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29日消息,1-8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软件业)延续1-7月快速恢复态势,软件业务收入、利润同比增速持续回升,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和集成电路设计收入较快增长。 一、总体运行情况 软件业务收入增速持续回升。1-8月,我国软件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9984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较1-7月提高1.4个百分点。 利润增速稳步上升。1-8月,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020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较1-7月提高0.5个百分点,但较上年同期回落3.5个百分点。 软件出口增速由正转负。1-8月,软件业实现出口297亿美元,受个别出口规模较大企业下滑影响,同比下降1.3%,增速较1-7月下降3.7个百分点。其中,外包服务出口76亿美元,同比增长5.5%;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12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工资总额增速略有下降。1-8月,我国软件业从业平均人数683万人,同比增长1.6%;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同比增长3.8%,增速较1-7月下降0.8个百分点。 二、分领域运行情况 软件产品收入稳步增长。1-8月,软件产品实现收入13699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较1-7月提高2.1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收入的比重为27.4%。其中,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达到1217亿元,同比增长8.3%,占软件产品收入比重为8.9%。 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增速持续上升。1-8月,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30095亿元(在全行业收入中占比为60.2%),同比增长11.9%,较去年同期回落5.0个百分点。其中,大数据服务收入1326亿元,同比增长15.1%;集成电路设计收入1315亿元,同比增长18.0%;云服务收入1148亿元,同比增长6.6%;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5073亿元,同比增长12.3%。 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收入增速由负转正。1-8月,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共实现收入772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8.0个百分点,较1-7月提高2.3个百分点。 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增速稳步回升。1-8月,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收入5418亿元,同比增长5.6%,较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较1-7月提高2.0个百分点。 三、分地区运行情况 东、西部地区软件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1-8月,东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0174亿元,同比增长10.8%。中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290亿元,同比下降0.3%。西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993亿元,同比增长12.4%。东北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527亿元,同比下降0.4%,四个地区软件业务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80.4%、4.6%、12.0%和3.0%。 主要软件大省业务收入增速持续回升。1-8月,软件业务收入居前5名的省份中,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上海软件收入为分别为9168亿元、8512亿元、6737亿元和4415亿元,分别增长10.4%、14.1%、7.9%、13.4%和8.6%,分别较1-7月提高0.9个、1.3个、1.6个、1.4个和1.9个百分点,五省市合计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为65.3%,比去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中心城市软件业务收入增速稳步上升。1-8月,全国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7096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比重为54.2%,占比较去年同期降低0.4个百分点;中心城市软件业利润总额3670亿元,同比增长5.6%。
□本报记者熊永红傅苏颖 全国股转公司日前宣布,颖泰生物精选层挂牌申请将于6月10日上会接受审议。颖泰生物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农药原药、中间体及制剂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GLP技术服务。公司此次拟募资用于农药原药产品转型升级及副产精酚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及偿还银行贷款。 拥有三大品类百余种产品 根据招股说明书审议稿,上市公司华邦健康直接持有颖泰生物7.99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70.94%,通过全资子公司华邦汇医持有1524.25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35%。华邦健康合计持有公司72.29%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 张松山为华邦健康的实际控制人,并通过华邦健康和华邦汇医合计控制公司8.14亿股股份,占公司发行前股份总数的72.29%,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作为华邦健康的农化业务主体,颖泰生物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创新,形成了品种丰富、工艺技术较先进的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三大品类百余种产品。公司业务遍布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受到ADAMA(安道麦)、CORTEVA(科迪华)、NUFARM(纽发姆)、LANXESS(朗盛)等知名跨国农化公司的认可。 公司在农化行业深耕十余年,构建了集研究开发、技术分析、中间体、原药及制剂的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公司拥有成熟的自主研发创新体系,截至2019年末,已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74项,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多项农药注册登记证,并拥有境内农药登记证403项,位于行业前列。