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摄 文章来源:证监会 上半年,证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监管执法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金融委“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总体要求,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的监管理念,严厉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证券欺诈行为,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今年1-6月新增各类案件165件,办结154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证券犯罪案件和线索共59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98份,罚没金额合计38.39亿元。上半年案件主要特点如下: 财务造假影响恶劣,严重破坏市场诚信基础。上半年对宜华生活、豫金刚石、维维股份等35家上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立案调查,对43起虚假陈述案件做出行政处罚,部分案件市场影响恶劣。唐万新等人操控斯太尔(000760)虚构技术转让虚增利润2.8亿元,东方金钰(600086)虚构翡翠原石销售虚增利润3.5亿元,长园集团(600525)利用委托代销业务提前确认收入,年富供应链为兑现重组业绩承诺将“有毒”资产装入宁波东力(002164),虚构境外业务等虚增利润4.3亿元。 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资金占用、违规担保,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上半年对24件未按规定披露此类重大信息行为立案调查,部分案件涉及恶性利益输送。一是虚构业务向大股东转移资金,如新光圆成(002147)假借支付股权款、债务转移等手段,向大股东提供资金14亿元未如实披露。二是为关联方提供巨额担保,如银河生物(000806)先后15次为大股东等关联方对外借款提供担保累计15.4亿元未如实披露。三是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操控多家上市公司违规占用资金,如富控互动(600634)、尤夫股份(002427)实际控制人以上市公司名义对外借款、以上市公司银行存款为质押向银行贷款,资金转入大股东控制的账户。 中介机构未能勤勉尽责执业,独立性不足,看门人作用缺失。上半年对6家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项目中涉嫌未勤勉尽责进行一案双查,对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做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1-6月累计新增中介机构违法案件10起,其中涉及审计机构8起,保荐机构1起,评估师事务所1起。调查发现,有的审计机构配合上市公司伪造银行存款和询证回函,有的在收入、关联方审计中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或者在风险评估、控制测试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有的保荐机构执业把关不严,未履行必要的审核程序。 内幕交易案件多发态势得到一定遏制,恶性操纵市场案件仍然较多。上半年内幕交易案发数量呈下降趋势,利用并购重组、业绩大幅波动进行不公平交易仍较多发,避损型内幕交易案件同比增长。从操纵市场案件看,实际控制人伙同市场机构操纵本公司股票价格案件时有发生。新三板挂牌公司太一云实际控制人为符合创新层条件,拉抬公司股价被立案调查。某上市公司实控人涉嫌动用数百个证券账户拉抬股价配合减持,非法获利数亿元。 下一步,我会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委关于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零容忍”的工作要求,坚决从重从快从严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恶性操纵市场及内幕交易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综合运用一案多查、行政处罚、市场禁入、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以及刑事追责、民事赔偿等全方位立体式追责机制,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净化市场生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大股东违规占用,被监管层重点提及,并非偶然。 “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资金占用、违规担保,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8月7日晚,证监会在通报2020年上半年案件办理情况特别指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持续跟踪了解,大股东违规占用问题由来已久。 