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份CPI同比下降 PPI同比降幅收窄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0年11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0年1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一、CPI环比和同比均下降 11月份,随着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继续回落。从环比看,CPI下降0.6%。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4%,影响CPI下降约0.53个百分点。食品中,随着生猪生产不断恢复,猪肉价格继续下降6.5%,降幅收窄0.5个百分点;鲜菜和鸡蛋供应充足,价格分别下降5.7%和1.6%。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9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旅游淡季出行减少,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下降15.6%、4.4%和3.4%;冬装新品上市,服装价格上涨0.4%。 从同比看,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CPI下降0.5%。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2.2%转为下降2.0%,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鸡蛋、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下降19.1%、17.8%和10.8%,降幅均有扩大;鲜菜价格上涨8.6%,涨幅回落8.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3.6%,涨幅扩大3.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非食品中,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9%,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7.9%和19.6%;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5%;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0%。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同比上涨0.5%,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据测算,在11月份0.5%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新涨价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 二、PPI环比由平转涨,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11月份,工业生产稳定恢复,市场需求持续回暖,工业品价格继续回升。从环比看,PPI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24个,比上月增加12个,上涨面达六成。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2%,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上涨1.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1.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0.9%。供暖需求季节性增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分别上涨2.8%和2.2%。金属相关行业价格由降转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1%。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纺织业价格分别上涨0.7%、0.5%和0.5%,涨幅均有所扩大。 从同比看,PPI下降1.5%,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8%,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8%,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价格涨幅扩大的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4.1%,扩大1.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2.0%,扩大1.7个百分点。价格降幅收窄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29.8%,收窄0.6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6.3%,收窄2.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3.0%,收窄3.0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9%,收窄2.6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11月份1.5%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新涨价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
