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瑞鹄模具在深交所中小板成功上市。公司本次共发行4590万股股份,每股发行价格为12.48元。截至收盘,公司股价为17.97元/股,上涨43.99%。 瑞鹄模具2002年3月成立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家致力于汽车车身制造的高端装备冲压模具、焊装自动化生产线的开发、设计、制造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经过近20年的技术积累和持续创新,公司成为业内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现有技术研发人员300余人,其中各类专家30余人;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工业设计中心和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主持起草了多项行业标准,承担国家省市重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多项,多次获得国家省市荣誉奖项;累计取得授权专利1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8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同时,公司在轻量化车身制造技术及智能化装备领域,通过自主研发、持续创新,掌握了核心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招股书显示,瑞鹄模具本次拟公开发行4590万股A股股份,募集资金将用于“中高档乘用车大型精密覆盖件模具升级扩产项目”“基于机器人系统集成的车身焊装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及“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公司表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公司主营产品的产能和产品类型将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公司领先的技术优势,增强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公司在行业内的市场地位。 面对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形势和市场机遇,瑞鹄模具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并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此外,公司及子公司还承担了国家、省级多项科技研发攻关项目,被中国模具工业协会评为“中国汽车覆盖件模具重点骨干企业”及“优秀模具供应商”。 未来,瑞鹄模具将继续围绕轻量化车身制造技术和高端智能装备等主营业务,充分发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管理等综合优势,进一步升级、完善研发、营销和生产运营体系,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国际领先的汽车高端制造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
8月中旬上市的凯赛生物上市第4天即破发,且“跌跌不休”。有人说,凯赛生物的发行价太高了。也有人觉得机会来了,开始研究公司,但连呼看了两遍《招股说明书》都没看懂。凯赛生物的破发,或是因为一、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公司有不同的理解。 今年将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人类对石油及其衍生品的依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人类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会停止,如果能用玉米、木薯、秸秆等生物质造出汽车、衣服、电器等需要的高端材料,并且成本和性能优于石油衍生化学品,这个矛盾可有效缓解。凯赛生物就是做这样事情的公司,并是全球领跑者。 “用玉米做羊绒衫” 说凯赛生物,不得不提创始人刘修才博士。 1990年代,刘修才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做完博士后研究之后,被高薪聘请到山度士药物研究所,负责一个新药设计部门的工作。1995年,受国家感召回国的刘修才再受科技部的邀请,负责维生素C的科技攻关项目。短短一年内,他的团队将生物法维生素C的规模化生产成本从6美元/公斤降到不到3美元/公斤。随后,全球的维生素C生产迅速集中到中国并一直持续到现在。项目的成功使刘修才看到了生物制造的潜力和前景。1997年,他下定决心创立凯赛生物,开启自己的生物制造强国梦。 凯赛生物成立后的两三年时间,刘修才带领研发团队解决了长链二元酸的纯化问题,使得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的生产成本较化学法大幅下降,此后,凯赛生物在该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2019年,凯赛生物生产5.3万吨长链二元酸,净利4.8亿元,净利率超过30%。