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长期处于牛短熊长状态的市场中,牛市行情的出现却显得非常珍贵。但是,纵观过去近二十年的A股表现,A股市场似乎存在着这样的运行规律,即牛市运行周期往往不超过两年的时间,而熊市运行周期则往往在四年左右。由此可见,对A股市场来说,一旦步入牛市行情,那么就应该要格外珍惜。 从2018年四季度以来,创业板市场就开始步入触底反转的走势,且至今累计最大涨幅已经超过了一倍的水平。至于沪深主板市场,则见底时间略有延后,但从2019年以及2020年的年度涨幅来看,已有逐渐走牛的迹象。其中,作为相对弱势的上证指数,继2019年上涨22.30%之后,2020年以来累计涨幅也达到了8.66%,从今年最低点上涨以来,已经确立了技术性牛市的运行格局。 相对于全球主要股票市场的走势,这两年A股市场的表现显得明显转强。随着中国股市的逐渐走强,海外知名机构也纷纷看多中国股市。其中,花旗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报告,并表示中国本轮牛市或比2015年更持久。对这一轮A股牛市行情,也陆陆续续得到了海外机构的认可。 面对长期处于牛短熊长状态的中国股市,当市场步入牛市之后,无论是市场资金还是政策监管层面上,都会显得格外谨慎,甚至尚未走出2015年杠杆牛市的心理阴影。 民间资金多,投资渠道少,当市场形成了有效的赚钱效应之后,资金就会一窝蜂跑向市场,由此导致慢牛变疯牛行情。受此影响,在股市处于非理性上涨的过程中,更容易引发政策监管的收紧,并为疯牛行情降温,积极引导股市慢牛行情的出现,延长牛市的运行周期。 但是,市场本身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政策层面的干预终究难以改变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最重要的是,经历了之前五年时间的震荡筑底之后,A股市场已经逐渐摆脱了底部运行区域,并逐渐形成了新的上涨趋势,一旦市场趋势得以确立,那么中短期内也很难发生实质性的扭转。 在最近一两年的市场行情中,医疗与科技成为了市场的主导力量,受益于无风险利率的持续下行,不少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估值溢价被不断抬高,部分龙头企业的动态估值甚至超过了百倍水平。但是,市场总不会出现只涨不跌的股票,也不会出现只跌不涨的股票,当市场上涨到一定高度之后,原本处于低估值、低市净率状态的传统周期行业,终究还是存在强烈的估值修复需求。 近期,A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板块轮动效应,市场赚钱效应也逐渐从科技、医疗转移至以券商、钢铁、煤炭、有色金属为代表的传统周期行业。从估值修复的角度出发,目前可能只是处于估值修复的初期阶段,且当行业板块拐点得以确立之后,起码在中短期内不会轻易发生扭转。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出发,传统周期行业更属于估值修复的性质,未来的市场亮点仍然在科技、医疗、大消费等领域身上。 既然A股市场已经确立了牛市行情,那么市场的板块轮动效应自然会显得非常强劲。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医疗、科技与传统周期行业的板块轮动效应仍然存在,但市场自身存在较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对估值过高或涨幅过高的股票,终究考验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速以及基本面状态,脱离核心价值的股票始终难逃价值回归的过程。至于估值被过度压低的股票,只要业绩增速良好以及基本面尚佳,那么扭曲的估值终究还是会得到修复,这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过程。 与往年的牛市行情相比,即使目前市场牛市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但对沪深主板市场来说,目前的估值水平仍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与2015年杠杆牛市的平均估值相比,现在市场的估值水平要明显偏低。