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欧洲经济造成较大冲击。最新经济数据显示,近期一些国家“带疫解封”,随着复产复工逐步推进,欧洲多国制造业、零售业和旅游业出现回暖,就业态势向好。 市场研究机构埃信华迈公司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6月的47.4回升至7月的51.8,好于预期,为2019年年初以来首次站上荣枯线50。受此利好消息提振,当天欧洲主要股指普遍上扬。 埃信华迈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威廉姆森表示,欧元区制造业第三季度开局良好,8月制造业产量有望进一步增长。威廉姆森同时指出,劳动力市场或将是欧元区经济复苏的关键。 该公司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7月制造业PMI从上月的45.2升至50.0,为过去19个月以来高点。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产出和新订单的回暖,显示德国制造业正处在逐渐恢复的正轨上。 西班牙7月制造业也表现较为强劲,制造业PMI从上月的49.0升至53.5。同时,西班牙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西班牙接待国际游客数量相比疫情期间已开始恢复。 英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英国商品零售已恢复至接近疫情前的水平。数据显示,英国6月零售额环比增长13.9%,连续第二个月实现强劲增长。曾为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的经济学家安德鲁·森坦斯表示,由于“居家令”政策放松等因素,6月英国零售额出现明显反弹,“这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英国经济最积极的复苏指标。” 爱尔兰自5月18日进入经济社会重启计划第一阶段以来,许多行业,特别是零售业出现复苏势头。数据显示,爱尔兰6月零售额环比增长38.4%,创下月度增幅最高纪录。 瑞典一家咨询公司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瑞典6月零售额同比增长7.6%,成为疫情暴发以来零售业表现最好的月份,电子商务领域表现尤为抢眼。观察人士还指出,瑞典劳动力市场也出现向好迹象,被解雇人数降至疫情以来的最低水平。 瑞典国家经济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商业趋势调查表明,商业部门对未来的悲观预期降低。
疫情反弹风险加大,复苏前景具不确定性 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日本和欧元区国家制造业呈现出积极回暖的态势。不过,在疫情二次暴发风险的威胁下,日欧等经济体未来复苏前景仍不乐观。 日本制造业数据出现改善 当地时间8月3日,IHS Markit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经季节性调整之后的终值为45.2,高于6月的40.1,也高于42.6的初值,并且创下今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IHS Markit经济学家摩尔表示,疫情对日本制造业影响最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受到国内紧急状态解除的提振,以及有迹象显示汽车业供应链的复苏,且重要出口目的地经济活动重启等影响,日本制造业产出降幅放缓,数据在二季度有所改善。 同一天,日本政府发布修正后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日本实际GDP年化季环比终值下降2.2%,好于市场预期的下降2.8%。日本政府认为当前采取的经济对策将会生效,对于经济形势的预测好于其他各方。 此外,日本经济产业省上周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6月零售额环比增长13.1%、同比下降1.2%,降幅明显缩小,零售业由此前的“出现止跌迹象”转变为“正在恢复”;6月份日本经季节调整的工矿业生产指数环比上升2.7%至80.8。至此,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的日本工矿业生产出现回暖迹象;与此同时,日本6月完全失业率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至2.8%。 然而,最近日本疫情有反弹迹象,给经济复苏前景带来极大不确定性。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统计,截至2日20时30分,日本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330例,连续5天超过1000例。目前,日本中央政府对重新宣布紧急状态持谨慎态度。疫情向首都以外地区蔓延背景下,冲绳县、大阪府、爱知县等多个地方政府出台防疫举措,要求市中心餐饮店停业或缩短营业时间,政府将向配合防疫的店铺提供补助。 鉴于工业生产和出口均处于颓靡状态,市场对日本第二季度的经济表现预期非常悲观,预计本月稍晚将公布的日本二季度GDP将同比下跌超过20%。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内阁府日前表示,预计2020年度增长率为-4.5%,而经济专家普遍预测今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将下滑5.44%。同时有观点认为,日本经济增长恢复至疫情发生前的水平,最快也要等到2022年以后。 欧元区制造业强劲反弹 除日本制造业显现复苏迹象之外,3日公布的欧元区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较初值也显著上调。 IHS Markit数据显示,7月欧元区制造业PMI终值较初值上调0.7至51.8,这主要得益于德法两大欧洲经济体制造业PMI数据的上修。其中,德国当月制造业PMI终值从初值的50上调至51;法国当月制造业PMI终值从初值的52上调至52.4。 IHS Markit的专家称,德国制造业正在复苏的轨道上,PMI在7月终于进入扩张区,并创出2018年12月以来的高点。尽管企业仍在大幅削减工作岗位,经济活动和需求仍处于危机前的水平,但7月份新订单的大幅增长,使得近期的生产前景更为乐观。 与此同时,欧洲也面临疫情反弹的严峻形势,多国收紧防疫措施,这削弱了市场对欧洲经济迅速复苏的希望。英国首相约翰逊7月31日在伦敦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最新数据显示,英格兰社区新冠肺炎疫情自5月以来首次出现上升苗头,因此决定推迟政府此前计划于8月1日起实施的“解封”措施。 德国、奥地利等国近期加强防控措施,重新要求民众在公共场所戴口罩、对来自疫情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旅客进行强制病毒检测。立陶宛政府决定,从8月1日起,在商店、超市和公共交通等公共场所恢复强制戴口罩的措施。匈牙利政府宣布,该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禁止举行50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 西班牙政府宣布将限制民众聚会,从7月30日开始民众在公共场合必须一直佩戴口罩。瑞士联邦政府也建议各州加大强制居民戴口罩力度,建议设置室内公共区域容纳人数上限。 欧洲经济复苏面临多重风险 在持续的疫情下,欧洲经济遭受了重创,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欧盟和欧元区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分别下降11.9%和12.1%,同比分别下降14.4%和15%。