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9,和前值相比下降0.2个百分点。但不能据此解读出,经济已经见顶了。 原因一是12月官方制造业PMI下滑,具有季节性规律,季调不能完全消除节日和异常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过去10年,12月官方制造业PMI和当年11月相比,有6年是下滑的,2年持平,只有2年提高。平均下滑了0.16,今年下滑0.2,在季节性因素可以解释的范围之内。 原因二是11月官方制造业PMI的需求、采购、生产、库存和价格这些分项指数,均显示出经济具有很明显的主动补库存特征。这次经济内生性复苏的根源是出口强势,12月海外出现新冠变异病毒,这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应该是较为正面的。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经济从主动补库存变为衰落的概率比较低。 因此,12月制造业PMI回落,更多是季节性因素的扰动。今年10月也出现过这种情况,11月制造业PMI又变得很强劲了。 既然是短期扰动,我们就不再对各个分项指数做详细分析了,重点讨论制造业PMI的两个物价分项指标。主要原材料价格指数从62.6跳升到68.0,创下2017年1月以来的新高。出厂价格指数也从56.5提高到58.9,这是2017年10月以来的最大值。 这会带动通胀预期升温。历史数据显示,制造业PMI出厂价格指数,领先央行公布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1-2个季度。今年10月开始,制造业PMI出厂价格指数就接连攀升,4季度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可能就会有明显提高,公众对实际通胀风险的担忧上升。 除了工业品外,今年农产品价格也出现了较快上涨。玉米价格从年初就开始上涨,黄玉米活跃合约期货结算价,全年上涨了40%。黄大豆2号活跃合约在5月中旬至今的这7个月时间里,也上涨了40%左右。 相比于这些主粮,一些调味品的价格涨幅更大。全国大葱平均批发价,5月上旬只有2.08元/公斤,而在12月初就涨到了5.63元/公斤,涨幅达到170.7%。全国生姜批发价,4月下旬的低点为9.61元/公斤,10月下旬最高到了14.73元/公斤,最大涨幅也有54.3%。随着10月新姜上市,生姜批发价有所回调,考虑到异常天气和春节消费旺季的来临,生姜价格可能见底回升。 如果说工业品涨价,和老百姓的生活直接关系不大,那主粮和调味品涨价,则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2021年是CPI基期调整年,考虑到物价指标调整和改革的循序渐进,新口径的CPI同比读数,预计也很难完全体现公众对通胀的感知程度。但从11月央行政策研究系列论文来看,真实的通胀水平,可能是决策者更为关注的,这也是未来有可能产生预期差的点。 再来看下市场。近期市场呈现股债双牛的特征,之所以出现股债双牛,其核心原因来自于市场对流动性收紧的担忧大幅减弱。 前期对流动性收紧和政策退出担忧强的时候,债券一直跌,股票周期股和周期价格持续背离。随着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频现暖意,跨年已经没什么问题了,上周隔夜回购最低的时候到了0.36%,一度让投资者感觉又回到了4月资金极度宽松的时候,股票出现了明显的修复,沪深300和上证50均创年内新高,10年国开收益率从3.84%的高位一口气下了27个BP到了3.57%,幸福来得太突然。 那么,为什么政策会突然转向呢?我们注意到今年10年期国开见顶于11月23日,但在11月22日,开过一次金稳会,这次金稳会上强调了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没有任何紧货币的信号,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而这次金稳会召开的目的就是要控制AAA国企违约导致风险扩散和信用债市场大幅调整的问题。 因此,虽然经济整体是复苏的,但由于短期政策目标已经切换为防风险,要考虑到经济增长与金融风险防范的平衡问题,政策面的关注焦点转向后者。因此,政策开始有了转向,而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不会搞急转弯,12月22日的国常会强调延期还本付息明年还会继续,央行货币政策例会也强调了政策的连贯性,市场此前对政策大幅收紧的悲观预期被彻底扭转。 如果说政策要考虑防风险,相对偏宽松的政策环境可能在2021年一季度还会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问题,但我们注意到明年城投债确实有比较大的到期偿还压力,规模大约在2.7万亿左右,大约8000多亿都是在明年一季度到期。如果要考虑防风险政策的连贯性,明年一季度的政策面应该还是会维持宽松的态势。 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经济复苏结构性分化,12月PMI数据也非常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点。大、中型企业PMI均为52.7,但小企业的PMI只有48.48,较上个月下降了1.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挤压了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因为小企业缺乏向下游转移定价的能力(没有技术和品牌优势)。 这种情况和16-17年有些类似,当时也是上游价格涨很快,小企业不得不被动去产能。此一时彼一时,16-17年有去产能、去杠杆和提高经济集中度的考虑,而现在应对疫情的不确定,要保市场主体。所以,虽然和2017年类似,都遇到了上游价格上涨的问题,但政策会避免2018年的出现,不提去杠杆,只提宏观杠杆率稳定,让结构性宽松的举措能维持下去。 但问题是,经济基本面整体又确实是复苏的,全球经济未来很大概率会出现一轮新的主动补库存周期,这个时候维持宽松的政策基调无疑会提高经济复苏的长度和强度。站在短期角度,确实是股债双牛,但站在一个更长的角度,政策越放松最直接利好的还是风险资产,股票市场的机遇要确定得多。债券的不确定性只是被宽松政策给推后了,但不确定性本身并没有消失,因为基本面指向的是利空方向。
