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年,浙江打造“未来工厂”的思路从计划变成现实,智能制造的工业新模式来了。今年8月份,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下发《浙江省培育建设“未来工厂”试行方案》的通知,为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探索“未来工厂”建设路径和标准,打造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标杆,在国内率先提出探索“未来工厂”建设。12月23日,浙江首批“未来工厂”名单公布,正泰低压电器未来工厂与海康威视智能视频终端未来工厂、吉利纯电动汽车部件未来工厂、阿里巴巴迅犀服装未来工厂等12家标识智能制造发展新高度的未来工厂入选。“截至2020年7月,公司累计申请专利5588件,发明专利1527件,PCT申请110件,累计注册商标883件,国外商标310件。事实上,自2016年起,正泰电器连续3次入选科睿唯安/汤森路透的‘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名单。”正泰电器董事长南存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务院国资委机械院创新中心主任宋嘉认为,在制造业“新五化”发展趋势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应该说浙江省培育“未来工厂”是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部署,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必将奠定下一个阶段发展后劲的一个坚实基础,通过一系列的创新进而形成累计优势。每年培育建设10家“未来工厂”按照浙江省经信厅的定义,“未来工厂”是指广泛应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现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制造、绿色化制造、安全化管控和社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的现代化工厂。基本要素包括数字孪生应用、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制造、绿色化制造、安全化管控、社会经济效益七大要素。在发布现场,浙江省副省长高兴夫说,基于智能制造的良好基础,浙江在国内率先提出探索“未来工厂”建设,聚焦数字安防、网络通信、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新材料、现代纺织、智能家居等标志性产业链,每年遴选一批培育创建的“未来工厂”入库名单,示范引领浙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展示窗口。《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根据计划,从2020年起,浙江每年将探索培育建设10家左右“未来工厂”,示范引领浙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展示窗口。此次的12家未来工厂虽然行业迥异,但它们的底气都来自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赋能。像作为3家引领型“头雁未来工厂”中第一家发布的企业正泰电器,就是基于现在新基建发力、电力物联网投资持续增长,催生对创新型低压电器产品的旺盛需求,也造就了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的大环境。正泰电器根据新基建领域特有的运行环境,持续研发具备物联网、5G通讯、自检测等功能的高附加值新品。这要求未来工厂面对不断变化的产品需求,要具备快速反应的柔性生产交付能力。为此,正泰搭建工业物联网,以打通各个环节数据隔阂,确保产品从方案设计、物料采购到生产和运输等过程都实现可控的数字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工厂”是浙江制造业未来必走之路。未来工厂的主要特征是智能和物联,依赖信息系统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其作用是助推传统工业企业向是现代制造业升级转型,大大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营造使用国货的氛围根据浙江省经信厅的《方案》,每年浙江将参照国家有关智能制造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未来工厂”建设要素,为“未来工厂”培育创建提供参考依据。入选的企业集中在数字安防、网络通信、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新材料、现代纺织、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然后由浙江省经信厅牵头,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在财政资金、融资服务上加大力度,积极营造使用国货的良好氛围。“作为浙江的制造业担当,未来工厂们首当其冲的是要保护好这一片沃土。”正泰董事长南存辉说。在正泰未来工厂内,产品的“诞生”由数字化说了算。正泰通过运用物联网、5G、大数据等技术,融合IT/OT数据,集成CRM、PLM、虚拟仿真、SRM、MES、WMS、EMS等系统形成一体化企业数字化平台,实现从制造核心装备到生产工业大数据的纵向集成及从客户需求到研发、生产、销售的价值链横向集成。随着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落地执行,中国企业的减碳意识将大面积觉醒。从企业制造角度出发,正泰在未来工厂的设计中尽可能履行“碳”责任,在绿色生产方面做了充足的优化。目前,企业自主研发的能效管理系统(EMS)已经完成建设,实现用能设备的实时能耗监测,采集电压、电流等能源基础数据并存档分析,识别高耗能设备和用电负荷变化趋势,并针对设备异常实时报警、确保设备用电安全,有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国务院国资委机械院创新中心主任宋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浙江比较深刻地把握了“下一代智能制造与现有先进制造在底层逻辑的根本不同”,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物种。“现有先进制造的方法论是强调计划、控制与反馈,下一代智能制造的方法论演进为‘网络数字模型与物理空间叠加’。 ”宋嘉说,由于底层方法论的变化,将改变制造的范式、模式。而浙江打造“未来工厂”提出的七大衡量要素,宋嘉表示希望浙江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各不同行业、不同制造流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方法论,向全国输出“浙江方案”。张孝荣认为,据相关统计,目前,浙江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已达263家,累计上云企业超40.5万家,重点制造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60.7%、工业设备联网率达42.3%,产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因此浙江制造走向智造,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等目标。 