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2020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7月31日在京举行。《2020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良资产上升压力、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以及部分市场乱象有所反弹等潜在风险和挑战依然较大。 报告显示,信用风险管控压力增大,市场与流动性风险总体稳定。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内外部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银行业不良资产逐渐增长。截至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04亿元,不良贷款率2.10%,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8.1%,比年初下降4个百分点。 “今年年初以来账面不良贷款余额虽然增加不明显,但由于经济下行在金融领域反映有一定时滞,加之宏观政策短期对冲效应等,违约风险暂时被延缓暴露,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不良贷款仍存在上升压力。”报告称。 报告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提早谋划应对不良资产上升的压力,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严格资产质量分类,做实利润、提足拨备、补充资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尤其是将重点管控影子银行死灰复燃、房地产贷款乱象回潮和盲目扩张粗放经营卷土重来等重点领域风险。 报告认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预计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突出位置,综合运用多种工具有效应对疫情冲击,流动性将总体保持合理充裕。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和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大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市场风险总体可控。 报告预计,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继续紧跟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业务倾斜力度,支持区域经济战略发展。抓住机遇、主动作为,拓宽风险处置和资本补充资金来源,全方位、多渠道补充资本,强化资本基础。对接LPR利率机制改革,推动存量贷款换“锚”,有助于更大力度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缓解企业经营负担,更好帮扶企业发展。
图片来源:微摄 银保监会近日发布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 问题一: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冲击影响,银行业保险业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各界也十分关注。请您简单介绍当前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情况。 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手抓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有效应对了年初以来快速变化、错综复杂形势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当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整体运行稳健,风险可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但也必须看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潜在风险依然较大,要保持清醒,冷静研判,未雨绸缪。 截至6月末,我国银行业境内总资产301.5万亿元,同比增长9.8%。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04亿元,不良贷款率2.10%,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8.1%,比年初下降4个百分点。保险资产总额21.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5.7%,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4.6%,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33.6%,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6.4%。银行保险机构主要经营和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当前,面临的突出风险与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良资产上升压力加大。今年初以来账面不良贷款余额虽然增加不明显,但由于经济下行在金融领域反映有一定时滞,加之宏观政策短期对冲效应等,违约风险暂时被延缓暴露,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不良贷款会陆续呈现和上升。第二,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问题较为严重。有的银行、保险或信托公司,存在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机制失效,资产负债基础原本就比较脆弱,资产质量在疫情冲击下加速劣变,风险不断积累。第三,部分市场乱象有所反弹。一些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有的以新形式新面目企图卷土重来。企业、住户等部门杠杆率上升。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市股市,推高资产泡沫。第四,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如2020年1月起开始被逐步揭露的武汉金凰假黄金事件,牵涉多家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除了企业本身的原因外,也暴露出一些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形同虚设,需引起高度重视。 银保监会将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继续保持定力,优化监管措施,依法处置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水平,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促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确保银行业保险业稳健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 问题二:受疫情冲击影响,实体经济运行遇到一定困难,金融资产劣变风险加大。请问银保监会对当前不良资产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有什么判断,将采取哪些措施防范和化解? 答: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银行业保险业信用风险有所上升。截至6月末,各机构报告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总体较年初有所上升。对不良资产变化情况,银保监会一直密切关注,秉持客观、专业精神认真分析和应对。目前国内经济运行边际改善,但还未回归正常水平。境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衰退。一些受疫情影响较重的行业和企业经营压力巨大,还款能力下降。虽然我们采取了临时延期还本付息、借新还旧、展期、修改贷款合同等对冲政策措施,但经营不善的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今后仍然存在较大违约风险。一些银行、企业和地方政府不愿主动暴露不良,有的甚至故意粉饰和隐瞒。