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巨头定调下半年工作: 纵有大挑战也依旧力保全年目标 记者 冷翠华 近期,各大险企陆续召开年中工作会议,定调下半年的重点工作。7月23日,中国人保集团召开的年中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不动摇,全力以赴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尽管各家公司上半年的“成绩单”有优有良,但无一例外,在一季度受到新冠疫情冲击且外部因素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保险巨头一致不改全年工作目标,提出对这一目标要“全力推动”“奋力实现”“全力以赴”…… 上半年保费实现增长 回顾上半年保险业的发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诸多既定计划,尤其是人身险的线下代理业务一度掉入冰窖。不过,整体来看,保险巨头保费收入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具体来看,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共实现原保费收入约1.52万亿元,同比增长6.3%,较一季度4.07%的同比增幅明显改善。同时,从全行业来看,根据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介绍,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6.4%。由此可见,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保险行业上半年的业务保持住了增长势头,同时,二季度以来,险企正在逐渐摆脱疫情影响,加快自身发展步伐,下半年的业务发展与上半年相比将进一步复苏。 不过,从上半年的净利润来看,分析人士的预测就不那么乐观。目前,多家券商发布研报对上市险企上半年的净利润进行前瞻性预测,尽管各券商对具体险企净利润的预测数值相差较大,但整体都持同比下降的观点。其中,中金公司认为,预计上市险企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2%;申万宏源的预测值为同比下降24.7%;海通证券的预测值为同比下降25%。 净利润的同比下滑有其特殊原因。2019年5月份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保险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公告》,并追溯2018年。申万宏源解读认为,2019年二季度所得税体现了2018年一季度到2019年二季度连续6个季度的实际税率降低效应,体现在当期的非经常性损益中,因此,今年上半年险企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速更具有参考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险企的净利润同比情况要好得多。 多举措力保年度目标 下半年已经开始,保险巨头将重点抓好哪些工作?年度目标是否要调整?记者从近期召开年中工作会议的险企得知,尽管受疫情影响,下半年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险企皆不改年度目标,将多举措去奋力实现既定目标。 在昨日召开的年中工作会议上,中国人保集团副董事长、总裁、党委副书记王廷科强调,下半年,要坚持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动摇,坚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3411工程”不动摇,同时在发展方式上谋新机、开新局、推创新、促转型,全力以赴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包括攻坚克难,确保全力达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聚焦重点项目,推动“3411工程”落地见效;坚持效益优先,着力推进降本增效和精细化管理;守住风险底线,扎实抓好重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等。 在7月21日召开的年中工作会议上,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王滨强调依靠改革创新育新机开新局。他指出,当前,“重振国寿”面临复杂性增加、变化性增强的大环境,必须依靠改革创新应对变局、开拓新局,重点按照“全面推进三大转型、全面提升管理效能、全面加快科技化创新、全面深化综合化经营改革”这四个方面推进下半年工作。三大转型指的是“向销售服务并重转型、向人力科技双轮驱动转型、向价值规模有机统一转型”。王滨表示,这是重振国寿的根本之举,是后疫情时代推进该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核心轴是价值创造。 同时,中国人寿集团总裁袁长清对下半年的工作提出“四个统筹”: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业务发展,统筹兼顾业务规模与业务价值,统筹推进战略落地与管理变革,统筹处理业务经营与风险防控。“奋力实现全年经营目标。”袁长清指出。 在近日召开的年中工作会议上,新华保险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提出,要“坚定航向、乘风破浪”;要看清市场形势,找准优势,突破格局,建立规模优势;打造特色,建立竞争优势;寻找突破口,建立新兴优势。同时,要看清脚下原点,找准目标,建立护城河,“高筑墙,广积粮”,为实现长期目标、发起战略决战构建基础。他还明确了严守投资风险,把握后疫情时期投资机遇;提升产品竞争力,推进产业协同等八方面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年度目标达成。”李全指出。 此外,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近日在年中工作会上坚定表示,要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经营目标任务,要跑赢大市、争先进位、稳定增长、提升价值。太平人寿在7月22日召开的年中工作会议明确了“三个必须”,即目标必须达成、变革必须深刻、方位必须精确。
