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无疑为众多企业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立身之本,降低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纾困,金融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2020年,金融系统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免收费等多种方式,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已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那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金融业可以怎么做?行动方案已经给出了答案。 首先,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促进银行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运用,引导督促金融机构合理定价,发挥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 根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最新一期(2021年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3.85%,5年期以上LPR4.65%。这已是LPR连续9个月维持“原地踏步”。而回顾2019年8月20日改革后的首次LPR报价:1年期LPR为4.25%,5年期以上LPR为4.85%。 LPR报价利率对接实体企业融资成本,该指标按兵不动,意味着企业贷款利率未来一段时间整体保持平稳,体现的是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一贯的思路。 值得关注的是,日前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带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可以预期的是,接下来相关工作会继续稳步、有序推进,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减负”。 其次,积极稳妥发展普惠金融,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普惠金融服务了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24万亿元,同比多增1.75万亿元。 那么,未来该如何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渠道和途径是多样的。比如,延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这一点,在去年1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经明确。而日前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也将此作为今年要做的一项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正常,但是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特殊困难仍需要加以帮扶。实施好和适当延长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生产经营稳定恢复。 最后,加大“信易贷”模式推广力度,支持开展信用融资,拓展贷款抵押质押物范围。 “信易贷”本质上就是以信用为核心元素的一个创新型普惠金融产品,重点是通过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力度。通过“信易贷”扩大信用贷款规模,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找到根本出路,所起到的效果是看得到的: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示范平台(全国“信易贷”平台)公布的数据,近一年融资金额达到971.47亿元,融资笔数27985笔,累计授信47671笔,授信金额1663.6亿元。 笔者认为,做好“信易贷”模式推广工作,是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将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畅通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总之,瞄准“痛点”和“难点”,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减负”,更多政策红利将释放,是实实在在的“好招”。