2003年,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2006年证监会联合公安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等8部门对清理大股东占用资金作出明确要求。然而,从近几年查处案例看,资金占用问题依然屡禁难止,遏制占用依然任重道远。 大股东和实控人违规占用问题为何屡禁难止,这一问题可以如何解决? 大股东将上市公司当作“提款机”,显然是一条危险的不归路。 大股东“花式”违规调查 证监会8月7日晚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新增各类案件165件,办结154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证券犯罪案件和线索共59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98份,罚没金额合计38.39亿元。其中涉及财务造假,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资金占用、违规担保,中介机构未能勤勉尽责执业,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 其中,证监会上半年对24件未按规定披露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的行为立案调查。 譬如,富控互动(600634)、尤夫股份(002427)实际控制人以上市公司名义对外借款、以上市公司银行存款为质押向银行贷款,资金转入大股东控制的账户。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数据,近来还有ST金花、ST圣莱、*ST东洋、天翔环境等多家上市公司曝出大股东违规占用,形式多样,有的直接划转,有的间接资金拆借,还有违规占用由违规担保触发。 以ST金花为例,该公司7月31日披露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陕西监管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2019年,金花投资通过非关联方与上市公司签订《借款协议》《财务顾问合同书》、其他关联方西安桑硕和西安鸿辉通过与金花股份及其子公司签订《借款协议》的方式,累计从上市公司拆借资金27,777万元(2020年6月29日前分批次全部归还),占金花股份2018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15.68%。 但ST金花未及时披露上述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重大合同的行为。 6月30日,*ST东洋披露《关于收到控股股东归还上市公司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公告》,公司经统计核查,截至2020年6月28日,公司控股股东山东东方海洋集团有限公司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余额为13.7亿元。 公告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公司控股股东未能如期出售资产,无法按期归还前述借款,债权人履行手续执行了*ST东洋8.24亿元,故控股股东又占用了上市公司资金,而且*ST东洋的担保没有履行决策审议程序。 可以看出,*ST东洋大股东的资金链已极其紧绷。 缺钱下的“铤而走险”? 缺钱,是大股东违规占用首要的动因。 “其实中间有几年,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已经很少见了,这几年才又死灰复燃。”一名资深投行人士向记者指出。 据其观察,2015年之后,随着去杠杆力度加大,依靠扩张信用的粗放发展模式不灵了,一些习以为常的融资渠道逐渐收紧,大股东打起了上市公司的主意。 一名资深投行人士也坦言,据其观察,2018年以来大股东违规占用事发显著增多。 一个背景是,2018年下半年,大股东股票质押危机引发的踩踏式下跌以及一系列控制权变更。从而不乏大股东“铤而走险”,将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而这一过程在公司内控缺位的情况下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制约。 “大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主要原因是,大股东缺钱,而上市公司内部也没有相匹配的内控制度来制约大股东,制度体系形同虚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教授受访表示。 “很多公司整个管理层都是被大股东、实控人控制,大股东能控制整个上市公司的资金管理,利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为自己牟利,没办法形成有效的制约。”一名律所高级合伙人告诉记者。 内部来看,难以形成有效制约,外部来看,相关法律也未能对相关责任人形成有效震慑。 以ST冠福为例,该公司2018年10月12日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公告显示,ST冠福控股股东暨实际控制人林福椿、林文洪、林文智、林文昌(统称“ST冠福控股股东”)在ST冠福未履行审批决策程序的情况下,以ST冠福或ST冠福控股子公司名义开具商业承兑汇票并贴现、对外借款、提供债权确认及应收账款转让确认等;截至该公告披露日,违规事项合计金额为19.85亿元,占ST冠福2017年经审计净资产的37.16%。 