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陈炜伟、戴小河)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16日介绍,1至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9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9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介绍2020年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付凌晖当天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10月份,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成效持续显现,国民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从生产来看,工业平稳较快增长,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与9月份持平。10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9个百分点。服务业加快恢复,10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4%,增速比9月份上升2个百分点。 从需求来看,市场销售持续回暖,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比9月份加快1个百分点,餐饮收入月度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1至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8%,比1至9月份加快1个百分点。此外,货物进出口保持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10月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六稳”“六保”任务落实成效进一步显现。但也要看到,全球疫情蔓延在欧美等国家造成二次冲击,进一步迟缓世界经贸复苏进程;国内经济仍处在恢复进程中,经济全面恢复仍面临诸多挑战。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3484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比1月份-8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王小嫱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已连续4个月增长,且增速超过5%,基本高于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水平,房企开发投资信心提升。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稳中不断提升,显示出投资增速回升的同时,也说明稳投资的效果正在显现。 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1707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降幅比1月份-8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115647亿元,增长3.7%,增速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6.2%,办公楼销售额下降15.7%,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17.1%。 王小嫱表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连续7个月收窄,且收窄力度扩大1个百分点。9月份销售热度提升主要是在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新规下,房企借助传统的“金九”销售旺季采取降价跑量的策略,加速去库存、降负债并冲刺全年业绩。从单月数据来看,“金九”房企降价促销的效果明显,9月份全国商品房呈现量升价跌态势,单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8587.05万平方米,环比上升25.1%;单月销售单价为10063元/平方米,较8月份下降3.7%。 郭一鸣认为,商品房销售实际上在逐步回暖,这也说明疫情之下,市场购房的需求还是比较强烈的,但是整体看,在房地产调控以及“房住不炒”的基调下,销售出现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10月份仍是传统营销旺季,预计企业促销手段延续,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有望进入正值。”王小嫱说。 与此同时,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9581万平方米,比8月末减少47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419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减少15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减少62万平方米。 房企土地购置“量跌价涨”。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501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9%,降幅比1月份-8月份扩大0.5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9316亿元,增长13.8%,增速提高2.6个百分点。 数据还显示,今年前9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36376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比1月份-8月份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20484亿元,增长4.0%;利用外资94亿元,下降9.5%;自筹资金44485亿元,增长5.9%;定金及预收款45145亿元,增长2.9%;个人按揭贷款21783亿元,增长9.5%。 王小嫱表示,房地产行业资金面继续改善。但前9个月国内贷款同比增速维持1月份-8月份同等水平。随着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新规逐步推进,房企将更加注重自身创造资金的能力,未来个人按揭贷款、定金及预收款同比增速将上升。
