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巴掌拍不响,促消费也要在供给侧发力。比如在经典经济学派看来,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斯巴德甚至认为根本不存在消费低迷,企业只需要使他们的价格下跌到足够低,这样就可以卖出他们所有的产品了。降价当然可以促消费,那企业为何不降价呢?从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说起在凯恩斯主义兴起之前,经典经济学派一直坚信“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说在萨伊、李嘉图、马歇尔等经济学大师看来,供需是平衡的,需求不足是不存在的。经济衰退时,大量的企业因为产品找不到销路而破产倒闭。面对铁一般的事实,这些大师何以还坚信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呢?难道他们只懂纸上谈兵?凯恩斯正是从这个问题深入下去,写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我们而言,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需求不足。供给为何会创造自己的需求,马歇尔做过清晰的解读:“个人的全部收入,是用来购买劳动力与商品的。有些人常常会把他的收入用掉一部分,再存起来一部分;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家都认为被存下来的一部分收入,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购买劳动力与商品,其实质与他用掉的一部分的效果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成本,其实都会转化为收入——工人的工资、政府的税收、产业链合作伙伴的营收等,这些收入,或早或迟,最终都会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生产过程既制造了商品,也创造了对商品的购买力。在经典学派看来,虽然单个产品找不到销路的情况广泛存在,但就经济整体而言,供给与需求仍然是均衡的。显然,问题出在时间错配和空间错配上。今年的产品生产创造的收入,如果都储蓄起来等到后年再消费,那么企业明年就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萧条。到了后年,储蓄者也不敢消费了,供给和需求在低水平上重新达到均衡。同样,若商品制造的原材料来自进口,创造的是国外居民收入,一旦商品出口受阻,也会导致需求不足。凯恩斯的建议是,在收入被储蓄起来的空挡,由政府扩大开支填补缺口,确保企业正常运转,撑到储蓄重新变成消费的时候。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精髓,依靠有形之手调节内需,熨平经济波动。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各国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在凯恩斯主义的护航下,各主要经济体相继迎来了经济增长的黄金期。成本,居高不下同一个问题,凯恩斯的诊断是内需不足,开出的药方是扩大内需;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穆雷·N·罗斯巴德不以为然,他指出:“人们喜欢用‘生产过剩’来解释萧条,无论是否为人接受,这种解释都是彻头彻尾的胡说。企业只需要使他们的价格下跌到足够低,这样就可以卖出他们所有的产品了,所以,我们没有发现生产过剩,我们现在看到了产品的出售价格低于它们的生产成本。”在奥地利学派看来,问题的症结在于商品价格下降不到位,之所以如此,是受限于前期过高的经营成本。成本居高不下,产品降价不到位,过剩库存无法出清,压制企业投资意愿,经济就步入紧缩周期。就我国情况看,一边是产能过剩,一边是经营成本攀升。从上市公司数据看,2010年以来,全部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营业总成本/营业总收入从93.1%提升至95.6%;而中小板、创业板企业更为明显,创业板上市公司成本比从82.1%升至97.3%,侵蚀盈利能力、压制投资意愿。据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16年的课题测算,2005年,中国工业总成本水平比美国高12.05%,2015年比美国高15.66%。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的用电成本、税费成本、融资成本、社保缴费、制度成本、物流成本等全面偏高。比如社保成本,中国企业社保缴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40%左右,高于国际水平1倍以上;企业综合税费负担超过40%,超出OECD国家13-16个百分点左右;再比如物流成本,据测算,201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美国和日本的2倍、德国的1.9倍。