7月23日下午,长城汽车披露2020年中期业绩快报。 长城汽车2020年中期业绩快报 业绩快报显示,长城汽车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59.29亿元,同比下降13.17%;归母净利润11.53亿元,同比下降24.02%;归母扣非净利润8.08亿元,同比下降34.88%。 长城汽车表示,报告期内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新冠疫情影响,集团销量同比减少,以及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所致。 据此前公布的6月份产销快报数据,2020年1-6月,长城汽车共销售汽车39.51万辆,同比减少19.95%;共生产汽车39.10万辆,同比减少21.34%。 截至2020年6月30日,长城汽车的总资产为1192.03亿元,同比增长5.40%;总负债为658.83亿元,同比增长12.245。 7月14日,长城汽车发布关于获得政府补助的公告。公告显示,2019年11月16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长城汽车及其子公司及共同控制的公司累计收到与收益相关政府补助为人民币4.96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归属于本公司股东净利润的11.03%。
顶住全球疫情冲击,数字化新外贸已经成为中国出口的新引擎。 7月23日,阿里巴巴国际站公布,2020年上半年,平台实收交易额同比增长80%(按美元计价),订单数同比增长98%,支付买家数同比增长60%。 另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增长28.7%,远高于外贸整体增速。其中,作为全球最大的B2B跨境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国际站的增速是行业水平的近3倍。 “转型数字化新外贸,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必选项和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阿里巴巴国际站总经理张阔透露,6月份国际站实收交易额同比增长126%,7月以来仍保持三位数的增速。 据其介绍,欧美市场稳、新兴市场快,成为新外贸出口持续逆势增长的增量来源。2020年上半年,国际站平台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100%的国家和地区达到70个。美国、欧盟和东盟,是跨境电商出口的三大主要市场。美国、英国、德国分列交易额前3位,美国的增速为91%,欧盟整体增速为88%。 “这个现象与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并不冲突。”张阔解释,跨境电商的发展取决于贸易双方的数字化基础,而发达国家在物流、支付等基础建设方面的数字化渗透程度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增速惊人。东盟10国有6个国家进入交易额前30,泰国高居第8,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增速最快。一些非洲国家的贸易额初具规模并高速增长,埃塞俄比亚增长超过2倍,多哥增长超过3倍。 此外,2020年上半年,国际站平台36个一级行业均实现正增长。交易额前10的行业分别为机械、家居园艺、消费电子、美妆个护、包装印刷、运动娱乐、健康医疗、服装、安全防护和建材。 张阔介绍,平台通过行业趋势报告和大数据智能指引,帮助外贸企业提前布局并有针对性地获取海外订单。 近年来,国际站构建了全球支付结算金融、数字化关务、数智化物流等全链路数字化跨境供应链体系,提供一站式智能解决方案。疫情以来,国际站率先承诺“保价保舱”,并首次举行跨境供应链服务大促。 稳定可靠的跨境供应链,确保海外订单实实在在落地。2020年上半年,阿里巴巴国际站跨境物流订单数同比增长113%,智能关务系统订单数同比增长1448%,收汇规模增长87%。 “我们既要确保跨境物流、资金流畅通无阻,还要千方百计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成本。”张阔表示,7月17日,阿里巴巴国际站“春雷计划”再加码,设立10亿元专项补贴,为过去只通过展会获客的传统外贸企业提供6个月的转型护航。
德国6月税收收入为635.43亿欧元 同比下降19% 德国联邦财政部最新月报显示,6月税收收入为635.43亿欧元,同比减少171.22亿欧元,降幅19%。收入下降主要原因是,疫情导致的经济影响及为此实施的税收措施。其中,共享税下降20.6%,联邦专享税下降13.9%。下降最严重的是能源税,降幅25.8%;而烟草税逆势上涨22.3%。 今年上半年,德国合计税收达3277亿欧元,同比下降9.1%。(总台记者 李长皓)
今年上半年,宁波舟山港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危中寻机拓市场,稳中求进优服务,将疫情对港口运输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运输生产态势稳中向好。据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宁波舟山港上半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6889万吨,同比增长2%;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25万标准箱,同比下降4.7%,单月降幅逐月收窄。其中,6月份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5%,实现由负转正。 上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港口集装箱业务发展造成较大冲击。一季度,受2月份国内疫情影响和3月份全国各地陆续复工复产影响,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运输生产呈现“过山车式”波动。进入二季度后,宁波舟山港通过海陆双向持续发力,进一步挖掘业务新增长点。 海向方面,宁波舟山港持续推进与干线船公司战略合作,在稳定集装箱远洋干线数量的基础上,加强内贸航线开辟,做好重点内贸业务,上半年内贸箱量同比增长8.3%;同时在陆向方面抓紧基础设施投用,加快信息化建设。此外,宁波舟山港发挥海铁联运稳定运输优势,持续提升海铁联运服务质量,业务辐射城市增至54个,上半年完成海铁联运箱量44.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5.1%。 在散杂货方面,宁波舟山港密切关注铁矿石进口市场动态,借助复工复产提速及基建投资契机,做好货源组织和市场开拓工作,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全程物流服务,确保货物供应。 而面对跌宕起伏的国际原油行情,宁波舟山港坚持练内功、提效率,做好腹地重点企业服务保障,在进口货源激增阶段抢抓疏运,保证罐容加速周转。 另外,宁波舟山港煤炭、液化品、粮食等散杂货业务均保持平稳。
