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张娟娟 近期光伏产业链价格全面上涨,其中硅料供应相对吃紧,涨价幅度最为明显。 光伏产业链主要分6个环节,包括上游的硅料、硅片等环节;中游的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以及下游的应用系统环节等。 7月25日光伏龙头通威股份(600438)上调电池片价格;7月31日,另一龙头隆基股份(601012)上调硅片价格;8月10日,通威股份再次宣布上调单晶电池价格。 单晶硅不到一个月 涨幅超过30% 据生意社数据显示,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单晶硅涨价持续数周,7月17日报价42000元/吨,8月11日报价55000元/吨,不到一个月单晶硅涨幅高达30.95%,近7日涨幅超过16%,位居商品涨幅前列。 光伏产业获机构看好 需求端的上涨是刺激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从整个行业来看,光伏正迎来供需两旺的发展格局。有光伏经销商表示,突如其来的涨价打乱了组件现货市场,不少光伏项目已经考虑延后。 招商证券认为,海内外需求端回暖以及供给端相对短缺将为光伏行业带来量价齐升的机会。下半年国内光伏装机规模明显扩张,海外需求具备较强保障性,下游需求预期向好。 8月5日发改委发布2020年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的通知,将平价光伏发电项目3305.06万千瓦纳入2020年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清单,下半年光伏装机规模有较大的空间,尤其是四季度将会是光伏装机旺季。 超六成光伏产业链个股 7月以来跑赢大盘 在政策加持,以及需求的大幅提升下,部分光伏产业链个股开启了持续上涨模式。证券时报统计显示,7月份以来,54只光伏概念股平均涨幅近20%,跑赢大盘股(同期上涨11.21%)数量占比超六成。协鑫集成(002506)、爱康科技(002610)、锦浪科技(300763)及太阳能涨幅超过50%。 其中,协鑫集成7月份以来累计涨幅超100%,近7个交易日中录得6个涨停板。公司涉及光伏及集成电路概念。公司2020年推动实施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中,合肥东城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事先确定的投资者,拟出资不低于8亿元参与本次定增,本次募投项目大尺寸再生晶圆项目落户合肥,被列为合肥2020年重大投资项目。 另外,市值超千亿的两大光伏龙头隆基股份、通威股份7月份以来累计涨幅均超过30%。 8股上半年净利润 预增超100% 在疫情影响之下,光伏板块一季度业绩整体不佳,二季度强势反攻。统计显示,在当前披露半年报(预告以中值进行计算)的光伏概念股中,业绩实现增长股占比超六成,8股上半年净利润增幅有望超100%,包含3只扭亏股亚玛顿(002623)、振江股份(603507)及精功科技(002006)。 从增幅来看,芯能科技(603105)上半年净利润增幅超过300%,公司是一家以分布式光伏为核心的清洁能源服务商。锦浪科技、振江股份上半年净利润增幅均超过250%,其中锦浪科技经营范围包括太阳能光伏电力电量生产、自产太阳能光伏电力电量销售等,振江股份主营业务为风电设备和光伏设备零部件的设计、加工与销售。
宋都股份公告,为尽快完成公司股份回购事项,保障投资者利益,基于对公司自身价值的认可及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公司决定将本次回购公司股份的价格由不超3.73 元/股调整为不超过4.95元/股。截至本公告日,公司实际已回购股份累计数量为25,793,285股,支付的总金额为85,954,443.31元。若按回购金额下限25,000万元,回购价格上限4.95元/股进行测算,剩余资金预计可回购股份约33,140,600股。
在众多A股公司股东纷纷减持的时候,8月12日晚间,华新水泥发布扩大股份回购的预案,而且在原来基础上扩大了4倍,即从原来的回购总额上限不超过1.25亿元,直接调涨到6.1亿元。 在华新水泥大幅度扩大回购金额的背后,是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中对于未来发展的看好。而从行业层面来看,随着疫情后经济的复苏,水泥价格近期的上涨也引发关注。 回购规模扩大4倍 华新水泥曾在2019年12月公布过股票回购方案,公司拟在未来12个月内以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1亿元且不超过1.25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32.03元/股,且回购股份将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根据8月5日华新水泥发布的回购股份情况,截至7月31日,公司已累计回购533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0.25%,成交均价为22.99元/股,已支付总金额约1.23亿元。