除了个别科技、医疗等板块外,传统周期行业的平均估值仍然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区域,在市场板块轮动明显增强的背景下,低估值行业的估值修复行情有利于减少股市大幅波动的风险,也有利于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良性回升。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市场自身的运行趋势还是政策层面上的考虑,都希望这一轮牛市行情的持续时间会更长一些,尤其是在注册制改革加快推进的当下,持续牛市环境是投资者与融资者互利共赢的局面,牛市时间越长,越有利于资本市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效果,对我国的经济转型、科技振兴带来更积极的影响。
进入7月以来,A股的上涨有点疯,跟2015年的疯牛行情相类似。虽然上周五行情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调,但本周一,上证指数一根阳包阴的长阳,又将指数推到了近期行情的高点附近,而创业板指数更是大涨4%,指数创出近5年新高。 A股的疯牛走势给市场带来的赚钱效应,让投资者很兴奋。投资者一个个也都成了股神,在市场上指点江山,对后市更加充满期待。新股民也在排队开户,为市场送上新鲜的血液。 A股的繁荣是市场各方所都乐于看到的。但疯牛却是A股市场所忌讳的。毕竟2015年的疯牛带给A股市场的教训太深刻。而A股市场当前的一幕,投资者其实并不陌生,甚至很熟悉。不少投资者与市场人士都深深地感受到2015年的疯牛又回来了。 但当下的A股市场并不支持疯牛行情。目前的A股市场基本上还属于政策市,行情的发展需要看管理层的脸色。基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注册制改革试点的需要,基于新股发行的需要,目前管理层确实是支持股市上涨的。这一点,投资者也可以从上交所对上证指数的编指方法的修订中感受得到。 不过,尽管管理层支持股市上涨,但管理层支持的股市上涨是理性的上涨,是慢牛的走势,而不是疯牛。2015年的疯牛同样让管理层心有余悸。也正因如此,面对近期A股的疯牛,管理层也在采取行动,为疯牛降温。在这一方面,管理层近期的一系列动作还是比较明显的。投资者如果没有被疯牛蒙蔽双眼,应该可以清楚地看到管理层的调控之手。 比如,7月6日,上证指数暴涨180余点,为此,作为管理层口舌的四大证券报在7月7日同时发声,呼唤“健康牛”,提醒投资者保持理性,千万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放弃一夜暴富心态,准确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心中常记“风险”二字。管理层的用心良苦显而易见。 7月8日,管理层又放出了打击场外配资的消息,集中曝光了258家非法场外配资平台。而场外配资,是股市非法资金与杠杆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而这种杠杆资金正是造成股市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是股市风险的重要来源渠道之一。 7月9日晚,中国人保(行情601319,诊股)发布《股东减持股份计划公告》称,公司第二大股东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来函通知,计划减持公司部分无限售条件A股股份不超2%。随着本轮行情的走高,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不断,但作为社保基金的减持意义非同小可,这不是其他股东的减持可以比拟的。 7月10日,证监会例行发布了IPO核准的信息。证监会一次放行了7家公司的IPO申请,这创下了近两年一次放行IPO公司的新高。同一天,证监会还对广发证券(行情000776,诊股)下发行政监管措施事先告知书,拟对广发证券采取暂停保荐机构资格6个月、暂不受理债券承销业务有关文件12个月的监管措施。 7月11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其中提到,银保监会将督促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明确表示严禁银行保险机构违规参与场外配资,严查乱加杠杆和投机炒作行为,防止催生资产泡沫,确保金融资源真正流向实体经济中最需要的领域和环节。 这些措施的密集出台,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给疯牛降温,让股市回归到理性、慢牛的走势中来。也正因如此,投资者需要识时务,顺势而为,不要一味博傻。否则,投资者就很容易为自己不理性的行为付出代价。虽然疯牛让投资者在短期内获利丰厚,但疯牛更是投资者的收割机,它更会把投资者的财富收割一空。所以面对疯牛,投资者务必保持理性,别让自己成为疯牛行情的买单人。