相对20亿巨额“提款”,ST冠福受到的行政处罚仅为公开谴责。 ST冠福2019年6月25日公告,因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资金近20亿元、违规对外担保等事项,深交所对ST冠福给予公开谴责的处分,且公开认定时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林文智、时任董事长林文昌五年内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解法何在? 上市公司乃公众公司,属于包括中小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直接、间接掏空了上市公司,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是资本市场的一大顽疾。 解法何在? “资金占用、违规担保本质上反映了大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其意志取代了上市公司意志,上市公司沦为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谋一己之私的附庸。而上市公司董监高没有为谋全体股东福祉而忠实勤勉履职,失职渎职。”一名资深市场人士认为。 “根除违规占用,内靠有效的公司治理,外靠监管执法、刑事惩戒,中间的是以民事赔偿为抓手追究大股东及董监高对股东尤其中小股东的信义义务。”该人士继续说。 盘和林向记者指出,杜绝违规占用,最核心的方式是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并让各方监督实行。 “比如独立董事履职,财务审批制度,注册会计师每年的审计都是监督力量。监管方面,如果发现注册会计师没有必要的内控测评、独立董事没有及时发表意见、公司高管CFO没有经历必要流程就划拨了资金。证监会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而不只是大股东。当然,对于违规大股东保持严刑峻法,也是很关键的。只有用制度捆住大股东的手脚,才能杜绝资金的违规占用,以制度保护中小股东,才能长治久安。” 大股东能够顺利从上市公司“提款”,董监高的制约作用“缺位”不容忽视。而实际上,公司法对此早有明确规定。 “证券监管部门通过行政处罚等方式激活公司法已经明确规定的董事信托责任,对于预防股东占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储证券投行业务负责人尹中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此外,有资深投行人士坦言,对于违规大股东保持严刑峻法,交易所也要履行知情向司法机关举报的职责,及时向公检法移送证据。
>>大股东和二股东恩怨未了 棕榈股份定增方案遭否 8月9日晚间,棕榈股份披露,7日下午举行的股东大会投票未能通过此前的定增议案。而根据投票结果,此次由大股东方面推出的旨在巩固控制权的定增方案,主要是由二股东方面带头给否决了。 >>又现“A吃A” 杭锅股份拟入主中来股份 又现“A吃A”案例。8月9日晚,杭锅股份和中来股份发布公告,前者将通过股份受让及表决权委托的方式入主后者。 >>江南化工拟购兵工集团旗下民爆资产 在宣布将易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后,8月9日晚,江南化工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发行股份购买多项民爆资产,加码民爆主业,并进军新型民爆产业。公司股票于8月10日开市起复牌。 >>半年报里看牛散踪迹:新势力擒牛功力直追老将! 过去半年里,新老牛散两方阵容究竟谁的“掘金”能力更胜一筹?从他们的资金布局路径又能捕获哪些投资经验?随着A股上市公司进入半年报密集披露期,答案也日趋明朗。 >>抢公章风波刚消停,李国庆自曝被儿子告了 8月9日晚,李国庆发微博称收到了一纸诉状,自己和俞渝都被儿子告了,目的是要求法院确认李国庆和俞渝为他代持当当股份的代持协议有效。当晚,“李国庆和俞渝被儿子告上法庭”被顶上微博第二热门话题。
中简科技10日早间公告,公司股东范春燕及其一致行动人常州三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在减持至总股本的5%时没有告知上市公司,且未暂停减持操作。股东共青城新涌泉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减持至总股本的5%时虽编制并向公司出具了《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但未暂停减持操作。公司为上述违规行为给公司和市场带来的不良影响致歉,同时经自查,上述交易不存在因获悉内幕信息而交易公司股票的情形。 上述股东对本次违规减持行为进行了深刻反省,将加强其本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关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完善内部工作流程,严格管理相关股票账户,规范减持流程,杜绝后续再发生类似事件或其他违规操作事件。
