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9月23日消息,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提出20个重点方向和支持政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加大5G建设投资,加快关键芯片等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在光刻胶、高纯靶材等领域实现突破,实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升稀土等特色资源在开采、冶炼、深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水平等。《意见》还指出,要加大科创板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补短板 《意见》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质增效。加大5G建设投资,加快5G商用发展步伐,将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优先向基站建设开放,研究推动将5G基站纳入商业楼宇、居民住宅建设规范。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关键软件等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动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合理有效投资。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意见》指出,加快新材料产业强弱项。围绕保障大飞机、微电子制造、深海采矿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在光刻胶、高纯靶材、高温合金、高性能纤维材料、高强高导耐热材料、耐腐蚀材料、大尺寸硅片、电子封装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实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升稀土、钒钛、钨钼、锂、铷铯、石墨等特色资源在开采、冶炼、深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水平,加快拓展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在光电子、航空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意见》提出,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补短板。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建筑、医疗等特种机器人、高端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装备、高档五轴数控机床、节能异步牵引电动机、高端医疗装备和制药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高端装备生产,实施智能制造、智能建造试点示范等。 此外,《意见》指出,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节能环保产业试点示范,加快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和打造10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100个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引导和储备1000个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形成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发展格局。适时启动新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5G、人工智能、车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率先在具备条件的集群内试点建设一批应用场景示范工程。 《意见》明确,支持有条件的集群聚焦新兴应用开展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优化发行上市制度 《意见》明确,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优化发行上市制度,加大科创板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公司)债券发行力度。支持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计划,按市场化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围绕保障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鼓励建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独立或联合承担国家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和产业化等建设项目。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合作,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放宽或取消外商投资限制,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条目。 分析人士认为,《意见》的印发有利于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行业龙头公司快速发展。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强上下联动、凝聚合力,协同推进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各项重点任务。进一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加快科技、人才、金融、数据等要素优化集聚共享,试点建设一批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或事业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今年4月以来,南昌龙头岗综合码头对标国际一流港口,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港口码头面貌、运营管理水平和作业效率均得到较大提升。开发了商务计费系统,使码头集装箱业务办理效率提高了70%。根据货物种类设计了对应装卸工艺,提高了不同货物种类的作业效率。这是江西省加快推进港口服务标准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据省港口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从今年4月开始,江西省持续强化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港口码头运营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下一步,省港口集团将对标宁波舟山港等国内一流先进港口管理经验,在省内重点打造一批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港口码头。重点开展集装箱、散货自动化码头工程建设,智能控制系统和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以及码头作业安全风险防控等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把新建、拟建港口码头打造成为所在城市的美丽窗口和亮丽名片,为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提供高质量港口服务支撑。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编制“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 在17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齐发声,围绕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释放了密集利好,包括谋划“十四五”期间的信息化发展工作,加快编制“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等。 “当前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从量的增长走向质的提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杨小伟表示,2019年我国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发展成效不断显现。截至去年年底,全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2.7亿,约占网民数的1/3;全国已开通5G基站13万个。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2%。 围绕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更多支持政策蓄势待发。杨小伟表示,下一步,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编制“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二是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三是夯实能力基础,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四是做强实体经济,持续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动能。五是聚焦脱贫攻坚,坚决打好网络扶贫收官战。六是提升治理能力,加快建设数字政府。七是释放创新活力,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八是坚持开放合作,高质量推进数字“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方面,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表示,将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步伐。坚持以标准为引领,加强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推广,通过企业贯标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化应用和快速推广。打造多层次、系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将供应链向供应网络转变。持续培育融合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有关负责人沈竹林表示,将加快建立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抓紧完善数据包括确权、共享、流通、交易以及收益分配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加快编制“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等。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是国家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使命。记者从近日举行的“行走自贸区”陕西自贸区云座谈会上获悉,陕西自贸区持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模式,并取得新进展,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开辟新局面。 推动建立双向投资合作园区 提升合作效果 陕西自贸区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不断创新互联互通合作机制,深化交流合作。 建成“中欧”“中俄”等国际合作园区,聚集了一批世界知名企业,比如,德国博世、宝马,法国阿尔斯通、达能,瑞士布勒、欧瑞康等世界500强企业;在俄罗斯、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设立生产基地、分销网络、物流园区,陕汽集团、隆基乐叶光伏、爱菊集团等陕西企业先后入驻。同时创新合作园区建设模式,在自贸试验区沣东新城建设“中俄丝路创新园”采取“一园两地”模式,有效提升合作效果。 加快物流枢纽建设 实现快速发展 在物流枢纽建设方面,陕西自贸区创新开展一系列通关新模式,中欧班列实现了快速发展。7月24日,西安至基辅中欧班列开行后,中欧班列(西安)开行已达15国45个城市,开行线路15条,辐射范围实现了欧亚区域全覆盖。 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西安)共开行1667列,是去年同期的2倍;运送货物总重130.1万吨,是去年同期的1.9倍,开行量、货运量、图定班列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自贸区充分发挥第五航权政策优势,持续加密航线航班,今年6月7日,陕西首条洲际第五航权全货运航线“首尔—西安—洛杉矶”正式开通,截至6月底,累计开通国际航线88条,通达全球36个国家74个主要枢纽和经济旅游城市;其中,全货运航线达到32条(国内17条,国际15条)。 不断拓展人文交流渠道 扩大影响力 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创新教育合作机制。建设三年多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不断拓展教育领域合作方式,联合38个国家(地区)151所大学组成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丝绸之路职教联盟,打造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平台。设立国际汉唐学院和中国书法学院,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骨干力量。建设中医药养生双创小镇,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建设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中心,落地海外文化艺术品的保税展览拍卖,依托全国首批文化出口基地,搭建“丝路汇”文化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推进文化贸易出口。 与此同时,陕西自贸试验区还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合作,成立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协作体,开播全国首家丝路频道,实现在多媒体环境下多种传播资源的融合,“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影响力显著提升。
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深化改革推进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发布,旨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推动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航运业、造船业和相关制造业技术进步、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性保障。 《意见》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科学谋划、创新驱动、精准施策、统筹推进,构建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体系,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提出了“两步走”的推进方式,明确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即到2025年,解决现阶段制约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在船检体制机制、法规规范、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发展,基本建成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体系。