这样的净利率是化学品不可想像的。凯赛生物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一家规模化生物制造企业、第一家实现大幅盈利的生物制造企业。相对应的是,美国在奥巴马时代倡导生物制造,10多家上市公司投入巨资进行生物材料的研发,但都血本无归。 2006年,凯赛生物开始以玉米为原料研发戊二胺单体及生物基聚酰胺聚合物,2014年完成千吨级中试,2016年完成5000吨级生产线生产,2018年,在新疆乌苏建设的10万吨级生产线试生产成功。至此,凯赛生物完成了第二个生物制造产品的研发。高温生物基聚酰胺聚合生产线的投资只有化学法高温尼龙二步聚合法的1/5以下,生产成本即使在目前石油价格极低的情况下也有优势。 新材料推广遇阻力 长链二元酸是单体,并且有同类化学品,销售上没有障碍,但在生物基聚酰胺研发成功后,凯赛生物在销售环节上需要克服市场准入问题。当某知名手机制造商听说凯赛生物研发成功生物基聚酰胺后,主动找上门,试用生物基聚酰胺制造手机内框架。这给了凯赛生物启示,寻找与终端产品国际巨头合作。 2015年,凯赛生物与科思创合作,将戊二胺用于制造汽车最外层清漆,用戊二胺为原料制造的清漆涂层可以更薄、更耐刮。并与其他汽车厂商合作将生物基聚酰胺用于制造汽车轮胎帘子布等。与西门子合作,成立专门研发小组将生物基聚酰胺用于电气领域。与国家体育总局和国际顶尖运动品牌合作,将生物基聚酰胺用于制造运动服装。 服装是凯赛生物最早开拓的市场。从工艺上来说,生物基聚酰胺纺成丝,织成布,染整后做成面料。凯赛生物开始向纺丝厂推销时,没人愿意试用,在与服装巨头合作后,纺丝厂愿意使用了,但又碰到了技术问题。于是,凯赛生物从国际大公司引进团队骨干研究新产品纺丝、印染等工艺,仅纺丝工艺就请了能请到的纺织专家共同研究了六七年,成立了印整实验室,针对各种染料和使用条件开发工艺,解决了很多纺织、印染行业常识性的问题,并帮助下游纺织、印染调整工艺参数,使之用生物基聚酰胺纺丝、染整与使用“尼龙66”无异。凯赛生物董事长刘修才说,“搞新材料,你不去研究这些,别人不会帮你去研究”。今年,凯赛生物的这方面付出将迎来收获,与国家体育总局和国际顶尖运动品牌合作将有可能正式启动。 基于生物基聚酰胺做成塑料件后,耐磨、抗蠕变、免喷涂,以及强度高、隔热性好。目前,凯赛生物还在拓展生物基聚酰胺在汽车、电子电器、轨道交通及日用消费品上的应用。 技术团队打造成型 在解决下游需求后,产能的扩张将带来利润的增长。 凯赛生物《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在建或拟实施多个产能扩建项目,上述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产品线及产能均会明显扩张,公司全部产品产能将达到7.5万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5万吨生物基戊二胺、10万吨通用型聚酰胺、2万吨高性能长链聚酰胺。生物制造用专业术语来说,即是以合成生物学的方式生产产品,正日益受到重视。 生物材料应用的大时代就要到来,小树成林在望。全球领跑者——凯赛生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研发团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了百人,建设了从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化工到生物高分子材料聚合与改性的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建立了一支拥有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团队。目前公司已拥有众多生物制造领域专利和非专利技术。刘修才说,凯赛生物目前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对已研发的两个生物基材料进行应用研究,创造新的应用,实现规模化生产;二是研发新的生物基材料。他认为,有了两个生物基材料的研发成功,未来还能研发出新的生物基材料。 展望未来,刘修才有着科学家惯有的严谨。他说,凯赛生物从事的是全球都需要的绿色制造,主流行业迟早会出来,他们的成功只是个例证,目前看是做到了技术领先,做到了第一家赚钱,但竞争者肯定会出现,凯赛生物要做到少犯错误,技术保持领先。
2020年的世界经济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美股熔断、石油价格跌入负值,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了负增长,全球化遇到了空前的阻碍。 与此同时,中国在强有力的全民抗疫下已经进入全面复工复产,经济在逐步复苏。经济学家纷纷表示,这场疫情将是一个拐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工业4.0”,中国正以一个领跑者的姿态带领全球往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回到建陶行业,乃至更外延更宽的泛家居行业,“岩板”作为一个新兴品类迅速成为一个横跨陶瓷行业、石材行业乃至板材行业的宠儿。新锦成陶瓷2020蓄势待发,以产业布局谋未来,联合国内外顶尖设备、工艺巨头,宣布进军岩板领域。 