在全民“投基”的当下,不少国内知名基金明星成为现象级的热议对象,“坤哥封神,蔡总信仰”,持续贡献基民们的每日话题供养。 在国外,近期大热的ARK 基金管理人凯瑟琳·伍德同样因为屡战封神被尊称“女版股神巴菲特”、“牛市女皇”,威名横扫华尔街。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牛市女皇带领的ARK基金因连续重仓押中特斯拉、Zoom,比特币等超级品种,旗下5支主动基金中表现最少翻倍。上市满5年的4支年化回报率37%,打败了绝大部分同类产品,成为现象级ETF。 ARK往期战绩的胜率之高,已充分证明了其对行业趋势的洞察能力及投研逻辑的准确性。由此其也当仁不让成为了行业机构中理想的抄作业对象。 现在,在其最新发布的2021年技术趋势中,列举了未来以下15个领域存在投资机会:深度学习、大数据创新、虚拟世界(游戏、AR和VR)、数字钱包、比特币的基本面和机构使用情况、电动汽车、自动驾驶以及其商用化(打车服务等)、无人机运输、轨道航天、3D打印、长度测序、多种癌症筛查、第二代细胞与基因治疗。 虽然涉及的标的是在国外,但这些领域也给大家提供了非常好的投研思路。 1,深度学习领域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AI)的一种形式,它利用数据来编写软件。通过「自动化」软件开发,例如交互式计算机、自动驾驶汽车、消费者应用软件。它所创造的价值要比当年的互联网要多得多。 ARK预计在未来15-20年,深度学习领域将为全球股票市场增加30万亿美元的市值。这个领域的直接受益板块是人工智能芯片产业。 未来五年人工智能处理器的支出将增长四倍以上,从目前的50亿美元到2025年的220亿美元。 2,数据中心(包括云计算) ARK认为ARM、RISC-V和GPU将成为主流的处理器,ARM市场份额将从现在的0%扩大到2030年的71%的,同时以45%的年增长率将营收扩大到合计190亿美元。 2020年,ARM处理器市占率仅0.1%,但到2030年,ARM处理器则将直接跃升至82%。目前苹果、微软等PC都在加紧努力支持ARM处理器,英特尔时代将被终结。 在数据中心方面,ARK相信以GPU为主导的加速器将成为新兴主流的主要处理器,到2030年,该行业将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长,营收达到410亿美元。 3、虚拟世界领域(包括电子游戏、AR和VR) 虚拟世界的定义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的环境,人类将来每天任何时候都可以与虚拟世界互动,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ARK认为,虚拟世界的行业营收每年将增长17%,从现在的1800亿美元左右增长到2025年的3900亿美元。 电子游戏将成为远离家庭和工作的,且更加便宜的第三场景。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人们花在玩电子游戏上的平均时间将从每人每天1.1小时增加至1.5小时。全球游戏市场将会以16%的年复合率增长,从2020年的1750亿美元涨至2025年的3650亿美元。2025年电子游戏内部购买占游戏总收益的比例将达到95%。 此外,在过去这些年里,像Snapchat、Facebook和苹果这样的公司已经开始在AR领域增加投资,现在AR和VR已准备规模化,这个市场将会以59%的年复合增长率在未来的五年内增长,从30亿美元涨至五年后的280亿美元,同时整个虚拟板块营收将在2025年达到4000亿美元。 4、电子钱包 ARK认为,电子钱包因为其成本低、便捷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趋势。如今正开始渗透到包括股票和贷款在内的全部传统金融服务领域,成为金融产品之外的商业活动的引领平台。到2025年每个用户的电子钱包里可能会有至少2万美元,美国将在这一行业有4.6万亿美元的机会。 从中国的移动支付金额来看,短短5年内就爆发了15倍以上。2015年的约2万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约36万亿美元,几乎是GDP的3倍。 5、比特币有望涨到4万美元 ARK认为,比特币的市场参与者们从未像现在一样关注比特币的长期趋势。截至2020年11月,大约有60%的比特币供应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变动,这是市场长期关注的证据,也证明了比特币持有者的对于比特币未来的发展信心更强。