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据上交所信息披露显示,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项目状态更新为“已受理”。 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到,该债券品种为私募,拟发行金额50亿元,发行人为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承销商/管理人为中泰证券(600918)股份有限公司。 另于6月11日,钜盛华旗下深业物流公开发行2020年公司债券(第一期)已成功发行,募集资金23亿元,票面利率为7.5%。起息日为2020年6月11日。 6月22日,深业物流拟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的2020年公司债券(第二期),发行规模为不超过27亿元(含27亿元),最终确定债券票面利率为7.5%。
7月27日,普洛斯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拟在中国境内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2亿元(含2亿元)的公司债券,本期债券分为两个品种,品种一为3年期,品种二为5年期。 此前公告中,普洛斯中国于2020年6月18日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2020]1253号”文同意向专业投资者发行面值不超过人民币150亿元公司债券的注册。 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到,上述债券主承销商、中金公司、招商证券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簿记管理人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人或受托管理人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募资用途,普洛斯中国方面表示,本期债券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归还发行人及下属境内子公司有息债务。 另据募资说明书显示,2018财年、2017年4-12月、2018年4-12月、2018年1-12月,2019年1-12月,普洛斯中国营业收入分别为8.97亿美元、6.32亿美元、7.53亿美元、10.18亿美元和9.91亿美元,同时发行人母公司近三年无营业收入,税前利润分别为9402万美元、-2.99亿美元和-2.25亿美元。
相比于质押式回购,三方回购在自由度上明显提高,因为有关借款期限等问题均由交易双方协商决定,投资者能够更好的满足彼此的要求。而通过质押券篮子这种标准化的方式,也使得投资者的交易风险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本文是《初探债市》的延续。如果说《初探债市》是对债券市场骨架的大致描绘,那么本文便是对骨架中空缺的血肉的填充。 它更加详细的介绍了债券的发行机制与交易细节,比如债券是如何定价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联动性是如何产生的。通过这些介绍,读者朋友能对债券市场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1 债券的发行 对发行人而言,发行债券要经历多重关卡。首先要找到券商/银行等中介机构准备发行材料,再通过这些中介机构将材料提交给监管机构审核,最后才能上市发行筹集资金。 整个流程如图表1所示。 但这个流程对投资者不是太重要。他们不在意债券发行人在发债之前要经历多少关卡,承揽承做承销是如何开展的。他们在意的是发行人在通关之后,发出来的债券信用资质如何,定价结果如何等信息。 这就像我们去饭店吃饭,我们只想知道菜的味道好不好,菜的价格是否合适,而对于厨师是怎么把菜做出来的,我们不是那么在乎。 信用资质如何,我们暂且不表,这属于信用分析层面。我们这一部分将焦点集中在债券发行定价上。 (一)发行定价的两种方式 按照面向的对象不同,债券发行定价可以分为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两种。其中公募发行占主导,以该方式发行的债券占市场存量债券的比重超过90%。 公募发行,我们在上一篇《初探债市》中讲过,是一种面向市场上的所有投资者发行债券的方式,又分为公开招标发行和簿记建档两种。 1、招投标发行 公开招标市场化程度更高,比较适合认购者众多、信用等级高、单次发行规模较大的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大型企业发行的企业债等券种;簿记建档则更适合信用等级相对较低、发行量小、发行难度大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 具体而言,招标发行像是拍卖。拍卖时,各方买家(投标者)对商品报价,价高者得(中标)。 招标发行也是如此,只不过拍卖的商品变成了债券,而中标者变成了金融机构。 举个例子。假设财政部要发行国债,那么首先财政部需要确定发行债券的规模(计划发行规模)以及招标规则,然后参与招标的机构根据自身情况,报出投标价格和投标量,最后财政部根据此前约定好的招标规则,确定中标价格和各个机构的中标量,从而完成国债发行定价。 投标时,如果金融机构是以价格的形式报价,就是价格招标;如果是以利率的形式报价,就是利率招标。 无论是利率招标,还是价格招标,现在应用都非常普遍,两者在现在市场上的比例大概在50%:50%左右。 对发行人和金融机构而言,是价格招标,还是利率招标,不是太重要,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债券价格和收益率本身就是相反的映射,能表达出相同的意思。 大家更关心的是招标规则。现在常用的招标规则有荷兰式招标、美国式招标和混合式招标三种。不同的招标规则,得到的债券发行价格(票面利率)会有明显的差别,投资者投标的收益率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1)荷兰式招标(单一价格招标) 荷兰式招标规则是现在中国债券市场上用的最多的招标规则,10年期以上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品种均使用荷兰式招标。 在荷兰式招标规则下,发行人将投标人的报价从高到低排序(利率从低到高),然后按价格顺序将投标数量累加,直到能够满足计划发行规模为止。在这个满足截点上的价格(利率)称为中标价格(利率),报价高于或等于中标价格的投资者中标,所有中标的投资者均按中标价格(利率)认购相应的规模。 举个例子。假设财政部计划发行100亿的国债,有A、B、C、D四家机构参与招标。 A报价105元(2.0%),投标量20亿; B报价103元(2.1%),投标量 30亿; C报价102元(2.2%),投标量60亿; D报价100元(2.3%),投标量10亿。 按照荷兰式招标规则,价格自上而下排序,可以发现到102元,投标数量总和达到计划发行规模100亿。所以102元为中标价格,2.2%为中标利率。 报价高于或等于102元的机构,有ABC三家,属于中标机构,可以以102元/百元面值的价格认购本期发行的国债。 认购规模上,由于A和B的报价更高,所以先要满足他们的投标量50亿,剩余的50亿再分给报价更低的C机构。 (2)美国式招标(多重价格招标) 美国式招标规则和荷兰式招标类似,都是按价格自高到低排列,累计投标量达到计划发行规模为止,高于或等于该截点价格的机构中标。 但不同在于:第一,美国式招标要求每个中标者都按自己的报价认购债券;第二,中标价格/中标利率不是某个机构的报价,而是所有中标者的加权平均价格(利率)。 依旧是同一个例子,在美国式招标的规则下,依然会是ABC三家机构中标,ABC三家机构可以分别按照各自的报价105元、103元和102元认购本期发行的国债。 但债券的中标价格此时变成了ABC三家中标机构报价的加权平均价(105*20+103*30+102*50)/100=102.9元,中标利率变为了三家机构的加权平均利率(2.0%*20+2.1%*30+2.2%*50)/100=2.1%。 这种招标规则下,金融机构需要更加审慎。因为在荷兰式招标规则下,如果非常想要获得投标量,那么完全可以报非常高的价格来锁定规模,反正最后都是按照最低的价格来认购,所有中标机构的收益率都是一样的,博弈成分相对低一些。 但在美国式招标下,如果报价太高,那么有可能金融机构会以明显高于其他机构的成本买下同样的国债,收益率会明显更低。所以美国式招标对投资者的投标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3)混合式招标(修正后的多重价格招标) 混合式招标综合考虑了荷兰式与美国式两种规则,相较前两者更复杂,目前多用于十年期以下国债的发行。 它也是按价格从高到底排列,累计投标量达到计划发行规模为止,筛选出中标机构。它的中标价格/中标利率也是所有中标机构的加权值。 但不同的是,如果中标机构的报价高于加权中标价格,那么就按加权价格支付,如果报价低于加权中标价格,则按自己的报价支付。 在上面的例子中,加权中标价格为102.9元,A和B的报价分别为105元和103元,都要高于加权中标价格,所以直接按加权价格认购20亿和30亿的国债。 C的报价102元,要低于加权中标价格,所以可以直接以102元的报价来认购债券。 2、薄记建档 簿记建档发行相对招标发行而言要简单很多,它就是投资者、中介机构(薄记管理人,多数时候是券商或银行)以及发行人不断协商定价的过程。 具体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预路演。在这一阶段,簿记管理人公布有关债券的相关信息,包括发行人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向潜在投资者展示债券的投资价值,并询问投资者的初步购买意向。 之后簿记管理人与发行人一起,根据债券市场的走势、收益率曲线、同类型债券的发行价格等信息为债券确定一个大致的发行价格。 第二步:正式路演。在确定好大致的价格之后,簿记管理人将债券的发行信息在市场上公布,并且就像卖保险一样,去市场上寻找潜在的投资者,与投资者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沟通,向他们销售债券。 同时,簿记管理人开展簿记建档工作。如果有投资者向他下单,那么簿记管理人需要将投资者的报价信息记录在“档案”上。 第三步:配售与发行。在了解了投资者的认购意向后,承销商按照价格从高到低对所有的报价数据进行排序,并按照从高到低原则确定最终的配售对象和债券发行价格(票面利率)。所有认购机构按照发行价格(票面利率)来认购相应规模的债券。 在这一阶段,如果市场上的认购量达不到债券的计划发行规模,那么簿记管理人在申报管理机构同意后,可以将认购的时间延长,或者可以选择取消此次发行,之后再选择时机重新发行。 3、私募发行 私募发行与公募相对,是针对少数特定投资者发行债券的一种发行定价方式。 以这种发行方式发行的债券占比较少。在2020年6月,私募发行的债券金额占总发行金额的比重仅有10%,主要是公司私募债、企业ABS、资产支持票据(ABN)等券种。 通过私募方式发行债券,债券发行人和承销商需要自己去寻找市场上的潜在投资者,其发行信息只会向特定投资者披露。 在找到有意向的投资者后,债券承销商会和投资者就债券的发行条款比如票面利率、发行规模等进行协商确定。之后债券发行时便会按照此时确定的发行条件,直接售卖给投资者。 当然,也有在债券发行之初就已经确定好投资者的,这样债券承销商就不再需要自己去寻找潜在的投资者,只需要按照双方约定,发行债券即可。 (二)发行结果隐含的信息 债券发行定价的结果会对二级市场的交易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利率债招标发行的结果,常常会影响甚至决定日内的债券利率走势。