12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9,和前值相比下降0.2个百分点。但不能据此解读出,经济已经见顶了。 原因一是12月官方制造业PMI下滑,具有季节性规律,季调不能完全消除节日和异常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过去10年,12月官方制造业PMI和当年11月相比,有6年是下滑的,2年持平,只有2年提高。平均下滑了0.16,今年下滑0.2,在季节性因素可以解释的范围之内。 原因二是11月官方制造业PMI的需求、采购、生产、库存和价格这些分项指数,均显示出经济具有很明显的主动补库存特征。这次经济内生性复苏的根源是出口强势,12月海外出现新冠变异病毒,这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应该是较为正面的。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经济从主动补库存变为衰落的概率比较低。 因此,12月制造业PMI回落,更多是季节性因素的扰动。今年10月也出现过这种情况,11月制造业PMI又变得很强劲了。 既然是短期扰动,我们就不再对各个分项指数做详细分析了,重点讨论制造业PMI的两个物价分项指标。主要原材料价格指数从62.6跳升到68.0,创下2017年1月以来的新高。出厂价格指数也从56.5提高到58.9,这是2017年10月以来的最大值。 这会带动通胀预期升温。历史数据显示,制造业PMI出厂价格指数,领先央行公布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1-2个季度。今年10月开始,制造业PMI出厂价格指数就接连攀升,4季度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可能就会有明显提高,公众对实际通胀风险的担忧上升。 除了工业品外,今年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价格也出现了较快上涨。玉米价格从年初就开始上涨,黄玉米活跃合约期货结算价,全年上涨了40%。黄大豆2号活跃合约在5月中旬至今的这7个月时间里,也上涨了40%左右。 相比于这些主粮,一些调味品的价格涨幅更大。全国大葱平均批发价,5月上旬只有2.08元/公斤,而在12月初就涨到了5.63元/公斤,涨幅达到170.7%。全国生姜批发价,4月下旬的低点为9.61元/公斤,10月下旬最高到了14.73元/公斤,最大涨幅也有54.3%。随着10月新姜上市,生姜批发价有所回调,考虑到异常天气和春节消费旺季的来临,生姜价格可能见底回升。 如果说工业品涨价,和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生活直接关系不大,那主粮和调味品涨价,则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2021年是CPI基期调整年,考虑到物价指标调整和改革的循序渐进,新口径的CPI同比读数,预计也很难完全体现公众对通胀的感知程度。但从11月央行政策研究系列论文来看,真实的通胀水平,可能是决策者更为关注的,这也是未来有可能产生预期差的点。 再来看下市场。近期市场呈现股债双牛的特征,之所以出现股债双牛,其核心原因来自于市场对流动性收紧的担忧大幅减弱。 前期对流动性收紧和政策退出担忧强的时候,债券一直跌,股票周期股和周期价格持续背离。随着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频现暖意,跨年已经没什么问题了,上周隔夜回购最低的时候到了0.36%,一度让投资者感觉又回到了4月资金极度宽松的时候,股票出现了明显的修复,沪深300和上证50均创年内新高,10年国开收益率从3.84%的高位一口气下了27个BP到了3.57%,幸福来得太突然。 那么,为什么政策会突然转向呢?我们注意到今年10年期国开见顶于11月23日,但在11月22日,开过一次金稳会,这次金稳会上强调了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没有任何紧货币的信号,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而这次金稳会召开的目的就是要控制AAA国企违约导致风险扩散和信用债市场大幅调整的问题。 因此,虽然经济整体是复苏的,但由于短期政策目标已经切换为防风险,要考虑到经济增长与金融风险防范的平衡问题,政策面的关注焦点转向后者。因此,政策开始有了转向,而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不会搞急转弯,12月22日的国常会强调延期还本付息明年还会继续,央行货币政策例会也强调了政策的连贯性,市场此前对政策大幅收紧的悲观预期被彻底扭转。 如果说政策要考虑防风险,相对偏宽松的政策环境可能在2021年一季度还会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问题,但我们注意到明年城投债确实有比较大的到期偿还压力,规模大约在2.7万亿左右,大约8000多亿都是在明年一季度到期。如果要考虑防风险政策的连贯性,明年一季度的政策面应该还是会维持宽松的态势。 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经济复苏结构性分化,12月PMI数据也非常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点。大、中型企业PMI均为52.7,但小企业的PMI只有48.48,较上个月下降了1.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挤压了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因为小企业缺乏向下游转移定价的能力(没有技术和品牌优势)。 这种情况和16-17年有些类似,当时也是上游价格涨很快,小企业不得不被动去产能。此一时彼一时,16-17年有去产能、去杠杆和提高经济集中度的考虑,而现在应对疫情的不确定,要保市场主体。所以,虽然和2017年类似,都遇到了上游价格上涨的问题,但政策会避免2018年的出现,不提去杠杆,只提宏观杠杆率稳定,让结构性宽松的举措能维持下去。 但问题是,经济基本面整体又确实是复苏的,全球经济未来很大概率会出现一轮新的主动补库存周期,这个时候维持宽松的政策基调无疑会提高经济复苏的长度和强度。站在短期角度,确实是股债双牛,但站在一个更长的角度,政策越放松最直接利好的还是风险资产,股票市场的机遇要确定得多。债券的不确定性只是被宽松政策给推后了,但不确定性本身并没有消失,因为基本面指向的是利空方向。