事件 中国11月CPI同比降0.5%,前值涨0.5%;环比降0.6%,前值降0.3%。 中国11月核心CPI同比涨0.5%,前值涨0.5%;环比降0.1%,前值涨0.1%。 中国11月PPI同比降1.5%,前值降2.1%;环比涨0.5%,前值0%。 解读 1、猪周期下行+经济周期上行 当前经济持续复苏,上半年货币宽松,M2高增,但物CPI、PPI均为负增长,CPI甚至环比下降,表明总需求是弱回升,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 概括而言,当前是猪周期下行叠加经济周期上行。2019年猪周期上行期我们提出“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现在猪周期下行,展现了更为真实的经济运行状况。 2020年货币政策宽松并未引起通胀大幅上行,核心CPI持续低迷。11月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分别为10.7%和13.6%;11月核心CPI同比0.5%。相较于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吸收了大量的流动性,叠加小微企业和就业形势严峻,居民收入下行,消费恢复缓慢,抑制核心CPI上行。 物价走势,PPI恢复好于核心CPI,印证疫后中国经济恢复工业生产好于终端需求。PPI环比连续6个月正增长、同比连续6个月降幅收窄;核心CPI仍低迷,同比连续5个月处于0.5%历史低位。 11月CPI同比-0.5%,由涨转跌;环比-0.6%。CPI回落主因生猪供给增加导致猪肉价格下跌。PPI同比-1.5%,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0.5%。PPI略有回升主因出口和投资恢复带动金属相关行业价格上涨,以及国际油价环比上涨带动化工产品价格上涨。 2021年温和通胀,但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不宜对经济形势盲目乐观。 经济基本面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5月以来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政策顶出现,预计2021年1季度前后是经济顶,回归经济潜在增长率。消费恢复缓慢,出口、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未来面临放缓压力。5月以来房地产调控收紧,基建投资面临地方财政收入压力,“疫情受益型”出口难以持续高增长,消费受就业和居民收入抑制。 建议:货币政策谈收紧为时尚早,宜保持观察。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双循环”的核心是对内扩大内需、对外提升产业链安全,关键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公共政策领域的三大建言和呼吁,但进展不同,新基建已经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城市群逐渐走向社会共识但尚未完全落实到公共政策,而全面放开生育则面临巨大的学术分歧和社会争议。 2、核心CPI持续低迷 11月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连续5个月处于0.5%的历史低位。核心CPI同比自2018年以来持续下行;受疫情冲击,2020年核心CPI同比进一步下滑。随着经济持续恢复,核心CPI有望低位回升。 3、猪周期下行拖累CPI由涨转跌 11月CPI同比-0.5%,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环比-0.6%,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同比-2.0%,较上月下滑4.2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主因食品供给端改善。其中,受猪肉生产恢复、供给改善影响,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是拖累CPI下行的主要因素;牛、羊肉价格分别上涨4.2%和2.2%,涨幅回落2.8和1.4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17.1%,降幅扩大0.8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8.6%,涨幅回落8.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3.6%,涨幅扩大3.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1%,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其中,衣着、居住和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3%、0.6%和3.9%,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1.5%和1.0%。 4、出口和投资拉动PPI缓慢上行 11月PPI同比-1.5%,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环比0.5%,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出口和投资恢复带动,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终端消费低迷,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1%;同比低位徘徊,下降0.8%,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 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环比上涨的有24个,上涨面达六成。金属相关行业价格由降转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1%。受国际原油价格环比上涨影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2%,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上涨1.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1.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0.9%。供暖需求季节性增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分别上涨2.8%和2.2%。