也就是说华新水泥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初定的回购计划。 而在8月12日晚间,华新水泥再次宣布,拟调整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A股总额,决定将回购公司A股的资金总额由原方案的上限不超过1.25亿元,下限不低于1亿元调整为上限不超过6.1亿元,下限不低于5.5亿元,方案其它内容不变。 华新水泥表示,考虑到已回购情况,若按回购价格上限32.03元/股回购、且回购资金上限限额全部使用完毕,则调整后的资金预计可回购股份约2054.87万股,占公司现总股本的0.98%。 对于回购原因,华新水泥表示,鉴于公司拟定的核心员工持股计划方案的业绩指标考核范围扩充,与之相应的激励额度增大,公司决定提高本次回购公司股份的资金总额。 与扩大回购同步,华新水泥还发布了2020~2022年核心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华新水泥的员工持股计划分为A、B两个计划,其中A计划与公司年度业绩考核挂钩,B计划与公司“里程碑”业绩考核挂钩,总资金规模不超过6.1亿元。 被看好的水泥价格 华新水泥为何大手笔提高回购金额?从员工持股计划透露信息看,主要还是对公司发展的看好。华新水泥表示,以合理的激励成本实现对该部分管理者和核心员工的激励,可以充分调动激励对象的积极性,真正提升激励对象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从股价上看,华新水泥股价刚刚在8月10日创出28.73元的历史新高,目前的价位在历史新高附近。只是从估值上看并不高,8月12日动态市盈率仅有9.7倍,而且公司给出来的回购价格上限为32.03元,仍有一定空间。 华新水泥此时坚定地大幅提高回购额度,近期水泥价格的恢复上涨或许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 由于受疫情和南方洪涝的影响,今年水泥价格走得相对较弱,不过从7月底到8月初,水泥价格上涨趋势明显。中国水泥网数据显示,7月23至24日河南郑州、安阳等地主要厂家上调水泥价格每吨20至30元。另外,长江证券8月10日发布的研报称,长三角地区水泥价格目前已成普涨之势。从8月7日各区域周环比数据上来看,长江流域、华东区域水泥价格周环比增长4.5%、4.0%。 对于后续水泥价格,机构人士也纷纷看好。长江证券表示,目前水泥价格同比降幅4~5%,不过雨季结束后后续上涨空间较大,在下游需求的强拉动下,预计水泥的价格中枢有望超过去年。 卓创分析师王琦也表示,随着沿江地区梅雨季节结束,施工条件转好,水泥整体需求将步入上升通道,价格也将随之上行。今年疫情影响从4月份开始减退,虽然上半年水泥产销量整体减少,但5、6月份国内基建投入较大,需求反弹明显,价格后续存在上行空间。 针对华新水泥,国金证券8月份的最新研报表示,公司产能有望继续增长,成本存在下降空间。2020年下半年,境内随着湖北黄石产线的点火投产,境外随着乌兹别克斯坦、坦桑尼亚、尼泊尔产线的点火投产,公司产能将增长8.5%,对2021年产量带来贡献。 不过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华新水泥业绩明显下滑。今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38.5亿元,同比下降35.6%;净利润3.5亿元,同比下降65%。公司预计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7.9亿元到9.5亿元之间,同比下降25%到30%。
事 项 7月CPI同比增长2.7%,前值2.5%;PPI同比-2.4%,前值-3.0%。 主要观点 一、CPI:食品共振上行,非食品涨跌分化 7月食品项价格进一步上涨,决定于供给端,洪涝灾害所导致的供给冲击推动多项食品价格共振上行。而非食品价格涨跌分化,决定于需求端,受原油(工业需求决定)及高收入群体消费影响的交通通信项、其他用品和服务项率先修复,而与低收入群体消费更息息相关的衣着项、房租项同比跌幅仍在扩大。具体各个细项的价格分析请见正文。 二、CPI趋势预判:供给冲击消退,再回下行趋势 从“翘尾+新涨价”因素看,下半年翘尾因素的快速下行奠定了CPI下行趋势不改,从CPI波动最大的食品分项看,洪涝所造成的供给冲击逐步消退,而生猪出栏的加速修复大概率将在下半年开启,推动猪肉价格回落。而非食品项的慢修复在新涨价因素中或难抵食品价格的回落,更难抵翘尾因素的快速下行,因此对CPI的影响有限,但其作为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的参考指标,环比表现值得持续关注。 三、PPI:会走向疯狂吗?可能性较小 我们预计PPI跌幅还将继续收窄,但PPI加速上行并在年内破位翻正的可能性仍然较小,并不至于就此疯狂。 首先,从宏观视角看——国际贸易额同比同步于PPI走势,确实预示了下半年的回升趋势,但M1领先于PPI的走势(1年左右)暗示未来上行空间有限。