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0月14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630亿元,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5%;新增人民币贷款1.9万亿元;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增速分别为10.9%、8.1%,相较8月份均有所回升。 综合来看,9月份金融数据整体好于预期,体现了金融对疫情防控和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专家表示,当前信贷结构趋好,预示经济内生动能稳步修复,企业信贷需求较旺盛,居民消费稳步复苏。 企业中长期贷款多增显示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2047亿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9月份人民币贷款主要受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拉动,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高达1.07万亿元,为历史同期新高,表明支持实体经济融资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显现。 从贷款投向看,金融机构对重点领域的中长期贷款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连续11个月上升,9月末余额增长30.5%;前三季度制造业新增中长期贷款9675亿元,同比多增6362亿元。王青表示,制造业投资修复、基建发力、房地产投资保持韧性,提振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另外,在监管层引导下,银行也有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力度的意愿。 在居民贷款方面,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9月份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6362亿元,为疫情以来单月最高,环比多增791亿元,同比多增1419亿元;二是9月份居民短期贷款环比多增550亿元,同比多增687亿元。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消费、出口等制造业行业内生动能正不断恢复,居民消费逐渐好转,商品房销售仍处于较快增长水平。 “今年全年信贷增速可维持在13%附近。”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结构方面,随着财政资金进一步拨付基建项目,制造业利润改善增加融资需求,未来企业中长期贷款仍有支撑,而随着服务业加速复工复产,居民短端贷款也可维持修复。 政府债券放量对社融贡献最大 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630亿元,超出市场预期。9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速较上月末加快0.2个百分点至13.5%,连续第8个月上升。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表示,9月份社融同比大幅多增主要来源于政府债券、信贷及未贴现银票。9月份政府债券净融资达1.01万亿元,同比明显多增,对社融贡献最大。基于10月份政府债券发行量仍较大的判断,且去年10月份社融低基数下,预计10月份社融存量增速将升至13.8%,全年社融达35万亿元,社融增速达13.5%。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从社融结构看,9月份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为1502亿元,同比多增1932亿元,增量高于8月份。8至9月份,表内外票据持续形成了“一降一增”的格局,表明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好转,供应链体系逐步恢复,企业开票意愿不断增强;但由于监管层打击“票据—结存”套利等,银行通过票据冲量的意愿不强,进而造成贴现规模下降。 谈及未来社融走势,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认为,这更多取决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和银行资本金压力。 货币供给增速维持高位反映经济向好态势 9月末,M2余额2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5个百分点;M1余额60.23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1个和4.7个百分点。 “9月份M1和M2增速继续维持高位,反映我国经济持续向好态势。在疫情防控向好背景下,企业生产和投资意愿进一步增强,叠加库存处于较低维持,企业有补货意愿,实体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水平。”解运亮评价说。 王青解释称,9月份M2增速反弹的主要原因在于前期政府债券大规模发行,季末财政支出力度显著加大。9月份企业贷款大幅多增,带动当月企业存款大幅增加,也推动M2走高。其他存款方面,9月份股市震荡,资金回流居民储蓄账户,带动本月非银存款延续负增长,而储蓄存款则同比多增约4000亿元。从整体上看,尽管9月末M2增速反弹幅度略高于市场预期,但并未改变下半年以来稳中有降态势,这体现了疫情冲击高峰过后,监管层强调“总量适度,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政策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M2与M1增速剪刀差小幅扩大至2.8个百分点,但仍显著低于上半年水平。王一峰表示,在9月份地产销售有所减弱的情况下,M1依然录得8.1%的增速,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能进一步恢复。
10月15日,央行开展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5000亿元,中标利率为2.95%,与9月份持平,与市场预期一致。考虑到10月份MLF到期量为2000亿元,这意味着本月央行通过MLF超额续做向银行体系投放3000亿元中长期流动性。这也是央行连续第三个月超额续做MLF。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MLF延续超额续做,表明央行正在向银行体系补充中长期流动性,释放“稳货币”信号。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MLF“量增价稳”,主要原因是近期市场短期利率维持低位,长端利率上升,显示长端流动性偏紧,银行体系存在一定负债压力。央行超额续做MLF,不仅可以释放长期资金稳定资金面,还可以对冲专项债发行对资金面的干扰。 量增:市场对MLF需求较大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自4月以来政府债券发行放量、信贷投放规模较大、财政支出节奏较慢和压降结构性存款的多重压力下,银行负债端缺乏的问题逐步显现,超储率走低、同业存单利率快速攀升。10月份,央行延续大规模MLF操作,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王青同时表示,四季度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任务依存,亟须寻找替代性稳定资金来源,所以对MLF需求较大。 可以看到,自6月份监管层要求压降结构性存款以来,作为替代品种,银行同业存单发行持续“量价齐升”。9月份,1年期股份制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均值达到3.02%;进入10月份,1年期股份制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仍在上行,14日升至3.13%,明显高于1年期MLF操作利率(2.95%)。在比价效应下,当前银行对MLF操作的需求很大,这是本月MLF超额续做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10月份MLF超额续做释放“稳货币”信号。王青表示,一方面,根据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引导国债收益率曲线、同业存单利率等市场利率围绕MLF利率波动,是当前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央行超额续做MLF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持续上行将不可避免地加大银行负债成本,不利于银行持续下调企业实际贷款利率。当前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支撑。 考虑到跨季结束后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仍在提价,明明表示,央行进一步为银行补充中长期负债来源,发挥MLF操作利率对银行负债成本的边际定价作用,引导同业存单利率维持平稳运行。 另外,从短期利率看,8月份DR007均值升至政策利率(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附近后,央行明显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9月份DR007均值保持基本稳定,并有2个基点的小幅下降。王青认为,伴随央行持续加大对银行体系中长期性流动性投放力度,“稳货币”效应有望在短期和中期市场利率方面得到全面体现。 