肉价、菜价和旅游价格带动CPI同比转负 11月CPI同比首次转负至-0.5%(前值1%,我们预期-0.2%),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中,猪肉和鲜菜分别贡献了0.5和0.2个百分点。而核心CPI和服务CPI同比均持平于上月的0.5%和0.3%。 食品CPI同比从10月的2.2%转负至-2%。1)能繁母猪存栏连续10个月上升,已恢复到正常年份80%以上,猪价周期继续下行,猪肉CPI同比降幅由上月的-2.8%进一步扩大至-12.5%。受比价关系影响,牛羊肉价格同比亦回落。2)前期南方洪涝造成的高菜价逐渐回落,鲜菜CPI环比连续第三个月涨幅弱于季节性,鲜菜CPI同比涨幅从10月的16.7%进一步回落至8.6%。3)玉米大豆价格上涨,但小麦和粳稻等主粮价格持稳,粮食CPI同比较上月小幅回落至1.4%。 非食品CPI同比亦小幅转负至-0.1%。双节过后,旅游价格同比由10月的0.6%较快回落至0%。但房租同比降幅收窄,家电、交通工具、通信工具价格同比继续改善。 PPI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11月PPI同比降幅从-2.1%收窄至-1.5%(略高于我们预期的-1.6%),其中国内需求强劲、疫苗推升国际大宗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回升,食品带动生活资料价格同比回落。 疫苗落地,推动国际油价和有色金属价格加速上涨。国内有色金属采选与压延加工业分项、石油开采与加工业分项同比均回升。 冬储需求旺季,进口管控仍严,煤炭采选业价格均环比升、同比扩。 地产和基建投资仍较强劲,黑色金属采选和加工分项同比改善。 海外第三波疫情来袭,出口需求强劲,纺织、金属制品、化纤、橡胶、造纸价格同比亦改善。 明年二季度PPI冲高主要受低基数影响,但难成货币收紧的主因 往前看,CPI方面,猪价进入下行周期,加上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的高基数,CPI同比近月或继续通缩,但随着复苏深化,非食品CPI有望继续改善。明年全年CPI同比或在1%以下。PPI方面,疫苗落地,海外需求的恢复将抬振国际大宗价格,国内需求方面,受三条红线影响,地产新开工增速或趋缓,但基建和制造业投资需求仍将坚挺,PPI通缩或继续收窄,明年二季度同比或转正。明年4-5月PPI同比或较快冲高,主要受今年同期负油价和大宗价格低迷的低基数影响,或并不会成货币政策收紧的主要因素。 文章来源 本报告摘自:2020年12月9日已经发布的中国宏观简评《多因素推动PPI较快修复 — 2020年11月通胀数据点评》
【数据】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下降0.5%,预期上涨0.1%,前值上涨0.5%;PPI同比下降1.5%,预期下降1.5%,前值下降2.1%。 【点评】 ——CPI:同比下降0.5%,比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6%,降幅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本月CPI同比增速超预期回落,继2009年10月以来首次滑落至负增长区间。CPI的负增长,一方面与基数效应有关。去年下半年以来,CPI在食品价格上涨的带动下持续走高,直到今年1月份春节后才开始回落,高基数效应预示了今年下半年以来CPI增速将呈现持续回落趋势。另一方面,食品价格同比增速由升转降是带动CPI超预期回落的主要原因。本月食品价格同比下降2%,继2018年2月以来首次负增长,仅此一项便影响了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 对于食品价格而言,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扩大122.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个百分点。除食品价格外,其他七大类价格三降一平三涨。受旅游淡季出行减少和汽油、柴油价格下降影响,交通和通信价格同比下降3.9%。居住和衣着价格延续了同比回落,分别下降0.6%和0.3%。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同比零增长。医疗、教育等需求仍然比较旺盛,相关价格保持了正增长,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5%、1.0%和2.5%。 ——PPI:同比下降1.5%,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涨幅扩大0.5个百分点。 本月CPI改善趋势符合市场预期,主要由生产资料价格降幅收窄带动。本月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1.8%,降幅较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为连续第六个月改善。下游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0.8%,降幅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为连续第四个月走弱。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复苏,工业生产持续向好,企业利润改善信心增强,需求改善对PPI形成支撑。另一方面,国际油价于10月末见底回升,11月布伦特原油现货每桶价格同比上涨28.4%。相关大宗商品价格上涨,11月末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达到151.38,比10月末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0.35和3.87点,带动工业生产价格整体恢复。 ——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向好,不存在通货紧缩基础。 虽然本月CPI同比增速滑落至负增长区间,但据此判断经济陷入通缩缺乏依据。一方面,CPI仍然受食品价格变动主导,而食品价格又主要受猪肉价格主导,去年通胀中枢走高和今年通胀中枢回落,基本都是由猪肉价格变动引起的食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更能够反映经济真实需求,本月核心CPI同比增长0.5%,已经连续5个月持平于这一增速,说明疫情冲击后的有效需求仍然较为平稳。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供需逐渐改善,PPI修复趋势日渐明朗,有助于改善企业利润,提振市场信心,从而进一步提升有效需求。因此,我国不存在通货紧缩基础,CPI负增长主要是基数效应叠加食品价格回落所致,不宜过度解读。 临近年末,跨年资金需求旺盛,预计央行将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逆回购+MLF”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与经济基本面相适应。