全球贸易增速基本可以确认已在5月见底,我国出口增速7月也进一步上行至7.2%,出口向好形势基本明朗。2019年M1一直在3%-4%之间震荡,直到年末才开启回升态势,对应到PPI,2020年PPI大概率都将在负区间震荡,超速反弹翻正的难度较大。 其次,从微观视角看大宗商品表现——原油、黑色、有色三类大宗商品价格的供需关系较二季度进一步紧张的可能性不大。三类大宗商品中,下游建筑、基建需求占比大(典型如螺纹钢),同时受到制造业需求影响(典型如家电之于铜、汽车之于热轧卷板)。疫后经济中基建、地产、制造业三大板块合计的投资增速有望继续上行,但上行斜率或将放缓。同时,供给端的冲击也在逐步消退,对比二季度黑色与有色刚好遭遇需求修复与供给冲击的错位,下半年大宗商品或呈现需求与供给温和回升的格局。PPI继续上行,但上涨节奏再加速的可能性较小。 最后,从统计视角看,PPI如果年底翻正,环比上行势头需要有多强劲?市场当下多以期货价格的涨幅直接量化测算PPI后续走势,以IPE布油、螺纹钢、铜的期货价格做自变量测算,R-square达到0.9以上,三者的拉动系数均在5.5%左右。但实际从历史经验看,这一办法存在瑕疵。由于PPI波动区间较大,这一模型在趋势展望上有意义,但在近月预测和单月点位预测上,仍然常会有1-2个百分点上下的波动。因此实际预测中也要结合历史PPI环比表现作参考。 我们根据环比推算,PPI年内翻正意味着未来5个月PPI平均至少每月有环比0.5%的涨幅(6、7月环比均为0.4%),即大宗商品供需关系要较二季度更为紧张。与历史经验对比来看,持续0.5%的环比涨幅,对应的提升幅度是强于2018年5-10月,弱于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下半年,或意味着至少原油和黑色在当前水平上还需要强势再环比上涨20%左右,而有色价格保持稳定。那么年末,IPE布油或应到56美元/桶,螺纹钢期价到4500,而LME铜至少保持在当前水平以上,存在一定难度。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扩散,下半年基建投资低于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CPI:供给冲击CPI上行 (一)CPI总体情况:同比再次上行 2020年7月CPI同比增长2.7%,较上月再上行0.2个百分点。CPI环比0.6%,涨幅超出季节性水平均平。 (二)CPI分项情况:食品共振上行,非食品涨跌分化 7月食品项价格进一步上涨,决定于供给端,洪涝灾害所导致的供给冲击推动多项食品价格共振上行。而非食品价格涨跌分化,决定于需求端,受原油(工业需求决定)及高收入群体消费影响的交通通信项、其他用品和服务项率先修复,而与低收入群体消费更息息相关的衣着项、房租项同比跌幅仍在扩大。 食品项CPI环比上涨2.8%,同比上涨13.2%,7月食品价格继续上行且环比涨幅进一步走阔,主要还是由于洪灾形成了食品的供给冲击,导致多项食品价格共振上行。 7月猪肉CPI环比上涨10.3%,涨幅仅次于2019年8-10月非洲猪瘟最肆虐时期。一边是洪涝灾害下非洲猪瘟和各类猪瘟疫病二次抬头,生猪出栏减缓,一改前期养殖户恐慌出栏的情形。另一边是5月下旬农业部开始“百日专项打击行动”,查办违法违规调运,也限制了生猪供给的区域性调节,两者共同导致7月猪肉价格上行至48.5元/公斤并持续高位震荡,但在高价后政府采取计划性控价与储备肉投放等多种手段,限制了猪价的进一步突破。 同时鲜菜CPI环比上涨6.3%,鸡蛋CPI环比上涨3.1%。在高温多雨天气甚至洪灾冲击下,蔬菜价格上涨至季节性高位。鸡蛋方面,供给端,蛋鸡在夏季高温期间产蛋率降低,市场供应量受到一定影响。叠加南方乃至华北部分地区均受到持续降雨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影响了鸡蛋的生产与运输。需求端,伴随餐饮行业的复苏和开学季的临近,需求正在逐步释放,供不应求的关系推动价格开启季节性快速上涨。 非食品CPI环比无涨跌,同比进一步回落至0%,核心CPI同比上涨至0.5%(前值0.9%)。从各个分项来看,非食品CPI的修复依然呈现出需求的分化。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复工复产下工业需求的修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我国成品油价格7月亦环比上涨2.5%左右,带动交通通信项同比跌幅收窄。另一方面疫情冲击后,低收入群体所受影响最大,修复最慢,因此消费品价格的修复滞后于服务项价格的修复。伴随出游增多,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环比上涨2.9%和1.7%;而服装项仍受到需求乏力、打折促销影响,服装价格环比下降0.5%。此外,受居民收入影响较大的房租项,同比跌幅仍在持续扩大。 (三)CPI趋势预判:供给冲击消退,再回下行趋势 从“翘尾+新涨价”因素看,下半年翘尾因素的快速下行(从7月的2.9%逐步回落到0%)奠定了CPI下行趋势不改,从CPI波动最大的食品分项看,洪涝所造成的供给冲击逐步消退,生猪出栏的加速修复大概率将在下半年开启,推动猪肉价格回落。