5月18日,在佛山南庄新锦成集团总部大楼,新锦成陶瓷集团与意大利萨克米集团、广东道氏技术(300409)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联盟合作,集团领导层和一众媒体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新锦成集团董事何成健致辞 产业链布局,实力谋划新未来 目前,在陶瓷行业乃至石材行业,岩板生产线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至,然而岩板的无标准化和应用范围的宽泛化,以及和家居定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匹配属性,让岩板的发展又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要想成为岩板领域的翘楚,还需要全面且精细化布局。 在签约仪式上,新锦成集团董事长何成健以毅然决然的态度宣告了新锦成陶瓷进军岩板新领域的决心。他指出,内部项目立项长达半年有余,经过多维度的调查与研究讨论,对制造中心选址、产品品质定位、品牌定位及产业链布局等方面都经过了详细精准的布局。 何董表示,携手与意大利萨克米、广东道氏技术等优秀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强力支撑集团岩板制造事业的创新发展。新锦成陶瓷集团初期投资8个亿,将兴辉工厂及周边1000多亩地全部规划用于岩板项目,旨在打造岩板制造、加工、仓储、物流完整的供应链,未来实现6条线的岩板制造产能水平,打造专业的岩板品牌――新岩素家居,强力拓展岩板家居市场全新版图。 智能化生产,携手共创新时代 岩板作为一种全新的革命型板材,在泛家居领域及更外延宽泛的商业空间运用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同时,卓越的硬度、柔韧性、健康环保及抗酸碱性等特征,让岩板的市场前景拥有无限可能。 但也正因为对性能卓越的需求及应用范围的标准独特性,对传统的建陶生产企业来说,要做好岩板,必须经历一场从生产设备到工艺流程、从产品设计到产品标准,实现质的飞跃。 新岩素家居智能制造中心总经理母军提到,新锦成陶瓷集团积极与国际接轨,致力打造高标准、绿色、智能化的陶瓷制造标杆企业。集团将在产品产能规划、生产流程、智能环保、清洁生产等方面全面发力,紧跟世界一流的产品设计、研发、制造水平,实现岩板的标准化,精品化、定制化生产,进而带动新锦成陶瓷集团生产制造的全面升级,开启全新制造模式。积极与业界优秀企业萨克米、道氏技术等合作伙伴深度合作,技术装备、合力推动建陶产业迈向智能化新时代。 多维度运营,开辟家居新蓝海 产能过剩是近几年建陶行业的常态,在此环境下许多瓷砖品牌开始探索全屋定制,然而未有很突出的成果出来,岩板的出现,给了我们建陶行业的厂家和商家新希望,成为陶瓷向家具、厨卫跨界的最佳突破口。 虽然岩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运用已较为成熟,但在国内才刚崭露头角。目前国内岩板的制造技术、质量标准、供应链、人才等都还有待积累和提升,虽市场前景可观,然而也充满着诸多的不确定性。 对于岩板项目的运营,新岩素家居事业部总经理谭丹娓娓道来,她指出,“新岩素”将定位打造成一个健康、时尚、工匠精神的品牌,因为岩板可深加工的属性,决定了岩板作为“布匹”这一元素特征可以衍生出各种时尚与经典“服装”的可能性。 会上,谭总提出“一个主题,三驾马车”的品牌布局思维。“一个主题”,即打造百年新锦成陶瓷集团,使之成为中国岩板家居行业的卓越企业。“三驾马车”是指生产系统、渠道系统、品牌传播系统。生产方面,通过和顶尖合作商的合作,升级打造智能制造系统,为产品品质保驾护航;渠道方面,将对OEM渠道和品牌渠道双线布局,通过集群产业链的优势,从产能、配套、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强化供应链能力,赢得优质经销商,打造强通路。 品牌传播方面将建立立体传播渠道结构,着重对岩板家居应用、品牌文化理念的传播。提升消费者对岩板的认知,拉动消费者对岩板家居的消费需求。将把品牌调性植入C端用户心智,用C端助力B端,以总部打造源源不断的“流量池”,让合作伙伴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 与英雄同台,顶尖盟军保驾护航 意大利萨克米(SACMI)集团,成立于1919年,至今已有超过100年的发展历史,是全球最大规模和最具影响力的陶瓷装备企业,陶瓷企业公认的世界领导者,核心业务之一是设计和制造陶瓷工业用的单机和整线设备,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占有率,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携手意大利萨克米达成战略合作,引进意大利萨克米原装进口岩板生产线,以及采用上市企业广东道氏技术的釉料和墨水,开创进口岩板国产化的中国制造之路,保证产品的制造位居国际水准。 意大利萨克米集团代表Paolo在致辞中感谢新锦成陶瓷集团智能制造示范基地选用意大利萨克米的设备,他说萨克米CONTINUA+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其“连续成型工艺”的核心工艺,克服了产品尺寸与特定模具相关的传统概念,可以不需模具生产各种尺寸和厚度的平板和大砖,其岩板制造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将为新锦成陶瓷集团岩板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荣继华在会上强调,新锦成陶瓷集团用最高规格、最高标准打造一个以岩板制造为核心,涵盖一系列应用加工配套产业智能家居产业群,展现了其澎湃的发展雄心。广东道氏技术愿意提供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为新锦成陶瓷集团卓越的岩板品质保驾护航。 未来已来,在滚滚的市场浪潮中,谁能占领技术和设备的高地,并能够以国际化的品牌视野,拥有强劲的资金实力和卓越的渠道规划能力,就能够赢得更为广泛的市场空间。新锦成陶瓷集团“新岩素家居”品牌正凭借得天独厚的集团实力,携手两大制造端巨头,驾驭扶摇直上的东风,谋划系统的产业链布局思维和多维度品牌渠道运作规划,为进入迷茫期的泛家居行业开辟了一片智能化、定制化的商业蓝海。