价稳:利率水平与基本面匹配 对于本次MLF操作利率维持稳定,周茂华认为,这说明央行认为目前政策利率水平与经济基本面表现基本相适应;8月份宏观数据、10月份国庆节消费表现以及最新公布的金融数据等,都显示国内需求恢复加快,货币政策继续对经济复苏构成有力支持。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几个月来,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经济复苏态势良好,央行的政策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均保持稳定,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运行,利率水平与当前的经济基本面总体是匹配的。 考虑到MLF操作利率是LPR报价的参考基础,周茂华认为,本次MLF利率维持稳定,预示本月LPR报价按兵不动概率大。王青表示,近期银行平均边际资金成本难现明显下行,报价行下调10月份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因此预计20日公布的LPR报价也将大概率保持不变。 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周茂华认为,央行将保持政策稳健与连续性,即通过多种工具灵活调节,确保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孙国峰表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根据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潜力,抓紧推进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督促金融机构为市场主体合理减负。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生产由降转增,天然气生产加快,原油、电力生产略有放缓。 一、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及相关情况 原煤生产由降转增。10月份,生产原煤3.4亿吨,同比增长1.4%,上月为下降0.9%;日均产量1086万吨,环比减少18万吨。1—10月份,生产原煤31.3亿吨,同比增长0.1%。 煤炭进口降幅继续扩大。10月份,进口煤炭1373万吨,环比减少495万吨,同比下降46.6%,降幅比上月扩大8.3个百分点;1—10月份,进口煤炭2.5亿吨,同比下降8.3%。 港口煤炭综合交易价格先涨后跌。10月30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5000大卡和4500大卡动力煤综合交易价格分别为每吨575元、523元和464元,比9月25日分别上涨12元、14元和11元,比10月16日的年内最高价分别下跌5元、3元和4元。 原油生产增速略有放缓,加工有所加快。10月份,生产原油1641万吨,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加工原油5982万吨,增长2.6%,比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1—10月份,生产原油1.6亿吨,同比增长1.7%;加工原油5.6亿吨,增长2.9%。 原油进口增速由正转负,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下跌。10月份,进口原油4256万吨,环比减少592万吨,同比下降6.5%,上月为增长17.6%;1—10月份,进口原油4.6亿吨,同比增长10.6%。10月30日,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为36.33美元/桶,比9月30日的40.30美元/桶下降9.9%。 天然气生产有所加快。10月份,生产天然气16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月加快4.3个百分点;日产5.3亿立方米,环比增加0.4亿立方米。1—10月份,生产天然气153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0%。 天然气进口增速明显加快。10月份,进口天然气753万吨,同比增长15.5%,增速比上月加快9.5个百分点。1—10月份,进口天然气8126万吨,同比增长4.7%。 二、电力生产情况 电力生产增速略有放缓。10月份,发电量60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日均发电量196.6亿千瓦时,环比减少13.9亿千瓦时。1—10月份,发电量602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 分品种看,10月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火电、核电增速由正转负。其中,水电同比增长25.4%,较上月加快2.6个百分点;风电增长14.7%,加快3.4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增长8.1%,加快4.1个百分点;火电下降1.5%,上月为增长0.2%;核电下降0.3%,上月为增长7.4%。 附注 1.指标解释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报告中的产量数据统计口径均为规模以上工业,其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3.数据来源 进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其中10月份数据为快讯数据;煤炭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煤炭市场网;原油价格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EIA)。 4.天然气单位换算关系:1吨约等于1380立方米。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增速与9月份持平。从环比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78%。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 分三大门类看,10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增速较9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5%,回落0.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0%,回落0.5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0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0%;私营企业增长8.2%。 分行业看,10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4.8%,纺织业增长9.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9.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3.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0%,汽车制造业增长14.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0.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7.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6%。 分地区看,10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7.6%,中部地区增长7.0%,西部地区增长6.1%,东北地区增长5.9%。 分产品看,10月份,612产品中有427种产品同比增长。钢材11848万吨,同比增长14.2%;水泥24100万吨,增长9.6%;十种有色金属545万吨,增长9.0%;乙烯202万吨,增长16.5%;汽车248.1万辆,增长11.1%,其中,新能源汽车16.5万辆,增长94.1%;发电量6094亿千瓦时,增长4.6%;原油加工量5982万吨,增长2.6%。 10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4%,较上年同月上升0.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26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3%。 2020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10月 1—10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6.9 … 1.8 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3.5 … -0.2 制造业 … 7.5 … 2.4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 … 6.3 … 5.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4.0 … 1.1 分经济类型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 5.4 … 1.4 其中:股份制企业 … 6.9 … 2.1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7.0 … 1.0 其中:私营企业 … 8.2 … 2.8 主要行业增加值 农副食品加工业 … 4.8 … -2.5 食品制造业 … 5.1 … 1.3 纺织业 … 9.5 … -0.