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8月3日开幕的第五届中国沈阳国际机器人大会了解到,沈阳市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迅速成长壮大,为数字经济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去年,沈阳智能制造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其中机器人等多个细分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市数字经济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2061亿元。 近年来,全球机器人领域创新创业更加活跃,技术演进和迭代步伐明显加快。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源地,沈阳市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的机器人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完善,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圈正在形成。 在协同创新上,沈阳市搭建了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在深空、深海、深地领域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极限环境作业、空间碎片抓取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产业培育上,建设机器人未来城、东方机器人谷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特区”,先后培育了新松、通用、东大等50余家机器人行业领军企业,产品涵盖工业、服务、移动、洁净、特种机器人五大类70多个品种,在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占据超过20%的份额。新松公司的机器人在多个优势产业领域体现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在机器人极限环境作业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夯实基础上,建设了东软云等重点云平台,“上云”企业超过2.4万家;建设5G规模组网,5G基站年底将突破1万个,实现市区及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丰富5G应用场景,宝马、新松、东软等企业率先开展5G应用示范,培育出基于5G技术的送餐机器人、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 机器人大会上,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智能化的相关产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仅是“机器换人”那么简单,尤其在与“新基建”结合之后,机器人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将有更多应用。 日前召开的中共沈阳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沈阳将积极争取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在沈布局,打造华为云、紫光云、麦克奥迪智慧能源等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更多企业“上云”,推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新模式。
8月3日,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i机器人)告知记者,小i机器人已正式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苹果公司停止Siri(智能助理)专利侵权,诉讼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要求苹果公司停止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侵犯ZL200410053749.9发明专利权的产品,并暂计索赔金额100亿元(人民币)。对于此次诉讼的其他事项,例如索赔金额计算标准、是否考虑和解等事项,小i机器人方面暂未对记者透露更多细节。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专利侵权案件周期长、诉讼成本高,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的比例高于其他案件。 长达8年专利无效拉锯战 小i机器人和苹果的专利之争可以追溯至2012年。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苹果公司以2亿美元收购了Siri.Inc.。2011年12月6日,苹果公司首次在其发布的iphone4S手机上推出Siri,其后又在iphone5、ipad3、ipad4、ipadmini、iTouch4等产品中陆续搭载Siri。不过,经对比分析,Siri技术方案落入小i机器人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ZL200410053749.9号专利(2004年申请、2009年授权)范围。 