12月29日,在第七届全球深商大会“大国重器智造未来”论坛上,创维集团创始人及控股股东、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董事长黄宏生以“坚定与坚守,制造与创造”为题进行分享。他形容自己是老黄牛“古木逢春”,在深圳制造业的大风大浪中32年,不畏艰险,砥砺前行。 他说,他一生中只做两件事:一是通过技术深化和突破,让人们把世界看得见、看得清;二是通过技术的爬升和融合,让人们智慧出行,体验快乐人生。 黄宏生表示,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正在拥抱世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却没有自己的电视机产业。这个痛点激发他自主研发,让电视机全面国产化,让亿万家庭能够看到电视,连接世界。2010年,创维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成为深圳继比亚迪之后第二家汽车企业。 “以深圳40年的老黄牛精神和深圳企业家的坚韧坚守,未来深圳的高端制造业将走向全球。”黄宏生说道。(张问之)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0%(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增速较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1.03%。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 分三大门类看,11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增速较10月份放缓1.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7%,加快0.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加快1.4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1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6.8%。 分行业看,11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9%,纺织业增长6.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5%,汽车制造业增长11.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8.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1%。 分地区看,11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8%,中部地区增长6.7%,西部地区增长5.2%,东北地区增长6.4%。 分产品看,11月份,612种产品中有439种产品同比增长。钢材11734万吨,同比增长10.8%;水泥24330万吨,增长7.7%;十种有色金属549万吨,增长6.1%;乙烯198万吨,增长11.6%;汽车278.3万辆,增长8.1%,其中,新能源汽车20.7万辆,增长99.0%;发电量6419亿千瓦时,增长6.8%;原油加工量5835万吨,增长3.2%。 11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3%,较上年同月上升0.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2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1%。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0%(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增速较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1.03%。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 分三大门类看,11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增速较10月份放缓1.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7%,加快0.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加快1.4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1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6.8%。 分行业看,11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9%,纺织业增长6.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5%,汽车制造业增长11.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8.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1%。 分地区看,11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8%,中部地区增长6.7%,西部地区增长5.2%,东北地区增长6.4%。 分产品看,11月份,612种产品中有439种产品同比增长。钢材11734万吨,同比增长10.8%;水泥24330万吨,增长7.7%;十种有色金属549万吨,增长6.1%;乙烯198万吨,增长11.6%;汽车278.3万辆,增长8.1%,其中,新能源汽车20.7万辆,增长99.0%;发电量6419亿千瓦时,增长6.8%;原油加工量5835万吨,增长3.2%。 11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3%,较上年同月上升0.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2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1%。 