这是自1995年欧盟开始有相关统计以来遇到的最大经济降幅。欧盟统计局认为,这是由于疫情期间,欧盟成员国普遍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防疫措施所致。 数据显示,在所有纳入统计的欧盟成员国中,今年第二季度GDP环比下降最严重的是西班牙,降幅为18.5%,加上一季度的萎缩5.2%,抹去了2008年至2013年西班牙财政危机之后六年的所有复苏。在今年一季度之前,西班牙经济连续24个季度增长,并且正开始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全面复苏。 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滑10.1%,创下自1970年有季度经济数据统计以来环比最大降幅,而且约是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时德国经济萎缩幅度的两倍。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斯特凡·库特斯表示,疫情让德国经济“陷入自由落体”,德国经济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承受负面影响。但由于最近几周德国经济产出出现了“令人意外的积极进展”,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Ifo)将今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此前的萎缩6.7%上调至萎缩5.1%。 法国今年第二季度GDP下降了13.8%,消费者支出、贸易和投资大幅走低。虽然较经济学家预期的15.2%降幅略好一些,仍创下70多年前开始有记录以来的最差表现。同时,意大利二季度GDP较上季度下降了12.4%,也创有记录以来最大降幅。 虽然欧盟委员会在报告中表示,在疫情相关限制得以放松后,欧元区7月经济信心反弹幅度超过预期,工业和服务业景气指数大增,但从目前的形势看来,欧洲经济复苏面临多重风险,应避免对复苏前景过度乐观。
8月3日公布的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52.8,较6月提高1.6个百分点,跃升至2011年2月以来最高。这一趋势与官方制造业PMI基本一致。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制造业PMI录得51.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业内指出,两个制造业PMI表现均超出市场预期,生产、需求两端持续回暖,下半年经济开局向好,这为经济持续复苏释放了积极信号。 数据显示,财新中国制造业PMI 7月录得52.8,超过6月份的51.2,制造业景气状况进一步改善。目前产出已连续五个月保持扩张,为九年半以来最高增速。业界普遍预期,未来12个月产出会超过目前水平。新接业务量稳步增长,创下2011年初以来最显著增速。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表示,财新中国制造业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后制造业的持续扩张和经济景气度的持续回升。 财新制造业PMI走势与官方制造业PMI基本一致。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7月制造业PMI录得51.1%,延续上月稳中有升的走势,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7个行业PMI高于临界点,较上月增加3个,景气范围有所扩大。从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量环比持续增长,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继续加快。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为满足生产需要,企业加大采购力度,采购量指数回升明显。需求逐步回暖,新订单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渐放松隔离封锁措施恢复经济活动,以及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制造业进出口也有所回暖。企业对近期行业恢复态势保持乐观。 业内指出,两个制造业PMI表现均超出市场预期,这为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释放了积极信号,随着扩内需等政策更快落地见效,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回升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召开上半年发展改革工作视频会议时强调,要突出工作重点,着力稳定经济运行,细化落实扩大内需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政策举措。 “下半年,在国内疫情影响持续减弱、宏观政策全面发力、市场预期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受到抑制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将加速释放,经济复苏进程将明显加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民营经济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工商银行江苏分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工总行“48字”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将金融支持民营企业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特殊的疫情形势,持续加大向民营企业融资“输血”力度,全力支持民营企业渡过难关。上半年,该行累计向民营企业投放贷款超1000亿元。 快速建立名单制,“靶向”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疫情就是命令。1月末,该行全面启动了金融支持新型肺炎疫情防治企业专项服务行动,围绕人民银行重点企业梳理形成了200户首批重点信贷支持的疫情防控企业清单,其中民营企业108户,并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建立了前中后台、上下级行快速联动的绿色通道机制。2月初以来,该行共投放近50亿元民营企业疫情防控贷款。 持续推进“千户工程”,助力制造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居于重要地位。该行根据江苏制造业市场发展情况和工行信贷政策导向,已连续五年实施制造业“千户工程”行动,每年围绕省重大制造业项目、制造业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梳理形成目标客户,明确当年制造业拓展的方向,加大对相关领域民营企业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该行当年累计新拓展民营制造业企业1511户,为民营制造业企业发放贷款534亿元。 开展专项行动,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复工复产。开展“春润行动”,结合各市精准复工复产具体方案,围绕省内“五医领域”等7大类重点行业、240个省级重大投资项目,加大资源倾斜,建立健全专项服务机制,有力有序推进支持重点行业、重大项目、重要客户复工复产。推动“春融行动”,全力支持稳外贸、稳外资,该行利用工行全球化金融服务优势,通过信贷规模保障、优惠费率、便捷跨境结算服务等措施帮助涉外产业链上的民营企业克服疫情影响。