受不锈钢、锌合金等原材料价格大涨影响,空调行业价格应声上涨。近日,格力电器发布通知,自今年12月15日起进行结构性调价,其中,新国标挂机涨价100元,新国标柜机涨价为200元。同时,奥克斯、志高、美博同步进行调价,价格上涨在100元—300元不等。 除了空调,像电视、冰箱等在内的大家电产品均受上游材料价格影响,出现部分调价现象。 这已是家电行业今年第三次出现企业集体调价、产品涨价的情况。此前两次分别发生在7月份和9月份。 原材料一涨再涨,原因何在,是否明年仍旧会持续?企业又应如何应对? 原材料价格普涨 近两个月来,铜、铝、钢、液晶面板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倒逼家电行业价格的普遍涨价。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上涨,也传递到中国众多制造行业的产业链。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发布的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显示,随着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以及企业生产、采购活动加快,11月份制造业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均有明显上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62.6%和56.5%,分别高于上月3.8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均为年内高点。从行业情况看,受下游行业需求拉动,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更为明显。 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空调行业只是制造业中的一个细分行业,不锈钢、锌、铁、铝等金属材料的价格是由制造业总体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这就是为何空调终端需求低迷时,大宗金属材料价格依然在上涨。” 对于原材料持续上涨原因,他认为,当前工业金属类原材料价格上涨一方面反映的是未来新冠疫苗上市后对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另外,当前原材料社会库存确实处于低位。预计未来随着新冠疫苗的上市,经济复苏的积极因素增多,需求侧还会持续刺激大宗金属材料价格的上涨。 与此同时,在家电等制造产业,原材料成本占比高达八成以上,家电行业对铜、铝、钢材、塑料等大宗原材料需求量大,导致了核心原料的上涨,特别是在年末出货高峰期。 看懂研究员、投资人程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投资领域相关的产品价格上涨明显,但终端需求不足,供应链涨价而下游需求不足,这是空调行业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应在拉动终端需求上发力。 国资委机械工业经管院创新中心主任宋嘉对记者表示,关键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是整个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即对最终产品价格有影响,也对行业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整机厂商在双高情况时(销量与利润双高),要注意维护整个供应链和供应商的稳定。 涨价不是唯一方式 面对成本的上涨,众多家电厂商最终选择以涨价来消化成本压力。同时,有部分龙头企业选择加大促销力度,调整内部产品结构,加大创新带动高端产品迭代从而增加利润空间。 胡麒牧认为,一般情况下,成本的上升会顺产业链由上游向下游传导,但当需求低迷时,产品提价会导致销售不畅,尤其是当需求的价格弹性比较大时,提价带来的销量损失会让总的销售收入降低,所以成本只能由制造业内部消化,比如通过降本增效或者工艺改进来对冲成本上升。如果不能对冲,就会影响产品利润。 “企业积极创新值得鼓励,寻求更多的利润空间,从而带动产业升级,这是企业的使命。”胡麒牧说。 那么,制造企业又该如何应对上游涨价的突发情况?胡麒牧认为,一是有条件的企业要注意利用期货市场对原材料进行套期保值;二是做好生产环节降本增效;三是要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对成本上升的消化能力。 宋嘉表示,随着行业分工、生产网络环环相扣,少数关键零部件的供应不稳定或将影响产业链的稳定性。呼吁产业界应该研究推动建立起市场化的长效价格与供应协调机制,形成坚韧、有序的供应链生态系统和长效价格体系,以保证整个产业生态的和谐、规范发展。
