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统计数据显示,近30天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明显缩水。三季度,95家典型房企融资额约3475亿元,环比下降16.1%。专家预计,四季度金融监管可能升级,房企融资将持续承压。 连续两月下滑 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释放房地产金融政策收紧的信号。三季度作为过渡期,房企发债规模仍在高位。分月度看,8、9月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且降幅逐步扩大。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王小嫱表示,房企将降杠杆、降负债以及加强现金流管理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调整债务结构,增强短期偿债能力。从诸葛找房统计的100家上市房企看,2020上半年房企的有息负债规模进一步提升,上半年达到7.8万亿元,相比2019年末增长6.82%。其中,88家房企有息负债规模超过100亿元。 克而瑞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总监房玲表示,三季度约51%的房企融资规模有所增加,但前十大房企融资规模同比下降5%。头部房企主要由于自身已经形成较强大的回款机制,出于降负债、稳杠杆的诉求而减少融资。 贝壳研究院认为,四季度房企融资规模大概率保持环比下降态势,房企销售端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房企为冲击年度目标,抢占双节假期市场,或采用降价促销手段。 低利率窗口期已过 克而瑞数据显示,9月房企融资成本一改下降势头,回升0.25个百分点至5.59%。其中,境内融资成本为4.97%,是2020年以来单月境内融资成本最高值。 房玲指出,四季度融资环境料进一步收紧,新增融资将受到进一步监管。 贝壳研究院认为,在融资环境趋紧与融资需求居高的背景下,房企融资低利率窗口期已过,预计四季度融资利率或保持上行态势。“前三季度融资成本保持下降,2020年前9月房企新增债券类融资成本为6.11%,较2019年全年下降0.96个百分点。”房玲说。 房玲认为,降杠杆将成为房企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融资环境将进一步收紧,一些融资方式可能会受到严格监管。房企需多方应对,销售端线上线下的多元营销持续发力,保证规模增长。同时,加强销售回款,促进现金回流“补血”。在融资端,未上市的房企可以争取上市,借助资本市场降低杠杆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已上市的房企积极开拓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企业内部战略方面,提升组织效率是必要举措。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国内禽肉类价格同比上涨42%,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2.6%,牛羊肉价格也有10%左右的涨幅,而鸡肉价格却同比下降1.6%,出现近3年来的首次下降。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直到目前,鸡肉的价格仍在持续大幅下降。 为此,我们去了一次超市,超市内的鸡胸等产品较年初时一公斤下降了3元,降幅达30%左右。冷冻翅根9.9元/斤、冷冻鸡全腿7.9元/斤,腿排6.9元/斤,鸡肉相关产品价格不仅只及猪肉价格的三分之一,甚至还要比辣椒、芦笋、茭白等还要便宜。与此同时,在鸡肉价格大跳水时,一些以鸡肉为主要食材的餐饮品牌也纷纷做起“促销”,比如麦当劳和肯德基。 导致国内鸡肉价格大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受到了猪肉价格暴涨的影响,很多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转而对鸡肉市场有了更多需求,鸡肉价格出现上涨。 于是,大家一窝蜂的都来养鸡,造成了鸡肉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工商登记数据显示,我国今年前8月共新增鸡养殖、鸡饲养相关企业超过6.3万家,较去年同比增长46.9%。也就是说,8个月间,养鸡行业新增了近一半的相关企业,这直接导致了国内鸡肉产能的快速走向过剩。 再者,与养猪、养牛羊不同,养猪至少要大半年,而牛羊要一年以上周期,所以短期内需求这个缺口一时难补上。但是,大家一窝蜂的养鸡,鸡的生产周期短,只要40-45天左右,繁殖能力强,一只鸡一年可以下200个蛋,鸡蛋可以再孵化小鸡,所以鸡肉产能迅速得到扩大。去年以来鸡肉产能快速扩大,导致供给过剩,价格下降。 最后,受疫情的影响,今年老百姓外出就餐次数明显减少,鸡肉的主要消费场所是餐饮企业,所以餐饮企业受到冲击较大,相关菜品的出现滞销现象。市场需求量的下降,也导致了鸡肉价格一跌再跌,甚至最极致的是一百元可以买到6只鸡。不过,在9月份各类学校开学之后,需求量上升,鸡肉再次下跌的空间有限。 现在很多人关心的是,鸡肉价格大跌后会否在国庆、中秋两个节日出现大幅反弹呢?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一方面,最近国内猪肉价格开始下跌了,节假日人们对猪肉需求开始上升,这使得鸡肉替代猪肉的作用减弱。短期内鸡肉还是供大于求,价格难以大幅反弹。 另一方面,鸡肉短期产能过剩问题无法消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禽肉产量同比增加6.8%,肉鸡产能一直维持在高位,而鸡肉产能回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不过,我们也有担心,这次鸡肉价格跌至猪肉的三分之一,养鸡业损失惨重。到时候,大家再一起削减肉鸡的产能,结果肯定又是产能削减过度,鸡肉的市场供应又减小了,届时鸡肉价格又要上涨。我们始终在鸡周期的轮回交替之中,一直走不出价格大起大落这个怪圈。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多项8月份国民经济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8月份,面对疫情和汛情的双重压力,各地区各部门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产需求继续回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 一、工业生产加快恢复,累计增速由负转正 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增速比7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02%。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增速实现由负转正。8月份,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股份制企业增长5.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3%;私营企业增长5.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制造业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8%。8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8%、7.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2、2.0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34.1%、32.5%、12.1%、12.1%、12.0%。 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023亿元,同比下降8.1%,降幅比1-6月份收窄4.7个百分点;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6%,增速比6月份加快8.1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生产稳定增长,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回暖 8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0%,比7月份上升0.5个百分点。