鉴于此,2012年6月21日,小i机器人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案由为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以及苹果公司专利侵权。从过往信息来看,这些诉讼持续时间较久。 2012年11月19日,苹果方面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申请,请求宣告小i机器人ZL200410053749.9专利无效;2013年9月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做出决定,维持小i机器人上述专利权有效;苹果方面不服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决定,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为被告,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被告作出的第21307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2014年7月8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定维持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2013年9月3日作出的第21307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随后,苹果方面上诉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几经周折,时至2020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行政判决书,以终审判决程序确认小i机器人ZL200410053749.9专利权的有效性。2020年7月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无效宣告案件结案通知书,决定本案的审理结束。 企业呼吁尊重创新 小i机器人方面介绍,中国发明专利ZL200410053749.9于2004年申请,2009年获得授权。该专利是中国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的基础专利之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能够以格式化语言命令机器人完成任务,也能以自然语言完成聊天对话。小i机器人方面认为,产品创新离不开专利保护,否则,创新产品被侵权的损失巨大。 小i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公开表示:“作为一个科技从业者,我非常尊重苹果公司,他们的产品和服务给全世界带来了很多价值和体验。但是,消费者购买的每一个苹果产品,都是付了钱的。反过来,苹果也要尊重创新,使用了我们的专利,也需要向我们支付合理费用。” 对于知识产权领域的诉讼,王智斌对记者说:“专利侵权诉讼较为复杂,简而言之,这类案件裁判要点主要是三方面。首先是看案涉专利权是否成立?其次要判断被告方采取的技术手段是否落入原告方权利范围;最后还需要原告方举证证明自己遭受的损失或者侵权方因侵权行为而获得的利益”。
8月3日,小i机器人(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苹果公司停止Siri(智能助理)专利侵权,包括但不限于,要求苹果公司停止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侵犯ZL200410053749.9发明专利权的产品,并暂计索赔金额100亿元(人民币)。 小i机器人是中国发明专利ZL200410053749.9(一种聊天机器人系统)的权利人,该专利于2004年申请,2009年获得授权。该专利是中国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的基础专利之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能够以格式化语言命令机器人完成任务,也能以自然语言完成聊天对话。 2011年,苹果公司在其发布的iphone4S手机上首次推出Siri,即智能个人助理服务,其后又在iPhone、iPad、iTouch、MacBook、HomePod等全线产品中陆续搭载Siri,Siri成为苹果产品人机交互的主要入口。 2012年6月21日,小i机器人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以及苹果公司专利侵权。历经8年抗争,在2020年6月28日,小i机器人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行再34号行政判决书。Siri技术方案落入小i机器人ZL200410053749.9号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小i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表示:“作为一个科技从业者,我非常尊重苹果公司,他们的产品和服务给全世界带来了很多价值和体验。但是,消费者购买的每一个苹果产品,都是付了钱的。反过来,苹果也要尊重创新,使用了我们的专利,也需要向我们支付合理费用。” 袁辉说,经过8年的专利无效拉锯战,小i专利得到中国最高法院一锤定音确定有效。公司接续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这个专利是小i机器人的核心专利,也是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行业非常核心的一项专利。这次诉讼,对小i机器人和整个中国高科技行业来说都有重大意义。
