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对涉房贷款仍维持了严监管态势。近期,银保监会披露多张巨额罚单,总额逾亿元,大多涉及违规“输血”房地产项目。另据市场机构统计,今年1月份以来,银保监会及派出机构对各类型银行业机构共开出150余张罚单,其中涉房贷款占罚单总数比例已超半数。包括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农业银行(行情601288,诊股)、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江西德兴农商行等30余家银行因涉及违规发放商业用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用于购房、违法违规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等,被处以几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以上的罚金。例如,邮储银行因“同业投资资金违规投向‘四证’不全房地产项目”等26条案由被处以4550万元罚金。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不久前联合印发《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对7家中资大型银行、17家中资中型银行、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县域农合机构、村镇银行,共5档机构分类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其中,中资大型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被设定为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32.5%。其余机构的相关贷款占比则依档次不同依次减少。 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根据成熟市场经验,房地产贷款占比过高,或在一定时期内占比上升过快,将会给金融体系造成较大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贷款余额(含个人住房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在29%左右,但部分银行机构存在占比过高的情况。如多次冲击IPO的东莞银行,近期被爆出存在涉房贷款占比过高问题。据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对东莞银行的信用债评级报告显示,“东莞银行房地产相关领域的风险敞口相对较大,存在业务集中风险”。 “加强对违规涉房贷款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强化房地产的金融监管,是坚持‘房住不炒’的重要举措。”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金融研究中心首席房地产分析师夏丹认为,目前仅有少数银行的个人房贷余额占比超标,面临着调降压力,多数银行尤其是大中型银行的个人房贷额度仍存在空间,因此相关政策短期内对房贷利率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对监管机构来说,需要防止房地产行业调整可能出现风险向金融系统传导。 可以预期的是,涉房涉地贷款核查管控仍将是后续监管重点。银保监会在近日召开的2021年工作会议中提出,要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和重点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规定。在业内看来,加强对房地产贷款的金融监管正是为了引导资金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特别是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小微企业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陆 敏 )
当前,我国对涉房贷款仍维持了严监管态势。近期,银保监会披露多张巨额罚单,总额逾亿元,大多涉及违规“输血”房地产项目。另据市场机构统计,今年1月份以来,银保监会及派出机构对各类型银行业机构共开出150余张罚单,其中涉房贷款占罚单总数比例已超半数。包括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光大银行、江西德兴农商行等30余家银行因涉及违规发放商业用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用于购房、违法违规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等,被处以几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以上的罚金。例如,邮储银行因“同业投资资金违规投向‘四证’不全房地产项目”等26条案由被处以4550万元罚金。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不久前联合印发《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对7家中资大型银行、17家中资中型银行、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县域农合机构、村镇银行,共5档机构分类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其中,中资大型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被设定为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32.5%。其余机构的相关贷款占比则依档次不同依次减少。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根据成熟市场经验,房地产贷款占比过高,或在一定时期内占比上升过快,将会给金融体系造成较大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贷款余额(含个人住房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在29%左右,但部分银行机构存在占比过高的情况。如多次冲击IPO的东莞银行,近期被爆出存在涉房贷款占比过高问题。据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对东莞银行的信用债评级报告显示,“东莞银行房地产相关领域的风险敞口相对较大,存在业务集中风险”。 “加强对违规涉房贷款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强化房地产的金融监管,是坚持‘房住不炒’的重要举措。”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房地产分析师夏丹认为,目前仅有少数银行的个人房贷余额占比超标,面临着调降压力,多数银行尤其是大中型银行的个人房贷额度仍存在空间,因此相关政策短期内对房贷利率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对监管机构来说,需要防止房地产行业调整可能出现风险向金融系统传导。 