如果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成份股公司将1%的现金用于比特币,ARK估计比特币的价格将再上涨约4万美元。 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其规模可能从大约5,000亿美元增加到1-5万亿美元。 6、电动车:继续看多特斯拉,提及中国新能源 作为全球交通时代新趋势,电动车自然也是ARK的重点关注板块。ARK认为,电动汽车的售价将接近于燃油车。而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正在开发创新的电池设计,使得电动车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长的续航。即便是疫情期间,燃油车的销量在持续递减,但电动车仍然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持续的增长,2020年增幅达30%。 根据莱特定律预测,电动汽车的销量将从2020年的220万辆大幅增长约20倍,在2025年达到4000万辆。但该预测最大的风险是,传统汽车制造商能够成功转型到电动以及自动驾驶汽车。 此外,ARK还看好新能源车的自动驾驶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伍德认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会让出行成本进一步降低,进而得到广泛应用,将主导城市交通。目前全球的出租车市场大约产生1500亿美元的收入。但到2030年,自动驾驶出租车平台每年将会产生超过1万亿美元的利润。 7,无人驾驶及无人机 ARK认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会使出行成本降低到如今出租车服务成本的十分之一左右,从而得到人们的广泛采用。无人驾驶出租车可能会主导城市交通。 到2030年,自动驾驶出租车平台每年将会产生超过1万亿美元的利润。此外,汽车制造商和车队的所有者将分别获得2500亿美元和700亿美元的利润。 此外,疫情加速了非接触式无人机配送的这一新型配送方式。单就食品配送来说,2020年全球在线食品配送销售额增长超过40%。在约40%的外出准备和送货上门的食品中,无人机送货将占到近一半。 在未来五年的某个时间点,无人机将运送超过20%的包裹货物。而到2030年,无人机送货平台将带来约2750亿美元的货物配送收入,500亿美元的硬件销售收入,以及120亿美元的地图绘制业务收入。 8,轨道航天:每年超2700亿美元的价值 随着火箭发射和卫星的制造成本下降,正在颠覆整个航天工业,使其不再是一个被视为垄断和官僚主义的行业。 此外,得益于深度学习、移动连接、传感器、3D打印和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几十年来一直膨胀的成本开始下降。其结果是,卫星发射和火箭着陆的数量激增。 ARK预计,轨道航天的发展机会——包括卫星连接和超音速飞行——将为行业每年创造超过2700亿美元的价值。 9、3D打印 3D打印技术节省了时间、成本,并杜绝浪费,同时创造了全新的部件架构。 ARK表示,与传统的减法制造方式不同,3D打印是一种逐层制造物体的增材制造方式。3D打印缩短了设计和生产之间的时间,将权力转移给设计师,并以传统制造成本的一小部分降低了供应链的复杂性。 ARK相信,3D打印将给制造业带来一场革命,其年增长率约为60%,即从去年的12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200亿美元。 10,生物科技:基因检测与癌症筛查 在生物科技领域,ARK明确看好长读测序、癌症检查、细胞和基因疗法等先进技术。 长读测序(Long-Read Sequencing)可以提供更完整的人类基因组蓝图。下一代DNA测序(NGS)是基因组革命背后的驱动力。 与短读平台相比,长读技术提供了更高的准确性、更全面的变体检测和更丰富的功能集。到2025年底,高度精确的长读和短读测序将几乎实现成本平价。长读测序所带来的营收将以每年82%的速度增长,从2020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50亿美元左右。 癌症筛查方面,作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检查技术,与传统的组织活检相比,液体活检在预防更多癌症死亡方面表现的更为显著。目前创新技术的融合已经将多种癌症筛查的成本从2015年的3万美元降低了20倍至现在的1500美元,预计到2025年还将再降低80%以上,达约250美元。 ARK认为,目前细胞和基因疗法正处于早期阶段。第二代的细胞和基因疗法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转变而来:液态到固态肿瘤、同源自体到异体细胞治疗、同源自体到异体细胞治疗。 ARK预计下一代的细胞和基因疗法创新将使肿瘤治疗的潜在市场规模增长20倍。