海外疫情不消不散之际,连股神巴菲特宠爱的股票可口可乐也差点hold不住了。 7月21日,可口可乐发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降,而营收甚至创下了25年以来最大的降幅。 据财报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71.5亿美元,同比下滑28.48%;实现净利润为17.79亿美元,同比下滑31.76%。而每股收益(EPS)则为0.41美元,同比下滑32%。 营收净利双双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二季度疫情爆发期间,全球多个国家均采取了封锁措施避免人群聚集,包括关闭餐馆、剧院以及体育赛事等,因此导致家庭外消费场景的销售收入受到较大影响。 不过,从一些研究机构之前对它的预期来看,可口可乐的营收和每股收益基本符合了外界的预期,没有过分的下滑。 符合预期的表现也使得可口可乐的股价在昨晚稳住了:收涨2.34%,报于47.2美元。但需要注意的是,自2020年2月份以来,其股价已经累跌近18%,市值蒸发了400多亿美元。 (行情来源:wind)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可口可乐是真的稳住了吗? 事实上,在来势汹汹的疫情冲击之下,可口可乐的经营不确定性仍是很高。 用该公司首席执行官JamesQuincey的话来说,则是——“鉴于围绕新冠疫情和封锁程度的不确定性,2020年全年业绩受到的最终影响尚不清楚,而第二季度则是今年受影响最严重的时期。” 1、疫情继续鞭打“肥宅快乐水” 在疫情的冲击下,可口可乐的经营受损是明显可见的。 报告期内,该公司几乎所有的核心财务数据都是呈下降的态势。 具体而言,2020年第二季度,其营收同比下降28%至72亿美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2%至17.79亿美元,毛利同比下降32%至41.37亿美元,运营利润则同比下降34%至19.81亿美元,而营业利润率为27.7%,去年同期为29.9%。 (数据来源:wind) 而除了前文提到核心财务数据齐降之外,最为直接的下降就是销量数据了。 财报显示,尽管随着全球封锁举措放宽,销量趋势已经表现出回暖迹象,但是第二季度可口可乐全球销量仍下滑16%。其中,4月份下滑25%之后,销量6月份有所回暖下滑10%,而本月初至今,可口可乐全球销量下滑幅度保持“中位个位数”比例。 在第二季度,软饮部门整体销售件数同比下滑12%,其中,起泡软饮料销量下滑12%;同名品牌可口可乐销量下滑7%;零度可乐则表现稍好仅下滑4%。 相较于软饮部门的下滑,其他饮料部门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更为严重。可口可乐公司茶和咖啡饮品销量锐减31%;瓶装水、运动饮料的销量下滑24%。果汁、奶制品和植物性饮料的销量下滑20%。 (图片来源:中金公司) 而就地区而言,受不同程度的疫情冲击,可口可乐不同地区的营收也显现了一定的下滑之势。 其中,北美地区依然是可口可乐最主要的销售市场,二季度取得收入26.48亿美元,同比下滑18.75%;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市场取得收入12.1亿美元,同比下滑36.84%;而亚太取得收入11.83亿美元,同比下滑20% 不过,疫情冲击的不仅仅只是可口可乐,另一家碳酸饮料巨头百事可乐也好不到哪儿去。 据百事可乐财报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该公司营收和净利也呈现下降的态势,其中净营收159.45亿美元,同比下降3%;归母净利润16.46亿美元,同比下降19%。同时,让人寻味的是,鉴于公共卫生事件对公司业务造成的持续不确定性,百事还暂不提供2020财年的业绩指引。 显然,在疫情的起伏反弹之下,碳酸饮料巨头可口可乐来自肥宅快乐水的“快乐”短时间内是回不来了。 2、碳酸饮料走下神坛? 实际上,比起前文疫情对于肥宅快乐水的直观冲击,还有一个不幸的事实摆在可口可乐的面前——即碳酸饮料早已在追求更健康的理念中,败了北。 近年来,绿色食品、少糖低脂等健康理念发展的如火如荼,在解决温饱问题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更上了一层楼,进而带动了健康饮料的发展。相对应的便是,人们降低了对碳酸饮料的需求,最明显的便是,碳酸饮料销量逐年下降。 从2004年至2015年,美国碳酸软饮料销量连续11年下跌,而2015年人均消费量更是下降至153.7升,达到30年来最低。而就目前来看,这一放缓态势依然没有改善,BMC预测表示: “2017-2022年期间,碳酸软饮料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下降0.4%,将继续受消费者饮料选择的转变影响。” 放眼望去,国内碳酸饮料的现状亦是如此。 我国碳酸饮料产量在2014年达到1810.66万吨的巅峰后,便开始一路下滑,截至2017年产量跌至1744.41万吨。从各品种占饮料总产量的比重来看,2017年碳酸饮料占比9.66%,也已经跌破10%。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在全球碳酸饮料“失宠”的背景下,即使是股神巴菲特身体力行的代言,碳酸饮料还是不香了。 而可口可乐的增长放缓困境也在疲软的碳酸饮料市场落出了端倪。 从财务数据来看,2012年至2018年,可口可乐的营收和净利增长就常年处于同比下滑的状态。其中,营收从2012年的480.17亿美元降至2018年的318.56亿元,而净利润则从90.19亿元降至64.34亿元。 (数据来源:wind) 营收净利增长放缓,这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就连可口可乐也注意到了,正在积极“去碳酸化”。 从2014年起,可口可乐就积极研发无糖可乐、加大非碳酸产品比例,并通过并购的方式打相继拿下了咖啡、功能饮料、葡萄酒等饮料市场,进而打造一个“全品类饮料”的形象。 该公司首席财务官John Murphy介绍,除了碳酸饮料,可口可乐在以下三个细分市场也是排名第一的公司——果汁、乳饮和植基饮料;饮用水及运动饮料;茶和咖啡。