可以预期的是,涉房涉地贷款核查管控仍将是后续监管重点。银保监会在近日召开的2021年工作会议中提出,要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和重点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规定。在业内看来,加强对房地产贷款的金融监管正是为了引导资金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特别是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小微企业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随着春节临近,春晚必备的红包互动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准备中。近日,抖音已官宣成为2021年央视春晚独家红包互动合作伙伴,抖音支付也已在抖音APP内上线,这意味着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正式进入移动支付市场。 其实,自2020年以来,支付市场迎来不止一位重磅入局者。除字节跳动外,拼多多、携程、快手等互联网巨头在2020年纷纷购入支付牌照,B站也完成了对旗下支付域名的备案。 与此同时,不少前期已经发展壮大的支付机构瞄准资本市场,启动上市计划,银联商务、连连数字、收钱吧等支付市场参与者宣布接受上市辅导,计划在A股上市。 支付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监管政策也在加速补齐。近日,央行就《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并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去年,央行决定建立支付机构行业保障基金,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启动了对收单外包服务机构的备案管理。 支付业内人士表示,国家政策对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支持、新型支付技术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支付行业监管完善和竞争秩序优化,都为支付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尤其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土壤,在这背后,需要支付发挥基础设施价值,这无疑也为支付行业自身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当然,在优化升级过程中也存在不少挑战。 多家机构寻求上市 有利于提升服务能力 “支付是金融的毛细血管,支付行业由于其特殊的行业特点,串接起银行、用户、商户等参与各方。尤其是在我国,非银行支付市场发展较快,是资金和数据集聚地,想象空间巨大,因此被资本市场所青睐。”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从过往的经验看,我国早已有汇付天下、拉卡拉等支付企业步入资本市场,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董希淼表示,随着金融监管态势持续增强,未来支付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支付机构自身经营压力增加,因此,不少机构将目光瞄准资本市场。通过公开上市提升资金实力,也将有利于增强技术研发实力和综合支付服务能力。 从政策层面看,以往支付牌照续展有效期为5年,支付机构上市前投资人会要求回答是否有失去牌照的风险,原因是过去对支付牌照何时能续展、是否能续展等问题没有明确的判断依据,从而可能影响估值和上市。 央行近日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按规定对非银行支付机构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评级,并根据分类评级结果采取差异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同时,条例设置了比较明确的检查要求和违规处理的具体要求。支付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规则投资人都看得见,业务情况可以对照。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进一步明晰对支付公司上市形成利好。 数字经济给支付行业带来机遇和挑战 在过去,支付更多出现在商业活动的最末端环节,用于完成交易,也因此被放大了工具属性。易宝支付CEO唐彬表示:“实质上,支付贯穿于商业活动始终,交易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支付。未来,传统支付作为交易末端环节的价值正在被快速削弱,只有在交易环节中上溯,更加深入地融入产业,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这将是对支付行业未来的重要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则让这一挑战伴生着重大机遇。唐彬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支付除做好“血液传输”工作,还可以以“数字化转型助推器”的身份,在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推动产业互联网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价值。其本质是通过行业支付解决方案提升产业链支付效能,通过数据赋能帮助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数字化营销为企业寻找交易机会。 董希淼也表示,支付行业作为商户服务的入口,是科技机构提供B端服务最主要的流量来源之一。通过支付入口实现财务管理、营销、数据等众多增值服务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成为支付机构发展的新增长点。 去年以来,拼多多、快手、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购入支付牌照,也给市场带来了更多想象力。董希淼表示,拼多多、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作为支付新手入局,也将进一步加剧支付行业的竞争。