到2035年,形成“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监管有力、服务优质”的船舶检验新格局,船舶检验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前列,实现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意见》聚焦关键要素和薄弱环节,明确了船舶检验在体制机制、法规规范、机构建设、队伍建设、监督管理、支撑保障、开放合作等7个方面的23项主要任务,特别强调了要强化船舶技术法规建设、船舶检验机构建设、船舶检验队伍建设等核心发展要素的发展。 《意见》结合船舶检验发展实际,提出推进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明确鼓励各地改革创新化解履职难题,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新体制机制履行船舶检验职责;提出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船舶检验业务分工,强化地方船舶检验管理责任的落实,保障船舶检验的有效供给;明确要发挥船舶技术法规引领性作用,通过技术法规建设推进造船业、航运业的发展。 《意见》提出,要强化船舶检验开放融合发展,创新船舶检验制度和检验模式,为自贸区(港)建设提供便捷优质的船舶检验服务,进一步推进商渔船检验融合发展。同时要推进船舶检验全面协调发展,加强船舶检验监管体系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绿色生态技术应用、国际交流合作。 《意见》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加强统筹,及时了解各项工作任务推进落实情况,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着力强化船舶检验基层基础基本功建设,及时评估工作推进成效,结合新形势新要求适时调整工作安排,持续优化工作机制,不断推动船舶检验事业向更高质量发展。(总台央视记者 唐颖)
物流业是什么?物流业是实体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全国每年近300万亿物资高效流转的背后,是中国制造的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是城市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也是内外循环高效运转的血脉。 当下,新的发展机遇正在让物流业这条蓬勃跳动的血脉更有力、更强劲。 日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会议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会议指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 传化智联高级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朱江英告诉记者:“此次会议将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一高度,更加坚定了我们以智能物流服务平台的打造助力国家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推进数字化升级 助力企业供应链降本增效 作为“公路港”模式的首创者,传化智联致力于建设服务产业端的智能物流平台。在全国已开展业务的64个智能公路港网络基础上,目前,正发力“仓、运、配”一体化物流服务,打造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系统,让企业物流实现一键发货、一单到底、全程智能化管理和在线支付。 现今,传化智联已实现智能物流线下线上全国一张网,已为快消、钢铁、家电、化工、能源等40多个行业的上百万家企业提供服务,为其降低综合物流成本30%至40%。每年有数百万辆货车、数十亿吨物资和数千亿资金在平台网络中高效流转。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传化智联全国各港平台营业额275亿元,同比增长37%;纳税10.5亿元,同比增长57.55%。在疫情影响下,公司强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生产经营稳中有进,全国公路港3月底即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全网实现扣非后净利润4.43亿元,同比增长16.83%。 与此同时,辅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传化智联正在努力升级数字化技术与产品,推进物流领域的数字化升级和公、铁、水、空的互联互通。传化智联的公路港正加速智能化升级。目前,已实现14个公路港启动无感停车业务,实现长沙、杭州区域无人车场景落地。2019年5月,杭州传化公路港率先完成了5G环境试点搭建。 朱江英坦言:“在自身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以‘持续帮助企业供应链降本增效’为使命,为客户、产业、国家创造价值。为此,我们将继续发挥自身在物流领域的先发优势和多板块集成优势为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助力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出贡献。” 聚焦物流背后庞大资金流 打造一体化物流服务解决方案 商流带来物流,物流背后则是庞大的资金流。从货款、运费,到围绕司机和货车的各类消费,每一项都是万亿级的资金流转。与此同时,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货主企业,都有着大量迫在眉睫的金融服务需求未能被完全满足。 朱江英告诉记者,目前传化智联已经形成“物流+信息+金融+科技”的一体化物流服务解决方案能力,帮助客户提升从产到销、从当地工厂到全国客户的供应链效率并在“化工、车后、快消、3C家电”四个行业实现重点发力。 “我们依托拥有的第三方支付、商业保理、融资租赁、保险经纪的全牌照资质和一体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将金融服务与物流业务的协同效应不断深化。”据朱江英介绍,截至2020年上半年,传化智联金融业务聚焦物流企业复工复产与传化智能物流平台的协同效应持续强化,实现主营收入1.55亿元,利润总额0.42亿元。截至报告期末,保险经纪业务保费规模1.17亿元,同比增长22%。 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传化支付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授牌,成为物流行业首家获此认定的三方支付机构。8月,传化支付与浙江电子口岸签署货车ETC在线支付业务3个月累计金额突破3000万元。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钱向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资金的安全与周转是物流企业的两大核心痛点。线上化的智能支付方式,改变了行业传统支付习惯。货款的线上化支付与实时结算,一方面减少了人工操作带来的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防止挪用货款的现象产生。此外,传化支付还有效解决了当前商贸企业短时融资的需求与物流企业账款难收的问题。”
8月29日,由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冶金公司承建的赤峰中唐特钢精品钢项目炼铁工程开工。 此项目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汐子镇汐子工业园区,工程内容为赤峰中唐特钢有限公司年产270万吨精品钢项目炼钢区域土建施工、钢结构制安、设备安装工程图纸内所有项目及发包人要求的项目施工,具体施工范围包括高炉区域的高炉本体系统、炉顶系统、槽前转运站及槽上系统、槽下供料系统、上料系统、风口平台及出铁场系统、粗煤气系统、热风炉系统、渣处理系统、喷煤系统、煤气干法布袋除尘系统、BPRT鼓风机站系统、通风除尘系统、高炉主控楼等,合同工期360天。 中唐特钢项目2019年11月2日正式签约,由河北唐山金马钢铁集团投资建设,选址于宁城县经济开发区汐子工业园区,项目总投资164.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拟占地5000亩,建设年产270万吨精品钢、300万吨焦炭以及联产17万吨LNG、24万吨液氨。项目计划2022年末建成投产,项目投产达效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值18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直接就业8500人,间接带动就业3万人。目前项目已批转建设用地2497亩,除环评手续外,其他手续均已办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