掏真金白银,买成5%以上大股东——A股市场中的举牌事件总是吸引着投资者的眼球。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50家上市公司被各路资本举牌。产业资本是其中的大买家,它们或以股权为纽带,谋求与上市公司协同合作发展,或以产业眼光深挖同行公司的价值,寻找估值洼地。与此同时,金融资本和牛散们也各怀心思,在二级市场频频出击“狩猎”,静待投资“开花结果”。 产业资本频出手:看重协同性 与其他投资者不同,产业资本对上市公司尤其是产业同行的认知和理解要更加全面、深刻,其实施举牌的投资逻辑也较为清晰明了。 以近期在资本市场非常活跃的腾讯为例。7月下旬,腾讯通过旗下资本平台连番举牌泛微网络和世纪华通。腾讯还向世纪华通提名两位董事,双方加深战略合作,并从子公司上升到上市公司层面,拿下产品与IP的优先合作权。 举牌世纪华通,腾讯期待巩固自身在游戏业务领域的实力,也被市场解读为抵御字节跳动进军游戏界的招数;举牌泛微网络则是针对线上办公领域,腾讯的企业微信通过股权“结盟”,与包括阿里的钉钉在内的办公软件在“后疫情时代”又一次形成对决态势。 相较于大鳄腾讯,三峡集团可谓是今年A股市场产业投资的一匹“黑马”。作为三峡集团的两家子公司,长江环保集团和三峡资本今年以来在A股市场一路“攻城拔寨”,成为多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6月下旬,长江环保集团和三峡资本携手实施了对兴蓉环境的二次举牌;5月中旬,这对同门兄弟还通过持续增持,将合计持有纳川股份的股权比例增至15%,成为后者的第二大股东。此外,上海环境今年以来也获得了两家公司的持续买入。从投资标的选择上可以看出,相关标的公司主营业务都涉及水务或环保产业。 优创投资今年一季度对保龄宝的投资押注同样基于对其产业协同方面的考量。 根据保龄宝3月9日所发公告,优创投资在3月6日增持175.58万股后,累计持股规模达到1856.91万股,触及5%的举牌线。之后继续“增兵”,至3月末持股比例已达6.36%。 进一步来看,优创投资旗下的绿瘦健康主要布局大健康产业,与保龄宝从事的业务有一定的产业协同。优创投资在阐述其举牌动机时也表示,此番举牌首先出于看好大健康行业整体,特别是肠道健康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对保龄宝在益生元(低聚糖)研发及制造领域所取得的业绩和行业地位的认可,看好保龄宝未来的成长性和带来的投资收益。 产业资本布局“下注”的同时,擅长投资配置的金融资本也以举牌方式表达对投资标的的强烈看好,险资即是其中的典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7月初,险资今年内举牌上市公司达到16次,远超去年同期。涉及的保险公司有10家,以大型保险公司为主,被举牌标的既有A股也有H股,中联重科、中集集团、顾家家居、大悦城、国创高新、锦江资本、中广核电力等公司成为举牌对象。在业内人士看来,险资举牌重点并非关注公司股价的短期波动,而是更关注于其低估值、高分红的特点。 类似举牌案例还有不少。7月20日佳兆业捷信物流举牌深天地A,成为后者持股5%以上股东;浙江龙盛集团7月17日举牌卧龙地产;成都银行7月2日获成都工投举牌等等。 剑指控制权:真刀真枪的对垒 在层出不穷的举牌事件中,最具“观赏性”的当属由举牌引发的控制权争夺战。“银泰系”创始人沈国军今年便联合另一产业大佬昝圣达向新世界展开了资本“围猎”。 回看事件进程,江浙两位商业大佬在5月上旬宣布结盟。沈国军、昝圣达分别携其一致行动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其中,沈国军及其一致行动人沈军燕、沈君升、鲁胜、沈莹乐、浙江国俊有限公司合计持有新世界约8.5%的股份;昝圣达控制的综艺控股与他个人合计持有新世界约16.7%的股份。双方结盟后,合计持股比例达到25.22%,由此超过了新世界现第一大股东上海市黄浦区国资委的持股比例。 不仅如此,沈国军及其一致行动人确认,其存在对公司控制权的谋求意图,并高调表示此举是为“优化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及管理效率,促进上市公司稳定发展”。俨然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而面对来势汹汹的“挑战者”,上海市黄浦区国资委也在第一时间表态:在尚未看到沈国军及其一致行动人提出的有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规划之前,不放弃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目前,该事件已进入胶着状态。沈国军若能顺利拿下新世界的控制权,其商业零售版图将再下一城。 无独有偶,西藏景源对皖通科技的连番举牌,也颇有对控制权的觊觎。通过二级市场的持续增持,西藏景源今年6月9日二度举牌皖通科技,此次权益变动后,西藏景源持有上市公司4120.7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 对于增持目的,西藏景源称是看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军工电子等行业,看好上市公司在以上领域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不过,从今年3月以来皖通科技内部日渐焦灼的“内斗”纷争来看,西藏景源的持续增持举动更像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据记者此前调查发现,西藏景源与皖通科技其他股东存在众多交集。在李臻阵营夺权上位的背后,西藏景源似乎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自然人举牌:各走各的道 自然人尤其是牛散的举牌操作同样引人关注。 与大型的企业集团相比,能拿出真金白银收购上市公司5%乃至更多股权的人毕竟是少数,这在今年以来的举牌案例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50个举牌案例中涉及自然人的仅有10例,占比仅20%。