总的来说,当前不良贷款并未充分暴露,存在较大上升压力。 我们必须做好不良贷款可能大幅反弹的应对准备。一要进一步做实资产分类。严格区分受疫情影响出现困难的企业和本身经营风险较高的企业,对于后者,严格按规定确定资产分类,符合不良标准的必须划为不良,实质承担信用风险的其他表内外资产也应执行分类标准。二要继续加大处置力度。今年不良资产处置金额要在去年基础上合理增加,降低拨备覆盖率释放的资源必须全部用于处置不良。三要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综合使用核销、清收、批量转让、债转股等手段,做到应核尽核,应处尽处。试点开展不良资产批量处置,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问题三: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在银行补充资本、动态调整拨备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的举措。请问如何看待当前银行业资本和拨备情况,未来将采取什么政策措施? 答:银保监会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安排拨备、资本等经营要素,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能力。在拨备计提方面,严格遵循审慎原则。要求准确区分风险成因,全面反映风险底数,按规定及时提足拨备。坚持内源和外源相结合的方式补充资本。鼓励银行增加利润留存,做实资本积累。支持银行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债等资本工具。对少数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进行资本补充的机构,积极推动依法依规筹措政府性资金支持。尽快落实省级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的最新政策,并把补充资本和优化公司治理有机结合。 当前银行业资本和拨备整体比较充足,但分布不均衡。一些机构,特别是部分中小机构资本、拨备水平较低,资金不实,且补充资本能力有限,渠道不多。银保监会将进一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拨备计提,充实资本实力,实现稳健经营。当前的一项重点是要配合省级政府制定发行专项债券补充银行资本的实施方案,通过夯实资本提高中小银行风险抵御和信贷投放能力。 问题四: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为-6.8%,但银行利润实现6%的正增长。请问银保监会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又将有怎样的政策考虑? 答:在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降之际,银行业利润保持一定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现行财务会计和统计制度造成的时滞影响。按照权责发生制会计原理,潜在风险贷款利息收入仍在利润核算中全额计入,而实际风险尚未全面反映。其次,利润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生息资产大幅增长的结果。为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银行业生息资产特别是信贷投放同比大幅增加。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生息资产增长17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规模大幅增加带来账面利息和利润也相应增长。第三,一些机构拨备不达标,即便按照现阶段拨备覆盖率最低标准100%测算,银行机构仍有缺口合计超过3500亿元。若均摊到全年补足拨备缺口,这些机构利润增速将大幅降低,有的甚至为负。 银保监会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督促银行保持利润合理增长,做实利润、用好利润。一要更大力度让利实体经济。千方百计降低企业,尤其是普惠型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推动金融系统全年让利实体经济1.5万亿元。二要及时填补拨备缺口,全面覆盖风险损失。拨备不达标的银行要制定计划,尽早达标。在当前特殊形势下,各银行要根据客户真实风险水平,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法评估潜在风险,并据此计提拨备。三要切实补充资本。适当降低分红,不增加奖金,把有限的利润更多用于资本补充,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问题五:当前复工复产正有序推进,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方面,银保监会采取了哪些措施和行动,还将如何进一步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答:银保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总量和结构同时入手,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扎实做好“六稳”“六保”金融服务,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一是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银行保险机构债券投资、保险资金股权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保险行业赔款和给付支出超过5200亿元。二是强化疫情防控领域金融服务。积极满足卫生防疫、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理融资需求,为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行业、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6月末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5%,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同比增长11%。三是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通过展期、续贷等方式对超过1.8万亿贷款本息实施延期。推动健全民营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提高民营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四是加大薄弱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最近统计显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超13万亿元,同比增速27.6%,平均利率6.03%,较去年全年平均利率降低0.67个百分点。五是积极服务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6月末贷款余额分别较年初增加1.7万亿元和2.2万亿元。外贸金融服务力度不断增强,上半年中国出口信保公司支持出口承保2699亿美元。 银保监会将继续做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工作,抓好政策落地落实落细。一是全力打通恢复经济循环。继续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势头,研究实施中小企业“低成本无担保”应急贷款和大中型企业应急融资安排,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二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大重点行业、普惠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三是更好发挥保险保障功能。优化完善保险产品,特别是灾害保险、公共卫生保险、健康保险等,加快理赔速度,提高理赔效率,使企业及时获得保险赔付,尽快复工复产。四是持续提升宏观政策协同效应。强化财政、金融、就业、产业等各项政策协调配合,实现多层级政策相互支持,更好服务各类市场主体。五是督促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深入开展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依法严厉打击资金空转和违规套利行为。当前特别要强化资金流向监管,规范跨市场资金往来和业务合作,严禁银行保险机构违规参与场外配资,严查乱加杠杆和投机炒作行为,防止催生资产泡沫,确保金融资源真正流向实体经济中最需要的领域和环节。
