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上涨,不仅仅是居民买肉多花一点钱的问题,而是会推高通胀的问题,而通胀又会影响到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定,从而影响到经济和资本市场走势,所以猪肉价格上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等闲视之。 媒体资料,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的定点监测,全国猪肉平均价格从5月份第4周(采集日为5月27日)的45.98元/公斤,连续涨至7月份第5周(采集日为7月29日)的55.50元/公斤。生猪价格上涨每公斤10元,自然就会影响到终端市场猪肉价格上涨,山东猪肉价格从5月底的47.18元/公斤,连续上涨至7月底的57.22元/公斤。 一公斤猪肉价格上涨10元钱,实际上对于城市居民影响不是很大,毕竟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猪肉贵一点也是可以承受,另外城市居民对猪肉消费量并不是很大,我个人一个月猪肉消费不会超过两三斤,一公斤上涨10元钱,对家庭消费影响不大,可是对于一些偏爱吃猪肉和农村中低收入者而言,猪肉价格上涨,影响是很大的,前一阵子“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引发讨论,猪肉价格上涨对于这六亿人生活影响是很大的,很有可能导致他们生活质量下降。 从居民消费角度来说,猪肉价格上涨,无非就是买肉多花一点钱,或者是少吃一点猪肉生活质量降一点而已,可是对整个经济金融市场的影响就需要足够重视。 我国CPI权重中猪肉权重很大,存在猪周期一说,也就是说猪肉价格上涨,自然会影响到CPI上涨,统计数据显示,10家机构对7月CPI涨幅平均预测值为2.62%,与上月相比略有上升,已经逼近3%关口,本轮猪肉价格在7月底开始加速上涨,加上禽蛋价格也在快速上涨,台风影响也可能影响到蔬菜价格,8月份CPI数据可能进一步升高,至于是不是回重回到3%上方,目前很不容易判断。 7月份经济数据没有全部公布,从二季度经济数数据看,经济正在逐渐恢复,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一季度为下降8.4%。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比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增长;环比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带动GDP增长,中国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预期增长2.4%,前值下降6.8%,明显好于预期。 经济秩序恢复与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减税降负有关,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045亿元,其中,今年新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8941亿元,2019年已出台政策在2020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6104亿元;也与央行货币宽松政策有关,春节以后,央行通过降准释放了1.75万亿元低成本长线资金,又通过下调LPR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还通过再贷款等手段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推动金融业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多方合力,才有经济缓慢恢复秩序。没有积极财政政策和合理流动性投放,实体经济恢复没有那么快。最近美国冷战思维加剧,进一步打压中国科技企业,逼迫字节跳动出售TIKTOK,封禁腾讯公司微信,对华为打压一直没有停止反而不断升级,把更多的中国科技企业纳入到实体清单,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恢复性增长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压力。 目前我国存款基准利率是1.5%,即使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也只有1.9%左右,实际上是负利率,按照7月份CPI数据,100元钱存款一年,实际上会减少0.72元。如果受到猪周期影响,CPI继续升高,负利率会更加的严重,这个时候央行就会面临一些难堪,是维持流动性宽裕刺激经济,还是收紧货币抑制通胀升高,维持流动性宽裕可能带来资产价格上涨推升CPI ,而收紧货币可能带来经济增长压力和股市下行压力,经济稳才能就业稳,目前股市在流动性宽松预期下,基本上保持稳定,一旦流动性收紧,就可能导致高估值品种下跌,引发股市调整,股市承担着支持实体经济重任,需要维持高节奏的IPO ,一旦股市调整,IPO 高节奏就会带来变数,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就会降低。 所以一只猪成为居民关注的焦点,也可能成为财经人士关注的焦点,猪肉价格缘何上涨,一方面可能与冰冻食品一些新闻有关,导致冰冻猪肉消费下降,难以通过投放冻猪肉抑制猪肉价格上涨,另一个是疫情防控得到控制,经济秩序缓慢恢复,餐饮业迎来正常化,餐饮猪肉销量增加,三是猪价上涨,部分养殖户会出现惜售心态,等待涨价,进一步强化市场供求矛盾,四是整个养殖成本升高,包括玉米豆粕等原料带来的饲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地价上涨等综合成本上涨。 猪价上涨可能不能仅仅止步于财政补贴,更加需要关注社会综合成本的提高,社会综合成本提高主要是房价上涨带来的地价和人工、粮食等一起上涨,高层强调房住不炒和地产不作为短期经济手段,可是部分地方碍于财政收支平衡总是有意无意的引导房价上涨,加上流动性宽松,房价形成了只涨不跌的预期,今年即使经济增长下行压力颇大,但楼市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引人关注。 房价上涨最大伤害者是低收入群体,他们无缘分享房价上涨红利,而且有可能收入赶不上房价涨幅,最大受益者是中高收入者他们是多套房拥有者,房价涨越多,财富增加越快速,结果就是基尼系数不断拉大。
