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对金融核心业务流程的改造,似乎始终“雷声大雨点小”。但在用户的「交互方式」上,AI早就不声不响地“攻下数城”。通过生物识别,AI不仅成功地取代银行卡这一物理介质,还替代了密码输入等核对流程,让金融的交易与身份识别更加“无感”;通过语音识别&NLP,AI直接让客服这一工作,从“人人”交互转变为“人机”交互。随着图像和语料数据的激增,一些“金融智能交互”企业,甚至向前一步,成长为新一代独角兽。当然,AI在「交互方式」上并不是攻无不克、无往不利。人脸/指纹支付的应用,表面看起来较为成熟,但每一项新技术的突破,背后也不断涌现出新的安全破解方法,使得安全风险和应对方案成本激增。生物识别领域,安全、成本、易用性,三大元素往往不能兼得。现阶段的智能客服,在技术实现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算法难题:一是多轮对话,即让机器自动理解每句话的意图和整个对话线程的意图,如果用户前后两句话意图不同,或者前言不搭后语,机器也需要对其逻辑进行分解,从而更准确的判断他的诉求。二是情感分析,在部分场景中,AI需分辨出用户的情绪,是否存在不满或对某个产品非常感兴趣,机器只有区分开这些细微的信号,才能实现优质的多轮对话效果。技术的窘境束缚了大多数公司前进的步伐,但是这个行业还是涌现出了诸多优秀创业公司,正以独角兽之姿,打破桎梏,引领市场。眼神科技:稳固的「生物识别」护城河周军,眼神科技创始人兼CEO,作为行业元老级人物,已在AI领域扎根20年有余,从投身创业大军伊始,就一直为推动金融等多场景的成熟商业化应用而努力。周军认为,“技术壁垒才是企业长久发展之基。”眼神科技创始团队从1998年开始专注生物识别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是最早一批将生物识别技术引入到银行内部强安全认证业务中的企业。目前,眼神科技AI产品线丰富,已有人脸、虹膜、指纹、指静脉识别以及多模态融合核心算法、多模态生物识别统一平台、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应用软件和智能硬件,广泛应用在金融、安防、教育、交通、政府、智能家居等高安全、强隐私的身份认证场景中。他笃信,未来只有“算法+场景”双轮驱动的公司才会走得更稳、走得更远。“优秀的算法相当于顶级的发动机,是核心所在,但并不是全部。有了发动机还需要有车,有了车还需要有路,有车有路还得有人愿意买单。”周军说道。这也是为什么眼神科技将自己定位为“基于AI驱动的多模态生物识别原创技术,站在整个价值链顶端的技术创新主导型企业”,打造从核心算法,到统一平台、应用软件、智能硬件,再到赋能渠道落地交付的全产业链布局的原因。将技术真正植入场景生态中,不是一个算法或者一个设备就能实现的,需要一套结合实际应用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陪伴金融一路成长,从传统时期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互联网时期的降本增效,到移动互联网时期的创新营销、远程获客,在金融领域,眼神科技已交出“服务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六大行在内的145家银行,客户覆盖率超过80%”的成绩单。未来,眼神科技还将在场景中不断求索,为金融安全打造稳固的护城河。云从科技:「人脸识别」南征北战云从科技自2015年成立之后,便开始快速奔跑,跨镜追踪(ReID)、3D人体、自然语言处理(NLP)等世界记录,频频被刷新。目前,云从科技是中国银行业人脸识别第一大供应商,包括农行、建行、中行、交行等超过100家金融机构已采用公司产品。周曦带领云从“南征北战”,短短几年也收割不少诸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50家聪明公司”、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之类的肯定。深究战果,除了来自中科系强硬的研发实力支撑外,能在短短几年内取得技术、市场占有率双发展似乎足够说明其技以致用,打破技术与落地藩篱的能力。眼下,因技术过硬,落地能力不俗,成立5年的云从业务领域已枝繁叶茂,形成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商业等四大板块综合智慧+体系。人工智能、认知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形成的整合解决方案源源不断为近15万个银行网点、30个省级行政区公安、80余家机场输送能量。其商业化能力强劲可见一斑。此外,线下ATM机和营业厅的人脸识别业务,由于涉及到摄像头和机具等硬件设施的改造,营收数字较为可观。尤其是智慧网点一体化改造,单笔合作金额颇为丰厚,这也是云从长期以来的重点布局。除了交互层的产品外,云从的全新金融战略,使其业务从金融交互层,渗透到金融决策层;其技术从感知层,跨入至认知层。目前云从已经发布了其互联网金融平台,可在行内部署,协助银行在资产对接的过程中,制定合理的风险定价模型及具备可以操作性的贷款审批策略,依托专业的风险决策工具,实现自动化决策审批,最终形成风控与业务自主运营的管理体系。整体业务结构已非常清晰。小i机器人:在座的都用过我的「语音交互系统」“今天在座的所有朋友几乎都是小 i 的用户。”2017年小 i 机器人CEO朱频频在接受雷锋网独家专访时说的话,至今让我们印象深刻。在北京、上海、贵阳,发一个短信到10086,问手机还有多少余额?它会马上回复你;工农中建行的客户问信用卡理财产品,是在线机器人回答你;联想、华为、海尔,乃至寄一个顺丰快递包裹,包裹到什么地方也是机器人回答你。这都是小 i 机器人的技术在支持。