问题一: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冲击影响,银行业保险业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各界也十分关注。请您简单介绍当前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情况。 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手抓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有效应对了年初以来快速变化、错综复杂形势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当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整体运行稳健,风险可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但也必须看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潜在风险依然较大,要保持清醒,冷静研判,未雨绸缪。 截至6月末,我国银行业境内总资产301.5万亿元,同比增长9.8%。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04亿元,不良贷款率2.10%,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8.1%,比年初下降4个百分点。保险资产总额21.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5.7%,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4.6%,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33.6%,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6.4%。银行保险机构主要经营和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当前,面临的突出风险与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良资产上升压力加大。今年初以来账面不良贷款余额虽然增加不明显,但由于经济下行在金融领域反映有一定时滞,加之宏观政策短期对冲效应等,违约风险暂时被延缓暴露,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不良贷款会陆续呈现和上升。第二,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问题较为严重。有的银行、保险或信托公司,存在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机制失效,资产负债基础原本就比较脆弱,资产质量在疫情冲击下加速劣变,风险不断积累。第三,部分市场乱象有所反弹。一些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有的以新形式新面目企图卷土重来。企业、住户等部门杠杆率上升。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市股市,推高资产泡沫。第四,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如2020年1月起开始被逐步揭露的武汉金凰假黄金事件,牵涉多家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除了企业本身的原因外,也暴露出一些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形同虚设,需引起高度重视。 银保监会将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继续保持定力,优化监管措施,依法处置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水平,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促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确保银行业保险业稳健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 问题二:受疫情冲击影响,实体经济运行遇到一定困难,金融资产劣变风险加大。请问银保监会对当前不良资产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有什么判断,将采取哪些措施防范和化解? 答: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银行业保险业信用风险有所上升。截至6月末,各机构报告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总体较年初有所上升。对不良资产变化情况,银保监会一直密切关注,秉持客观、专业精神认真分析和应对。目前国内经济运行边际改善,但还未回归正常水平。境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衰退。一些受疫情影响较重的行业和企业经营压力巨大,还款能力下降。虽然我们采取了临时延期还本付息、借新还旧、展期、修改贷款合同等对冲政策措施,但经营不善的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今后仍然存在较大违约风险。一些银行、企业和地方政府不愿主动暴露不良,有的甚至故意粉饰和隐瞒。总的来说,当前不良贷款并未充分暴露,存在较大上升压力。 我们必须做好不良贷款可能大幅反弹的应对准备。一要进一步做实资产分类。严格区分受疫情影响出现困难的企业和本身经营风险较高的企业,对于后者,严格按规定确定资产分类,符合不良标准的必须划为不良,实质承担信用风险的其他表内外资产也应执行分类标准。二要继续加大处置力度。今年不良资产处置金额要在去年基础上合理增加,降低拨备覆盖率释放的资源必须全部用于处置不良。三要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综合使用核销、清收、批量转让、债转股等手段,做到应核尽核,应处尽处。试点开展不良资产批量处置,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问题三: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在银行补充资本、动态调整拨备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的举措。请问如何看待当前银行业资本和拨备情况,未来将采取什么政策措施? 答:银保监会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安排拨备、资本等经营要素,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能力。在拨备计提方面,严格遵循审慎原则。要求准确区分风险成因,全面反映风险底数,按规定及时提足拨备。坚持内源和外源相结合的方式补充资本。鼓励银行增加利润留存,做实资本积累。支持银行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债等资本工具。对少数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进行资本补充的机构,积极推动依法依规筹措政府性资金支持。尽快落实省级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的最新政策,并把补充资本和优化公司治理有机结合。 当前银行业资本和拨备整体比较充足,但分布不均衡。一些机构,特别是部分中小机构资本、拨备水平较低,资金不实,且补充资本能力有限,渠道不多。银保监会将进一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拨备计提,充实资本实力,实现稳健经营。当前的一项重点是要配合省级政府制定发行专项债券补充银行资本的实施方案,通过夯实资本提高中小银行风险抵御和信贷投放能力。 问题四: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为-6.8%,但银行利润实现6%的正增长。请问银保监会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又将有怎样的政策考虑? 答:在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降之际,银行业利润保持一定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现行财务会计和统计制度造成的时滞影响。按照权责发生制会计原理,潜在风险贷款利息收入仍在利润核算中全额计入,而实际风险尚未全面反映。其次,利润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生息资产大幅增长的结果。