而非食品项的慢修复在新涨价因素中或难抵食品价格的回落,更难抵翘尾因素的快速下行,因此对CPI的影响有限,但其作为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的参考指标,其环比表现值得持续关注。 二 PPI:下半年会走向疯狂吗? (一)PPI总体情况:同比跌幅继续收窄 7月PPI同比-2.4%,环比0.4%。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收窄至-3.5%,生活资料价格同比涨幅扩大至0.7%。 从同比看,跌幅靠前的是石油天然气开采(-27.8%)、石油加工(-17.0%)、化纤制造(-16.2%)、化学原料及制品(-7.5%)、煤炭开采(-7.4%)。从环比看,跌幅靠前的是化纤制造(-1.6%)、非金属矿物制品(-0.8%)、纺织业(-0.7%)、印刷业(-0.4%)、非金属矿采选(-0.3%)。环比涨幅靠前的行业依然为原油、黑色和有色金属的采掘和加工业占据,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PPI环比上涨12%。 (二)PPI走势判断:跌幅持续收窄,翻正存在难度 我们预计PPI跌幅还将继续收窄,全球复工复产以及国内经济的超预期修复,均为PPI的持续上行在需求端提供了足够动力。但这是否意味着PPI下半年将走向疯狂,于年底快速翻正?综合宏观、微观及PPI自身统计视角来看,我们预计PPI加速上行并在年内破位翻正的可能性仍然较小。 首先,从宏观视角看——国际贸易额同比同步于PPI走势,确实预示了下半年的回升趋势,但M1领先于PPI的走势(1年左右)暗示未来上行空间有限。全球贸易增速基本可以确认已在5月见底,我国出口增速7月也进一步上行至7.2%,出口向好形势基本明朗。2019年M1一直在3%-4%之间震荡,直到年末才开启回升态势,对应到PPI,2020年PPI大概率都将在负区间震荡,超速反弹翻正的难度较大。 其次,从微观视角看大宗商品表现——原油、黑色、有色三类大宗商品价格的供需关系较二季度进一步紧张的可能性不大。三类大宗商品中,下游建筑、基建需求占比大(典型如螺纹钢),同时受到制造业需求影响(典型如家电之于铜、汽车之于热轧卷板)。需求端,疫后经济中基建、地产、制造业三大板块合计投资增速有望继续上行,但上行斜率或将放缓,建筑业施工面积累计同比达4.2%,电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0.7%均已超过了2019年末水平,房地产销售持续超预期或引起政策调控力度加码。同时,供给端的冲击也在逐步消退,对比二季度黑色与有色刚好遭遇需求修复与供给冲击的错位,下半年大宗商品或呈现需求与供给温和回升的格局。PPI继续上行,但上涨节奏再加速的可能性较小。 最后,从统计视角看,PPI如果年底翻正,环比上行势头需要有多强劲?市场当下多以期货价格的涨幅直接量化测算PPI后续走势,以IPE布油、螺纹钢、铜的期货价格做自变量测算,R-square达到0.9以上,三者的拉动系数均在5.5%左右。但实际从历史经验看,这一办法存在一定的瑕疵。由于PPI波动区间较大,这一模型在趋势展望上有意义,但在近月预测和单月点位预测上,仍然常会有1-2个百分点上下的波动。因此实际预测中也要结合历史PPI环比的表现作参考。 我们根据环比推算,PPI年内翻正意味着未来5个月PPI平均至少每月有环比0.5%的涨幅(6、7月环比均为0.4%),即大宗商品供需关系要较二季度更为紧张。与历史经验对比来看,持续0.5%的环比涨幅,对应的提升幅度是强于2018年5-10月,弱于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下半年,或意味着至少原油和黑色在当前水平上还需要强势再环比上涨20%左右,而有色价格保持稳定。那么年末,IPE布油或应到56美元/桶,螺纹钢期价到4500,而LME铜至少保持在当前水平以上,存在一定难度。
8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通胀数据。CPI同比上涨2.7%,PPI同比下降2.4%。笔者认为,短期“控通胀”的紧迫性偏低,物价并非货币政策的核心关切。 ■文 |沈建光 朱太辉 姜传钺 8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通胀数据。其中,CPI同比上涨2.7%,较6月回升0.2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2.4%,较6月收窄0.6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带动CPI回升,非食品价格创多年新低。由于洪涝灾害影响供给、餐饮消费逐步改善等因素,7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8%,同比升至13.2%;其中,猪肉和鲜菜价格环比涨幅分别扩大至10.3%和6.3%,显著高于过去十年均值。然而,非食品价格环比持平、同比已降至0,创2009年12月以来的新低。此外,核心CPI(剔除食品和能源)同比也跌至0.5%的低位,反映服务类需求依然疲弱。 