所以,并非企业不降价,而是经营成本高企,导致价格居高不下,再加上产品高度同质化,自然销量不佳。这个时候,消费者不买单,不能简单归因于需求不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降价留足空间,才能更深层次地刺激需求。2016年,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国发〔2016〕48号),分别从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提出降本目标,力争“3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较为明显增强”。多管齐下降成本受各种客观因素制约,有些成本容易降、可以降,有些成本不升即算成功,还有些支出要加大投入。从近几年结果看,融资成本降幅较为明显,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物流成本不断边际改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逐步控制增幅,研发支出、折旧费用仍要持续提升。(1)金融让利,降融资成本在诸多成本中,降融资成本最容易,受影响的主要是利润丰厚的金融机构,波及面小,各方容易达成共识。从A股上市公司数据看,2015年的融资成本负担最重,财务费用占到营业利润的34.5%,之后呈现下降趋势,最低降至2017年的20.3%,之后受经济增长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继续萎缩,财务费用占比开始回升,今年上半年为25.8%。今年,随着金融让利1.5万亿的政策落地,预计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会有明显改善,在这种背景下,融资性金融机构盈利增速仍会趋于下滑。(2)控住房价,控住租金2008年以来,100大中城市平均工业用地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平均工业地价约为美国的25倍,而且美国是永久性产权。对于很多小微企业、生活服务业来讲,租赁成本是重要的刚性支出。2012-2018年,一线城市优质零售物业空置率整体下滑,租赁成本整体上升。2019年以来,大量企业退出,零售物业空置率快速提升,租赁成本才得到有效控制,但整体仍处于较高水平。中长期来看,只有坚持房住不炒,控住房价,才能控住租金。(3)简政放权,降制度性成本还有一些成本属于制度性成本,如地方保护主义、多头监管、标准混乱、垄断、不公平的市场准入、不成熟的信用环境等。这类成本,阻碍了资源自由流动,降低了市场经济效率,主要通过“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行消除,核心要义是促进市场竞争、推动资源自由流动。(4)其他成本,缓缓图之其他如税费负担、物流成本、能源成本、人力成本等,涉及到收入分配、效率提升、能源与环境约束等问题,只能缓缓图之。诸如研发支出、资本折旧等,从转型升级的角度看,不仅不能降低,还需要持续加大投入。转型增效,释放科技潜力降成本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再分配,这就决定了降成本的空间是有限的。既然空间有限,降成本就不可能成为落后企业、落后产能的保护伞。宏观层面降成本只是一个缓冲垫,企业发展只能寄希望于转型升级,要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趋于成熟,已经让市场看到了科技赋能产业的巨大潜力。从促消费、内循环的视角看,技术升级的目的,既要着力于补足“卡脖子”技术短板,就特定技术实现进口替代,又要持续降本增效,为降价留足空间。很多人不喜欢这种“内卷化”的技术升级,但内卷的目的是外卷,中国的产能是为世界准备的,通过技术升级持续降本增效,是中国制造保持全球竞争力的立足根本。此外,我们时刻要牢记,消费品的价值构成,除了成本,还有品牌。促消费,除了降成本,还要提升品牌价值。就中国制造企业而言,品牌升级的重要性不亚于技术升级。参考资料:1、吴晓华等,《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2、[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9月13日,上汽集团发布了首款燃料电池MPV,上汽大通MAXUSEUNIQ7,同时,上汽集团正式发布了可概括为“十百千万”的“氢战略”: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电池整车;旗下上汽捷氢科技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 较早布局燃料电池 在发布会上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表示,上汽燃料电池整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3+3”。第一个“3”是“低成本、长续航、高可靠性”,主要解决用户的需求痛点;第二个“3”是“长寿命、高性能、高功率”,主要体现上汽燃料电池技术的领先水平。 