16日的暴跌令人心有余悸。以至于昨天为止,整个A股市场都回不过神来。7月16日,上证综指创今年以来第二大单日跌幅(仅次于年后开市第一天的跳空低开8个点),并且创年内最大单日振幅。说白了,昨天那根大阴线,是今年以来最长的。牛市多暴跌,这话果然不假。不假到让人怀疑这个牛市是假的。从7月1日情绪忽然转为高亢以来,到这一轮暴跌,连1个月都没坚持住。如何理解这一轮暴跌?在我看来,有两个逻辑是必须要仔细思考清楚的。(1)行情降温(2)什么是慢牛行情降温 上个周末,从央行到银保监,再到本周一早晨金融委;从“关注热点”到“严查配资,打击乱加杠杆”,再到“资本市场违法乱纪‘零容忍’”;可以说,靠口头表达能做到的降温措施,我们的监管当局都做到了;再升级就得“窗口指导”了。然而刚刚过去这个周一的行情呢?从早晨稍微下探一下之后,马上就深V拉起来,再到下午几乎是恐慌性抢筹;创业板指涨4个点,上证也是大涨接近2%。可见,完全没有人理“降温”这个茬儿。至于为什么,很简单,说白了,预期大盘能涨到5000点,难道不在3000点买进去,非要等到4500点再买吗?一句话,不论是慢牛快牛还是疯牛,只要有牛市预期,投资者一定抢筹。特别是像这一波,基本面不那么支撑的牛市,不知道哪天嘎嘣一下牛就完了,能不早点抢嘛。所以,你光说降温,说慢牛,说行稳致远,没有用。只要你许给人家一个牛市,那人家一定是越早进场越好。告诉人家牛市,又让人家降温,就是耍流氓。因此,要降温,就不能告诉人家有牛市,就必须得真金白银的卖卖卖。于是,这个周二、周三、到周四,连砸三天,这才是正经的不耍流氓的行情降温。连跌三天,周四几乎是一轮小股灾的节奏,降温的目的自然是达到了。当然,这不是大户和机构主动砸盘造成的;周四疯狂卖卖卖的,与一周前疯狂买买买的,恐怕正是同一拨人。至于这一轮暴跌的原因,在我看来,是五大因素齐集,共同作用的结果:(1)前期涨得太多。大盘(上证)一个月内涨16%,创业板一个月涨30%,市场处于严重超买状态,集聚了大量获利盘;(2)国际环境黑天鹅又起。英国抵制华为,美国与香港的关系再起波澜;(3)中芯国际首发,IPO抽水效应达到顶峰。中芯国际港股借“回A”事件热炒,PE炒到接近300倍,不扑街没有天理;(4)深圳楼市调控。7月15日早上9点半,深圳市住建局发布深圳房地产市场调控“新八条”,这个号称“史上最严”的楼市调控政策,旨在为此前过于火爆的楼市降温,其作用也顺带打击了股市;(5)香港疫情二度爆发。新冠肺炎在香港再度爆发,且原因不明,香港经济前景再度转差,最近几日香港居民大量赴深圳“避难”,各大口岸再度人满……这些因素,每个都够让大盘跌1到2个点;那么这五个加在一起,就跌5个点。这一波暴跌,让不少人噤若寒蝉,不再相信牛市;一周前火热的各种炒股群,一下子降到了冰点。券商营业部门前也恢复了冷清。其实这是健康的现象。牛市多暴跌,而且暴跌之后不暴涨,才是股民之福。什么是慢牛?对于“慢牛”的理解,其实很多人都是错的。在我看来,只要有一点点像牛市的样子,就不是慢牛。慢牛,就是过程中每个时刻看着都不像牛市。只有大多数人不觉得是牛市,才有可能走出慢牛。让我们回顾创业板指这一轮结构性“慢牛”。我经常提到,从2018年11月见底,1184点开始,到这一轮暴跌之前的顶点,2896点,创业板指涨幅在145%,持续时间20个月,可以算是一波中等级别的“慢牛”行情。然而这一轮慢牛行情,很多人是没有感觉的。其中,有过三轮短期快速的上涨,以及对应的扑街。第一轮是2019年1月底2月初,所谓春季躁动行情。这一轮暴涨随着当年5月川普搞事情而破灭。第二轮是今年春节后开市,低开8个点。这一轮快速上涨,从2月初维持到2月底欧美疫情爆发,结束于3月中旬美国股灾。第三轮是最近,大概以5月底为一个模糊的起点,创业板指从2100点左右涨到逼近2900点,持续时间1个月多一点,结束于本周二开始连续3天的大跌。尽管出现过三轮快速上涨和快速下跌,但总体趋势是向上的。自2019年9月均线形态打开之后,再未跌破120日均线,且大多数时候在60日,甚至20日均线上方。然而这期间,从商誉减值导致创业板公司财务洗澡,到去年5月川普搞事情贸易摩擦风险再起,到去年下半年香港社会事件,再到今年元旦苏莱曼尼遇刺,以及后来的新冠疫情……可以说一路上几乎没什么好事。然而这个指数就这么默默地翻了1.5倍。什么是慢牛?这就是慢牛。所以再重复一遍:慢牛,就是过程中每个时刻看都不像牛市,就是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是牛市。