小 i 机器人成立于2001年,是VCA(智能客服机器人)领域代表企业。专注于认知智能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基于多语种自然语言处理、深度语义交互、语音识别和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形成了面向企业服务、政务、医疗、制造等行业的多样化解决方案和完善的专业服务体系。起初,小i机器人为MSN、QQ、微软、雅虎等软件提供聊天机器人服务。目前小 i 已为近千家大型企业和政府单位提供智能机器人产品,业务覆盖通信、金融、政务、法务、医疗、制造等行业,为近千家大中型企业和政府、几十万小企业及开发者提供服务,全球终端用户超过8亿。单是金融领域的合作企业就接近100家。据雷锋网了解,前50大银行已有超过40家都采用了小 i 的智能客服系统,这一占比还在不断增加。中国建行官方数据显示,由小i机器人提供技术支持的“小微”服务能力已经相当于9000个人工座席的工作。国际上,小i机器人主导了全球第一个人工智能情感交互的国际标准。国内,小i带领制定了国家首个人工智能语义库标准,并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权威咨询机构Gartner将小i机器人、苹果Siri、微软Cortana、亚马逊Echo作为全球会话系统的代表,认为这四家公司的云端智能交互能力,未来可连接万物。
5月28日,360金融发布2020年一季度业绩报告。虽受疫情影响,但360金融仍在一季度交出了较为优异的答卷。 财报显示,2020年一季度,360金融实现收入32亿元;净利润为1.83亿元,Non-GAAP净利润为2.55亿元。 运营数据方面,360金融2020年一季度促成贷款总额为517.7亿元,较2019年一季度的412亿元增长25.6%。截至2020年3月31日,在贷余额为731.2亿元,较2019年一季度的525.8亿元增长39.1%。 用户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360金融累计注册人数1.42亿,较去年同期增长49%;授信用户数量为2611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62.9%;累计借款人达1681万人,同比增长61.2%。 360金融CEO吴海生表示:“2020年第一季度是个不平凡的季度,整个金融科技行业实质上经历了一次由疫情引起的对各家公司业务发展和资产质量水平的极端考验。360金融成功通过了此次压力测试。” 在资金方面,与360金融合作的金融机构数量增加至84家。与此同时,公司自年初至今已发行三期ABS,自去年试水以来已累计筹集34亿元。合作机构的持续拓宽以及多元化令资金成本持续走低。 在工具层面,截至一季度末,360金融共研发143款智能语音机器人,并对已上线机器人进行了技术升级,包括采用自研TTS提升用户体验、ASR纠错提升意图识别准确率、策略细化、话术分层等。截至2020年3月31日,360金融共计47款智能催收机器人投入业务应用,总拨打电话量为17,404,441通,实际通话时长693,432分钟,一季度实现替代人力691人,共节省1450万元人力成本。在疫情期间,智能外呼机器人处理了90%的入催案件。(编辑 上官梦露)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考验企业如何在挑战下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科沃斯为扫地机器人行业做出了表率。 日前,科沃斯发布公告称,公司与美国上市公司iRobotCorporation(以下简称“iRobot”)达成合作,签署产品采购协议和技术授权协议。 针对此次合作,科沃斯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合作主要是借助各自在产品研发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工程化能力和专利布局,提升各自品牌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性能表现和综合竞争力和提升扫拖一体类型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 “扫地机器人自2010开始起量以来,近年进入提升价值量的阶段,更加数字化服务,更加有效率的服务,使得扫地机器人拥有技术研发能力的龙头公司呈现强者恒强的势头。”南京证券分析师孙朋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双方合作,有望携手推动扫地机器人在全球渗透率持续提升,带领全球扫地机器人行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扩大技术领先优势 iRobot是一家设计并销售以扫地机器人为主要产品的全球领先的家用服务机器人公司。公司业务遍及包括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全球主要市场,是全球公认的家用服务机器人领导品牌之一。 协议约定,iRobot将向科沃斯独家购买基于科沃斯独有设计的扫拖一体型扫地机器人产品。同时iRobot将向科沃斯授权其独有的Aeroforce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双方已就上述协议达成共识并已完成签署。 AeroForce专利是什么?据天风证券研报,AeroForce专利是iRobot开发的AeroForce双胶刷系统。双胶刷头采用无毛刷的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刷头清洁过程中与毛发缠绕在一起,配合AeroForceExtractors气流加速和真空吸力提升清洁效率,弥补了无毛刷清洁的问题。