大宗商品价格上行,PPI跌幅收窄。伴随工业生产持续回升、市场需求逐步回暖,7月国际油价、CRB现货指数同比跌幅分别降至32%、-9%;国内黑色、有色等工业品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行。因此,PPI环比上涨0.4%,同比进一步回升至-2.4%。分行业看,石油相关(油气开采、石油煤炭加工等)、有色采选和加工、黑色采选和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环比涨幅居前。 洪涝灾害对物价造成短期扰动。参考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年份,由于汛情影响部分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的生产运输(主要是鲜菜、猪肉、粮食等),或阶段性推升通胀水平(一般为3-4个月),但影响程度较为有限;特别是2010年后,洪涝灾害对CPI的冲击明显减弱。除洪灾外,还要关注发达经济体货币供应量攀升以及全球疫情冲击供应链、产业链等因素对物价未来走势的潜在冲击。 预计CPI延续下行,PPI逐步回升。展望未来几个月,CPI方面,随着翘尾因素快速走低,叠加消费复苏偏慢,CPI将延续回落态势,四季度不排除降至1%以下。而洪涝灾害等短期因素难以改变整体趋势;PPI方面,虽然同比有望逐步改善,但考虑到油价反弹放缓、有效需求不足,年内或难以摆脱负增长区间。 货币政策退出“极度宽松状态”,通胀并非核心关注点。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周末易纲行长的采访中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在笔者看来,随着国内经济恢复态势向好、宏观杠杆率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已退出前期“极度宽松状态”,着力点向“稳企业”、“保就业”、“防风险”倾斜。 同时,央行对于通胀的判断是:短期看,“物价涨幅总体下行,预计全年CPI涨幅均值将处理合理区间”;中长期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在此情形下,笔者认为,短期“控通胀”的紧迫性偏低,物价并非货币政策的核心关切。
【数据】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上涨2.7%,预期上涨2.6%,前值上涨2.5%;PPI同比下降2.4%,预期下降2.4%,前值下降3%。 【点评】 ——CPI:当月同比上涨2.7%,涨幅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6%。 本月CPI环比由上月的下降转为上涨,同比涨幅较上月继续回升,但同比涨幅主要由去年翘尾因素贡献,本月2.7%的同比涨幅中,翘尾影响约2.9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0.2个百分点。 从结构上看,食品价格上涨仍是导致本月CPI同比涨幅回升的主要因素。本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3.2%,涨幅较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扩大2.1和4.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68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的核心CPI同比涨幅较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至0.5%,创下有数据以来的新低。 具体来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10.2%,涨幅较上个月和去年同期分别扩大1.4和3.5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3.07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的上涨主要由于天气不利、暴雨洪涝灾害导致供给减少、运输等环节受阻,部分地区、部分食品价格出现结构性上涨。其中,猪肉价格上涨仍是拉动食品上涨的主要因素。随着餐饮业经营逐渐恢复,猪肉消费需求增加,但供给仍然偏紧,叠加水害引起调运受到阻滞,导致猪肉价格同比涨幅结束了此前连续四个月的回落,本月同比上涨85.7%,涨幅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回升4.1和58.7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32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三涨四降。