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正成为各地区2021年的研究主题。继1月23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加快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数字货币试点应用后,1月24日,包括上海、广东多地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打造数字货币创新试验区,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 多地“官宣” 数字货币近两日热度大涨。广东省省长马兴瑞1月24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将全力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深圳构建高水平要素市场体系,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数字货币创新试验区。 无独有偶,1月24日开幕的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指出,将持续推动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继续集聚一批功能性、总部型机构,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 事实上,除了北上广外,包括苏州等地区也有相关规划。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1月中旬,苏州市政府便曾宣布,“十四五”时期,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工作,前瞻布局数字金融产业链,建设数字货币产业集聚区和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推动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运营。 金融科技行业资深分析师苏筱芮认为,“地方两会”频频提及数字人民币,表明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在顶层制度、创新实践等方面已具备充分优势,数字人民币的意义不仅仅是来自央行的数字货币,更承载着以金融科技创新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生态圈发展的历史重任。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刘峰进一步称,从各地表述来看,北京市侧重于加强数字货币应用在金融科技、专业服务层面;广东省则希望构建以深圳市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货币创新及应用城市;上海市则更希望融合上海自身特色领域,利用成熟的金融风控体系与临港片区的跨境贸易之便,赋能数字人民币,打造稳定、安全的数字货币应用试点。 聚焦高频小额支付 “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逐步召开之际,各地陆续在会议中定调数字人民币,意味着从政府规划层面,数字人民币或将从试点走向大范围应用。”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联储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全称。 事实上,自2020年以来,数字人民币试点多点开花,其中在深圳、苏州等地进行大规模试点,且在上海、北京等地进行了小范围测试。在应用场景上,主要聚焦在日常交易、生活便利、零售等高频小额场景,另在支付体验上,也不断升级进阶至双离线支付、可穿戴设备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 多地试点城市中,深圳作为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的“首发地”,在用户规模、商户规模等方面,试点优势显著;而苏州作为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的“第二站”,在数字人民币的线上运用、“子钱包”推送、双离线支付等多方探索,亦可圈可点。 针对2021年开年以来的数字人民币最新动向,苏筱芮认为主要呈现了三个方面特征。一是应用场景丰富,数字人民币除了传统的商超百货,正在向更多场景进行拓展,例如保险购买、物业费缴纳、汽车服务等;二是体验形态多样,除了传统的“扫一扫”,目前数字人民币还可以“碰一碰”,测试了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三是试点多线并行,尽管在部分城市未官宣开展活动试点,但已零星出现小规模的场景接入,通过前期准备助力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乃至为后续的全国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铺垫。 后续场景延伸 “数字人民币试点进展如火如荼,整体上呈现北、上、深、苏持续新功能测试,地方城市扩大落地试点,百花齐放的形态。”刘峰认为,数字人民币试点目前主要聚焦在日常交易、生活便利、零售等高频小额场景,后续仍有望取得更多场景的突破。 正如刘峰所称,随着数字人民币陆续试点,数字人民币在日常生活、零售等高频小额场景逐渐成熟,测试的重点则或逐渐转移到非零售场景中,如供应链体系、跨境贸易、金融等场景中去。