连日来,国内多地普降暴雨,水位上涨逼近警戒线。7月17日,水利部召开专题会议,指出应加强长江中下游干流、重要支流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湖泊重要堤防和薄弱堤段巡查防守,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 记者了解到,以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湖南达诺智能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诺智能)等为代表的湖南企业各自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涵盖砂石装袋机模块车、水陆两用挖掘机、全地形快速架桥车、智能巡查无人机、水下作业机器人等尖端产品。这些产品在一线抢险救灾及日常巡查巡检中发挥功效,起到了缩短作业时间、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人员风险等特殊作用。 三一铁军救灾一线显身手 7月13日,针对江西省境内鄱阳湖严峻汛情,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湖南、湖北等五省消防救援总队。7月13日晚,接到紧急调集命令后,三一重工工程技术人员迅速集结,驾驶三一重工砂石装袋机模块车星夜兼程前往九江市彭泽县。 三一重工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情况:“接到上级命令后,我们的砂石装袋机模块车跨越1000多公里,在7月14日清晨抵达指定地点。砂石装袋机模块车以每小时400至600袋的速度全力输出装袋土料,每袋重量约40公斤。一台砂石装袋机模块车的作业能力相当于60多个青壮劳动力,为筑堤固堤增添一支永不疲倦的‘铁军’。砂石装袋机模块车是我们的全新产品,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专攻救灾救援领域。” 三一重工的砂石装袋机模块车正在现场装袋(供图:肖伟) 除了砂石装袋机模块车之外,三一重工旗下的多款挖掘机、全地形快速架桥车等产品也在一线抢险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水陆两用挖掘机装备有浮箱底盘,可在深度为1.5米至6米的沼泽、淤泥、河面等工况下工作,目前已在救灾一线发挥作用。全地形快速架桥车则为保障救灾车辆通行、救灾物资运输和人员转移安置等方面起到作用。 三一重工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水陆两用挖掘机是我们完全自主研发的产品之一,可在复杂地形当中开展作业。该产品平时在湖泊、河流分布广泛的地区应用较多,为水利工程、河道清淤、鱼类养殖等提供服务。在本次救灾当中,部分受制于交通条件、施工环境的受灾地区使用水陆两用挖掘机,施工效果较好。” 三一重工旗下的水陆两用挖掘机正在水面施工(供图:肖伟) 近日皖江大地,暴雨频发,合肥日降雨量已突破历史极值。合肥湘元抗洪抢险突击队接到安徽肥东县领导指令,迅速调集20台三一重工挖掘机,集合超过100名操作手参加巢湖古镇长临河筑坝保卫战。 三一重工20台挖掘机驰援合肥救灾一线(供图:肖伟) 无人机云端巡查确保安全度汛 在本轮抗灾过程中,无人机成为沿江地区巡线、重点水库勘察、城区交通疏导的“空中好手”,大大降低作业强度,提升巡查效率。 湖南省水文中心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些年,湖南省水文中心应用了无人机、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搭建起了以智慧水信息采集网、传输网、数据中心、业务系统、对外服务平台为基础的智慧水文新框架。科技力量让我们应对洪水时心里更有底,增强我们防灾减灾斗争的信心。无人机的应用,不仅为水文预测提供即时数据,对比人工巡线和人工采集数据等更具效率,为跑赢洪水增加‘脚力’,能确保安全度汛。在关键时刻,湖南水文要当好全省水库调度参谋和侦察先锋。” 7月14日至15日,中国联通长沙分公司调派搭载5G通信模块的无人机,参与长沙市防汛救灾工作。在两天时间内,无人机全程飞行200余公里,对洋湖附近的靳江河流域、浏阳河流域防洪设施及潇湘北路尽头的沩水闸门、黄桥大道下的湘江航电枢纽、蔡家州水电站、洪州全岛进行巡查。通过无人机现场传回的高清画面,防汛工作人员及时掌握了各河段实时状况,大大提升防汛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中国联通长沙分公司无人机正在巡线检查(供图:肖伟) 山河智能董秘王剑向记者介绍:“利用无人机进行巡线检查相比传统人工巡线有优势。即便在湖泊、荆棘、泥潭等传统人工巡堤时难以排查的复杂地形处,无人机也可以清晰观察情况,一旦发现脱坡、裂缝、渗水、崩塌等险情,便可迅速报告给防汛专家进行研判果断做出处置意见。同时,无人机巡线还具有劳动强度低、费用开销少、作业时间短、画面回传速度快、可全天候作业等优点。山河智能布局无人机领域已有多年,在我们的智慧物联网平台中,无人机既是采集多维度数据的‘千里眼’,也是能执行不同任务的‘八臂罗汉’。我们的无人机除了参加巡线检查之外,还参与救灾演练。我们旗下的‘飞玥’100KG级油动多功能无人直升机参与湖南省2020年抗洪抢险应急演练,按要求执行超视距人员搜索定位、应急救生圈精准抛投、空中喊话等应急救援任务。” 水下机器人“上工治未病” 达诺智能致力于水下运动平台的解决方案,公司研发制造的水下机器人平台产品,已经成功应用于海洋科学调查、海洋测绘、水下搜救、水产养殖、桥梁大坝检测、水下考古海底管道和线路检查与维护、海洋资源勘探、培训与教育示范等诸多行业。2017年,达诺智能成为湖南省首家拥有水下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品的军民融合重点扶持企业。 达诺智能相关人士王磊向记者介绍道,“今年以来,应急保障物资的种类有明显变化。