2020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11月 1—11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7.0 … 2.3 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2.0 … 0.0 制造业 … 7.7 … 2.9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 … 10.8 … 6.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5.4 … 1.5 分经济类型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 5.9 … 1.8 其中:股份制企业 … 6.8 … 2.6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8.3 … 1.7 其中:私营企业 … 6.8 … 3.2 主要行业增加值 农副食品加工业 … 2.9 … -1.9 食品制造业 … 2.3 … 1.4 纺织业 … 6.5 … 0.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9.2 … 2.9 医药制造业 … 13.6 … 4.6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7.7 … 1.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7.7 … 2.3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9.6 … 6.3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4.0 … 2.4 金属制品业 … 13.8 … 4.3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0.2 … 4.4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0.5 … 6.0 汽车制造业 … 11.1 … 6.3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2.6 … -1.4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8.0 … 8.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9.3 … 7.2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5.1 … 1.6 主要产品产量 布(亿米) 36 -4.8 331 -18.3 硫酸(折100%)(万吨) 725 0.6 7531 -2.5 烧碱(折100%)(万吨) 337 16.4 3286 4.9 乙烯(万吨) 198 11.6 1952 3.3 化学纤维(万吨) 574 5.1 5563 1.2 水泥(万吨) 24330 7.7 216317 1.2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 8351 7.4 86243 1.3 生铁(万吨) 7201 4.7 81290 4.2 粗钢(万吨) 8766 8.0 96116 5.5 钢材(万吨) 11734 10.8 120203 7.0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549 6.1 5632 4.6 其中:原铝(电解铝)(万吨) 318 8.7 3382 4.0 金属切削机床(万台) 4 25.7 40 4.1 工业机器人(套) 23635 31.7 206851 22.2 汽车(万辆) 278.3 8.1 2178.4 -2.7 其中:轿车(万辆) 106.3 7.4 824.4 -10.1 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万辆) 101.0 9.3 751.1 1.3 其中:新能源汽车(万辆) 20.7 99.0 114.1 7.6 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万千瓦) 1597 39.6 12488 30.1 微型计算机设备(万台) 3934 25.4 33478 10.1 移动通信手持机(万台) 14966 -2.7 130369 -3.7 其中:智能手机(万台) 11354 5.7 97619 3.8 集成电路(亿块) 252 19.6 2339 15.9 原煤(万吨) 34727 1.5 348173 0.4 焦炭(万吨) 4046 4.5 43170 -0.2 原油(万吨) 1596 1.2 17863 1.6 原油加工量(万吨) 5835 3.2 61441 3.1 天然气(亿立方米) 169 11.8 1702 9.3 发电量(亿千瓦时) 6419 6.8 66824 2.0 火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4701 6.6 47096 0.3 水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917 11.3 11378 4.9 核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323 -0.8 3310 5.0 风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378 5.9 3731 10.7 太阳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100 5.3 1308 8.1 产品销售率(%) 98.3 0.2(百分点) 97.8 -0.3(百分点) 出口交货值(亿元) 12205 9.1 110052 -1.2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工业增长速度,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物量增减变动程度的指标。利用该指标,可以判断短期工业经济的运行走势,判断经济的景气程度,也是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产品销售率:是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用来反映工业产品的产销衔接情况。 出口交货值:是指工业企业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交给外贸部门出口的产品价值,以及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一)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11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月份 环比增速(%) 2019年 11月 0.84 12月 0.62 2020年 1月 -2.32 2月 -23.99 3月 30.19 4月 1.93 5月 1.39 6月 1.37 7月 0.92 8月 1.08 9月 1.10 10月 0.78 11月 1.03