究其原因,是债券的发行定价结果隐含了投资者对债券市场未来的看法,能够反映出当下债券投资者的情绪。 1、如何从债券发行定价结果来看市场情绪? 我们以招标发行为例来看该问题。薄记建档最后的发行定价结果实际也有相应的情绪指向作用,但它在目前的债券投研中运用并不广泛,其核心逻辑和方法和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招标发行案例一脉相承,所以我们说明白招标发行即可。 一般来说,招标发行最后会形成四个数据:中标价格(中标利率)、全场倍数、边际利率、边际倍数。这四个数据各有各的含义和作用。 (1)全场倍数(认购倍数) 全场倍数是指参与招标的机构认购总规模与计划发行规模之比。在上面的例子中,ABCD四家机构认购的债券总规模为20+30+60+10=120亿元,而财政部计划发行的规模为100亿元,所以全场倍数就是1.2倍。 从定义来看,显然全场倍数越高,表明金融机构投资该债券的意愿越高,情绪越好。但要注意: 第一,投资意愿和情绪只是影响全场倍数的一个因素,当时的流动性状况、招标债券的票息、发行规模的高低等因素都会影响全场倍数的大小。 除非全场倍数实在太夸张,远超一般情景与认知,否则仅凭单个债券的非常平凡的全场倍数,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对二级市场的影响也会非常有限。 第二,用全场倍数衡量市场情绪,最好是在债券期限、发行人等条件均相同的前提下才会比较准确。 比如,通常地方债的中标倍数会高于国债,如果拿着不同时期的国债全场倍数和地方债全场倍数进行比较可以说是没任何什么意义。 图表3是我们将10年国开债全场认购倍数进行移动平均处理后的值,与10年国开到期收益率的关系图。可以发现,两者有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平均认购倍数越高,收益率越低。可见,全场倍数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二级市场的交易情绪。 (2)中标利率 中标利率的定义,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了,它是债券的票面利率水平,也是投资者在一级市场上投资债券的收益率。 (严格来说,只有荷兰式招标规则下是如此。美国式和混合式招标规则下,每个投资者认购债券的价格不同,收益率水平不一样,但这两种招标规则下的中标利率是加权平均概念,也能大致表示整体的水平。) 从定义看,显然中标利率越低(中标价格越高),投资者认购该债券的意愿越强,对债券市场走势越乐观。 但所谓高低是需要比较的,当出来一个招标发行结果时,我们如何去衡量中标利率的高低呢? 这就需要考虑一二级市场的关系了。投资者在投标时,一般会以二级市场同期限同券种的债券到期收益率为基准,再综合考虑自身需求和对市场的预判来报价。 需求大、预判债市会走牛,则投资者会报更高的价格,接受更低的利率,反之则报更低的价格,要求更高的利率。 所以,如果要利用中标利率去看待投资者的情绪,最好是用一二级市场的利差(一级中标利率-二级市场到期收益率)。利差变大(注意利差为负值),说明投资者情绪在变差,对未来感到悲观,反之则乐观。 我们利用最近两年的数据做了验证,也确实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图表4)。当利差变大时,债券收益率上行,指向投资者情绪低落;当利差变小,债券收益率下行,指向投资者情绪积极。 (3)边际利率与边际倍数 边际利率是按投标利率自低到高排列(实际就是价格自高到低排列),累加投标规模至计划发行规模时的投标利率。在边际利率上的投标量与中标量之比,即是边际倍数。 这样直接看可能比较难理解,我们还是以一直说的ABCD四家机构投标为例。 我们上面说了,ABCD四家机构的报价,按利率自低到高排列,累加投标规模,达到计划发行规模100亿时,是到C机构,所以C机构的报价2.2%就是边际利率。 C机构投标量是60亿,但最终只获得50亿的中标量,所以60/50=1.2就是边际倍数。 显然,边际利率和边际倍数,只有在美国式招标和混合式招标规则下才有意义。在荷兰式招标规则下,边际利率即是中标利率。 边际利率与中标利率之间的利差,能够反应投资者的预期。如果边际利率和中标利率之间的利差较大,说明投资者对该债券的定价分歧较大,而如果两者利差很小,说明投资者的预期很一致,对债券的定价分歧很小。 边际倍数则体现了市场对边际利率的认可度,边际倍数越高,市场对边际利率的看法越一致。 (4)组合类指标 有些时候,不同的数据的指向不同。比如我们看一二级利差比较小,似乎情绪很好,但看全场倍数很低,又指向情绪很差。这时,面对矛盾的方向,我们很难做出方向性的判断,所以需要组合类的指标数据,辅助我们进行判断。 我们以上面所说的两个指标“全场倍数、一、二级利差”为因子,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一级市场情绪指标。 首先,我们按从大到小排序计算得到全场倍数的历史分位数。历史分位数简单理解就是指某一个数值在所有的数之中处于什么位置,比如85分位数=3倍,表示在所有的样本里,有85%的全场倍数低于3倍。 因为全场倍数与市场情绪是正相关,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历史分位数越高,市场情绪越好。 同样的,我们可以计算获得利差数据的分位数。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利差数据是负数,利差数据扩大(即利差越小)表示市场情绪越好,因此我们先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如果85分位数=-0.1%的话,表示在所有样本里有85%的利差数据大于-0.1%。 因为是按照从小到大排列,所以同样的,历史分位数越高表示市场情绪越好。 在获得两者的历史分位数后,我们赋予全场倍数和利差相同的权重来计算市场情绪指标: 市场情绪=(全场倍数历史分位数×50%+利差的历史分位数×50%)×100 由于两个因子和市场情绪都是正相关关系,所以以这种方式计算出来的市场情绪指标与市场走势应该也是正相关的,即市场情绪好,债券的价格会上涨,收益率会下降。 我们这里所使用的组合方法,仅仅是给各位读者提供的一个参考。除了利差数据、全场倍数数据外,投资者还可以加入更多的指标,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解,给不同的指标不同的权重系数。在具体拟合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拟合。 2、一二级收益率倒挂之谜 如果仔细看前面构造的一二级利差指标,能够很容易发现,一级市场的发行利率基本上一直低于二级市场的收益率。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又怪异的现象。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别的因素影响,投资者在一级市场上投资债券所获的收益率,总是要比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债券所获收益率更低。 如果所有投资者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那么按逻辑推论,基本上就不会有投资者愿意参与一级招标。但现实中,一级招标发行依然是利率债发行的主要方式,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者参与其中。 怎么理解逻辑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呢?我们有两个猜测。 第一、利率债发行素有承销返费的传统,会给在一级市场上认购债券的投资者额外收益,这个额外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二级利差。 利率债的发行现在通常采取承销团制度,即找多家承销商一起承销债券。而发行人如国开行为了激励承销商积极销售债券,会承诺给承销商一定的优惠,这种优惠也就是市场上常说的“明返”和“暗返”(统称返费)。 “明返”是债券发行时,发行人支付给承销商的手续费(承销费),只要承销商中标获得债券发行额,那么发行人就会按照既定的比例支付给承销商,而具体比例一般会提前在债券募集材料上公布。 比如现在,3年期国开债的返费就规定为0.05%,5年和7年为0.10%,10年期的为0.15%。 “暗返”一般是不公开的返费。发行人为了激励承销商多销售债券,通常会在年末根据承销商一年里的总销售情况来进行排名,如果承销规模够大,排名前列,那么发行人会额外给承销商一笔类似于奖金的“返费”,即为“暗返”。 除了“暗返”的收益外,承销规模排名靠前的承销商往往还能在其他业务上获得比较优势。 比如,在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时,有两家金融机构同时向国开行借钱,国开行通常会更偏向照顾承销国开债规模排名靠前的机构。 这种业务上的比较优势和“暗返”收益会让承销商“过度竞争”。很多承销商为了尽可能的做大承销规模,获得好的排名,会把部分或全部的“明返”收益转让给投资者,以激励投资者通过他们的渠道来认购债券。 因此,对在一级市场上认购利率债的投资者而言,其真实的投资收益率应该是中标利率加上“返费”收益。 2018年,监管机构发布了《关于试点开展金融债券弹性招标发行的通知》,明确规定相关各方不得以手续费、财务顾问费、等任何方式变相向投资人额外返还承销相关费用,以此来打击“返费”行为。但实际效果不佳,“返费”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于一级招标发行中。 第二、一级市场容易冲量,利率债每次发行规模都至少以十亿计,在一级市场上投资债券,能够更好满足银行、保险等投资规模比较大的机构的需求。 现在,即使是交易规模最大的银行间市场,单笔的债券交易一般也就是5000万左右,而银行和保险一年需要投资的债券规模少则几十亿,多则上千亿。 如果如此多的债券,全部要在二级市场上,按照常规的5000万一笔一笔去买,会出现: 1)二级市场不一定有足够多的量能够满足这些机构的需求; 2)即使有足够的量,这些机构买债花费的时间会非常长; 3)持续的买盘会推高二级市场的债券价格,让银行和保险的买入成本大幅提升。 因此,像银行和保险这种大批量配债资金的金融机构,最合适的投资渠道还是直接参与一级市场,从财政部、政策性银行等发行人手中直接认购债券,即使最后他们在一级市场上获得的投资收益率要低于二级市场。 2 债券的交易 债券的交易,我们在上一篇《初探债市》中简单提及过,按照交易类型划分,大致可以分为现券买卖、债券回购、债券远期、债券借贷四类。 其中现券买卖和债券回购是最主要的两种,占全市场成交总量的比例超过99%,所以,下面详细介绍的,也主要是现券买卖和债券回购两种交易。 (一)现券买卖 现券买卖是交易双方一方付钱买债,一方卖债收钱的行为。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包括上交所和深交所),投资者现券买卖业务的流程有很大的不同。 1、银行间市场现券买卖 在银行间市场,投资者的参与的交易流程主要可以分为:确定自己的条件(比如心理预期价格等)——寻找交易对手,确定交易要素——在交易平台上达成交易三步。 第一步:确定心里预期的交易价格 投资者在买卖债券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以什么样的价格来买卖债券。只有大致知道了债券合理的价格,投资者才能够进行买卖交易。 对于市场上成交活跃的债券,这自然不是问题,只要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来确定就可以了,毕竟那个价格就是投资者用资金交易出来的结果,无可辩驳。 但如果是成交不活跃的债券,比如一年可能就一两次交易的债券,应该如何确定他们的合理价值呢? 我们前面说过,债券本质上是债务凭证,投资者能够凭借债券从发行人手上获得固定的利息和本金收入。那么相应的,债券的价值就应该由债券所支付的利息和本金决定。 