公司主持和参与制定公布实施的国家和行业标准22项。其中,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17项,参与制定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国际标准5项,并均已公布实施。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申请并获得通过的FAO/WHO国际农药标准的企业。公司先后获得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称号、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称号。 2016年-2018年,公司分别位列全球农化行业销售收入的第13名、第12名和第10名,位于中国本土农化公司之首。公司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农药行业销售百强企业前三名。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2018年,公司分别位列全国农药销售百强的第3名、第2名、第3名、第1名和第2名。 自产农化产品收入占比超50% 颖泰生物的自产产品主要包括农药原药、制剂及中间体,涵盖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三大品类,分别应用于防除杂草等有害植物、防治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及防治害虫。公司的贸易类产品主要为草甘膦、麦草畏、双甘膦等大品类广谱性除草剂原药及中间体产品。 2017年-2019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61.22亿元、61.9亿元和52.3亿元。其中,自产农化产品业务收入分别为31.36亿元、46.75亿元和45.57亿元,自产农化产品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1.23%、75.53%和87.14%。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尤其是自产农化产品业务的收入变动,体现了公司核心业务的发展情况。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6.25%、22.87%和24.76%。其中,自产农化产品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4.04%、25.59%和26.65%。 公司坚持以研发促进市场,以市场带动生产的发展思路,利用自身的研发优势和GLP实验室优势,与ADAMA、科迪华(原陶氏杜邦)等国际知名农化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与国际知名农化企业长期紧密合作,保证公司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较强的技术能力和通畅的销售渠道,保证了公司产品不断创新和产品的顺利销售,也保证了公司的持续盈利。 四类问题受关注 近日,颖泰生物就全国股转公司提出的针对公司信披、规范性等四类共计50个问题进行了回复。 根据招股说明书审议稿,公司的产品销售以出口为主。报告期内,公司外销收入分别为38.08亿元、39.26亿元和30.8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2.21%、63.43%和59.00%。 全国股转公司要求,补充披露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发行人主要出口产品的关税政策情况,报告期内是否存在关税明显上调的情况,是否对发行人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颖泰生物回复称,2018年度、2019年度,受影响的产品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7.35%、2.91%,2019年该类产品因加征关税等原因收入有所下降;2018年度、2019年度,受影响的产品毛利占营业利润的比例分别为8.89%、5.95%,由于受影响产品占公司营业收入及营业利润的比例较低,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仍不会对发行人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2019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95亿元,比上年减少15.04%,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2元,比上年减少36.48%。全国股权公司要求,公司结合订单及合同签订情况、生产经营情况,补充披露营业收入下降的具体原因等。 颖泰生物回复称,2018年、2019年,公司自产、贸易业务的订单签订情况与收入变动趋势一致,2019年收入下降的原因主要系贸易业务收入下降。公司创立初期以轻资产的贸易业务为主,凭借渠道优势快速发展壮大。在全球农药生产向新兴国家转移的大趋势下,规模化生产能力及成本控制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公司在浙江、江苏等省份完成生产基地布局,逐步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产产品为主的生产型企业。近年来,公司主动调整经营战略,减少贸易业务量。公司经营发展方向的变化,主要根据自身业务结构及经营发展阶段而作出的合理选择。 募资使用方面,全国股转公司提出,经测算,本项目投资静态所得税后回收期(含建设期)为6.08年,项目投资所得税后内部收益率31.05%。要求公司说明募投项目和金额的合理性。公司回复称,募投项目产品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全球目标市场规模足以有效容纳公司产能。
夏去秋来,河北省内丘县北赛村的酸枣种植林里,一株株一人多高的酸枣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像一串串喜庆的小灯笼。“今年收成不错,亩产能到300斤,刨去成本,至少能挣40万元!”种植户闫振国笑得合不拢嘴。 闫振国曾是一名采石工人,在大山里,他要搬起沉重的岩石毛料,锤制成10斤重的方石砖。“赶上行情不好,干一年只能挣3万元左右。”采石对山林破坏大,县里越来越重视环保,闫振国退出了老本行。 内丘县是名医扁鹊故里,酸枣仁是品质上乘的中药材。在相关部门扶持下,闫振国种了5000亩酸枣林,还创办了自己的生态农业公司。“来年收入还能增长。”闫振国的野生酸枣通过嫁接等技术改良,将逐渐迎来丰产期。 “钱袋子”鼓起来的不光闫振国。近三年来,内丘县中药材种植规模从不到10万亩增长至15万亩,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十三五”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一系列惠民举措,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持续较快增长的居民收入,让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越来越足。 ——收入做加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大关。 凭着肯吃苦、勤学习,2016年加入北京诚和敬养老健康产业集团的务工人员张滢,从一名普通照护员成长为诚和敬养老驿站大兴区海子角南里站站长,月薪也从4000元涨到6000元。“现在大城市养老照护人才紧缺,我的工资逐年上调,最近报考了健康管理师,技能和收入还能继续增加。”张滢对未来满怀憧憬。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将就业置于“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之首,为居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首次突破3万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长96.6%,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接近完成。 “在就业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劳动者工资水平不断增长,成为推动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都阳说。 ——负担做减法,个税改革提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 “现在每月工资多了700元,又不用交个税了,每年能多攒下3000多元,我正计划着年底给家里添置个洗碗机。”汶瑞机械(山东)有限公司职工高燕涛说,自己所在企业的很多员工都领到了减税“红包”,“到手的工资多了,大家的干劲也更足了。” 2018年8月,关系亿万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法完成第七次大修。数据显示,2019年实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加上2018年10月1日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和优化税率结构翘尾因素,合计减税4604亿元,使2.5亿纳税人直接受益,人均减税约1842元。 “持续推进的减税降费,优化了收入分配格局,让居民‘钱袋子’更加充实。”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匡贤明说。 ——结构更优化,城乡、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种地越来越有奔头!”河南周口市西华县西华营镇来洼村农民崔金力兴奋地说。5年前,他的小麦地土壤板结、酸化,亩产只有700斤,在当地土壤治理专家党永富指导下,他不断改善土壤环境,今年亩产超过1200斤,平均每年增收1万元。 “十三五”期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居民、中西部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2015年的2.73缩小到2019年的2.64。 ——保障有力度,民生安全网守护百姓“钱袋子”。 “养老金年年涨,现在每月能领到近2000元,足够支付养老费用。”谈起现在的生活,江西鹰潭市信江新区社区养老中心82岁的娄坝水老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到2020年,我国已实现基本养老金“十六连涨”,退休人员获得感持续增强。 截至去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9.6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多人,一张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正为居民持续增收保驾护航。 “当前,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这就要求保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让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杨德才说。(本报记者 吴秋余 邱超奕)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9日 01 版)
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兼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吴宏耀,在会上介绍了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有关文件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农业农村部:到“十四五”期末 各地超50%土地出让收益将用于农业农村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介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意见》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积极稳妥、分步实施,按照“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调整土地出让收入城乡分配格局,既要在存量调整上做文章,也要在增量分配上想办法,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加快补上“三农”发展短板。这个文件明确提出,从“十四五”第一年开始,各省(区、市)要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到“十四五”期末,以省(区、市)为单位核算,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 韩俊表示,现在我们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60%,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了,到了该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三农”的时候了最近几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一年要达到6、7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三农”增加了600、700亿元的投入。毫无疑问,这项改革的逐步实施,将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个有力的资金支持。 农业农村部:城镇常住人口已达8.48亿,城镇化水平升至60.6% 韩俊介绍,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土地增值收益主要还是用在城市,城市建设可以说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是很大的。我们作了一个统计,从2013年到2018年全国的土地出让收入累计高达28万亿,扣除成本性支出以后,土地出让收益是5.4万亿元,占到了土地出让收入的19.2%。土地出让支出用于农业农村资金合计是1.85万亿元,仅占土地出让收益的34.4%,占土地出让收入的6.6%,用在城市建设的比例比农村要高得多。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征地规模和土地出让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大幅度提高,向城市倾斜的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格局,确实是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建设。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由1978年的1.72亿人,增加到了8.48亿人,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了60.6%,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长期以来,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偏低,这是造成农业农村建设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要全面促进乡村振兴,需要真刀真枪地干,需要真金白银地投。