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8.8 … 2.3 医药制造业 … 8.2 … 3.5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11.5 … 0.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9.3 … 1.7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1.2 … 5.9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4.7 … 2.2 金属制品业 … 14.1 … 3.1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3.1 … 3.7 专用设备制造业 … 8.0 … 5.4 汽车制造业 … 14.7 … 5.6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0.7 … -1.9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7.6 … 7.0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5.0 … 6.9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3.6 … 1.2 主要产品产量 布(亿米) 35 -0.6 299 -18.5 硫酸(折100%)(万吨) 722 2.1 6796 -3.0 烧碱(折100%)(万吨) 316 11.2 2948 3.1 乙烯(万吨) 202 16.5 1749 2.8 化学纤维(万吨) 561 3.7 4985 0.3 水泥(万吨) 24100 9.6 191988 0.4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 8096 1.7 77798 0.5 生铁(万吨) 7617 9.4 74170 4.3 粗钢(万吨) 9220 12.7 87393 5.5 钢材(万吨) 11848 14.2 108328 6.5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545 9.0 5069 4.3 其中:原铝(电解铝)(万吨) 320 9.7 3063 3.5 金属切削机床(万台) 4 29.0 36 0.6 工业机器人(套) 21467 38.5 183447 21.0 汽车(万辆) 248.1 11.1 1897.9 -4.1 其中:轿车(万辆) 96.4 7.5 718.1 -12.4 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万辆) 88.5 12.3 651.6 -0.2 其中:新能源汽车(万辆) 16.5 94.1 93.7 -2.8 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万千瓦) 1528 86.0 10889 28.7 微型计算机设备(万台) 3946 28.0 29539 8.3 移动通信手持机(万台) 13101 -10.7 114590 -5.9 其中:智能手机(万台) 9603 -5.4 85450 2.6 集成电路(亿块) 273 20.4 2114 15.5 原煤(万吨) 33663 1.4 312743 0.1 焦炭(万吨) 4000 2.2 39099 -0.7 原油(万吨) 1641 1.4 16266 1.7 原油加工量(万吨) 5982 2.6 55518 2.9 天然气(亿立方米) 163 11.9 1534 9.0 发电量(亿千瓦时) 6094 4.6 60288 1.4 火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3991 -1.5 42333 -0.4 水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1349 25.4 10444 4.2 核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287 -0.3 2987 5.7 风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351 14.7 3327 10.5 太阳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116 8.1 1196 7.9 产品销售率(%) 98.4 0.8(百分点) 97.7 -0.4(百分点) 出口交货值(亿元) 11268 4.3 97872 -2.2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工业增长速度,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物量增减变动程度的指标。利用该指标,可以判断短期工业经济的运行走势,判断经济的景气程度,也是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产品销售率:是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用来反映工业产品的产销衔接情况。 出口交货值:是指工业企业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交给外贸部门出口的产品价值,以及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一)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10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月份 环比增速(%) 2019年 10月 0.38 11月 0.86 12月 0.62 2020年 1月 -2.39 2月 -23.95 3月 30.23 4月 1.96 5月 1.36 6月 1.37 7月 0.96 8月 1.07 9月 1.15 10月 0.78
(2020年11月16日) 国家统计局 10月份,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成效持续显现,生产稳中有升,需求企稳回暖,就业继续改善,物价总体平稳,市场预期向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一、工业平稳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增速较高 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与9月份持平;环比增长0.78%。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较1-9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10月份,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0%;私营企业增长8.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制造业增长7.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0%。10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9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微型计算机设备,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4.1%、38.5%、30.2%、28.0%、20.4%。 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3665亿元,同比下降2.4%,降幅比1-8月份收窄2.0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1%。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连续8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 二、服务业加快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10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4%,比9月份上升2.0个百分点。1-10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6%,降幅比1-9月份收窄1.0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10月份,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他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9.9%、9.2%、8.4%,比9月份分别加快3.4、3.1、1.9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指数降幅继续收窄。10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5%,比9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从行业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9.