此外,AeroForce清洁系统还对马达进行了升级,第二代马达能够提供5倍吸力,清洁效果得到提升。AeroForce清洁系统在保证产品清洁力的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毛发缠绕问题,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此次合作对科沃斯来说意义非凡,从技术上来看,科沃斯与iRobotCorporation约定了技术授权的内容和相关知识产权的使用范围。iRobot作为全球扫地机器人巨头,技术授权方面的合作,对于科沃斯来说,可进一步提升公司吸尘技术。其次,iRobot采购的产品是科沃斯独有设计的扫拖一体型扫地机器人产品,虽然采购数量,金额未有明确,但是科沃斯的产品在不是纯代工的情况下得到全球巨头的认可,也说明了公司近两年从代工向技术研发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孙朋举向《证券日报》记者说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服务机器人在人工成本日益提高的服务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上述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本次合作,后期采用授权技术的产品将为科沃斯带来额外的产品销售收入,对公司相关年度的经营业绩或产生积极影响。” “从公司战略层面来说,本次合作,通过双方品牌的优势互补,有利于科沃斯提升自主品牌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性能表现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夯实了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上述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获多家机构看好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科沃斯与美国巨头IROBOT强强联合消息一出,随即引来多家券商研报一致看好。 中信证券分析称,此次独家采购体现了公司扫拖一体化技术受到行业最高认可,引入Aeroforce技术有助于提升产品清洁效果,利用高端自主品牌及代工产品序列共同开拓海外市场,推动公司扫地机业务全球化拓展。 长江证券研报则表示,更值得关注的是,Aeroforce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为iRobot独有,双方独家合作、优势互补后,或将在扫地机器人全球市场形成较强专利壁垒;基于持续技术革新,公司行业领先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扫地机器人行业长期成长空间极为可观,公司与iRobot强强联合大概率将带来共赢局面。 天风证券也表示,从科沃斯角度来看,AeroForce技术首先在产品方面可以让科沃斯的扫地机器人在用户体验上更好,从而扩大科沃斯的销量。科沃斯目前仍处于在海外市场的扩张阶段,此次与irobot合作可以使科沃斯凭借价格优势提升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和市占率,从而挤压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此次irobot为科沃斯授予独家专利可以避免竞争对手此后推出类似的竞品,有效的保护了科沃斯在北美和国内市场的发展。 “2019年初,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了其对商用机器人的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53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0%。服务机器人未来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率有望持续稳步提升,并且应用更加多元化。科沃斯此次合作一方面开拓了市场,一方面通过技术方面的优势互补,顺应机器人发展趋势,迎接广阔市场。”孙朋举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此外,2019年科沃斯研发重点加大了对于DTOF传感模组以及擦地功能的完善,使得产品智能性提升了新的阶段。此次合作,公司新产品逐步发力,新市场逐步拓展,有望享受扫地机器人发展红利。”孙朋举向《证券日报》记者说道。(编辑 才山丹)
疫情爆发以来,快速发展的行业除了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产业,还有服务机器人。 虽然服务机器人已不是新奇事物,但疫情催生出的机器人应用新场景不断涌现,消毒机器人、测温机器人等无接触、高效率、抗感染的防疫机器人“新成员”应运而生,服务机器人市场再次站上舆论风口。 相对沉寂已久的服务机器人市场再次热闹起来,一改以往“伪智能”、“鸡肋”的恶评,“高效率”、“智能”等正面评价占压倒性优势,疫情俨然成为服务机器人正名的舞台。 机器人市场方兴未艾吸引了资本的目光,短短2个月内发起了15起投资,金额高达30亿美元。天时地利人和,机器人厂商期待的黄金时代来了? 疫情为服务机器人正名 疫情前,服务机器人是“无用、摆设、新鲜玩意”的代名词,疫情后期服务机器人被冠上配送达人、消毒能手、医师助手的荣誉勋章。 