长安汽车近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净利润32亿元-38亿元,同比增长220.23%-242.78%。其中,第三季度预计实现净利润5.98亿元-11.98亿元,同比增长241.84%-384.2%。 长安汽车称,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因是汽车销量增长、产品结构优化,且自主业务盈利能力大幅改善及合资业务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品牌持续向上延伸 汽车产销量是衡量车企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从长安汽车产销快报来看,1月份-9月份累计产量134.73万辆,同比增长9.32%,其中9月份产量20.45万辆,同比增长25.38%;1月份-9月份累计销量137.09万辆,同比增长12.01%,其中9月份销量20.55万辆,同比增长28.60%。 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公司CS75系列、逸动系列是9月份销量的主力军,CS75系列连续7个月实现同、环比双增长,逸动系列连续7个月销量破万辆。销量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公司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出发点,坚持产品创新。一是全速推进经典产品“PLUS”化,如CS75PLUS、逸动PLUS、CS55PLUS等;二是拓展新人群、获取新增量,推出高端产品序列UNI。 据了解,今年6月份上市的UNI-T,是长安汽车入局高端品牌的首款产品,目前累计销量已达42184辆,备受年轻群体喜爱。 “UNI序列产品既有SUV车型的亮相,后续也会有轿车的规划,未来5年计划推出5款车型,覆盖满足年轻用户所有需求的细分市场。今年下半年,UNI序列的第二款产品将会面向市场。”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每日侃车首席撰稿人张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和之前长安推出的汽车有所不同,UNI系列采用的是全新的外形设计风格,比如UNI-T采用全封闭式的前脸,加上其内室风格也是全新的,使得造型整体看起来更加前卫和现代化,但UNI-T的一些车机系统还和长安保持一样。这样看起来,产品的溢价率会提升很多。” “长安汽车向高端品牌发力,使得产品品质及设计得到很大提升,进而获得市场的普遍认可,最终推动产品和品牌协同向上。”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记者。 壮大新能源车型矩阵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领域利好消息频出,如近期出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被业内看作关乎中国汽车产业未来五年乃至十年发展的关键性大事件。 此外,购置补贴、充电补贴、优化使用环境、汽车下乡等多项举措,也在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在此背景下,不少车企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步调。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长安汽车旗下的逸动EV460、奔奔E-Star、CS15E-Pro、CS55E-Rock等车型已上市,产品整体竞争力逐渐提升。” 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目前公司已具备控制系统软硬件开发、电池系统集成设计、电驱系统集成设计等核心能力,累计申报专利580多项。 长安汽车将以“香格里拉战略”为战略纲领,在2025年前实现全谱系产品的电气化。长安新能源未来车型将涵盖微型轿车、紧凑型轿车、小型SUV、紧凑型SUV等多个细分市场,以壮大家族矩阵综合实力。 此外在产品上,长安新能源还将以“数字汽车普及者”为目标,以“用户极致体验”为核心,打造智慧新能源汽车产品。 “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在政策加持下,企业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趋势愈发明显,产品推出的速度会不断加快。总体来看,新能源及智能网联化将推动车企加速发展,整个市场也有望进一步扩容。”崔东树告诉记者。 在张晶看来,未来两到三年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或会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很多人可能会把燃油车彻底抛弃掉,改用新能源汽车。当然,后续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趋势也会从一线城市逐步向三四线城市覆盖。
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生产降幅略有扩大,原油生产平稳,天然气生产加快,电力生产有所放缓。 一、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及相关情况 原煤生产降幅略有扩大。9月份,生产原煤3.3亿吨,同比下降0.9%,降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日均产量1104万吨,环比增加53万吨。1—9月份,生产原煤27.9亿吨,同比下降0.1%。 煤炭进口降幅继续扩大。9月份,进口煤炭1868万吨,环比减少198万吨,同比下降38.3%,降幅比上月扩大1.0个百分点;1—9月份,进口煤炭2.4亿吨,同比下降4.4%。 港口煤炭综合交易价格上涨。10月9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5000大卡和4500大卡煤炭价格分别为每吨578元、524元和466元,比9月4日分别上涨29元、29元和27元。 原油生产平稳,加工增速回落。9月份,生产原油1610万吨,同比增长2.4%,增速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加工原油5735万吨,增长1.3%,比上月回落7.9个百分点。1—9月份,生产原油14625万吨,同比增长1.7%;加工原油5.0亿吨,同比增长2.9%。 原油进口增速加快,国际原油价格下跌。9月份,进口原油4848万吨,同比增长17.6%,增速比上月加快5.0个百分点。1—9月份,进口原油4.2亿吨,同比增长12.7%。9月30日,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为40.30美元/桶,比8月28日的45.22美元/桶下降10.9%。 天然气生产加快。9月份,生产天然气14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月加快3.9个百分点;日均产量4.9亿立方米,环比增加0.3亿立方米。1—9月份,生产天然气137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7%。 天然气进口增速回落。9月份,进口天然气866万吨,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月回落7.7个百分点。1—9月份,进口天然气7373万吨,同比增长3.7%。 二、电力生产情况 电力生产增速有所放缓。9月份,发电量63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日均发电量210.5亿千瓦时,环比减少23亿千瓦时。1—9月份,发电量540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 分品种看,9月份,火电、风电增速回落,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其中,火电同比增长0.2%,较上月回落6.0个百分点;风电增长11.3%,回落7.4个百分点;水电增长22.8%,加快13.9个百分点;核电增长7.4%,加快6.5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增长4.0%,加快1.9个百分点。 附注 1.指标解释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报告中的产量数据统计口径均为规模以上工业,其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3.数据来源 进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其中9月份数据为快讯数据;煤炭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煤炭市场网;原油价格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EIA)。 4.天然气单位换算关系:1吨约等于1380立方米。