从技术看,燃料电池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浙江大学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熊树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燃料电池具有2大明显优势:一是环保,受益于低温氧化的原理,能够做到碳的零排放;二是,与锂电相比,蓄能效果好,续航里程长,充气时间甚至比加油更快。 在政策支持上,工信部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已明确提出,到2030年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达到百万辆,加氢站建设超过1000座的目标。 在国内,上汽集团较早投入了燃料电池整车的研发:2001年,上汽就启动凤凰一号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2010年,上汽申沃客车氢燃料电池客车参与世博会示范运营;2014年,荣威750燃料电池轿车登上工信部公告;2016年,荣威950燃料电池轿车正式销售;2017年,上汽大通MAXUSFCV80燃料电池宽体轻客开启商业化运营。 这背后是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上汽集团方面透露,近二十年来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过30亿元。 商业化仍需攻坚 不过回到现实销量,燃料电池整车显然还有很多路要走。第四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FCVC2019)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上汽荣威950燃料电池轿车实现产销50台,用于租赁和UNDP的示范运行,累计运营历程超过50万公里。 上海某券商新能源首席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车企,比如丰田也一直在耕耘燃料电池市场。受益于加州的补贴,美国的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位列全球第一。 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一大关键问题是成本居高不下。资料显示,燃料电池电堆的成本目前仍然比较高昂。膜电极成本占到了整个电堆成本的70%,且主要运用以Pt/C(铂纳米颗粒分散到碳粉载体上)成分为主的催化剂。显然,贵金属铂的价格并不“亲民”。 上述分析师认为:“乘用车领域,燃料电池短期内做不过锂电,柴油重卡才是氢燃料电池发力的方向。” 上汽集团自己的经验也反映了商用车领域的表现要更好。2017年,上汽大通MAXUSFCV80上市后就开始进行商用化运营。目前,407辆上汽大通MAXUSFCV80燃料电池轻客在上海、抚顺、佛山、大连、无锡、长治、青岛7个城市开展示范运营,累积运营里程超过400万公里。上汽方面表示,截至目前,上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营总里程近500万公里,累计实现碳减排逾600吨。 燃料电池商用好于乘用的表现,与上汽集团整体的趋势也相吻合。上汽集团刚发布的《8月份产销快报》显示,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继续同比下探,全靠上汽通用五菱实现了整体同比增长。反观商用车领域,上汽大通、上汽申沃、依维柯红岩、南京依维柯、上汽正大全部实现2位数的同比增长。 此外,熊树生也对记者表示,除了电池成本,氢气的制备成本也很高。此外,加氢站的成本也居高不下。一方面,加氢站选址难,另一方面,单体加氢站的建造成本动辄上千万。 香橙会研究院的预测数据显示,中国的加氢站建设,2020年有望建成100座,2025年有望建成1000座,2030年建成有望5000座。 上汽方面对此显得乐观。上汽集团副总裁蓝青松在发布会上表示:“当加一次氢只要3分钟,加氢便利程度、加氢成本得到解决,燃料电池乘用车会逐渐被消费者接受。我们把这个答案交给技术和市场。”
前不久,佛山市工商联组织了佛山一批民营企业家到长三角访问学习,给我一个机会,可以跟着一块去学习。我们第一站到了江阴的双良集团,它也是民营五百强的企业。双良集团是做环保装备,它的业绩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企业老总讲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民营企业都是骑在虎背上,不是骑在马背上,只有奋勇向前一条路可以走。大家知道,马背下来还可以上去,虎背就不同了,下去就几乎没有机会上去了。这句话今天听来,非常契合目前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因为今天的问题不单单是经济增长速度跌一两个百分点、三四个百分点,也不单单是疫情,甚至也不单单是中美贸易摩擦,它是一系列综合因素,带有结构性的一种压力。 我把这个压力描述为全球竞争格局出现了一个“夹心”的情况:包括民营企业,我们冲到了一个什么状态呢?