比如一张3年期的债券,每年年末支付给持有人6元利息,第三年年末支付100元本金和6元的利息。那么这张债券的价值就应该等于未来三年现金流的现值。 道理虽然很清楚,但不同的人对它价值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认为未来这三年现金流的价值高,且会越来越高,于是会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来买;有些人认为它价值低,且会越来越低,于是想尽可能的脱手。当两方观点碰撞,碰在一起时,交易就产生了。 但是,投资者总不能每次买卖债券都自己去计算内在价值,然后去找同样做了精确计算的投资者,费时又低效。 所以市场上就出现了专门提供债券估值服务的第三方机构,由他们来为投资者提供各类债券的估值,帮助投资者更快的明白债券的内在价值。 目前市场上做的比较好的第三方估值机构有:中债估值、中证估值、上清所估值等。这几家机构也是目前债券市场的托管机构,它们凭借着自己掌握着市场上的第一手数据,占领了估值计算的高地。 因为有多个估值,投资者在交易时,通常按照谁的地盘谁说了算的原则来选择。比如在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债券就通常使用中债估值(上清所估值出现的时间比较短,目前使用的不多)。在交易所交易的债券,就使用中证估值。 但是有的债券是跨市场交易的,这个时候该怎么选择呢? 通常情况下,由于估值方法不同,对同一个债券,中债估值和中证估值的结果往往不同。这时市场上常用的还是中债估值。 但也有些时候,有些投资者为了让投资组合的收益或者账户净值看着更好看,会按照两者估值中对自己有利的一种来估值。 第二步:寻找交易对手,确定交易要素 确定好了自己想要买卖的债券,以及心理价格后,投资者便需要去寻找交易对手方了。 银行间市场,我们在《初探债市》中说过是场外市场,主要有四种方式确定交易对手。 1)和自己熟悉的机构私下协商,或通过其他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确定交易; 2)和做市商(一直在市场上按照自己报出的买卖价格,同时买进或卖出债券的投资者)交易,只要自己的心里价位和做市商的报价一样,投资者就可以直接和做市商进行交易。 3)通过专门的中介机构(中诚、信唐、平安等)来寻找交易对手。几家主要的中介机构聚集了市场上大部分的投资者买卖债券的信息,并从中帮助双方进行交易匹配。 为了更快的通过中介来找到交易对手,银行间市场上形成了专门的交易术语。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想按照3.2%的收益率买入面值2000万,代码为200205的债券,我们便可以直接报:Bid 200205 3.20% 2000万,或者是:出 200205 3.20% 2000万。 反之,如果想按照3.1%的利率卖出面值为1000万的200205债券,我们便可以直接报:Ofr 200205 3.18% 1000万,或者是:收 200205 3.18% 1000万。 中介机构在收到各家投资者的报价后,会在自己的交易页面上挂出目前市场上汇总后的各类债券报价如: 9.90Y200205 3.20 2000/3.181000 这表明市场上,有客户愿意按照3.20%的到期收益率买入2000万面值,剩余期限为9.9年的200205债券,有客户愿意按照3.18%的收益率卖出1000万。 在这种情况下,买卖双方存在0.02%的价差。 如果买方觉得收益率未来会下降,迫切的想要达成这笔交易,那么就可以按照卖方的价格3.18%直接成交,这种成交被称为Taken,在最后成交信息中,我们就能看到TKN这个标志。 如果卖方迫切的想要达成这笔交易,那么就可以按照买方的价格3.20%直接成交,这种成交被称为Given, 在最后的成交信息中,我们就能看到GVN这个标志。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双方进一步协商,讨价还价之后按照比如3.19%的价格成交,这种方式被称为TRD。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一级市场上债券有价格和利率两种投标报价方式,但在银行间市场上,债券交易基本都以利率的形式报价。 之所以使用利率报价,可能是为了让投资者能更清楚的了解持有债券的收益率水平。比如某个债券的市场报价为5%,就表示如果投资者购买这张债券并持有到期,能够获得5%的到期收益率。 在找到交易对手、谈好价格后,还有两个点是需要交易双方明确的。 1)债券和资金的交割时间 在交割时间上,投资者可以自由选择是在当天就进行券款的交割结算还是等到明天再进行券款的交割结算,前者称为T+0,后者称为T+1。 这有点像在闲鱼上买东西,你和卖家商量好交易价格后,确定要成交了。 如果你们想快点达成交易,就可以用顺丰当日达,你当天就收到商品(T+0),当天支付货款。如果不着急就用其他快递,第二天才能收到商品(T+1),并付款。 一般来说,交易双方在交易时是默认为T+1的,如果需要按照T+0的方式进行,需要额外备注说明。 2)债券钱款的交割方式 券款对付(DVP)是市场上最主要的交割方式,它用白话来说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除此之外,还有见券付款和见款付券两种交割方式。 顾名思义,见券付款则是买入债券的一方先获得债券后,再支付款项。这有点像我们在淘宝上买东西,资金是打给支付宝,等我们收到货物,点击确认付款之后,资金才会打到卖家手里。 见款付券则与见券付款相反,是卖出债券的人先收到资金后,才确认将债券交付给买方。 第三步:再次确定交易要素,在外汇交易中心平台提交交易订单 在这一步之后,交易双方只要确保自己账户里资金和债券的充裕即可,剩下的债券和资金的交割结算直接交给托管结算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即可。 2、交易所现券买卖 相比于简单的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就会有点复杂。目前,交易所市场为投资者提供竞价撮合系统、大型交易系统和固定收益平台三大平台进行交易。 竞价撮合平台是小规模交易的场所,主要是散户参与,也被称为零售市场,它的交易方式极其简单。 一则他们能够很容易获得债券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交易价格,投资者便能够简单的确定某只债券的大致价值,并不需要去找中证估值。 二则除了有市场价可以直接参考,在竞价撮合系统上,投资者也不需要自己寻找交易对手。买卖双方都是直接通过系统报出自己的买卖价格,之后由系统自动匹配。 在投资者既不需要确定债券价值,也不需要自己寻找对手时,投资者只需要确定自己的买卖数量以及价格后,在平台上提交订单即可。 上面这张图是交易所市场,竞价撮合平台上的债券市场交易情况。 在图中,我们会发现交易所市场与银行间报价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交易所市场的报价采取的是价格报价,而不是银行间市场的利率报价。 当然,为了方便,交易界面会同时显示债券的收益率。如在图片的上半部分,开盘价、均价、最低价、最高价等指标的显示都是左边显示价格,右边显示收益率,这样让投资者对自己持有债券能够获得的收益率也有着更加直观的认知。 更准确的来说,交易所的价格报价,是净价交易、全价结算的报价。从图上我们也能够看出,市场上的买卖价格和数据显示的全价有3.4元左右的差距。 那么什么是全价?什么是净价呢? 举个例子。我们假设投资者小张,以100元的价格买入了一张新发行的票面利率为4%、年付息的国债。持有300天以后,小张以102元的价格将这张国债卖给了小李。 102元便是净价,表示债券每百元面值的价格。 在双方进行券款结算时,由于小张已经持有了这张债券300天,所以小张按理能够获得这300天里债券产生的3.29元利息(100×4%×300÷365=3.29元)。 因此,小李除了要支付102元外,还要再额外补给小张3.29元的利息。小张实际能够收到102+3.29=105.29元。这105.29元即为全价。 所以简而言之,净价就是债券百元面值的价格,小李愿意用102元买小张面值为100元的国债,就表明小李认为这百元面值至少价值102元。 全价则是净价加上应付利息。显然,应付利息是会随着时间而线性增长的,如果小张继续持有,那么他能获得的利息补偿会更多。所以,即使债券百元面值的价格没有发生改变,其全价也会持续上涨。 如果用这样的一个价格去作为债券交易价格,显然会使市场定价失真,无法表达出债券的真实价值。因此,相比于全价,扣除了应付利息的净价能够更好的体现市场上债券价格的波动,更适合用来作为交易价格。 固定收益平台上的现券交易,和银行间的交易方式比较相似。他们都需要自己寻找交易对手,和交易对手协商交易要素。 在固定收益平台,投资者还可以主动挂出自己的交易要素,如果其他投资者感兴趣,那么双方就可以做进一步的协商。 因为固定收益平台主要还是针对大规模用户,所以每笔的成交起点都会比较高。根据上交所的规定,国债交易金额要在500万元以上,公司债要在100万元以上才能在固定收益平台上进行交易,而竞价集合平台,投资者最低的门槛就只有1000元。 在券款交收方面,因为是双方协商确定的,T+0或者T+1都是可以的,但交割方式一般还是用券款对付。 大宗交易平台是固定收益平台设立前,用来帮助投资者进行债券大额交易的平台。这个交易平台并不仅仅针对债券,如果有大规模交易的股票也可以在平台上交易。 不过,大宗交易平台实行的是意向报价和成交报价制度。有交易的一方需要先将交易信息挂在交易平台上,向其他投资者公示(意向报价)。 这一时间段里,即使交易双方达成了协议,也不能成交,需要等到下午3点到3点半才能够成交(成交报价)。 这类似于淘宝上的拍卖,投资者先挂出商品寻找交易对手,有意向报价的先报价,一直到了规定的拍卖结束时间,拍卖才能成交。 所以,这种交易方式的效率并不高,交易双方能够成交的时间段仅有半个小时。 在专门的固定收益平台推出后,大部分的债券大额交易都转向了固定收益平台,大宗交易平台的成交活跃度变得非常低。 (二)债券回购 债券回购,我们在第一篇《初探债市》中也说过,本质上是一种资金借贷行为,性质和我们用房子去银行抵押借钱类似,都是将资产抵押(或暂时卖给)给资金借出方以获取资金的行为,只是抵押品从房子变成了债券而已。 1、买断式回购为什么不受待见? 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分为质押式回购(债券所有权不转移)和买断式回购(债券所有权转移)。 其中质押式回购占据绝对优势。根据外汇交易中心数据,2020年6月,银行间市场上质押式回购业务占回购业务的比重达到了99.2%,而买断式回购占比仅有0.8%。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正回购方(借钱的人)在债券市场上进行回购交易借钱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回购加杠杆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举个例子,我们假设国债的质押率是0.9,投资者质押100亿的国债能借到90亿元资金,如果没有任何限制,那么投资者能够通过不断的质押回购,加10倍的杠杆(100÷(1-0.9)=1000亿),持有1000亿的国债,获得1000亿国债的票息收入。这要不加杠杆只能获得100亿国债的票息收入高的多。 在买断式回购下,债券所有权发生了转移,那么债券产生的利息收入以及潜在的资本利得,也都属于资金借出方了。资金借入方不仅没有获得债券的票息收入,反而需要支付借钱的成本。这对意图加杠杆的投资者而言无疑是不划算的,所以大家也就更愿意使用质押式回购了。 第二,很多非银机构处理买断式回购比较麻烦。 买断式回购涉及所有权转移,对于基金、券商资管等产品户而言,内部流程等同于进行两次现券买卖操作,存在入库、出库等一系列繁琐操作,而且融入债券对产品账户持仓比例、久期等也会产生影响。 第三,买断式回购自身起步比较晚,2004年才正式推出。在此之前,质押式回购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了,规模也已经做起来了,大家已经基本习惯质押式回购的一系列流程与操作,买断式回购要后来居上,基本不可能。