而在功能上,将保留灰度测试、小步迭代的方式进行。 在李全看来,目前的数字人民币在试点过程中,多为支付所用,后续其是否可以用于存储、用于理财产品的买卖及投资品的买卖,甚至广泛地用于国际贸易,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重点,这也有助于从数字技术等手段和机制深度推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 可以预见的是,数字人民币正在渐进式重构支付体系,后续试点有望加速。其中产生影响既体现在商户端,也有用户端体验。苏筱芮预计,后续试点或将在线上使用场景得到更大突破,从此前央行数研所的合作名单中推断,未来数字人民币会逐步渗透出行、电商、短视频等零售场景。 刘峰进一步建议,在后续各城市试点中,一方面应更全面地测试相关技术,保留更多的技术预案,更多考虑未来可能拓展的场景,保留好相关的技术和业务接口对接能力,做好全面服务各类场景的准备;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数字人民币背后的技术风险、业务风险,在现有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等风控能力的基础上,强化系统风控能力,补充数字货币新特性所带来的流通时匿名、离线交易等可能蕴含的金融风险。
原标题:独家电报|央行、住建部与重点房企座谈 融资“三条红线”试点有望扩围 ,财联社记者从多个信源处独家获悉,近日央行、住建部召集重点房企举行座谈会,与会房企除了去年9月已参与融资新规试点房企,亦包括部分去年未参与试点的房企。知情人士称,融资“三条红线”试点有望扩围。财联社去年曾独家报道,2020年8月20日央行、住建部与12家房企在京座谈,9月融资“三条红线”新规在12家房企试点实施,监管部门要求试点房企在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降负债目标。(财联社记者 陈业)
12月8日,交通银行正式推出了基金投顾服务平台,成为业内首家面向个人客户推出基金投顾服务平台的全国性商业银行。 该投顾平台上线后,可由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以及中欧财富3家获得首批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资格的试点机构,根据客户委托进行基金产品投资和管理。 基金赚钱但投资者不赚钱 个人投资者存在“基金赚钱但投资者不赚钱的”的现象,个人投资者在面对全市场上千只基金产品时普遍存在: 1.配置难。选择的基金产品不匹配自身投资需求。 2.选基难。不知如何选,或仅根据短期业绩或他人建议跟风购买产品。 3.调仓难。面对市场波动无所适从,容易频繁申赎、高买低卖,费心费力。 同时2020年以来基金发行火热,据Wind显示,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发行总规模屡创新高,年内公募基金发行总规模达30614亿。 随着大规模公募基金产品的陆续入场,如何挑选有投资价值的基金产品成为了投资者们的一大难题。 此外,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投资人员指导,在选择产品、配置和调仓上均面临较大难度,也使得“基金赚钱而投资者不赚钱”的问题逐渐暴露。 为进一步解决基金赚钱但投资者不赚钱的问题,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2019年10月,基金投顾业务试点“横空出世”,吸引了多家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的积极参与。 交行提供专业基金投顾服务 12月8日,交通银行联合3家首批获得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资格的试点机构,致力于为个人客户提供专业的基金投顾服务,为银行业内开展基金投顾业务做出了示范。 2001年交通银行成为境内第一只开放式基金的托管行和代销行,近年来,交通银行也持续在开展代销基金业务上发力。 自2013年以来,交通银行代销公募基金数量始终蝉联银行业第一。截止2020年12月2日,交通银行代销公募基金产品数量达3214只,位列银行渠道第一 此外,交通银行推出沃德优选基金品牌,今年以来,由交行严格遴选的“沃德优选基金”业绩业内领先。 目前,投资者已可以下载交通银行手机银行APP进行基金投顾服务体验。投资者可通过交通银行手机银行渠道开展基金申购、定投可享受手续费1折优惠。 7大策略助力投资者挑选“优基” 作为首家推出基金投顾试点业务的全国商业性银行,交通银行在合作方式上,选择引入头部基金投顾持牌机构,搭建基金投顾服务平台。 首先,交通银行在合作基金投顾试点机构的选择上,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和中欧财富不仅是首批获得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资格的机构,同时在基金投顾业务方面有丰富的事件经验。 其次,依托基金投顾服务平台,交通银行同时打造了涵盖投前、投中、投后全方位服务的专业财富投资体验。 据交行负责人介绍,交行基金投顾平台推出从低到高共4大策略、7个风险策略组合,覆盖客户现金管理、稳健增值、平衡增长、权益优选等各种投资需求,从而开展全市场基金优选配置。 不仅如此,匹配适合客户策略后由专业投顾试点机构提供服务,调仓无需费心,让客户持有更省心。 投后方面,易方达基金等3家基金投顾试点机构将为投资者提供全程投资顾问和投后服务。 交通银行表示,将寻找更多合作伙伴,进一步优化平台功能,在全市场优选投顾机构和策略,丰富客户投资需求策略组合。 基金投顾服务平台:https://mbank.95559.com.cn/mobs/custom/NADMT23/NADMT23/NADMT23.html