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抓住慢牛行情呢?也许是对股市有信仰的人,也许是看透行情周期的人,也许是有钱有闲买了就放一边从来不看的人……但一定不是那些股票涨了、周围人都赚钱了、听那些个亲戚朋友七姑八姨推荐股票才进场的人。有的时候,从局部来看,慢牛的行情甚至有点像熊市,特别是没行情的那种漫漫熊途。何时抄底?那么,这一轮下跌什么时候可以抄底?用半夏李蓓老师的话讲,价格快速上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自我毁灭性。你相信牛市,别人也相信,就会买买买,生怕落了后,于是就形成赶顶,昨天的小伙伴,明天就成了对手盘;说好的手拉手上涨,转眼就玩成了跑得快。因此,只有当你不相信牛市,以及大多数人都不相信牛市,没有人相信牛市,那么才是抄底的时机。然而,既然不相信牛市,那又怎么敢在那个时候持有股票呢?古人云,投资是一件反人性的事,诚然斯言。一念天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至于今天的行情,一边是监管实实在在地怕再玩出一波疯牛行情,另一边是机构和分析师在那谆谆教诲,牛市还没到头,慢牛在后头,局部回调不可怕……然而股民感受到的是另一种味道……毕竟许多人是上周才进场的,原以为能涨三个月,结果只涨了3天,实在不甘心。不想走,怕被套;想走,但钱已经还不回来了……更大的层面上,整个市场都在纠结,牛市还会不会继续?从大多数人认为牛市还在,一小部分人认为牛市结束了;到一小部分人认为牛市还在,大多数人觉得牛市完了。不停滴切换,辗转反侧,前思后想,下单,买进,卖出,手抖……在这份痛苦和折磨,都反映在今天像变色龙一样的大盘颜色上了。
今日早盘A股一度全线反弹,沪指最高上涨1.3%,但临近午间收盘,沪指的涨幅再度被抹去,以小幅下跌报收。 而在前一交易日中,沪指大跌4.5%,白酒和医药等板块中多只个股跌停报收,两市成交超过1.5万亿元,部分投资者显然在大肆抛售筹码。大盘震荡,你的筹码可安好?是否经历了匆匆上车,又匆匆下车的心神不宁? 对此,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表示,即使在一段很长的上涨行情中,赚钱人也是少数,因为上涨行情路途并不平坦,一个惊吓、一个颠簸就有可能下车,等等看,再买又套再卖,循环往复…… 详情请扫二维码↓
7月14日,沪深股市下挫,沪指盘中跌幅一度超2%,收盘跌幅收窄至0.83%。北向资金大幅流出173.84亿元,刷新历史单日新高。 4月以来,北向资金大幅流入已成司空见惯的现象,3个月来的净流入量高达近1600亿元。14日的大幅卖出释放了什么信号?是暂时的回调,还是变盘信号?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中外资机构人士普遍认为,近期北向资金出现获利了结的现象实属正常,在涨幅较大后有回调的必要。但此轮行情中,北上资金并非主力,主力轮换到了新发的公募基金和新入市的投资者,后续盈利复苏有望消化攀升的估值。同时,监管层虽严打非法场外配资,但配资在此轮行情中发挥的作用也有限,“两融”在2015年后一直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 北向资金暂获利了结 7月14日,沪股通净流出49.95亿元,深股通净流出123.89亿元。不过,北向资金也并非全是外资,其中不乏一些注册于中国香港的境内机构资金。 法巴亚太股票和衍生品策略主管吕成(Jason S.Lui)对记者表示:“北向资金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单日净卖出,似乎当前北向投资者对A股的仓位正变得更加战术性或更加机会主义。” “从技术上看,A股近期涨幅较大,获利盘较多。行情并没有结束,但有盘整的必要。”拥有QFII资格的西泽投资(Atlantis)旗下西泽研究院院长赵建对记者表示。 摩根资产管理环球市场策略师朱超平也对记者称:“我认为这是一个必要的调整,毕竟短线上涨过快,很多前期潜伏的境内外资金都已经获利丰厚,确实需要看到盈利上升来消化估值,不过从二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盈利改善的前景比较明确,可能回调之后还会重拾上涨动能。” 吕成也提及,尽管14日出现大幅资金流出,但事实上此前A股也经历了大幅的资金流入。 “例如,今年6月19日,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高达25.8亿美元(约合180亿元人民币),为历史第三高;7月2日,净流入高达24.2亿美元(约合170亿元人民币),为历史第五高。