为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银行业生息资产特别是信贷投放同比大幅增加。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生息资产增长17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规模大幅增加带来账面利息和利润也相应增长。第三,一些机构拨备不达标,即便按照现阶段拨备覆盖率最低标准100%测算,银行机构仍有缺口合计超过3500亿元。若均摊到全年补足拨备缺口,这些机构利润增速将大幅降低,有的甚至为负。 银保监会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督促银行保持利润合理增长,做实利润、用好利润。一要更大力度让利实体经济。千方百计降低企业,尤其是普惠型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推动金融系统全年让利实体经济1.5万亿元。二要及时填补拨备缺口,全面覆盖风险损失。拨备不达标的银行要制定计划,尽早达标。在当前特殊形势下,各银行要根据客户真实风险水平,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法评估潜在风险,并据此计提拨备。三要切实补充资本。适当降低分红,不增加奖金,把有限的利润更多用于资本补充,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问题五:当前复工复产正有序推进,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方面,银保监会采取了哪些措施和行动,还将如何进一步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答:银保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总量和结构同时入手,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扎实做好“六稳”“六保”金融服务,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一是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银行保险机构债券投资、保险资金股权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保险行业赔款和给付支出超过5200亿元。二是强化疫情防控领域金融服务。积极满足卫生防疫、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理融资需求,为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行业、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6月末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5%,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同比增长11%。三是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通过展期、续贷等方式对超过1.8万亿贷款本息实施延期。推动健全民营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提高民营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四是加大薄弱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最近统计显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超13万亿元,同比增速27.6%,平均利率6.03%,较去年全年平均利率降低0.67个百分点。五是积极服务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6月末贷款余额分别较年初增加1.7万亿元和2.2万亿元。外贸金融服务力度不断增强,上半年中国出口信保公司支持出口承保2699亿美元。 银保监会将继续做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工作,抓好政策落地落实落细。一是全力打通恢复经济循环。继续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势头,研究实施中小企业“低成本无担保”应急贷款和大中型企业应急融资安排,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二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大重点行业、普惠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三是更好发挥保险保障功能。优化完善保险产品,特别是灾害保险、公共卫生保险、健康保险等,加快理赔速度,提高理赔效率,使企业及时获得保险赔付,尽快复工复产。四是持续提升宏观政策协同效应。强化财政、金融、就业、产业等各项政策协调配合,实现多层级政策相互支持,更好服务各类市场主体。五是督促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深入开展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依法严厉打击资金空转和违规套利行为。当前特别要强化资金流向监管,规范跨市场资金往来和业务合作,严禁银行保险机构违规参与场外配资,严查乱加杠杆和投机炒作行为,防止催生资产泡沫,确保金融资源真正流向实体经济中最需要的领域和环节。
图片来源:微摄 2020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12075亿美元,对外负债13483亿美元,对外净负债1408亿美元,其中,人民币净负债3306亿美元,外币净资产1898亿美元。 在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中,存贷款资产8691亿美元,债券资产1759亿美元,股权等其他资产1625亿美元,分别占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的72%、15%和13%。分币种看,人民币资产1253亿美元,美元资产8216亿美元,其他币种资产2606亿美元,分别占10%、68%和22%。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中,投向境外银行部门6114亿美元,占比51%;投向境外非银行部门5961亿美元,占比49%。 在银行业对外负债中,存贷款负债7674亿美元,债券负债2071亿美元,股权等其他负债3738亿美元,分别占银行业对外负债的57%、15%和28%。分币种看,人民币负债4559亿美元,美元负债5407亿美元,其他币种负债3517亿美元,分别占比34%、40%和26%。我国银行业对外负债中,来自境外银行部门5728亿美元,占比42%;来自境外非银行部门7755亿美元,占比58%。(完)
引言从没有一次危机,不是由放松对银行业的监管而引发的。至于为什么要放松对银行业的监管,一则是出于对经济衰退的恐惧,一则是出于对更高投机收益的贪婪。进入2020年,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怀念美国在没有央行的二百多年里取得的经济成就;然而从有了央行到今天,泱泱美联储为了一个小小的病毒而一再苟且,也不过107年。美国东部时间25日,美联储通过沃尔克法则的修改,将于10月1日生效。消息一出,美国银行股集体走高,摩根大通、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富国银行、美国银行收盘涨幅均超3%。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为了给“纳税人为银行业的贪婪买单”一个服众的说法,于2010年通过了针对银行业监管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沃尔克法则是其中最具争议的法则。时隔10年,沃尔克法则的运行给美国银行业带来了什么改变?在如今美国经济因新冠疫情的影响遭受重仓之际,修改沃尔克法则的背后动机是什么呢?一、什么是“沃尔克法则”?2008年,美国大量的房贷衍生品泡沫的破裂,引发的“次贷危机”使经济遭受重仓,失业率飙升。由于银行业是国家经济的根基,大型银行具有“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的特性,美国政府向这次危机的始作俑者——银行业,提供了大量贷款帮助其渡过难关。而2008年正好是大选之年,奥巴马在竞选时最大的一张牌就是承诺对华尔街的严厉监管。2010年7月,奥巴马签署了长达2300多页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是继上世纪30年代《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以来,美国最全面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在《多德-弗兰克法案》诸多条款中,第619章——沃尔克法则,一直是最具争议的条款。