国家统计局12月9日公布的物价数据很有意思: 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6%。 与此同时,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即PPI同比下降1.5%,环比上涨0.5%。 这种CPI和PPI同时进入同比下降的情况在改革开放以来并不多见。 一次是朱镕基应对亚洲危机,铁腕治通胀的1998年到1999年,由于朱镕基的铁腕,中国第一次出现了CPI的负增长,CPI从最高点24%被打到了负数,这充分体现了朱镕基的风格。第二次是10年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 这两次CPI和PPI的双双下降,虽然都有“危机”的因素,一个是亚洲金融危机,一个是全球金融危机,但朱镕基年代出现的通缩主要和当时收紧的货币政策有关。而第二次在危机下出现的CPI和PPI的双降是在危机的冲击下,需求不足导致的经典的通缩。 这一次,因为疫情的影响,中国再次出现CPI和PPI双双下滑的情况。但在我看来,这次的表现和前两次都不同,虽然也是在挑战极大的危机下,但很显然,这次的下降,主要是去年基数太高,以及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的下降导致的。 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CPI同比下降0.5%。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2.2%转为下降2.0%,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12.5%,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其他的鸡蛋、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下降19.1%、17.8%和10.8%。 所以,在我看来,这次CPI的下滑并非物价本身真的出现了整体下滑,而是我们的食品价格所占比重、特别是猪肉价格在整个CPI中所占比重导致的,这是一次结构性的下降,而不是全面性的下降,更不能夸张性的解读为“双通缩”。 首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连续5个月保持了稳定; 其次,旅游交通等因为受疫情的影响,价格下滑仍然很明显,但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价格同比是上涨的; 第三,PPI虽然持续下滑,但从同比看,PPI下降1.5%,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PPI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5%。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24个,比上月增加12个,上涨面达六成,这意味着生产复苏的态势是确定的。 这意味着,表面上看是“双通缩”,事实上是物价的结构下下降和生产端的持续恢复,不存在经济层面的“通缩”。一些解读用“双通缩”来解读当下的价格趋势,很显然和现实不符。 再说清楚一点,我们之所以看到现在的价格是“负增长”,并非价格总体水平在下降,而是我们的“计算公式”做出的贡献。当然,在CPI正增长的时候,这个公式也是推波助澜,不能反应真实的价格水平。 中国CPI计算中,最致命的缺陷有两个:一个是没有包含资产价格,特别是房价;一个是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所占比重太大。 用现有的计算公式、各个类别的消费品所占比重计算出来的数字和老百姓的感受以及中国物价的整体现实并不相符。也就是说,我们是用一个过时的计算公式来测量当下的经济温度,这是会得出荒唐的结论的。比如说,按照“双通缩”的思维,意味着货币政策还有放松的空间,但很显然,一旦货币政策加码宽松,资产价格特别是房价反弹的概率很大,这是管理层不愿意看到的。 用目前公式计算出来的CPI并不能成为货币政策作出正确选择的主要参考依据。 我个人从来不担心什么通缩问题! 通缩在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出现过三次,但都没有给中国经济造成太大的冲击。真正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的是通胀不是通缩。这次疫情的冲击下,全球央行再次开动印钞机狂印钞票,这些放出来的水,最终会通过某种渠道表现出来。 中国11月广义货币M2增速再次达到了10.7%,M2的余额达到了217万亿元,M2连续9个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是在经济增速不到5%的情况下出现的。现在没有通胀,不代表没有通胀的危险,不代表通胀消失了。 把房价排除在CPI的公式外,不代表房价不是通胀。这些都是能够清醒认识到的。就现在的CPI数字而言,只能说猪二哥价格的下降做出了主要贡献,而不能说,我们又可以肆无忌惮的放点水出来灌灌玩玩。
11月CPI同比-0.5%,前值0.5%;PPI同比-1.5%,前值-2.1%。 主要观点 一、关注工业品领域的广泛涨价 PPI同比回升的趋势已成市场共识,但PPI同比由于受到油价的拖累,并无法很好地表现工业品涨价的广泛性。我们提示投资者,当下50类重要工业品中的价格上涨有43种,涨价广泛性已接近2016-2017年峰值,也就意味着工业品价格可能已经进入实质性普涨阶段。我们从以下四个维度中,观察到工业品价格的广泛上涨现象。 第一,从生产和生活资料看,除了耐用消费品都在涨。生产资料环比涨幅皆快于生活资料,体现投资强于消费的现状;生产资料的上游涨幅尤其显著。生产资料环比0.7%的上涨速度,与2018年9月份的高点一致,低于2016-2017的峰值,但略快于2016-2017年的平均环比涨幅(0.55%)。 第二,从购进价格看,九大类材料价格环比全部上涨。10月份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在11月继续上涨,并且涨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主要有化工原料类、建筑材料类、纺织原料类。10月份下跌的原材料价格在11月均由跌转涨,主要有燃料动力类、有色金属材料类、农副产品。 第三,从工业行业看,PPI统计的40个工业行业中,目前价格环比上涨的有24个,比上月增加12个。在公布具体价格的30个主要行业中,本月有20个行业的价格在上涨。与历史比较,上一个高点是2019年4月(21个行业上涨),再往前,是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2018年的6-10月份。 第四,就统计局公布的50种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而言,首先从整体看,11月有42种产品价格环比上涨,产品涨价的广泛度已经堪比2016年4季度的水平。其次从看大类产品看,就九大类生产资料而言,每一类基本都是普涨状态,50种产品简单平均的月度价格涨幅已经达到5.17%,大致与2016-2017年间的高点相当。本月价格涨幅较高的大类包括化工产品(13.9%)、有色金属(7%)、黑色金属(4.7%)和煤炭(3.7%)。最后从具体的生产资料看,考虑到不同品类产品价格的不可比性,我们从每个大类中挑出了价格涨幅最高的细分产品(详见正文)。 二、明年CPI同比将温和回升,对货币政策无掣肘 11月,食品和非食品价格环比同步走弱。