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30亿元,同比增长0.8%, 1—8月份为下降0.3%。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43998亿元,下降1.5%,降幅比1—8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3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653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1—8月份提高3.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25084亿元,下降3.4%,降幅收窄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299793亿元,增长2.3%,增速提高0.9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3.3%,降幅比1—8月份收窄1.2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下降9.5%,与1—8月份持平;制造业投资下降6.5%,降幅收窄1.6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7.5%,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0.2%,1—8月份为下降0.3%。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4.5%,增速比1—8月份回落1.9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0%,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0.9%,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3.3%,降幅收窄0.6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2.5%,增速比1—8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下降4.3%,降幅收窄2.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投资分别增长3.3%和2.9%,增速分别提高0.6和0.7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同比增长0.7%,1—8月份为下降0.5%;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增长4.9%,增速比1—8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外商企业投资增长5.3%,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 2020年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指 标 同比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0.8 其中:国有控股 4.0 其中:民间投资 -1.5 按构成分 建筑安装工程 0.9 设备工器具购置 -10.1 其他费用 8.2 分产业 第一产业 14.5 第二产业 -3.4 第三产业 2.3 分行业 农林牧渔业 15.3 采矿业 -9.5 制造业 -6.5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 -6.3 食品制造业 -5.1 纺织业 -11.3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8.8 医药制造业 21.2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0 金属制品业 -12.8 通用设备制造业 -12.3 专用设备制造业 -8.5 汽车制造业 -16.7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6.9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2.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1.7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7.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1 其中:铁路运输业 4.5 道路运输业 3.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1 其中:水利管理业 0.9 公共设施管理业 -3.3 教育 12.7 卫生和社会工作 18.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6 分注册类型 其中:内资企业 0.7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4.9 外商投资企业 5.3 注:此表中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附注 1.指标解释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国有控股: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国有绝对控股。 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国有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国有协议控股。 投资双方各占50%,且未明确由谁绝对控股的企业,若其中一方为国有经济成分的,一律按国有控股处理。 行政和事业单位的投资项目都属于国有控股。 登记注册类型: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依据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按照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调整的通知》(国统字〔2011〕86号)执行。划分个体经营登记注册类型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个体经营”登记注册类型分类及代码的通知》(国统办字〔1999〕2号)执行。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基层统计单位均要填报登记注册类型。