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再有新动作。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办公室5月27日发布消息称,根据金融委统一部署,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委成员单位,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原则,将于近期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 “易纲行长日前表示,人民银行将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大货币政策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支持针对性和精准度,并介绍了五方面具体工作,包括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改进政府性担保机制、加大债券市场融资支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11条措施中的很多内容,都是这五方面具体工作的细化或延伸。”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连平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这些举措将有利于推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货币政策要让资金更好直达实体经济政策思路顺利落地。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可以预见,一部分改革措施将于近期落地实施,这有助于提升银行业的稳健性,提升资本市场效率,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金融业稳定运行,从而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支持和推动小微企业融资 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向中小微企业,这也成为11条措施中的“重头戏”。连平表示,11条措施中有6条都非常明确地从各个方面支持和推动小微企业融资,使小微企业融资更加便利、更加顺畅、融资成本更低。 实际上,解决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金融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和民生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却对保民生、保就业作出重点部署。‘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最重要的切入点就在如何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上。”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11条措施的第一条即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温彬认为,该办法从信贷投放、内部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监管政策落实、产品及服务创新等方面,考核更强调精细化与差异化,更科学全面系统,是对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评价机制的探索,有助于强化对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约束,激励银行提供差异化服务,从而有力地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为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谈及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李建军认为,一是要确保企业资金可得性的持续性;二是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要有更好的担保和征信机制。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据了解,很多中小微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不仅包括贷款利率,还有担保费、评估费、财务顾问费等非息费用。为降低担保费率、充分发挥风险分担作用,11条措施中就包括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行业绩效评价指引》。“我们判断,除本次提及的担保费之外,未来监管层还可能出台更多措施,解决贷款非息费用过高问题。”王青说。 另外,为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和供应链融资,金融委办公室还表示要出台《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该办法显然是根据国家总体要求,围绕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小企业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开出的一剂‘良方’,同时也充分表明商业汇票不是取消的问题,而是要更好地通过创新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江财九银票据研究院执行院长肖小和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这一措施有利于盘活现有一部分票据承兑和贴现存量,激活释放服务中小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对于推动票据市场发展,进一步通过供应链票据融资及应收账款票据融资服务实体经济及中小企业起到重要作用。 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 受疫情冲击,当前小微企业正成为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王青认为,11条措施进一步聚集两个关键点,一是“落实尽职免责要求”;二是“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前者解决“不敢贷”问题,后者解决“不能贷”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数量有4000多家,资产总额约占到整个银行体系的四分之一,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小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小银行自身管理能力和经营实力有限,特别是其客户群体有一定特殊性,中小银行资本紧张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中小银行受冲击较明显,中小银行也在积极寻求资本补充的渠道。 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强调,要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11条措施的第二条也指出,出台《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把补资本与优化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从一季度数据看,城商行、农商行的不良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三者分别为2.45%、4.09%和1.91%;同期,城商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明显较低,且相比去年年底也有下滑趋势。 兴业宏观分析师陈昊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从2018年开始,监管部门就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此前惠及的机构主要为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随着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冲击的体现,未来中小银行不良贷款暴露压力增加,补充资本的急迫性也有所上升。因此,现在要强调补充银行资本这方面内容。 “未来的方案大致有四种方法来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陈昊谈到,一是通过留存收益来补充资本;二是通过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三是通过地方财政以及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甚至国企注资来补充资本;四是欢迎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入股中小银行来补充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5月27日,银保监会还发布了《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扩大了保险资金可以投资的银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的范畴。取消发行人总资产不低于1万亿元、净资产不低于500亿元的要求;将发行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9%,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的要求调整为“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规定”;取消发行人外部信用等级AAA级的要求。 陈昊表示,取消上述限制使得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于中小银行发行的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扩充了中小银行这些资本补充工具的投资者范畴,也便利了中小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的发行。 下一阶段金融业改革开放全景图展开 除小微企业、中小银行等要点外,11条措施还涵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金融消费者保护等领域。 王青表示,在资本市场方面,主要是创业板和股转系统改革,即通过推进注册制实施,加快新三板改革,支持企业通过股权方式融资。这一方面有助于激活股市融资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控制宏观杠杆率。 “最新发布的11条金融改革措施,前期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推出的时机成熟。例如,《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等此前都已发布了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了大量意见。”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在连平看来,11条措施中还有一个要点就是金融方面的对外开放,涉及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如何更好地便利外国政府等相关机构从事在华债券业务、扩大外资评级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等。未来,金融对外开放的新的重要领域将会进一步得到拓展。他认为,这些措施的出台会有助于推动新的金融开放能更好地落到实处,也能加快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开放步伐。 另外,11条措施还包括引导注册会计师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出台《加强金融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意见》等内容,强调规范行业发展,加大对金融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两会期间就宣布近期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反应速度快、力度大,既布局全面,直击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又着眼长远,展开了下一阶段金融业改革开放全景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杨亚龙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小微企业生存更加艰难,监管再次瞄准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出实招。近日,金融委办公室发布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前三条围绕小微企业,提出通过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中小银行并加速补充资本,以及推动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支小支农、降低担保费率等,促进小微企业融资更加便利顺畅,助其降低融资成本。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措施将促进构建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机制,有效发挥监管政策的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解决好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不愿贷”的问题;夯实银行资本基础和贷款经营管理能力,解决好“不能贷”的问题;此外,完善小微企业贷款政策性融资担保机制,有助于分散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压力,解决“不敢贷”的问题。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引导商业银行加大服务力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11条措施首条即围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展开,要求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早在今年4月9日,银保监会已就《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暂行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记者了解到,银保监会正在根据各界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办法》,将尽快发布实施。 据悉,《办法》明确,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情况的监管评价,主要涵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情况、体制机制建设情况、重点监管政策落实情况、产品及服务创新情况、监督检查情况五方面评价要素。对《政府工作报告》鼓励银行大幅增加的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等业务,也均设置了具体考核指标。 财新智库原董事总经理钟正生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这一措施针对当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面临的两方面挑战给予有力回应和作出明确部署。一方面,尽管目前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推行“尽职免责”,但只是不追责,如果发生不良,基层人员仍要开展追缴等工作,“对商业银行落实尽职免责要求”尤其迫切和关键;另一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不断下调以及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别定价,无疑会在短期内缩减银行息差,甚至可能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但银行目前仍有继续反哺实体经济的空间。完善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更有能力、有意愿、有担当、有问责地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深化改革补充资本 提升中小银行支持小微能力 中小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民营和小微企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受资本短缺、管理薄弱和风险处置渠道狭窄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机构积累了一些风险和问题,少数机构和地区还比较严重。 自2018年开始,金融监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但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未有明显提升。2019年以来,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工作在监管层面多次提及。随着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冲击的体现,未来中小银行不良贷款暴露压力增加,补充资本的紧迫性凸显。 据了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金融委要求,银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制定了《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拟于近期出台。 《方案》重点推动中小银行持续深化改革,建立依法透明高效、真正相互制衡、适合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机制。督促中小银行坚守初始定位,强化股权管理,解决好中小银行在业务定位、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持续深化改革,压实地方责任,健全公司治理,严肃市场纪律。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用好用足现有市场化渠道,有效提升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当前,中小银行更聚焦于服务中小微企业,但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经营风险也更大。预计方案发布后将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和方法作出更加具体和针对性的规定,促进中小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业务彼此受益,良性发展。在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做到短期精准发力、长期彻底改善。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未来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可能将主要集中于四个渠道:一是留存收益等内源性资本;二是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三是地方财政、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国企进行注资;四是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参与补充资本。 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降费让利 在11条措施中,第三条明确将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行业绩效评价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推动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支小支农、降低担保费率,充分发挥风险分担作用,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 记者注意到,财政部已于近日印发《指引》,并明确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绩效评价采取百分制,绩效评价体系共有四个维度——政策效益、经营能力、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绩效评价结果将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获得政策扶持、资金支持、薪酬激励等情况挂钩。 具体来看,一是突出政策导向。重点考核新增支小支农担保业务规模及占比,新增1000万元及以下担保业务规模及占比、担保费率等指标。二是鼓励业务拓展,弱化盈利考核。重点考核新增担保业务规模、放大倍数等指标,鼓励担保机构主动作为、扩大业务规模。三是弱化盈利考核。