疫情期,诸如医院、工厂、写字楼、校园等复工急或人流量大的地方,紧缺高效率、抗感染、应用范围广能替代人工的防疫工具,由此催生了配送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等机器人“新成员”。 配送达人。疫情期无接触配送需求暴涨,机器人被派上抗战一线,为医护、病人、被隔离人员送药送饭,分担了外卖小哥的工作量,减少了人员交叉感染的可能,俨然配送达人的模样。据华住酒店集团提供的数据,疫情期间派机器人为酒店客人累计送了24000余次物品。 而在国内疫情被控制后,高效、安全的服务机器人配送也被沿用下来,未来餐厅配送、酒店配送、医疗配送、企业园区递送等场景,都将使用配送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需求势必会激增。 消毒能手。正所谓“机器人似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儿搬”,疫情期消毒工作量大且劳动力紧缺,机器人厂商结合“移动、消毒”两大核心技术将消毒机器人制造出来,大大节省人力和提升效率,解决了疫情期大范围消毒难题。 同样的,在疫情彻底结束之前,消毒机器人还将进入学校、商场、酒店等地点,为消毒工作献力。据悉,目前上海浦东23000人隔离点的消杀工作都是由机器人完成,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医师助手。在线问诊、远程医疗爆火之后,医疗机器人也迎来了曙光。以往受限于用户习惯、医疗体系的繁杂,医疗机器人迟迟没能突破瓶颈,是疫情创造了市场转机。预计疫情过后,普通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将快速提高,同时5G技术、AI技术、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应用也将助力“医师助手”的升级。 总之,一场防疫战过后,服务机器人成日常生活场景标配,这也是资本再次蜂拥而至的原因。 国内外资本前来“押宝” 当人们送餐、安防、客服等生活各个场景服务都被机器人取代,人们才发觉机器人如此智能和便利,这也就激起了机器人替代人工的需求。 眼见机器人市场需求扩大,资本掀起了服务机器人投资浪潮。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从春节后,也就是2020年2月起机器人企业融资已超过15起,总融资金额将近30亿美元。据目前统计的数据,其中服务机器人企业融资额已接近10亿元人民币。 具体来看,红杉资本中国领投国内机器人AI解决方案商梅卡曼德;源码资本领投国内餐饮机器人企业擎朗智能2亿元B轮融资;理想汽车领投无人配送初创企业2亿元;字节跳动领投工控自动化系统开发商崧智智能等等…… 在各大互联网企业裁员、降薪、缩短开支,资本市场几乎进入“冬眠”的当下,机器人市场的融资表现已属亮眼。而且,不只是国内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发展如火如荼,国外服务机器人企业同样频获融资欣欣向荣。 据悉,加拿大智能聊天机器人公司Ada获得了44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智能聊天机器人的Mya Systems获得了1875万美元的C轮融资;医疗机器人公司Diligent Robotics完成了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种种迹象表示,在疫情与政策的促使下服务机器人爆发是大势所趋,而荣获多轮融资的服务机器人企业也随之进入竞跑阶段。 一方面,国内机器人应用市场无限大,未来增长可期。近年来,服务机器人在安防、医疗、配送、家居等场景大显身手并加速落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153.8亿元,同比增长36.1%;2013~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预计2020年市场增速超过50%。 另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宏观政策的支撑下,布局机器人的投资机构和企业也将迎来新机遇。随着新基建的落地,5G网络、大数据中心、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服务类机器人一直以来的痛点,如不够智能、效率低等不足等问题得到优化,市场将进一步拓宽。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给服务机器人带来了更多场景落地的同时,也给服务机器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技术挑战。 市场挑战大于机遇? 以往,囚于智能技术、用户习惯、产品安全以及成本高昂等问题,真正能够跑起来的服务机器人公司少之又少,而斥重金未见明显成效之后,资本热度也逐渐下降,机器人公司倒闭的新闻屡见不鲜。 2018年8月,博世旗下Kuri机器人宣布停产;10月MIT机器人教父创办的机器人公司Rethink Robotics宣布倒闭;12月,社交机器人鼻祖Jibo倒闭。2019年初,开发自动叠衣服机器人的公司Seven Dreamers宣告破产;4月AI机器人玩具公司Anki宣布倒闭…… 短短两年时间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翻转之快不禁让人绷紧神经,担忧2020年机器人市场融资光景仅是昙花一现,潮水退去后机器人公司又将重蹈覆辙。 而经这几年的市场验证,突破服务机器人市场发展难点的关键,在于智能技术升级和服务体验优化。 