8月19日,成都天翔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翔环境”)与合作11年的中铁装备联合对外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铁装备“超越1号”当日成功在天翔环境制造基地下线。天翔环境多年沉淀的的高端装备制造能力被认为再次受到行业顶级客户的认可,公司暂时性陷入的债务危机并未影响其长期战略客户的选择。 记者从天翔环境获悉,“超越1号”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开挖直径8.64米,整机总长约100米,总重量约1100吨,水平转弯半径350米,是为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高峰站~新码头街站区间和新码头街站~红莲村南站区间量身打造的“利器”。设备将在施工过程中主要穿越泥岩、砂岩和砾岩地层,并且局部地层含有瓦斯。设计制造团队通过优化刀盘、驱动设计,加强瓦斯地层针对性设计,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的适应性、安全性和环保性,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力保障。 据悉,天翔环境是中国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端、重型、成套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之一。公司装备制造基地厂区占地近400亩,生产用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最大厂房高度33米、最大起吊能力500T;拥有各类型机械及检测设备600余台(套),其中大、精、尖设备60余台(套),立车最大加工能力16.8米、镗铣床最大加工能力Ø260、大型龙门铣实现五轴联动,关键设备全部实现数控。制造基地还在进行智能制造建设。 在国际化合作过程中,天翔环境培养了一批符合国际化发展的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及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为公司实现”高端制造”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装备制造基地国内员工400余人,海外员工110余人。公司管理技术人员100余人。 另一方面,公司成立18年来沉淀的高端制造能力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在过去与中铁装备长达11年的合作过程中,天翔环境已累计为中铁装备交付盾构机120余套,其中交付最大直径的盾构机为Φ11000,产品主要用于成都十八号线、成都八号线项目、重庆地铁项目、兰州引水项目、新加坡地铁项目、马来西亚地铁项目等,累计合作订单金额近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自天翔环境出现债务危机以来,中铁装备作为天翔环境的战略性客户,对公司拟通过司法重整脱困给予了全力支持,双方在项目和战略上深入合作,于今年5月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在国内盾构市场加强合作,为成都轨道交通建设作出贡献。 此外,备受市场关注的天翔环境破产重整工作目前有了新进展。公司于8月19日晚间发布公告称,相关材料已正式递交四川省政府。
8月18日,瑞晟智能进入网下配售、网上申购阶段,此次公开发行股票1001.00万股,网上初始发行数量285.25万股,申购价格为34.73元/股,网上申购代码为“787215”。 瑞晟智能董事长袁峰表示:“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来秉承专业专注,用心服务的理念,以创新为根本,以服务为基石,依靠科学规范的管理、经营机制,不断为客户提供最优的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未来,公司将充分借力资本市场,把握本次发行上市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巩固现有优势行业并开拓新的行业领域。” 企业智能制造转型需求较大 智能制造是通过优化制造过程,运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及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生产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并可以为企业各项管理提供全过程生产信息,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培植。 