疫情来袭的 2020 年,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堪称魔幻。连续四年下跌之后, 2020 年教育行业在产业、资本周期叠加和疫情催化下,一级市场投融资数量仅为 257 起(不含上市公司 IPO 和并购),同比下降近 17%,创近五年新低。 在融资数创下近五年新低的同时,中国教育机构们吸纳了 2020 年全球 80% 以上的教育赛道融资额,资金投向更是两级分化严重。 一方面,大量资金向头部企业聚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资金投向各赛道头部企业。伴随头部企业获得更多资本加持,中小型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更难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早期阶段的投融资数量占总投融资数量的近百分之七十。虽然教育行业早期投融资数量占比较多,但总的也不过 100+ 起,相较于数十万的教培机构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下,行业洗牌加剧。学霸君、优胜教育等知名教育机构的离场,更是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教育赛道格局演化做下注脚。 应对疫情持久战,教育行业各大赛道现状如何、未来的机会在哪?日前,多鲸教育研究院发布《2020 中国教育行业投融资报告》,本文为报告精华分析文。 1. 学前教育,危与机 学前教育主要针对 0~6 岁儿童,涉及母婴教育、胎教、婴儿教育、幼儿教育等;中国学前教育体系以儿童年龄段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 0~3 岁儿童为主的托育/早教行业和以 3~6 岁儿童为主的幼儿园行业。 现阶段,疫情虽然整体上得到控制,但在局部地区对资本市场也有比较深刻和长远的影响。纵观 2020 年全年,学前教育受资本关注度持续下降。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20 年学前教育赛道披露融资事件 21 起,过亿事件共两起,为近三年最低。后疫情时代,虽然幼儿园已经能正常开学复课,但前期亏损巨大,还需要很长的一段回血时间。 虽然学前教育行业危机重重,但我们认为以下几点还存在重大机会。 一、幼儿托育渐成刚需,发展势不可挡 我国托育适龄人口基数大,2020 年中国婴幼儿约 4472 万人,48% 的家庭有托育服务需求。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我国 0~3 岁婴幼儿在各类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仅为 4.3%,而欧美国家的入托率已达到 50%。国内幼托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需求旺盛,后续发展空间巨大。 虽然疫情对托育行业产生巨大打击,但需求刚性,市场反应极为迅速。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出现了一波早教机构注册的高潮。根据全国工商部门登记的数据,2020 年 4 月至 6 月期间,全国新增 17000 多家早教机构。资本市场,线下幼托机构好姑姑令人意外地拿到了过亿的融资,可见托育行业还是被长远看好。 二、上门早教和转型线上是线下机构未来发力点 疫情期间一些线下机构开始推出“送教上门”服务。上门教学的形式不但缓解了一部分家庭早教托育的需求,也帮助部分老师实现复工。上门早教在疫情过后是否会成为趋势还有待市场验证,但其灵活性、定制化已让一部分家庭有了率先体验,市场认知度和认可度也得到了提升。 众多以线下为主的机构开始涌向线上。早教头部品牌金宝贝疫情期间推出了《金宝贝线上精品课》,小马快跑推出了 0~3 岁亲子互动直播早教课《小马在线》,爱乐祺推出了线上录播课堂《小爱课堂》,美吉姆也正式推出了线上课程。据公开资料显示,2019 年美吉姆活跃用户达 40 万,但推出线上平台后,注册用户快速上升到 100 万。 三、产业新方向——构建 S2B2C 幼教赋能平台 幼儿园机构拥有学生资源优势,“学前新政”后盈利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传统幼儿园也无法满足家长端旺盛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因此构建 S2B2C 幼教赋能平台解决供需矛盾是产业新方向。 2. K12教育,厮杀激烈 2020 年的疫情,迫使线下授课受阻,许多线下课程直接转为了线上授课,教学场景的转变推动 K12 教育进入新阶段。 K12 教育赛道覆盖对象范围广,市场需求强烈,颇受资本青睐。2020 年 K12 赛道投融资事件达 27 起,仅为去年融资数量的一半多,但整体金额超过 500 亿人民币。头部效应显著,大部分资金涌向头部两家企业,其中融资额最高的为猿辅导,4 轮融资额超过 35 亿美元,其次为作业帮两次合计超过 23.5 亿美元。融资给两家企业提供了充实的弹药,让他们在 K12 教育赛道的激烈竞争有先发优势。 线上仍然是主要投融资集中地,占比过半。疫情下 K12 机构纷纷转型线上,进一步推动了在线教育的渗透率,也提升了资本的关注度。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教育具有社会属性。教育体制不可避免地承担着国家人才选拔和分流的功能,对于 K12 阶段的学生而言,升学竞争压力长期存在,围绕升学的教育成为了家庭刚需。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造成了不同地区课外辅导培训市场渗透率的差异。渗透率高的地区,在竞争激烈的同时也意味着支付能力越强。从各大教培机构的市场占有率和区域布局,我们发现一线城市的课外辅导渗透率与二、三线城市及以下城市的差别比较明显。三线及以下城市中小学生人数占全国近八成,参培率的提升有望进一步打开下沉市场,未来空间广阔。 中小学生人数(万人) 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K12 在线教育渗透率迎来急速提升,其后,随着线下逐步复工复学而有所回落。疫情促使人们认识和接受在线课堂,也让传统线下机构不得不面对线上转型。在线教育渗透率的进程按下了快进键。 2019 年,K12 市场规模超过 6000 亿人民币,在线 K12 市场规模达到 535 亿人民币,渗透率为 10% 左右。预计 2021 年,K12 市场规模超过 8000 亿,在线 K12 渗透率超过 40%。到 2024 年,K12 市场规模将超万亿,在线 K12 市场规模有望达 3000 亿。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渗透率的提升和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加是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K12 及在线 K12 市场规模(亿元) 庞大的在校生人群,背后对应的是千亿级别的课外辅导培训市场。由于中高考政策变迁以及物理空间的天然限制,市场格局极度分散,各个省市都涌现出代表性的地方龙头品牌,但真正实现跨区域扩张和全国布局的教培品牌不超过 20 家。 在线 K12 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成熟市场的产业链通常非常明晰,上、中、下游各司其职。教培行业的交付结果就是服务体验和成绩(提分或者达标认证)。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以及交付结果的可验性,就必须要有标准化服务流程和细腻的分工来提升效率和质量。 K12 产业链 K12 教育未来趋势: 一、在线教育火热。疫情促使家长对在线教育的接受程度提高,且目前疫情在个别地区又开始反复,短时间之内线下培训还是存在风险,网课成为家长的唯一选择。据易观数据,2020 年 2 月至 6 月,K12 用户的线上活跃数量均突破 2 亿,较 2019 年同期增长超过 50%。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使得家长对在线教育的接受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猿辅导和作业帮获得数百亿人民币的融资,跟谁学一度成为第四家市值超过千亿的教育机构,表明资本市场比较认可在线教育模式。 二、OMO 模式转型。疫情沉重打击线下机构,课程在线化不可避免。