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沃尔克法则是以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的名字命名,作为卡特和里根两届任期内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曾以20%以上的利率帮助美国遏制了大通胀,为美国长远的经济扩张铺平了道路。而沃尔克法则的推行人,正是沃尔克本人。奥巴马执政期间,沃尔克领导奥巴马的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推动对银行业严格监管法案的制定。沃尔克法则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银行不得从事自营交易,但可以代表客户进行做市交易和对冲交易,不过相关的交易规模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二是交易资产和交易负债总额在10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机构,可以进行适度的自营交易,但需要遵循符合沃尔克最终规则的简化合规程序。三是限制自营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规模,银行投资于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资金量,不得超过自身一级资本的3%。四是建立高管问责机制,大型银行机构的首席执行官承担更大责任,他们每年需要做出书面保证,承诺所在银行已经设立了具体可执行的、遵守沃尔克规则的内部合规计划。沃尔克法则实施后,一直备受争议,要求修改的呼声不断。银行业界主要的诉求是对自营交易的界定不明确,中大型银行不能从事自营交易导致的利润下降和合规带来的成本上升。而此次通过对沃尔克法则的修改,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能较轻松地对风险投资和类似基金进行大规模投资;二是取消银行在与其附属机构进行衍生品交易必须持有保证金的要求(前提是互换交易本应收取的保证金需少于银行关键“一级”资本指标的15%)。自营交易的放开,意味着银行可以在不消耗资本金的前提下内生性增长,实现利润的多渠道来源(当然风险敞口也随之上升);而取消了保证金的要求,可以让美国整个银行业释放出400亿美元的利润。沃尔克法则修改的通过,可以看成是华尔街财团游说政府的又一次胜利。二、沃尔克法则改变美国银行业沃尔克法则对商业银行从事自营交易进行了严格限制,同时系列监管也提出了有限混业、流动性监管、更频繁的现场合规检查、定期的压力测试等要求,美国银行业风险偏好过去十年整体下移。并且,为达到《巴塞尔协议Ⅲ》规定的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监管要求,美国银行业主要通过扩大利润留存主动增加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同时资产端压缩高风险资产的规模,降低杠杆率。银行业务本质上是“期限错配”的业务,危机的教训和监管的约束推动了美国商业银行转变融资模式,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 在负债端,2008年前美国银行业更加依赖同业市场,危机之后整体转向稳定性较强的存款负债方式,其他负债特别是同业短期借款占比是显著下降的。截至2019年,美国银行业存款在总负债中的占比高达88%,较2008年的72%大幅提升16个百分点。在资产端,银行对于高质量流动性资产的配比明显增加。流动性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从危机时的6%提升至2019年3月的20%。吃一堑长一智,美国银行业衍生品现在的风险敞口较2008年也明显缩小。2019年末,美国8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衍生品敞口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不到1.7%;而2007年的占比为4.23%,2008年的占比为6.47%。流动性指标方面,美国银行业的贷存比下降近15个百分点至72%,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明显缓解,有助于增强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能力,从而降低金融体系内部相互关联性与风险传染性。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美国银行通过扩大利润留存主动增加资本,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的7.5%上升至2019年的9.7%,增幅为30%,总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的12.8%提升至2019年的14.6%。总体而言,在严监管的外部环境下,美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呈现出越来越健康的状态。今年3月份新冠疫情在美国爆发,叠加石油价格闪崩带来的双重打击,美股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熊市,又以最快的速度走出熊市。除了美联储和财政部及时有效的政策刺激之外,美国银行业基本面的坚挺,是使投资者坚信这一次不是金融危机最坚实的佐证。但是有得必有失,美国银行业的强监管带来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三、美国银行业的困兽斗2008年后,为了刺激市场,美联储一路下调联邦基准利率,直到2015年才缓慢进入加息周期。持续的降息使得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持续回落,直到2015年一季度才开始反转。尽管美国银行业发展较为成熟,资产端收益率较高,但是净利息收入贡献了主要收入,所以低利率拉低了美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包括税前ROA和ROA。而美国银行整体的利润增速也跟净息差的走势大体相同。2008年之后,不管是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提升对利润的挤压,还是净息差缩小对利润的侵蚀,美国银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受到严监管的利空时显而易见的。所以,华尔街是贪婪的,资本也是逐利的。华尔街财团下的游说团队,一直在向监管部门施压,放松监管银行才能在息差缩小的大环境下,通过自营等业务实现利润的多元化增长。沃尔克规则的修改从实施的时候就在呼吁,为什么一直耽搁至今,美联储才同意呢?答案还是新冠疫情这只超大黑天鹅带来的经济衰退。今年一季度,由于担心疫情发展和经济停摆带来的坏账猛增,包括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花旗、高盛等在内的全美七大银行的坏账拨备达到了27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四倍。而目前随着美国各州逐渐经济重启,很多州的疫情出现再次爆发的迹象,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美国在次贷危机期间,总贷款坏账拨备与总贷款比率飙升至4%至6%,而目前在1.5%到2.5%之间。也就意味着,如果新冠肺炎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一直存在,美国银行业的坏账拨备还要提升。如今,美联储都已经下场购买公司债了,并且承诺无限量放水;美国的财政部也直接给民众发钱了。超级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下,银行业自身需要大量“血液”维稳时,放开自营业务“造血”也就理所当然了。但是就跟市场现在的情绪一样,没有人知道美联储无限量放水带来的后遗症是什么;也没有人知道,放开银行业的监管,会不会在若干年后出现类似2008年次贷危机的另一场危机。结语去年12月,92岁高龄的沃尔克与世长辞。在他去世前一年,他的自传《坚定不移》出版。在书中,沃尔克回忆了自己执掌美联储期间,为了打击肆虐的恶性通货膨胀而面对总统的压力。有一次,总统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可以加息,但给我等到大选之后!听到这句话,沃尔克一句话都没说,扭头出去了。后来他坚持加息,导致资产价格的泡沫被刺破,总统因此在大选中落败。1980年4月,美国联邦利率达到21.5%的历史高位,沃尔克在离开美联储办公室时被记者和抗议者围堵然而很可惜,在沃尔克之后,美联储变得越来越“愿意”与市场沟通,不厌其烦,一遍遍地“充分”沟通,竭尽讨好市场之能事。美其名曰:预期管理。连学过货币银行学的学生都清楚,央行的政策目标只包括就业和通胀。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是,股市稍微跌那么几个点,白发苍苍的美联储主席们就要出来给市场先生做“预期管理”了。其堕落至此,其苟且如斯。2010年2月2日,美国参议院就金融监管法案中举行的“沃尔克规则”听证会上,当有议员质疑他提议加强金融监管的法规是过时之举时,83岁的沃尔克如此回敬对方:“我在此想明确地告诉你,如果银行机构仍靠纳税人的钱提供保护,继续随意投机的话,危机还是会发生的。我老了,恐怕活不到危机卷土重来的那一天,但我的灵魂会回来缠住你们不放!”历史总是在一次次重演,放松金融监管总是会伴随危机。严监管带来的银行系统的健康,抵不过放开监管带来金钱回报的贪婪。困兽斗的美国银行业,可能又要迎来一段非理性的繁荣。然后,为下一轮金融危机埋下种子。