这使买断式回购有着天生的劣势。 现实中,只有证券公司自营会比较多的使用买断式回购来融资,其所用的债券,一般是资质比较低(评级为AA)的信用债。其余机构做买断式回购,更多的是看重其衍生出来的其他用途,比如辅助债券借贷,借券来做空现券。 2、银行间市场的质押式回购 银行间市场的质押式回购可以分为存款性机构质押回购(DR系列)和全市场质押回购(R系列)两种。 存款类机构质押回购是指只有存款类机构(主要是银行)参与的回购交易。作为能直接从央行手中获得基础货币的机构,银行是债券市场上最大的资金供给方,而且相比于其他机构,银行的可信赖程度更高,所以存款类机构质押回购的利率基本可以说是市场上最低的。 全市场的质押回购利率(R系列)由于非银机构也可以参与其中,所以回购利率会比DR系列的利率高一些。 全市场质押回购交易规模里,非银和银行各自所占比例目前存在争议,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在全市场的质押回购交易中,非银仅占30%,银行占据了70%,银行依然是绝对的主导。 但不管比例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DR系列的利率与R系列的利率是亦步亦趋的,两者走势在大多数时候保持一致。 在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回购交易时,金融机构也是通过询价的方式去寻找市场上的交易对手。金融机构将自己的交易信息挂在相关平台上,如果有人对此感兴趣,便可以互相联系,以此达成交易。 图表13是我们在某平台上截取的真实的交易信息。 可以看到,前面三项说的是哪个机构的交易员在报价,而且附上了QQ、电话等联系方式。再后面一项是交易的部分要素。 图中的“出隔夜2700万 压利率或存单”,表示该机构可以借出2700万的隔夜资金,而条件是债券正回购方,用利率债或者同业存单作为质押债券。 “借7D 3600W 押利率”,表示该机构想要借入3600万的7天期的资金,能够提供利率债券作为质押物。 关键的交易要素,借钱或出钱的利率(即质押式回购利率)一般不会公开。这主要是因为挂出交易信息的金融机构,不知道交易对手是什么类型的机构。对于不同类型的机构,资金的价格必然是不同的。 在协商确定好所有交易要素后,交易双方便可以直接在交易平台上提交订单了。第三方托管结算机构根据订单,将正回购方债券账户上约定数量的债券冻结。而资金则由清算行进行划转,从而完成质押式回购交易。 在交割时间上,目前银行间使用的是T+0的交割制度,即当天成交,当天便进行资金的结算交割,并且冻结债券。 比如,两家机构在周三做了一笔隔夜的交易,那么周四,债券正回购方便需要还钱,逆回购方收到还款后,当天托管机构将债券解冻。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债券正回购方到底需要支付多少利息,或者说还多少钱。这里面涉及到实际占款天数与名义占款天数的概念。 名义占款天数是约定好了的借款期限,比如借隔夜,名义占款天数就是1天。但在实际交易时,因为周末、节假日休市的关系,实际占款天数(实际的借款期限)和名义占款天数并不一样。 比如某投资者在周五时,从市场上借入了1000万资金,利息为3%。按理说周六应该归还资金,但是因为周六休市,投资者需要到下周一才能还款。 这样虽然投资者名义上借的是1天的资金,但是实际占用了3天。名义占款天数要小于实际占款天数。 在利息计算时,监管规定,银行间市场的回购交易按照实际借款天数计算借款成本。比如上面这种情况,需要支付的利息是:1000×3%×3÷365=0.2466万元。 3、交易所质押式回购 交易所的回购也可以大致分为买断式回购和质押式回购,同样的买断式回购在交易所市场很少见,我们主要讲质押式回购。 目前,交易所的质押式回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质押式回购。它与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最大的不同在于,交易所实行的是标准券制度。 标准券制度,是指交易时,债券正回购方需要先将质押的债券存放进质押库,并按照规定转换为标准券后,再用标准券去市场上融资。 比如某金融机构,持有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均为AAA的公司债,1100万元,想要融入资金加杠杆。 那么按照中证登当天公布的折扣系数0.9,投资者先要从中证登换出990万元的标准券,然后再通过标准券去市场上融入资金。 在这样的制度下,中证登担当了中央对手方的角色,和资金融入方和资金融出方分别进行了交易。资金融出方质押的实际是由中证登出具的标准券,而资金融入方实际上是将自己持有的债券质押给了中证登。 相比于交易双方自己自行交易,中央对手方的引入能够有效的提高交易所回购市场的效率,资金融出方无需承担潜在的交易违约和债券违约等问题。 在交割时间安排上,交易所市场使用的是T+1日交割,即如果债券正回购方在市场上借入了资金,那么要到下一日,正回购方才能够收到资金。 在T+1日的情况下,除了实际占用天数会大于名义占用天数外,也会出现名义占用天数大于实际占用天数的情况。 比如某位投资者,周五在交易所市场借入了100万,3天期的质押式回购(GC003)。那么按照T+1的交割时间安排,投资者要在下周一才能拿到资金,而周五到周一已经经过了3天,因此下周一也是到期日。 于是在周二,这位投资者就需要返还100万+利息了,其中利息是按照实际占款天数计算的,因此投资者只需要支付一天的利息。 这样他实际的占款天数为1天,而名义占款天数达到了3天。这种名义天数>实际天数的现象在T+0的方式下是不会出现的。 第二,三方回购。银行间的质押回购可以说是只有两方,即正回购方和逆回购方,作为托管机构的中债登(上清所)并不扮演第三方的角色,它只是将债券冻结,确保正回购方不能用债券进行其他业务而已。 而交易所的三方回购将中证登引入交易,使其成为第三方。在三方回购交易中,中证登不仅要对质押的债券进行保管,也要对质押的债券进行估值,制定质押券的折扣率,对质押券进行逐日盯市等,以此来降低交易的潜在风险。 在具体业务展开时,正回购方需要先将债券存放到质押库,(投资者需要开立专门用于三方回购业务的证券账户),然后中证登将债券按照规定划分到不同的债券篮子里(按照信用等级划分的),并为每个债券给出折扣率,计算出标准价值。 到了这一步,债券正回购方就知道了自己能用这些债券借多少钱。之后,正回购方需要自己去寻找交易对手,私下协商好交易要素,比如资金价格。 在确定好交易对手和交易要素后,双方在交易所市场上提交交易订单即可。交割时间安排基本也是T+1,利息的计算与质押式回购业务相同。 相比于质押式回购,三方回购在自由度上明显提高,因为有关借款期限等问题均由交易双方协商决定,投资者能够更好的满足彼此的要求。而通过质押券篮子这种标准化的方式,也使得投资者的交易风险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值得提醒的一点是,质押券篮子和质押式回购下的标准券有本质上的不同。标准券是由中证登出具的,投资者相当于“买入”中证登发行的债券(实际是质押)。而质押券篮子里的债券依旧是投资者自己持有的各类型债券,中证登只是提供了一个折算标准,将其进行标准化,中证登并不对债券本身进行任何担保。 第三,协议回购。交易所市场的协议回购和银行间市场的质押回购比较类似。 在协议回购下,交易双方各自通过线下平台寻找交易对手,在线下确定好交易要素后,直接通过交易所平台提交订单,在利率、质押券等方面均由投资者自己进行协商。 目前,协议回购在交易所市场上的占比极小,根据上交所数据,2019年全年,协议回购占上交所回购业务的比重不到0.1%。
7月24日,由财达证券承销的乌鲁木齐高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高新集团)2020年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为12亿元,期限为5年(附第3年末回售选择权),票面利率为4.38%。 据承销商财达证券王玺钦向记者反馈,“债券发行簿记阶段接到了银行、券商等各类机构的踊跃认购,簿记期间参与投标机构多达21家,全场认购倍数达1.84倍。机构投资者积极申购本期债券,体现了对发行人主体的高度认可。” 据了解,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强区、人口大区、产业新区。高新集团是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唯一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是区域内工程设施开发建设的主要投资载体,承担高新区范围内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及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服务,改善高新区投资环境、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等任务,并经政府授权对辖区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进行经营和管理。 据高新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公司立足国企改革,通过聚焦主责主业、做实主营业务、优化股权架构等方式,多措并举提高综合实力,资产规模及盈利能力实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高新集团通过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和模式,在资本市场树立了优质企业形象,并为乌鲁木齐高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对于此次债券的成功发行,高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玉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集团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有序开展业务经营和资本市场融资工作。在债券主承销商牵头协调和通力配合下,本次债券在10个工作日内无反馈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获批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25亿元的公司债券,有效提高了集团融资工作灵活度。” “这体现了监管部门对高新区经济发展成果的肯定,体现了投资者对高新集团业务模式的认可,也体现了主承销商财达证券在债券承销方面的专业优势。”吕玉炜高兴地对记者说道。 自2020年6月以来,货币政策宽松力度边际减弱、股债跷跷板效应愈发明显,债券一级市场发行利率不断产生波动。据市场统计,6月份各类债券票面利率上行0.20%-0.70%不等,6月各类债券取消发行率为5.1%。 在此背景下,高新集团与财达证券通力合作,对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各类非银机构等投资者进行充分询价,深挖高新区在区位、资源、财力、产业等方面优势和高新集团主体、业务、品牌、股东等方面优势,最终取得了首期发行12亿元、票面利率4.38%的优异成绩。 吕玉炜表示,“本次债券的发行有利于改善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通过低成本资金置换存量债务有效为高新集团节约了财务费用,也为高新集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高新集团将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做好高新区在资本市场的‘话筒’和‘名片’。下一步,高新集团将在高新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下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集投资、开发、建设、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增值服务供应商,打造产业多元化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为高新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吕玉炜向记者说道。