当下,大部分国内机器人公司营销而忽视专研智能技术、产品研发,所以我国机器人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较多而核心零部件则依赖进口,机器人核心技术也与国外有明显的差距。加上,机器人升级和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维持,中小型机器人企业不堪成本重任。 再有,在运营、品牌、服务等因素中,用户服务体验的优化是企业发展关键所在。解放双手让生活更智能,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直接投射于机器人服务上。这也就要求服务机器人为用户提供更便利、更有趣、更智能的服务。 马云曾说:“过去是我们把人变成机器,未来我们会把机器变成人。”也正是阐述深究技术、强化服务体验对于机器人行业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疫情给了服务机器人市场一个发展的契机,也拉进了人们与智慧生活的距离。只是,服务机器人热度卷土重来是一件好事,但未必所有公司都能分上一杯羹。相反,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加剧,赔了夫人又折兵、被淘汰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多。 刘旷L
“ABB在中国各地的工厂、分公司、办公处都已平稳有序实现复工复产,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也日趋正常。我们的业务正走出疫情期间的谷底,重拾上升趋势。” ABB集团高级副总裁、ABB中国总裁张志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此次疫情加速了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应用,此前不久,其向一汽大众一厂涂装车间(奥迪A4L产线)提供的90余台机器人使得喷涂自动化率达到了100%,这减少了疫情之下产线对人工的依赖,从而使该车间如期复工。 国家统计局5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9257台/套,同比大增26.6%。这是中国制造快速复苏的一个注脚。4月当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3.9%,年内首度转正,而1-2月份、3月的这一数据分别为-13.5%、-1.1%。 受访专家认为,制造业复苏是工业超预期转正的主要原因,随着大量中小企业的复工达产,私营企业工业增长了7.0%。疫情期间电子制造等行业需求旺盛,新老基建明显提速,机器换人也在持续推进,这使得当月光缆,挖掘、铲土运输机械,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8%、40.8%、29.2%、26.6%、26.2%。 最引人瞩目的是4月汽车制造业大增5.8%,当月汽车产量为210.0万辆,增长5.1%。专家认为,在放松限购、税费减免等一系列刺激政策下,近期车市渐显触底反弹势头。 制造业明显复苏 数据显示,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但4月当月的工业增速在年内首度转正,实现了3.9%的增长。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所工程师张亚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的复工达产是4月工业数据扭负为正的主要原因。“4月三大门类中能源类相对平稳,采矿业增速则比上月回落3.9个百分点,但制造业增速高达5.0%,比上月高了6.8个百分点。” 她指出,由于前3个月制造业开工率不足,排产被推迟,积压了不少前期订单,工厂开工后存在赶进度的需要。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5月15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截至4月25日,全国规上工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半以上的企业已接近85%。 她介绍,4月41个大类行业中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了同比增长,增长面有所扩大;统计的612种商品中60%实现了同比增长,增长面也比上个月扩大了20多个百分点。 张亚丽认为,这是因为大量中小企业在4月实现了复工复产。“此次疫情中,不同企业复工顺序并不一致,此前国企是复工的重点,其工业增速明显好于外资企业与私营企业;而随着全产业链复工的推进,4月份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开始复工,制造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多,占比也更大,这带来了工业的全面复苏。” 4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股份制企业增长4.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9%;而私营企业增长了7.0%。 张志强也介绍,ABB上下游供应链中有大量中小企业,其在复工过程中面临着员工返岗、物资交通、租金税费等诸多压力,而这些供应商产能的恢复直接影响着ABB等大型企业的产能恢复。 “比如他们没复工,我们在计划排产时会面临物料脱节的情况,甚至会影响交货期及合同履行。中小企业复工率明显低于大企业,而只有前者复工才能让产业链上的企业都运转起来。” 