■国家制造业基金拟以货币资金5亿元,增资创世纪控股子公司深圳创世纪,此番投资的关键词是“机床”,意味着其将以机床为代表的基础制造装备纳入投资视野。 ■自2019年11月成立以来,国家制造业基金已经宣布拟投资埃斯顿、徐工集团、柳工,并与中国石化、中国移动、厦门钨业等企业合资设立投资基金,其投资的步伐愈发快捷。 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下称“国家制造业基金”)又出手了,这次是斥资5亿元对创世纪控股子公司深圳市创世纪机械有限公司(下称 “深圳创世纪”)增资。 有接近国家制造业基金的人士表示,国家制造业基金此番增资深圳创世纪的关键词是“机床”,意味着其将以机床为代表的基础制造装备纳入了投资视野。从其惯用的“投大项目”“产业链布局”角度看,国家制造业基金有望推动机床产业链上下游协调投资,进而带动资本市场对机床领域的关注,吸引社会资本持续流入,从而促进机床行业加速发展。 5亿元“落子”创世纪 创世纪12月22日晚间公告,国家制造业基金拟以货币资金5亿元,增资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创世纪,公司放弃优先认缴权。本次增资完成后,公司对深圳创世纪的持股比例将由86.54%降至78.99%,国家制造业基金将持股8.73%,成为深圳创世纪第三大股东。 同时,上市公司、深圳创世纪与国家制造业基金在投资协议中约定了现金或非现金方式回购事项,构成一揽子交易。上市公司、深圳创世纪分别及连带地向国家制造业基金进行业绩承诺。 根据公告,深圳创世纪成立于2005年12月,主营数控机床等高端制造装备。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深圳创世纪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83亿元、21.8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63亿元、3.78亿元。国家制造业基金本次投资前,深圳创世纪的整体估值为52.29亿元。 创世纪表示,深圳创世纪引入国家制造业基金,一是有利于优化股东结构,推动公司主业健康发展,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公司经营发展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从而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二是可以借助基金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整合能力,推动核心主业持续做大做强。 深圳创世纪是国家制造业基金在本月投出的第二个标的。此前,在12月8日,国家制造业基金参与了柳工集团混改。在业内人士看来,1个月落实了两笔投资,显示出国家制造业基金正在加快投资的步伐。 记者梳理发现,尽管有疫情影响,自2019年11月成立以来,国家制造业基金已经宣布拟投资华中数控(后终止投资)、埃斯顿、徐工集团、柳工,并与中国石化、中国移动、厦门钨业等企业合资设立投资基金,其投资的步伐愈发快捷。 投资手法更加娴熟 国家制造业基金为什么看上了深圳创世纪?有接近国家制造业基金的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解读认为,关键词是“机床”。 记者了解到,机床是基础性、战略性行业,是“工业母机”,但鉴于现实窘境,国内机床行业长期无法吸引到足够的社会资本,发展缓慢。而国家制造业基金的使命是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机床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自然成为其关注和投资的重点。 创世纪是机床行业的龙头企业。据公司披露,高端智能装备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主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产品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公司致力于整合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主业。深圳创世纪为公司数控机床高端智能装备业务的经营主体。 其实,早在今年3月,国家制造业基金就曾经将目光锁定机床,火线“驰援”武汉上市公司华中数控,拟斥资3.86亿元参与后者的定增。不过,之后由于华中数控调整了定增方案,国家制造业大基金不再参与其中。 公开信息显示,虽然投资华中数控未能如愿,但国家制造业基金持续调研了多家机床企业,并多次参与了工信部等组织的机床行业会议,显示出对机床行业的高度关注。 上述接近基金人士认为,此番“落子”创世纪,意味着国家制造业基金将以机床为代表的基础制造装备纳入了投资视野,从面向3C等量大面广的应用领域的机床装备入手,逐步向五轴加工机床、精密磨削机床等战略领域渗透。从制造业大基金惯用的“投大项目”“产业链布局”角度看,国家制造业基金有望推动机床产业链上下游协调投资,进而带动资本市场对于这一基础领域的持续关注。 此外,分析国家制造业基金投出的案例,其投资路径从直接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到参与国企集团层面混改、与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联合建立子基金,再到此次参与上市公司子公司的增资,这种综合性的投资策略,显示其投资路径愈发宽广,投资手法更加灵活、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