明确了结合政府性融资担保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情况,在经济下行期内,可暂不考核该项指标或适当降低指标分值。四是强化正向激励。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担保机构获得资本金补充、风险补偿、补贴、奖励等财政支持以及确定负责人薪酬、工资总额的重要依据,增强机构内生动力。五是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既提供绩效评价指标分值和评分标准供各地参考,又允许各地结合本地及机构实际对指标和分值进行调整。 专家表示,政府性融资担保具有“保本微利”的性质,从国际经验看,对于加强小微企业资信水平、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具有良好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性融资担保运用范围逐步推广,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将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未来,监管层有可能出台更多措施,解决贷款非息费用较高问题。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多渠道夯实资本实力至关重要。5月27日,金融委办公室发布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第二条指出,出台《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把补资本与优化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兴业研究宏观分析师陈昊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监管部门就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试点永续债发行,扩大可发行优先股的银行范围。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此前惠及的机构主要为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城商和农商等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未明显改善。所以从去年开始,多次金融委会议也提到了要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随着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冲击的体现,未来中小银行不良暴露压力更大,补充资本的急迫性也有所上升,因此,现在要强调这方面内容。”他表示。 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4000多家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占全部商业银行的比重超过50%,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但当下,中小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承压,部分机构信用风险积聚,流动性紧平衡压力也存在。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城商行与农商行的不良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三者分别为2.45%、4.09%和1.91%;同期,资本充足率明显较低,且相比去年年底也有下滑趋势。总体来看,中小银行资本紧张问题日益突出,其也在积极寻求资本补充的渠道。 国内银行的资本补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源性的,利润转增是中小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的主要来源;另外一种是外源性补充资本方式,如发行二级资本债、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等。其中,二级资本债发行是中小银行依赖程度较高的一种资本补充方式。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亟需适当降低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门槛,一定程度放宽监管标准。 5月4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二十八次会议,会议认为,中小银行对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的工作方案,要抓紧落实。必须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服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在充实资本的同时,解决好中小银行在业务定位、公司治理、信贷成本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治理结构与业务发展良性循环。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 事实上早在4月3日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就谈到了对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多种方式,他表示,通过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做实资产分类、加大拨备计提和利润留存,增强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通过发行普通股普通股、优先股优先股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债等方式,拓宽银行补充资本渠道和方式。支持地方向部分高风险中小银行注入资金、可变现资产,或者通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注资的方式,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同时,也特别欢迎符合条件的、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参与到中小银行的改革重组中来。 “这也就说明未来的这个方案大致有四种方法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陈昊谈到,一是通过留存收益来内源补充资本;二是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三是通过地方财政以及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甚至国企注资;四是欢迎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入股中小行来补充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5月27日当天,银保监会还发布了《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扩大了保险资金可以投资的银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的范畴。取消发行人总资产不低于1万亿元,净资产不低于500亿元的要求;将发行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9%,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的要求调整为“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规定”;取消发行人外部信用等级AAA级的要求。陈昊表示,取消上述限制使得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于中小行发行的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扩充了中小行这些资本补充工具的投资者范畴,也便利了中小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的发行。 不过他也提醒,此前由于部分银行的风险事件,使得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资本补充工具的风险特性有所凸显。未来若不能尽早明确银行处置流程和对其资本工具的影响,使得市场对银行资本工具的风险特性有着比较明确的预期,可能会加大投资者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中小行资本补充工具的发行。
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再有新动作。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办公室5月27日发布消息称,根据金融委统一部署,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委成员单位,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原则,将于近期推出以下11条金融改革措施。 ----- 速览!11条金融改革措施将于近期推出 1.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 2.出台《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制定《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实施意见》 3.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行业绩效评价指引》 4.出台《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等四部规章,发布《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等八项主要规则 5.出台《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转板上市的指导意见》 6.出台《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 7.发布《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 8.发布《外国政府类机构和国际开发机构债券业务指引》 9.推动信用评级行业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评级机构和民营评级机构在我国开展债券信用评级业务,鼓励境内评级机构积极拓宽国际业务。 10.引导注册会计师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11.