猪价、鲜菜价是食品价格环比下跌的主要拖累项,非食品价格主要受旅游出行相关价格下行的拖累。去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同比连续五个月处于0.5%的低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修复过程中消费需求复苏偏慢的特征。 12月CPI同比跌幅或将收窄,明年CPI同比前高后低,通胀呈温和回升趋势,中性情形下CPI同比全年中枢在1.4%左右,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不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相比而言,PPI的走势才更值得关注。 三、PPI未来趋势:同比回升趋势不改,修复速度加快 从基本面看,我国经济大概率会在四季度及明年1季度出现短暂的微过热状态。在此背景下,经济升温将从量向价格扩散,目前广泛的工业品涨价就是很好的例证。PPI同比修复的速度会加快,年底PPI同比跌幅或收窄至-1.1%。我们预计PPI同比明年上半年将保持上行趋势,大约在明年3月份翻正,年中高点可能触及3%。此外,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明年海外财政刺激方案和疫苗普及超预期,在需求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带动下,不排除PPI同比更快速上行的可能。 风险提示:顺周期动能减弱,中美冲突加剧。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关注工业品领域的广泛涨价 PPI同比回升的趋势已成市场共识,但PPI同比由于受到油价的拖累,并无法很好地表现工业品涨价的广泛性。我们提示投资者,当下50类重要工业品中的价格上涨有43种,涨价广泛性已接近2016-2017年峰值,也就意味着工业品价格可能已经进入实质性普涨阶段。我们从以下四个维度中,观察到工业品价格的广泛上涨现象。 第一,从生产和生活资料看,除了耐用消费品都在涨。生产资料环比涨幅皆快于生活资料,体现投资强于消费的现状;生产资料的上游涨幅尤其显著。生产资料环比0.7%的上涨速度,与2018年9月份的高点一致,低于2016-2017的峰值,但略快于2016-2017年的平均环比涨幅(0.55%)。 第二,从购进价格看,九大类材料价格环比全部上涨,10月份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在11月继续上涨,并且涨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涨幅较大的有化工原料类(1.7%)、建筑材料类(1.1%)、纺织原料类(0.6%)。10月份下跌的原材料价格在11月均由跌转涨,主要有燃料动力类(1.2%)、有色金属材料类(0.8%)、农副产品(0.7%)。 第三,从工业行业看,PPI统计的40个工业行业中,目前价格环比上涨的有24个,比上月增加12个。在公布具体价格的30个主要行业中(有10个行业不公布),本月有20个行业的价格在上涨。与历史比较,上一个高点是2019年4月(21个行业上涨),再往前,是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2018年的6-10月份。 第四,就统计局公布的50种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而言,首先从整体看,11月有42种产品价格环比上涨,产品涨价的广泛度已经堪比2016年4季度的水平。其次从看大类产品看,就九大类生产资料而言,每一类基本都是普涨状态,50种产品简单平均的月度价格涨幅已经达到5.17%,大致与2016-2017年间的高点相当。本月价格涨幅较高的大类包括化工产品(13.9%)、有色金属(7%)、黑色金属(4.7%)和煤炭(3.7%)。最后从具体的生产资料看,考虑到不同品类产品价格的不可比性,我们从每个大类中挑出了价格涨幅最高的细分产品——黑色金属(线材,8.4%)、有色金属(铝锭,9.3%)、化工产品(硫酸,53.5%)、石油和天然气(液化天然气,4.9%)、煤炭(普通混煤,4%)、非金属建材(平板玻璃,3.3%)、加工用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黄豆,4.9%)、农业生产资料(尿素,4.4%)、林产品(纸浆,1%)。 二 CPI:食品价格拖累同比转负 (一)CPI总体情况:同比由涨转跌 2020年11月CPI同比下跌0.5%,其中,翘尾因素影响0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影响-0.5个百分点。同比涨幅较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跌幅超出市场预期(WIND一致预期CPI同比上涨0.1%)。CPI环比跌0.6%,跌幅超出历史季节性走势。 (二)CPI分项情况:食品和非食品价格环比同步走弱 11月,食品和非食品价格环比同步走弱。食品价格环比下跌主要受到猪价、鲜菜价格下跌的影响,猪肉季节性需求回升,鲜菜供应充足。非食品价格主要受旅游出行相关价格下行的拖累,11月是旅游淡季,居民出行减少,相关需求减弱。从八大类分项来看,有四类价格环比下跌,有三类价格环比持平,仅有一类价格环比上涨。去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同比连续五个月处于0.5%的低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修复过程中消费需求复苏偏慢的特征,我们预计11月社零修复变缓,当月同比仅回升至5%。 食品项CPI环比下降2.4%,同比下降2%。从环比涨幅看,猪肉、鲜菜和鸡蛋价格是食品价格进一步走跌的拖累项,食品价格环比跌幅较10月份下降0.4个百分点,拖累CPI环比下降0.53个百分点。从分项数据看,猪价仍是食品价格环比下跌的主要影响因素,但猪价对CPI环比的拖累幅度收窄;鲜菜价格加速下跌对CPI环比的拖累扩大。11月猪肉价格环比跌幅6.5%,拖累CPI环比下降0.29个百分点,较上月减少0.05个百分点。鲜菜价格环比跌5.7%,跌幅较上月扩大3.6个百分点,拖累CPI环比下降0.15个百分点,而上月的拖累幅度只为0.06个百分点。 从影响因素看,猪肉价格11月环比跌幅收窄,既有猪价连续大跌后养殖户惜售挺价情绪以及猪肉进口量下降对市场短期供给带来扰动的影响,又有逐渐进入猪肉传统消费旺季带来的消费小幅回升的支撑。此外,在猪价持续回落的影响下,牛羊肉价格的涨幅也有所收窄。鲜菜和鸡蛋价格下跌的主因仍是供应充足。 