作者:张春子(清华经管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从战略发展角度看,银行长期依靠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驱动力日渐式微,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资产质量、业务结构、收入结构、人才结构等经营管理短板问题开始显现。银行既要避免盲目地拥抱变化,以致走错战略方向,又能踏准新趋势的红利,走出迷茫的“舒适区”,战略管理在银行生存的发展中的价值将更加凸显。 从市场竞争格局看,第一梯队“头部”优秀银行的ROE水平有望达到GDP增速的近3∽4倍,而发展战略摇摆不定、抱残守缺、墨守成规、盲目自信、创新动力缺乏的“尾部”梯队银行的ROE水平,仅能达到与GDP平均增速相当的水平,有些银行市场价值甚至会长期低于其资本成本。银行业战略性重组浪潮即将来临,可能有更多的中小银行将走向被收购兼并甚至个别破产倒闭境地。 从银行发展路径看,中国银行业必须甩掉“阿喀琉斯之踵”,发展金融控股集团是重要战略选择。中国银行业将向精细化、敏捷化管理转变,打造“敏捷科技生态”,构建银行新核心竞争力,是银行未来发展重任。中国高盈利银行将普遍采用轻资本经营模式,智能金融将在未来银行业大行其道。 从业务发展趋势看,打造卓越的交易银行产品与服务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绑定、维护高价值企业客户关系的关键手段。产投融结合业务将得到快速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释放新商机。零售银行业务将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中信百信银行等直销银行、虚拟银行将有巨大发展潜力。 从市场营销趋势看,客户体验对银行竞争力的影响大幅上升,少数具有高超客户体验管理技能的银行将脱颖而出,广揽新星客户粉丝。扁平化将成为银行组织架构演变的大趋势,银行要走出传统体制的“围城”,打造平台化、生态化、数字化的商业模式。 从银行人才角度看,银行最需要和最有价值的人才将是资深战略管理专家和新兴行业分析专家、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专家、体验设计师、区块链整合专家、合规和风险程序员、人工智能伦理专家、复杂风险管理专家、私人银行家、智慧理财和金融行为分析专家、国际地缘政治和国际合规人才等。 从低增长时期的对策看,银行应当在“富矿”战略利润区进一步通过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增长;通过开发更多的高价值忠诚客户和利益相关方实现增长;通过开发和保持强势的金融服务品牌实现增长;通过借助金融科技和信息科技不断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和体验实现增长;通过有效和有利的国际化经营实现增长;适应“十四五”和“十五五”金融业全方位开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合并、收购、联盟和混合所有制实现增长;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实现增长;通过与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实现增长,关注新冠肺炎疫情金融支持政策的退出问题,关注银行让利的总体安排问题。 在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全球地缘政治、经济金融贸易和科技发展格局将发生大变革、大分化、大重组,中国银行业将彻底告别过去“高歌猛进”的“黄金”发展时期,进入艰苦的“跋涉期”。但中国银行业是否就真如有关专家所说“将进入寒冬期,面临生死难关;如不良贷款局面无法扭转,中国银行业面临危局”,这是需要各界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既不能太悲观,也不能太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趋势。 一 中国银行业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 一是银行经营环境将发生空前巨变。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全球地缘政治经济金融贸易和科技格局将发生“百年未有之变局”。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挑战和不确定性空前加大,百年未有。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全球财富和经济权将在全球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导致国际资本资源流向格局将发生大调整,企业战略将实现从全球到局部、从局部到地方的战略重心转移,一级核心地区市场和城市将成为企业的目标市场首选。城市化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呈现爆发性增长,中国将开启包括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新基建”,这些领域都具有银行开发的重大战略利润区。西方国家将在推进高端制造业回归的同时,极大刺激对道路、电力、能源、建筑、水资源和现代化医疗卫生设施的需求。 与此同时,全球绿色经济的加速发展,为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带来了宝贵的商机。数字化革命更加丰富了信息、通信内容和通信方式,引发社会价值观的快速变化。面对后新冠肺炎时期严峻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将更加密切,共同提振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必须看到,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成为经济活动中的卖方、买方和中间商的权力格局演变锐利“催化剂”,消费者的权力空前强大,表现不佳的公司将快速消亡,真正能够生存下来的“常青树”企业必须深谙目标市场需求,并以竞争者所难以企及的速度、质量和价值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那些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价值“三高”的明星类未来企业,并不一定出自“高大上”的高楼大厦,很可能是从车库中开发出惊人产品或全新商业模式的新秀(苹果公司即是如此)。 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性问题的制约下,中国银行业发展长期依靠的经济高速增长传统驱动力日渐式微,过去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公司治理、资产质量、业务结构、收入结构、人才结构等经营管理短板问题开始显现。风险传染链条拉长、资产质量压力加大、利率走低导致息差收窄、贷款需求下降、存款意愿上升、收入来源压缩、资本充足率标准提升、大型科技公司加速渗透传统银行市场、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减少、世局动荡导致银行的国际化布局风险加大、千行竞发的数字化转型同质化竞争激烈等等,都预示着中国银行业即将进入一个艰难的“跋涉期”。银行的管理思维、开拓士气和创新活力必须适应战略转型的雄心壮志。 二是银行业将逐步走出“舒适区”。2014年4月25日,微软宣布正式完成对诺基亚的收购,诺基亚时任CEO约玛·奥利拉面对记者说了一句名言:“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当时诺基亚遥遥领先的可观利润额为它创造了巨大的“舒适区”,然后不知不觉中被自己的“舒适区”打败了。中国银行业曾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浪漫的“黄金时代”,效益、质量、规模和市值一度走在了全球银行业前列,进入了一个令各界瞩目的“舒适区”,一些曾经偏于一隅的区域银行更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大潮中迅速成长为在全国甚至全球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银行,甚至一些经营管理能力本来就比较低下的银行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潮中“水涨船高”,实现了可观的发展。 