就是我们的成本已经在全球看不是最低的了,但是中国经济、中国民营企业、中国制造业手里,独到性的产品还是非常之少。哪两个压力对中国经济构成了前后堵截呢? 第一个压力,发达国家的企业不管有多大问题,它们手里有很多产品是独到的,只有它们有,而且全世界很多企业、很多产业、很多国家、很多消费者非用不可,这是发达国家今天在全球竞争当中的一把杀手锏。大家记得,2008年由美国而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把全球经济烧得一塌糊涂,可就是2008年,全世界消费者通宵排队去买一家美国公司的产品,就是苹果手机。现在我们又说疫情,又说贸易摩擦,但特斯拉照样卖得很好,为什么?独到。这是市场竞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这个独到性远远不够。 第二个压力是我们的成本,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越南比我们便宜,印度比我们便宜。它们的成本为什么便宜?因为它们是在中国之后开放。中国早年把国内的工人、知识分子、工程师、干部收入低转化成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因为成本低就有市场,我们就是这么打进去,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问题是中国的经验会启发很多后起的国家,中国可以开放,它们也可以开放;中国可以改革,它们也可以改革。它们越晚开放,要素成本就越低。所以,今天中国经济从结构上来看,就处在这样一个前面有发达国家企业独到性压着我们,后头有成本更低的经济体在追的局面,这是整个局面的特点。 那么这个“仗”怎么打呢?还是回到中国的实际来,还是要把成本优势在不同条件下进一步发挥,把这篇文章做好。无数人类的行为,最后经济学把它抽象画成一条成本曲线,侧面看像一只碗,成本降到最优点以后,一定会掉头向上,无一例外,个人如此,企业如此,地方如此,国家也是如此。经济增长很有意思,经济增长就是收入提高,收入提高倒过来成本就涨了,所以到了最优点以后,成本一定会上去。 那么这个事情怎么应对呢?有两个应对方向,一个方向是开启新的成本曲线,找到向右下方的一条曲线,形成一条切线,是长期向下的成本优势。中国很多的企业,大家走进去看,由于常年我们过去的人工很便宜,因此它也是个经济规律,要素便宜,常常要素利用得并不充分有效。所以我们的企业也好,我们的政府服务也好,还有很大的成本优化的潜力。降费降税、营商环境改善、政府服务,都是降低体制性成本,企业内部流程再造、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优化,都是降低组织成本,这方面有大量的空间,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有意思的经验。 成本曲线还有一个应对的方向值得注意,就是我用更贵的人、更贵的地,打到更贵的地方去,但是生产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这样成本居然往上走,往上走这条线为什么可以在市场中立足呢?因为开始生产独到性的东西,有独到性就不要求成本最低。天下好公司,都是请人工价最高的专家员工,但是这些公司还有很大的盈利,有很大的投资力量。 所以,这两个方向,一条越杀越难杀,但是只要在市场里竞争,非杀不可。所以成本管理,成本优化,是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课题,但是对中国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会要往上打,要开始打独到性,这不仅仅是因为国际形势目前的情况激发我们这种激情,从商业来看,独到性就会带来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就会带来超额的投资,然后公司就有更大的研发力量,可以请世界上最好的头脑来做出更好的产品,这条路一定要走的。尤其走在头部的公司,一定要考虑往这个方向走。 下面我概括一下,我们怎么走这条路。 第一阶段,刚建国时,什么叫做要完成工业化?就是要造很多东西。那么所有前沿的装备、技术、元器件,一直到集成电路,发达国家领先的经济都有,所以我们开始的阶段,一定是先看到产品,然后看到第一阶段不会造。 第二阶段,我们研发,包括汽车、飞机等填补国内的空白。会造,但是造不好。 第三阶段,会造,造得不够好,但是价格有竞争优势。因为我们成本低,这是我们过去高速增长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招,很多企业东西造得有点样子,价格不可拒绝,打向全球市场。 第四阶段,怎么能够从数量转向品质,怎么能够让中国制造的产品,虽然原创不是我们的,但是可以把它们造得好一点,好到比原创的公司造得还要好。这些迹象已经出现,我们现在很多产品已经造得比原创的公司、原创的国家还要好,倒过来占领它们的市场,不仅仅是进口替代,开始出口替代。 最后一个阶段,是最难攻的一个阶段。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是看到了产品后,我们再生产制造。那么这些产品哪来的呢?飞机哪来的?汽车哪来的?互联网哪来的?集成电路哪来的?半导体哪来的?都是想到了造出来的,这个“想”,不仅仅在经验当中想,主要是用科学的一套程序来想。