出台《加强金融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意见》 ----- “易纲行长日前表示,‘人民银行将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大货币政策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支持针对性和精准度’,并介绍了五方面具体工作。包括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改进政府性担保机制、加大债券市场融资支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11条措施中的很多内容,都是这五方面具体工作的细化或延伸。”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连平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这些举措未来有利于推动《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货币政策要让资金更好地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思路顺利落地。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可以预见,一部分改革措施将于近期落地实施,这有助于提升银行业的稳健性,提升资本市场效率,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金融稳定运行,从而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支持和推动小微企业融资 “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向中小微企业,这也成为11条措施中的“重头戏”。连平指出,11条措施中有6条都非常明确地从各个方面支持和推动小微企业融资,使小微企业融资更加便利、更加顺畅、融资成本更低。 实际上,解决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金融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和民生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却对保民生、保就业作出重点部署。‘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最重要的切入点就在如何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上。”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向《金融时报》记者分析称。 11条措施的第一条即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温彬认为,该办法从信贷投放、内部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监管政策落实、产品及服务创新等方面,考核更强调精细化与差异化,更科学全面系统,是对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评价机制的探索,有助于强化对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约束,激励银行提供差异化服务,从而有力地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为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谈及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李建军认为,这样一是要确保企业资金可得性的持续性,二是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要有更好的担保和征信机制。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据了解,很多中小微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不仅包括贷款利率,还有担保费、评估费、财务顾问费等非息费用。为降低担保费率,充分发挥风险分担作用,11条措施中就包括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行业绩效评价指引》。“我们判断,除本次提及的担保费之外,未来监管层还可能出台更多措施,解决贷款非息费用过高问题。”王青说。 另外,为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和供应链融资,金融委办公室还表示要出台《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该办法显然是根据国家总体要求,围绕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小企业特别是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开出的一剂良方。同时也充分表明,商业汇票不是取消的问题,而是要更好地通过创新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江财九银票据研究院执行院长肖小和对《金融时报》记者说,这一措施有利于盘活现有一部分票据承兑和贴现存量,激活释放服务中小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对于推动票据市场发展,进一步通过供应链票据融资及应收账款票据融资服务实体经济及中小企业起到重要作用。 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 受疫情冲击,当前小微企业正成为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王青认为,11条措施进一步聚集两个关键点:一是“落实尽职免责要求”;二是“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前者解决“不敢贷”问题,后者解决“不能贷”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数量有4000多家,资产总额约占到整个银行体系的1/4,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小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小银行自身管理能力和经营实力有限,特别是其客户群体有一定特殊性,中小银行资本紧张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中小银行受冲击较明显,中小银行也在积极寻求资本补充的渠道。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就强调,要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11条措施的第二条也指出,出台《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把补资本与优化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从一季度数据看,城商行与农商行的不良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三者分别为2.45%、4.09%和1.91%;同期,资本充足率明显较低,且相比去年年底也有下滑趋势。 兴业宏观分析师陈昊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从2018年开始,监管部门就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此前惠及的机构主要为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随着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冲击的体现,未来中小银行不良暴露压力更大,补充资本的急迫性也有所上升。因此,现在要强调这方面内容。 “未来的方案大致有四种方法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陈昊谈到,一是通过留存收益来内源补充资本;二是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三是通过地方财政以及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甚至国企注资;四是欢迎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入股中小银行来补充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同日,银保监会还发布了《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扩大了保险资金可以投资的银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的范畴。取消发行人总资产不低于1万亿元,净资产不低于500亿元的要求;将发行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9%,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的要求调整为“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规定”;取消发行人外部信用等级AAA级的要求。 陈昊表示,取消上述限制使得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于中小银行发行的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扩充了中小银行这些资本补充工具的投资者范畴,也便利了中小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的发行。 下一阶段金融业改革开放全景图展开 除小微企业、中小银行等要点外,11条措施还涵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金融消保等领域。 王青表示,资本市场方面,主要是创业板和股转系统改革,即通过推进注册制实施,加快新三板改革,支持企业通过股权方式融资。这一方面有助于激活股市融资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控制宏观杠杆率。 “最新发布的11条金融改革措施,前期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推出的时机成熟。例如,《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等此前都已发布了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了大量意见。”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在连平看来,11条措施中还有一个要点,就是金融方面的对外开放,涉及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如何更好地便利外国政府等相关机构从事在华债券业务、扩大外资评级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等。未来金融对外开放的新的重要领域将会进一步得到拓展。他相信,这些措施的出台会有助于推动新的金融开放能更好地落到实处,也能加快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开放步伐。 另外,11条措施还包括引导注册会计师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出台《加强金融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意见》等内容,强调规范行业发展,加大对金融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两会期间就宣布近期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反应速度快、力度大。既布局全面,直击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又着眼长远,展开了下一阶段金融业改革开放全景图。 “今年上半年即将过去,下半年的各项改革任务更加艰巨。这次集中宣布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涉及商业银行、资本市场、金融工具、金融中介等多方面,既是对中央工作部署的落实,也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在疫情冲击下行稳致远。”解运亮表示。