因此,必须要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网9月24日讯(记者 董小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得比例,到“十四五”期末,以省(区、市)为单位核算,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要达50%以上。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在国新办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可能突破7万亿,针对土地出让收入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意见》对健全中央和省级适当统筹的资金调剂机制作出了安排。 《意见》允许省级适当统筹。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主要由市、县政府安排使用,但省级政府可以从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中,统筹一定比例的资金,在所辖各地区之间进行调剂,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县和财力薄弱县。 《意见》明确中央统筹的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使用,对北京、上海等少数省份适当放宽要求。北京、上海等地的土地出让收入很高,但农业农村占比较低,允许这些地区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具体比例,但必须确保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不断增强。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记者于文静、戴小河)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十四五”第一年开始,各省(区、市)将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十四五”期末,以省(区、市)为单位核算,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要达到50%以上。 这是记者在国务院新闻办24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消息。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对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作出安排。 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在会上表示,长期以来,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直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作用发挥不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必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长效机制。 据介绍,意见提出了5个方面的重点举措:明确了以省(区、市)为单位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2种可选择的计提方式;明确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支出的统计口径;明确了建立市县留用为主、中央和省级适当统筹的资金调剂机制;明确了允许各地根据乡村振兴实际需要,打破分项计提、分散使用的管理方式,对土地出让收入进行整合使用;明确了加强对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的核算,特别是要求不得虚增土地出让成本,缩减土地出让收益。 “最近几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一年要达到六七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三农’增加了六七百亿元的投入。”韩俊说,这项改革的逐步实施,将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资金支持。相关部门将压实工作责任,强化保障措施,加强考核监督。
本报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常钦)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兼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吴宏耀介绍有关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在城市。“全面促进乡村振兴,需要真刀真枪地干,需要真金白银地投。”韩俊表示,除了继续增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三农”的投入以外,也要想办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就是一个重要的资金筹措渠道和制度安排。 意见明确提出,从“十四五”第一年开始,各省(区、市)要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到“十四五”期末,以省(区、市)为单位核算,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三农’增加了六七百亿元的投入。这项改革的逐步实施,将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韩俊说。 为防止支出碎片化、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意见提出要统筹整合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衔接好,一定要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各地可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整合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现代种业提升等突出短板。“乡村振兴的一般性工作任务,要争取通过其他渠道统筹解决资金问题,不列入这项改革增加的资金使用范围。”韩俊说。 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意见对此采取了一些措施。“明确向县级倾斜的政策导向。”吴宏耀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主要由市、县政府安排使用,重点向县级倾斜,赋予县级政府合理使用资金的主动权。地方土地出让收入主要是用来搞建设的,地方资金使用总量没有减少,只是使用范围和结构发生了变化,没有给地方政府增加新的负担,对地方财政收支影响不会太大。 土地出让收入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会不会出现一些地区计提资金用不完、一些地区不够用的情况?意见对健全中央和省级适当统筹的资金调剂机制作出了安排。 允许省级适当统筹。省级政府可以从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中,统筹一定比例的资金,在所辖各地区之间进行调剂,重点是支持粮食主产县和财力薄弱县。 中央统筹的资金向部分地区倾斜。考虑到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财力弱、乡村振兴任务重,意见强调,中央财政统筹的资金要向这些地区倾斜使用。对北京、上海等地适当放宽要求,但必须确保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不断增强。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5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