这些银行不仅没有被市场淘汰,而且还有一种“小资”和“小确幸”的情调,没有迫在眉睫的被并购和重组的巨石压力。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巨变,竞争正在白热化,监管日趋严格,罚款和重组成本将拉低银行业绩,资本标准将不断提高,银行业资产质量的下降和利润增长的大幅放缓,资本市场银行板块市值的长期徘徊,启示银行即便不是“凛冬将至”,也难以回到昔日浪漫的“辉煌时代”。面对空前巨大的变局,银行既要摈弃过去侥幸的周期性“复辟”心态,也要跳出“创新者的窘境”。既要避免盲目地拥抱变化,走错战略方向,又能踏准新趋势的红利,走出迷茫的“舒适区”。 正如电影《夺宝奇兵》中的考古学家安娜·琼斯手持宝物,在仅仅与巨石距离两步的情况下狂奔,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两步的领先,直到到达安全的地方,才活了下来。面对环境巨大变局,银行应以极大的毅力和智慧,加快战略转型,忍耐切肤之痛的“高原反应”,争夺新市场“紫禁之巅”。 三是战略管理重要性更加凸显。未来十年,战略管理在银行生存的发展中的价值将更加凸显,银行业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工作的“六保”和“六稳”要求,认真领会落实国务院金融委关于“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的部署,切实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缓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民生和就业的冲击。银行要以更低的资本投入实现更高质量的风险报酬,保持资本市场市值稳定增长,维护客户和资本市场投资者利益,提升新的核心竞争力。在本地市场竞争全球化的环境下,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差距将被放大,各类银行的业绩表现也会显著分化,经营理念超前、发展战略清晰、科技创新领先、经营管理能力强大、综合实力雄厚的第一梯队“头部”优秀银行的ROE水平有望达到GDP增速的近3~4倍,而发展战略摇摆不定、抱残守缺、墨守成规、盲目自信、创新动力缺乏的“尾部”梯队银行的ROE水平,仅能达到与GDP平均增速相当的水平,有些银行市场价值甚至会低于其资本成本(实际上现在有相当数量的上市银行其市值低于股东的实际资本投入,即便加上多年累积的分红也可能仍然是亏本的生意)。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变局,银行的战略和文化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在定位和吸引力方面提高互动性和精准性,迅速提升、扩展和强化量身定制的客户关系。 四是银行业战略性重组浪潮即将来临。在利率汇率市场化深化、经济周期轮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续效应影响、全球主要“头部”经济体“经贸科技金融”局部“脱钩”和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银行业战略性重组将展开。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官网数据,截止到2019年12月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最新法人机构4607家。其中,开发性金融机构1家,政策性银行2家;住房储蓄银行1家;大型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民营银行18家;外资法人银行41家;城市商业银行134家;农村商业银行1478家,农村互助银行28家,农村信用社722家;村镇银行1630家;农村资金相助社44家。信托公司68家;金融租赁公司70家;消费金融公司24家;汽车金融公司25家;钱币经纪公司5家;企业团体财政公司258家;金融资产治理公司4家;贷款公司13家;其他金融机构23家。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是中国几十年金融业改革开放的宝贵成果,对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总体看中小银行机构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从而导致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多年保持在低位,资产质量隐忧较大,拨备覆盖率下降已经接近监管红线。近年来,监管层已经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对恒丰银行、原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中小银行的重组,显示出监管层对中小银行资产质量问题和抗风险能力的高度重视。预计监管层将继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风控,拓宽渠道补充资本金,降低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 一些经营管理不善、资产质量问题突出的银行可能最终陷入被 “ST”接管、政策性重组、被收购的境地。部分二三线城市的农商行、城商行将被迫通过兼并收购、抱团取暖、数字化转型,打造新的经营模式。受市场空间狭小和股东资本补充限制的影响,不排除有更多的中小银行走向破产倒闭境地,大中型银行要做好继续接管问题中小银行的准备。 同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步伐也在加快。2020年6月中旬,美国运通与中资合资的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提交的银行卡清算机构开业申请已经获得央行与银保监会通过,并获得了监管核发的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正式在我国开展人民币清算业务。除了美国运通,国际信用卡品牌VISA和万事达(MasterCard)均有可能拿到银行卡清算业务的“准入证”。同时,也会有个别大型国际银行因为参与作为负责任的国际金融机构不应参与的不光彩行为,在中国市场可能遭受声誉风险,不得不重新思考其在华发展战略。未来十年,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域、线上线下的银行间并购重组将推动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生态的嬗变。 二 中国银行业将从分业经营转向综合经营 一是中国银行业必须甩掉“阿喀琉斯之踵”。阿喀琉斯(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但他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他的脚踵。后来太阳神阿波罗知道了他的弱点,用箭射中阿喀琉斯的踵部把他杀死。后人用“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形容致命的弱点,金融业正是中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金融业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核心价值安全、军事国防安全、政治社会安全、经济金融安全、科学技术安全、生态资源安全等国家全方位安全。在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行,中美金融战“山雨欲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深水区”,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大举渗透金融业的大背景下,银行业面临收入来源收窄、不良资产压力骤升等“阿喀琉斯之踵”,银行必须依法合规加快向综合化经营转变,甩掉“阿喀琉斯之踵”帽子。 同时,金融业要建立常态化的风险防控举措,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巩固近年来对金融业风险治理的成果,严肃市场纪律,对市场造假和侵犯客户权益、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实施“零容忍”,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构筑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防波堤”。 二是发展金融控股集团是重要战略选择。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巨大,来自金融脱媒和技术脱媒的市场力量,以及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利润增长压力加大,金融竞争加剧等等都要求中国金融业加快向综合化经营体制转型。