据教培校长参考的调研, 2020 年上半年,全国教培机构的平均破产率超过 20%,疫情严重的地区更为严重;就存活下来的机构来说,有大约 70% 机构的上半年营收同比减少 50%—100%,仅 1% 的机构保持营收增长。线下机构对在线教育态度变得积极。随着疫情的爆发以及“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多数机构已经进行或开始探索在线教育的解决方案。线下机构更适合 OMO 模式。对于线下机构来说,抛弃线下优势并完全转型在线教育并不现实,因此兼顾线上和线下的 OMO 模式更易被接受。 3. 素质教育,不断融合 受疫情影响,素质教育总体融资次数下降,但仍然是教育行业投融资最热的赛道。根据多鲸教育研究院统计,2020 年全年素质教育投融资事件 76 起,与去年的 115 起相比,同比下降 35%。从细分赛道来看,STEAM 和艺术培训依然是最受资本欢迎的赛道,而去年融资数量排名第二的“生活素养”热度渐消。在线项目融资占比进一步提升,较 2019 年增长 10%。 2020 年素质教育行业各赛道投融资情况 近年来,政策已逐步将体育和美育等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和中考高项目中,在倡导“全面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学校和家长的重要关注点。竞争的低龄化也使得素质教育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 中国少儿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亿元) 预计到 2021 年,少儿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 2500 亿,STEAM、思维启蒙及艺术类培训仍然有相当可观的市场。 未来,素质教育行业面临以下几大趋势: 一、素质教育产业模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体育、艺术外,在北上广深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始流行新的个性化、特色化、国际化的教育模式,例如 STEAM 课程、生涯教育、国际游学等。满足学生家庭自主性、个性化要求的机构,会更受青睐。 二、素质教育机构纷纷推出线上课程,但 OMO 模式为最优选择。线上机构获客成本高昂,还因素质教育的特殊性,线上只能满足理论知识的讲授,整体课程效果较差。而线下机构也面临时空的限制,尤其在疫情下暴露了致命缺点。因此,深度融合线上和线下的 OMO 模式成为素质教育机构的最佳选择。 三、艺术培训赛道持续火热。艺术教育在资本市场的热度受疫情影响较小,2020 年仍获得 19 次融资,排在素质教育子品类融资数量第二名。艺术培训是在中国发展时间最长久的,也是最受家长青睐的素质教育品类。根据 2019 年睿艺的市场调研,接近 50% 的家长会为孩子报艺术类的课程,而融资热度最高的 STEAM 仅有 14% 的家长选择。随着其他品类接受度提升,家长为孩子选择的素质教育类型大多数仍会首选艺术教育。 总的来说,素质教育还处在不断发展、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融合不仅是各类课程的不断交叉以及综合性课程比重上升,更是线上线下优势的互补。此外,部分 K12 机构也开始涉足素质教育领域。 4. 国际教育,已经见顶 国际教育产业链按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出国留学前)——申请阶段(留学申请中)——留学阶段(海外学习/生活)——完成阶段(留学归国)。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细分服务品类,目前较成熟的品类都聚集于前中段,包括:留学语培、国际游学、留学咨询/中介服务,已有一定的头部机构出现。 从 2016 年国际教育赛道投资数达到 59 笔的顶峰后,热度就连年下降,2020 年教育行业一级市场国际教育赛道的投融资情况比较惨淡,上半年 7 笔,下半年 3 笔,并且上半年中的部分投融资实际在 2019 年就已完成,只是延迟披露。 从品类来看,2020 年投资依然还是聚集于前端市场,以留学咨询为主,留学后市场受到的关注和开发程度不够。留学咨询/中介服务和留学语培的消费市场已经非常成熟,而随着国际教育消费趋势的变化,产业分工也带来了新的服务品类,比如:留学后生活/学业服务、求职置业等, 目前多数处于供需快速增长阶段。尤其是产业链后端的留学后市场还比较分散,仍有千亿市场空间,是投资人未来重点关注的赛道。 回看 2020 年国际教育市场的冷淡,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全球疫情。从年初新冠疫情在国内肆虐,到 3 月开始席卷全球,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国都形势严峻。疫情的出现,以及始终未进入平台期,对全球政治经济产生了长远且不确定的影响,反映在国际教育赛道是留学生的人身安全、语言考试接连取消、出入境限制、无法线下授课等诸多问题。 其中,低龄留学受到的影响更严重,未成年人异国独立生活本就是极大的身心考验,家长更难安心在如此高风险的情况下将孩子送往国外。国际学校的在读人群,由于前期投入成本过大、课程体系和普通学校差异,较大概率会选择继续留学。但原计划低龄出国的其他群体,可能会直接放弃留学。 虽然目前疫苗已经研制出并投入使用,但全球新冠疫苗厂商产能有限,无法满足全部市场需求,全球疫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国际教育市场本身时间跨度长、行为周期较长,未来几年留学市场都会处于谨慎观望状态。 再看近 10 年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虽在不断增加,但增速从 2017 年起连年下降。2020 年出国留学人数,更是受这场疫情阻击,出现骤降。回国的比例,从过去平均出国 10 人回来 1 人,到 2019 年平均出国 1.2 人回来 1 人,可见回国的比例大幅提升。2020 年留学回流数激增,突破 80 万。庞大的海归人群和国内大学排名不断上升,使得“海归”贬值,就业形势将更加激烈,留学产业链后端市场的求职需求被动拉升。 疫情终将结束,当国际大环境趋于稳定后,国际教育赛道可预见如下几大趋势: 第一,市场整体回暖,但处于低增速。子女教育投资基本成为现代家庭的最大投资,高净值家庭对精英教育的需求意愿强烈,与之对应的国外名校依旧会成为热门选择,但之前普通收入家庭勉强供孩子留学的风气会减弱。我国大概率会像 20 年前的日本留学市场一样,度过几年的平台期后,留学人数再逐渐下降,但因两国国情不同,预计我国下降幅度较小。 第二,行业整合加速。未来三五年国际教育赛道整体发展变缓,疫情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赛道自身会加速洗牌、整合。新玩家进场机会变小,小玩家更难融资,本身商业模式不健康或运营有问题的机构会被淘汰出局。考虑到国际教育赛道上市标的较少,一级市场如博实乐等巨头将有机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 第三,国际学校发展。根据新东方《2020 中国留学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就读于公立学校普通班的群体呈持续下降趋势,就读于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的群体则呈现增长趋势。体现了国内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多元化发展,也体现出家长对于国际教育的理念越来越认可,选择让孩子进入国际化的教学环境。 