告,称波司登存在许多公开市场欺诈情况,包括夸大的收入和利润、未公开的关联方交易等。波司登于6月24日上午11时16分起在港交所主板短暂停止买卖,截至暂停交易时,股价跌幅达24.78%。6月26日,bonitas发布第二份针对波司登的做空报告,再次指责波司登在女装项目收购上说谎,并称不信任波司登对虚构净利润质疑的回应。波司登自沽空至今股价累计上涨26.09%。 沽空时间:2019年6月24日至6月26日 沽空机构:Bonitas 沽空观点: 1、波司登在其报告的财务报表中包含了8.07亿元的虚假利润。 2、向未公开的内部人士进行多次收购,人为地多支付了20亿元。 3、以较低的价格处置了5600万元(人民币540万元,相当于初始对价的10%)的实物资产给波司登董事长董事局主席高德康。 4、向拥有波司登65%以上流通股的内部人士支付了重大历史股息。 5、波司登谎称从独立第三方收购邦宝品牌,称周美和当时已经是邦宝品牌的供应商,并以1750万收购了邦宝品牌。 6、指责波司登谎称周美和1998年创立杰西。 7、波司登在收购杰西品牌后对其实际收入贡献夸大。 波司登反击: 1、做空机构使用的是中国信用报告,即中国会计准则的数据,公司采用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导致收入确认存在差异。 2、2011年开始,波司登在拓展非羽绒服业务中,构建了时尚女装品牌组合。 3、2017年2月17日波司登就发布公告称,出售该物业的代价为5400万元,该价格由独立估值师事务所作出评估后的价格。 4、关于2016年7月从其中包括劲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诚如孔博士及彼控制实体备案的权益披露表格所披露,该公司为孔博士最终控制的公司)等收购邦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70%权益。孔博士于关键时间已不再是本公司的关连人士,因为彼已自2014年5月15日起辞任本公司执行董事。 5、自上市以来,几乎每年按比例向股东派发现金股息,说明公司财务状况健康,指控毫无根据。此外,鉴于对公司整体发展、前景及增长潜力的信心,公司将于适当时机回购股票。 艾默生狙击南方能源,指其涉庞氏骗局面临退市 2019年7月29日盘中,南方能源遭沽空机构艾默生发表报告狙击,指公司自2016年上市申请时已篡改公司财务状况,相信公司收入夸大五倍,又认为公司与其主席兼行政总裁徐波正面临财务困难,财务骗局不可再维持,相信“除牌”是公司的唯一命运。南方能源午后停牌,停牌前跌2.21%。8月2日,公司发布澄清公告,称艾默生的报告蓄意误导,混杂着不实且没有根据的揣测,旨在操控股价并损害上市公司声誉。自沽空以来南方能源累计暴跌91.16%,沦为仙股。 时间:2019年7月29日 沽空机构:艾默生 沽空观点: 1、公司自2016年上市申请时已篡改公司财务状况,公司主席徐波是通过出售股份及押股集资等操作,维持其庞氏骗局。 2、营收夸大五倍,2013—2018年间,南方能源公司的实际收入仅占公布的数字的20%。子公司夸大收入以掩盖亏损,2018年实际产量约为财报披露产量的1/3。 3、对主要客户存在虚假销售,实际销售给六大客户的总额仅占声称的16%。 4、煤炭价格异常高。 南方能源回击: 南方能源称沽空报告作者可能于公司股权或衍生工具中拥有好仓或淡仓,并因此在公司股份价格下跌时可实现巨额收益,艾默生的报告蓄意误导,混杂着不实且没有根据的揣测,旨在操控股价并损害公司声誉。 杀人鲸二度沽空澳优,指控其虚增收入财务造假 2019年8月15日,沽空机构杀人鲸发布对澳优的第一份做空报告,称澳优存在夸大营业收入、误导中国消费者、隐藏成本等问题。该机构认为,澳优的股价估值应为每股5.78港元。澳优以停牌收市,至紧急停牌股价大跌20.11%。8月15日下午,澳优发布澄公告称,董事会强烈否认杀人鲸报告中的指控,并认为该等指控并不准确及具误导性,有可能是蓄意打击公司及管理层信心,损害公司声誉的行为。8月19日,杀人鲸再度公布第二份沽空报告,指责澳优在上一份澄清公告中未实质性回应质疑,并继续指责澳优业绩造假。自沽空至今,澳优累计下跌12.81%。 沽空时间:2019年8月15日至8月19日 沽空机构:杀人鲸 沽空观点: 1、财务造假,虚报销售额52%,低报人力及雇员成本。 2、羊奶粉虚假宣传误导中国消费者。 3、云养邦并非澳优子公司,而是公司高管持有,涉嫌利益输送。 3、通过未披露关联方交易让高管们得以隐秘地谋取私利。 澳优回应: 1、公司财报中所有有关进口数据均是真实的,可由海关总署官方数据支持。 2、配方羊奶粉过敏反应相对较低,羊奶含有之αS1-酪蛋白水平较牛奶更低。乳糖仅为一种碳水化合物及能量来源,而非蛋白质。 3、杀人鲸所声称公司低报员工成本主要是由于本公司的综合财务报表与其荷兰附属公司Ausnutria 的综合财务报表,在临时人员费用、社会保障费用、差旅费用、膳食及其他津贴等数据的披露差异所致。 4、澳优与其他3人组成澳优营养品平台管理层,委任王炜华代表财产授予人持有云养邦香港全部股权,王炜华仅是代表财产授予人行事。2019年7月3日,按照所有财产授予人要求,王炜华分别将云养邦香港60%、30%及10%的股权转让给原所有人。 5、澳优全部3家分销商都不是关联人士,公司与分销商之间的业务关系受分销协议等规范,所有分销商之间的条款大致相同,且近年并无重大变动。 