不过,自然人举牌案例虽不多,但却各具特色。 率先“出镜”的是牛散李凤英。泛微网络今年3月中旬公告显示,在小幅增持数万股后,李凤英持股规模增至763.35万股,触及5%的举牌线。事实上,李凤英潜伏泛微网络已久,其表示,此番举牌系基于对上市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及对上市公司价值的认可。 截至一季度末,李凤英还入围了正业科技的十大股东序列。而提起李凤英,投资者最先想到的便是游资大佬章建平,他的岳母就叫李凤英。作为牛散的代表,章建平除自己上阵在股海“搏杀”外,还常用家族人员账户炒股。例如在海利生物十大股东名单中,方章乐、方文艳、方德基均是章建平的家人。那么,举牌泛微网络的李凤英是否也与章建平有关联? 除疑似为章建平岳母的李凤英外,现已70岁的“高龄牛散”顾鹤富对金枫酒业的举牌则颇有“误打误撞”的意味。据披露,顾鹤富在7月17日便已举牌金枫酒业,但其本人似乎并未意识到,此后又在7月20日至23日期间买入、卖出200余万股,因此触发了短线交易。 记者注意到,生于1950年的顾鹤富已在A股摸爬滚打多年,早期偏爱ST类股票。从其对金枫酒业的交易细节可以看出,其买入、卖出操作颇为频繁,堪称“交易型选手”。对于举牌过程中犯下的“低级错误”,顾鹤富称是对股票交易数量计算错误,并无主观故意。 紧随顾鹤富,自然人吴吉林也于7月下旬举牌了华菱星马,其表示增持举动源于“对商用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上市公司华菱星马企业价值的判断”。 如果说上述牛散举牌是为投资交易获利,那么个别自然人的举牌行为则令外界捉摸不透。 例如,23岁的杭州人莫纬樑斥资逾亿元在6月底快速举牌三变科技,此后不久,莫纬樑父亲莫妙海又通过大宗交易购得三变科技3.2%股权,莫氏父子合计持股比例一举增至8.22%。尽管莫纬樑称增持是因认可上市公司价值,但短期内大量买入的举动,还是令外界怀疑其真实动机。目前,三变科技存在三变集团和卢旭日两大股东阵营且持股规模相差不大。在此背景下,倘若莫氏父子倒向任何一方,都可能改变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方向。 今年另有多起自然人举牌操作,与上市公司有一定关联,举牌方包括实控人、董事长或是核心股东等,其举牌动机主要是通过增持巩固自身控股地位等。如杭州高新实际控制人吕俊坤依照此前入主时的约定,在去年12月11日至今年3月24日期间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增持了5%股权,吕俊坤此前明确表示此举是为巩固在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地位。 个别自然人的操作诡异莫测。据先锋新材此前披露,公司股东冯立东在6月29日买入100股后触及举牌线,但事实上这100股是其在去年11月中旬所卖出的股份,在举牌线附近如此“来回折腾”,其背后目的着实令人猜不透。不过,根据相关规则,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触线”,举牌方至少得乖乖等上6个月才能抛售股票。
棕榈股份的定增方案被否了,这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意外。 8月9日晚间,棕榈股份披露,7日下午举行的股东大会投票未能通过此前的定增议案。而根据投票结果,此次由大股东方面推出的旨在巩固控制权的定增方案,主要是由二股东方面带头给否决了。 定增方案微弱劣势被否 棕榈股份公告显示,在7日的股东大会上,《关于公司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的议案》《关于公司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的议案》《关于公司与认购对象签署附生效条件的股份认购协议的议案》《关于公司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涉及关联交易的议案》等4项议案均被否。 稍早前,棕榈股份发布定增预案,拟以2.21元/股的价格,向控股股东豫资保障房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3.5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7350万元,在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将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有息负债。 资料显示,豫资保障房属于河南省国资,隶属于河南省财政厅,于去年正式“入主”棕榈股份,目前共持有公司约1.95亿股,持股比例为13.1%。 棕榈股份称,此次非公开发行由公司控股股东豫资保障房全额认购,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股权比例将大幅增加,从而使公司控制权得以相对稳定,避免未来潜在的控制权风险,为公司主营业务的稳步回升奠定稳固基础。 根据投票结果,《关于公司符合非公开发行股票条件的议案》获得通过,该议案获得5.81亿股赞同,1.97亿股反对,赞成票数达73.88%。 不过,因豫资保障房涉及关联交易而要回避表决的其他4项方案,均未获得通过。这些方案的赞同票数均降至3.86亿股左右,赞成比例均降至65%左右,以微弱劣势而未能获得2/3以上的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4项议案表决结果中,均有大约1.97亿股的反对票出现。