另外,2020 年中国境内第一所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落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教育,应该是超越了国家的界限的。未来我国在原有的扎实的基础教育上,更注重个性化表达、批判性思维、人性与关怀,让学生们拥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 第四,新的服务品类快速增长。随着国际教育消费趋势的变化,产业分工也带来了新的服务品类,比如:背景提升、国际课程辅导、留学后生活/学业服务等。疫情居家期间,在线语培受到利好,大的小的在线语培机构都获得了业务增长,很多咨询业务也反倒有了提升。国际教育新品类存在明显投资机会,而产业链后端的留学后市场的市场空间更是超千亿。 总结来说,疫情确给留学行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冲击仅是暂时的。中国走出去的步伐不会变,全球化趋势不可逆,疫情也恰恰印证了世界已经连为一体。疫情过去后,国际教育将迎来复苏,但疫情前上涨空间基本就已见顶,应当会度过增减幅度不大的平台期。疫情的冲击是否会压缩可能将持续多年的平台期?会不会有新的形势助力国际教育?一切还未到终局。 5. 职业教育,需求旺盛 考研、公考、财会考证、教师资格证等报名人数屡创新高,学位、公职岗位扩招,就业压力大,激发了火热的职业教育需求。利好政策持续推出,各地方政策利好不断。 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在多项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职业培训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职业培训按“是否颁发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等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为标准,可分为学历类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学历类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非学历职业教育:主要分为职业考试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管理培训。 从资本市场来看,投融资与 2019 年持平,在疫情下依然保持稳定。根据市场公开数据,2020 年职业教育一级市场共有 41 起融资,单笔融资金额从 100 万到 5 亿人民币不等,细分品类还是以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考试培训为主。 职业教育市场投融资数量占全年总数的 16%。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各类工种的竞争力,上半年 IT 类、金融类和互联网运营类培训成为考研、考公之外的热门培训需求。 “疫情+政策”双重作用下,给职教职培机构带来了机遇。疫情利好影响之下,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增大,职业教育培训以及提升个人就业能力的需求越发突出。线上职教机构迎来发展风口,优先转线上的机构已经获得了发展先机。 已上市职业教育公司较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三股市场的职教类上市公司共有 30 家。其中 A 股和美股市场的职业教育类上市公司基本以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考试培训公司为主,比较成熟的赛道有 IT 培训、公考培训和财经培训。而港股市场中,上市教育公司以各类职业院校居多。 2020 年的扩招政策对二级市场影响巨大。职业培训类公司迎来市场需求的增长。2020 年 11 月初,职教龙头中公教育市值曾超越好未来成为中国教育公司的 NO.1。而高校赛道内生增速将达到 25%~30%(此前为约为 15%)。扩招拉高了整个行业的内生增速,带来了高校标的从今年年初到截至目前的一波持续增长。 除传统职业教育外,新职业教育也受到关注。新职业是指我国生活服务业新兴业态中的新就业形态,这些新就业形态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职业技能,新职业教育也应运而生。 从 2004 年发布新职业名单工作开始至 2009 年,我国累计发布了 12 批次 122 个新职业,2010 年至 2018 年未发布新职业。2019 年 4 月发布的 13 个新职业是 2015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后发布的首批次新职业。加上 2020 年新发布的 25 个新职业,已经累积了 160 种官方认定的新职业。 2020 年的这批新职业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领域,因疫情还扩大了公共卫生辅助服务从业者队伍,“防疫员”“消毒员”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员”分别上升成为新职业。 新职业人群热衷于自我培训提升,根据数据显示,71.2% 的新职业从业者都参加过职业培训。其中,22.9% 来自科班出身,34.8% 参与过公司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27.9% 的从业者自费参与过培训。对自费参与培训的人群进一步分析发现,入行一年内的新职业从业者,21.9% 年职业培训费用在 1000 元以内,占比最高;入行十年以上的新职业从业者中,54.1% 年职业培训费用在 5000 元以上。 从新职业从业者的从业时间和职业培训支出的 TGI 偏好可以看出,随着从业时间的增加,新职业从业者在职业培训上的花费也增多。从业三年以下的新职业从业者偏好培训支出在 1000 元及以下,从业三到五年的新职业从业者偏好培训支出在 10000~20000 元(含),从业十年以上的新职业从业者偏好培训支出 5000~20000 元及以上。在某些重技能、快速迭代的新职业领域,个人自费参加培训成主流。 当这些新职业越来越成为主流,职业教育付费也会发生变化。传统的职业教育以考证为代表,通常为一次性付费,考试通过即可,复报较少。而新职业需要随着大环境和技术的变化,不断自我更新,综合能力要求提高,其他领域的知识也需有所涉猎,培训将成为长期、周期性的需求。专业技能提升/转型和提升综合素质的泛知识付费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未来,职业教育赛道继续被看好,将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一、技术引领趋势。线上线下模式正加速融合,教育+科技应用继续拓宽职业教育学习场景。疫情之下,用户被倒逼建立线上学习习惯,在线职业教育培训渗透率得以进一步提高。此外,技术创新也将成为趋势,以“AI 技术”“大数据分析”“流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教育+科技的手段将改造教学流程,拓宽职业学习场景,助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产教融合。疫情期间,企业与高校、机构与高校之间的联动越来越多,如全美在线(ATA)与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合作成立相关研究院等。