美奇金狙击百济神州,指其涉“七宗罪” 2019年9月5日,资本研究公司J.Capital Research发布对百济神州的做空报告,列出百济神州资本支出、研发支出过高、虚假收入、没有特权、可疑收购、不具投资价值、伪造销售等七大疑点,认为百济神州涉嫌伪造几近60%的销售额并捏造了超过1.54亿美元的收入。受此影响,截至周四美股收盘,该股跌6.78%。9月6日下午,百济神州公告反击,表态“针对百济神州失实、毫无依据且具误导性指控的报告,旨在对百济神州股价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满足做空机构的私利。”截止收盘,百济神州跌9.2%,自沽空至今,百济神州累计上涨16.83%。 沽空时间:2019年9月5日 沽空机构:J.Capital Research(美奇金) 沽空观点: 1、研发开支过大。 2、伪造销售额,估计真正数字比百济神州报告少57%。百济神州自2017年第四季度在中国接管了新基(CELG.US)药物的销售以来,已经捏造了超过1.54亿美元的收入,夸大了133%。 3、百济神州将自己描绘成一家受到监管机构青睐的本土制药公司。实际上,与其他外国公司一样,百济神州依然排在审批大队的尾部。 百济神州回应: 做空机构的报告旨在对百济神州股价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满足做空机构的私利,报告中的指控为公然造假。自创立之初,百济神州的运营始终坚定遵循合规、道德和诚信标准。 上市10天遭沽空,中国飞鹤暴涨36%打脸GMT 2019年11月21日,做空机构GMT发布报告,指控11月13日刚刚在港股上市的中国飞鹤收入增长强劲,盈利能力居全球之首,且手握大量现金,但在过去5年中从未支付过任何股息,怀疑飞鹤的现金受困,伪造了部分现金,业绩欺诈。截至当天收盘,公司股价下跌6.55%。中国飞鹤11月22日晚发布澄清公告称,该机构指控毫无事实根据,为失实陈述。公司股票于11月25日上午恢复买卖,复牌当天股价高开0.48%,截至当天收盘,涨10.51%。自沽空至今,中国飞鹤股价累计上涨36.16%。 沽空时间:2019年11月21日 沽空机构:GMT 沽空观点: 1、中国飞鹤已累计约60亿元的巨额现金余额(不包括质押存款),相当于营收的51%左右,但却在过去5年内没有支付任何股息。GMT怀疑该公司的现金受困,也有可能捏造了部分现金。 2、中国飞鹤从美股退市被私有化之后,变成当前市场份额高达25%的高端奶粉领导者,无法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解释飞鹤的快速转型。 3、怀疑飞鹤实际上是在利用IPO收益的很大一部分向IPO前的股东支付巨额股息,而剩下的资金可能需要用来偿还海外债务。 中国飞鹤回应: 1、公司保持相对高的利润率主要由于公司在过去几年专注毛利率较高的高端婴幼儿奶粉产品,这些产品的收入占比持续增长。此外,公司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费用管控。 2、纳税记录显示,2018年、2019年1-6月,飞鹤境内主要附属公司纳税总额分别为20亿元、14亿元,为齐齐哈尔市A类纳税人,纳税额位居全市第一,纳税记录可反映集团整体经营规模和状况。 3、联席保荐人已对招股章程披露的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过独立的尽职调查。公司亦已经取得中国境内主要合作银行出具的证明,截至2019年9月30日,公司在6家银行的存款余额合计约为82.3亿元,表明现金状况良好。 4、FCUS私有化后,为了集团的业务发展及资金管理,公司数年并未分派股息。为回馈股东,飞鹤已于2019年10月14日从过往保留利润中向股东宣派特别股息30亿港元。该等特别股息已于上市前派发,该操作在香港资本市场并非罕见,该股息政策亦代表董事会对集团未来现金流及现金状况的信心。 杀人鲸狙击卡森国际,指其完全不值得投资 2019年11月21日,沽空机构杀人鲸发布报告称,卡森国际董事长及其家族通过谎报出售业务的收入和利润,蒙骗投资者,洗劫上市公司。该报告认为,卡森国际的股价仅值0.67港元,有85%的下跌空间,完全不值得投资。11月21日,卡森国际股价暴跌90%;11月22日,卡森国际发布澄清公告对杀人鲸的五大质疑逐一反驳,公告发出后公司股价复牌后强势反弹,收盘大涨478%。自沽空至今,卡森国际累计下跌19.65%。 沽空时间:2019年11月21日 沽空机构:杀人鲸 沽空观点: 1、出售汽车及家俱皮革制造分部,董事长女儿们掠走公司最有价值的核心业务。 2、柬埔寨水上乐园子虚乌有, 3、柬埔寨经济开发区有名无实。 4、虚报上亿资本支出,同时卡森国际在三亚的长期预付款石沉大海。 卡森国际回应: 1、公司所披露的附属公司历史收入及利润乃经独立审核,在各重大方面属准确无误。此外,出售事项以转让附属公司股权的方式完成,在出售完成后,附属公司存续的任何债务均不会由公司保留。 2、合营公司已订立协议,以在柬埔寨收购约26.57万平方米的土地,其中约26.19万平方米土地的所有权已取得并已移交合营公司。余下地块的土地证亦正在办理中,并预期将于不久的将来取得。 3、于2018年12月31日,发电机的相关采购成本已入账列作物业、厂房及设备。