1-8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3.6%,降幅比1-7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8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3.8%、9.4%、3.3%,比7月份分别加快0.1、1.6、1.2个百分点。8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3%,比7月份上升1.2个百分点。从行业看,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4个月位于60.0%以上;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呈现回暖迹象,商务活动指数均高于57.0%;租赁及商务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50.0%以上。 1-7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8%,降幅比1-6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3%。 三、市场销售由降转升,网上销售持续增加 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71亿元,同比增长0.5%,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环比增长1.25%。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029亿元,同比下降8.6%,降幅比1-7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8月份,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9273亿元,同比增长0.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298亿元,增长0.7%。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619亿元,同比下降7.0%;商品零售29951亿元,增长1.5%。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8月份,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汽车类商品分别增长25.1%、19.0%、15.3%、11.8%。网上零售持续增加。1-8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70326亿元,同比增长9.5%,比1-7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5.8%,比1-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6%。 四、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明显收窄,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0.3%,降幅比1-7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8月份环比增长4.1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0.3%,制造业投资下降8.1%,降幅分别比1-7月份收窄0.7、2.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6%,比1-7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848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降幅比1-7月份收窄2.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96943亿元,增长1.6%,1-7月份为下降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比1-7月份加快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8%,降幅比1-7月份收窄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比1-7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2%,比1-7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8.8%、7.2%。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8.3%、7.8%;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9.7%、18.2%。社会领域投资增长8.1%,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17.7%、11.8%。1-8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2.1%,投资到位资金增长3.7%。 五、货物进出口保持增长,贸易结构调整优化 8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8839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出口16502亿元,增长11.6%;进口12336亿元,下降0.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166亿元。1-8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00488亿元,同比下降0.6%。其中,出口110483亿元,增长0.8%,年内累计增速首次实现正增长;进口90005亿元,下降2.3%。贸易方式继续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5.5%、2.1%。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3%,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5.9%,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 六、城镇调查失业率略有下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81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少增203万人。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比7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7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8小时,与7月份持平。 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回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继续收窄 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7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1-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5%,涨幅比1-7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8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8.8%,衣着下降0.5%,居住下降0.7%,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1%,交通和通信下降3.9%,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持平,医疗保健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6.1%。