各地政府除了储备草袋、编织袋、麻袋、土工布、石料块石、铁线、桩木等常规救援物资之外,也陆续引入无人机、水下机器人、卫星通信车、5G+VR、物联网等高科技防汛装备。通过水、路、空全方位结合,信息共享,可以大幅提高汛期巡查工作效率。” 王磊向记者介绍水下机器人的特点及优势:“水下机器人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工作可以归纳为‘上工治未病’。在洪水来袭之前,责任单位就要落实铁路桥,公路桥、水下隧道、河堤内侧、水库、闸道等关键点的检查工作。如果采取‘潜水员水底肉眼观测’的方式,不仅作业效率低,巡查范围小,遇到江底涡流、设备故障时容易引起人身危险。水下机器人可以及时发现水泥脱落、钢筋腐蚀、结构损坏、老化裂缝、盗采崩塌、动物筑巢等隐患。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在水利工程领域中,如果多投入1元在事前检查上,就可减少1000元的事后损失。” 达诺智能水下机器人对铁路桥水下结构实时扫描后传回的画面(供图:肖伟) 6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表示:“中国水库现在一共有98000多座,其中有94000多座是小型水库,这里有一部分还存在病险,这些水库当中的病险水库不能按照原来的设计能力来防洪和挡水,起到原来应有的作用。” 王磊向记者表示:“我们的水下机器人有丰富的产品体系,下潜深度从70米至300米不等,可应用在全国主要水体当中。我们希望帮助交通部门、水利部门、地方政府及时发现隐患,科学评估风险,制定经济合理的养护方案,避免在洪水来袭时产生事故和损失。” 7月13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苏伟表示,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累计下达2020年度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528亿元,支持各地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今年及后续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匡算总投资约1.29万亿元,能够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约6.6万亿元,年均新增就业岗位约80万个。 安信证券分析师邵琳琳撰文指出:“国家推动万亿元级别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对水泥、玻璃等建材行业构成利好,也将对工程机械等相关行业构成利好。特别是海绵城市、棚户改造、地下管网、水体防治等领域将迎来巨大商机,我们认为,涉及上述业务的龙头企业表现将强于大市。”
7月15日,国内机器人行业领军企业埃夫特正式登陆A股科创板,这是安徽省第三家、芜湖市首家科创板公司。 埃夫特当日股价报收于30.98元/股,涨幅达387.87%。 招股书显示,埃夫特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13044.68万股,拟募资11.35亿元主要投入“下一代智能高性能工业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机器人核心部件性能提产能建设项目”和“机器人云平台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奇瑞体系孕育制造业先锋 埃夫特前身为芜湖奇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由奇瑞汽车以货币全额出资成立,注册资本200万元,2012年更名为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2014年6月,埃夫特从奇瑞体系独立出来。在瞄准工业机器人这一行业后,公司形成了“面向动态性能的机器人机械本体正向设计与优化技术”等相关核心技术,并通过境外并购、消化吸收境外技术的方式,实现了快速发展。 2015年-2017年,埃夫特先后收购了意大利CMA、EVOLUT、WFC等三家公司,进入智能喷涂系统集成、智能抛光和打磨系统领域,并实现了承接汽车焊装主线的能力,拓展了汽车行业系统集成业务。 2017年,埃夫特还战略参股运动控制器品牌商Robox,并控股了境内合资公司瑞博思。通过与ROBOX的合作,埃夫特形成了“高性能机器人控制与驱动硬件技术”,“实时操作系统内核(RTE)和第三方集成开发平台(RDE)”等核心技术,解决了控制器自主化的问题,拓展了核心零部件业务板块。 “我们采取了自主研发+海外并购的发展战略,通过并购实现技术的快速补强,并在一些技术和产品上也做到了国产替代,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埃夫特董秘郑德安对记者说,“机器人整机上游包括三大核心零部件,分别是控制器、减速机和伺服驱动。我们率先在减速机和控制器上实现了突破和自主化,2019年减速机和控制器的自主化率分别为10%和30%,经过2019年的测试,导入效果良好,2020年将开始导入伺服系统,并进一步加快减速机和控制器的导入。随着核心零部件的导入,2019年公司整机的毛利率从2018年的18%提高到了22%。公司做过测算,未来三大核心零部件实现自主导入后,公司整机的毛利率将提高到36%。” 在经历了多轮增资、股权转让、海外并购后,目前埃夫特的发起人股东有多家私募基金和知名创投。截至2019年4月30日公司股东名册完成变更后,第一大股东为芜湖远宏,持股比例为21.47%,第二大股东为远大创投,持股比例为15.57%。其中,远大创投持有芜湖远宏95%股份,二者系一致行动人。而远大创投的控股股东系芜湖市国资委旗下的芜湖建投,由此埃夫特的实际控制人为芜湖市国资委。此外,公司员工持股平台睿博投资持有股份比例为11.61%。 