关于中冶科工拟投资柬埔寨斯敦豪国际港口和经济特区,公司并不知悉中冶的潜在投资将如何影响本公司的现有项目,无法回应中冶科工就此而言的潜在竞争利益。 总结:2019年的港股是不平凡的一年,沽空、闪崩、打击壳股,各种黑天鹅层出不穷,闪崩、洗仓也是从未间断。对于沽空来说,沽空机构往往以“快、准、狠”搞突然袭击,个股往往当时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但是公司是否存在问题,最基本还是要看公司基本面,而公司的回购和临停以及准确的回击让让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作为投资者,一方面要看沽空机构的观点是否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上市公司的资金实力、基本面情况来判断。 内资话语权的提供,无疑对港股生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使得沽空机构的沽空变得越来越难。无论是安踏还是波司登,沽空不仅没有带来股价的下跌,却带来了股价的暴涨行情和不断新高。其中的一个逻辑便是,内资的疯狂买入。安踏自今年5月被沽空以来,内资疯狂买入5000万股,持股占比从2.8%一路飙升到4.7%。 沽空机构自身的严重缺陷,无疑让沽空失手概率倍增。GMT今年沽空中国飞鹤,但中国飞鹤自沽空以来股价暴涨近40%。一方面,GMT沽空观点自身都无法信服——可能捏造了现金,怀疑其欺诈。自身都没弄明白,又如何让投资者信服?另一方面,中国飞鹤则是详列证据,迎着痛点反击。此外,GMT沽空恒大、安踏、长和等一个个都失败了,更让人怀疑其沽空能力。(文/新浪港股年终盘点第三篇)
一直以来,正规资产管理机构从未放松投资者教育工作,但却有一小撮不法分子扯着“投资者教育”的大旗进行非法荐股活动,表面上看是在普及理财知识、传授炒股技法,实际上也是非法证券投资咨询的一种形式,且具有较强的迷惑性、欺骗性。 普通投资者是如何被套路的? 常用套路:不法分子通过拨打电话、添加微信好友等方式向投资者推销“投资者教育”课程,课程囊括讲解股票知识、分析预测行情、传授炒股技术、推荐股票及指导买卖等内容,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价格高的课程有“老师”提供荐股服务,通过直播等方式“手把手指导”。 实际情况:这些“投资者教育”机构及其包装的“老师”根本不具备证券从业资格和相关专业能力,大多按照编好的话术欺骗投资者,诱导投资者购买课程、按指导操作,当投资者亏损后,又有专门的话术诱骗其继续交费升级课程。一不留神,老百姓就陷入了假机构、假老师的诱骗圈套。 修炼“四看” 从源头上识别非法证券活动 识别单一的非法证券活动圈套仅能治标,投资者们应该习得从源头上甄别非法证券活动的法则,我们可以从“四个看”入手展开: 一看业务资质。证券行业是特许经营行业,开展证券业务需要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取得相应业务资格。未取得相应业务资格而开展证券业务的机构,是非法机构,请不要与这样的机构打交道,以免上当受骗。 二看营销方式。开展证券业务活动,要遵守证券法律法规有关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要求,合法的证券经营机构在进行业务宣传推介时,一般会采用谨慎用语,不会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同时还会按要求充分揭示业务风险。但是,不法分子大多利用投资者“一夜暴富”或急于扭亏的心理,较多采用夸张、煽动或吸引眼球的宣传用语,往往自称“老师”、“股神”,以“跟买即涨停”、“推荐黑马”、“提供内幕信息”、“包赚不赔”、“保证上市”、“专家一对一贴身指导”、“对接私募”等说法吸引投资者。证券期货投资是有风险的,不可能稳赚不赔。 三看汇款账号。一般来说,非法证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骗取投资者钱财,获取非法所得。为达此目的,不法分子往往会采取各种推销手段,如打折、优惠、频繁催款、制造紧迫感等方式,催促投资者尽快将资金打入其控制的银行账户。合法证券经营机构只能以公司名义对外开展业务,也只能以公司的名义开立银行账户,不会用个人账户或非本机构账户进行收款。投资者在汇款环节应当格外谨慎,如果收款账户为个人账户或与该机构名称不符,投资者一定不要向其汇款。 四看互联网址。非法证券网站的网址往往采用无特殊意义的字母和数字构成,或在合法证券经营机构网址的基础上变换或增加字母和数字。投资者可通过证监会网站或中国证券业协会,查看合法证券经营机构的网址,不要登陆非法证券网站,以免误入陷阱,蒙受损失。 合法信息查询途径要掌握 投资者如果想要知道一家公司是否获准公开发行,可以通过中国证监会网站(www.csrc.gov.cn)查询行政许可信息栏目,同时还可以登录上海证券交易所(www.sse.com.cn)、深圳证券交易所(www.szse.cn)网站查询新股发行的具体信息。 投资者如果想要知道一家公司或人员是否具备证券业务资格,可以登录中国证监会网站或中国证券业协会(www.sac.net.cn)网站进行查询。 