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配套政策落地的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平台。包括中国职业培训在线(简称职培在线)、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等。预计疫情结束后,校企合作、产融结合将进一步推进。 三、诞生平台级产品。职教行业单一赛道天花板较低,行业龙头沿着赛道产业链延伸构建“招生+培训+就业+就业后”完整商业闭环、增加产品附加值渐成趋势。而放到在行业格局上看,在“教育+互联网”的趋势下,在线职教接下来可能有诞生平台级产品的机会,它可能会成为流量分发的入口,成为类似京东的聚合资源的直销型平台。 四、往终身教育靠拢。2020 年 8 月,腾讯课堂升级为综合性终身教育平台。随着人们对长期学习、自我增值的理念越来越认同,教育的年龄线也不断拓宽,职业教育机构也有新业务发展的机会,职业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可能是之后的一个大的趋势。 五、资本态度相对谨慎。投融资案例不突出,整体上远低于 18 年,与 19 年相近。原因在于风险投资市场整体偏冷,很多基金由于投资回报不及预期、新基金募资变难,导致出手率明显下降,机构更希望投有确定性收益的项目。职教各细分赛道都已经产生头部企业,竞争压力大,不确定性强,风险较大。在整体大环境较差的情况下,资本还是相对谨慎,但职教赛道和其他赛道相比表现还是相对突出。 6. 教育信息化,加速奔跑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按细分赛道划分一般包含:TO B/G 的硬件设备、软件及后续服务、云技术和数据服务及 To C 的增值服务。教育信息化的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网络服务提供商、产品供应商、系统集成商、政府和使用者。 目前行业的问题是对渠道依赖性强、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很多教育平台正结合自身渠道优势,集成教育硬件、网络服务、内容服务等,向提供深度服务教育系统、提供完整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商发展。 2020 年,是动荡的一年,不幸与机会并存,疫情影响了全球超过 10 亿的学生,这是史上闻所未闻、最多学生同时停学的时期,同时世界上迄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活动拉开帷幕。而疫情又成为教育信息化最大的“助推器”,疫情期间学校停课不停学,加速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据不完全统计,2020 年教育信息化融资事件 67 起,涉及融资总金额达到 38 亿元。疫情期间,伴随“停课不停学”政策的推出,2.76 亿在校生转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服务企业开始获得市场追捧。40% 融资金额为数千万人民币,少数如云学堂、掌阅科技、书链获得至少上亿人民币融资。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的持续推进,“三通两平台”(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下一步政策规划在于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优质资源共享。面向公立校的定制化软件开发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各种教学云平台产品进校通道顺畅。以智慧校园建设为突破口的教育信息化 2.0,仍然存在跨区域整合机会。 教育信息化公司主要集中在 A 股市场,围绕智慧校园布局。2020 年 9 月,竞业达登陆 A 股中小板,以视音频技术为特色,从事行业信息化系统开发、应用与服务的高科技产业公司。 在在线教育“抗疫”期间,各企业的在线教育平台、APP 等陆续被研发出来,为优质在线教育资源的供给提供了重要补充。然而,目前的在线教学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从娱乐平台或会议平台直接变身而来,缺少教学和课堂的改造。 展望未来,“课堂空间在场感”的塑造将是教育信息化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需要产教融合共同做出富有创新性的设计,打破时空隔阂,确保师生能够做到真正“在场”。第一梯队的阿里钉钉、腾讯、华为都在智慧校园展开布局,其他的在线教育公司也在技术上不断跟进,将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用的紧密协同,从而塑造教育信息化新的发展格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裸眼 3D、全息投影技术、5G、VR 等技术营造的全息虚拟课堂将成为可能。更为成熟的智能教学、伴学平台和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也会有到来的那一天,我们拭目以待。
“美股此前大涨冲向3900点(标普500),暗示经济增长和通胀将出人意料地攀升,但美债收益率仍拒绝攀升,因此必然有一个要让步,我们认为股市的再通胀交易需要暂歇。” 摩根士丹利首席美股策略师威尔逊(Michael Wilson)在本周的美股策略展望中如此认为。 周三,美股果然率先变脸,收益率踌躇不前的美债胜出。“恐慌指数”VIX日内飙涨超61%,冲破37,创下2020年11月初以来的近三个月新高。截至收盘,标普500指数收跌98.85点,跌幅2.57%,报3750.77点,连跌两日,创三个月最大跌幅;道指收跌633.87点,跌幅2.05%,报30303.17点,连跌五日,创2020年10月28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并创三周新低;纳指收跌355.47点,跌幅2.61%,报13270.60点,连跌两日。 海外病毒变异、疫苗普及慢于预期、财报季来袭等都令市场的做多情绪受阻。截至1月28日午盘,恒生指数和上证综指分别重挫近2.1%和1.48%。 疫情担忧引海外市场重挫 最新的美联储FOMC1月会议事实上对市场并不具有负面影响。美联储在此次会议上维持利率不变,保持当前购债规模不变,同时认为最近几个月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有所缓和,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部门备受打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必要情况下,美联储可以在资产购买方面采取更多行动,现在还不是讨论关于缩减资产购买力度的日期的时候。美联储会注意沟通清楚,确保没有人对其承诺的在时机到来时将逐步缩减购债而感到意外。 从这些表态来看,美联储的措辞依然相当谨慎,尤其是在市场高度关心的是否会缩减购债问题上,算是给出了定心丸,但是美股依然重挫。原因在于,新冠病毒的新变种在世界各地出现,这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新的压力,同时各国民众接种疫苗的进度仍慢于预期,加剧了各国继续加强封锁的风险。 嘉盛集团分析师Joshua Warner对记者表示,随着人们对疫苗供应短缺的忧虑升温,欧盟委员会主席警告疫苗生产商“必须交付疫苗”。但是,阿斯利康上周警告欧盟,由于生产产能问题,将要交付的疫苗剂数比最初同意的剂数少60%左右。