1月25日,新发布的《2021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提出,上海将会在今年新增1万个公共充电桩;1月初,特斯拉发布消息,表示其在中国大陆开放的超级充电站已经突破700座,覆盖300座城市。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在私人桩之外建设更多公共充电桩的需求,正在被放大。 实际上,作为新能源汽车重要的配套设施,公共充电桩曾是先于新能车的“风口”。2015年9月,在政策指引下,这一行业正式启动。当年年底,国内桩企已经达到100多家,而彼时,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为50万辆。 最初,进入公用充电桩领域的公司,多以与电力或汽车行业相关企业为主,而在利润和补贴“诱饵”下,大量中小投资人也相继进入市场。2017年,国内桩企数量迅速扩大到了1000家;2018年底,这一数字超过了2000家。 尽管新能车保有量持续提升,但大量懵懂之中跌跌撞撞进入到公共充电桩行业的企业,在尝到了行业早期补贴和发展的红利后,迅速感受到了市场过剩带来的苦涩。尤其是在深圳、广州等华南城市,价格战骤起、地租成本推高,大量充电站废弃、产能被迫亏本退出。 “只要有资金,谁都能进入这个行业了。”广东一家公共充电桩老板对作者表示,连深圳一些当地土豪和有自己车队的物流公司都纷纷进入,先行者的业务开拓和技术完善,让这门生意失去了门槛。 在洗牌过程中,公共充电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了特来电、星星充电和国家电网三家市占率最高的头部企业。但是,具体到每座城市,竞争格局仍然混沌,例如在北京和广州,仍然有将近200多家公共充电桩运营商,就连广西柳州这样的低线级城市,运营商数也已达到10多家。 同时,互联网玩家也不甘寂寞,以滴滴旗下的小桔充电为代表,一些平台公司试图弯道超车,通过将全国站点连接到同一平台上一统江湖,猎取传统运营商逐鹿过后的果实。而传统运营商,也从最初的重资产建站,转变为着力发展充电网络平台。 新旧势力“擦枪走火”。5年时间,在公共充电领域一轮野蛮生长后,行业得以重塑,但一场不见硝烟的新暗战,却又燃起。 电站大建,地租疯涨 肖明是深圳一家中等规模充电站老板,他在2017年刚到深圳做公共充电桩时,正是黄金时期。 建一座公共充电站,成本通常分为三块。首先是电桩,1千瓦成本大概400元左右,一个小功率直流桩为60千瓦,约要2.4万元,120千瓦大功率在4.8万元左右,中等规模电站大概有20个大功率直流桩,电桩建设成本在100万元上下。交流桩成本则在一两千元左右,虽然成本低,但因为充电时间长、周转率低,实际并不划算。 其次是电缆和变压器,考究一点的还要做地面硬化、加盖雨棚等,平均而言,基建同电桩的成本比例是1:1,也就是说,一个总功率2400千瓦的站,建设成本要在200万左右;最后一项大额支出在场地费,除了部分国企或电网公司下属充电桩运营商可以在远郊或城中村自建场站外,绝大多数民营运营商都要租赁土地,跟场地方的合作方式包括租金和收入分成。 肖明建站时,关外龙华区的场地,每平米月租金只要十七八元,他投资了一座装配40个60千瓦电桩的电站。彼时,附近只有本地品牌智联的一座电站同他竞争。肖明的那块场地月租正常不到2万元,由于供小于求让生意火爆,汽车充电需要排队,给场地的分成每月就能达到5万多元。 “也就一年多时间,在充电车辆没有太多增长的情况下,附近就冒出来了五六个电站,并且都是60个车位左右的大站。”肖明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尤其是大量充电站短期上马,让场地租金疯涨。 深圳的充电站场地租金在2018年和2019年开始飙升,肖明告诉作者,自己的月租金涨到了每平25元以上,涨幅50%,而关内的一些场地,还要额外收进场费,最高能达到30万元。 “黄埔大道是充电桩较少但车辆特别多的路段,场地租金高到每月每平米80元;市中心停车场,一个停车位(约14平米)月租金1600元,算下来月租金一平100多元。一个车位装两个充电枪,一个枪每月要充几万度电,才能把租金给补回来。”黄杨在广州运营一家公共充电桩公司,他告诉作者,市区里的停车场几乎都已经被运营商扫过一遍,最疯狂的时候是在2019年,“租金已经贵到离谱”。 成本上升,收入却在下降。 公共充电站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服务费,通常,客人消费1元,有6毛钱需要作为电费交给电网。在行情好的时候,肖明的电站卖出一度电,能收入4毛钱左右的服务费。但很快,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源,服务费降到了两毛多,“成本都收不回来”。 为了招徕客户,各家运营商还要竞相从事促销活动,打折送礼品。“送礼品,便宜东西人家还不要,得送点贵的,比如一个充电宝,五六十块。”肖明最近做了一场活动,“但最后也没作用,你搞的时候车主过来,你搞完别家搞了,车主又跑到别家去了”。 