投资者查询具有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主办券商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和挂牌公司有关信息可以登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网站(www.neeq.cc)。 投资者查询《非法仿冒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机构黑名单》,可以登录中国证券业协会(www.sac.net.cn)网站进行查询。 风险提示:本材料中包含的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不代表任何推荐或观点。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前11月净买入近万亿元 外资加码增持中国债券 单月净买入规模重新逼近1千亿元,前11个月累计净买入规模逼近1万亿元,前11个月入场的机构数量超过此前全部年份总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简称“交易中心”)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境外机构投资者继续并加大力度增持中国债券。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中国债券对外十分具有吸引力。一些机构预测,2020年境外机构的中国债券持仓增长可能达万亿元量级。 11月净买入988亿元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9年11月,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买入债券3329亿元,卖出债券2341亿元,净买入988亿元,在前一月短暂回落之后,回到千亿元附近。 历史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境外机构投资者净买入约5000亿元;7月至11月,分别净买入1404亿元、699亿元、1108亿元、503亿元、988亿元。据此测算,前11个月,境外机构投资者累计净买入超过9700亿元中国债券,全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 在中国债券市场上,境外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交易中心公布,2019年11月,境外机构投资者共达成交易5670亿元,交易量环比上升5%,同比增长127%,占同期现券市场总成交量的3%。前11个月,累计成交约4.8万亿元。 外资机构跑步入场 交易中心公布,截至2019年11月底,共有2517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央行此前公布,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数量在2018年增加380家,达1186家。即今年前11个月,新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达1331家,超过以前所有年份的总和。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债券通上线运行以来,已逐渐超越结算代理模式,成为境外机构投资者交易中国债券的第一大渠道。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1106家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结算代理模式入市,较去年末增加332家;1531家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债券通模式入市,较去年末增加1028家。成交方面,11月,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结算代理模式达成1914亿元,通过债券通模式达成3756亿元。 中国债券性价比较高 3月以来,外资掀起新一轮增持中国债券的热潮。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开放、利差诱人、汇率趋稳,三大因素共同支撑外资增持中国债券。 首先,政策更加友好。我国债券市场持续深化开放,不断便利外资入市渠道,有利于外资扩大对中国债券的投资。 其次,估值更有优势。2019年是全球债券收益率创出新低的一年,中国债券收益率下行相对不明显,中外利差扩大至历史较高水平,提升了中国债券对于外资的吸引力。据统计,当前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超过140基点,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最后,人民币贬值预期减弱。