登记注册类型由从事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企业或个体经营单位填报。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按登记注册类型填报,未登记的,按投资者的登记注册类型或有关文件的规定填报。 其中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外商投资企业。 2.统计范围 计划总投资 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3.调查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程序,对2019年9月份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9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年 度 月 份 环比增速(%) 2019年 9月 0.42 10月 0.40 11月 0.39 12月 0.38 2020年 1月 -5.36 2月 -22.70 3月 5.63 4月 5.15 5月 4.97 6月 4.61 7月 4.12 8月 3.80 9月 3.37 7.同比增速说明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由于当前中国出口部门的复苏不平衡、不充分,这才反映为出口总量数据表现亮丽,但新出口订单指数却连连亮起黄灯。也正是因为如此,其对于就业和增长的促进作用可能不如从前。 前8个月出口部门表现超乎预期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世界经济大封锁、大衰退,曾引起了各界对于我国出口部门前景的普遍担心。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持续低于荣枯线,更是进一步印证了这种担忧。该指数在2月份因国内疫情防控、停工停产跌至30以下,甚至低于2008年11月份的水平,3月份短暂反弹后,4、5月份再度跌至40以下,直到9月份才升破50。 传统上,新出口订单指数对于我国出口表现有领先三到四个月的预测作用。然而,进入4月份以来,随着本土疫情传播途径基本阻断,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国内经济社会活动逐渐恢复正轨,我国出口部门表现强劲,外贸顺差止跌回升。4~8月份,以美元计价,出口累计同比增长3.5%,前3个月同比下降13.4%;进出口顺差累计增长51.1%,前3个月同比下降81.9%。 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反弹、服务贸易逆差下降,第二季度,我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1347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倍。受此影响,同期,中国经济实际同比增长3.2%,其中,外需拉动贡献了0.5个百分点。鉴于7、8月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合计同比增长1.23倍,预计第三季度外需对经济拉动作用有望进一步增强。 出口订单指数与出口实绩背离 今年前8个月,我国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同比增长0.8%,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3.2%,均显示出口部门已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的水平。然而,实际情形恐非如此乐观。 根据《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简称协调制度(HarmonizedSystem),缩写为HS]的二级分类,国际贸易商品被分为22类98章(章以下是目和子目)。今年4~8月份,我国出口增速超过出口(人民币计价)平均增速(7.2%)的商品有28章,占总章数的28.6%。相关商品出口额合计占同期出口总额的64.3%,其中9章商品与抗疫物资有关,合计占同期出口总额的31.4%。 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的分行业统计可以提供交叉印证。今年前8个月,出口交货值累计达7521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同期出口总额的68.1%。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分行业统计,40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的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增速快于平均值(-3.2%),占到总行业数的30%;12个相关行业合计出口交货值为4718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同期出口交货值的62.7%。这与前述比例大体相当。 如果将标准放宽到今年4~8月份出口同比正增长(人民币计价)的HS2分类商品,总计有43章,占到总章数的43.9%,相关商品出口额合计占到同期出口总额的79.0%。但按此标准,至今我国出口能力恢复到不低于去年水平的商品种类也不到一半,出口额不到八成。 本轮出口复苏对增长和就业促进作用可能不如从前 正如大家所分析的那样,我国出口的超预期恢复,主要受益于防疫需求、数字经济等,集中在抗疫物资和电子产品的出口,以及一些长线订单在国内全产业链复工复产的情况下继续交付等。而去年全年出口(人民币计价)增长5.0%,其中,同比正增长的出口商品总计75章,占到总章数的76.5%,相关商品出口额累计占到出口总额的95.8%。显然,与今年相比,无论从商品种类还是出口额看,去年我国出口部门都是更为广泛的复苏。 由于当前中国出口部门的复苏不平衡、不充分,这才反映为出口总量数据表现亮丽,但新出口订单指数却连连亮起黄灯。也正是因为如此,其对于就业和增长的促进作用可能不如从前。 从PMI新出口订单指数的企业分类情况看,到今年8月份,仅有大型企业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到了荣枯线以上,为50.3,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仍在荣枯线以下,分别为48.0和44.1。其中:大型企业相对2月份的低点反弹了70.5%,中型企业反弹了83.9%,小型企业反弹了42.3%。可见,大型和中型企业的出口能力修复相对较快,小型企业修复相对较慢,且小型企业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最低。 从PMI从业人员指数的企业分类情况看,到今年8月份,仅有大型企业到了荣枯线以上,为50.1,中型和小型企业仍在荣枯线以下,分别为49.1和48.0。其中:大型企业相对2月份的低点反弹了56.6%,中型企业反弹了53.0%,小型企业反弹了55.8%。可见,三类企业的就业修复能力大体相当。相对而言,3~8月份中,大型企业仅有6月份从业人员指数短暂跌破荣枯线,显示大型企业受益于出口扩张更多,维持就业的韧性更强。尽管如此,到9月份,PMI从业人员指数仅有49.6,已连续5个月持续低于荣枯线。 从PMI综合指数的企业分类情况看,到今年8月份,大型和中型企业均到了荣枯线以上,分别为52.0和51.6,小型企业仍在荣枯线以下,为47.7。其中:大型企业相对2月份的低点反弹了43.3%,中型企业反弹了45.4%,小型企业反弹了39.9%。可见,在三类企业中,小型企业的生产修复能力,不论从绝对还是相对水平看,均为最弱,且大型和中型企业3月份以后PMI指数均在50以上(中型企业仅5月份单月跌至50以下),而小型企业在3~5月份反弹至荣枯线以上后,6~8月份又跌至了50以下。