2月初以来,该行累计投放民营企业稳外资、稳外贸贷款近300亿元。 强化服务创新,充分满足民营小微企业特色需求。针对民营小微企业抵押物少的特点,积极推广“创业贷”“苏贸贷”“苏科贷”等江苏特色小微产品,打造支持江苏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的工行名片。针对疫情期间无接触服务的形势和要求,该行积极推广标准化线上产品,满足民营小微企业小额化、标准化、线上化的需求。截至6月末,该行线上融资业务户数较年初增加近1万户、融资增加172.2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7月24日下午,国家开发银行推出全国首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合作计划,并联合宁波高新区推向均胜电子及其产业链企业,通过政府引领、企业互助、银行支持的三方联动方式,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 为推进合作计划,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市分行、宁波高新区投资集团和均胜电子产业链企业于7月28下午共同成立了资金合作委员会,三方按照1:1:8的比例,共同设立10亿元资金合作计划,期限3年,国开行宁波分行提供低成本贷款,以均胜电子产业链企业为支持对象,用于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如何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背景下银行和企业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此次国家开发银行发挥开发性金融融资、融智的优势,以合作金融的理念和方式,通过发挥政府组织优势、制造业企业共担风险的协作优势以及开发银行低利率、中长期贷款优势,创新提出“制造业资金合作计划”融资模式。 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是当今大势所趋,目前正是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有利时机,国家各部委也纷纷出台各类扶持政策,作为全球汽车安全与智能驾驶领先企业的均胜电子积极把握这一行业变革机遇,正在向更高质量的发展发起冲击。制造业资金合作计划的实施,给行业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同时送上了定心丸,将助力全行业共同实现中国汽车梦,并且进一步推动宁波“246万千亿产业集群”向更高标准迈进。
地方经济“半年报”相继披露,各地固定资产投资回暖趋势明显。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有22个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正增长,新疆、西藏等地增速以两位数“领跑”。 从投资流向来看,新基建、高技术产业等领域投资持续改善,多地制造业投资也纷纷回暖,从而带动民间投资升温。 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增速领跑 目前各省份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均已出炉,有22个省份实现正增长,比1至5月份增加8个。 从区域来看,西部和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领跑。上半年,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分别增长1.1%和0.4%,1至5月份则分别下降0.9%和2.5%。 新疆、西藏等地投资复苏步伐最快,上半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3.4个百分点;西藏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5%,比一季度提高18.2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称,西部地区投资增速较快主要得益于重大项目带动下基建投资加快。比如,新疆上半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超过80%,青海基建投资同比增速超过20%。 地方新基建投资快速增长 从地方投资数据来看,上半年资金持续向“两新一重”领域倾斜,新基建已经成为撬动地方投资的主要力量。 比如,湖南上半年新基建投资实现快速增长,以5G建设为主体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投资增长88.7%,高铁投资成倍增长;重庆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主的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6倍。 伴随地方加快布局新基建,各地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投资表现都非常抢眼。陕西上半年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32.9%,天津增长12.8%。 “宏观政策重在定向支持新基建,今年7类新基建投资增长1.1万亿元左右,对基建投资增速的拉动在5.5个百分点,全年计算上传统基建增量的累计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到8%。”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说。 民间投资持续向好 从各地披露数据来看,地方民间投资正在加速回温,多地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转正。 不少省份民间投资增速达到两位数。其中,西藏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63.7%,比一季度提高42.2个百分点;新疆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1.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此外,吉林、山西、河南、天津等地民间投资增速均呈现加快势头,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近期,围绕进一步激发民资活力,从部委到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民间投资项目库也在密集出炉,这些都有利于提振民间投资。 作为民间投资的主要领域,各地制造业投资也呈现复苏态势,多地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 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制造业投资已经连续10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在中芯南方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特斯拉超级工厂等汽车制造的大项目带动下,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长20.1%。 地方投资正在加速流向高技术制造业。比如,陕西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5.8%,山东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1.7%,湖南高新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85.4%,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45.4%。 “制造业投资占我国投资的30%以上,稳定制造业投资意义重大。”植信投资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下半年应允许一些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省份增发专项债券,同时配以其他融资方式,重点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民营制造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全面扶持,推动制造业加快投资和转型升级。