地缘政治不确定时而发生、全球疫情持续、在家办公成为普遍现象,这些趋势也开始逐渐影响交易者的情绪和行为——近来北向资金对A股趋于“投机”,而由机构主导的债券购买者则有逆势增配中国债券的趋势。 北向资金开始趋于“投机” 从6月开始,超百亿的北向资金进出中国境内市场已并非罕见现象,互联互通机制下的成交量加速放量。 “现在北向资金和美股投资者越来越像,在家办公反而增加了换手率和投机性,可以看出板块轮动很快,获利了结的速度也在加速。”法国巴黎银行环球市场部大中华区主管孙鸿志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例如,今年6月19日,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高达25.8亿美元(约合180亿元人民币);7月2日,净流入高达24.2亿美元(约合170亿元人民币),这两天均创出历史较单日资金流入较高的水平;但是7月14日,北上资金净流出173.84亿元人民币,刷新历史单日新高;7月16日,北向资金又净流出近60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单日净流入或净流出超出50亿的日子并不算多。 由此可以看出,北上资金对A股投资的板块轮动加速特征比较明显。孙鸿志称,我们策略团队的研究显示,根据7月14日公布的最大净减持行业数据,北上投资者抛售科技和消费类股,同时由于资本市场改革,增持保险和券商。这一板块的分化表明,北上资金在持有A股头寸方面正变得更加具有战术性和机会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北上资金中涵盖的机构类型众多,外资包括灵活的对冲基金、偏长线的公募基金等等,也同样包括一些注册在香港的中资机构或更趋于投机的个人。他称,“这种轮动速度并不似大型机构的做法,可能更多是一些投机性资金,大型机构更多会做的是季度调仓。” 同时,资金波动的加剧也反映在A股估值提升后,北上资金并不再如4月那样无惧波动、持续单方面流入,而是开始考虑性价比。“即使是消费电子、必选消费等中报的盈利确定性更高,但也要看估值,有些可能已经完全表现在股价里了。”瑞信中国股票策略师黄翔日前对记者表示。 因此,就战术角度而言,黄翔也建议获利了结前周期的板块,并且加大对后周期和处于复苏周期企业的布局。例如,瑞信适度下调了对房地产、IT、医疗保健、可选消费和通信行业的配比,并增加了公用事业、材料、金融(保险)、必选消费和能源的配比。 此外,之所以资金波动和轮动更快,孙鸿志还认为,资金开始采取“弹珠交易”模式,即当全球贸易形势好转时,资金买入、市场上涨、风险情绪好转;而当事态转差时,股市则再度下挫、防御性策略更占优势。 外资对中国债券越跌越买 相比之下,外资对于中国债券的配置则十分稳定,而且越跌越买,这也主要因为债券交易往往以机构投资者主导,且增配中国利率债的外资机构往往是主权基金、央行等长期投资者。 “从外汇交易和固定收益交易来看,的确更像是机构行为。例如,即使近期地缘政治风险攀升,但美元/人民币始终交易在6.9-7.2的区间,较为稳定;境外机构对于中国国债的净买入规模在4月以来也持续增加,即使是在5、6月的剧烈回调期间,也是越跌越买,海外央行的确在持续增加对中国利率债的配置。” 孙鸿志表示。 根据彭博数据,外资今年上半年净买入约3198.2亿元境内债券,按半年度计,为2017年7月债券通开通以来购买规模最大的一个时期。除了利率债,信用债也吸引大量买盘。截至6月末,境外机构持有的境内信用债规模攀升至1222.9亿元,为2018年彭博有数据以来最高,其中6月净增持信用债37.2亿元。 孙鸿志分析称,之所以越跌越买,也是因为在经历抛售后,中国债券对外资而言收益率变得更有吸引力——当前中美利率差已创下超230BP(基点)的高位,这也体现出央行在此前引导货币市场资金利率逐步正常化、避免利率过低是有益之举。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强势复苏,海外投资者也加速购买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有机构预计,到2020年底,外资持有的中国国债将超过总量的10%(截至今年4月为8.27%)。 外资对于人民币抗疫债券的兴趣也颇浓。孙鸿志提及,此前法巴的中国债券资本市场团队为亚投行(AIIB)在中国境内发行了30亿元的3年抗疫债券,引入了众多海外投资者,而债券定价相较于同期限的国开债收益率还要低20BP,显示了投资者强烈的兴趣。 此外,众多境外机构需要通过货币互换来购买人民币债券,这就涉及到互换成本。鉴于近几个月来人民币流动性趋紧,因此也推升了互换成本,导致外资购买人民币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下降。例如同一地产债品种在3月底的收益率为2.41%(扣除互换成本后),当前仅1.52%。不过也有机构认为,随着中国资金利率趋于稳定,后续对冲成本有望下行。 值得一提的是,早前外资很少购买的信用债也被增持。“境外机构购买信用债的总量已大幅增加,今年6月相较于去年同期已经几乎翻倍,这也是因为外资看到了一些套利机会,以及增加了对境外稀缺品种的配置。”孙鸿志称。 尽管相比起离岸市场的中资美元债,境内市场的同类信用债的确收益率偏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资不会买。孙鸿志说,如果看一下境内外都有发债的同一家企业的债券表现,例如一些房企美元债在3月“美元荒”期间大幅下挫,但境内的债券竟然不跌反涨,这种稳定性吸引了外资的关注。此外,也有一些资金希望购买境内的国企债,或高收益债,部分债券品种在离岸较为稀缺。 此外,人民银行、证监会于7月20日联合发布公告,同意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合作。这也意味着,当前只能在“债券通”下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资金,未来有望可以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 “很多外资机构希望进入交易所市场,因为这一市场有很多银行间市场没有的高收益品种,同时还有一些可转债。事实上,此前不少外资客户也通过QFII额度参与了几单较大的可转债投资,因此投资兴趣始终存在,未来投资的便利度有望提升。”孙鸿志称,在这一趋势之下,外资对于中国信用债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因此近期外资机构都在扩大信用债交易员、研究员的配备。
主要观点: 上半年发行回顾: Ø 上半年信用债发行大幅放量至6.34万亿,发行量同比增长48.6%,净融资额约3万亿,是去年同期的2.85倍。其中3、4月份融资环境宽松、发行利率下降,带动单月供给创历史高点,5、6月份债市进入调整行情,叠加季节性因素影响,信用债供给自高点回落。 Ø 上半年融资政策利好向低等级主体和民企外溢,民企净融资转正。不过短期融资环境改善仍未带动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实质性提升,市场的城投信仰进一步巩固,民企债发行占比依然很低,信用债发行仍以短债为主。 下半年发行展望: Ø 利率走势:下半年货币宽松方向不会发生逆转,宽信用还将继续发力,但政策从危机模式转向常态化,资金面最宽松的时期已经过去。下半年无风险利率将呈现区间震荡行情,信用利差将继续压缩。近两个月资金利率大幅走高并带动债券发行成本上升的趋势不可持续,后续发行利率仍有小幅回落空间。 Ø 发行监管政策:债券发行注册制启动,发行额度限制放宽,新的债券品种陆续推出,债市互联互通大幅推进,将长期利好债市融资功能发挥;疫情期间推出的应急性举措将逐步退出,疫情防控债发行已然收紧。 Ø 信用债违约风险:下半年融资环境不及上半年宽松,叠加弱资质主体偿债压力增大,信用债违约风险有边际上升的可能。不过,在宽信用环境下,短期内信用债违约风险整体可控,不大可能对发行构成较强扰动。 Ø 下半年发行展望:下半年信用债融资环境不及上半年友好,预计净融资规模将回落至2万亿左右。而在到期量大幅上升背景下,发行规模或超6.3万亿,与上半年大致持平。整体看,下半年宽信用持续、利率相对较低,对信用债发行仍有支撑,发行量和净融资额都将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同时,考虑到市场对中长期违约风险担忧有所升温,信用债发行高度集中于国企、高等级和短期限品种的趋势或将继续强化,弱资质民企仍面临较大发行难度。 一、 2020年上半年信用债发行回顾 (一)上半年信用债发行大幅放量,其中3、4月份融资环境宽松、发行利率下降,带动单月供给创历史高点,5、6月份债市陷入调整行情,叠加季节性因素影响,信用债供给自高点回落 2020年上半年,信用债[1]发行量合计6.34万亿,同比增长48.6%,净融资额达到3.02万亿,是去年上半年的2.85倍。从月度走势看,上半年信用债发行节奏并不均匀,大致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特征。 图表 1 信用债发行与净融资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具体看,1-4月发行量和净融资额逐月走高,其中,3、4月份迭创历史新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监管推出债券发行“绿色通道”,发行人积极把握政策窗口期,通过发行债券缓解疫情期间的流动性压力;二是这一时期货币宽松加码,流动性充裕,资金利率走低,带动债券发行利率明显下降——一季度信用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3.55%,比去年四季度低57.6bp,而一季度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去年四季度下行26.0bp至5.48%,相较而言,债券融资的成本优势得到提升。 5月以来,市场形势酝酿变化,信用债供给自3、4月份的高点回落,同比增幅放缓。其一体现“补年报”带来的季节性规律;其二,这一时期货币宽松暂缓,流动性边际收敛,资金利率中枢抬升,债券二级市场收益率亦大幅上行。市场调整对一级发行的影响逐步显现,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加剧——由于发行利率上升,部分发行人主动调整融资安排,以等待更好的利率窗口,而流动性担忧发酵、市场不确定性加大,也造成投资者观望情绪升温,认购意愿下降,需要发行人提高票面利率,给予投资者一定补偿。在这种博弈下,取消或发行失败的债券规模占比不断上升。 图表 2 信用债取消或发行失败规模及占比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发行利率方面,1-4月信用债发行利率持续走低,提振企业债券融资需求。这一时期由于债市利率下行速度较快,与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利差拉大(见图表5),可能存在部分发行人发行短债后购买理财产品或投资结构化存款,进行无风险套利的情况。5月利率下行趋势暂缓,6月发行利率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直接导致信用债发行降温。