其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6%、0.3%和5.1%;虽然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但前期的冲击仍在持续影响出行、居住和消费等方面,交通和通信、居住价格、生活用品及服务和衣着价格同比分别下降0.4%、0.7%、0.1%和0.5%。 ——PPI:当月同比下降2.4%,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与上月持平。 本月PPI继续改善,主要由于国内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市场需求逐步回暖,石油价格小幅上涨,带动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从结构上看,国内率先完成复工复产,生产的加快恢复带动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较上月收窄0.7个百分点至-3.5%,生活资料价格同比涨幅回升0.1个百分点至0.7%。7月,布伦特原油现货日均价格为43.5美元/桶,较6月的日均价格上涨3.3美元/桶,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总指数较月初上升5.54个点达到143.36,能源类、钢铁类、矿产类、有色类等大宗商品指数均有所上涨,对PPI回升形成贡献。 ——综合来看,本月CPI同比涨幅虽然略超预期回升,但主要受食品价格及翘尾因素影响,通胀总体可控;而核心CPI降至有数据记录以来的低点,PPI却有明显改善,因此尚不宜判断通缩到来,还需持续关注。随着经济社会加快恢复发展,各项保供稳价措施落地实施,市场供求有望保持平衡,物价水平将在结构性波动中保持整体平稳。随着疫情防控趋势向好,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恢复,货币政策的重心从总量宽松偏向精准导向,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一方面,保持金融总量适度、合理增长,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另一方面,把控节奏、优化结构,进一步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此外,要严防资金空转套利,做好金融风险的防控和处置,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图我国CPI和PPI月度变动情况
(吴亦涵)近期,玉米价格上涨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数据显示,3月至今,玉米现货均价已上涨超400元/吨,而期货价格则在7月突破了近5年的新高。有饲料经营者感叹:“好多年没见过这么高的玉米价格。” 在市场人士看来,今年3月以来玉米价格上涨,与国内玉米市场存在的供需缺口有关。展望未来,由于供需缺口仍将存在一定时间,玉米价格中长期存在高位运行的基础。但随着当前玉米价格已涨至高位,短期内或将面临回调压力。 资料图 中新经纬吴亦涵摄 玉米价格3月以来持续上涨 今年3月以来,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显示,玉米现货均价从3月2日的1902.11元/吨一路上涨至8月11日的2328.16元/吨,上涨426.05元/吨。其中有190.4元/吨的价格涨幅,是在7月至今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实现的。 而从交易情况来看,市场对于玉米的需求居高不下。2020年5月28日至2020年8月6日,临储玉米进行了11轮的拍卖。在这11轮拍卖中,除了第2轮拍卖的成交率为99%以外,其余10轮的拍卖成交率均达到100%,且大多为溢价成交。 玉米现货价格的上涨以及玉米临储拍卖的火热行情,也推动了玉米期货的价格。 Wind数据显示,玉米期货价格在7月份加速上涨。其中,玉米期货9月合约在6月29日收盘时仅为2090元/吨,而到了7月31日,该合约价格一度上涨至2366元/吨,创下近五年玉米期货价格的新高。 在福建经营饲料生意的许先生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自己已经多年没有见过这么高的玉米价格。由于玉米价格的上涨,许先生不得不调高了自家饲料的售价,饲料销量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此许先生表示,自己在近期已经开始减少玉米的进货量,“因为我觉得前段时间玉米价格涨得这么凶,近期价格肯定会回调,所以最近除非存货用完,我基本不再进货了。” 南华期货研究所李宏磊团队向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今年玉米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因为国内玉米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缺口,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玉米供给的相对下滑。 