作为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组成,小微企业成为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更是十余次提及“小微企业”,明确指出“为保市场主体, 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生存更加艰难,聚焦“六保”“六稳”,监管再次瞄准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出实招。 根据国务院金融委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金融委成员单位,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原则,将于近期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11条措施中,前三条紧紧围绕小微融资问题,通过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中小银行并加速补充资本,以及推动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支小支农、降低担保费率等,促进小微企业融资更加便利顺畅、降低融资成本。 专业人士指出,下一步各商业银行会将尽职免责规定进一步细化,着力解决基层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中小银行资本资本补充渠道有可能进一步拓宽,除普通股、优先股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债等手段之外,部分中小银行还可能通过改革重组等方式,引入外部资金。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引导商业银行加大服务力度 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11条措施首条即围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要求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早在今年4月9日,银保监会已就《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暂行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记者了解到,银保监会正在根据各界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办法》,将尽快发布实施。 《办法》主要涵盖三部分内容:一是明确评价内容,设置标准化指标。二是确定评价机制,规范组织开展方式及流程。三是明确评价结果的运用方式,突出与相关政策措施的协同。强化监管评价结果对商业银行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导向作用。 具体来看,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情况的监管评价,主要涵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情况、体制机制建设情况、重点监管政策落实情况、产品及服务创新情况、监督检查情况等五方面评价要素。针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鼓励银行大幅增加的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等业务,《办法》均设置了具体考核指标。 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该措施针对当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目前面临两方面的挑战给予了有力回应和明确部署。一方面,尽管目前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推行“尽职免责”,但只是不追责,如果发生不良,基层人员仍然需要做追缴等工作,“对商业银行落实尽职免责要求”尤其迫切和关键。另一方面,LPR不断下调,以及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别定价,无疑会在短期内缩减银行息差,甚至可能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但银行目前仍有继续反哺实体经济的空间,有银行通过永续债补充资本平衡了部分压力。在此过程中,“完善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更有能力、有意愿、有担当、有问责地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本次改革绩效考核以及出台《办法》,确保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融资,表明监管对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的支持力度将继续加大。 中小银行:深化改革补充资本 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 中小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民营和小微企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受资本短缺、管理薄弱和风险处置渠道狭窄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机构积累了一些风险和问题,少数机构和地区还比较严重。 其实自2018年开始,金融监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不仅逐步拓展永续债试点范围,同时将可发行优先股的银行范畴拓展到所有股东超过200人的商业银行。但是受制于多方面因素,政策实际多惠及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情况未有明显提升。 2019年以来,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被监管层面多次提及。随着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冲击的体现,未来中小银行不良贷款暴露压力增加,亟需补充资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金融委要求,银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制定了《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拟于近期正式出台。 据了解,《方案》就中小银行结合当前形势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作出安排。重点推动中小银行持续深化改革,建立依法透明高效、真正相互制衡、适合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机制。督促中小银行坚守初始定位,强化股权管理,解决好中小银行在业务定位、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持续深化改革,压实地方责任,督促中小银行坚守初始定位,强化股权管理,健全公司治理,严肃市场纪律。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用好用足现有市场化渠道,有效提升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团队指出,此时加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也将有利于增强中小银行防风险能力,将能更好地抵御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带来的冲击,并帮助中小银行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未来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可能将主要集中于四个渠道:一是留存收益等内源性资本补充渠道;二是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三是地方财政、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国企进行注资;四是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参与补充资本。 明明表示,当前中小银行更聚焦于服务中小微企业,但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经营风险也更大。预计方案发布后将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和方法做出更加具体和针对性的规定,促进中小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业务彼此促进,良性发展。在缓解民营和小微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做到短期精准发力、长期彻底改善。 