不过,与去年12月份相比,6月公司债、中票和短融发行利率依然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整体看,目前信用债平均发行利率仍处近年相对较低水平。 图表 5 1年期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和1年期信用债到期收益率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二)上半年融资政策利好同样向低等级主体和民企外溢,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环境恶化背景下,短期融资环境改善仍未带动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实质性提升,市场的城投信仰进一步巩固 今年以来,融资环境宽松带来的利好同样惠及低等级主体,加之疫情期间企业补充流动性需求加大,以及高等级债券票息压至很低情况下,投资者通过下沉资质来增厚收益,上半年低等级债券发行亦有明显放量。1-6月AA级主体信用债发行量为8027亿,同比增长58.0%,净融资额4455亿,是去年同期的13.1倍。 而从发行占比来看,信用债发行仍然高度集中于优质主体,发行主体资质下沉并不明显——上半年AAA级和AA+级主体信用债发行占比分别为66.7%和19.3%,略低于去年同期的66.8%和20.1%;AA级主体发行占比为12.7%,略高于去年同期的11.9%。 我们注意到,5月以来,AA级主体信用债发行占比持续上升,6月升至16.1%。可能因为在发行利率走高的市场环境下,资金相对充足、融资渠道切换能力强的高等级发行人更有可能暂缓或调整债券发行计划,而低等级发行人债券融资的需求刚性较强,更容忍发行利率的上行。根据我们的计算,6月取消或发行失败的信用债中,主体评级AAA级的债券规模占比为51.7%,或可为印证。 图表 6 AA级主体信用债发行规模及占比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此外,上半年AA级主体发行信用债中,城投债占比仍接近七成。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加大,基建稳增长重要性提升,城投融资格局延续改善。而在疫情影响下,制造业企业受困于盈利下滑,房企销售回款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行业内部分化加大。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下,城投债信用资质整体好于产业债,中低等级城投债继续成为投资者下沉资质的最优选择。 据Wind数据,上半年城投债发行量2.22万亿,同比增长35.8%,占同期信用债总发行量的35.0%;各等级城投债均受益于融资政策利好。其中,主体评级AA级城投债发行量为5515亿,同比增长49.6%,占同期主体评级AA级信用债发行量的68.7%;净融资额2997亿,是去年同期的3.7倍,占比67.3%。 图表 7 主体评级AA级城投债发行与净融资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民企方面,今年以来,民企再融资有所改善。上半年民企信用债发行量2825亿,同比增长40.2%,净融资额714亿,比去年同期高出1605亿。2月民企债净融资额实现去年5月以来首度转正,此后各月均持续为正。这主要受益于融资环境宽松和利率中枢下移,民企积极把握政策窗口期和利率窗口期;我们注意到,2月以来监管为应对疫情影响推出“疫情防控债”,对民企债券融资规模起到一定拉动作用——上半年民企所发行信用债中,疫情防控债规模为381亿,占比13.5%。此外,经过前两年的违约潮,存量民企整体资质和融资优势也有所提升。但从发行占比来看,上半年民企债占全部信用债发行量的比重仅为4.5%,相较2017年之前10%-20%的占比明显偏低。 图表 8 民企信用债发行与净融资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同时,相同券种民企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要明显高于全市场整体水平,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见图表9)。尤其考虑到民企债中主体评级AAA级占比更高,这进一步凸显民企相对国企的融资成本劣势。因此,从不同主体性质来看,债市信用分层现象依然突出,这一点从二级市场估值也可看出——今年上半年,民企债利差相对国企债的分化并无明显收敛(见图表10)。 另外,上半年民企融资改善主要体现在中高等级的优质民企,低等级民企债券融资依然困难,净融资仍存缺口(见图表11)。而从行业分布来看,房地产企业仍为民企发债大户,上半年房地产、资本货物、材料三个行业民企债发行量占比约六成(见图表12),也是当期民企债净融资规模相较去年同期增量的主要来源。 图表 11 不同等级民企信用债发行与净融资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图表 12 2020年上半年各行业民企信用债发行与净融资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注:行业分类参考Wind行业分类标准 (三)主要受投资者期限偏好影响,上半年所发行信用债仍以短债为主;同时,监管推出疫情防控债缓解企业短期流动性压力、交易所试点短期公司债等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债券发行的短期化特征 从信用债发行期限结构来看,上半年1年以内(含1年)的短期债券发行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这与同期短融发行火热相印证(见图表13)。今年以来信用债发行期限延续短期化特征,主要原因是投资者期限偏好导致长债不好发,因此并未出现往次债市“牛尾”时期发行期限拉长的趋势——“牛尾”时期发行人会拉长期限以锁定低利率。这一方面因资管新规严控期限错配,导致债市中与长债相匹配的长期资金不足;另一方面也因投资者对长期信用基本面的态度较为谨慎。此外,上半年监管推出疫情防控债缓解企业短期流动性压力、交易所试点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等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债券发行的短期化特征。 从月度来看,2月信用债平均发行期限最短(2.04年),主要原因是疫情冲击下,企业通过发行短债来缓和流动性压力的需求上升,疫情防控债(以短融为主)的发行也带动了整体期限缩短。3月注册制实施背景下,公司债、企业债发行量大幅增长,同时中票发行也有明显放量,整体发行期限拉长(2.99年)。但4月以来,发行期限又有所缩短。5-6月加权平均发行期限在2.6年左右,比3月份缩短近5个月。 图表 14 信用债加权平均发行期限(年)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注:按最长期限统计,如“3+2”债券期限记为5年期 二、 2020年下半年信用债发行展望 5月以来债市陷入调整行情,发行成本上升。在市场波动较大、不确定性较强的情况下,发行人和投资者都产生了观望情绪,造成信用债一级发行趋冷。这一趋势在下半年会否持续?我们认为,信用债发行规模和发行结构,与利率走势、发行监管政策、信用债违约风险等因素直接相关,以下将从上述方面展开分析。 (一)利率走势: 1. 下半年货币宽松方向不会发生逆转,“宽信用”还将继续发力,但随着政策从危机模式转向常态化,资金面最宽松的时期已经过去,债券发行利率难以重回上半年低点 债券发行定价对于资金面和资金成本的变化敏感。资金面松紧程度、资金成本反映了债市资金获取的难易程度,这对一、二级市场均有不小的影响。对于一级市场而言,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认购积极性,造成发行利率的边际变化,进而反向影响发行人的融资需求。这在上半年信用债一级市场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因此,下半年信用债供给是否会持续缩量,首先取决于近期利率上行的趋势会否持续。上半年利率走势发生反转的根本原因在于央行货币政策的边际调整。前4个月,由于海内外疫情接力扩散,严格的疫情防控导致国内外经济轮番“休克”,为对冲疫情影响,央行货币宽松力度加码,推动利率下行。但5月以来,国内经济延续边际修复,欧美疫情出现拐点,基本面积极因素和金融风险的积累,使得央行货币政策从前期“救急纾困”转向更加关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在货币宽松暂缓的同时,央行出手整顿资金“空转套利”,并创设直达实体经济的新工具,降低“宽信用”对“宽货币”的依赖。由此导致资金利率中枢出现较快上升,市场“紧货币”预期升温,债市大幅下挫。 图表 16 5月以来资金利率已逐步抬升至政策利率附近 数据来源:WIND 不过,5月以来的货币宽松暂缓是央行根据新的形势变化,对政策节奏进行的调整,并不代表宽货币取向已经发生逆转。我们认为,短期内政策转向的条件并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经济基本面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虽未提出明确的经济增长目标,但将“稳就业”视为头等要务。而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的目标,实际GDP增速需要达到2-3%的温和增长水平。我们预计下半年GDP同比增速有望向6.0%左右的常态回归,全年GDP增速中枢将在2.5%左右。 但从下半年经济运行环境来看,全球疫情拐点未现,美国疫情快速反弹,国内防疫常态化将制约下半年经济回升幅度——外需疲弱,居民消费信心和企业内生投资需求恢复缓慢。根据IMF在6月发布的最新预测,考虑了已经实施的财政应对措施,并预计今年剩下的时间将继续实施这些措施,同时央行将保持现有政策态势的情况下,四季度我国GDP增速也仅能回升至4.4%,全年增速为1.0%。因此,为带动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速回归潜在增长水平,宏观政策还需适度发力。 (2)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货币宽松的要求加强。这具体体现在“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的表述上。此前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相关表述为下一阶段“促进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两相比较,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表述更加积极。6月17日国常会强调,“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让利1.5万亿元”,“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也表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向。 图表 18 今年以来,宽货币、宽信用政策带动社融、信贷加速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3)从金融防风险角度来看,近期央行打击资金空转套利已取得明显成效——回购市场隔夜成交量在4月份放大后,在5-6月已有明显下降。更为重要的是,资金利率上行对实体经济融资产生反向冲击,这在票据市场和信用债市场体现的颇为明显。