自12月11日8时发放,至12月27日24时结束,为期半个月的苏州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活动正式收官。96614人领取红包,线上消费金额占比近五成,536人“尝鲜”双离线支付,此次苏州数字人民币试点可圈可点,也相较此前深圳试点取得多个突破。如今,数字人民币试点不断扩围,后续试点场景、技术突破仍值得期待。苏州交出数字人民币试点“成绩单”,这次的消费数据有何亮点? 近半中签者选择线上消费 苏州正式交出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成绩单”。据“苏州发布”12月28日晚消息,截至12月27日24时,中签市民已领取红包人数96614人,占总中签人数比例为96.61%,已消费红包金额1896.82万元,占发放红包总金额比例为94.84%,其中,线下商户消费红包金额1049万元,占比55.3%,线上(京东商城)消费红包金额847.82万元,占比44.7%。 本次活动通过摇号抽签方式,向全市10万名符合条件的中签人员发放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单个红包金额200元,累计红包总金额2000万元。一中签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领到200元数字人民币红包后,他第一时间通过京东自营平台购买了所需商品。 众所周知,此次苏州试点在线上支付场景取得突破,京东数科成为首个与六大行均开展合作并接入数字人民币电商平台消费试点场景的科技公司,包括工、农、中、建、交以及邮储银行均可使用京东App。而整个试点中,44.7%的中签者选择线上消费红包,这一占比也成为亮点数据。 正如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所评价,苏州红包试点这一消费数据符合预期,起到了良好的推广效果,相比深圳试点线上消费成为了亮点,44.7%的比例展现出数字人民币在线上场景运用的广阔前景。
苏州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试点活动于12月底收官,这也是继深圳后第二个进行公测的城市。本次活动自12月5日开放预约,持续了近一个月时间。据悉,有超14万人“尝鲜”数字人民币。 12月29日,北京也有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落地。记者获悉,启动应用场景测试的店铺使用升级后的工行POS机,可以通过扫用户数字人民币钱包中的付款二维码,也支持用户“碰一碰”付款。 数字人民币测试在这一年间无疑按下加速键,从4月央行数研所公布首批试点地,深圳、苏州两地先后公测,再到第二批试点地区名单流出,多地俨然赛马模式。此外,应用场景也从机关单位、银行内部,拓展至餐饮、商超等小额高频零售支付场景。 两轮公测 消费红包2770多万主要用于商超、餐饮等 数字人民币正式揭开神秘面纱,是从公测开始的。10月,深圳市联合央行开展“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约两个月后,苏州市联合央行开展了“双12苏州购物节”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试点。 两轮公测共有超过260万人参与抽签,最终15万中签的幸运儿中,有14.42万人成功领取红包,占比均超过95%。消费金额上,两轮测试共消费红包金额2770余万元。深圳官方透露,有部分中签个人还对本人数字钱包进行充值,充值消费金额90.1万元。 两次公测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如深圳试点范围在罗湖区的3000余家商户,苏州试点覆盖全市近万家商户。苏州试点活动还有几大新增亮点,包括首次支持京东商城线上消费,“双离线”支付测试等。
自去年12月底北京率先开启创新监管试点后,目前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已试行一周年,除了试点项目不断扩容,试点地区也已全面铺开。12月27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从这一年试行情况来看,金融科技“监管沙箱”稳步推进,事前、事中、事后有一系列流程规范,同时也在风险防范和风险补偿机制上不断优化。在分析人士看来,“监管沙箱”后续仍有望继续扩容,重点是对试点项目进行分类总结,形成可推广的标准。 持续扩容 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持续扩容中。12月25日,央行营业管理部官网公示了2020年第三批5个拟纳入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创新应用,分别为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申请的“光信通”区块链产业金融服务、农业银行(行情601288,诊股)(港股01288)“链捷贷”产品、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港股01988)与北京逸风金科软件有限公司推出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以及北京融和云链科技有限公司与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北京分行推出的“基于区块链的国家电投供应链金融平台”、北京中科金财(行情002657,诊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浦发银行(行情600000,诊股)北京分行推出的“基于API的场景适配中台产品”。 