此外,此前的最高月度净流入量发生在2019年12月,当月净流入104.1亿美元(约合728.7亿元人民币)。”在机构看来,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是正常的现象。 不可否认的是,A股的估值目前已经到了高出历史平均水平的位置,而估值向来是外资最为关注的。高盛近期表示,与历史平均估值水平(5年平均估值12.1倍)相比,目前的估值(13.4)偏高,但盈利正常化将消化高估值。 自开通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1.1596万亿元,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今年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入累计达1661.34亿元。 外资并非本轮行情主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轮行情的主力资金并非外资,而是公募基金的新发基金和新入场的投资者,这和过去两年有明显的变化,因此不应该过分解读北向资金的短期变化。”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募新成立的基金规模突破1万亿元,距2015年上半年大牛市行情下新基金的发行数据仅一步之遥;上半年的新基金发行数量更是以667只的压倒性优势,将2015年同期的429只发行量远远甩在身后。 “基金投资风格一般还是比较稳健,但新入场的个人投资者更为投机,在出现20%~30%的涨幅后往往会先落袋为安,这也会导致市场出现调整。”吴照银称,“在调整后,新资金仍会入场。就今天的盘面来看,尽管盘中有明显下挫,上证综指一度跌超2%,但盘尾收复了部分跌幅(收盘跌0.83%),所以整体跌幅并不是很明显。” 此外,他也提及,监管层严打配资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上周证监会紧急出手严查非法场外配资平台,“但今天的调整和查配资的关系不大。这一轮行情中配资的作用远弱于2015年,监管层抢先严查配资,有利于维持市场平稳,而不是急涨急跌。”随着行情逐渐展开,近期两融资金规模上升较快,每周增加几百亿元规模。相对而言,两融资金的立场不太坚定,容易受行情波动影响,机构认为在关注资金流入的同时也要随时注意其撤退。不过,摩根士丹利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对记者表示,融资融券自2015年以来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占A股流通股市值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左右,远低于当年的10%。 至于接下来的关注点及当前上涨潜在的变盘因素,瑞银证券认为,关注点包括:A股日成交额,融资余额,新开交易账户,新发基金量以评估流动性增量,以及北向资金净流入;目前存在三个潜在风险包括:8月中期业绩(尤其成长股)可能弱于预期与偿付风险,美国大选进入倒计时100天、中美关系可能发生一些变化,以及股市过热可能引发监管降温措施。
牛市风头正劲,A股在今日又迎来了暴涨的行情。而在市场飙升的同时,本周(7月13日至7月19日),A股迎来了近900亿元的解禁潮以及大规模的新股发行潮。 900亿元解禁潮来袭 数据显示,本周45家A股公司合计有33.17亿股限售股上市流通,以上个交易日的收盘价粗略估算,解禁市值超过了885亿元。 从解禁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来看,这一指标超过50%的有4家,金龙羽的比例更是达到了79%;占比处于10%至50%区间的有15家,包括三只松鼠、东尼电子、国科微等,其余公司解禁数量占总股本的比重不足10%。 数据来源:Wind 从解禁数量来看,超过1亿股的上市公司合计有9家,前三分别是京沪高铁、中铁工业、金龙羽,解禁数量分别为6.08亿股、3.84亿股、3.42亿股;15家公司的解禁数量处于1000万股至1亿股之间,包括长春燃气、移远通信、上海临港等公司;剩余的21家公司的解禁数量不足1000万股,其中航天信息最少,仅为3.48万股。 