阿斯利康高管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提及,阿斯利康的产能比预期的落后两个月,公司正在“夜以继日地修补疫苗生产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辉瑞也警告,本月和下月的疫苗产量少于预期。 不仅欧洲,澳大利亚、泰国与美国都在担心疫苗供应的问题。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夏季之前全民接种疫苗,美国希望再购买2亿剂(1亿剂来自辉瑞、1亿剂来自Moderna)。疫苗供应扰动正值全球新冠病毒病例数破亿、死亡人数超过215万人之时,英国近期也迎来了第10万人的死亡,全球抗疫形势严峻。 威尔逊对记者表示,再通胀交易需要稍事休息,这并不意味着周期股和小盘股后续不会有更好的表现,但短期内可能会出现一些回调。摩根士丹利认为,尽管此前股市发出了经济复苏的乐观信号,但全美企业联盟(NFIB)小企业乐观指数在11月和12月大幅下降,这是由于担心更高的税收、新一届政府的监管措施,以及为应对疫情而出现的额外封锁,在短期内这将打击股市表现。 KVB PRIME特约剖析师吴臻(Boris Wu)对记者表示,在公布利率决议之后,美国证监会表示将加强整体市场监管并正积极监测期权、股票市场的波动,并正与其他监管机构合作,评估形势,审查受监管的实体和金融中介的活动,这也导致市场情绪更偏谨慎。 尽管大盘重挫,但散户逼空机构的疯狂戏码仍在上演。多只被机构大量做空但受散户热捧的个股仍然飙涨:首要“逼空战场”游戏驿站(GME)盘中最高涨近157%,最高至380美元,收涨近135%,日内实现股价翻倍,从1月13日至今的两周里累计上涨1642%;影视院线股AMC娱乐盘中最高上涨超过310%,一度触发交易熔断,收涨超301%,股价创2018年10月以来新高。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称,拜登团队“正在监控”游戏驿站的情况。 就在隔夜美股大跌前一天,美国对冲基金经理已连续第四个交易日平仓空头头寸,同时削减多头头寸。高盛机构经纪业务部门汇总的数据显示,在此期间,他们从市场流出的资金总额达到2014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 中国市场受溢出效应冲击 美股如此剧烈震荡也产生了溢出效应:恒生指数、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数都出现大幅下跌。 尽管2021年全球和中国市场开年一片大好,但接受记者采访的机构认为,降低收益预期仍是关键词。 “货币政策从应对危机模式要回到常态,周期品、制造业复苏的速度也已很快。今年的‘开门红’更多受到新增资金入市的推动,若后续市场出现调整,热度可能有所下降。”煜德投资合伙人蔡建军对记者表示。1月的前两周,已有27只偏股基金合计发行规模达2085亿元,机构预计整个1月发行规模可能达到4700亿~5300亿元,年初至今南向资金流入超过2600亿港元。 从1月26日开始,A股和港股就同步大幅下挫。26日恒指大跌超700点,跌破30000点大关。“恒指30000点以上的部分基本都是受到流动性和情绪推动,部分企业估值已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建银国际港股首席策略师赵文利对记者表示。 对流动性的担忧近期也扰动市场。 虽然市场短期震荡,但一些机构并不认为“再通胀交易”会马上逆转。一是市场对拜登刺激政策仍抱有期待(目前讨论的只是纾困计划,后面还有经济复苏计划);二是耶伦听证会上的宽松表态也令市场感到未来刺激政策仍存空间;同时,近期美元虽然反弹但幅度不算大,中长期“弱美元”格局未变,商品和物价普遍还在上涨。 就未来的关注点而言,瑞银中国策略主管刘鸣镝对记者表示,市场目前预计在低基数下2021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会大幅反弹,经济反弹将带动非金融企业盈利普遍复苏。潜在的2020年四季报和2021年一季报(将于4月底前发布)超预期将支撑部分成长股。不过一个潜在的不利因素是疫情相关的出行限制或使国内旅游、线下消费和经济中相关的部分在今年一季度承压。 瑞银预计,内地资金将偏好拥有品牌、平台和创新能力的私营龙头企业。在现在的市场反弹下,部分个股的权证交易活跃,这或会加大之后市场回撤的幅度。通常来说,1990年后出生的新一代股票投资者更偏好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公司。对于在岸市场,建议投资者继续结构性地坚守拥有创新能力、品牌和平台优势的行业龙头,而市场也可能继续给予相关公司估值溢价。战术上,建议投资者增加对顺周期板块的配置敞口,借力于经济上行周期。总体上,看好材料(有色金属、化工)、工业(建筑机械、光伏、电动车产业链、自动化)和可选消费(家电、汽车、运动服饰)。
医疗服务里的专科赛道一直都不便宜,爱尔、通策这两年PE更是水涨船高至200倍之高,申万医疗服务行业的最新估值也在160X附近波动,而体检赛道的估值却落后大半截,究竟值不值得看? 国内体检覆盖率偏低,需求端推动市场持续扩容 从我国体检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2003年SARS危机后,在政策和民营资本的助力下,我国健康体检业务迅速发展,逐步过渡到预防保健性体检阶段。2003年之前国内指令性体检有一定强制性,而当前的预防保健性体检则出于自身意愿,检查项目更加灵活、深度。 目前健康体检可以有效节省医疗费用支出已达成共识,据统计显示,每投入1元的健康预防投入,平均可减少9元药费和100元的抢救费、误工损失、陪护费等后续投入。目前国内健康体检机构覆盖了多数经济发达地区,经营模式日益完善,体检产品更为多样。 但总体看,国内健康体检行业仍然是新兴行业,经济、文化、体检观念造就了国内区域市场的差异,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健康体检市场可以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为一类地区、二类地区和三类地区,各类地区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低线地区发展空间较大。 健康体检市场扩容的核心驱动力是老龄化+体检覆盖率持续提升。首先,老龄化将催生巨大的健康体检需求,我国第一波婴儿潮人群即将步入老龄化,建国后第一波人口高峰在1961年左右爆发,目前国内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攀升至12%附近;第二,是我国的体检覆盖率偏低,虽然近年明显提升至40%以上,但和欧美、日本相比仍存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体检人次角度看,近年数据快速攀升。根据《2019健康管理蓝皮书》,2018年中国体检市场健康检查人数约为5.75亿人,2009-2018年检查人数复合增长率为10.77%。 与体检人次的增长相对应,体检行业的总体规模在2015年后经历了快速增长,据艾媒咨询统计,2018年体检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511亿元,增速超15%,这与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继而增加在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有密切关系,未来随着消费升级和社会健康意识的提高,预计2024年国内体检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 民营体检具备竞争优势,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当前民营体检机构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仅20%左右,未来有望持续提升。