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办法》,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金融经营模式得到中央政府的官方正式确认。金融控股集团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及降低单一金融业务所产生的行业风险等方面,具有其他类型金融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搭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展现中国金融的力量、精神和效率,支持国家应对大国战略博弈,深化产业整合和重构,以强大的金融科技为支撑,建立以主流商业银行为母体,涵盖保险、证劵、银行、资产管理的金融控股集团将成为未来十年银行业最有可能的公司治理架构。 三 中国银行业将向精细化、敏捷化管理转变 一是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价值经营。未来真正成为赢家的商业银行必将依靠精细管理突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银行战略转型成功的关键是全面提升资本、定价、风控、成本、流程、客户、人力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开展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新经营管理革命”。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为核心,统筹考虑战略管理中的关键性执行点、流程,引入平衡计分卡等高效的战略管理工具,促进银行组织管理体系的各单元能够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强化经营模式的精细化设计与执行落地,优化营销组合和风险管理流程。 二是通过打造“敏捷科技生态”,构建银行新核心竞争力。敏捷企业一般具有移动化和互联网化、注重客户体验、数据驱动、构建开放生态平台、科技创新等特征,敏捷银行就是要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重点是建设某种形式的“市集银行”,捕捉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虽然敏捷化转型面临着技术创新、数字化KPI、保护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以及文化转型等挑战,但敏捷化转型是未来银行的大方向。 三是通过金融科技驱动敏捷化和精细化。第一,通过不断升级的金融科技手段,强化个性化营销和服务,优化客户体验,实施全渠道战略,推进移动前台转型;第二,通过金融产品设计组件化,风险控制、运营、合规审查等重要环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以及深入的大数据分析等,促进业务中台转型;第三,充分运用云计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实施核心系统和开放平台双“IT”战略,向分布式后台转型;第四,商业银行将更加重视数字化顶层设计。重点是聚焦业务价值创造、推动智能化网点转型、建立面向未来的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直销子公司等新型组织体系等,围绕“智能制造的产业链”和“智能生活的生态链”,提供“一站式”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 四 中国高盈利银行将普遍采用轻资本经营模式 一是轻资本经营将成为银行战略首选。从国内外银行的经营实践看,采取轻资产、高资本周转的财务运作模式是盈利能力排在第一梯队的金融机构的普遍选择。精打细算、善用资本市场融资机会成为衡量银行的财务部门、投资银行等业务部门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二是优化调整网点和人力资源助推轻资本经营。未来银行将加大金融科技投资力度,提升银行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不断优化人员结构,网罗、培养与使用更多的跨国、跨领域专业人才。同时,随着银行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客户金融消费和投资的“脱实向虚”,银行开始大幅压缩传统分支行物理渠道,裁减传统员工。根据银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19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22.8万个,其中年内改造营业网点15591个;设立社区网点7228个,小微网点达到3272个;在全国布放自助设备109.35万台,其中创新自助设4805台;利用自助设备交易笔数达353.85亿笔,交易金额61.85万亿元。预计未来十年网点总数量将下降10%-20%至近20万家以下,大量银行机构网点的员工面临转岗和再就业的挑战。 三是智能金融将在未来银行业大行其道。“智能银行”是可以提供全天候自助和远程人工服务的模式的智慧型银行。这种银行不仅能实现传统自助银行的存款和转账功能,还能做到自助开户、自助申请储蓄卡、当场办卡和自助申请信用卡等。随着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人工智能可能占领银行的信用评估、银行贷款、个人金融、量化投资、资产管理、市场研究、保险市场、投资分析、贷款催收、企业财务、通用预测、合规风控等岗位,大量日常循环操作性工作岗位、经营管理岗位、电话银行客服中心、信息处理岗位等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 五 中国银行业产投融结合业务将得到快速发展 一是经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释放新商机。未来十年,中国将经历“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五年规划期。这十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将展开空前巨大的改革开放步伐,必须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按照2020年5月1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深入推进经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进入腾飞大发展(未来几年上证指数突破一万点是大概率事件),有效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各类传统产业和新兴长夜的跨行业、跨国界、跨市场的整合重组。 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将促使企业不断增加对债券承销、综合财务顾问业务需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产投融结合的信贷与股权融资、财务咨询、资产管理、供应链融资、交易银行等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从而为公司金融业务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创造条件。银行需要加快对公司客户经营进行系统性重构,推进移动化转型、平台化转型和场景化转型。在经营理念上要由“客户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转变,逐步形成流量思维,探索共享共赢的银企客户模式,构建“金融+场景”营销模式,拓宽客户来源,通过金融场景的平台化建设,打造公司金融生态圈,建立前中后台协同发展的智能化客户管理模式,要有机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建立差异化服务、一体化运营、协同营销,以平台为支撑的客户自服务模式。 二是各类创新业务的兴起推动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未来十年,银行将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打造新的风险管理能力、高超的组织治理能力、战略性人力资源能力。同时,新的产业发展形势也对银行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提出了重大挑战,要避免出现重大的寻租与国有资产损失事件。银行要借助金融科技,依法合规大力创新开拓本、外币结算、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票据担保、贷款承诺、衍生金融工具、银行卡、代理业务、咨询顾问业务等中间业务板块。同时,要适应客户需求和监管的新变化,不断推出新的轻资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