非食品CPI环比从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1%,同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跌0.1%。冬装新品上市,服装价格上涨推动衣着项CPI环比上涨0.3%;房租、家用器具、医疗服务价格下行分别带动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价格环比走平。非食品价格环比走弱,主要受旅游出行相关价格下行的拖累。11月是旅游淡季,居民出行大幅减少,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下降15.6%、4.4%和3.4%。交通和通信价格环比下跌0.2%,主要受交通燃料拖累;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环比下跌0.6%。 去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与上月持平,环比下跌0.1%。核心CPI同比连续五个月处于0.5%的低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修复过程中消费需求复苏偏慢的特征。 (三)CPI趋势预判:明年温和回升,对货币政策无掣肘 11月CPI同比转负的主要原因是翘尾因素回落、食品项中猪价和菜价大幅下行。我们预计,12月压制CPI同比下行的因素将有所改善,具体表现为:首先,翘尾因素对CPI价格的影响消失;其次,在进入传统消费旺季(如南方的腌腊需求上升)后,12月初至今猪价止跌回升,平均价格为41.6元/千克,较11月均价上涨了5.6%。在需求的支撑下,猪价可能短期内保持震荡趋势,大幅下行的空间不大。再次,冬季来临,蔬菜供给减少将推升菜价季节性上涨。目前蔬菜价格较11月底已经上涨了约4%,预计12月蔬菜价格大概率将保持上涨趋势。最后,核心CPI已经筑底,可以对CPI同比下行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结合上述判断,12月CPI同比虽仍将处于负区间,但下跌幅度或将收窄至-0.3%。值得注意的是,11月CPI同比-0.5%并不是此轮走势的底部,由于基数效应的影响,明年1月份CPI同比将再次下探,跌幅或将达到-1%,然后在明年上半年一路回升。 我们认为,明年CPI全年前高后低,通胀呈温和回升趋势,中性情形下CPI同比全年中枢在1.4%左右,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 三 PPI:同比修复速度加快 (一)PPI总体情况:环比上涨,同比降幅收窄 11月PPI同比下降-1.5%,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同比跌幅中,翘尾因素影响为0,新涨价因素影响约-1.5个百分点。P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5%,涨幅创两年以来的新高。从两大类看,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1.8%,降幅较上月大幅收窄0.9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较上月涨幅扩大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0.8%,跌幅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环比由-0.1%转为0.1%。 同比来看,跌幅最大的仍然是与石油相关的行业,但因近期油价持续回升,相关行业的价格同比跌幅均在收窄。化纤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的价格同比跌幅较上月分别收窄3.4、3、2.2以及0.6个百分点。黑色和有色金属相关行业的价格同比涨幅靠前,且涨幅还在进一步扩大。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2.5%、6.9%、4.1%和2%。价格上涨的行业还有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和医药制造业等。 环比来看,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继续上涨且涨幅扩大,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2%,化维制造业价格上涨1.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1.7%。北方省市在11月集中进入供暖季,供暖需求大幅增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煤炭采选业价格上涨。受益于黑色和有色金属价格上涨,金属相关行业价格由跌转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1%。此外,涨幅扩大的还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和纺织业。价格下跌的主要有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和汽车制造业。 (二)PPI趋势预判:回升趋势不改,修复速度加快 过去数月经济的走势大概是一个逐步升温的过程。7月份经济进入调养期,彼时经济修复的结构较差,主要亮点在以基建、地产为代表的逆周期环节。8-9月份,经济结构有所改善,社零、制造业投资增速都开始转正。10月开始,经济数据全面向好,出口和地产超预期,经济微过热的概率加大。11月份,经济升温趋势延续,出口增速继续向上,经济升温从量向价格扩散,广泛的工业品涨价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基本面看,我国经济大概率会在四季度以及明年1季度出现短暂的微过热状态。在此背景下,PPI同比修复的速度会加快,预计年底PPI同比跌幅收窄至-1.1%。预计PPI同比明年上半年将保持上行趋势,大约在明年3月份翻正,年中高点可能触及3%。此外,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明年海外财政刺激方案和疫苗普及超预期,在需求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带动下,不排除PPI同比更快速上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