自从2014年人民币结束长期单边升值之后,汇率风险就成了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9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触底回升,汇率预期趋稳,缓解了外资投资人民币资产的一大顾虑。 由此来看,当前中国债券相比海外债券,性价比较高。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海外利率持续下降以及海外央行持续放松流动性的背景下,中国债券成为全球估值洼地,若时机合适,境外机构会持续增持,预计今年净增持规模在4000亿元左右。该机构最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债券投资人士认为,明年境外机构配置中国债券的力度会明显上升,持仓量可能净增加7000亿元甚至1万亿元以上。
聚焦长租公寓爆雷|“双面”租金贷 运营机构如何驾驭? 面对盈利难、融资难的困局,“租金贷”受到长租公寓机构的追捧。但是,“租金贷”似乎是一把“双刃剑”,“租金贷”使用得当,可以支持企业回笼资金、扩张规模;若是使用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在头部长租公寓平台扎堆上市的同时,其背后“租金贷”模式的风险也让业界关注。业内人士提示,对于“租金贷”需要加强监管,企业也要有风控机制。 蛋壳公寓、青客公寓涉足“租金贷” 租金贷业务是蛋壳公寓扩大规模的一大手段。据蛋壳招股书表示,蛋壳公寓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向某些地区租客提供租金贷。租户在支付第一月租金、服务费和押金后,金融机构支付11个月预付款至蛋壳公寓,蛋壳公寓向金融机构支付相应利息。2017年、2018年、截至2019年前9个月,蛋壳公寓用户使用租金贷占比分别为91.3%、75.8%、67.9%。 蛋壳公寓的重要资金来源,包括金融机构预付租金和租客预付款。2017年、2018年、截至2019年9月30日,蛋壳公寓分别从金融机构获得预付款9.376亿元、21.27亿元和31.057亿元;租金贷利息支出分别为5230万元、15300万元、1.76亿元。 蛋壳招股书表示,蛋壳公寓与金融机构合作,为租客提供租金融资,并向蛋壳公寓支付预付款。这种安排,虽然实质上是融资活动,并记录为融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但构成了支持蛋壳公寓业务运作的重要现金流入来源。 青客公寓也不例外,青客公寓选择同金融机构合作为租户提供租金贷服务。青客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青客公寓已与11家金融机构达成了合作,其租户的65.2%使用了分期付款服务。新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按青客公寓1100元左右的平均月租金,青客沉淀的预付租金规模接近5亿元。 融资难促使“租金贷”受热捧 在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租金贷”目前被外界广泛诟病,但客观上可让运营商、租客、金融企业三方获利。 对租客而言,可在不花任何利息情况下,从原来的季付、年度转为月付。降低其付租压力,其背后原理在于,公寓运营企业通常会帮助租客垫付分期产品的资金成本。 而对于长租公寓运营机构而言,“租金贷”是支持企业回笼资金并规模扩张的一大金融工具。作为一种新兴业态,长租公寓面临前期投入大,回收期较长,短期盈利能力难的问题。来自联讯证券的一份长租公寓研究报告指出,集中式长租公寓收益率为10%-20%,10年以内回本。而分散式长租公寓的利润率则在10%左右,具体与运营方是否囤积足够房源以及运营能力有关。 不仅面临短期盈利难,长租公寓还面临融资渠道狭窄的局面。此前,长租企业发债主要是地产背景的企业,而非地产背景的企业几乎没有涉及,即便发行ABS或类REITs产品,也是极少数。 不过,2018年以来,多家房企的租赁融资被叫停,包括合生创展100亿元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富力60亿元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鸿坤20亿元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中骏40亿元私募公司债券等。近日,规模3亿元的“国都证券-融创长租公寓一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被上交所终止审核;美的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红塔证券-诚美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亦于11月15日被深交所中止审核,据悉,该笔债券类别为ABS,拟发行金额10.13亿元。 