自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亏损后,赛摩智能于今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7月28日,赛摩智能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称,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2.6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771万元。 赛摩智能董秘朱伟峰对记者表示:“报告期,公司智能装备、自动化与系统集成和信息三大业务板块整体发展势头良好,是业绩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公司在新产品研发、新业务、新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计提大额商誉减值 导致业绩连亏2年 赛摩智能成立之初主要为客户提供煤能源及其他矿物料计量、采样的最佳解决方案,自2015年上市起,公司通过多次并购整合,形成了智能装备业务、自动化业务、信息业务三大业务板块,经营规模快速扩张。然而受并购标的业绩未达标影响,公司过去两年因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导致业绩大幅亏损。 2018年度,公司对前期收购的厦门积硕、合肥雄鹰、武汉博晟3家全资子公司计提了2.58亿元商誉减值准备,导致净利润亏损2.13亿元。2019年度,公司再次对合肥雄鹰、武汉博晟、南京三埃、厦门积硕4家全资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准备金额2.15亿元,导致当期净利润亏损2.03亿元。 直至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迎来好转。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在手订单金额约4亿元,报告期内公司规划建设的智慧医院签单达7000多万元。在智能装备业务板块,公司计量检测产品实现营收1.5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93%,毛利率达50.32%(较上年同比增长2.39%)。 在研发投入方面,记者注意到,赛摩智能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239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7%。报告期内公司拓展机器人产品应用,先后开发了基于AGV的开关柜自动装配线、无人机智能巡检飞控系统;同时,公司智能工厂应用产品进一步扩大,业务涵盖电力、化工及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多个汽车零部件行业MES项目的上线运行。”朱伟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项目的上线运行标志着赛摩智能的新能源行业生产执行系统(MES)得到市场和客户的认可,为赛摩智能在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以及相关的机械制行业信息类产品,以及智能工厂的市场开拓打下了基础。” 提及公司未来战略规划,朱伟峰表示:“下一步,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重点并持续做好集团各分、子公司的业务融合与产品创新,发挥技术、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等要素的协同效应,提高公司整体运营能力,打造智能工厂、智慧医院后勤物流管理系统全面解决方案的核心竞争力和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成为领先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集成商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的战略定位。” 工业互联网推动 制造业全面升级 除了智能工厂、智慧医院等产品创新外,记者注意到,报告期内赛摩智能加大了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先后开发了云联称重异常管控平台、基于5G的全息技术皮带秤和云检修系统。 据头豹研究院《工业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5G技术演进推动不同应用场景依序落地,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全面升级,其潜在发展空间巨大,到2023年预计超万亿元。 从政策层面看,近几年,国家在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等方面密集出台了诸多政策和配套措施,如《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旨在推进互联网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一个重点领域,其发展将会得到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大力支持。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政策和相关优惠扶持措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朱伟峰向记者表示:“我国智能制造行业所占比重将会逐渐增大,且增速快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速。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将保持1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速。” 目前,国内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初创企业、软件企业、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等纷纷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进行卡位布局。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的发展前景,清晖智库创始人宋清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产业实践来看,目前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尚处于初级阶段,可能不会像消费互联网那样短时间爆发。但是,自2015年以来,我国为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非常重视,其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