图片来源:Wind 从解禁市值来看,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合计有15家,中际旭创、三只松鼠、移远通信的解禁市值均超过100亿元,分别为172.2亿元、148.24亿元、101.59亿元;解禁市值处于1亿元至10亿元区间的有13家公司,包括华大基因、值得买、三七互娱等;剩余公司的解禁市值均不足1亿元,其中航天信息仅为66.89万元。 图片来源:Wind 从上述数据来看,金龙羽、大元泵业、君禾股份、移远通信等公司的流通股会飙增,而且解禁的均是首发限售股,绝大部分股东的收益都很可观,后续如果股东大幅减持将会对公司的股价形成打压。 不过,在“疯牛”行情之下,这些利空似乎都不足为惧。 今日有18家公司迎来解禁,然而这些个股的股价全部上涨,其中N新强联、大元泵业、凌霄泵业更是录得了涨停。 数据来源:Wind 本周29只新股齐发 本周除了大规模的解禁潮之外,还迎来了新股发行潮。 7月以来,新股申购数量持续高位。上周(7月6日至7月10日)沪深两市以及新三板精选层合计有19只新股陆续申购,而在本周更是29只新股齐发,合计发行数量9.27亿股,预计募资规模182.60亿元。 今日有15只新股发行上市,占据了本周新股发行总量的半壁江山;周二有10只,周三有2只,周四有2只。 从所处的板块来看,本周申购新股中有7只科创板新股、3只主板新股、5只创业板新股和14只新三板新股。 图片来源:Wind 今年以来,在牛市行情的催化下,多只新股在上市后过起了数涨停板的日子,单签打新收益超过10万元的新股不在少数。 数据来源:Wind 康华生物是今年最牛的新股,迄今已经连收18个涨停板,股价已经来到了512.17元/股,是目前A股市场的第三高价,仅次于贵州茅台、吉比特。 以今日的收盘价计算,该股的单签打新收益已经达到了22.09万元,是今年以来最赚钱的新股。 另外,从成交量、换手率、封单量等指标来看,该公司的股价后续大概率还会上涨。 图片来源:Wind 国盾量子是另一只万众瞩目的新股。该股在上市首日一度暴涨超10倍,以盘中最高价计算,单签的收益超过18万元,而按照收盘价计算,该股的单签收益也有14.9万元。 图片来源:同花顺 甘李药业目前也已经连收11个涨停板,后续如果继续涨停,单签收益也很有可能超过20万元。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今年的新股不仅发行得多,关键是涨得非常好,堪称是新股大牛市! 而结合发行价、所处的行业、公司的知名度等多项指标来看,申昊科技、科思股份、德林海、芯鹏微、奇安信等公司的打新收益应该不错,投资者能得到一个丰厚的“红包”。 IPO狂潮是牛市特色 近期频繁出现超级打新周则源于今年以来的IPO狂潮。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一共有118只新股上市,同比增长84%,融资总额为1393亿元,同比增长131%,更是创下近5年以来的新高,仅次于2015年的大牛市。 数据来源:Wind 而在下半年,中芯国际最高募资525亿元的IPO大单,可以直接冲进A股历史融资榜第5名,甩开中国建筑、工行、平安、邮储等一众业界大佬。 图片来源:Wind 另外,截止7月8日,创业板注册制12天已经受理256家企业,超过了审核制下最后一次披露的排队家数——196家。 大规模的IPO狂潮就像是一台大功率的抽水机,不断地分走市场中的资金。 不过,大规模的IPO也证明了当下的A股市场其实正处于一个不错的状态。 回溯过去十年间的IPO数据可以发现,发行家数最少的是2013年,其次是2018年,然后是2014年、2012年。 图片来源:Wind 从沪指的走势来看,2013年、2018年正是下图圆圈标注的区间,当时沪指的表现非常差,正处于一波下跌趋势之中,而发行数量排名靠前的年份2017年、2016年、2015年、2019年基本都有一波“小牛”行情,其中2015年上半年更是一波“疯牛”行情。 图片来源:Wind 2013年,肖钢履新证监会第七任主席。彼时,兰州一位股民曾直言:“股市不到3000点不批IPO。” 而江苏苏州一位网友表示,公司上市是融资的好渠道,但证券市场绝不是提款机。在目前低迷的行情下,IPO千万不能开闸。莫一次次伤了股民的心。 另外,在行情非常差时,证监会历史上曾几度暂缓IPO发行。 2015年下半年,A股市场遭遇雪崩,千股跌停频频出现!当年7月份,证监会推出“王炸”措施用来救市,决定IPO发行暂缓,最终历时4个月。 行情火热,市场掀起IPO狂潮,行情进入寒冬,IPO发行数量大减的现象其实也不难理解。 对于监管层来说,行情一片大好,股民跑步进场,市场资金充裕,此时多一点公司IPO对市场的影响比较小,而且还能给市场降降温,完全是一箭双雕;行情很差时,市场交投不活跃, IPO的抽水效应会对行情形成冲击,此时监管层会按下暂停键。 而对IPO的公司而言,牛市行情中登陆资本市场,公司可以享受更高的估值水平,上市之后的股价表现也会比较好看,简直美滋滋。 所以说,在“疯牛”中,解禁潮、IPO狂潮、减持潮的出现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投资者不用大惊小怪。 当然了,这些利空消息多多少少会对投资者的心理带来压力。不过,在一波大行情中,拿住手中的筹码是很关键的一件事。 总而言之,在选股中,还是要选择那些基本面过硬、没有利空消息的个股,这样才能拿得住,赚得多。