我们注意到,7月1日央行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随后票据贴现利率全线下行,这便反映出监管层针对6月票据融资利率以及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上行、实体经济相关融资成本上升,己开始着手采取调控措施。 综合以上分析,下半年为带动经济增速回归潜在增长水平,夯实稳就业基础,宏观政策还需适度发力。同时,在金融系统加大对实体经济让利的同时,以“宽货币”推动“宽信用”仍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路径。因此,短期内货币宽松方向不会发生逆转,三季度为配合政府债券发行,降息、降准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根据我们的计算,6月DR007均值已升至1.98%,在央行仍有可能采取降息行动的预期下,预计下半年DR007波动中枢将在1.8%-1.9%附近。这就意味着,近期资金利率大幅走高并带动债券发行成本上升的趋势不可持续,后续发行利率或有小幅回落空间。 另一方面,考虑到(1)央行将坚守不搞大水漫灌底线,直达工具的推出使得“宽信用”对“宽货币”的依赖降低,货币政策最宽松、流动性最充裕的时期已经过去;(2)随着经济逐步向常态化回归,政策从危机模式向常态化转变,疫情期间的应急性举措开始逐步退出——与债市直接相关的是疫情防控债发行政策的收紧。这也意味着,下半年债券发行利率将难以重回上半年低点。 2. 下半年债市处在牛熊之间的切换期,无风险利率将呈现区间震荡行情,信用债收益率将跟随无风险利率波动,信用利差具备压缩潜力 从无风险利率走势来看,下半年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将逐步向常态回归,这意味着利率向下突破前期“疫情+基本面+货币政策”最友好时期(3-4月)水平的可能性很小。但目前全球疫情仍在上升,国内防疫常态化将导致下半年经济很难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货币政策也不会快速退出。因此,利率也不会出现过于凌厉的上行。整体上看,下半年无风险利率走势将呈现“上有顶下有底”的区间震荡格局——既难现上半年的大牛行情,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牛熊转换”。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在2.6%-3.1%之间宽幅震荡。 从利差层面来看,上半年信用利差经历了被动走阔到被动压缩的过程。2-4月利率债市场整体走牛,信用债收益率跟随利率债下行,但由于下行幅度相对较小,信用利差被动走阔;这一时期信用债等级利差和期限利差也趋于上行。5月以来,央行货币宽松暂缓,资金利率大幅回升,利率债收益率快速走高,信用利差被动压缩,等级利差亦有所收窄。不过,由于2018年信用债“违约潮”后,市场风险偏好始终未得到实质性修复,目前等级利差仍处较高水平。 下半年信用债收益率也将跟随利率债呈现震荡行情。政策重心从宽货币进一步转向宽信用,实体经济持续修复,市场风险偏好趋于回升,将支持信用利差和等级利差进一步压缩。在市场从“牛陡”走向震荡行情的背景下,债券投资的资本利得收益将会收窄,投资者信用策略也面临切换,或更多转向控制久期、适当下沉资质以获取票息收益的策略,即在获取高票息收益的同时,通过控制久期来对抗中长期利率上行风险。因此,下半年投资者对于中短期债券的需求将相对增大,这将带动期限利差中枢有所上行。在市场风险偏好仍然较低的情况下,投资者下沉资质进行个券挖掘的板块相对有限,估计仍将集中于低等级城投、优质房企,以及高票息且明确受益于基建发力的相关产业债。 (二)发行监管政策:债券发行注册制启动,发行额度限制放宽,新品种陆续推出,债市互联互通大幅推进,将长期利好债市融资功能发挥;疫情期间推出的应急性举措将逐步退出,疫情防控债发行已然收紧 今年以来,与债券融资相关的直接融资政策有明显放宽。3月末国常会明确指出“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体现出强化债市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政策导向。在各项举措中,既有旨在优化债券市场发行制度、丰富债券品种,以提高直接融资占比的长期政策,也有为应对疫情冲击推出的临时性宽松举措。在长期政策方面,有三个重点值得关注: 一是债券发行注册制启动,发行额度限制放宽。3月1日新《证券法》生效后,公司债和企业债发行注册制按下启动键。注册制的实施,减少了中间核准环节,有助于提高债券发行效率。同时,新《证券法》还对公司债、企业债发行条件进行了调整,删除了“最低公司净资产”、“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等发行额度限制条件。删除规定后,企业发债规模不受限制,有更大发债空间。与新《证券法》相接轨,交易商协会也对产品指引进行了修订,删除了“待偿还余额不超过净资产40%”的表述,这意味着银行间市场的短融、中票发行也不再受40%红线限制。 二是推出新的债券品种,更好匹配发行人融资需求。5月下旬交易所开始试点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交易所公开发行公司债期限集中在1年期以上,短期公司债的推出,填补了交易所公开发行短期产品的空白,能够更好地满足发行人和投资者对多种期限结构的需求。不过,由于交易所对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试点主体的要求相对苛刻,其中要求限制较高的一点是“需适用交易所公司债券优化融资监管安排/公司债券优化审核程序要求,且发行人最近三年平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正或最近一年末的速动比率大于1”,符合条件的企业不多,再加上交易商协会短融发行已较为成熟,发行人更为熟悉,所以目前来看此品种发行量有限。预计未来试点范围可能会进一步放宽,这将更多利好低等级主体的短期融资。 6月发改委推出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对区县级城投融资构成利好。主要体现在支持县城特别是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地区内主体信用评级优良的企业,以自身信用发行专项企业债券。这一点突破了发改委“区县级平台发行企业债券债项评级需达到AA+及以上”的条件,意味着区县级平台发行该专项债券不需要担保。同时,发改委允许“统筹考虑项目资金、土地保障方式,加大本专项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力度,协调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分配,满足项目合理用地需求,保障项目落地实施”,实际上是允许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作为收益来源,这将对专项债券项目的还款形成较有利的支撑。这一新的专项债券产品能在多大程度上利好区县级城投融资,仍取决于投资者认可程度,这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大幅推进,有助于发行人降低债券融资综合成本。7月19日,央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同意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合作。这标志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进程的加速,基础设施领域的互联互通取得实质性推进。债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助于市场资金等要素流动,提升定价效率;同时,市场参与各方互相进入对方市场,券商、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相互间竞争或将加剧。对于发行人来说,竞争加剧或将带来债券发行成本的压降,加之互联互通带来的债券定价效率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发行人利用债券融资的便利性,降低债券融资综合成本。 针对疫情期间的应急性举措,与债券融资直接相关的是各监管机构开辟“绿色通道”,鼓励相关企业发行疫情防控债。上半年疫情防控债一经推出立刻成为市场热点,债券发行效率和发行利率颇具吸引力,2月、3月发行量均突破千亿规模。对于符合条件的发行人来说,疫情防控债对缓解疫情期间流动性压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疫情冲击减退,加之票面利率过低影响投资者认购积极性,4月以来,疫情防控债发行规模锐减,6月发行量仅为114亿,净融资额仅13亿。 从监管层面来看,6月29日上交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疫情防控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疫情防控债进行了全面收紧,明确要求募集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相关领域且金额占发行金额不低于50%。随着政策逐步向常态化回归,下半年疫情防控债发行降温的趋势还将持续。 图表 22 4月以来,疫情防控债发行已明显降温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注:券种仅包括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和定向工具 (三)信用债违约风险:下半年应急性宽松举措料将逐步退出,融资政策边际收紧,叠加弱资质主体偿债压力明显增大,信用债违约风险有边际上升的可能 信用风险事件不仅会影响债券的二级市场估值,也会对相关发行人一级发行产生负面影响。当违约等信用风险事件处于高发状态时,市场风险偏好明显下降,会影响到整个信用债市场的发行规模和发行结构。事实上,2018年债市“违约潮”对信用债一级发行的影响仍存。 上半年,尽管疫情对实体经济和信用基本面产生不利冲击,但债券违约风险并未大幅暴露。根据我们的统计,上半年新增违约主体12家,同比少增8家。其中,广义民企同比少增9家,国有企业同比多增1家;新增AAA级违约主体数量与去年同期一致,AA+级同比少增1家,AA级及以下同比少增7家。从违约规模来看,上半年累计违约债券余额616.6亿,同比增长51.9%。从违约率来看,上半年违约率[2]为0.30%,较2019年同期下降0.17个百分点。整体上看,上半年边际违约率下行,尤其是广义民企或低等级主体信用风险得到缓释。 图表 23 债券市场违约债券余额及违约率走势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上半年违约率不升反降,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1)经过两年左右时间的持续暴雷,民企或低资质产业债主体中的高风险、有瑕疵主体逐渐减少,尾部风险不断出清;(2)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背景下,上半年货币财政共同发力,纾困企业融资困境,各资质发行人的融资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3)政策层面允许受疫情影响、有偿付困难的发行人通过债券展期、债券置换等风险缓释措施来缓解违约风险,以债务置换方式为例,上半年先后有3家发行人借助债券置换度过短时流动性危机。 展望下半年,信用债违约风险可能会有所上升,但总体信用风险仍然可控。随着疫情冲击减退,下半年一些应急性宽松举措料将逐步退出,从融资政策宽松力度来看,可能会有边际收紧,再加上弱资质主体偿债压力增大,信用债违约风险有边际上升的可能。但下半年信用风险仍将可控,不会出现大幅恶化。