做实验、假说,找到因果联系,然后把它转化为发明技术,把技术集合成产品,把产品做成市场,把产品做成产业。所以我简单地讲,我们这条路就是要从 “看到了造”,转到 “想到了造”。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是中国经济要成为世界强国,中国民营企业不仅仅在国内骑大马、戴红花,而且要在全球走到前列,一定要完成这个转变,因为这才是对人类最大贡献的一种制造业。 限于时间,我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这条后发路线到底怎么走。 例子一:一家深圳公司,这家公司今天到底能不能成,没有人知道,因为它的主要产品是柔性视频。创办人叫刘志宏,是江西出身的一个学霸,清华毕业在斯坦福的机电系,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这个。原理弄清楚了,他毕业以后组织公司,就要把柔性视频、折叠视频完成专利,就是把一个原理变成一个可以用的技术,然后变成产品,变成产业。现在在深圳已经投入了一百多亿的产能,产量化的规模。当然,三星也有折叠屏,全世界有好几个产品已经上线,到底哪个能杀出重围我们不知道,但这是中国企业“想到了造”的一个典型案例——先有论文,先有想法,然后把想法变成现实。 第二个故事,华为的故事。华为的独到性从哪来?华为在全球各地都有研发中心,看全球基础研究中哪些东西可以变成技术。十年前他们发现了一个俄罗斯数学家的一篇论文,做了判断——叫“极化码”,是一种算法,华为投资十年,把这篇论文的构想变成专利,变成标准,变成5G全球电信联盟的标准之一。5G另外一部分的标准是这位教授的老师(MIT的一位教授)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奠定了5G技术标准的两个环节。华为把它变成专利,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可能性,再变成产品,变成基站,变成5G可以布局的产业。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不一定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基础研究是全世界通用的,这里的成果都有可能变成新技术和新产业的源泉,这要引起中国头部民营企业家高度重视,要把这个触角伸出去,看全球的头脑。其实美国很多公司的独到性并不是美国人的贡献,是全世界的头脑,美国是创造了一个环境,把全世界最优秀的头脑,包括爱因斯坦,都集合到美国。中国也应该走这条路,在这个问题上,不利用全人类最厉害的想法,不利用全人类科学最新最厚实的基础,完全关起门来搞,很难打到全球先进水平里。 2011年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门槛是60多亿元,今年已经超过了200亿元,为什么?市场大了,市场厚了。现在问题是不光是水大,而且是浪急,在浪急的情况下,哪些领域有更大的生命力?哪些鱼会有更大的生命力呢?哪些鱼会引领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呢? 我的看法,两手都要注意:一手就是继续控制成本,让我们的成本优势延续,增加延续的竞争力;另外一手,就是中国到了要往独到性这个方向去努力的时候了,还不单单是你卡我什么脖子我就攻什么关。中国1964年就有原子弹了,可是1964年的时候还没有集成电路,还没有芯片。所以,最要卡住脖子的是现在还不知道的那些东西,这是未来可能卡脖子的。所以,中国的企业,但凡有能力的,一定要打到前面去,过去我们实力不够,我们就是发展中国家了,可是我看到国内这么多过剩产能都是资源,为什么不把那些资源用到新的事情上来呢?我们对标一个国家——以色列,我们是1949年建国,以色列是1948年建国,差了一年。以色列自然环境、资源状态很糟糕,国际和平环境远不如中国,但是,它手里的核心技术却很多。所以有时候不单单和经济水平、地理条件息息相关,它和“企业家精神”有关——把什么作为自己的使命?不同的阶段使命要迭代,要更新。中国发展到今天,不但要用使命做大做强,成本做优,往未来看,应该往全球的独到性使劲。 整理自周其仁在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上的发言。
9月8日晚间,51Talk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并宣布为期一年的股份回购计划:公司拟于2020年9月8日至2021年9月7日期间,用现有现金余额回购最高2000万美元公司股份。 财报显示,二季度,51Talk净营收4.93亿元,同比增长40.0%;净利润为3280万元,去年同期亏损3320万元。公司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活跃学生数的增加和单体活跃学员的平均收入增加。二季度,公司活跃学生数约为29.8万人,同比增长27.8%,单体活跃学员的平均收入同比增加9.5%。 具体来看,作为51Talk的主营业务,二季度菲教青少一对一业务现金收入达到6.13亿元,同比增长46.4%,占总现金收入的90.6%。 “K12在线英语市场广阔,教育企业在收入增长的同时,获客成本逐年攀升,尤其是疫情以来各家不惜血本大打‘烧钱’战,整个行业的成本支出居高不下,导致行业整体亏损情况严重。