在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的情形下,智能化转型从供给侧提升企业生产要素中的科技要素,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转型方向。 2015年至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每年一批,共四批遴选出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涉及92个行业类别,覆盖全国境内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拉动投资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信部组织的2020年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数字化车间集成-服装服饰中,经评审委员会评定,确认瑞晟智能中标。 劳动力、产业转型、政策和技术四大因素正在助推中国制造业工厂智能化改造。但中国智能制造总体水平偏低,根据亿欧智库公开的《2019中国智能制造研究报告》显示,当前仅有40%的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5%打通工厂数据,1%使用智能化技术,而预计2025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企业占比将达到70%、30%、10%。 以缝制类行业为例,缝制类行业主要为服装、家纺等纺织服装行业。中国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发挥了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 根据公开报道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三次理事会会议内容显示,201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8935.65亿元,是1978年的145.67倍,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5.9%;2017年纺织品服装出口2745.1亿美元,是1978年的127.4倍,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为12.13%,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比重为36.8%,全行业净创汇2419亿美元,占全国的57.3%。 目前,劳动力问题对纺织服装业影响较大,控制劳动力成本为纺织服装制造业智能化最大动力。2015年至2018年,制造业规模以上单位生产人员年平均工资由43866.00元上涨至53927.00元。因此,纺织服装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从而对智能制造形成较大需求。 经营业绩指标保持快速增长 目前行业中,瑞晟智能是少有的可以自行研发生产从面料库、到生产流水线、到成品库以及其间自动物流传送等全套智能物料传送、存储、分拣装备,以使缝制企业具备生产全过程智能工业物联系统的竞争者。 瑞晟智能销售的产品,通常为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智能系统成套产品销售合同所含的系统模块、功能模块、输送线布置等配置差异较大。因此,公司主要产品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产能”、“产量”、“销售单价”的概念。 公司现有提供的智能生产物流系统设备主要包括智能悬挂生产系统、智能悬挂式仓储分拣系统、智能面料辅料库、智能成品立体仓库系统、智能平面分拣系统、MES等信息管理系统等。 近年来,随着客户需求的增加和公司产品竞争能力的不断增强,瑞晟智能营业收入、营业毛利、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经营业绩指标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公司盈利能力不断提高。其中,公司营业收入由2017年的9798.19万元增长至2019年的2.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8.74%。 同时,瑞晟智能持续研发保持产品竞争力、扩大产品种类、拓展下游应用行业,主营业务毛利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2017年至2019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0.34%、40.67%和41.80%,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9.77%、40.28%和41.27%。 瑞晟智能表示,当前公司客户行业以服装、家纺为主,接下来公司将加大技术及产品的跨行业突破,朝着汽车零配件、商品物流等其他工商业领域继续发展。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在关键技术性能上实现持续性领先,在专利布局上增加技术壁垒。