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批发零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2%,连续4个月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1-9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降幅比1-8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1%。 三、市场销售持续回暖,餐饮收入月度同比增速由负转正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76亿元,同比增长4.3%,比9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68%。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901亿元,同比下降5.9%,降幅比1-9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10月份,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498亿元,同比增长4.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78亿元,增长5.1%。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4372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商品零售34204亿元,增长4.8%,连续4个月正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10月份,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汽车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18.3%、16.7%、12.0%。网上零售持续增加。1-10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91275亿元,同比增长10.9%,比1-9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6.0%,比1-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2%。 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投资结构继续改善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8%,比1-9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10月份环比增长3.22%。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7%,比1-9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5.3%,降幅比1-9月份收窄1.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3%,比1-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3294万平方米,同比持平,1-9月份为下降1.8%;商品房销售额131665亿元,增长5.8%,比1-9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3%,比1-9月份加快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1%,降幅比1-9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比1-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比1-9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0%、9.4%。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2.8%、14.8%;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5%、17.2%。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0.6%,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4.1%、13.1%。 五、货物进出口保持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8370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出口16194亿元,增长7.6%;进口12176亿元,增长0.9%。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018亿元。1-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59521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出口143296亿元,增长2.4%;进口116224亿元,下降0.5%。贸易结构持续优化。1-10月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8%,占出口额的59%。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1%,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2%,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 六、城镇调查失业率继续下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9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9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与9月份持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9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10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7小时。 七、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与上月持平 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涨幅比9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1-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0%,涨幅比1-9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10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2.4%,衣着下降0.3%,居住下降0.7%,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1%,交通和通信下降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1%,医疗保健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4%。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下降2.8%,鲜菜上涨16.7%,粮食上涨1.5%,鲜果上涨0.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涨幅与9月份持平。 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降幅与9月份持平;环比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4%,降幅比9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2%。1-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2.6%。 总的来看,10月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六稳”“六保”任务落实成效进一步显现。但也要看到,全球疫情蔓延在欧美等国家造成二次冲击,进一步迟缓世界经贸复苏进程;国内经济仍处在恢复进程中,经济全面恢复仍面临诸多挑战。下阶段,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守住“六保”底线、夯实“六稳”基础,以改革创新激发新动能,以扩大开放培育新优势,不断巩固扩大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成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开局奠定良好基础。 附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2020年月度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5)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6)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7)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8)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表 2020年1-10月份主要指标数据 指 标 10月 1-10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6.9 … 1.8 (一)分经济类型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 5.4 … 1.4 其中:股份制企业 … 6.9 … 2.1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7.0 … 1.0 其中:私营企业 … 8.2 … 2.8 (二)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3.5 … -0.2 制造业 … 7.5 … 2.