一是今年上半年宽松的融资环境,使得信用债净融资明显改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行人为下半年的偿债做好准备;二是六稳六保政策导向不变,下半年仍处宽信用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对于中长期违约风险的担忧正在加大。主要原因是融资政策宽松只能起到给企业输血续命的作用,而疫情冲击下,企业自身盈利能力恶化。再加上偿债压力不断增大,一旦宽松政策退出、信用周期转向收紧,风险暴露可能会加速。 (四)下半年信用债发行展望:下半年信用债融资环境不及上半年友好,预计净融资规模将回落至2万亿左右,而在到期量大幅上升背景下,发行规模或超6.3万亿 从利率走势、发行监管政策、信用债违约风险几个角度来看,下半年信用债市场融资环境将不及上半年友好,但趋势难言逆转。 首先,近期资金面边际收紧不会改变货币政策宽松方向,在下半年央行仍可能小幅下调政策利率的前景下,资金利率中枢或将在年中水平上有一定程度的下行。这也意味着,下半年信用债发行利率在经历近两个月的阶段性上行后,持续大幅走高的可能性不大;而“引导债券利率下行”是基本政策方向,预计发行利率仍将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同时,考虑到下半年经济修复可能遇到“瓶颈”,就业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六稳六保政策导向不会改变。由此,尽管疫情期间的超常规措施在逐步退出,但宽松信用周期还没有走完,整体融资环境仍然宽松。 其次,对于融资渠道切换能力比较强的发行人来说,债券融资的成本优势决定了其是否会选择债券来替换其他融资渠道。与银行贷款相比,债券发行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与资金利率的联动性更强。因此,在1-4月资金利率持续下行的时期,债券发行利率的下降幅度超过贷款利率,相对成本优势凸显,提高了发行人用债券融资来替换贷款的意愿。近期资金利率中枢上行,债市大幅调整,债券融资相对贷款的成本优势有一定减弱。 从下半年来看,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央行行长易纲表示,金融系统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我们判断,下半年央行仍有小幅下调MLF利率的可能,加之银行主动让利,1年期LPR报价还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这将带动银行贷款利率更大幅度下行。在债券市场利率下行幅度有限的预期下,债券融资相对贷款的成本优势或将继续减弱,这可能造成企业利用债券融资替换贷款的意愿下降。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大力推进利好相关企业股权融资。包括创业板注册制、新三板改革及去年启动的科创板注册制利好符合相关定位的创新创业类企业和具备模式创新的传统企业更高效地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定增新规放宽了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需要满足的条件等。相关企业可能会把握政策利好,更多转向股权融资,优化融资结构。 在股票市场回暖的预期下,下半年可转债一级发行将延续供需两旺局面。从已公布的发行预案看,下半年可转债供给规模可能超过上半年。截至7月14日,已过发审委和通过证监会核准的拟发行规模共589.46亿,另有股东大会通过和公布发行预案的规模共2307.57亿元,若年内最终有 30%至 40%成功发行,则下半年市场新供给至少有1200亿左右,超过上半年的规模。从可转债需求端来看,股票市场回暖带动可转债配置需求增加。上半年上交所投资者中基金、保险、券商资管持有转债比例均有所提升,“固收+”策略的理财产品、年金等机构也是重要的配置力量。 第三,从企业融资需求来看,在监管严查套利、发行利率在前期低点基础上回升后,企业利用短债套利的空间收窄,因套利而引发的融资需求将明显下降。同时,由于债券融资成本优势的相对减弱,企业可能会更多切换至银行信贷、股权融资等其他融资渠道,从而相对降低对债券融资的需求。 因此我们判断,下半年企业信用债净融资需求将不及上半年,净融资规模将回落至2万亿左右,比上半年下降约1万亿,较去年同期增加1.1万亿,不会影响“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政策目标的完成。但下半年信用债到期压力明显加大,到期偿还量约4.1万亿,比上半年增加约1万亿(见图表24)。企业滚债需求上升支撑下,下半年信用债总发行量或超6.3万亿,与上半年基本持平,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4万亿。 第四,考虑到市场对中长期违约风险的担忧,这可能会强化信用债一级发行高度集中于国企、高等级和短期限的趋势,弱资质民企仍面临较大发行难度。同时,在债市将呈现震荡行情的预期下,投资者将更多转向控制久期、适当下沉资质以获取票息收益的策略。在下沉资质的过程中,需求将集中于票息相对较高且信用风险可控的品种,如中低资质城投和地产龙头,这意味着板块间的融资分化也将持续。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下半年信用债融资环境不及上半年友好,预计净融资规模将回落至2万亿左右。而在到期量大幅上升背景下,发行规模或超6.3万亿,与上半年基本持平。整体看,下半年宽信用持续、利率相对较低对信用债发行仍有支撑,发行量和净融资额都将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同时,信用债发行高度集中于国企、高等级和短期限品种的趋势或将继续强化。 对于发行人来说,一方面应接受利率最低点已经过去的现实,调整对发行成本的过低预期,另一方面也应警惕中期政策收紧风险,把握下半年仍然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发行人可适当拉长发行期限,以对抗中期利率上行风险,同时也可提高自身对未来信用环境收缩的免疫力。对低等级发行人,尤其是低等级产业债发行人来说,拉长期限可能难度较大,可适当提高票面利率来提高发行成功率;如发行短债,则需加强流动性管理,警惕中期信用环境收紧造成的再融资压力。 [1] 本报告所指“信用债”包括企业债、公司债、中票、(超)短融和定向工具。 [2] 违约率为2020年上半年新增违约主体家数除以2020年期初有存续债的有效主体家数
7月23日,正荣地产发布公告称,拟发行2020年第一期公司债券。 根据公告,该债券发行总额为不超10亿元,分为两个品种。债券品种一为4年期,附第2年末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和债券持有人回售选择权,票面利率询价区间为4.2%-5.6%。 债券品种二为5年期,附第3年末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和债券持有人回售选择权,票面利率询价区间为4.8%-6.2%。 关于筹资用途,正荣地产表示,拟用于偿还公司债券。 值得注意的是,仅仅13天前,正荣地产刚分拆物业管理业务赴港上市,募集资金10.72亿港元。频繁融资的正荣,意欲何为? 过去一年累计发债14笔,利率最高10.5% 根据此前招股书显示,正荣服务2016年以未来几年收取物业管理的权利作为质押,与一家独立第三方信托公司订立信托融资安排,本金为5亿元,利率为9.0%至14.0%。 而在获得该贷款之后,正荣服务转身将全部款项贷给了母公司。 作为近年来跻身“千亿俱乐部”的黑马, 正荣地产也无法逃脱高负债的模式。事实上,今年以来,正荣地产已经多次高息发债。 根据公开资料梳理,今年1月份,正荣地产发行了2.9亿美元的2024年到期的优先票据,年息7.875%;2月19日,正荣地产发行一笔2亿美元2021年到期的优先票据,年息5.6%。 此外,5月15日,正荣地产宣布发行2亿美元2024年到期、年息8.35%的优先票据;6月份,正荣地产宣布发行2亿美元2023年到期的优先票据,年息8.3%。 上述美元债的用途均主要为偿还现有债务。与今年房企海外发行美元债6%的平均成本相比,正荣地产的债券利息处于高位。 除美元债之外,上交所6月4日信息显示,正荣地产拟发行20亿元人民币债券。 过去一年,正荣地产共发行公司债、优先票据、永续债等合计14笔,涉及金额约230亿元,最高年息率达10.5%。 迅猛扩张背后,权益占比仅三成 急剧发债的背后,是正荣地产近几年的迅猛扩张。 根据正荣地产本月披露的2020年上半年销售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正荣地产累计实现合约销售金额559.93亿元;合约销售建筑面积约365.47万平方米;对应的合约平均售价约为每平方米1.53万元。 在今年一季度的业绩会上,正荣地产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黄仙枝透露:“2020年,正荣地产的销售目标为1400亿元。”按此计算,目前正荣地产已经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四成。 财报显示,正荣地产2018年合约销售额同比上涨54%至1080.17亿元,首次“突破千亿”;2019年,正荣地产合约销售额上涨21%,达到1307.08亿元。 不过,正荣地产的权益销售额并不高, 2017年、2018年、2019年正荣地产实际权益销售数据约为351亿元、361亿元、372亿元。 也就是说,正荣地产的权益销售额占比仅三成左右。 规模爆发之后,正荣地产快速跑的背后也开始出现隐忧。 从盈利能力来看,2019年,正荣地产毛利率下降2.8个百分点,由2018年的22.8%减少至20%,并且处于行业低位。 此外截至2019年末,正荣地产负债总额为1381.6亿元,较2018年末1169.2亿元增加18.17%。其中,流动负债964.46亿元,占负债总额的比例为69.8%,约为营收规模的三倍。 负债“下降”的秘密 然而,虽然负债总额攀升,但是正荣地产净负债率却在下降。 2017年,正荣净负债率曾高达183.22%,2019年末,这一指标下降至75.2%。正荣地产降杠杆了吗? 秘密或在于所有者权益持续增长。2016至2019年,正荣地产所有者权益分别为89.9亿、122.24亿、244.79亿、310.6亿。所有者权益快速增长,最终使得净负债率逐渐降低。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少数股东权益。2016年正荣地产少数股东权益仅为10.15亿元,在权益总额中占比仅为11.29%,但截至2019年末,正荣地产少数股东权益达132.24亿元。 根据财报,正荣地产非控股权益的增加主要源于其合并报表中的39项股权占比较小的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开发的物业,其建筑面积为1114.2万平方米,正荣地产在其中的权益占比大多介于13%-35%之间,仅有3个项目权益占比接近50%。 克而瑞数据显示,正荣地产2019年度全口径销售额1408亿元位列房企第23位,但权益金额仅为728.1亿元,排房企第34名,权益占比仅为51.7%。 除了增加少数股东权利来降低负债,正荣地产还通过出让亏损企业股权来调节财务报表。 2019年12月31日,正荣地产宣布了名下一间子公司的出售事项。以1196.2万元的代价,向所谓的独立第三方出售其持有苏州正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降低至41%。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苏州正润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近2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