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上涨52.6%,鲜菜上涨11.7%,粮食上涨1.5%,鲜果下降19.8%。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涨幅与7月份持平。 8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0%,降幅比7月份收窄0.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5%,降幅比7月份收窄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6%。1-8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2.7%。 八、金融运行稳定,市场信心增强 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7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6万亿元,增长13.3%。广义货币(M2)余额2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狭义货币(M1)余额60万亿元,增长8.0%,增速比7月末高1.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万亿元,增长9.4%。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与7月末持平。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同比多增694亿元。 8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5%,比7月份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0%,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2%,均连续6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 总的来看,8月份国民经济继续稳定恢复,“六稳”“六保”任务落实成效日益显现。但国际环境变数较多,国内结构性矛盾凸显,稳就业稳企业保民生压力仍较大,经济稳定回升基础需加力巩固。下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要求,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以扩大开放打造新优势,狠抓政策落地见效,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6日讯 记者从北京市统计局网站获悉,1-8月,北京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8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371.4万平方米,下降18.7%;办公楼为23.3万平方米,下降9.7%;商业营业用房为42.7万平方米,增长1.2倍。 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为150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为88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5%;办公楼为34.4万平方米,下降64.2%;商业营业用房为62.3万平方米,下降36.7%。 全市房屋竣工面积为406.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8%。其中,住宅竣工面积为192.4万平方米,下降8.4%;办公楼为79.9万平方米,下降6.4%;商业营业用房为25万平方米,下降24.2%。 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3145.8亿元,同比下降5.7%。其中,国内贷款为892.6亿元,增长0.8%;自筹资金为639.3亿元,增长2.5%;定金及预收款为1324.2亿元,下降9.5%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6日讯 据北京市统计局网站消息,1-8月,北京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6%,增速由负转正。 1-8月,北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0.8%,降幅比1-7月收窄1.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6.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4.3%。重点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3%;汽车制造业由降转增,增长0.2%;医药制造业下降2.8%。 1-8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0.6%,增速由负转正。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7.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7.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3倍;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9%,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89.4%,教育行业投资增长32.0%,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增长27.2%,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6.4%。 1-8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5.7%。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50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889.3万平方米,增长25.5%。商品房销售面积48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71.4万平方米,下降18.7%。 1-8月,全市市场总消费额同比下降11.3%,降幅比1-7月收窄0.7个百分点;其中,服务性消费下降8.8%,收窄0.1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50.4亿元,下降14.1%,收窄1.5个百分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商品零售7675.4亿元,下降11.6%;餐饮收入475.0亿元,下降41.2%。网上零售继续提速,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576.9亿元,增长26.8%。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1.6%、20.4%和10.2%。 1-8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8.2%,非食品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上涨2.8%,服务价格上涨1.7%。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环比上涨0.3%。 1-8月,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7%,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1%。8月份,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5%,环比下降0.5%;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3%,环比上涨0.2%。