《实施方案》重点聚焦企业主体、设施设备、业务流程、标准规范、信息资源等5个关键环节,以及大宗商品物流、生产物流、消费物流、绿色物流、国际物流、应急物流等6个重点领域综合施策,对促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作出全方位安排。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方案》一方面,从5个关键环节对促进物流业制造业全方位融合提出明确要求,推动解决制约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主要障碍和“中梗阻”;另一方面聚焦6个重点领域,明确了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 为推动相关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实施方案》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组织协调保障等方面提出综合性保障措施,既积极推动降低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制度性成本以及投融资、土地等要素成本,又通过试点示范方式鼓励骨干企业先行先试,为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此外,《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物流业在促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供应链协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增强。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精细化、高品质物流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制造业领域物流费用率不断下降;培育形成一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引领带动物流业制造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立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统计体系,对制造业物流成本水平变化的评估监测更加及时准确。 该负责人还强调,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依托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跨部门政策统筹和工作协调,推动相关部门按照任务分工落实好《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形成政策协同和工作合力。 同时,会同有关行业协会加强对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情况的监测评估,研究建立科学、全面、客观的统计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并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解决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障碍,推动形成“正反馈”机制,为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提高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据报道,宾通智能近期完成6000万元A轮融资,由元璟资本领投,清流资本、复星锐正、临港科创投、紫竹小苗、将门创投跟投,义柏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公司过往投资人包含富士康等,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团队扩充。 据了解,宾通智能专注于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决策解决方案,目前业务已经覆盖半导体、机加工、3C、航空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客户多为行业内头部企业。业务收入今年预计达数千万元,较去年增长5倍左右。 宾通智能认为智能排产可以优化“人、机、料、法、环”间的协同关系,并通过对厂内物流环节实现数据采集和精确控制,那么就可以打通离散生产场景的各个环节,提高整厂生产的联动性实现高效率智能化的生产。 目前,宾通智能形成了从决策层到执行层的完整产品体系,即实时排产产品“刘邦”(BAPS智能排程系统)、多机调度产品“韩信”(BFMS多机调度系统)、单机控制产品“愚公”(BANS单机控制系统)。 关于本轮投资,元璟资本合伙人刘毅然表示:“随着前端消费需求的快速迭代,中国制造业适应前端变革向小批量定制化转变的需求增加,制化转变的需求增加,柔性生产能力成为制造业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宾通智能通过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制造业一线积累的know-how,提供给客户秒级的灵活排产+智能调度执行系统,完成制造业从排产决策到执行的闭环,帮助客户获得柔性生产能力;团队具有国际一流的技术能力的同时,深扎工业一线,客户导向,我们看好宾通成为下一代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
如果租金下降被当作经济不景气,那么租金上涨,是否就能说明经济景气呢? 余胜良 在对房地产的控诉中,有一条是房租太高导致实业无法生存。 制造业特别是外贸出口遇到一些困难,新闻媒体就会找到深圳关外的制造业基地采访一番,将实体企业的困难归因于工厂租金上涨,工厂主除了哭诉一番租金上涨幅度,还会控诉一下二房东如狼似虎如何难以打交道。 表面上看合情合理,因为租金上涨,养活这么多人的实体企业无法生存了,简直令人深恶痛绝。但是这个原因太过表面,还应该再追问一步:房租为何上涨,房租上涨之后招租是否出现问题? 如果房东是理性经济人,绝对不会将工厂空置,而是想办法租赁出去,他们敢于涨价,是因为有人愿意掏更多的钱租赁。涨价的真相其实是,有企业愿意掏更多钱租赁,这就是单位面积收益更大化。 厂房单位面积收益更大化,一定要求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更赚钱,有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竞争力,这其实就是产业优化。 如果涨价的结果是实体企业无法生存,其他产业也没法进驻,房屋空置一段时间,不待租客争取,房东自然会将价格再降下去。 很早以前媒体就报道租金上涨导致餐厅开不下去,多年老店无法维持。这是事实,就是租金不涨,店铺还是会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租金是优胜劣汰的一个手段而已。关键要看对比情况,比如每年都有公司开,每年都有倒闭,倒闭的公司年年有,要想说明这个问题,光说倒闭的公司增长了多少还没用,因为新开公司的数量可能更多,公司数量规模还在扩大。 就是因为房租上涨导致一些企业搬迁,对经济而言也不是坏事。 深圳实体经济原来很多在关内,后来搬迁到关外,现在关外还有大量工厂,有些工厂一部分会留下来,一部分会搬迁,留下来的很多公司发展壮大并上市,还会到外地去投资。 这其实是阶梯式发展。因为区域租金上涨,一些产业转移到其他区域,租金上涨后再转移,让不同区域都得益。 2010年我在浙江采访,有老板告诉我浙江和江苏的企业都在往安徽等内地搬迁。现在看浙江江苏的经济更强了,安徽也会因此得益。 2008年深圳就提出“腾笼换鸟”。