交行金研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生产类高频数据普遍明显回升,随着企业复工率和开工率上升,预计未来两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将保持小幅上升态势。由于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进行核算,预计二季度经济有望恢复小幅增长。 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航燕的预期并不乐观,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4月工业数据有所向好,但累计数据还是负增长,“而且我们看到的只是生产端的改善,在各方努力下,这并不困难;但需求端、价格端、工业利润、库存等方面的情况并不乐观,而后者不以意志为转移。” 张亚丽指出,工业品通缩加剧可能会影响工业利润的恢复,抑制工业投资与生产,目前需求侧的恢复并不一致,国内需求明显好于国外,“比如4月国内社零消费数据降幅比上月收窄了8.3个百分点,但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却比3月降低了2个百分点。” 汽车、工业机器人增势良好 从行业上看,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和9.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6和5.4个百分点。相关产品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速,比如光缆、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增长都在40%以上。 张航燕表示,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方兴未艾,其上下游产业链有加速的趋势,而近期挖掘机、起重机等工程机械销售火热并纷纷上调价格,说明传统的基建项目也在加快开工。 值得注意的是,4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9257台/套,同比大增26.6%,而在此前一年多的时间中,工业机器人增速持续出现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大幅下滑。 张亚丽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在经过寒冬之后正在迎来暖春,这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加速了部分制造业的机器换人的步伐,以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另一方面是机器人下游的电子、汽车等行业出现了明显的需求改善。 张志强表示,在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复工的形势下,机器人在生产线的应用凸显了极大的优势,不仅减少了用工成本,降低了车间内人员密集度,还能高效恢复生产。 他强调,中国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应用市场,但根据IFR的最新数据,2018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140台,相比新加坡的831台、韩国的774台、德国的338台,中国机器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 在机器人的下游,4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了11.8%,其中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速为26.2%,集成电路增速为29.2%。 张亚丽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发生后,居家办公、上课的需求带动了平板电脑、计算机等电子类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中国在部分产品与零部件上加大了研发投入,加快了国产化替代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4月汽车产量为210.0万辆,增长5.1%,其中,新能源汽车7.7万辆,下降17.2%;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量高达68.8万辆,同比大增12.4%。 张亚丽认为,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市场下行之后,汽车行业近期渐显触底反弹的势头,与此同时,中国在放松限购、税费减免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 截至目前,国内已执行汽车限购的8市1省中,除京津两地外,其他省市均已不同程度松绑,或增加指标配额,或全面取消限购。此外,深圳、珠海、佛山、嘉兴、南昌、乌鲁木齐等数十个城市还拿出真金白银,发放优惠券补贴新车消费。 工信部赛迪智库规划所工业投资研究室副主任李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4月汽车产销两旺一方面是受疫情后补偿性消费的提振,另一方面则受湖北等地汽车产业链加速复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