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4.0 … 1.1 (三)主要行业增加值 纺织业 … 9.5 … -0.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8.8 … 2.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9.3 … 1.7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1.2 … 5.9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3.1 … 3.7 汽车制造业 … 14.7 … 5.6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0.7 … -1.9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7.6 … 7.0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5.0 … 6.9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3.6 … 1.2 (四)主要产品产量 发电量(亿千瓦时) 6094 4.6 60288 1.4 生铁 (万吨) 7617 9.4 74170 4.3 原煤(万吨) 33663 1.4 312743 0.1 粗钢 (万吨) 9220 12.7 87393 5.5 钢材 (万吨) 11848 14.2 108328 6.5 水泥 (万吨) 24100 9.6 191988 0.4 原油加工量(万吨) 5982 2.6 55518 2.9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545 9.0 5069 4.3 焦炭(万吨) 4000 2.2 39099 -0.7 硫酸(折100%) (万吨) 722 2.1 6796 -3.0 烧碱(折100%) (万吨) 316 11.2 2948 3.1 乙烯 (万吨) 202 16.5 1749 2.8 化学纤维 (万吨) 561 3.7 4985 0.3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8096 1.7 77798 0.5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3946 28.0 29539 8.3 集成电路 (亿块) 273 20.4 2114 15.5 汽车 (万辆) 248.1 11.1 1897.9 -4.1 其中:轿车 (万辆) 96.4 7.5 718.1 -12.4 (五)产品销售率(%) 98.4 0.8 (百分点) 97.7 -0.4 (百分点) (六)出口交货值(亿元) 11268 4.3 97872 -2.2 二、服务业生产指数 … 7.4 … -1.6 三、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亿元) … … 483292 1.8 其中:民间投资 … … 269183 -0.7 分产业 第一产业 … … 11861 17.3 第二产业 … … 138736 -2.1 第三产业 … … 332695 3.0 四、房地产开发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 … 116556 6.3 其中:住宅 … … 86298 7.0 办公楼 … … 5160 3.5 商业营业用房 … … 10683 -2.8 (二)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 … 880117 3.0 其中:住宅 … … 621836 3.8 办公楼 … … 35693 -1.3 商业营业用房 … … 89626 -8.4 (三)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 … 180718 -2.6 其中:住宅 … … 132481 -3.3 办公楼 … … 5396 -7.2 商业营业用房 … … 14567 -6.1 (四)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 … 49240 -9.2 其中:住宅 … … 35443 -7.9 办公楼 … … 1632 -19.8 商业营业用房 … … 4901 -22.7 (五)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 … 133294 0.0 其中:住宅 … … 118092 0.8 办公楼 … … 2449 -14.5 商业营业用房 … … 6689 -14.0 (六)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 … 131665 5.8 其中:住宅 … … 117923 8.2 办公楼 … … 3582 -12.8 商业营业用房 … … 7208 -15.8 (七)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 (亿元) … … 153070 5.5 其中:国内贷款 … … 22378 5.1 利用外资 … … 111 -15.2 自筹资金 … … 50045 6.5 定金及预收款 … … 51287 4.3 个人按揭贷款 … … 24312 9.8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方米) … … 17775 -3.3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 … 49492 0.3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8576 4.3 311901 -5.9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3095 7.1 111888 -4.2 (一)按经营地分 城镇 33498 4.2 270341 -6.0 乡村 5078 5.1 41559 -5.4 (二)按消费类型分 餐饮收入 4372 0.8 29598 -21.0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912 6.1 6389 -17.8 商品零售 34204 4.8 282303 -4.0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2183 7.2 105499 -3.2 粮油、食品类 1291 8.8 12422 10.4 饮料类 202 16.9 1844 12.8 烟酒类 344 15.1 3075 2.6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1274 12.2 9339 -9.7 化妆品类 281 18.3 2569 5.9 金银珠宝类 222 16.7 1834 -9.8 日用品类 566 11.7 5146 7.4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684 2.7 6519 -7.0 中西药品类 458 10.8 4285 6.7 文化办公用品类 286 11.7 2678 4.5 家具类 157 1.3 1244 -8.7 通讯器材类 462 8.1 4181 7.3 石油及制品类 1541 -11.0 13781 -16.1 汽车类 3708 12.0 30473 -4.5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172 4.2 1329 -6.2 六、进出口(亿元) 进出口总额 28370 4.6 259521 1.1 出口额 16194 7.6 143296 2.4 进口额 12176 0.9 116224 -0.5 七、居民消费价格 … 0.5 … 3.0 食品烟酒 … 2.4 … 10.0 衣着 … -0.3 … -0.2 居住 … -0.7 … -0.4 生活用品及服务 … -0.1 … 0.0 交通和通信 … -3.9 … -3.5 教育文化和娱乐 … 1.1 … 1.4 医疗保健 … 1.5 … 1.9 其他用品和服务 … 2.4 … 4.8 八、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 -2.1 … -2.0 生产资料 … -2.7 … -3.0 采掘 … -5.1 … -5.9 原材料 … -6.0 … -6.1 加工 … -1.2 … -1.5 生活资料 … -0.5 … 0.7 食品 … 0.8 … 3.4 衣着 … -1.7 … -0.9 一般日用品 … -0.7 … -0.3 耐用消费品 … -1.8 … -1.8 九、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 -2.4 … -2.6 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2.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3.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图