深圳就是不提“腾笼换鸟”,产业升级转移也会自然而然的发生,本来中国制造业兴起就是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现在从经济发展好的区域,转移到欠发展区域,也是产业规律,要不然经济欠发展区域怎么获得发展机会?产业需要这样一次次升级,经济也可以一步步带动起来。 深圳产业转移之后是否会导致空心化?看起来实体企业少了,但制造业留下的都是强者,规模并不减小,而且科研金融软件服务等产业落地生根,挑起大梁。 香港被认为是产业空心化的受害者,香港曾经有一个阶段承接了轻工制造业,但很快转移到了内地,香港当年影视兴旺时代兴建的片场,也被开发了房地产。 问题是香港这些产业不转移,是否就能守得住,产业转移的后果要看香港是不是由此进步了,香港金融服务业带来的回报是不是提高了。香港向内地的资金技术输入也让内地由此得益,深圳首当其冲。 有一些国家制造业转移走了,如果有一天不必考虑竞争成本的话,其实很容易回流,技术一旦掌握就很难丢失,大可不必因此忧虑。 国人信赖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制造业看得见抓得住,给人踏实之感,制造业衰落会给人“国未富产业已老”之感慨。其实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一个地方制造业转移,都是因为有了更赚钱的行业,营商环境太恶劣除外。 如果租金下降被当作经济不景气,那么租金上涨,是否就能说明经济景气呢?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增速与9月份持平。从环比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78%。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 分三大门类看,10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增速较9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5%,回落0.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0%,回落0.5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0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0%;私营企业增长8.2%。 分行业看,10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4.8%,纺织业增长9.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9.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3.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0%,汽车制造业增长14.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0.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7.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6%。 分地区看,10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7.6%,中部地区增长7.0%,西部地区增长6.1%,东北地区增长5.9%。 分产品看,10月份,612产品中有427种产品同比增长。钢材11848万吨,同比增长14.2%;水泥24100万吨,增长9.6%;十种有色金属545万吨,增长9.0%;乙烯202万吨,增长16.5%;汽车248.1万辆,增长11.1%,其中,新能源汽车16.5万辆,增长94.1%;发电量6094亿千瓦时,增长4.6%;原油加工量5982万吨,增长2.6%。 10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4%,较上年同月上升0.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26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3%。 2020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10月 1—10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6.9 … 1.8 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3.5 … -0.2 制造业 … 7.5 … 2.4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 … 6.3 … 5.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4.0 … 1.1 分经济类型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 5.4 … 1.4 其中:股份制企业 … 6.9 … 2.1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7.0 … 1.0 其中:私营企业 … 8.2 … 2.8 主要行业增加值 农副食品加工业 … 4.8 … -2.5 食品制造业 … 5.1 … 1.3 纺织业 … 9.5 … -0.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8.8 … 2.3 医药制造业 … 8.2 … 3.5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11.5 … 0.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9.3 … 1.7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1.2 … 5.9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4.7 … 2.2 金属制品业 … 14.1 … 3.1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3.1 … 3.7 专用设备制造业 … 8.0 … 5.4 汽车制造业 … 14.7 … 5.6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0.7 … -1.9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7.6 … 7.0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5.0 … 6.9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3.6 … 1.2 主要产品产量 布(亿米) 35 -0.6 299 -18.5 硫酸(折100%)(万吨) 722 2.1 6796 -3.0 烧碱(折100%)(万吨) 316 11.2 2948 3.1 乙烯(万吨) 202 16.5 1749 2.8 化学纤维(万吨) 561 3.7 4985 0.3 水泥(万吨) 24100 9.6 191988 0.4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 8096 1.7 77798 0.5 生铁(万吨) 7617 9.4 74170 4.3 粗钢(万吨) 9220 12.7 87393 5.5 钢材(万吨) 11848 14.2 108328 6.5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545 9.0 