与此同时,在每项议案中,中小投资者的表决赞同率都超过88%,而投反对票的中小股东数量均在2000万股左右。 其中,持有1.77亿股棕榈股份的二股东栖霞建设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5月31日,棕榈股份董事会在审议上述定增预案时,栖霞建设委派的董事汤群、王海刚就对相关议案投了反对票,反对理由包括:“1、由于公司2019年度和2020年一季度业绩亏损。2、认为公司目前股价处于历史最低位,当前实施非公开发行股票有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3、若现阶段公司股本进一步扩大,公司收益将进一步摊薄,担心难以支撑股价,对公司形象和广大股东利益造成影响。” 王海刚还直接表示,此番棕榈股份大股东推动的定增价格过低,只有2.21元/股,甚至低于公司每股净资产。 7月20日,棕榈股份董事会通过了将定增事项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的议案。此次董事会上,汤群、王海刚以及另一名董事李启明3人均投下了反对票,试图阻止该议案提交至股东大会审议,但并未成功。 两大股东的“纠葛” 棕榈股份此次定增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进一步巩固控股股东的地位。如果该定增方案通过并发行完成,豫资保障房持有棕榈股份的比例将从13.10%提升至20%以上,与栖霞建设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拉开差距。 当然,除了获得更大的决定权之外,此次较低的定增价格,也将进一步使得豫资保障房对棕榈股份的持股成本大幅摊薄。不过,这让早就有点“憋屈”的栖霞建设再也坐不住了。 事实上,如果不是有国资背景的豫资保障房“横插一脚”,棕榈股份或已经易主给了栖霞建设。 早在2008年7月,栖霞建设就已经布局棕榈股份,并一直属于重要股东。在等待了10年之后,栖霞建设迎来了一个重要机会。 彼时,很多民营企业陷入了资金链紧张困境,棕榈股份也是其中之一,急需外部资金的驰援或纾困。 2018年9月,栖霞股份施以援手,以4.699元/股的价格收购棕榈股份7552.37万股,总收购价为3.55亿元,持股比例进一步上升为11.87%。 1个月之后,栖霞建设又计划从棕榈股份时任控股股东吴桂昌及其一致行动人购入5%至8%股权。若此番交易顺利,栖霞建设将成为棕榈股份的控股股东。 不过,这次谋划的易主事宜,突然被豫资保障房“截胡”了。2019年2月,吴桂昌及其一致行动人宣布将其所持部分股份转让给豫资保障房,同时终止与栖霞建设的股份转让事宜。 豫资保障房提出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比如将向棕榈股份提供等同于10亿元的融资支持;在河南省域内加强与棕榈股份在传统园林工程业务和生态城镇产业等方面的协同等。 3个月后,该交易达成,栖霞建设的收购计划功亏一篑。此后,吴桂昌、林从孝等人又分别将所持股权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豫资保障房行使,豫资保障房一度占有棕榈股份23.88%股份的表决权,实现控股。 这一段“纠葛”,是否也是此次棕榈股份定增被否的因素呢?无从得知。但未来棕榈股份两大股东的“较量”,势必仍会继续。 棕榈股份相关人员表示,公司尊重栖霞建设作为股东行使的权利,但并不认同栖霞建设反对定增的理由,公司认为推行定增符合公司和广大股东的长远利益,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从中小投资者超过88%的赞成票就可见一斑。虽然定增议案未通过,但控股股东对公司的发展还是“坚定看好”的,未来仍会通过定增或其他方式扩大持股,进一步巩固控股权。
8月6日,招银国际对外发布首次360金融覆盖报告,直指360金融为中国上市金融科技第一股,并将目标股价定于20.3美元。 此次投行覆盖报告,是继摩根士丹利、花旗等多家机构之后又一家覆盖并给予360金融行业首推评价的投行机构。 报告披露的最新股东结构显示,香港百亿基金Aspex作为360金融的长期合作伙伴,继续增持360金融至6.29%,成为公司第四大股东。 360金融定位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是360集团的金融合作伙伴,旗下产品包括360借条、360小微贷、360分期。 360金融于2016年7月由360金服(北京奇步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孵化,并于2018年9月拆分独立运营发展。2018年12月,该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官方数据显示,360金融目前合作的金融机构数量已达84家。2020年一季度,360金融推出虚拟分期产品“微零花”,通过连通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增强了用户粘性,提升产品月活。 今年6月,360集团发布公告,收购天津金城银行30%的股份,将成为金城银行最大股东,为金融板块增添一块银行牌照,成为第三家控股银行的互联网公司。 招银国际认为,短期内,360金融成长的催化剂将来源于撮合金额的增长以及优于预期的资产质量恢复。伴随着360金融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以及未来和金城银行的深度合作探索,360金融将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科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