大量荒废,无人接盘 因为疫情,让很多本就盲目进入行业、希望赚到快钱的投资者在去年雪上加霜,许多无法维持下去的公共充电站停运荒废。 “早期建的公共桩大多数是交流桩,现在司机大部分充直流桩,一个小时能充完谁会去充七八小时的交流桩,加上早期的桩技术差,也缺少维修,因此基本就是闲置和废弃了。”黄杨向作者解释到。 即便是大型运营商,也不能完全幸免。 “他们拿下来的场地,电费比较高。例如和小区合作,物业电费可能每度要1元,他们再加上6毛钱的服务费就是1块6毛钱,比别家高很多,当然没人去了。”王敬是广西柳州市一家本地公共充电站老板,他告诉作者,特来电很早就进入到了柳州市场,建了很多公共充电桩,但现在全部淹没在了荒草里,尤其是小区里的慢充公共桩。 特来电还在广西桂林景区建有几十个充电桩,在停运后,当地政府曾找到王敬,希望他能去接手,更换设备后重新运营,但被他婉拒:“既然人家特来电那么大一个公司都遗弃了这个站点,就说明那个地方没有人充电嘛,既然人家选择遗弃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做,还要去填这个坑呢?” 像王敬这样趋于保守的投资人已经不在少数,作为一个“年轻”的风口行业,公共充电桩在废弃后,却大都难以找到“接盘侠”。 “如果站是自建的,土地是自己的,运营时间能稳定在10年以上,下家也许愿意接手,因为时间长可以收回成本,但目前大多数充电站跟场地方的签约年限只有三四年,而且出让方除了成本外,还让下家支付后几年预期收益的三成,下家当然更不愿意接手了。”肖明告诉作者,这也是很多停运电站无人问津的原因。 补贴成本的提高和政策的收紧,同样致命。 “建设补贴之前是按成本的30%来计算,一些企业自身生产充电桩,同时又经营公共充电站,把自己的桩卖给自己的站,把成本虚报得比较高,这样补贴就拿得多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资深人士对作者表示,早期进入者大建特建电站,很多就是为了拿补贴。 王敬是在2019年1月进入行业,他告诉作者,自己至今没有拿过补贴。 “申报补贴的成本很高,比如我们一个交流桩最高补贴不超过3万元左右,第三方验收的费用就已经3000元了;为了拿补贴,公司业务的各个环节还都需要发票,增加了税务成本;同时,要准备这些材料,还要配备人手。”根据王敬的计算,他光为申请补贴花费的成本,就要占到补贴额的20%左右。 有一个案例让肖明记忆犹新:“深圳一家配备20个桩的充电站,找计量检测院来做验收,结果对方开出的费用就高达几十万。”他说,自己在深圳做桩这几年,只拿到过龙华区政府的一笔20万元补贴。 对此,一位深圳市政府的退休官员告诉作者,当初制定充电站验收政策的时候,只指定了一家机构,且没有给它规定价格,“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以后出篓子恐怕是难免的”。 经营不善的充电站陷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困境,但更为尴尬的是,就算找不到下家,原有的运营商也不能跑路了之,因为大量的固定成本还在。“充电桩可以拆走,但填入地下的变压器和电缆基本都拿不走,他们只能撑到跟场地方的租约到期。”黄敬说。 不玩电桩,转战平台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上升,“抢跑”的公共充电桩能否校准步伐? “2015-2016年是大多数运营商跟场地方签约的年份,租期一般五六年,今明两年,会是租约到期的高峰期,到时很多赚不到钱的运营商会终止续租,退出市场。”肖明对于未来的前景,保持乐观。 根据《中国汽车报》引用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产业观察报告,充电桩运营行业的头部效应正在显现,截止2020年11月,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占据充电桩运营企业前三强,运营公共桩的数量分别为17.86万、16.67万和14.42万台,在公共桩中占比分别为25.69%、24.0%和20.75%,三者累计充电桩保有量之和占全部商用充电桩行业的70%。 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在给作者的书面回复中认为:“目前充电行业的价格竞争的确很激烈,但它会淘汰一部分没有实力的运营商,让行业更好发展。预计到2021年下半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部分运营商的淘汰,充电价格会恢复到良性阶段。” 目前,北京市场的改变已经先于深圳和广州,其公共充电桩运营商的服务费基本维持在每度8毛钱左右。第三方平台E充网的一名前高管对作者表示,在北京市场中,特来电、星星充电、国网等头部公司市占率很高,他们基本维持住了价格。 深圳市发改委重大项目协调处前处长陆象桢则向作者预测,3-5年内,深圳市场会从充分竞争上升到有序竞争,通过资本整合,深圳最终会留下10家以内的公共充电桩企业,“至少有90%都会消失,好的地段大家都抢得差不多了,下一步企业就是要去布网”。 