李宏磊团队表示,从2016年玉米产业开始实施供给侧改革开始,玉米储量已经过了5年的去库存,目前临储玉米的库存已经降至低位。此外,玉米种植面积也有所下降,这都使得玉米的供给相对减少。而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因供给减少而带来的玉米供需缺口或还将存在一段时间。 除了供给相对减少的原因之外,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下半年国内市场对于玉米需求的上升,尤其是饲料行业对玉米需求的上升,也进一步影响了玉米的供需情况,推动玉米价格上涨。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实现同比增长3.6%,这是自2018年4月份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恒泰期货沈大尉指出,2019年由于生猪存栏量的大幅降低,导致2019年的玉米饲用需求大幅减少,今年生猪存栏量快速恢复,玉米饲用需求大幅回升,预期今年玉米饲用消费需求将达到1.7亿吨左右,同比增长1000万吨。 行情终结?8月期货价格连跌6日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前期的大涨之后,8月以来,玉米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回调趋势。 Wind数据显示,进入8月之后,玉米期货9月合约的价格连续6个交易日下跌,直到8月11日才小幅收涨0.05%,报2219元/吨,较7月31日2366元/吨的价格高位回调了6.21%。 此外,8月6日,临储玉米进行了今年第十一轮拍卖,尽管本轮拍卖的成交率依然是100%,但平均溢价略降。其中,吉林省计划交易95万吨,平均溢价392元/吨,较上一次的拍卖下降39元/吨。 在美尔雅期货农产品分析师戴俊玫看来,近日玉米市场的降温,与贸易商心态的变化以及玉米替代品小麦的上市等因素有关。 该分析师指出,此前贸易商囤货待涨,造成了短期的玉米供需紧张。但近期政策不断的加码,每一次变动都直指临储玉米市场当中的炒作现象,同时市场上的下游需求在低供给的情况之下也开始寻找其他路径,贸易商的挺价心态出现了松动。 “此外,由于目前市场上的陈玉米主要供应的是饲料市场,而目前小麦已经上市,此前玉米价格的不断上行导致两者价差逐渐缩小,小麦相对于玉米来说具有了价格优势。根据天下粮仓的统计,目前小麦在饲料领域对玉米的替代确实已经开始,而且已经有企业的小麦替代达到了100%的程度。”戴俊玫说道。 南华期货李宏磊团队则认为,8月以来玉米价格的下跌,是经过大涨之后的合理回调。在今年最初的几轮玉米临储拍卖中,贸易商所拍卖到的玉米价格相对较低,随着这些玉米临储陆续出库,贸易商存在着资金周转、获利了结的需求,因此开始对外销售玉米。在这一情况之下,玉米价格自然会出现回调。 未来玉米价格如何走? 如今,随着玉米价格已经涨至近年高位,市场关于玉米价格未来走势的看法也开始出现分歧。 在戴俊玫看来,目前的玉米市场已经突破前期的运行逻辑,(本次玉米价格下跌)不是短期回调,而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变向,后续玉米期货的走势将受到临储出库、替代品市场份额、天气炒作等因素左右。而站在行情预测的角度看来,短期之内玉米下行压力较大,下行幅度与临储玉米出库和替代品流入市场的速度相关。 金信期货亦认为,玉米期现货价格在目前位置可能无法长时间维持,风险正在逐步累积。该机构称,随着未来玉米市场的供给出现下述几个方面的改善,市场贸易环节的压力会逐渐增加,贸易商可能会继续抛售手中现货兑现利润,当前期现货价格存在进一步回调的空间: 首先,8月之后,前期玉米临储拍卖陆续迎来最后出库期,玉米供给将有所增加;此外,近期国企对美国玉米的购买力度加大,美国农业部7月30日显示,民间出口商向中国出售了193.7万吨玉米,超过了此前两周报告的176.2万吨;最后,8月中下旬的南方新季玉米也有望小幅增加市场供应。 不过,南华期货李宏磊团队认为,尽管短期内玉米供给会因临储出库,国外玉米进口增加等因素有所增加,但是中长期来看,玉米的供需缺口仍将存在一段时间。“因为临储出库所带来的玉米供给增加偏向短期,而国外进口玉米则有配额限制,因此尽管玉米价格短期有回调压力,但中长期来看仍具备上涨空间。”该团队称,乐观预测本轮玉米价格或将突破2700元/吨。 恒泰期货沈大尉亦认为,从供需基本面来看,在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天气因素的干扰下,2020年及2021年玉米的产量是减少的,而需求则会随生猪存栏的恢复以及深加工企业(玉米为制造淀粉和酒精的原料)补库的刚需而增加。国内玉米市场正步入长期供应缺口的新阶段,供不应求的新格局将是玉米价格重心抬升的主要动力。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