制造+服务,加出新活力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前不久,工信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和服务产出显著提升,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服务型制造到底长啥样?又怎样让制造业发生显著变化?近日,记者采访了河南、陕西、广东等地的制造业企业和行业专家。 服务型制造长啥样? 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当前服务型制造的主要模式 走进宝钢湛江生产基地,全球为数不多的超大型高炉鼓风机正开足马力运转。中控室内,维保服务人员不时点击显示板,实时监测运营数据。而在“云端”的陕鼓远程故障服务监测平台上,千余名技术专家也同步在线监测、诊断,解决用户装置运行问题。 鼓风机是高炉气体输送的“心脏”。陕西鼓风机有限公司从单纯卖设备转向提供智能化的工业服务,在极大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也成功为陕鼓开拓出新增长点。 “前些年我们做过市场分析,发现每年上百台设备的产量是不可持续的,未来迟早会碰到‘天花板’。”陕鼓集团董事长李宏安说,既然增量难以突破,就从存量上想办法,直接服务于终端设备。 决心下定,紧接着便是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翻开流程再造表单:原先与客户服务不直接相关的油库、煤气站、铸造等18种业务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设备全生命周期系统服务、工程设计服务、节能服务等18项工业服务业务。“目前公司服务队伍已由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超500人,服务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也从最初不到3%提升至35%左右。”在李宏安看来,工业服务不仅为企业创造了新价值,更成为一个纽带,让企业紧紧握住客户的手。 不只是全生命周期管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也逐渐成为一种服务新模式,活跃于制造业企业。 打开指定网站,输入所在城市和小区名字,利用云设计平台的全国房产户型大数据,直接调取自己的户型,一键生成三维立体图,即可开始智能设计家居产品。随后,便可进行模块化设计,只需10秒左右就能出36张效果图,并生成二维码在手机中随时供查看。 在河南郑州市,大信家居有限公司通过产品设计定制化服务,不仅设计周期大幅缩短,客户满意度也明显上升。“传统的家居制造业产品都是预先设计,批量化生产,然后让客户挑选,但在挑选过程中容易出现成本高、周期长、设计不如意等问题。”公司董事长庞学元说,通过提供优质的设计服务,让客户全程参与,难题迎刃而解。在软件支撑下,个性化设计图像可以转换成数字代码,经过计算优化成最佳批量生产指令,通过物联网传递到制造和配送平台,四天以内便可出货。 “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当前服务型制造的几个主要模式,此外,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新模式也在不断涌现。”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有关负责人说,过去制造企业专注于生产环节,以把产品卖出去为目标,服务型制造实现了从生产加工到制造服务的转型,将产业链向上延伸到研发设计,向下延展到品牌服务,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黄群慧进一步解释,从世界制造业发展实践看,国际知名制造企业已纷纷实现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服务性业务收入超过50%。“发展服务型制造,增加服务要素投入是大势所趋,将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企业降本增效,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有助于企业形成新增长点,对冲疫情影响。” 转型要迈几道槛? 一些企业面临观念转变和技术能力欠缺等难题 尽管服务型制造前景光明,但转型并不容易,不少制造业企业仍在观望。 “转型最大的掣肘往往来自固有认知。”陕鼓公司负责人介绍,2002年,公司依靠设备制造,产值近5亿元,当时提出要向“10亿小巨人”目标冲击,公司上下哗然——车间已满负荷运转,就算24小时加班加点也干不出来!“当时全公司上课培训,最终决定以‘制造+服务’为突破口,将产业链延伸至上游设计服务和下游诊断维修服务,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向以产品为核心的服务商转变。” 观念一变天地宽。如今,陕鼓在风机设备制造和运维服务外,还发展了工业气体供送服务,在全国建立10个气体运营项目,为化工企业提供各种规格的氧气、氮气、压缩空气等运营服务,为企业发展拓出新路。据介绍,今年上半年,陕鼓销售额同比增长14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 拥抱服务型制造,一些中小企业也有能力不足的问题。 “发展服务型制造,要求企业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在长期的专业化分工下,一般的中小企业专注于生产环节,往往很难拓展到产业链上其他环节。”黄群慧分析,随着数据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水平不足成为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一大技术障碍。 