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强化政策导向 弱化盈利考核 近日,财政部印发《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绩效评价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旨在推动各地建立正向激励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支小支农担保供给、更好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助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记者注意到,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绩效评价采取百分制,绩效评价体系共有四个维度:政策效益、经营能力、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绩效评价结果将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获得政策扶持、资金支持、薪酬激励等情况挂钩。 具体来看,一是突出政策导向。政策效益指标,主要反映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在坚守融资担保主业、聚焦支小支农、主动降费让利等方面发挥效益的情况。重点考核新增支小支农担保业务规模及占比、新增1000万元及以下担保业务规模及占比、担保费率等指标。 二是鼓励业务拓展,弱化盈利考核。经营能力指标,主要反映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业务拓展和可持续经营情况,重点考核新增担保业务规模、放大倍数等指标,鼓励担保机构主动作为、扩大业务规模。 三是弱化盈利考核。在经营能力指标中,明确了结合政府性融资担保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情况,经济下行期内,可暂不考核该项指标或适当降低指标分值。 四是强化正向激励。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担保机构获得资本金补充、风险补偿、补贴、奖励等财政支持以及确定负责人薪酬、工资总额的重要依据,增强机构内生动力。 五是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既提供绩效评价指标分值和评分标准供各地参考,又允许各地结合本地及机构实际对指标及分值进行调整。 专家认为,政府性融资担保具有“保本微利”的性质,从国际经验来看,对于加强小微企业资信水平、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具有良好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性融资担保运用范围逐步推广,未来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上或将有进一步发挥作为的空间。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融资担保政策制度体系在实践中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在资金使用效率(担保责任余额放大倍数)等方面亟待提高。目前很多中小微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中包含的担保费、评估费、财务顾问费等非息费用加总后甚至可能达到利率成本的1-2倍。未来监管层还可能出台更多措施,解决贷款非息费用过高问题。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曾刚 王伟 2020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但商业银行总体表现较为平稳。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51.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7%,同比增速较去年末有所减缓。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5%,但中小银行盈利增长乏力,其中城商行利润增速同比出现负增长。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1%,较2019年末下降10BP,达到近两年来新低,其中农商行净息差较上季度下降幅度较大。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91%,较上年末增加5BP,已升至2009年以来新高。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覆盖率稳步提升,达到151%以上,但不同类型银行流动性分层现象日趋明显,流动性风险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 展望2020年二季度,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仍是商业银行主要任务。商业银行应在监管部门指导下,差异化做好对疫情影响客户的金融服务支持,恢复正常生产和经营并稳定就业;同时应着力化解金融风险,特别应关注中小银行风险特征;商业银行应加强市场风险管理,提升针对市场异常波动的应急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国际资本市场剧烈波动;适时启动逆周期监管,帮助银行体系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完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机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快速蔓延,全球经济步入衰退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国际方面,美国金融市场受到疫情强烈冲击,美联储启动史无前例的宽松政策;欧洲经济景气指数严重下滑,英央行两次紧急降息,欧央行启动紧急抗疫购债;日本被迫将奥运会推迟至2021年,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新兴经济体整体走弱,政策进一步宽松。国内方面,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6.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目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正在有效进行。展望二季度,国际疫情拐点尚未出现,加之部分新兴国家仍有可能成为新的疫情爆发点,对中国外部需求也会造成不利冲击,这将对经济的全面恢复形成制约。 从货币政策来看,一季度央行通过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1.75万亿元长期资金,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通过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5%,M2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 2020年一季度银行业监管政策主要侧重于引导商业银行支持防疫和恢复经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加强银行业乱象整治等。包括通过专项再贷款、再贴现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促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推广运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加强银行业乱象整治,对涉嫌违法发放贷款、信贷资金被挪用、反洗钱等违规领域加大处罚力度,并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资本杠杆、流动性、定价等领域作为监管重点发力整治方向;发布商业银行股权管理办法和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中小银行公司治理。 二、银行业运行情况 ❑资产规模增速下降 截至2020年3月末,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监管指标数据,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51.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7%,同比增速较去年末有所下降。2018至2019年以来,受益于资本补充渠道拓宽、金融供给侧改革力度等因素,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2020年一季度,由于受到疫情冲击,部分行业开工不足,与之相对应的信贷需求也受到干扰,导致资产增速出现下降,资管新规暂缓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理财资产回表的速度。在不同类别银行中,中小银行资产增速要低于大型银行。2020年一季度,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产同比增速分别为10%、12%、8%、8%。 图1 商业银行贷款及贷款增速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中小银行利润增长乏力 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5%,增速有所回落。分银行类别来看,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增长5%、9%、-1%、2%。继2019年9月以来,城商行利润增速第二次同比出现负增长。 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98%,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2.09%,较2019年末分别上升了0.11%和1.13%。 图2 商业银行净利润及增速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以净息差衡量各类银行的盈利能力,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1%,较去年月末下降了10BP,达到近两年来新低。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农商行净息差为2.44%,较上季度末下降37BP,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农商行资产收益率下降与负债成本居高不下之间的错配风险更加明显。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净息差分别较上季末下降8BP、3BP和9BP。 图3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风险状况 1. 不良贷款增速加快 不良贷款余额环比增速下降。