未来公司有望实现较大规模盈利 公告显示,目前埃夫特尚未实现盈利,2017-2019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734.84万元、-2211.07万元和-4268.28万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12489.65万元、-17005.25万元、-11402.80万元。 “这与公司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营模式有关。”郑德安对记者说,“报告期内,我们工业机器人整机业务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在不断提升,自主替代也在有序开展;系统集成业务开展时间较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郑德安表示,公司整体毛利率现在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过,随着公司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自主化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系统集成业务设计水平的提升、实施经验的积累,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毛利率将不断提升。 另外,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埃夫特子公司所在的意大利、巴西、印度等国家先后成为疫情严重的地区。在此影响下,公司预计2020年上半年可实现营业收入约为45,900万元至53,500万元,同比变动-26.48%至-14.31%;扣非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8,800万元至-7,500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700万元至5,000万元,预计2020年上半年业绩较2019年同期下降。 “截至2020年4月末,埃夫特在手订单有16.51亿元,而2019年4月底在手订单是12.45亿元,同比有大幅增长,也是近几年订单比较多的一年。”郑德安说,“很多新增订单都在巴西,这是一个新兴市场,增长速度很快,但因为疫情的影响,订单要往后平移预计3个月左右的时间,很多的收入和利润要到2021年才能实现” 发力通用工业蓝海市场 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发展至今其已应用于各大核心制造行业,比如汽车制造、3C电子、冶金钢铁、家具电器、食品饮料、化工纺织、塑料轮胎、陶瓷卫浴等。 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调研数据显示,从应用结构来看,目前装配与拆卸类机器人的国产化率仅14%,焊接仅15.8%。从产品结构上分析,中国本土企业亟需重点突破产品主要包括多关节机器人产品、平面多关节机器人产品。 “在通用工业领域,国产机器人亟需解决行业应用难的问题。尽管国产品牌已在部分细分行业享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整体来说,在通用工业领域,国内外工业机器人企业均处于起步阶段。”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说。 他表示,大部分中小型工厂由于产量小、一致性较低的问题,传统工业机器人在产品更换规格时,换产编程效率极低,且严重依赖于机器人使用方机器人操作工或维护工程师和工艺工程师的经验,后期机器人运维的成本投入较高。国产机器人亟需突破针对通用工业行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这也是实现国产机器人换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而在郑德安看来,通用工业将成为埃夫特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蓝海市场。尤其是在“新基建”的政策背景下,未来的大批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等都会刺激需求。 “机器人属于硬件设备,与制造业相关的都可以用得上,很多通用行业的领域埃夫特都有覆盖。另外,AI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在相互融合,机器人智能化趋势明显。我们将跟踪下游制造业的发展,将服务通用工业作为重点方向,针对中国通用工业智能化的痛点,在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编程、快速示教、防护等级、合理负载等方面,提出贴近应用场景方案,将工业机器人产品推广至家具行业、卫陶行业、金属加工行业、钢结构行业,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进度。”郑德安说,“埃夫特在机器人智能化方面,走在行业前列,已在江西赣州落地一个智能化共享喷涂工厂,利用机器人自主识别工件形状,加上埃夫特的工艺专家系统,实现机器人自主编程、自动规划喷涂轨迹,大大提供工作效率,并降低对工艺师和编程人员的依赖,在当地实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提高当地的智能制造水平并解决环保问题,受到当地政府和行业的欢迎,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推广共享工厂的模式” 太平洋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指出,今年5月份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16.9%,疫情后快速复苏,调研发现工控、注塑机等企业的订单也在回暖,下游与新能源、新基建相关的领域景气度更高,所以继续看好工业机器人今年起将开启为期2-3年的复苏大势。