一批服务型制造平台企业应运而生。“制造业服务化、向价值链两端转型,不少中小企业意愿强烈。”深圳怡亚通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裁邱普介绍,以广西贺州市的碳酸钙产业为例,由于市场遍布全国,过去当地企业以粗加工生产为主,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不仅企业利润上不去,也极大限制了当地产业发展。“通过量身打造产业供应链交易服务平台,将下游企业引进来,形成碳酸钙产业集群,在有效促进企业从加工开采向销售服务转型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产业层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不少想要从低附加值生产拓展到高附加值服务的中小企业而言,平台企业将成为其实现跨越的‘助推器’。”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有关负责人指出,按照《指导意见》,到2022年,还将新遴选培育包括应用服务提供商在内的100家示范平台,这将加快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融合还有哪些新空间? 拓展服务领域、贴近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在发展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制造业企业正朝着服务型制造的方向迈出更坚定的步伐,制造与服务两大产业的碰撞,不断擦出新的火花。 ——拓展服务半径,向更大领域延展。 转型的轮子一旦开动起来就会释放出强大的能量,推动企业持续升级。通过转型,李宏安敏锐地发现,不仅可以用生产设备为企业输送能源,回收能源也有巨大市场。陕鼓决心二次转型,开发“能源互联岛”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集成利用,提供多种能源的供应处理全生命周期系统服务,实现从百亿元级的风机市场向万亿元级的分布式能源市场的跨越。“前不久,在一家钢铁企业跨省搬迁项目中,我们设计并提供能源梯级利用服务,使其能源利用率提升7%左右,每年可增加收入超过3.37亿元。”李宏安说。 ——贴近服务主体,向更远链条延伸。 走进大信家居生产基地,两座矗立的博物馆分外惹眼,一座是厨房文化博物馆,一座是家居生活博物馆,工厂俨然变为“旅游景区”。“全国有近2000家门店的顾客都可以来这里免费参观。”庞学元说,顾客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体验了家居设计产品,实现了6∶1的顾客转化率,也就是说,平均每来六个顾客,就会有一个顾客购买定制家居产品。 ——创新服务模式,向更新方向探索。 作为一家传统的女鞋生产商,广州天创时尚鞋业公司一直主打研产供销全链路经营,但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销量一度遭遇“天花板”。 如何才能直接对接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前不久,在坤湛科技助力下,广州天创时尚鞋业公司首次将生产线引入直播间,消费者看到鞋子即可下单,下单后立即在生产线上排产。“从用户看到样品下单,再到产线精准满足用户需求,生产制造商和客户之间看不见的壁垒被打破了。”坤湛科技CEO闵万里说,由此企业在原有销售服务环节拓展出新的增长点。 “我国拥有培育服务型制造的肥沃土壤,一方面制造业门类齐全、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再加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撑,共同构成了发展服务型制造的良好基础。”在黄群慧看来,服务型制造应在发展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鼓励企业不断探索新模式新形态,更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腾顺车轮锻压制造有限公司,在湖北省枣阳市举行项目签约仪式。 枣阳市市长武义泉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 他表示,此次合作,将推动枣阳市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壮大和发展。 该市会积极、主动与企业对接,全力支持配合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 据悉,腾顺车轮项目总投资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 这个项目主要从事汽车车轮、汽车钢板弹簧的制造和销售。 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6亿元。 枣阳市已经把该项目招商服务单位,列入全市重点招商项目。 了解到,河南腾顺车轮锻压制造有限公司,位于河南许昌魏都民营科技园区。 这家公司主要经营汽车车轮的锻压、制造、销售及进出口,年销售收入8-10亿元。 该公司拥有自主进出口权,目前65%的产品出口,销往英国、阿联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