这与小型企业受益于当前出口景气的程度较低有一定关联。 综上,对于出口部门复苏应有冷静、清醒的认识。当前我国稳就业、稳外贸,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为此,宜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内外销并举,畅通内外循环的堵点和痛点,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近日,备受关注的生猪养殖企业销售数据陆续出炉,猪肉供需关系明显缓和。 10月10日,正邦科技发布公告,公司2020年9月份销售生猪121.64万头,其中仔猪25.15万头,商品猪96.49万头,环比增长13.56%,同比增长133.00%;销售收入49.96亿元,环比增长29.11%,同比增长288.05%。 9月份,前五大猪企中,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与天邦股份生猪销售均加速放量,其余猪企销量亦保持高位,头部企业放量叠加生猪产能进入恢复期。东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刚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9月份养猪企业前期能繁母猪投入开始释放产能,以致生猪供给越趋稳定。 9月份头部猪企加速放量 生猪产能进入恢复期 据统计,截至10月12日,共有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天邦股份等1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9月份生猪销售数据。前五大头部猪企9月份生猪销量均环比增长,其中,牧原股份销售生猪165.0万头,销售收入57.54亿元,较上月略有增长。 其次是正邦科技,公司2020年9月份销售生猪121.64万头(其中仔猪25.15万头,商品猪96.49万头),环比增长13.56%,同比增长133.00%;销售收入49.96亿元,环比增长29.11%,同比增长288.05%。环比变动最大的是天邦股份,9月份销售商品猪41.62万头,销售收入112,200.10万元,环比变动分别为65.62%、28.24%。 提到生猪销售数量上升的原因,天邦股份表示主要来自仔猪和肥猪销售数量的增长。新希望也在公告中表示,生猪销量同比上升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二季度坚定落实养猪战略,保持较大力度的仔猪投放。今年9月份,新希望销售生猪99.42万头,环比变动47%,同比变动178%;收入为33.30亿元,环比变动42%,同比变动264%。 在猪企快速放量的同时,猪价也在逐步下行。记者统计发现,猪企9月份销售均价集体下滑。据温氏股份公告,公司9月份销售肉猪74.11万头(含毛猪和鲜品),收入30.76亿元,毛猪销售均价34.38元/公斤,环比变动分别为2.97%、-4.35%、-7.11%,同比变动分别为-16.54%、8.69%、20.34%。 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9月21日至27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下降0.5%,猪肉批发价为每公斤45.68元,下降2.9%。9月份第4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为35.06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2.8%,较去年同期上涨27.1%。全国猪肉平均价格为54.12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1.6%,较去年同期上涨25.9%。 近期猪价回落与国内生猪市场供给改善有关。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份全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4.7%,连续7个月增长,同比增长31.3%;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3.5%,连续11个月增长,同比增长37.0%。“进入三季度,养猪企业前期能繁母猪投入开始释放产能,以致生猪供给越趋稳定。”东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刚毅告诉记者。 正邦科技前三季度净利 预增逾百倍 记者注意到,尽管猪肉价格有所回落,从多家上市猪企披露的三季报预告情况来看,第三季度生猪销售收入同比翻倍的公司不在少数,生猪养殖行业依旧维持高景气度。 例如,天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9月份销售生猪15.93万头,销量环比增长57.57%,同比增长120.03%;销售收入5.09亿元,销售收入环比增长79.23%,同比增长185.96%。 天邦股份公告,公司第三季度预计盈利12.65亿元-13.65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33.56%-259.93%。2020年前三季度,生猪销售价格处于高位运行区间,公司商品猪出栏价格较去年同期上升266.02%,销售收入同比上升97.90%。同时公司2020年商品猪销售构成中仔猪和种猪的占比较高,相应的毛利率也较高。 正邦科技集中资源发展生猪养殖业务,采用公司+农户的轻资产化扩张模式,注重与合作方的利益共享,具有快速放量的优势。尽管9月份生猪价格回调,但是仍处于高位运行,公司通过养大猪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0月12日晚间,正邦科技预告,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0亿元-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2.58%-884.08%,前三季度预计盈利54.2亿至5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679.87%-11077.85%。 业内人士表示,正邦科技以整条农牧产业链参与市场竞争,能最大限度降低单一业务周期性波动给公司整体盈利水平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增强公司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强。从成本方面来看,正邦科技在饲料行业深耕多年,具有饲料端的成本管理优势和配方优势,面对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可灵活调整配方,发挥规模化优势,降低原材料综合成本从而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经营风险。 记者了解到,前三季度,正邦科技自产仔猪育肥成本呈逐渐下降趋势。“在保障生猪安全的基础上,同步扩大种猪数量,小猪生得多,快速提升生猪销量,销量上去了,成本就下来了,分摊的费用变少了。”上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正邦科技种猪群的培育和优化,自产仔猪数量不断增加,成本有所下降,用自产仔猪替代外购仔猪育肥,提升自育肥比例,可节约成本、增加利润”。 多重利好因素叠加下,正邦科技生猪出栏量大幅提升,特别是第三季度出栏量创下历史新高,今年出栏900万头-1100万头的计划有望实现。而随着正邦科技种猪体系的改善、养殖水平的提升、销售规模的增加,未来单头商品猪分摊成本将持续下降,公司生猪养殖业务的利润弹性将进一步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