另外,由于和魔爪的合作关系,可口可乐在能量饮料领域也占据了第二名的位置。 虽然可口可乐的“去碳酸化”看起来卓有成效,但实际上,“赚钱担当”的角色还是碳酸饮料。2018年,该公司碳酸饮料业务收入占比高达66%,扛起来其营收的半壁江山,而果汁、瓶装水则均贡献了9%的占比。 (图片来源:中金公司) 一边是碳酸饮料市场逐步下行,一边是非碳酸饮料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可口可乐当下“进退两难”的困境,足以让外界捏一把汗了。 3、结语 虽然可口可乐营收净利多年下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其强大到难以置信的品牌效应,以及庞大而富有效率的分销网络仍然使它在资本市场中屹立不倒。 目前可口可乐在超过200个国家或地区都要分销,全球94%的人知道这个品牌。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可口可乐。 这种无处不在的分销网络优势,也可以发挥到果汁、能量饮料、咖啡、酒类饮料等新产品的推广上,这些都是市场前景非常可观的潜在领域,并且可口可乐在早几年就开始布局了,只是这些业务现在还未能对其营收带来明显的贡献。 但谁能又预料,它不会在这些新产品中再造出一个“可口可乐”呢?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GDP)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浙江生产总值为290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5%。”21日,浙江省统计局发布浙江经济上半年成绩单。GDP从一季度的-5.6%到上半年的0.5%,浙江实现了两个“转正”:二季度当季“转正”,上半年累计“转正”。 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浙江全力推动经济稳走向上向好。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3月开始,浙江经济出现全面回升态势。 0.5%的增速明显好于全国,来之不易。 今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22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一季度下降10.2%、二季度增长8.6%。 和工业一样转降为升的还有服务业。今年上半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2.0个百分点,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3个百分点。1月至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增速比一季度回升6.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可以说,工业、服务业的双双回升,稳住了浙江经济的基本盘。 浙江经济回升是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回升,尤其体现在工业结构上。上半年浙江规上工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同时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装备等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 工业投资结构明显改善。上半年,浙江工业智能化改造明显提速,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6.3%,高于工业投资增速1.7个百分点。 赢在即期,也要赢在长远。从支撑未来发展的关键指标来看,浙江经济潜力也很大。 创新投入逆势增长。上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8%左右。其中1月至5月,浙江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1.8%。在上半年规上工业增速0.3%的背景下,足见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重点领域投资向好。上半年浙江投资稳步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增速比一季度回升9.0个百分点。重点领域投资向好,民间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交通投资均保持正增长,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3%。 消费市场逐步改善。上半年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8.4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实现了正增长,达到1.7%。尤其网络零售增长喜人,上半年浙江实现网络零售8764亿元,同比增长9.8%;省内居民网络消费4519亿元,增长6.3%。 发展成果最终要惠及老百姓。从今年上半年的民生指标可以看出,老百姓获得感较强。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向稳,为就业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今年二季度,浙江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浙江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如劳动力市场恢复活力,疫情期间在职未上班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企业在岗人员工作时间有所增加。 基本民生支出保持增长。在上半年税收收入下降的同时,浙江民生支出依然不减,像住房保障、农林水、社保就业等与老百姓紧密相关的支出,分别增长21.3%、7.7%和2.1%。 “在错综复杂的发展局面下,今年上半年浙江经济的发展成绩凝聚着浙江人的智慧和汗水,是拼搏出来的,显示了浙江发展的信心、状态、活力和韧性。”王美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