近期,猪肉和鸡蛋价格连续上涨引发关注。未来稳定“菜篮子”价格,有待采取一些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措施优化供需结构,进一步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鸡蛋价格方面,我国此前推出的鸡蛋收储、蛋鸡养殖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了蛋价没有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太大的影响。由于供给过剩,蛋价在二季度反而持续下降。如果这一轮蛋价上涨幅度过快过大,有关部门也有可能继续加大保供措施,确保价格波动维持在合理区间。
近期,因新疆两家多晶硅龙头生产线连续发生事故,导致硅料供应吃紧,价格快速上涨,光伏产业链掀起了一轮涨价潮。对此,下游组件龙头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近日在第十四届(2020)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期间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光伏产业链价格预计到11月前后回到正常水平,但涨价仍会造成下游企业不能承受之重。为此,需要供应链上下游包括政策制定方共同努力,将损失降至最低。 “涨价对组件制造商的供应链短期压力肯定会有。对于长单,我们会尽量履行客户承诺,而对现货市场,无奈之下只能将增加的成本传递到下游。”钱晶说。 她认为,这次空前大幅度的突然涨价对国内电站开发商伤害很大,政策制定者和电站开发企业可从这次风波中思考一些问题,“比如,随着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并网日期是否允许有一定缓冲,或错峰并网,或把并网日期均匀分布到全年几个时段,这样就很大程度避免了抢装潮导致成本飙升、收益率骤降甚至项目亏损。” 她建议向国外学习。据她介绍,国外很多项目在制定计划时都比较前瞻,一般提前一年或两年就做规划,并会用签长单的形式锁定供应链。这样就不太会发生原本预期好的电站收益率落空,本来赚钱的项目因为一个突发事件变成亏钱的项目。 而对本轮涨价,她还提出几个应对措施:一是下游电站企业在可能情况下尽量将项目推延至明年。预计在三四季度供需压力平衡后,价格会回落,恢复甚至低于之前水平。二是期望政府适度放宽并网期限,给行业缓冲,让下游开发企业在承压能力范围内,能将项目继续执行而不中途流产,也避免因损失巨大打击以后的投资热情。三是组件企业,尤其是头部一线组件制造商要从此次“卡脖”事件中吸取经验,酌情考虑未来战略,从追求市占率到适度提高自己的垂直一体化程度,让发展更可持续,更自主,掌握一定话语权。四是专业设计院在项目规划及规格设定时可适度开放,太僵硬的采购标准只能让垄断造成的涨价损失让下游企业承担。 她同时认为,此次因供需造成的短期价格波动只是暂时的,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国内市场三四季度的抢装潮。她预计到10月、11月前后光伏产业链价格又会回到正常水平。
核心通胀继续回落,需求依然偏弱——7月通胀点评 1、食品通胀回升,核心通胀续降。 7月CPI环比上涨0.6%,同比升至2.7%,主要是食品带动。7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8%,同比涨幅进一步扩大至13.2%。而非食品价格环比由降转平,同比进一步回落至0%,为2010年以来的新低。 食品方面,猪肉和蔬菜价格上涨较多,是推升食品价格的主要因素。猪肉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每年6-9月猪肉价格环比增速通常都会高于其他月份;另一方面国内餐饮恢复带动猪肉消费、加之洪涝灾害对生猪调运带来一定影响,导致部分地区供给紧张,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7月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0.3%。 鲜菜价格环比上涨6.3%,主要是强降雨天气对蔬菜的生产和流通也有所影响。蛋鸡存栏下滑以及产蛋率处于季节性低位,鸡蛋价格也结束了9个月的连续下降转为上涨,7月环比涨幅为4.0%。不过应季水果大量上市,水果价格继续下降4.4%。 非食品方面,受国际原油价格变动的影响,7月国内汽油、柴油零售指导价经历年内第2次上调。暑假期间出游也有所增加,机票和住宿价格小幅上涨,但同比来看旅游CPI依然为负,说明暑期旅游相比去年仍是大幅缩减的。夏装促销力度加大,服装价格续降。 7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进一步回落至0.5%,非食品和服务业CPI大幅走低至0%,均创2010年来的新低,反映需求端依然疲弱。 2、PPI同比回升至-2.4%。 7月PPI环比上涨0.4%,同比回升至-2.4%。具体行业来看,油气开采、燃料加工等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继续上涨,主要受益于国际油价回升。农副食品加工价格涨幅扩大,或与7月汛情有关。黑色采选和黑色冶压价格涨幅回落,煤炭采选和汽车制造价格由降转涨。 总体来看,上游产品涨价较多,而中下游制造类价格反而在回落,比如化纤、纺织等行业价格降幅居前。40个工业行业中,价格下降的行业增加了3个,价格上涨的行业减少1个。