[摘要]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较1-9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4372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商品零售34204亿元,增长4.8%,连续4个月正增长。 10月份,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成效持续显现,生产稳中有升,需求企稳回暖,就业继续改善,物价总体平稳,市场预期向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一、工业平稳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增速较高 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与9月份持平;环比增长0.78%。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较1-9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10月份,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0%;私营企业增长8.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制造业增长7.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0%。10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9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微型计算机设备,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4.1%、38.5%、30.2%、28.0%、20.4%。 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3665亿元,同比下降2.4%,降幅比1-8月份收窄2.0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1%。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连续8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 二、服务业加快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10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4%,比9月份上升2.0个百分点。1-10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6%,降幅比1-9月份收窄1.0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10月份,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他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9.9%、9.2%、8.4%,比9月份分别加快3.4、3.1、1.9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指数降幅继续收窄。10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5%,比9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从行业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9.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批发零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2%,连续4个月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1-9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降幅比1-8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1%。 三、市场销售持续回暖,餐饮收入月度同比增速由负转正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76亿元,同比增长4.3%,比9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68%。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901亿元,同比下降5.9%,降幅比1-9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10月份,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498亿元,同比增长4.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78亿元,增长5.1%。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4372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商品零售34204亿元,增长4.8%,连续4个月正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10月份,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汽车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18.3%、16.7%、12.0%。网上零售持续增加。1-10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91275亿元,同比增长10.9%,比1-9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6.0%,比1-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2%。 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投资结构继续改善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8%,比1-9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10月份环比增长3.22%。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7%,比1-9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5.3%,降幅比1-9月份收窄1.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3%,比1-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3294万平方米,同比持平,1-9月份为下降1.8%;商品房销售额131665亿元,增长5.8%,比1-9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3%,比1-9月份加快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1%,降幅比1-9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比1-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比1-9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0%、9.4%。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2.8%、14.8%;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5%、17.2%。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0.6%,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4.1%、13.1%。 五、货物进出口保持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8370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出口16194亿元,增长7.6%;进口12176亿元,增长0.9%。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018亿元。1-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59521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出口143296亿元,增长2.4%;进口116224亿元,下降0.5%。贸易结构持续优化。1-10月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8%,占出口额的59%。