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区、杭州市、苏州市、成都市、广州市9市(区)先后成为试点地区,并均已发布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名单,共60个惠民利企创新项目。其中,北京已发布两批次试点名单,第三批也开启“进行时”。此外,包括杭州、深圳、上海、广州等多地创新应用已完成登记,正在提供惠民服务。 具体来看,60个项目中,包括35项金融服务、25项科技产品,业务领域覆盖供应链金融、手机POS创新应用、小微企业在线融资、非接触金融服务、政务数据融合产品、数字风控产品、智能银行、智能化农村金融服务等。 在主要应用场景上,信贷场景占比47%,运营管理占比23%,支付为13%,多场景为12%。此外身份识别、溯源、保险理赔3个场景占比均为2%。而应用渠道类型上,线上应用占比为65%,线上+线下相结合占比为33%,线下为2%。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指出,设立金融科技“监管沙箱”的目的是引导持牌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推动金融科技守正创新,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营造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发展环境。从这一年试点看,参与机构从金融机构扩展到金融科技公司,技术和覆盖场景不断丰富,创新性更强。 整体来看,2020年金融科技“监管沙箱”的进展也符合业内预期。正如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所称,“监管沙箱”作为监管创新工具,事前、事中、事后流程均有详细规范,既有包容,也有审慎;同时,“监管沙箱”通过试点地区的设立、试点批次的更新等,来扩大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范围,能够鼓励更多企业主体参与到守正创新的工作中去;此外,“监管沙箱”成果丰硕,多地创新应用已完成登记,提供惠民服务,表明科技赋能金融的成果进入到成熟落地阶段,能够产生积极意义、发挥社会作用。 严控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一边是试点项目扩容不断、“监管沙箱”稳步推进;另一边,试点在控风险方面的要求也日益严格。正如多地试点所提出,试点工作要秉持守正创新、风险可控、权益保障和惠民利企原则,申报的项目可以是金融服务,也可以是科技产品,但是项目必须具有业务普惠、技术创新、风险可控及监管支持等特点。 从目前多地试点应用情况看,均采用科技创新、服务小微、风险可控等原则,结合了当地金融与科技的优势资源,并各自具有一些特点。比如北京数量最多、落地最早,应用范围上涵盖更广,除了覆盖到银行,还包括保险、非银行支付等领域。上海和深圳在试点数量上相对较少,二者主要都围绕银行相关业务创新。 目前,各地选择的项目也主要根据当地不同的城市定位及产业基础相关,例如北京偏基础科技类应用比较多,上海则更偏重区块链,深圳外向型科技应用特色明显,而成都、重庆等地方特色则比较鲜明。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主要面向未来的一些新业务,强调技术创新和风险可控。例如,一些风险类项目将无望被纳入“监管沙箱”试点;同时,在合规方面受到监管严厉处罚的金融科技公司,通过“监管沙箱”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此外,没有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场景,也很难申请成功。 “今年以来,金融与科技结合带来的风险也成为监管焦点,监管方针对互联网贷款风险、数据和技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关监管要求。在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也会存在相关显性和隐性风险,创新试点方需要对风险作出预判并建立防范措施,在成果检验中,相信风险层面是重要的关注点。”于百程称。 稳步开展“监管沙箱”试点的同时,可以看出,监管也非常注重风险的防控。基于此,苏筱芮也针对申报机构提出多个建议,一是申请前各项准备工作方面,要注重预期效果、预期规模等的遴选;二是事中、事后相关的补偿机制和退出机制等方面需详尽规划;三是要注意消费者保护方面的风险防控,完善机构投诉及自律投诉渠道等。 标准推广 零壹智库统计显示,在9个地区前60个创新应用中,全国共计113家机构参与。其中,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合计60家银行参与;其次为科技公司,合计27家。另外,支付机构、征信公司、清算组织、保险等机构也积极参与到监管试点当中。在关键技术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为主。全部试点应用当中,涉及大数据的有48个,人工智能32个,区块链19个,云计算8个。 “接下来试点项目也将进入成果检验、总结经验的阶段。”于百程认为,2020年的60个创新监管试点项目主要在8月之前,后续方向重点是对试点项目进行分类总结,形成可推广的标准。 事实上,今年10月底,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曾透露北京“监管沙箱”五大思路,一是“监管沙箱”的入箱机制,会更加朝市场化和包容性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为一些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提供生长的机会;二是入箱主体要更加丰富和双向,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北京“监管沙箱”试点。