5069 4.3 其中:原铝(电解铝)(万吨) 320 9.7 3063 3.5 金属切削机床(万台) 4 29.0 36 0.6 工业机器人(套) 21467 38.5 183447 21.0 汽车(万辆) 248.1 11.1 1897.9 -4.1 其中:轿车(万辆) 96.4 7.5 718.1 -12.4 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万辆) 88.5 12.3 651.6 -0.2 其中:新能源汽车(万辆) 16.5 94.1 93.7 -2.8 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万千瓦) 1528 86.0 10889 28.7 微型计算机设备(万台) 3946 28.0 29539 8.3 移动通信手持机(万台) 13101 -10.7 114590 -5.9 其中:智能手机(万台) 9603 -5.4 85450 2.6 集成电路(亿块) 273 20.4 2114 15.5 原煤(万吨) 33663 1.4 312743 0.1 焦炭(万吨) 4000 2.2 39099 -0.7 原油(万吨) 1641 1.4 16266 1.7 原油加工量(万吨) 5982 2.6 55518 2.9 天然气(亿立方米) 163 11.9 1534 9.0 发电量(亿千瓦时) 6094 4.6 60288 1.4 火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3991 -1.5 42333 -0.4 水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1349 25.4 10444 4.2 核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287 -0.3 2987 5.7 风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351 14.7 3327 10.5 太阳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116 8.1 1196 7.9 产品销售率(%) 98.4 0.8(百分点) 97.7 -0.4(百分点) 出口交货值(亿元) 11268 4.3 97872 -2.2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工业增长速度,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物量增减变动程度的指标。利用该指标,可以判断短期工业经济的运行走势,判断经济的景气程度,也是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产品销售率:是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用来反映工业产品的产销衔接情况。 出口交货值:是指工业企业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交给外贸部门出口的产品价值,以及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一)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10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月份 环比增速(%) 2019年 10月 0.38 11月 0.86 12月 0.62 2020年 1月 -2.39 2月 -23.95 3月 30.23 4月 1.96 5月 1.36 6月 1.37 7月 0.96 8月 1.07 9月 1.15 10月 0.78
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与上月基本持平 连续八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三个月回升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20年10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2020年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随着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发力,我国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与上月基本持平;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6.2%和55.3%,分别高于上月0.3和0.2个百分点,连续保持回升势头。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保持稳定 10月份,制造业PMI为51.4%,虽略低于上月0.1个百分点,但自7月份以来始终位于51.0%及以上,已连续8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制造业总体持续回暖。本月主要特点: 一是产需保持较快恢复。生产指数为53.9%,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2.8%,与上月持平,均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继续回升,需求稳步改善。从行业情况看,部分传统制造业恢复有所加快,其中,纺织、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二是进出口指数在荣枯线以上同步回升。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1.0%和50.8%,分别高于上月0.2和0.4个百分点,均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主要是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叠加近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制造业恢复性改善,我国进出口进一步回暖。 三是需求持续回暖带动价格回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58.8%和53.2%,分别高于上月0.3和0.7个百分点,均为近期高点。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9个行业的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11个行业的出厂价格指数高于上月。其中,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等行业的两个价格指数升幅最为明显,反映相关行业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 四是企业信心不断增强。本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升至59.3%,高于上月0.6个百分点,企业对行业发展信心加快恢复。从行业情况看,纺织、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等12个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位于60.0%及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表明企业对市场预期较为乐观。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2.6%和50.6%,均与上月基本持平,运行总体稳定。