而且考虑到部分行业价格上涨主要受益于原油价格回升和汛情影响,实际上各类工业品库存已经在高位;加之当前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国内需求端的恢复也较慢,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工业通缩风险仍大。 3、预测8月CPI同比回落至2.2%,PPI同比回升至-2.3%。 8月以来,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和菜篮子价格指数小幅回落。尽管蔬菜价格仍在上行,但随着汛情告一段落,涨幅已经有所放缓;猪肉价格处于季节性高位,近期也出现小幅回落;水果价格持续下降。预计后续蔬菜和猪肉的供应、流通都会逐渐恢复,食品价格也会趋于回落。 而非食品方面的需求仍然偏弱,预计非食品CPI继续低位徘徊。疫情影响下,今年暑期消费可能相对偏弱(详见报告《即将缩水的“暑期经济”》)。尽管影院重新开放,但票房收入仍不及去年同期的一成;旅游恢复也相对缓慢,暑期旅游仍以当地游和周边游为主。预计非食品类的商品和服务CPI维持低位,8月份CPI同比或回落至2.2%。 工业品方面,近期钢价持续上行,但煤价相对偏弱,南华工业品价格小幅回升,预计8月份PPI同比或继续回升至-2.3%。 4、服务和核心CPI大幅回落,需求依然偏弱。 近两月CPI短暂上行,主要是汛情影响下的食品价格上升,非食品、服务和核心CPI却大幅回落,反映需求端依然偏弱。 而我国近几个月经济数据不断回升,更多是靠生产和投资带动,需求恢复较慢,反而是将库存推升至高位。而且部分领域存在疫情期间积压需求集中释放的情况,比如汽车、地产等,对短期需求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一旦集中释放结束,后续需求端的压力可能会更大,国内通胀仍会趋于回落。 货币方面,央行也更强调稳增长和防风险均衡,未来将以结构宽松政策为主导,进一步降息需要等待国内经济基本面的明显下滑。 风险提示:疫情发酵;全球经济降温;政策变动。
7月CPI同比增速从6月的2.5%上升至2.7%,略高于市场与我们的预期。但核心CPI同比增速从上月的0.9%下降到0.5%。CPI环比增速从6月-0.1%回升至7月0.6%,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驱动。 食品价格推高CPI同比增速,但核心CPI增速继续下滑。7月CPI同比增速从6月的2.5%上升至2.7%,略高于市场与我们的预期。但核心CPI同比增速从上月的0.9%下降到0.5%。CPI环比增速从6月-0.1%回升至7月0.6%,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驱动。非食品通胀仍然维持弱势。 图表: CPI 7月与6月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供给因素推动食品通胀。7月CPI食品价格同比增速从6月的11.1%上升至13.2%,环比增速为2.8%(6月为0.2%)。分项来看,猪肉、鲜菜、蛋类等食品环比均出现明显上涨。食品价格上涨主要受到供给侧因素的影响:一方面,7月南方的强降水与洪涝灾害对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造成一定的干扰,另一方面猪肉供给可能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恢复。8月以来食品价格的环比涨势有所趋缓,但同比可能仍然处在相对高位。 图表: 8月以来食品价格的环比涨势有所趋缓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 非食品通胀明显回落,服务消费恢复仍然面临压力。7月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从6月的0.3%降至0.0%,月环比增速为0.0%。分类看,7月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环比分别为1.0%和-0.1%。由于外出类消费回升较慢,服务价格仍然相对疲弱:7月旅游消费价格环比下跌,为2005年来首次;房租价格也已连续5个月同比负增长。 图表:7月旅游消费价格环比下跌,为2005年来首次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经济复苏继续推动PPI回升,石油石化及建筑产业链领涨。7月PPI同比增速从6月的-3.0%明显回升至-2.4%,略高于市场预期的-2.5%,7月PPI月环比持平于+0.4%。分行业看,石油相关价格涨幅明显;钢铁、有色价格继续上升、可能反映建筑产业链总体需求仍然较为旺盛。 非食品通胀显示服务消费的回升可能仍然较为缓慢,过剩储蓄的压力仍然存在;向前看关注财政扩张落地对总需求的支持。由于猪肉供给缺口以及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农产品供给可能仍然面临一定的扰动。考虑到去年CPI的走势、以及往年的季节性,CPI同比增速可能在3季度大体走平、4季度明显回落。从历史上来看,食品CPI持续走高可能对居民非食品消费形成一定压制、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可能尤为明显。结合非食品通胀的弱势来看,居民的服务消费支出回升仍然较为缓慢,过剩储蓄的压力仍然存在。向前看,财政扩张逐步落地将成为消化过剩储蓄的主要着力点,基建投资增速可能持续较高、PPI可能继续回升,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服务消费的弱势、推动经济增长回到潜在增速。 图表: 食品通胀偏高压制农村居民的非食品消费倾向…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对城市居民的影响相对较小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反弹。 