当公共充电站建设运营已经充分竞争、逐步企稳,建立平台成为了参与者正在转移的另一个战场。今年,特来电和星星充电都没有在深圳市场上布局新的站点,他们的业务重心已转移到做轻资产平台运营上,将更多的第三方站点接入到自己的网络。 原本,特来电在APP上只提供自营充电站信息,现在,已经以平台姿态接纳其他运营商、建设充电网络。于德翔对作者表示,充电桩只是一个简单的充电设备,充电网则是一个“设备层、控制层、能源层、数据层”深度融合的智能充电系统。一位接近星星充电人士也对作者表示,公司思路也在从重资产建桩向轻资产平台转变,2021年的重点是发展云平台。 提到平台,永远无法避开那些原生的互联网公司。传统线下运营商转型的同时,线上玩家们也顺势而入。 这其中,包括了快电和云快充等新玩家,他们没有重资产的充电站,只经营第三方平台,通过跟原有的大运营商谈“总对总”合作和大范围地推,粘结充电站和导流用户。一位快电高管对作者表示,全国60多万公用桩中,已有70%入驻快电平台。 不过,特来电等大型运营商与这些平台们的蜜月期能持续多久,仍是疑问。 此前,滴滴旗下小桔充电也曾同运营商合作,小桔充电通过滴滴平台的大量司机和用户给运营商导流。然而,特来电等几家大型运营商后来发现,小桔充电也在偷偷建立自己的站点,于是立即终断了跟小桔的连接。 “小桔跟大运营商谈总对总合作时,从对方拿到了7折的充电优惠,但小桔给到用户的优惠是8-9折,自己从中赚到了折扣的差额,这让对方很受伤。”肖明向作者道出了双方决裂的另一个原因。 上述匿名的行业资深人士对作者表示,因为目前国内充电站规模仍然很小,新平台通过“烧钱”地推,可以做到迅速占领站点,但新起的纯平台,目前只能做到连接站点,背后的运维数据和深层服务仍然无法掌握。 “特来电要做的是场地、电池、平台网、数据等6个维度的运营,单纯一个互联网平台,不具备布局或运营以上6类的综合优势,很难做好充电网运营。”于德翔对于传统商家不会被滴滴等互联网平台颠覆,抱有信心。 因为几乎一年没有发展,肖明收入锐减,他在犹豫要不要换个行当,对于目前疯投平台而不建站点的“矫枉过正”,他充满疑问:“都想白嫖,那最后羊毛出在谁身上呢?” (为保护隐私,文中王志、肖明、黄杨、王敬均为化名)
1月5日,针对国盛证券调研称伊利、蒙牛基础白奶产品元旦后涨价的消息,伊利董秘办回复个人投资者表示,公司基础白奶有不到5%的提价,主要因原奶成本上涨的压力,具体经营计划将在年报中披露。 蒙牛相关负责人对搜狐财经表示,消息正在核实中。 国盛证券今日发表的研报指出,近期渠道调研反馈,伊利于12月29日对旗下基础白奶产品进行提价,提价幅度3-5%。蒙牛于12月底开始对旗下白奶产品进行提价,提价幅度约4-5%, 根据农业部数据,当前生鲜乳价格已达4.18元/公斤,已经接近14年历史峰值4.27元/公斤。 国盛证券根据调研反馈,提价产品占伊利常温奶比重约20%,预计销售收入约150亿元左右,按照提价中枢4%测算,则预计增厚收入约0.8%。但从成本端来看,按照农业部数据,行业原奶价格Q4同增约5%,考虑到公司原奶自给率约30%,成本端预计同增3.5-5.6%,则预计本次提价对冲成本上涨对毛利率的影响约1pct。 公开资料显示,伊利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约735.06亿元,同比增长7.28%;净利润约60.24亿元,同比增长6.99%。 液态奶仍然是伊利股份的主要业务,其三季度营收572.9亿元,贡献了78%的收入,较去年同期微增2%;奶粉和奶制品、冷饮产品营收分别为93.7亿元和60.3亿元,同比增长40%和11%。 业绩增速放缓曾引起部分投资者担忧。财报发布第二天,伊利股份10月30日当日跌停,报39.73元/股,市值蒸发268亿元。 华创证券曾在研报中指出,在原奶价格上行背景下,促销已全面收缩,若成本上涨幅度较大,不排除行业性提价可能性。这一预测在2020年年底得到印证。 国盛证券研报发布后,乳业板块今日大涨,截止发稿伊利股份涨幅超6%,股价报50.37元,蒙牛乳业涨超5%股价达50.200港元,光明乳业、新乳业、天润乳业等涨停封板。
众多机构近期调研生猪养殖企业,出栏量和成本成为其关注重点。有的生猪养殖企业未完成年度目标,有的生猪养殖企业则加快扩张。相关机构指出,2021年猪价下行趋势基本明确,成本管控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机构调研 新希望12月底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顺利实现年度出栏总目标,预计会略高于800万头。”新希望2020年的目标是确保全年生猪出栏超过800万头。其中,自产仔猪超过500万头,自育肥猪占比达到50%。同时,区域布局进一步向利润优势区、猪肉主销区转移。 不过,新希望在上述调研活动中的“自曝”引起了市场的轩然大波。新希望称:“公司提出800万头的总目标,其中500万头自有仔猪出栏。从实际情况看,存在一些偏差。自有仔猪出栏大概400万头以上。”