小型企业PMI为49.4%,低于上月0.7个百分点,降至荣枯线以下;同时,小型企业新订单指数有所回落,明显低于制造业总体水平,显示出小型企业市场需求尤显不足。此外,部分调查企业反映,随着近期境外多国疫情出现反弹,企业面临进口原料采购周期加长,运输成本增加等压力。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三个月回升 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2%,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为年内高点,非制造业复苏步伐有所加快。 服务业恢复态势向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回升,为55.5%,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服务业保持稳中有升的复苏势头。从行业情况看,在国庆、中秋双节带动下,居民出行意愿增强,消费需求加快释放,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9.0%以上较高运行区间,相关行业市场更趋活跃;批发零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且均高于上月2.5个百分点以上,企业业务总量增长加快。同时,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临界点,行业景气度偏弱。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2%,连续4个月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企业对行业持续复苏较为乐观。 建筑业继续较快增长。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9.8%,虽低于上月0.4个百分点,但仍保持较高景气水平,运行总体平稳。本月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分别为62.3%、56.6%和51.2%,比上月上升4.4、0.5和2.2个百分点,表明随着新签订的工程合同量增长,企业用工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活动有所加快。 三、综合PMI产出指数稳中有升 10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5.3%,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快恢复。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3.9%和56.2%。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4%,虽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但自3月份以来连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总体持续回暖。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6%,略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50.6%,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9.4%,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53.9%,虽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量继续增长。 新订单指数为52.8%,与上月持平,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保持稳定恢复。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0%,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有所减少。 从业人员指数为49.3%,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小幅降低。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6%,虽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加快。 表1 中国制造业PMI及构成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PMI 生产 新订单 原材料 库存 从业人员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19年10月 49.3 50.8 49.6 47.4 47.3 50.1 2019年11月 50.2 52.6 51.3 47.8 47.3 50.5 2019年12月 50.2 53.2 51.2 47.2 47.3 51.1 2020年1月 50.0 51.3 51.4 47.1 47.5 49.9 2020年2月 35.7 27.8 29.3 33.9 31.8 32.1 2020年3月 52.0 54.1 52.0 49.0 50.9 48.2 2020年4月 50.8 53.7 50.2 48.2 50.2 50.1 2020年5月 50.6 53.2 50.9 47.3 49.4 50.5 2020年6月 50.9 53.9 51.4 47.6 49.1 50.5 2020年7月 51.1 54.0 51.7 47.9 49.3 50.4 2020年8月 51.0 53.5 52.0 47.3 49.4 50.4 2020年9月 51.5 54.0 52.8 48.5 49.6 50.7 2020年10月 51.4 53.9 52.8 48.0 49.3 50.6 表2 中国制造业PMI其他相关指标情况(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 订单 进口 采购量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 出厂 价格 产成品 库存 在手 订单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 2019年10月 47.0 46.9 49.8 50.4 48.0 46.7 44.9 54.2 2019年11月 48.8 49.8 51.0 49.0 47.3 46.4 44.9 54.9 2019年12月 50.3 49.9 51.3 51.8 49.2 45.6 45.0 54.4 2020年1月 48.7 49.0 51.6 53.8 49.0 46.0 46.3 57.9 2020年2月 28.7 31.9 29.3 51.4 44.3 46.1 35.6 41.8 2020年3月 46.4 48.4 52.7 45.5 43.8 49.1 46.3 54.4 2020年4月 33.5 43.9 52.0 42.5 42.2 49.3 43.6 54.0 2020年5月 35.3 45.3 50.8 51.6 48.7 47.3 44.1 57.9 2020年6月 42.6 47.0 51.8 56.8 52.4 46.8 44.8 57.5 2020年7月 48.4 49.1 52.4 58.1 52.2 47.6 45.6 57.8 2020年8月 49.1 49.0 51.7 58.3 53.2 47.1 46.0 58.6 2020年9月 50.8 50.4 53.6 58.5 52.5 48.4 46.1 58.7 2020年10月 51.0 50.8 53.1 58.8 53.2 44.9 47.2 59.3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2%,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8个月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复苏步伐有所加快。