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1%,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2%,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 六、城镇调查失业率继续下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9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9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与9月份持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9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10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7小时。 七、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与上月持平 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涨幅比9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1-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0%,涨幅比1-9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10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2.4%,衣着下降0.3%,居住下降0.7%,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1%,交通和通信下降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1%,医疗保健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4%。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下降2.8%,鲜菜上涨16.7%,粮食上涨1.5%,鲜果上涨0.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涨幅与9月份持平。 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降幅与9月份持平;环比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4%,降幅比9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2%。1-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2.6%。 总的来看,10月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六稳”“六保”任务落实成效进一步显现。但也要看到,全球疫情蔓延在欧美等国家造成二次冲击,进一步迟缓世界经贸复苏进程;国内经济仍处在恢复进程中,经济全面恢复仍面临诸多挑战。下阶段,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守住“六保”底线、夯实“六稳”基础,以改革创新激发新动能,以扩大开放培育新优势,不断巩固扩大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成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开局奠定良好基础。 附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2020年月度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5)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6)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7)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8)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累计增速继续回升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江源解读10月份工业生产数据 10月份,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不断巩固,工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多数产品和行业持续增长,能源原材料行业增速加快,装备制造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出口交货值增速由负转正,工业生产继续改善。 一是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累计增速持续回升。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与上月持平,高于上年同期2.2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5%,增速较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5%,与上月基本持平;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0%,较上月小幅回落0.5个百分点。1—10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较1—9月份继续加快0.6个百分点。 二是多数产品和行业实现增长,累计增长面首次过半。分产品看,10月份,612种工业主要产品中,427种产品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9.8%,比例较上月继续提升;分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4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82.9%。1—10月份,315种产品同比实现增长,较1—9月份增加32种;23个行业实现增长,较1—9月份增加3个,增长面均首次过半。 三是装备制造业持续高位运行,电气机械、汽车继续快速增长。10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继续发挥支撑工业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其中,电气机械、汽车、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分别增长17.6%、14.7%、14.1%、13.1%,增速持续居于全部工业大类行业前列。10月份,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1.1%,其中新能源汽车受政策利好、消费恢复、新车型入市等因素拉动,增速大幅跃升至94.1%;载货汽车、SUV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26.4%、12.3%。工业机器人、微型计算机设备、集成电路均实现20%以上的快速增长。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平衡车等新兴产品均保持60%以上的高速增长。 四是能源原材料行业增长加快,煤炭、钢铁拉动作用增强。10月份,受冬季采暖和生产拉动,煤炭采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升至今年以来最高,增长5.2%,较上月加快2.5个百分点,是拉动采矿业回升、稳定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行业之一。原材料行业同比增长7.6%,较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钢铁、建材、化工行业分别增长11.2%、9.3%、8.8%,增速均升至今年以来最高,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分产品看,多数原材料产品同比增速继续回升。其中,乙烯、钢材、电解铝、十种有色金属连续4个月回升,增速分别升至16.5%、14.2%、9.7%、9.0%,粗钢、烧碱保持10%以上较快增长。 五是消费品行业总体稳定,纺织、化纤等行业明显好转。10月份,受防疫产品海外需求上升、订单回流以及国内需求回暖等因素拉动,纺织业增速升至近年来最高水平,同比增长9.5%,较上月加快3.9个百分点;化纤、医药、造纸分别增长8.4%、8.2%、6.8%,较上月分别加快4.2、0.8、1.3个百分点。烟草、酒饮料茶、食品制造等行业增速下滑或由增转降。分产品看,纱、布、服装、化纤生产形势普遍好转,卷烟、啤酒、饮料等由增转降或降幅扩大。 六是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由降转增,主要行业均有所改善。10月份,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3%,上月为下降1.8%。多数行业出口情况改善,其中,汽车、橡胶塑料、金属制品、电气机械、专用设备行业出口分别增长16.4%、15.3%、12.2%、11.7%、7.2%,均保持较快增长并有所加快;电子行业出口增长6.6%,上月为下降3.9%。 需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工业生产稳定向好仍面临一定压力。下阶段,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下,应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按照构建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新格局的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稳固工业经济恢复向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