截至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1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986亿元,较12月末增加8%,较去年同期增长21%,不良贷款生成速度有所加快。从最近几年来看,不良资产余额仍在稳步上升,上升幅度要显著高于资产增速。 图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91%,较上年末增加5BP,已升至2009年以来新高。目前银行不良资产仍面临一系列压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受疫情影响,餐饮、住宿、房地产、文化娱乐等行业复工复产延迟,导致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不良资产上升相对较快,个人客户收入下降也会增加信用卡业务的违约;二是监管要求银行做实真实不良资产,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强化监管和非标置换将逐步完成,将进一步加快不良资产的暴露。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疫情经济冲击对银行业不良率影响的“滞后性”,并做好相应的预判和应对。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银行都对受疫情影响企业采取了还本转期续贷、贷款展期、利息减免、征信保护等阶段性扶持措施,大部分客户也可依靠存量资金或其他融资手段支撑一段时间,因此疫情在一季度还不会直接带来不良贷款的快速上升。二是不良率自身的滞后性特征。当前不良主要体现在4~6年前开发或者叙做的业务,并不能完全体现当前的资产质量,也不会立刻体现在一季度不良数据中。三是一些特定领域引发的信贷风险可能不在不良率的统计覆盖范围内,但也会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造成较大冲击,例如一季度经济疲软导致新增债券违约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且预计会继续上升,在目前债券信用运行机制下,债券违约可能最终转化为表内不良贷款。 分银行类型来看,不良率走势也出现分化。农商行、城商行不良率分别为4.09%和2.45%,较去年末上升19BP和13BP,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股份制银行不良率为1.64%,与年末持平;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保持稳定,小幅微升1BP。 图5 主要类型银行不良率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2. 逾贷比有效压缩 逾期天数指标一直是监管看重的反映资产恶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截至2020年3月末,大部分银行已经按照要求压缩了逾贷比(逾期90天贷款占不良贷款比例),多数银行逾贷比均压缩到了100%以内。但随着逾期指标监管的日趋严格,银行逾贷比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3. 中小银行风险抵补能力下降 拨备覆盖率体现了银行抵御预期损失的能力。截至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3.2%,较上季末略有下降。当前拨备水平远高于监管要求,且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稳健水平,总体风险抵补能力仍处于合理区间。但也要看到尽管大中型银行的抵补能力较为稳健,但城商行和农商行不仅低于平均水平,且一直处于下行趋势。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31%,较最高点有所下降。大型商业银行本身拨备覆盖率较高,远超最低标准,适度下调可适当优化利润结构。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99.9%,连续两个季度上升,风险抵补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商行3月末拨备覆盖率为150%,较去年末下降了4个百分点。农商行3月末拨备覆盖率为122%,较上季度下滑6.4个百分点。 图6 主要类型银行拨备覆盖率变化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4. 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上升 流动性比例。截至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58.57%,较2019年末上升0.11个百分点。分银行类型来看,除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下降2.27个百分点之外,其他银行流动性比例有所上升。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为2.51%,较2019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与年初基本持平;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4.9%,较2019年末下降0.5个百分点。 图7 主要银行类型流动性比例变化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2020年3月末流动性覆盖率为151.53%,较年初上升了4.9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流动性覆盖率呈现阶梯上升趋势,显著高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要求的100%监管指标。 从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各项流动性指标数值都满足监管指标的下限。未来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点仍然应该是不断提高额外流动性的运用效率,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股份制商业银行需要重点保持流动性指标的稳定,并对市场流动性压力情景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面临较大挑战,未来还是应该在加强核心负债、降低负债成本、增加资本金补充和合理压缩同业资产规模上多下功夫。 图8 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从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各项流动性指标数值都满足监管指标的下限。未来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点仍然应该是不断提高额外流动性的运用效率,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股份制商业银行需要重点保持流动性指标的稳定,并对市场流动性压力情景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面临较大挑战,未来还是应该在加强核心负债、降低负债成本、增加资本金补充和合理压缩同业资产规模上多下功夫。 5. 其他一级资本占比依旧偏低 2020年3月末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88%、11.94%、14.53%,较2019年末均略有下降。在结构性上,其他一级资本对资本充足率的贡献继续上升,从12月末的1.03%上升到1.06%,说明2019二季度以来监管引导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占比仍相对偏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其他一级资本充足率更是大幅低于平均水平,说明仍需在政策上进一步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二级资本充足率贡献由2019年6月末的2.72%下降到2020年3月末的2.59%,这也与包商银行事件后中小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市场收缩有关。 图9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趋势 三、银行业二季度运行展望与建议 疫情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修复,而且,修复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实体经济的损失,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金融层面的风险。与金融危机时风险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然后向实体经济传导不同,新冠疫情首先冲击的是实体经济,然后向金融体系传染,这意味着,金融风险的暴露会滞后于实体经济。也正是预期未来可能出现巨额损失,美国的大型银行在一季度大幅提高了拨备力度(平均为上年同期的3~4倍),利润水平也随之大幅下降。 对中国银行业而言,对潜在风险同样需要未雨绸缪,对挑战的严峻程度要有前瞻性的评估,并及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预计,2020年二季度开始,银行体系仍将保持一定的规模增速,继续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但所面临的风险损失压力可能会显著上升,利润增速则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金融与实体变化的同步,反映了金融回归本源,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正日渐畅通。 从长期看,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较为充足的政策空间,随着实体经济的全面复工复产,银行整体风险仍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过,考虑到疫情冲击有较为显著的结构性效应,特定区域、客户、行业所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不同机构由于业务的区域分布、客户类型以及客户所处行业有所差异,加之经营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参差不齐,行业分化有可能进一步加大。 加大政策力度,支持中小银行发展 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商业银行总体资产、利润、不良率表现较为平稳,但其中出现的中小银行指标下滑的情况还需引起重视。首先,中小银行利息收入不及预期,其中,农商行净息差较上一季度下降37BP,城商行利润同比出现下降,这表明中小银行的盈利情况不容乐观,原因既包括中小银行负债成本较高、负债结构不合理,也包括在资产方面中小银行主动定价能力不足,资产收益率下降。