根据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的调查,2017年全国约有9000家体检机构,其中70%以上都是公立医院,从市场规模来看,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19年全国健康体检收入中22%来自民营机构。 从增速来看,2011-2016公立医院健康体检收入复合增速为24%,民营机构复合增速达到32%,按照这个增速下去,预计民营机构将逐渐抢占公立体检机构的市场份额。 民营健康体检中心相对公立体检中心,具备较多优势。与大多公立医院体检中心相比,新顾客除了在品牌、信誉上会有所顾虑,但体检项目价格更低,套餐种类更丰富,消费者预约排队时间少等优势仍然具备相当吸引力,并且民营机构可在全国扩张,连锁经营,检查网点分布广泛,适合跨区域型团体客户合作,综合来看,民营机构在体检市场差异化竞争优势较为明显。 从2018年国内地区民营机构体检渗透率来看,大部分地区体检渗透率普遍处于5%以下,TOP5为江苏、浙江、西藏、上海、宁夏,从它们历史数据来看,民营机构体检渗透率近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未来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另外,国家政策扶持民营健康体检行业。近年,民营体检机构受到了多项政策的支持,管理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过渡到以健康管理为中心。201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健康体检机构管理、促进健康体检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指出严把准入门槛、规范健康体检机构设置管理、加强日常监管,行业门槛提高,竞争格局逐渐清晰;2019年国家发改委、卫健委等部门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明确指出深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在眼科、骨科、口腔、妇产、儿科、肿瘤、精神、医疗美容等专科及中医、康复、护理、体检等领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体检行业龙头优势凸显。 格局如何? 目前民营体检呈现出三巨头格局,美年健康在各方面优势相对领先。 美年健康旗下美兆、奥亚等品牌拓展高端体检服务业务,而美年健康和慈铭体检则继续覆盖一般消费水平群体,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 在用户需求上,瑞慈医疗和爱康国宾均开始向服务高端客户人群转变。瑞慈医疗致力于将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和体检门诊并行,投资相对分散,业务内容较为广泛;而爱康国宾同样推行多业务并行理念,除体检业务外仍包含疾病筛查和牙科等毛利较高的服务。 截止2019年底美年已在294个核心城市布局703家体检中心,在营632家(美年499家、慈铭88家、美兆奥亚共45家),全年总接待人次为2602万人(含参股体检中心),整体规模领先另外两家同行。此外,在经营策略上,美年在其他行业开展一二线城市业务时,已经将触角伸到了三四线城市,在抢占市场方面也优于业内同行。 但龙头美年健康的股价自2018年假医生事件之后就拐头向下,在近年快速并购后的商誉减值、业绩不及预期、以及近期阿里减持的负面影响下,股价也相对萎靡(以2018业绩高点算公司PE估值为68X,远落后于行业),未来随着公司体检中心管理整合理顺,在体检健康赛道的扩容背景下,公司的股价表现值得期待。
近日,美国散户“抱团”对决做空机构引发市场热议。类似弱者逆袭的剧情,犹如网络爽文一般,让全球的吃瓜群众亢奋不已。事件的大致经过,是做空机构发布了对个股游戏驿站(GME)的沽空报告,这本是一次常规操作,但意想不到的是,“游戏驿站”的产品在很多股民童年里烙下了深刻记忆,这次做空行为竟然无意间引发一众“情怀粉”激烈反弹。他们通过社交网络抱团取暖,以期权等杠杆工具,合力爆拉股价,在短时间内涨幅超过10倍,逼得一众做空机构认赔离场。甚至连大名鼎鼎的香橼,也只能公开声明不再针对GME发表任何观点。 更令人意外的是,长期以来散户对金融机构形成的“积怨”,在这次对抗中,俨然变成了“揭竿而起的壮举”。在GME身上尝到甜头后,进而将战火扩大到了包括院线股AMC等在内的多只股票,标的选择和操作也堪称精准和流程化:有做空机构为对手盘,业绩不佳、股价照拉。以AMC为例,仅在当地时间周三这一个交易日,股价涨幅就达到惊人的301%。然而好景不长,在刚刚攻下这座城池后,美国散户们便遭遇了坚壁清野式地“围剿”,多家券商出手限制游戏驿站等热门个股的交易,相关股票随之暴跌。 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机构和个人之间的强弱“平权”。以此次美国散户抱团为例,正是社交媒体的存在,使得散户们有了高效传递信息的平台,将原本散落各处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以对抗做空机构。至少在短期内,聚沙成塔式的抱团取得了不俗的战果,浩浩荡荡的蚂蚁雄兵瞬间将空头大象啃食而尽。当年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没能实现的目标,似乎在昨日以别样而温婉的方式得以达成。虽然有人称此次抱团是有机构穿着散户的马甲混迹其中,但本文不打算讨论这个问题。其实,在A股市场,类似的抱团现象也零星存在,比如在一些刚上市新股的股吧里,就不时能看到有人号召挂单护盘,以扩大中签利润。但二者又有明显不同,前者有着非常明确的交易对手,就是入场做空的机构,拉升股价让他们爆仓是抱团者们的终极目标,加上一些专业人士的指引和诸如马斯克等意见领袖的号召,执行力较强;而A股中签抱团者们只有热血但毫无约束的口号,真正的对手是股票价值这个地心引力,执行力很弱,随着股价的上涨,不断会有原先的护盘者加入抛售大军,抱团联盟很快便土崩瓦解。 然而,即便美国散户在这场抱团战役中暂时取得成功,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仍然不过是一场“众筹式坐庄”的闹剧。市场先生只是短暂失灵,自身强大而高效的纠偏机制会迅速生效,针对类似的抱团行为给出应对举措。可以预见的是,做空机构会更加谨慎地选择目标,以避免重蹈类似的覆辙,抱团者的对手盘将变得稀缺。对这些参与抱团的散户,相信也很快会有嗅觉灵敏的猎手,比如先编造一个虚无的目标,引诱散户前往抱团伺机进行收割。抱团散户之间的利益同盟,实际上也并不牢固,没有纪律、仅凭信念和口号并不足以将他们始终绑定在同一驾战车上,这种抱团行为,类似于泥沙搭建的城堡,一旦裂解便会在顷刻间分崩离析,届时可能将是另一番互相踩踏的景象。更何况,“众筹式坐庄”行为本身,亦涉嫌触及股价操纵的红线,很难想象美国的监管层会一直对此放任自流。刚刚发生的“围剿”,以及随之而来的暴跌,已然给抱团者们上了残酷的一课。 漫长的严冬、肆虐的疫情和泛滥的流动性等无数只蝴蝶扇动翅膀,共振出美股此次史无前例的散户抱团奇迹。但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依然是亘古不变的历史铁律,所有陷入狂欢的参与者、饱含艳羡的旁观者们应该明白,裸泳者在潮水退却的时候,会是多么地惊惶失措。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