近日,A股市场出现连续上涨的走势,尤其是7月6日,上证指数暴涨180余点,涨幅高达5.71%,创2年半新高,两市成交量逾1.5万亿,超过220只个股涨停,券商、银行等板块指数接近涨停。 A股的暴涨让市场为之疯狂,不少投资者认为“全面牛市来了”。在一些券商营业部,又现投资者排队开户的盛况。甚至当晚的新闻联播节目也用时1月12秒来对当天A股暴涨的市况进行了报道。“大牛市来了”,这是市场普遍的感觉。 不过,就在市场积极迎接“大牛市到来”的背景下,今天的四大证券报集体发声了。除了《上海证券报》表示“股市走强底气足”之外,《中国证券报》则表示《警惕飙涨变透支,机构期盼“健康牛”》,而《证券日报》则表示《银行券商板块强势涨停,“全面牛”呼声下需保持一丝理性》。《证券时报》则在《把握变与不变 做A股理性繁荣的推动者》标题的文章中提醒投资者:千万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放弃一夜暴富心态,准确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心中常记“风险”二字。 四大证券报同时对A股行情发声,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众所周知,四大证券报是管理层的口舌,四大证券报的声音,通常也代表了管理层的声音。也正因如此,对于四大证券报的发声,市场绝对不能充耳不闻。实际上,从四大证券报的发声中,市场不难揣测到管理层对当下行情的看法。 正如《上海证券报》所表示的那样:股市走强底气足,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没有底气,A股市场不可能走出近期连续上涨的行情来。但面对7月6日的暴涨,一些理性的投资者感觉到一些害怕了,接连逢高卖出自己的股票。而一些市场人士也是接连提醒投资者“小心疯牛”。因为7月6日的暴涨行情,确实让不少投资者与市场人士嗅到了2015年疯牛行情的味道。猪飞上天,大象跳舞,这是2015年疯牛的重要特征,而这个特征显然又在7月6日的A股上演。因此,市场不能不把7月6日的上涨与2015年的疯牛行情联系在一起。 而2015年的疯牛行情带给市场的教训是深刻的,毕竟当时的疯牛行情给市场留下了一地鸡毛。股指连续暴跌,千股跌停的局面一再出现,许多上市公司都吓得纷纷停牌,从而导致千股跌停与千股停牌的现象同时在A股出现。尤其是在随后推出熔断机制后,A股市场甚至在2016年1月7日出现了全天交易不足15分钟的局面,A股全天进入休市状态。可以说,2015年的疯牛行情带给A股市场的是一场灾难。 正是基于2015年疯牛行情的惨痛教训,因此,历史的悲剧不应该再在A股市场上重演。于是这就有了《中国证券报》对“健康牛”的期盼,同时也有了《证券日报》对投资者的好心提醒,让投资者“保持一丝理性”。而《证券时报》更是倡议市场参与各方要“做A股理性繁荣的推动者”,并同时提醒投资者“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 心中要常记“风险”二字。很显然这都是非常理性的声音,为A股市场正将上演的疯牛行情敲响了一记警钟。 应该说,四大证券报的发声来得非常及时。正是在四大证券报发声的背景下,7月6日疯涨的A股市场在今天(7月7日)变得理性了许多。虽然早盘股指仍然大幅高开,并一度冲高,但很快股指出现回落的走势,全天表现为高位震荡行情,上证指数最终只上涨了12.46点,涨幅为0.37%。7月6日疯狂的券商股、银行股出现回调的走势,7月6日的疯狂已经不再。今天的这种走势,显然与四大证券报的发声有关。 其实,对于当下的A股市场来说,虽然“股市走强底气足”,但A股市场确实只需要“健康牛”,而不是“疯牛”。而作为投资者来说需要有理性,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要有风险意识。中国的投资者一直很羡慕美股走出了11年的牛市行情,但这种长牛行情显然不是“疯牛”所能铸造的,只有“慢牛”、“健康牛”才能走出长牛,这才是A股市场所应该追求的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