其次,中小银行集中度风险较高、行业结构单一,经营区域集中,在疫情冲击下会导致风险较难分散,资产质量堪忧,此外,疫情影响最大的小微企业也是中小银行主要客户,其经营情况恶化会率先传导到中小银行资产质量。第三,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委托-代理”关系、利益调节机制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按照遵循市场化原则决策,部分中小银行公司治理还存在较大缺陷。第四,中小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相对不足,无论从自身资本补充渠道还是资本充足率情况,还是从流动性、存贷比、核心存款依存度等风险指标来看,都要弱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小银行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普惠金融客户的能力,助力“六稳”和“六保”政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着力改善中小银行生存环境,及时化解潜在风险,为中小银行长期稳健发展创造条件,确保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考虑通过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在部分中小银行定期存款占比不断上升、息差收窄压力加大,且缺乏足够手段进行负债结构管理的情况下,存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对降低负债成本至关重要。而且,负债端成本的降低,也可以为资产端利率进一步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是规范存款、理财市场。加大对存款自律机制执行的监管力度,强化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控,适度加大对资金套利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理财产品和结构性存款产品的规范,确保结构性存款和理财产品的定价相对存款趋于合理。畅通从资产端利率到负债端利率的市场化传导路径,逐步提高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 三是实施差异化、逆周期的监管政策。如实施差异化、逆周期监管政策,阶段性灵活下调目前2.5%的储备资本要求,降低中小银行资本监管负担,以实现宏观审慎调控的目的;灵活调整拨备覆盖率要求,鼓励银行利用拨备核销坏账,降低风险资产压力;优化资本补充监管协调机制,明确规则、简化流程,为商业银行(尤其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提供便利;引导银行合理分红,增加银行内源资本补充能力,在满足投资人合理回报的同时,将更多的利润转增资本;此外,针对中小银行创设专门的货币信贷支持工具,给予其更多低成本、中长期的资金支持,帮助它们降低负债成本和流动性风险,等等。 加强市场风险管理,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随着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快速传导到国际资本、商品市场,国内商业银行参与的国际金融市场业务也面临较大波动,其风险预判能力以及市场、操作风险管理专业能力也遭受较大考验。三月份,疫情全球扩散叠加原油价格战,诱发海外流动性枯竭,导致中资美元债市场整体出现较大幅度下跌,部分银行的外币债券投资遭受浮亏。四月份,个别银行挂钩原油期货的产品,在短时间内造成客户和银行近百亿元的巨亏,一方面暴露了国内银行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内在逻辑缺少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商业银行在代客背景的自营业务方面缺少必要的审慎性和风险预警机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以及银行业务日趋复杂化,中资银行不可避免会更深入的介入到国际金融市场,所以需要高度重视当前国际利率、汇率、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金融产品风险,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控,严格产品管理,提升市场异常波动下的应急管理能力。 加快数字化转型,助力小微企业 中国银保监会近期就《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将有助于小微企业缓解长期以来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小微企业风险的复杂性与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不完全匹配,在当前疫情中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互联网贷款是支持小微融资的有效方式,可以从线上化、触达、风控、成本四个角度促进小微信贷服务。一是加速小微信贷转型线上化,加大线上金融供给能力;二是提升小微触达,优化信贷供给,提升信贷效率;三是有效提升风控效率,根据小微群体的特征来建立风控模型,以该客群既有替代数据判别欺诈风险和信贷风险;四是推动线上信贷流程,引入大数据风控和智能风控技术促进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此外,还应建立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更充分地发挥互联网经营贷款的价值,实现供给侧的升级改善,具体措施可包括:通过互联网经营贷实现货币政策对小微企业的精准传导,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小微信贷;合理区分互联网经营贷和消费贷款并进行差异化的监管;通过在受托支付、交易场景、合作平台资质、风险控制模式等方面制定系统的规则,来对贷款资金流向、用途等进行管控。 (本文作者介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
中证网讯(记者 陈莹莹 欧阳剑环)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26日表示,中小银行整体运行平稳,流动性充裕,风险可控。但今年以来,中小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承压,部分机构信用风险持续积聚,风险处置任务较重,个别机构面临一定的流动性紧平衡压力。 该负责人表示,银保监会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督促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完善公司治理,服务实体经济。压实各方责任,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解决发展难题,推动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国134家城商行资产总额38.1万亿元,负债总额35.3万亿元,不良贷款率2.49%,拨备覆盖率147.65%,资本充足率12.65%。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资产总额39.1万亿元,负债总额3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4.9%,拨备覆盖率107.4%,资本充足率12.2%。 上述负责人表示,银保监会将中小银行风险处置化解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决策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压实风险处置责任,凝聚多方合力,不断完善处置政策,创新探索处置方式,推动高风险机构处置工作持续推向深入。 据悉,过去一年,平稳有序处置了包商银行等高风险机构,稳妥化解中小银行局部性、结构性流动性风险,强化市场纪律,防范风险蔓延。此外,2019年还处置完成109家高风险农合机构,高风险机构数量稳步下降。 针对城商行的风险问题,银保监会坚持分类施策和标本兼治,通过压实各方责任,持续推进城商行在深化改革中化解风险。一方面,针对不同机构的风险程度和风险特征,指导银行“一行一策”制定风险化解方案,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多措并举化解风险。推动银行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加大不良处置力度、及时补充资本等措施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支持银行引入优质的战略投资者,改善治理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进行市场化兼并重组等。另一方面,督促城商行坚守定位,聚焦主责主业,以持续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引导银行服务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沉服务重心,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优化股权结构,健全适应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机制。鼓励加大资本补充力度,优化资本结构,增强资本实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内控管理,培育审慎经营文化。 针对农合机构的风险问题,银保监会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稳中求进、真实有效”的处置理念,坚持各方参与、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多措并举、分类施策:一是推动省级政府切实承担风险处置责任,帮助农合机构处置不良资产,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引入合格战略投资者,打击逃废债行为、营造良好信用环境。二是调动发挥好农合系统内生动力,督促指导省级联社切实承担辖内农合机构风险处置的牵头责任,充分履行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发挥好风险处置平台作用,开展系统内帮扶。三是积极稳妥引入包括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国有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合格投资者对高风险机构进行并购重组,引资引智引制,促进高风险机构步入良性发展。四是加强事中事后“贴身”监管。把推动高风险机构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机构坚守市场定位,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治理机制,强化内控合规管理,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