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9.8%,低于上月0.4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住宿业、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 新订单指数为53.0%,虽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改善。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3.1%,比上月回落3.8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2.9%,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继续上涨。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2.9%,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49.4%,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回落幅度有所收窄。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2.3%,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8.9%,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9.4%,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用工景气度有所改善。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3.2%,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8.7%,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9%,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继续位于高位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企业信心保持稳定。分行业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7.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2%,与上月持平。 表3 中国非制造业主要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商务活动 新订单 投入品 价格 销售价格 从业人员 业务活动 预期 2019年10月 52.8 49.4 51.3 48.9 48.2 60.7 2019年11月 54.4 51.3 53.2 51.3 49.0 61.0 2019年12月 53.5 50.4 52.4 50.3 48.3 59.1 2020年1月 54.1 50.6 53.3 50.5 48.6 59.6 2020年2月 29.6 26.5 49.3 43.9 37.9 40.0 2020年3月 52.3 49.2 49.4 46.1 47.7 57.3 2020年4月 53.2 52.1 49.0 45.4 48.6 60.1 2020年5月 53.6 52.6 52.0 48.6 48.5 63.9 2020年6月 54.4 52.7 52.9 49.5 48.7 60.3 2020年7月 54.2 51.5 53.0 50.1 48.1 62.2 2020年8月 55.2 52.3 51.9 50.1 48.3 62.1 2020年9月 55.9 54.0 50.6 48.9 49.1 63.0 2020年10月 56.2 53.0 50.9 49.4 49.4 62.9 表4 中国非制造业其他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订单 在手订单 存货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19年10月 48.1 44.0 46.7 51.8 2019年11月 48.8 44.6 47.4 52.1 2019年12月 47.8 44.5 47.2 52.2 2020年1月 48.4 43.6 47.2 52.1 2020年2月 26.8 35.2 39.3 28.3 2020年3月 38.6 43.0 46.1 46.4 2020年4月 35.5 43.4 47.0 51.0 2020年5月 41.3 44.3 47.8 52.9 2020年6月 43.3 44.8 48.0 52.1 2020年7月 44.5 44.9 48.1 51.9 2020年8月 45.1 44.6 48.5 52.4 2020年9月 49.1 46.3 48.5 52.2 2020年10月 47.0 44.9 48.7 52.3 三、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5.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加快恢复。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综合PMI产出指数是PMI指标体系中反映当期全行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产出变化情况的综合指数。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3000家调查样本;非制造业的37个行业大类,40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或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或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1)分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3个分类指数。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分类指数。分类指数采用扩散指数计算方法,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由于非制造业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2)制造业PMI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PMI是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制造业PMI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3)综合PMI产出指数的计算方法。综合PMI产出指数由制造业生产指数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加权求和而成,权数分别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占GDP的比重。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