分析人士认为,受多地洪涝灾害影响,猪肉、鲜菜等食品价格上涨,从而推升7月CPI同比涨幅继续反弹,创下近3个月新高。随着短期扰动因素消退,未来CPI有望重回下行趋势,年内不存在通胀压力。 数据显示,7月份,猪肉、鸡蛋、鲜菜等价格均有所上涨。其中,权重占比较大的猪肉价格环比上涨了10.3%,同比涨幅扩大4.1个百分点至85.7%;鸡蛋价格在连续9个月下降后转涨,环比涨幅为4%。 “CPI涨幅几乎全部来自食品价格,这与7月份南方多地遭受洪涝灾害,影响猪肉调运导致供给压力上升有关。”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未来猪价上涨压力将随着洪水减弱而改善,异常天气的扰动不会改变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同比持续下行的趋势。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此前曾指出,三季度之后猪肉供应紧张局面将逐步缓解,下半年市场供应总体有保障,猪肉价格没有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也表示,8月份之后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物流运输的影响将减弱,蔬菜和猪肉价格可能逐渐回落。CPI同比短期反弹后将重回下行趋势,三季度之后物价水平可能走低。 随着生产的回暖,PPI数据也持续改善。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PPI同比下降2.4%,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涨幅与上月相同。 PPI同比降幅连续2个月收窄,环比连续2个月保持正增长,表明工业通缩压力进一步缓解。唐建伟分析称,在国内积极政策支撑下,复工复产的良好势头持续,预计PPI有望延续回升势头,不排除四季度回到正增长的可能。 尽管CPI有所反弹,但整体来看,通胀水平仍温和。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物价涨幅总体下行,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初步估计全年CPI涨幅均值将处于合理区间。报告还明确了下一步货币政策将更注重“精准导向”。 唐建伟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重心是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人群。
题:《应习文:短期通胀企稳背景下,货币政策可适当调整节奏》 作者 应习文(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CPI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2.7%,同比涨幅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略高于市场预期。下半年以来CPI已连续两个月小幅上涨,反映国内通胀与经济形势的两个特点。 一是受天气、夏季自然灾害及局部地区疫情小幅反弹等因素影响,以肉类和鲜菜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受到供给冲击出现明显反弹;二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的有序防控下,整体经济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好于预期,国内需求有所回暖,推动非食品商品与服务价格开始企稳止跌。 具体来看,猪肉价格近期调头上涨,成为食品价格最主要的推动因素。受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南方洪涝灾害,以及非洲猪瘟局部偶发等供给面冲击,猪肉价格7月环比上涨10.3%;作为替代品,牛肉、羊肉、蛋类、奶制品价格也小幅上升。南方汛期影响蔬菜供应,鲜菜价格环比上涨6.3%,是食品价格上涨的第二因素。 非食品价格企稳止跌,暑期旅店住宿及能源价格形成支撑。衣着价格因季节因素环比下降0.5%;居住价格环比持平,租金止跌;生活用品及服务环比持平,家庭服务转为环比小幅上涨0.1%;汽车、手机价格依旧环比小幅下跌,但在燃料价格支撑下交通与通信大类价格环比上涨0.3%,成为非食品的重要支撑;在疫情保障医疗供给政策支持下,医疗保健价格连续第三个月持平;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依旧环比下降0.2%,主要受团体旅游价格下降拖累;暑期旅店价格上涨,推动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8%。 7月PPI同比降幅收窄至2.4%,与市场预期基本持平,环比上涨0.4%,反映工业领域需求复苏良好。7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延续了6月的回升态势,石油价格小幅上行,有色金融价格全面上涨,带动国内基础工业产品价格回升;加之复工复产形势良好,工业品下游复苏,市场需求逐步回暖,生产与生活资料环比双升,促进PPI同比降幅继续缩小。 整体看,6、7月份连续两个月CPI小幅回升,PPI的通缩程度也持续好转,反映近期通胀形势好于预期,社会需求在疫情防控效果良好的情况下逐步复苏。不过也应注意到,通胀的上行也有供给面的扰动因素,特别是猪肉和能源价格,需注意具体产业结构性政策应对。 展望后几个月,在去年基数大幅上升的情况下,CPI同比增速重新转向回落仍是大概率事件,疫情变化、天气情况与猪肉价格走势仍将是整体CPI下行走势中的波动因素。在短期通胀企稳背景下,货币政策可适当调整节奏,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四季度可能到来的疫情防控新情况等留出一定政策空间。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