参与主体目前以金融机构为主导,下一阶段会向科技企业为主并重;三是进一步扩大“监管沙箱”扩展机制,增加扩展机制的弹性,把以物理空间划定的“监管沙箱”基本管理制度逐步有序拓展到服务领域空间;四是要把试点评估的效果和行业准入、监管规则的完善紧密联系起来,使试点发挥更好效应;五是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地支持和鼓励区内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际规则的制定。 在分析人士看来,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未来将继续扩容。苏筱芮认为,具体体现在试点范围将不断增加,试点城市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到周边地区,共同打造区域内金融科技事业的繁荣经济圈;试点批次将逐步提速,在各地试水创新项目试点后,其申请流程、评判方式等将不断被总结及优化,试点批次亦将伴随着工作效率的提升而产生加速。 展望后续,苏筱芮建议,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一是要以质量优先,数量方面不能过于宽松,要严格遴选标准,注重风险把控,尤其要关注到需求端(企业、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二是要保持竞争中性,从入选项目的申请机构来看,多为大型银行机构与金融科技巨头等,需要鼓励更多优秀民营机构甚至初创机构入选;三是创新导向,金融供给的目的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需要切中实体领域的痛点,鼓励更多独创性而非冗余性的创新项目。
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之外,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下称“长护险”)试点正在规范中迎来发展。记者昨日获悉,银保监会人身险部起草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服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于近日在业内征求意见。 《通知》的核心内容共9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规范项目投标管理,强化经营风险管控,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注重护理机构管理,压实市场主体责任,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重点整治突出问题,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这9条规范都围绕试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重点对保险公司参与长护险服务的投标行为、服务能力、财务管理、风险调节机制、市场退出进行规范,压实公司主体责任,确保服务水平和理赔质量,严肃查处违规问题。 《通知》要求,参与长护险服务的保险公司,应偿付能力充足、公司治理良好;应加强业务风险管理,注重经验数据的积累,加强对项目经营情况的综合分析,明确在合同中建立风险调节机制,保证服务的可持续性;要对长护险单独核算,有效开展内部审计等。 “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应量力而行参与服务,不仅要合理设计保障方案,科学核定成本费用,还要避免低价恶性竞争行为,防止保险公司参与长护险试点发生大面积亏损。这份规范性文件,使保险公司经办这一业务时有了抓手、有了方向。”一家养老险相关负责人称。 《通知》重点圈出了整治查处的一些突出问题:投标过程中弄虚作假、恶意压价竞争;挪用、截留、侵占长护险资金;给予保险合同约定以外利益;发生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理赔服务质量低下;合同期间内单方中途退出;泄露参保人信息;其他严重影响业务正常经营的情况等。 一旦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存在重大经营风险等情况,保险公司首先要内部严肃问责。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的保险公司,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及时采取监管措施,必要时可责令其退出,并协商医保部门选择承接公司做好交接工作,确保平稳过渡。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一项重要制度探索,长护险在经过四年试点后,明确了作为独立险种的政策地位,试点城市(区)现已扩至49个,以重点解决包括失能老人、重度残疾人在内的重度失能人员长护保障问题。 来自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有14家保险公司参与了全国15省、35个城市的长护险项目,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为35.8万人提供了长护待遇,在提升参保对象生活质量、保证长护政策落地实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