作为A股聚焦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哈工智能的定向增发于6月底获批。公司管理层7月14日表示,利用定增募集资金,哈工智能的高端智能装备布局有望进一步深化,将加码新能源汽车和医疗机器人两大新领域,筑牢技术护城河。 哈工智能董事长兼总经理乔徽7月14日表示,哈工智能未来将发力在轻量化车身连接技术开发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同时增加对毛利率更高的医疗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投入。 哈工智能此前业务主要布局在机器人应用、系统设计、离线仿真、整线模拟、虚拟调试和轻量化车身连接、冻干机板层机器人自动焊接生产线、AI 算法等领域。2018年和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4630.97万元和8869.51万元。2019年,公司新增授权专利34件,新增软件著作权17件。 乔徽表示,中国汽车行业近年逐渐出现新趋势,就是汽车客户的订单越来越集中,单个订单的规模越来越大。此前哈工智能拿到北汽4.3亿元的订单,今年连续竞标的恒大、宝能的汽车订单也都比较大,这对公司提出了很大的现金要求。乔徽指出,此次定增募集资金不超过7.82亿元,定增补充现金流对公司继续保持行业龙头地位有很大帮助。 对于快速发展的汽车新能源领域,得益于此前汽车轻量化车身技术等的投入,哈工智能在国内已经拥有蔚来、拜腾、威马、北汽新能源、捷豹路虎等汽车客户。乔徽表示,哈工智能在现有新能源汽车相关资源基础上,将大力推广及拓展新能源汽车车身的制造生产线业务,满足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及汽车智能化焊装市场发展需求。 在研发新业务方面,乔徽透露,除了工业机器人以外,哈工智能还将特别聚焦毛利率更高的医疗机器人领域。乔徽介绍,通过两年的努力,在血管介入穿刺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场景方向,哈工智能中央研究院利用红外医学图像处理、医学超声图像处理技术、微控技术、多模态传感技术等结合AI算法,已经成功研发两款用于静脉采血的自决策采血机器人,能够精确判断患病位置,进行精确地穿刺,完成静脉采血等操作,主要可用于血常规、生化等血液检测。 乔徽介绍,这类机器人未来有望辅助医护,后续可以向肿瘤消融,积液处理等延伸,达到诊断和医疗的目的。现在新款样机已经完成,产品下半年将进入CFDA临床验证。“哈工智能医疗领域的研发投入最近几年每年都在增加,虽然投入大,但相信这块业务一旦爆发,它的护城河将会很宽。”乔徽说。(俞立严)
张雷(右)带领科研团队现场攻关。 作为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移动机器人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张雷和他的团队始终秉承勇于创新的理念,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个系列移动机器人产品。从国内第一个汽车柔性装配系统投入运行,到第一台激光导航移动机器人产品问世,再到第一个国产移动机器人系统出口,沈阳新松机器人创造了该领域的多项国内第一。 上世纪90年代初,还是一名软件工程师的张雷参与到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研发中,这是他第一次涉足移动机器人领域。“没有这项技术,生产线就‘跑’不起来,为打破技术垄断,只能自主创新。”年轻的张雷意识到,这项研究将成为移动机器人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炎炎夏日,他每天都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骑车到沈阳金杯大东工厂,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攻关中。 张雷告诉记者,工位下的机器人是无轨道运行,必须正直行进,且通过光电跟踪与上方的悬链同步,不能出现丝毫差错,否则就会造成事故,整条生产装配线都要停下来。“我们结合通讯延迟,反复测试动态跟踪算法、参数,一步步完善技术。最终,研发团队开发出为汽车总线生产线量身定制的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解决了汽车底盘动态合装这一技术难题。”这套系统是国内最早的移动机器人应用的成功案例,目前这种技术已成为国内汽车柔性装配的主流解决方案。 在移动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走向海外的历程中,张雷和他的团队经历了许多的艰难困苦。张雷说:“我国春节前后,很多时候恰逢出口装备工程实施的阶段,像我就在墨西哥、韩国、美国过了三次春节。虽然想念家人,但工作才是第一位的。”张雷忘我的工作,推动了沈阳新松移动机器人产品远销到欧美多个国家,改变了我国在该领域内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 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是沈阳新松机器人和张雷的高光时刻。自承担机器人编队表演的任务后,在不到4个月的研发生产周期里,张雷和团队其他成员一起,面对表演机器人运动姿态变化、室外复杂环境等诸多难点,开发出全新的导航控制算法,升级了移动机器人通讯系统,攻克了横亘在面前的一道道难关。作为团队技术负责人,张雷荣获了沈阳市政府颁发的“市长特别奖”。 英才简介 张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移动机器人BG总裁,中国移动机器人(AGV)产业联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