51Talk是K12在线英语赛道中,唯一一家连续三个季度盈利的企业。”一位券商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艾德证券期货持牌代表陈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二季度51Talk营收超预期,业绩主要贡献来自于公司菲教青少一对一城市下沉战略。 51Talk的获客成本在降低。二季度,公司Non-GAAP(非美国会计准则)销售和市场成本(除去品牌成本)占总账成本的30.7%,较一季度下降1.6%,较去年同期下降1.9%。陈刚进一步表示,“公司业绩体现出了健康度和可持续发展性,意味着其现阶段已走上盈利通道。但未来盈利是否继续趋于稳定,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51TalkCEO黄佳佳表示,“第二季度我们再次实现快速增长,除普惠战略的正确性外,菲教青少一对一业务在非一线城市的成功执行也功不可没。” “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现有和潜在老师群体中的吸引力,我们在菲律宾做了品牌升级。这次活动的亮点是前环球小姐PiaWurtzbach成为菲律宾51Talk品牌大使,她在菲律宾目标老师群体中广受欢迎。品牌大使的任命和推广,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在线教育领导地位,让更多英语能力出众,热爱教学,喜爱中国文化的菲律宾人加入51Talk平台,一起推动线上教育事业的发展。”黄佳佳说到。 资料显示,51Talk是最早深度挖掘菲律宾外教资源的中国在线教育企业,自2011年成立起,51Talk便将菲教作为重点选择和开发的资源。目前51Talk在菲律宾7个城市设有运营中心,菲教数量已超20000余名。
9月8日,兴业期货与中国太平洋产险象山支公司共同实施的宁波地区首个“猪饲料成本指数‘保险+期货’项目”在象山当地顺利签单落地。 该项目将为象山县某养殖大户的1000头生猪提供926万元饲料成本上涨的风险保障。来自象山县金融办、农业农村局、兴业期货和太平洋产险的各方代表出席了签约仪式。 兴业期货和太平洋产险在此项目中,联合为养殖农户规避养殖成本上涨风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极大提高养殖企业生产积极性,稳定生猪生产与供应。此前,兴业期货联合太平洋产险共同申报的象山县猪饲料指数“保险+期货”,获得了2020年“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备案。后期象山县政府将根据象山生猪产业政策导向,指导和支持该模式在全县推广,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让更多养殖农户享受到金融政策红利。 据悉,截至2020年8月底,兴业期货已累计出资约240万元,开展16项“保险+期货”业务,覆盖6个国家级贫困县,为3618户农户、18家农业合作社投保累计总额1.61亿的农业价格险。(许盈)
张丹 8月26日,以“浪奔”为主题的2020(第三届)年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洲际酒店举办,200余位地产业界精英齐聚一堂,共论后疫情时代的企业战略和布局。 >>>点击查看更多干货 在同期举办的八场闭门论坛中,上海静安大悦城副总经理魏璞出席了“无风起浪”商业闭门论坛,并参与后疫时代商业地产重塑的相关主题讨论。 他认为,疫情对消费者的直接影响是交易成本的提高,因为要做必要的防护、克服恐惧心理,特别是中低价位的商品,交易成本比重大,受到影响也会比高价位商品高很多。交易通路受阻、出于重构交易关系的考虑,类似直播、线上商城的努力就增多了,虽然仍然不够丰富。 “疫情同样使得产品构造受阻,因为很多店铺不开店了。”魏璞说道,但这并不是普遍和绝对的。 他以静安大悦城的招商情况举例,疫情前谈好的日本杂货品牌Loft,疫情后的落地进度完全没有受到影响,二次元品牌开的更多了且生意很好,在上海也能看到宜家的城市店开业。仍然有很多业态和品牌可以纳入当下构建购物中心产品的视野。 最后,魏璞表示,我们会比以往更加重视成本优化,也相信恰当的技术应用不仅能为营销赋能,也能为更广泛的成本优化赋能。在这方面取得成绩,也能辅助到前面说到的重构交易和重构产品领域。
陈晨2020(第三届)年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洲际酒店举办,200余位地产业界精英齐聚一堂,共论后疫情时代的企业战略和布局。 >>点击查看更多干货 大发地产产品研发中心总经理卓智慧出席论坛,在接受访谈时表示,企业做产品系,是为了适应集团高周转的节奏。但对客户来说,他们其实并不关心产品系,他们更关心的是产品。 卓智慧认为,打造产品系的一个重要的逻辑就是,在成本控制下的产品系的价值点挖掘。如果成本不受限制,企业就可以在产品上更多得融入客户的敏感点。但是成本受限,怎么样在这个成本之下打造产品系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卓智慧也谈到产品系打造的难点,他认为,大家的产品系雷同比较严重,应该考虑怎么样做自己公司产品系亮点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