新希望表示,四季度加大了留种力度,全年留种120万头,比年初计划多选留了70万头;同时,317项目的受孕率偏低,导致超过4万窝种猪在3月未配成功,头胎自有猪苗出栏会延迟到明年一季度;另外,3月受孕成功的部分育肥猪长势不佳,12月底没有达到理论出栏体重,会延迟到明年一季度出栏。 牧原股份2020年计划出栏生猪1750万头至2000万头。公司近期接受投资者调研时并未披露生猪出栏情况。公司表示,2020年一季度成本相对较高,超过15元/公斤,主要原因是一季度出栏量较低,且涉及管理费用摊销等;二季度开始成本有所下降,三季度单位成本约为14元/公斤,预计四季度的单位成本维持在14元-15元/公斤。此前,牧原股份在互动易平台表示:“非瘟疫情对生产的影响逐步减弱,随着生产扩张、出栏增加、成本下降,剔除产能利用率对三项费用的影响,公司2020年底生产口径的养殖成本可以下降到2016年、2017年水平,即生产成本降到每公斤11元以下。”从目前情况看,牧原股份没有达到预期成本。 正邦科技表示,2021年仔猪价格下降将快于肥猪价格下降,计划2021年的出栏将以肥猪为主,公司会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调节。“根据价格预期波动而采取相应的配种和出栏的调整措施。”正邦科技同时指出,机构更多关注长期行业的演变及未来产业格局,建立竞争优势,甚至实现战略和业务模式的突破。 延伸触角 生猪养殖企业纷纷布局屠宰业务受到投资人关注。 牧原股份介绍,公司位于内乡县的牧原肉食屠宰场目前的日屠宰量达到3000头-4000头,若日生猪屠宰量达到6000头以上,就可以达到公司的设计产能。规划方面,屠宰产能规划优先覆盖公司当前的养殖产能密集区域。公司的经营思路是生猪屠宰、精分割、鲜销,着重做好新零售渠道(社区生鲜店、叮咚买菜等线上配送渠道)、批发市场、传统商超、连锁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B端客户业务。 新希望董事长刘畅表示,要提高公司的供应链能力,并吻合不同消费区域不同的习惯。公司根据生猪的产能进展,适度布局屠宰业务,配合上游的养殖体系做调剂和食品的产出。同时,公司会积极地在食品toB和toC两个渠道同时来发力。 正邦科技表示,中南六省全面禁止外地生猪调入后,预计政策对公司影响较小。目前公司的产销活动主要在同地区进行,南方销区较多。较少进行类似北猪南调的大跨度运输。公司在中南这样的高价区会进行全产业链提前布局,完善饲料、种猪、母猪、屠宰等相应的配套业务。 主要从事肉类加工的双汇发展表示,大型养殖企业进军屠宰业或将改变屠宰业的竞争格局,加速不规范屠宰厂的退出,提升行业集中度。消费升级以及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逐步提高,有利于大企业发挥其综合优势进行行业整合。公司将充分发挥全球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资金优势、工业布局优势、销售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发展。 □
目前,碳中和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解决方式,备受瞩目,在政策倒逼产业改革的背景下,能源结构调整在相当程度上加速了光伏行业发展,而玻璃行业先行者也纷纷利用产业优势布局光伏领域。在近期陆续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的光伏玻璃上市公司中,金晶科技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近3倍的业绩,表现格外亮眼。而从公司全产业链布局中不难发现,优异的成本管控能力也成为推动公司业绩增速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了解,作为超白玻璃领导者,金晶科技已形成纯碱--玻璃--玻璃深加工产业链,产品广泛应用在房地产、汽车、太阳能、工业品等领域。从其成本端来看,玻璃主要由原材料和能源燃料构成,分别占玻璃成本45%和40%,原材料包括纯碱、石英砂等,能源燃料包括石油类燃料、天然气、电力等。因此,有效管控原材料及能源染料成本对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尤为重要,金晶科技在这方面也早有布局。 公司介绍,在砂矿资源方面,金晶科技生产基地分布在山东淄博、山东滕州、河北廊坊、宁夏石嘴山等区域,不仅地处砂矿资源丰富地域,公司还早于2012年就收购沂亚虹经贸有限公司沙地水泥配料用砂岩矿矿权,生产规模为50万吨/年,矿区面积为1.1726平方公里。目前公司玻璃年产能3000片重量箱,根据生产1重箱玻璃原片的硅砂单耗约为35千克计算,则每年需要硅砂105万吨,公司自给率近50%,同时与山东山源硅砂有限公司建立了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双重因素叠加使金晶科技显著地降低了硅砂成本。 