不同于上半年的迅猛增长,近期票据市场略有降温。一边是利率中枢的持续上行,一边是一二级市场活跃度的下降。上海票据交易所(下称“票交所”)数据显示,8月票据市场业务总量为10.14万亿元,较上月下降11.12%;票据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3.03%,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2.72%,均较上月上升8个基点。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票据市场利率中枢的上行主要与市场资金利率整体上行有关,在货币政策边际趋紧的背景下,资金面整体处于相对紧平衡状态,短端利率自6月开始上行,从而带动票据利率向上。 而随着利率的上涨,对于企业而言,票据融资成本随之增加,利用票据进行融资的意愿降低,使得票据规模下降。“再加上监管严控金融套利行为,利用结构性存款套利的方式被打压,企业套利空间收窄,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票据融资规模。”一位票据行业资深从业者对记者称。 “价升量跌” 对于票据市场而言,一度持续的“量升价跌”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此前为应对疫情冲击,一系列货币宽松政策出台,作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利器,票据融资规模也明显增加,票据价格持续走低。根据票交所统计,除1月受春节和疫情影响,票据贴现量减少12.15%以外,2月之后在疫情冲击下,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进行融资的需求激增。 其中,3月单月票据贴现量达1.8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4月票据贴现发生额相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350亿、6630亿和402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46.15%、56.61%和43.76%,连续三个月维持40%以上的高增速;承兑方面,今年前五个月,全市场累计票据承兑额达9.7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6万亿,同比增长16.13%。 然而,步入5月,这一增势开始减缓,尤其近两月更加明显。中信证券研报分析称,价格方面,以6个月银票转贴现利率为代表,国股银票和城商银票均是在5月初开始反弹,结束了自年初以来的下行趋势。随后,尽管在6月底和7月底出现骤跌,但已难回年内低点,整体上呈上行态势。到了8月,票据利率延续前期的上升势头,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3.03%,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2.72%,均较上月上升8个基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18%,较上月上升14个基点。 对于票据利率的上行,普兰金服研究员唐志鹏对记者称:“近几个月,经济向好,央行疫情期间推出的宽松货币政策工具陆续退出,资金利率、债券市场利率中枢均有所上行,票据市场自然也不会例外。” 中信证券固收分析师章立聪也表示,站在配置方的角度,8月票据利率中枢上行使得买方操作相对谨慎,采用逢高进场的策略避免票据利率过快上行。但随着国债大量发行占据了一定的配置资金,票据需求不足的局面再次主导行情,导致票价回升至年内高位。 与此同时,票据市场交易活跃度也有下滑。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票据承兑未到期余额为13.97万亿元,同比增长13.82%,增速较上月下降2.92个百分点;8月承兑业务发生额1.48万亿元,同比下降11.41%,环比下降7.42%;当月贴现业务发生额0.76万亿元,同比下降24.82%,环比下降7.95%。 具体而言,国有行和股份行贴现发生额4785.9亿元,较上月下降8.72%;城商行贴现发生额1818.0亿元,下降2.5%;农村金融机构贴现发生额484.24亿元,下降幅度最大,为25.09%; 相较之下,财务公司贴现发生额出现回升,为406.19亿元,增长7.14%。 唐志鹏称,整体来看,8月一二级市场活跃度并未出现回暖迹象,新增票源环比走稳,同比小降。同时,直贴市场利率上行明显,意味着持票企业票据融资成本较高,贴现意愿下降明显。 另从行业层面分析,前述票据行业资深从业者对记者表示,除了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外,票据融资规模的下降也与金融套利现象被严打有关。此前,在低利率环境下,有企业通过短融、债券、票据融资等方式获得低成本资金,并购买高收益的结构性存款以获得无风险收益。但随着监管层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企业套利空间收窄,对票据的需求降低。 此外,“由于经济持续恢复,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贷款违约风险降低,银行倾向于压缩票据贴现规模,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企业普通贷款,这也造成了银行对于票据的需求大幅下降。”唐志鹏告诉记者。 标准化票据短期影响有限 尽管近期票据市场出现降温,但在另一边,标准化票据发行正步入常态化。业内普遍关注的是,随着发行的推进,对当前票据市场是否会造成影响? 今年7月28日,《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票交所官网陆续发布标准化票据的公告信息,产品开始认购发行。截至9月17日,根据票交所信息,共有43单标准化票据发行,创设金额合计36.52亿元。 从已发行的标准化票据来看,基础资产票据主要是“商票”,即承兑人为实体企业;存托机构方面,银行和券商势均力敌,前者的发行只数高于券商,但后者的发行规模更高;期限方面,普遍较短,大多产品分布在3~5个月。章立聪分析称,根据发行期限,当前标准化票据可能与债券的超短融品种构成一定的竞争关系。 “就当前标准化票据的规模来看,这个数字和票据市场整体规模相比非常小,因此短期而言,标准化票据的发行并不会对票据市场走势产生很大的影响。”唐志鹏说。 他进一步提及,目前标准化票据还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银票转贴现收益率与对应的同业存单收益率倒挂,发出来的标准化票据收益率不够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对于未贴现的票据,基础资产归集存在一定难度。“如果上述两个问题能够解决,未来标准化票据有望获得规模化的发展机遇,对整个票据市场将产生重要影响。” 章立聪也称,目前标准化票据作为一类新的资产类别,整体规模较小,暂时将其纳入投资范围的金融产品也比较少,预计对于债市的资产配置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但考虑到标准化票据的期限普遍较短,后续如果条件成熟,货基类投资者有望加码参与。 基于此,业内的共识在于,随着市场短端利率趋稳,短期内票据利率难以出现大幅下降或上升,而是更倾向于在一定范围内震荡波动;同时,票据贴现融资需求大概率会恢复,交易活跃度也将缓步上升。 不过,“若票据贴现融资需求长期难以恢复,而信贷总量目标不变的话,银行机构可能会需要加大对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这便会抑制长端利率上行。”章立聪强调。
9月7日,趣店集团(NYSE:QD)发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趣店集团总收入11.67亿元人民币(1.65亿美元),同比下降47.4%,净利润1.79亿元人民币(2536万美元),同比下降84.3%,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调整后净利润2992万元(424万美元),同比下降97.4%。截至2020年6月30日,趣店累计注册用户数8080万人,服务用户数环比下降12.5%至500万人。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趣店采取保守和审慎的经营策略,缩减业务规模、交易额,持续减少服务用户数。 趣店集团投资者关系副总裁祝祺表示,“考虑到当前的市场环境及挑战,为了降低风险,我们仍将继续保持严格的信审标准,保护公司净资产,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市场机会。” 2020年3月下旬,趣店推出了全球跨境奢侈品电商平台“万里目”,祝祺表示,“第二季度,我们完成了对寺库的战略投资,期待双方在奢侈品消费业务中产生协同效应。”