此外,随着资管新规要求,不准期限错配和“资产池”运作,据中国理财网上的产品显示,近来发行的理财产品多数在1年以下,这些专项债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不强,期限又动辄3-7年,若想成功发行,还需提高利率,势必推高财务成本。 在此基础上,很多“二房东”从资产管理、金融的角度来运营公寓,其中,“租金贷”此前被长租公寓机构看好,并广泛被长租公寓机构使用,以支持企业回笼资金并规模扩张。 业内人士曾以北京四环一单间向记者举例道,前期公寓企业的装修成本一般为7000-13000元之间,1-2个月后,这一单间对外出租,假设租金为3000元/月,其中约有600元左右归属公寓企业,2400元归属于房东,但通过“租金贷”的方式,公寓企业可沉淀1年28800元房东租金,如果租约为2年则为57600元。这意味着只要保持高速发展,现金流就可持续为正。 “目前大家谈‘租金贷’似乎都打上了违规、违法的标签,实际上租金贷是公寓机构拿来融资的金融工具,工具本身并不存在问题。问题出现在操刀使用工具的人,是否故意欺瞒用户签订贷款协议,是否为了盲目扩张而过度使用了租金贷。”蘑菇租房联合创始人龙东平表示。 房东东创始人全雳亦表示,租金贷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是银行正常的一个金融产品,主要是看运用租金贷的是什么人或机构。 “租金贷”模式成企业扩张利器? 问题在此,“租金贷”为何会被推到备受质疑的尴尬境地?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随着长租公寓行业野蛮生长,“金融+长租公寓”的模式出现了异化,市场上的租金贷产品,多是以12个月租期为主,甚至一部分达到24个月,这导致不少长租公寓企业利用长收短付,将资金杠杆加以放大。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租金贷,超出了部分市场上租客需要一次性支付季度租金所产生的借款需求,而是成为了长租公寓运营商进行廉价融资的工具。 而正是有了这些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一些长租公寓机构更敢于冒进扩张规模,甚至频现“高收低出”(拿房成本高于租金)这类租金倒挂现象。而“高收低出”模式,也是过去一年,杭州鼎家、南京乐伽、北京昊园恒业等长租公寓机构“爆雷”的根本原因。 此外,记者了解到,长租公寓在出租前一般会把房屋进行标准化的装修改造,这会产生大量前置成本投入,这笔支出正常需三四年才能回本。但在行业缺乏长期贷款、匹配的金融产品支持下,公寓企业就会运营“租金贷”的方式回笼资本,但租金只能支持一两年的成本,因此,也存在“短债长投”产生的资金风险。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中原集团副主席施俊嵘明确表示,在某种程度上,长租公寓是在利用业主、租客的资金再投资才能产生效益,基于此,他认为,这一生意有很多炒作成分,不是很健康。 某长租公寓高层人士表示,合理合法运用金融工具,减轻租客租金压力是良好初衷。但需要注意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否明确告知租客是贷款行为,且供租客自主选择;二、要有风控机制,建议金融渗透率控制在30%以内,企业运营风险才相对可控。 多个城市监管整治“租金贷” 在龙东平看来,在外部需求旺盛,企业具备有效运营能力,在一定的风控前提下,可以妥善使用一些合适的金融工具。但在目前,长租公寓大环境并不好,所有的租房机构都应该对金融保持足够敬畏,相关部门也需要对此进行监管。 实际上,随着长租公寓市场屡屡“爆雷”,不少地区已开展租金贷业务的监管,不少银行也叫停了“租金贷”业务。 今年8月,南京市房产局、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用2个月时间,依法严查“高收低出”、挪用租金等行为。随后,杭州也宣布开展为期1个月的住房租赁市场专项检查工作,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严查是否存在租金贷合同套嵌、高收低租、虚假房源等问题。 10月9日,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发布《杭州市住房租赁资金监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要求住房租赁企业向房屋委托出租人支付的租金以及向房屋承租人收缴的租金、押金和利用“租金贷”获得的资金等租赁资金均应缴入专户管理。 此外,西安市住建局、市委网信办、市金融工作局等七个职能部门也于近期联手对住房租赁中介机构进行为期4个月的集中整治。重点集中在违规经营、违规出租住房、违规分割出租、发布虚假租赁信息、违规提供“租金贷”、违规提供经纪服务等方面。济南市亦开展了住房租赁中介机构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其中包括了违规开展租金消费贷款业务,包括违规提供租金消费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