同时,早在2007年,金晶科技定增募资上马纯碱,目前已成为行业头部企业,目前公司拥有纯碱产能150万吨,根据生产1吨玻璃原片需200公斤纯碱计算,则每年自用纯碱21万吨,只占年产量的14%,公司纯碱自给率达100%,其他用于外销。目前纯碱价格步入触底反弹趋势,意味着公司在有效把控纯碱成本的同时,借助该业务进一步增厚企业利润。 此外,公司宁夏基地在能源燃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据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宁夏天然气价格大幅低于中部及沿海地区。虽然公司未披露相关成本详细信息,但可以据此推测,公司宁夏基地能源燃料成本具有明显优势。 有分析指出,得益于提早进行的全产业链布局,金晶科技成为难得的一体化企业,拥有有效的成本管控能力,进而不断构建自身高壁垒,以此稳居行业头部地位。
时至岁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对全年降成本“清单”任务完成情况和落地实效展开摸底调研、分析研判,并开始酝酿明年降成本工作的思路。目前来看,今年7月发布的全年23项降成本举措已经悉数落地,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将超2.5万亿元,再加上降低物流、用能等成本,合计数万亿元降成本红利直达实体。展望明年,业内指出,将更多用改革的方法来向降负要空间,例如通过税制改革来获得减税的进一步空间。 记者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日前召开2020年降成本工作部门座谈会,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今年以来降成本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讨论了当前降成本工作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商讨了明年工作思路和初步考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27个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加会议。 今年7月,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23项重点任务涵盖了税费、物流、融资、用能等多方面减负内容,为全年降成本细化了路径图,明确了任务书。 目前,清单任务已经悉数落地。例如,在减税降费方面,今年以来,财税部门发布实施了7批28项优惠力度大的减税降费措施,其中既有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的应急措施,也有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困难行业的措施,还有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措施,特别是聚焦帮扶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加大税费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措施加上去年大规模减税降费在今年形成的翘尾减收,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降低物流成本超过99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曾在发布会上表示,通过优化政务办事流程,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物流简证减费、提质增效,预计今年全年降低物流成本1300亿元以上。 电价是一般工商业、大工业用户最为敏感的生产要素。在前两年分别降低10%的基础上,今年我国再次实施一般工商业电价降低5%政策。与此同时,支持性两部制电价政策、降低5G用电成本等“大礼包”也相继推出。预计全年减免电费超过1100亿元。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降成本系列措施落实有力,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今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能够陆续“转正”,经济持续稳步复苏,离不开降成本发挥的作用。 以市场主体感受最明显、受益最直接的减税降费为例,1-10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22301.61亿元,其中新增减税7461.12亿元,新增降费14840.49亿元。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